1
|
哀伤之下的温暖底色——叶赛宁诗歌《我不叹惋,不呼唤,不哭泣……》的艺术特色 |
王晓婷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4 |
0 |
|
2
|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钟声意象”——谨以此文纪念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 |
孙兆润
|
《北方音乐》
|
2023 |
2
|
|
3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类学的学术分野——基于史禄国“云南调查事件”的分析 |
徐义强
王连鑫
|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4
|
汉藏—高加索超级语系:斯塔罗斯金的论证 |
李艳
李葆嘉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5
|
走向内心成圣——试析托尔斯泰作品人物谢尔盖神父的多重转变 |
傅星寰
杨璐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6
|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的配器风格 |
范哲明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7
|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钢琴定位 |
陈琼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8
|
|
8
|
与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有关的一些特点 |
胡杨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2 |
13
|
|
9
|
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分析”教学二例 |
张璟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0
|
关于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和斯塔罗斯金三家上古音体系中的所谓“一部多元音”问题 |
冯蒸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17 |
1
|
|
11
|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组曲《讽刺》的分析与演奏 |
黄因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2
|
论奏鸣曲式的异化发展——以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 |
杨正君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
2011 |
4
|
|
13
|
俄罗斯新现实主义文学流派述评 |
邱静娟
|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
2019 |
3
|
|
14
|
论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Op.21)的情感体验与艺术表现 |
张霞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15
|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瞬间》的五条创作主线及其演奏处理 |
周丹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6
|
谈列文的两个哥哥——谢尔盖和尼古拉 |
杨正先
|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7
|
上古诗歌中的异调通押 |
王冲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8
|
关于“是对位还是复调”的再讨论 |
赖朝师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9
|
苏联时期文艺评论界对叶赛宁及其创作的评价变迁 |
栗亮
|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0 |
|
20
|
诗文与影像的高加索——俄罗斯经典《高加索的俘虏》:从文学到电影的比较 |
王静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0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