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upling of dynamics and permeability in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 controls the oil-bearing potential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a case study of the low permeability turbidit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被引量:10
1
作者 Tian Yang Ying-Chang Cao +4 位作者 Yan-Zhong Wang Henrik Friis Beyene Girma Haile Ke-Lai Xi Hui-Na Zh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04-224,共21页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meability and dynamics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determine oil- bearing potential (the potential oil charge) of low perme- ability reservoirs. The evolution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meability and dynamics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determine oil- bearing potential (the potential oil charge) of low perme- ability reservoirs. The evolution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low permeability turbidite reservoirs of the middle part of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Dongying Sag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detailed core descriptions, thin section analyses, fluid inclusion analyses,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alyses, mercury injectio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esting, and basin modeling. The cutoff values for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s in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were calculated after detailing the accumulation dynamics and reservoir pore structures, the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oil-bearing potential of reservoirs controlled by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mics and permeability during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were summarized. On the basis of the observed diagenetic features and with regard to the paragenetic sequences, the reservoir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our types of diagenetic facies. The reservoirs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of hydro- 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early accumulation period, the reservoirs except for diagenetic facies A had middle to high permeability ranging from 10 × 10-3 gm2 to 4207 × 10-3 lain2. In the later accumulation period, the reservoirs except for diagenetic facies C had low permeability ranging from 0.015 × 10-3 gm2 to 62× 10-3 -3m2. In the early accumulation period, the fluid pressure increased by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was 1.4-11.3 MPa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5.1 MPa, and a surplus pressure of 1.8-12.6 MPa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6.3 MPa. In the later accumulation period, the fluid pressure increased by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ocess was 0.7-12.7 MPa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5.36 MPa and a surplus pressure of 1.3-16.2 MPa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6.5 MPa. Even though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s exist, all can form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the early accumulation per- iod. Such types of reservoirs can form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with high accumulation dynamics; however, reservoirs with diagenetic facies A and diagenetic facies B do not develop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with low accumu- lation dynamics in the late accumulation period for very low permeability. At more than 3000 m burial depth, a larger proportion of turbidite reservoirs are oil charged due to the proximity to the source rock, Also at these depths, lenticular sand bodies can accumulate hydrocarbons. At shallower depths, only the reservoirs with oil-source fault development can accumulate hydrocarbons. For flat surfaces, hydrocarbons have always been accumulated in the reservoirs around the oil-source faults and areas near the center of subsags with high accumulation dynam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evolution Accumulation dynamics Cutoff-values ofpermeability in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Oil-bearingpotential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The third member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Dongying Sag
下载PDF
Hydrocarbon Reservoir Model of Glutenite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Northern Dongying Depression
2
作者 Hui Liu~(1,2),Yingchang Cao~3,Yanzhong Wang~3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 China. 2.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3.Faculty of Geo-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Dongying 257061,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36-137,共2页
The glutenite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Es^4) in northern Dongying depression straightforwardly penetrated into the muddy bathyal -abyss facies.The conditions of reservoir is very superior:(1) the hig... The glutenite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Es^4) in northern Dongying depression straightforwardly penetrated into the muddy bathyal -abyss facies.The conditions of reservoir is very superior:(1) the high quality thick bedded oil source rock is developed very well in the Lijin sag and Minfeng sag of the study area,and it has the higher capability of generating hydrocarbon;(2)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UTENITE 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ATION NORTHERN Dongying depression FOURTH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下载PDF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矿场实践
3
作者 刘仁静 陆文明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0-188,共9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断块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流线固定导致注入水无效循环的问题,基于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原理,通过室内物模模拟和油藏数值模拟,提出了“细分开发层系、轮注轮采”的注采耦合开发调整技术,并验证了该技术...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断块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流线固定导致注入水无效循环的问题,基于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原理,通过室内物模模拟和油藏数值模拟,提出了“细分开发层系、轮注轮采”的注采耦合开发调整技术,并验证了该技术可提高采收率的原理。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注采耦合开发技术建立的“注入期间的高渗通道与低渗通道吸水量比模型”和“采油期间主流线和非主流线产油量比模型”均揭示了“改变压力场促进渗流场调整,实现均匀注入和均匀采出,扩大水驱波及系数和增加驱油效率”的注采耦合渗流力学机制。(2)注采耦合技术可以实现“扩大波及系数、增加驱油效率”,起到类似“调剖”的作用,高含水期通过此项技术可将低渗透岩心的分流率由1.0%提到18.6%,模型驱替更均衡;经过2个轮次的注采耦合调整,高、低渗透岩心的原油采收率分别提高了10.3%和16.1%。(3)研究区D断块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Es236含油小层油藏注采耦合开发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主流线和非主流线驱替更均匀,两者压力梯度极差由2.3下降至1.4。经过3个轮次注采耦合开发调整,沙二段3—6砂层组油藏平均综合含水率下降了3.2%,累计增油1 760 t,提高原油采收率2.1%,增油降水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采耦合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极差 渗流场 水驱采收率 断块油藏 沙河街组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及其储层特征--以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
4
作者 李文科 吴小洲 +3 位作者 李艳东 张研 张昕 王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5-298,共14页
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录井、测井、物性分析和岩心薄片等资料,开展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岩储层研究。①提出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地质模式,该系统纵向上可划分为侵入体、上变质带、下变质带、顶板和... 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录井、测井、物性分析和岩心薄片等资料,开展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岩储层研究。①提出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地质模式,该系统纵向上可划分为侵入体、上变质带、下变质带、顶板和底板正常沉积层5层结构;②侵入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顶部发育有指相意义的捕虏体,微观上岩石结构与矿物结晶由中心向边缘有规律变化,宏观上侵入体多以低角度斜穿沉积地层等;变质带特征主要为:原岩为沉积岩,发育典型的变余结构,出现多种中低温热变质矿物及岩性为中低级热变质岩等;③接触变质带储层发育基质孔隙和裂缝两种储集空间类型,基质孔隙为变质砂岩烘烤变质改造后围绕变质矿物分布的次生“粒间孔隙”,裂缝主要为变质泥岩中的构造缝和侵入挤压缝,具有层状、斑状和沿裂缝浸染状3种分布方式;④变质带储层分布主要受热烘烤强度的控制,优质储层分布是有利岩相与热接触变质、侵入挤压和热液溶蚀等作用互相耦合共同控制的结果。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地质模式的提出和应用,有望推动南堡凹陷接触变质岩勘探目标的发现,为渤海湾盆地深层接触变质岩储层研究和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体 接触变质带 侵入接触变质系统 储层特征 新生代 古近系沙河街组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储层特征
5
作者 魏新辉 徐福刚 +6 位作者 李师吉 刘国宁 王志强 汪磊 马莉 翁燕飞 廖子超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25-29,共5页
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有多口钻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但目前对该区沙四下亚段储层特征的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勘探开发的进程。为了明确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储层发育特征,以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砂岩储层... 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有多口钻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但目前对该区沙四下亚段储层特征的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勘探开发的进程。为了明确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储层发育特征,以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岩心、铸体薄片、物性以及高压压汞等资料,对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四下亚段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为主,粒内溶孔少量发育;沙四下亚段储层孔渗变化大,中高孔、中高渗占优,孔隙结构总体较好;根据物性数据、孔隙类型、高压压汞的曲线形态以及各项参数将沙四下亚段储层的孔隙结构由好到差划分为Ⅰ、Ⅱ、Ⅲ三种类型,研究区以Ⅱ类为主、Ⅰ类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罗家地区 沙四下亚段 储层特征 孔隙结构
下载PDF
渤东凹陷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时空差异演化模式及控藏效应
6
作者 董柔 李坤 +3 位作者 殷际航 薛煜恒 江涛 徐国盛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6,共11页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通过构造剖面恢复,系统分析了渤东凹陷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时空差异演化特征及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渤东凹陷新生代广泛发育以NNE向为主干、NE向为派生、NW向为叠加的伸展-走滑叠合断裂体系,可划...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通过构造剖面恢复,系统分析了渤东凹陷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时空差异演化特征及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渤东凹陷新生代广泛发育以NNE向为主干、NE向为派生、NW向为叠加的伸展-走滑叠合断裂体系,可划分为强伸展-弱走滑断裂和强走滑-弱伸展断裂2类;整体具有深浅分层、南北分段的特征,纵向上,古近系主要发育强伸展-弱走滑断裂,断裂大而稀,新近系—第四系主要发育强走滑-弱伸展断裂,断裂小而密;平面上,同一断裂在不同段的构造组合样式存在差异。(2)研究区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演化主要表现为北部断裂活动强度“早强晚弱”,中部断裂继承性持续发育,南部断裂活动强度“早弱晚强”;演化模式分为初始断陷(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强烈断陷(沙三段—东营组沉积期)和走滑坳陷(馆陶组—平原组沉积期)3个阶段,初始断陷阶段,NNE—NE向强伸展与弱走滑叠合,NE向强伸展-弱走滑断裂为主控,NW向先存断裂活化,分割凹陷;强烈断陷阶段,NNE—NE向强伸展与弱走滑叠合,NNE向强伸展-弱走滑断裂变为主控,NW向断裂活动减弱或停止;走滑坳陷阶段,NNE向强走滑与弱伸展叠合,断裂不控制沉积,但对地层展布具有调整作用。(3)研究区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发育演化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整体具有“早期伸展控源、晚期走滑控运、多期叠加控圈”的特征,东部斜坡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走滑叠合断裂 断裂演化 油气运聚 断裂控藏 沙河街组 东营组 新生代 渤东凹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储层润湿性及其主控因素
7
作者 李倩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2-1154,共13页
润湿性影响储层页岩油的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是评价页岩储层的重要内容。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开展接触角测定和自发渗吸实验,定量表征储层的润湿性特征,分析研究润湿性的主控因素,从而对储层进行优选评价。... 润湿性影响储层页岩油的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是评价页岩储层的重要内容。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开展接触角测定和自发渗吸实验,定量表征储层的润湿性特征,分析研究润湿性的主控因素,从而对储层进行优选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中等,具有斑状润湿特征,总体为水湿-弱水湿。储层润湿性受有机质特征、矿物组成、孔隙孔径大小和页岩油组分控制。有机质和矿物组成对润湿性的影响由固体颗粒本身的界面张力决定。有机质丰度越高,矿物组成中钙质含量越高,储层的水湿性越差,油湿性越好。含油性和页岩油组分改变了液体的表面张力,从而影响储层润湿性。储层含油性越好,原油中极性组分越多,油湿性越好。孔隙结构通过毛细管力作用影响固、液表面的界面张力,进而影响润湿性。储层孔隙孔径越大,水湿性越差,油湿性越好。从润湿性特征评价,纹层状富有机质富钙质页岩的亲油性最好,且在弱水湿条件下页岩油较易富集成藏,相对容易开采,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有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角 自发渗吸 储层润湿性 页岩 沙河街组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青东凹陷北部断垒带沙河街组近源成藏模式
8
作者 高雁飞 杨海风 +3 位作者 赵弟江 康荣 宿雯 王傲林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25,共17页
青东凹陷为渤海典型的边缘凹陷,面积小、烃源岩埋深浅,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制、有利成藏组合及近源成藏模式不清限制了凹陷油气勘探工作的开展。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岩石热解、岩石薄片、流体包裹体及埋藏热... 青东凹陷为渤海典型的边缘凹陷,面积小、烃源岩埋深浅,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制、有利成藏组合及近源成藏模式不清限制了凹陷油气勘探工作的开展。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岩石热解、岩石薄片、流体包裹体及埋藏热演化分析,重新认识了青东凹陷的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研究表明,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是青东凹陷主力烃源岩,沙四段咸化湖盆烃源岩具有早熟生烃演化特征;受郯庐走滑断裂带高热流值影响,烃源岩生烃门限变浅,存在正常热解和浅埋未成熟—低成熟两种生烃机制;区域油源对比表明,北部断垒带原油来源于北部洼陷带的成熟原油和中部洼陷带的低成熟原油;沙四段至沙三段沉积期,青东凹陷内的物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加,滩坝沉积范围扩张,后转为坝砂沉积,沙三段储层质量向上逐渐变好,薄而广的砂体也可以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通道;受古近纪末期的构造反转影响,北部断垒带南部由早期洼陷转变为晚期抬升,局部高点由北部转移向南部;受成藏期流体势驱动,油气从南北两个方向沿断层和砂体呈阶梯式向构造高部位运移成藏。青东凹陷北部断垒带呈现的“双洼供烃—断裂控储—阶梯运聚”的近源汇聚成藏模式,具有典型的渤海边缘凹陷成藏特征,展现了极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青东凹陷 沙河街组 源储特征 近源成藏
下载PDF
碳酸盐胶结物对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影响研究
9
作者 贾业 刘晓健 +3 位作者 黄晓波 庞小军 卢欢 付鑫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4期53-62,共10页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含油层系,但在渤海海域的渤中凹陷北部,沙河街组由于埋深大、成岩演化复杂,储层物性一般较差。为寻找深部优质储层,以辽西凸起南段LD25-AE构造油气的新钻探井为研究对象,针对沙一二段中孔中渗储层,基...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含油层系,但在渤海海域的渤中凹陷北部,沙河街组由于埋深大、成岩演化复杂,储层物性一般较差。为寻找深部优质储层,以辽西凸起南段LD25-AE构造油气的新钻探井为研究对象,针对沙一二段中孔中渗储层,基于多种实验手段,明确了碳酸盐胶结物对深层碎屑岩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内发育成分、成因和产状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同生期生屑型、早期基底式胶结型和晚期交代富铁型3类碳酸盐胶结物;储层中方解石发生了同生期蒸发泵白云石化和晚期热液白云石化两期作用。同生期强烈的波浪淘洗导致粒间孔隙较为干净,利于胶结物发育;早期碳酸盐呈基底式胶结,保存了原生孔隙空间;有机酸溶蚀了早期碳酸盐矿物和长石颗粒,形成了大量次生孔隙。辽西凸起南段沙一二段富生屑碳酸盐混积型储层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渤海海域3 500 m以深的勘探潜力,为海上少井区寻找古近系深部优质储层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凸起南段 沙一二段 成岩改造 中深层 碳酸盐胶结物
下载PDF
渤中凹陷渤中A-2区新近系明化镇组岩性油气藏油气运移特征
10
作者 程焱 王波 +5 位作者 张铜耀 齐玉民 杨纪磊 郝鹏 李阔 王晓东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5,共10页
通过烃源岩特征分析及典型井原油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比,对渤中凹陷西南环带渤中A-2区新近系明下段岩性油气藏的原油来源及其运聚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渤中凹陷西南环带纵向发育东三段、沙一段及沙三段等层段烃源岩... 通过烃源岩特征分析及典型井原油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比,对渤中凹陷西南环带渤中A-2区新近系明下段岩性油气藏的原油来源及其运聚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渤中凹陷西南环带纵向发育东三段、沙一段及沙三段等层段烃源岩,东三段烃源岩具C_(19)TT优势,Ts丰度值较大,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V”形分布;沙一段烃源岩具C_(23)TT优势,Ts与Tm丰度值相近,γ蜡烷丰度值大,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L”形分布;沙三段烃源岩具C_(21)TT或C_(23)TT优势,Ts丰度值较大,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V”形分布,具C_(27)优势。(2)原油物性参数及气相色谱图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渤中A-2油藏东南井区原油充注能力强于中部井区,C_(27)-C_(28)-C_(29)规则甾烷整体呈“L”形分布,4-甲基甾烷峰值较大。明下段上部原油C_(19)TT/C_(23)TT的值较小,MPI1和MPI2参数均较大,全油碳同位素稍重,显示其油源以沙一段供烃为主、沙三段供烃为辅。(3)渤中A-2油藏各井的1-甲基菲、9-甲基菲、C_(29)ααS/(S+R),C_(29)ββ/(αα+ββ)、二苯并噻吩系列、QGF指数等参数均呈规律性变化,指示了原油运移路径为经东南向西北运移聚集成藏。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结果显示,渤中凹陷西南环带深部原油先汇聚至渤中A-4油藏馆陶组,再通过垂向输导至浅层明下段,然后沿横向广覆砂体运移至渤中A-2油藏明下段,从而形成了现今的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路径 沙河街组烃源岩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化合物 明化镇组 渤中A-2油藏 渤中凹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油藏单元精细表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望水 高飞跃 +5 位作者 李明 郭志杰 王世超 李相明 李圣明 揭琼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99,共8页
依据岩心相、测井相、岩屑分析化验等资料,利用点-线-面的油藏单元表征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的微构造、主力层油藏单元类型及油水连通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发育构造型油... 依据岩心相、测井相、岩屑分析化验等资料,利用点-线-面的油藏单元表征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的微构造、主力层油藏单元类型及油水连通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发育构造型油藏单元和“断砂配置”型油藏单元。安11井区Es_(4)^(上)-Ⅰ砂组1小层、2小层、3小层和4小层的油藏单元数量分别为6个、5个,3个和2个;安22井区Es3中-Ⅱ砂组3小层和7小层的油藏单元均为5个,其他小层油藏单元数量不等。(2)安11井区Es_(4)^(上)-Ⅰ砂组油藏单元砂体连通程度和流体连通程度均较高;安22井区Es_(3)^(中)油藏单元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均较为复杂,油藏单元砂体连通程度较高、流体连通程度相对较低。(3)在实施油藏单元作为开发单元后,安11井区和安22井区各小层的单井日产原油量均有增加。通过油藏单元的精细表征,不仅能发现勘探开发中的滚动评价目标,而且可为开发过程中动态储量及经济可采储量的标定提供准确的油层厚度、油藏边界及油藏分布范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构造 沉积微相 砂体连通程度 构造型油藏单元 “断砂配置”型油藏单元 沙河街组 古近系 廊固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三段古水介质盐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鑫金 刘惠民 +1 位作者 杨怀宇 张鹏飞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133,共9页
东营凹陷沙三段浊积岩油藏是重要的油气增储领域,由于沉积期水体富灰特征明显,严重影响地球物理预测精度及储层的品质,因此恢复古水介质盐度、研究古盐度分布、寻找淡水稀释区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利用微量元素、黏土矿物、碳-氧同位素等... 东营凹陷沙三段浊积岩油藏是重要的油气增储领域,由于沉积期水体富灰特征明显,严重影响地球物理预测精度及储层的品质,因此恢复古水介质盐度、研究古盐度分布、寻找淡水稀释区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利用微量元素、黏土矿物、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测试数据,探索了不同恢复方法之间的量化联系,并建立了一套综合表征方法,用于量化恢复研究区的古盐度并剖析其纵、横向展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控制古盐度展布规律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高盐区主要分布于坨-胜断裂区、草北地区、中央背斜带及斜坡带地区,低盐区主要分布于淡水物源注入区及深洼区;古盐度展布受控于古气候旋回、古物源性质和深部卤水上涌,其中,古气候旋回控制了纵向水体盐度旋回,古物源性质及供应量控制了物源通道附近的平面水体差异,沙四段深部卤水上涌造成了局部高盐度水体;前三角洲附近的淡水影响区和洼陷中心的淡水稀释区的浊积岩储层品质更高且灰质泥岩的影响更小,因此是重力流砂体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盐度恢复 控制因素 浊积岩储层 古水介质 东营凹陷沙三段
下载PDF
东营凹陷深层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怀宇 张鹏飞 +2 位作者 邱贻博 巩建强 韩同欣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2-101,共10页
东营凹陷深层是以“红层”为典型特征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四下亚段)—孔店组,该套层系沉积厚度大、储量发现少,蕴含着极大的勘探潜力。综合深层烃源岩评价、高成熟油源对比及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的系统分析,明确了深层沙四下亚段和... 东营凹陷深层是以“红层”为典型特征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四下亚段)—孔店组,该套层系沉积厚度大、储量发现少,蕴含着极大的勘探潜力。综合深层烃源岩评价、高成熟油源对比及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的系统分析,明确了深层沙四下亚段和孔店组二段(孔二段)两套烃源岩的基本特征,落实了深层的资源潜力,同时深入剖析关键成藏要素条件,建立了自源型差异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深层孔二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_(1)—Ⅲ型,评价为过成熟中等烃源岩;沙四下亚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评价为成熟优质烃源岩。利用原型盆地的井—震追踪落实烃源岩展布,进而评价出深层资源量为11.35×10^(8)t。同时,建立了两种自源型油气藏的差异成藏模式,一种是陡坡带沙四下亚段烃源岩直接对接深层砂砾岩储层,匹配形成凝析油气—常规油的纵向有序油气藏;另一种是南部斜坡带孔店组源内的“源—断—储—圈”差异油气运聚模式。分析认为,基于东营凹陷深层烃源岩品质与规模的深化认识,以及两种自源型油藏模式的认识可将勘探目的层至少下探1500m,初步估算新增圈闭资源量近2×10^(8)t,东营凹陷深层自源型油藏预计在“十四五”期间迎来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四下亚段—孔店组 深层 自源型油藏 油气藏模式 东营凹陷 勘探实践
下载PDF
辽河拗陷滩海东部沙河街组低渗透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雪培 张霞 +5 位作者 林春明 黄舒雅 夏长发 宋福来 李鑫 周学谦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6-204,共9页
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物性资料综合分析,文中对辽河拗陷滩海东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简称沙一二段)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及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砂岩孔隙定量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沙一二段储层岩性以长石岩... 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物性资料综合分析,文中对辽河拗陷滩海东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简称沙一二段)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及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砂岩孔隙定量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沙一二段储层岩性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为中低孔、特低渗储层,以长石、岩屑的粒内溶孔为有利储集空间;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交代4种成岩作用,其中压实、胶结作用降低储层孔隙度,破坏储层物性,孔隙度因压实作用减少了15.4百分点,因胶结作用减少了12.0百分点;溶蚀作用改善储层物性,并控制优势储层区域的分布,在其他非建设性成岩作用造成减孔与部分高岭石迁移造成增孔的综合控制下,实际溶蚀作用增加孔隙度7.2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成岩作用 自生高岭石 沙河街组 滩海东部 辽河拗陷
下载PDF
大型复杂缓坡带砂体差异富集模式及优质储层预测——以辽中凹陷LD-A构造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惠冠洲 郭涛 +2 位作者 蒋恕 加东辉 张如才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5,共9页
储层的发育程度和品质是制约缓坡带勘探的核心问题。文中以辽中凹陷LD-A构造为例,从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入手,对目的层沙二层序及体系域开展研究,确定了物源体系、沟谷体系以及沉积区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层序控制... 储层的发育程度和品质是制约缓坡带勘探的核心问题。文中以辽中凹陷LD-A构造为例,从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入手,对目的层沙二层序及体系域开展研究,确定了物源体系、沟谷体系以及沉积区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层序控制源-汇体系发育特征,断裂-坡折体系控制砂体平面展布,源-沟体系控制砂体发育的规模,母岩性质控制沉积砂体的储层物性;建立了砂体富集模式,预测优质储层发育在以变质岩和火山岩为物源区的断阶坡折带断根位置和沉积坡折带之下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内,高效指导了该岩性油气藏的发现和评价。文中研究成果对陆相缓坡带岩性油气勘探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储层预测 沙二段 辽中凹陷
下载PDF
基于高分一号影像的沙河集水库水质遥感反演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坤 李虎 +2 位作者 陈冬花 谢以梅 冯武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50-258,共9页
沙河集水库是滁州市重要的水源供应地,关系着市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水质的变化监测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遥感影像实现水质参数反演,对水库水质监测和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利用2021年6月和7月高分一号影像和同步的... 沙河集水库是滁州市重要的水源供应地,关系着市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水质的变化监测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遥感影像实现水质参数反演,对水库水质监测和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利用2021年6月和7月高分一号影像和同步的实测水质数据,建立了基于多元回归和BP神经网络的叶绿素a浓度和浊度模型,并进行精度评价,对研究区定量反演,以探求水库水质分布情况。结论如下:从模型精度来看,叶绿素和浊度进行多元回归模拟的RMSE分别为0.745、0.216,R^(2)为0.694、0.844,平均相对误差为13.19%、7.09%,BP神经网络模拟的RMSE分别为0.103、0.19,R^(2)为0.865、0.958,平均相对误差为2.5%、7.11%,两者对沙河集水库水质反演都具有可行性,但BP神经网络要优于多元回归;从水质遥感反演来看,2021年6月沙河集水库的叶绿素a浓度在2.2~5.6ug/l之间,7月叶绿素a浓度在1.8~6.7ug/l之间,均处于中营养状态,为Ⅱ类水质,6月浊度在0~4NTU之间,均值为1.16NTU,7月浊度值集中0.5~4.6NTU之间,库区均值为2.46NTU,总体达到了饮用水源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河集水库 高分一号 叶绿素A浓度 浊度 遥感反演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沙三下段混积岩储层有效性测井评价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培春 崔云江 +2 位作者 马超 齐奕 冯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5,共10页
莱州湾凹陷垦利油田沙三下段混积岩储层岩性复杂多变、储层非均质性强,同时海上油田受限于作业方式及成本控制等因素,壁心和岩心录井资料十分有限,需要依靠测井方法对储层进行评价,但由于该类储层特别复杂,基于已有测井评价方法难以判... 莱州湾凹陷垦利油田沙三下段混积岩储层岩性复杂多变、储层非均质性强,同时海上油田受限于作业方式及成本控制等因素,壁心和岩心录井资料十分有限,需要依靠测井方法对储层进行评价,但由于该类储层特别复杂,基于已有测井评价方法难以判别储层的有效性。本文首先通过研究区壁心、岩心酸化实验分析,找出影响混积岩储层的主要矿物,然后建立常规测井资料与关键矿物含量的关系模型,进而基于矿物模型对储层孔隙度进行计算,最后实现这类储层有效性的评价。研究区壁心、岩心酸化实验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含量对混积岩储层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然后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建立了常规测井资料与碳酸盐岩含量的预测模型;进而利用矿物预测模型对储层孔隙度进行了计算;最后,综合储层物性及岩石碳酸盐岩含量,将研究区沙三下段储层分为4类。经地层测试验证,该方法对储层有效性的划分评价具有较高可靠性,对今后类似储层的测井评价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沙三下段 混积岩 储层有效性 测井评价 矿物模型 储层分类 碳酸盐岩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富林洼陷古近系沙三段储层特征及油气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琼 徐文礼 +4 位作者 徐姁 文华国 张琳璞 郭耿生 何川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3-556,共14页
【研究目的】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富林洼陷最为重要的产油气层位,加强沙河街组三段储层特征研究,分析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对该地区沙河街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论文在岩心... 【研究目的】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富林洼陷最为重要的产油气层位,加强沙河街组三段储层特征研究,分析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对该地区沙河街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论文在岩心观察基础上,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物性资料分析,对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富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砂岩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该套砂岩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具有低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反映典型的近物源快速沉积特征;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以低—中孔、超低渗孔隙型储层为主,优质储层发育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沉积微相是优质储层发育基础,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关键因素。【结论】(1)该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2)总体属于低—中孔、超低渗型储层;(3)研究区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辫状河三角状分流河道和河口坝;(4)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研究区内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建设性的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储层 成岩作用 主控因素 沙河街组三段 富林洼陷 油气勘探工程 济阳 山东
下载PDF
纹层发育程度对页岩储层的影响——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页岩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窦伟 孙丕臣 +2 位作者 欧阳哲远 张贝希 王海超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8,106,I0002,共17页
为明确纹层发育程度对页岩储层的影响,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低场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不同岩相页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页岩纹层发育程度... 为明确纹层发育程度对页岩储层的影响,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低场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不同岩相页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页岩纹层发育程度对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页岩油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由孔隙及裂缝组成,其中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间微缝、晶间孔和溶蚀孔,裂缝包括层间裂缝、异常压力裂缝和构造裂缝;纹层状页岩的孔隙结构为大孔细喉型,层状页岩的孔隙结构为中孔中喉型;纹层状页岩T_2谱呈“三峰”特征,层状、块状页岩T_2谱主要呈“双峰”特征,纹层状页岩样品孔裂隙发育好于层状、块状页岩样品的;纹层发育程度一方面影响页岩储层的孔隙度,页岩的纹层越发育,孔隙度越高,含油性越好;另一方面页岩纹层改善页岩储层的渗流能力。该结果为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 页岩油 储集空间 含油性 渗流通道 沙河街组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沙河集水库大坝风险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周建方 张迅炜 唐椿炎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7-293,共7页
根据沙河集水库大坝风险分析的内容和破坏模式,分别建立了18个事件树对应的18个贝叶斯网络,再根据引起大坝溃决的原因,合并成由坝体渗漏、坝基渗漏、坝体边坡逐渐破坏、涵洞渗漏及溢洪道渗漏导致溃决的5种状况的贝叶斯网络;根据这5个贝... 根据沙河集水库大坝风险分析的内容和破坏模式,分别建立了18个事件树对应的18个贝叶斯网络,再根据引起大坝溃决的原因,合并成由坝体渗漏、坝基渗漏、坝体边坡逐渐破坏、涵洞渗漏及溢洪道渗漏导致溃决的5种状况的贝叶斯网络;根据这5个贝叶斯网络的结构形式和变量情况合并成3个贝叶斯网络;最后进一步凝炼综合成1个贝叶斯网络,该贝叶斯网络至少包含6×18个事件树的信息.运行该贝叶斯网络,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各种结果,显示出贝叶斯网络在风险分析中的特点和功能.该方法为水库大坝安全风险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网络 事件树 大坝风险 沙河集水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