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nse and Sensibility:The Erotic Triangle in Shakespearean Sonnets
1
作者 舒畅 《海外英语》 2017年第18期201-203,共3页
The male-female-male relationship is a recurrent theme in William Shakespeare's sonnets. In Eve Sedgwick's influential queer study book Between Me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Male Homosocial Desire, she first int... The male-female-male relationship is a recurrent theme in William Shakespeare's sonnets. In Eve Sedgwick's influential queer study book Between Me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Male Homosocial Desire, she first interpreted the relationship within the model of erotic triangle. On the basis of Sedgwick's theory, the triangle relationship in the Sonnets is analyzed—Shakespeare constructs an erotic triangle where males by identifying, cooperating, and competing with each other, maintain their homosocial bond upon heterosexual but misogynous desires towards a female. The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reflects Shakespeare's struggle vis-à-vis a Renaissance literary theme: rationality versus passion, with the former mounting over the l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otic triangle homosocial bond shakespearean sonnets rationality versus passion queer study
下载PDF
亨利 · 易卜生戏剧改编电影面临的困境分析——基于莎士比亚模式
2
作者 李拉奇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9期130-133,共4页
将易卜生电影的匮乏视为一个经验性假设,以莎士比亚模式作为电影改编文学的有效前提。借助欧文·潘诺夫斯基和哈罗德·布鲁默的绝对论和相对论分析电影和戏剧的对立性和亲缘性,研究发现戏剧与电影并非纯粹的对立,但成功的改编... 将易卜生电影的匮乏视为一个经验性假设,以莎士比亚模式作为电影改编文学的有效前提。借助欧文·潘诺夫斯基和哈罗德·布鲁默的绝对论和相对论分析电影和戏剧的对立性和亲缘性,研究发现戏剧与电影并非纯粹的对立,但成功的改编得益于源文本在历史上的正典地位,安德烈·巴赞的非纯粹电影论则进一步突出了戏影互文的亲缘性。易卜生戏剧与莎士比亚戏剧一样具有天然的优先性和经典声望,但易卜生电影可谓时运不济,莎翁电影则名扬四海。美学策略的重新制定可能会帮助潜在的电影制作人受到莎士比亚模式和易卜生隐藏潜力的驱动,使得易卜生电影能够前仆后继地承接其现实主义的衣钵,但这样的历程仍将是困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易卜生戏剧 莎士比亚模式 对立性 亲缘性
下载PDF
仿《古诗十九首》译莎翁商籁十九首
3
作者 刘晓艺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4年第1期45-63,共19页
莎翁商籁以五步抑扬格为基本韵律格式,如中国旧诗一般,对格律也有着“诗律伤严近寡恩”的要求。译者从一位格律诗人的创作体验出发,仿风格苍凉的五言古风《古诗十九首》,偶取《子夜歌》句意,在语风、韵律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诗元素,以归... 莎翁商籁以五步抑扬格为基本韵律格式,如中国旧诗一般,对格律也有着“诗律伤严近寡恩”的要求。译者从一位格律诗人的创作体验出发,仿风格苍凉的五言古风《古诗十九首》,偶取《子夜歌》句意,在语风、韵律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诗元素,以归化审美为鹄的,试验性翻译了19首莎士比亚商籁。本组商籁中,新译的有10首(第28、29、30、44、57、60、64、71、81、109首),余则取自译者的中英双语旧体诗文译文集《昔在集》,略有改动;英文原文以新剑桥版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翁商籁 翻译 《古诗十九首》 五言 古风 归化审美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范志慧 张成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8-142,共5页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的诗歌代表作《十四行诗集》,将当时英国的十四行诗创作推向顶峰,被誉为莎士比亚体。国内译介莎翁十四行诗的学者专家不胜枚举。本文从国内十四行诗的三个全译本中,选择了其中的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的诗歌代表作《十四行诗集》,将当时英国的十四行诗创作推向顶峰,被誉为莎士比亚体。国内译介莎翁十四行诗的学者专家不胜枚举。本文从国内十四行诗的三个全译本中,选择了其中的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从其语言,标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 翻译理论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意象的翻译 被引量:6
5
作者 白立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2-127,共6页
意象imagery是诗歌的灵魂。“夏天”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英国读者对“summer”这个意象的感受与中国读者对“夏天”的感受并不相同。同一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译者需要慎重处理。
关键词 意象 "夏天"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翻译 诗歌
下载PDF
对莎士比亚的开掘、守望与精神期待——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40周年 被引量:9
6
作者 李伟民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26-29,共4页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表明 ,他是 2 0世纪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域外文学家之一 ,中国人为他在中国的传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在莎学研究和莎剧演出中独树一帜 。
关键词 中国莎学 莎士比亚 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 传播
下载PDF
爱的内涵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演变 被引量:2
7
作者 屈荣英 宁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79-82,共4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爱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变化。同性朋友之间的爱在不同时期内涵不同,男女之爱与同性之爱纠缠不清,总体表现为同性精神之爱、对爱友的敬爱与痴迷、肉欲之爱、出于爱的谅解及诗人对自身美德的热爱。爱的内涵在...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爱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变化。同性朋友之间的爱在不同时期内涵不同,男女之爱与同性之爱纠缠不清,总体表现为同性精神之爱、对爱友的敬爱与痴迷、肉欲之爱、出于爱的谅解及诗人对自身美德的热爱。爱的内涵在十四行诗中的演变,反映了莎士比亚进步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研究 十四行诗 同性精神之爱 敬爱与痴迷 肉欲之爱 爱的谅解
下载PDF
朱生豪译莎动力谈 被引量:20
8
作者 杨全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8-112,共5页
我国学界对朱生豪先生在艰难困苦中矢志译莎之动力时有探讨,笔者认为兴趣、爱国思想、经济窘迫及相关人士之期许与鼓励等皆是朱氏译莎之原动力。因为日本人曾经讲过“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部分同志因此视爱国思想... 我国学界对朱生豪先生在艰难困苦中矢志译莎之动力时有探讨,笔者认为兴趣、爱国思想、经济窘迫及相关人士之期许与鼓励等皆是朱氏译莎之原动力。因为日本人曾经讲过“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部分同志因此视爱国思想为朱氏译莎之首要动力。其实真正让朱先生“饭可以不吃,莎剧不可不译”的当是其对莎剧的笃爱,同时对日本人所说上句话之解读谈了自身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 朱生豪 翻译 动力
下载PDF
罪恶与救赎——论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对人的本质理解之异同 被引量:4
9
作者 肖四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106-113,共8页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差异。基督教从神学本体论出发,认为原罪是人的自由意志背离上帝的结果。而莎士比亚戏剧将罪恶看作是自由意志中的破坏力,尽管破坏力使人无法彻底自救,但自由意志中的内驱力可以使人在对自我有限性的触摸中,生发出对宇宙的敬畏感,获得人性的提升与精神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基督教 人的本质 原罪 救赎
下载PDF
伊丽莎白时代的三大十四行诗集 被引量:4
10
作者 曹明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2-100,共9页
回顾十四行诗的起源和历史,简述十四行组诗的特点和传统,分析英国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集(锡德尼的《爱星者与星》、斯宾塞的《小爱神》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文学品质和艺术成就。任何民族成熟的诗歌都有其严谨的格律,用中... 回顾十四行诗的起源和历史,简述十四行组诗的特点和传统,分析英国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集(锡德尼的《爱星者与星》、斯宾塞的《小爱神》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文学品质和艺术成就。任何民族成熟的诗歌都有其严谨的格律,用中文翻译英语十四行诗也应该保留原诗的格律和韵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行诗 十四行组诗 伊丽莎白时代 爱星者与星 小爱神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中译文韵式
下载PDF
对话经典 观照生命——莎士比亚戏剧课程“参与性教学”的构建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09-111,共3页
莎士比亚戏剧教学,呈现出多维视野下的经典阅读对话的无限敞开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或培养人的过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现代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内涵。因此,莎剧课程... 莎士比亚戏剧教学,呈现出多维视野下的经典阅读对话的无限敞开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或培养人的过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现代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内涵。因此,莎剧课程以人为本、因学施教、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参与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也许是外国文学教改探寻旅程的一次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对话 莎士比亚戏剧教学
下载PDF
莎士比亚的双关语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段慧如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9年第4期107-110,共4页
莎士比亚的双关语精彩纷呈,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探讨了莎士比亚双关语的三大类别以及形成双关语肥沃土壤的两大要素。探讨莎士比亚的双关语,有利于对莎剧的正确阐释和深入理解。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双关语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莎评的发展轨迹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8-124,共7页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莎评在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中独树一帜,以茅盾、杨晦、赵澧、方平、杨周翰、卞之琳、孟宪强、孙家、张泗洋、王元化等十位先贤为代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阐释莎士比亚的剧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先...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莎评在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中独树一帜,以茅盾、杨晦、赵澧、方平、杨周翰、卞之琳、孟宪强、孙家、张泗洋、王元化等十位先贤为代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阐释莎士比亚的剧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先后经历了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80多年的历程,其思想伴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而变化。在最初的革命年代,学者们倡导革命文学,追随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莎评,形成了阶级分析的模式,强调现实主义。"文革"前后,关注阶级性、现实性和人民性,同时难免有"左"的倾向,把文学当成工具,为政治服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淡化政治色彩,步入学理的境界,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念分析莎剧,从社会学批评转向文艺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马克思主义 莎士比亚评论
下载PDF
《李尔王》原型解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持哲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8-115,共8页
莎士比亚在创作九部有关英国的历史剧后,形成一种沉重甚至焦虑的历史观,这十分自然地促使他写起悲剧来。然而从1600年起,他突然偏离可信的历史,进入一种遥远的传奇语境中,《李尔王》便是其中的一座云雾缭绕的奇峰。对这出悲剧整体意义... 莎士比亚在创作九部有关英国的历史剧后,形成一种沉重甚至焦虑的历史观,这十分自然地促使他写起悲剧来。然而从1600年起,他突然偏离可信的历史,进入一种遥远的传奇语境中,《李尔王》便是其中的一座云雾缭绕的奇峰。对这出悲剧整体意义的解释可谓言人人殊。本文尝试用文化人类学和原型批评对《李尔王》进行一番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悲剧 李尔王 原型解读
下载PDF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与《李娃传》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浩然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37-41,共5页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李娃传》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他引入莎士比亚学方法注释文本,引发西方学界关于"过度注释"的讨论;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传文,启发后来学者挖掘《李娃传》中所具有的仪式意义;继中国学者之后,...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李娃传》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他引入莎士比亚学方法注释文本,引发西方学界关于"过度注释"的讨论;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传文,启发后来学者挖掘《李娃传》中所具有的仪式意义;继中国学者之后,运用传统的文史考证之学,再次对《李娃传》与《李娃行》的关系以及传文的影射问题作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德桥 《李娃传》 莎士比亚学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文史考据
下载PDF
历史的星空:四百年来莎士比亚戏剧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6
作者 欧阳美和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7-107,共11页
一、前言莎士比亚(1564—1616)一生只有三个时间点是确切无疑的——一是受洗的日子:1564年4月26日,星期三,地点在斯特拉福的圣三一教堂。我们现在所知的他的生日是人们根据当时小孩在出生三天后接受洗礼而推测出来的,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戏剧研究 述评 历史 时间点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传播 被引量:6
17
作者 潘薇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32-36,共5页
莎士比亚戏剧是众多的西方戏剧作品当中最早传播到中国,演出剧目和场次最多的戏剧。厘清20世纪上半叶莎剧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前人勇于借鉴、大胆创新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建国前 传播
下载PDF
变异与融通:京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与互文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伟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96,共7页
以京剧改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否以京剧来演绎莎剧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演出的实践证明,这种改编大部分是成功的,是中西方观众可以接受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京剧莎剧是在变异与融通之中达到了京剧与莎剧的... 以京剧改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否以京剧来演绎莎剧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演出的实践证明,这种改编大部分是成功的,是中西方观众可以接受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京剧莎剧是在变异与融通之中达到了京剧与莎剧的互文性解读,同时中西文化也在这种交流中达到了互文化的和谐。京剧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莎士比亚悲剧之中蕴涵的人文主义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莎士比亚戏剧 互文 互文化 变异 融通 改编
下载PDF
从列维纳斯的他者论看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主体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若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1-137,共7页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列维纳斯(Levinas1906—1995)的他者论主体观对于分析早期戏剧人物存在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对主体间性突出作用的强调使读者和观众清晰地看到了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主体性思想的环绕。莎翁作品中的典型人物...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列维纳斯(Levinas1906—1995)的他者论主体观对于分析早期戏剧人物存在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对主体间性突出作用的强调使读者和观众清晰地看到了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主体性思想的环绕。莎翁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不仅是社会身份的展示,更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主体,主体与他者的回应关系在伦理与责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他者论 莎士比亚戏剧 人物主体性
下载PDF
重新译解“To be,or not to be…”——兼析哈姆雷特的心灵历程与悲剧性格 被引量:4
20
作者 汪余礼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1期44-50,共7页
以戏剧情境论和阐释循环论为思想背景,如果细斟独白词句、还原独白情境、理解独白者整体心灵历程和性格特征,哈姆雷特的那段著名独白"To be,or not to be…"可以翻译为"挺身而出,还是隐忍退缩…"。从全剧整体来看,... 以戏剧情境论和阐释循环论为思想背景,如果细斟独白词句、还原独白情境、理解独白者整体心灵历程和性格特征,哈姆雷特的那段著名独白"To be,or not to be…"可以翻译为"挺身而出,还是隐忍退缩…"。从全剧整体来看,哈姆雷特性格中超越性与缺陷性的结合构成了他悲剧性格的内核,并最终导致他的悲剧命运;而将"To be,or not to be…"翻译为"挺身而出,还是隐忍退缩…"恰好能在隐喻的层面上让人感受到哈姆雷特悲剧性格中的超越性和缺陷性。以戏剧情境论和阐释循环论为指导,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到人物所处的情境和人物整体的心灵历程,译出人物的内在生命特征,无疑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戏剧翻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翻译 莎剧《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经典独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