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逆、热、郁探讨经方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唐可伟 周秉舵 +7 位作者 李亚鼎 刘晓文 许高凡 何聪 王轶 徐亭亭 邓玉海 朱生樑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期32-37,共6页
胃食管反流病与《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证相近,表现出“逆、热、郁”的病机特点。以“逆”为病机的证型有气虚痰逆、阴虚气逆、脾伤饮逆、肝寒浊逆等4型,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等方分别治之;以“热”为病机的证型... 胃食管反流病与《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证相近,表现出“逆、热、郁”的病机特点。以“逆”为病机的证型有气虚痰逆、阴虚气逆、脾伤饮逆、肝寒浊逆等4型,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等方分别治之;以“热”为病机的证型有热郁胸膈、上热下寒等2型,栀子豉汤、黄连汤等方分别治之;以“郁”为病机的证型有邪郁少阳、痰(水)气互阻、痰热互结、阳微阴弦等4型,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射干麻黄汤)、小陷胸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方分别治之。应用仲景学说的相关思想可以指导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伤寒杂病论》 方证运用
下载PDF
探析六经辨治小便不利
2
作者 郭蕾 黄钦 +1 位作者 张晓琦 杨波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1期219-221,共3页
基于六经辨证体系,系统总结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小便不利的证治思路。小便不利的病机主要与津亏、脾虚、湿热、枢机不利、阳虚水停、上燥下寒等相关,在健脾利水、分利湿热、和解少阳、温肾利水、滋上温下的同时通利小便。临证中... 基于六经辨证体系,系统总结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小便不利的证治思路。小便不利的病机主要与津亏、脾虚、湿热、枢机不利、阳虚水停、上燥下寒等相关,在健脾利水、分利湿热、和解少阳、温肾利水、滋上温下的同时通利小便。临证中应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两大特点,依据四诊合参,辨明六经,审察整体疾病的病位与病机,继而遣方用药,方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小便不利 六经辨证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思想探讨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
3
作者 李健伟 李春艳 王诗源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0期63-67,共5页
明确《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分析《黄帝内经》眩晕论治思想对张仲景的影响,梳理总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论述眩证的内容,从外邪致眩、痰饮致眩、因虚致眩等方面,探讨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眩证提... 明确《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分析《黄帝内经》眩晕论治思想对张仲景的影响,梳理总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论述眩证的内容,从外邪致眩、痰饮致眩、因虚致眩等方面,探讨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眩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证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从三阴表证探讨《伤寒杂病论》腰痛治法
4
作者 唐可伟 张宇静 +5 位作者 邹洁 吴琼 章页 王晨曲 孙碧芸 吴校慧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2期29-33,共5页
腰痛症牵涉疾病广泛,病位较为复杂。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提倡六经皆有表证,腰痛亦然。腰痛涉及三阴表证病机基本围绕阴寒凝滞肌肉、筋膜、骨节展开,并以温阳散寒作为治疗大法。根据发病部位可归纳为4类4法:病在太阴治以温脾散... 腰痛症牵涉疾病广泛,病位较为复杂。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提倡六经皆有表证,腰痛亦然。腰痛涉及三阴表证病机基本围绕阴寒凝滞肌肉、筋膜、骨节展开,并以温阳散寒作为治疗大法。根据发病部位可归纳为4类4法:病在太阴治以温脾散寒、化湿止痛,病在少阴治以温肾散寒、化饮通经,病在厥阴治以暖肝养血、温经通脉,多经表证则治以通阳宣痹、散寒化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表证 太阴 少阴 厥阴 六经辨证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治咳药对的配伍规律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真 王慧 +2 位作者 林婷婷 刘俊 柏正平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年第2期78-82,共5页
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治咳经方,解析其常用药对,结合辨证论治理论,发现仲景治咳,以开泻太阳表气为先,以恢复肺之开阖为导,善用气药,详于寒而不远热。方中常用药对有:葶苈子-大枣清热泻肺,桔梗-甘草清肺排脓,干姜-五味子温肺祛寒,干姜... 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治咳经方,解析其常用药对,结合辨证论治理论,发现仲景治咳,以开泻太阳表气为先,以恢复肺之开阖为导,善用气药,详于寒而不远热。方中常用药对有:葶苈子-大枣清热泻肺,桔梗-甘草清肺排脓,干姜-五味子温肺祛寒,干姜-细辛温肺化饮,芍药-甘草酸甘缓急,桔梗-贝母化痰清热,厚朴-苦杏仁燥湿除胀,麻黄-苦杏仁宣肺降气,麻黄-石膏清宣肺热,麻黄-射干宣肺利咽,紫菀-款冬花润肺下气,柴胡-黄芩佐金平木。仲景用药,动静润燥,宣降散收,各具特点,对临床治咳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药对 配伍规律 经方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从《神农本草经》探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用药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郭海虹 汪栋材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2期197-201,共5页
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为基础,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用药特点,认为桂枝在《伤寒杂病论》同一方中常表现为一药多用,组方精妙,仲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桂枝的应用多... 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为基础,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用药特点,认为桂枝在《伤寒杂病论》同一方中常表现为一药多用,组方精妙,仲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桂枝的应用多有创新发挥。故在临床中使用桂枝宜兼顾其性味、功效及配伍,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施治,切不可局限于一药治一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经方 用药特点 性味
下载PDF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考论——兼论早期道教文化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永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69,共10页
本文对《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的形成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和贡献进行了考察。认为此《汤液经法》为出自东汉时期黄老道神仙方士之手的医学著作;其医学宗旨和重要内容在于服食补益和养生延年,体现了道家道教重生养生的思想,并对《... 本文对《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的形成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和贡献进行了考察。认为此《汤液经法》为出自东汉时期黄老道神仙方士之手的医学著作;其医学宗旨和重要内容在于服食补益和养生延年,体现了道家道教重生养生的思想,并对《伤寒杂病论》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行诀》 《汤液经法》 《伤寒杂病论》 黄老道
下载PDF
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杂病论》半夏用药规律 被引量:6
8
作者 孙静 万强 张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8-691,共4页
目的:辨析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量效关系和配伍用药逻辑。方法:系统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半夏的条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二元相关性分析半夏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半... 目的:辨析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量效关系和配伍用药逻辑。方法:系统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半夏的条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二元相关性分析半夏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半夏方剂42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比例的16.28%,对其中可统计的33首方剂分析发现,半夏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有相关性;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半夏的单次用量、阴阳类方、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和半夏在组方中是否作为主药尚无相关性;与其作为非主药比较,半夏与黄芩、厚朴配伍时作为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明显。结论:通过对其量效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半夏在临床上的使用及其疗效主要通过与其他药物配伍实现,且仅在与黄芩、厚朴相伍使用时与剂量有关。遵守半夏的药物配伍规律和量效关系,并"依证组方用药"才能发挥其最大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伤寒杂病论》 量效关系 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下载PDF
《普济方》对《伤寒杂病论》核心药物及药对配伍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刘立萍 李然 +1 位作者 梁茂新 任艳玲 《中药与临床》 2012年第1期31-32,共2页
基于古代方剂数据挖掘系统,梳理了《普济方》对《伤寒杂病论》核心药物及药对配伍的应用情况,并对考察结果予以分析,旨在为临床对经方核心药物及药对配伍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文献基础。
关键词 《普济方》 《伤寒杂病论》 药对配伍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药物配伍规律的考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成贺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03-506,共4页
文章对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用药从配伍规律角度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有8类:同类相须的配伍;一味合多药的配伍;药味化合的配伍;取性取用的配伍;寒热并用的配伍;补泻并用的配伍;异类相使的配伍;药随证变的配伍。并对各... 文章对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用药从配伍规律角度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有8类:同类相须的配伍;一味合多药的配伍;药味化合的配伍;取性取用的配伍;寒热并用的配伍;补泻并用的配伍;异类相使的配伍;药随证变的配伍。并对各种配伍下的具体用法结合仲景方药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药物 方剂 配伍规律
下载PDF
芩杏石甘汤合连芩栀丹芍汤治疗咳嗽临证举隅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立山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9期114-115,共2页
温热咳嗽临床多见,本文通过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合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治疗感冒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属火热咳嗽的病案的总结,对该方证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芩杏石甘汤合连芩栀丹芍汤 咳嗽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浅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高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3期166-167,共2页
介绍了仲景《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之方剂方义,其方不为一证一经一病而设,《伤寒杂病论》中吴茱萸汤出现在阳明篇、少阴病、厥阴篇及呕吐哕下利篇中,只要病机同为肝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者皆可用之,文中列举了厥阴头痛、胃脘痛、咳喘之疾... 介绍了仲景《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之方剂方义,其方不为一证一经一病而设,《伤寒杂病论》中吴茱萸汤出现在阳明篇、少阴病、厥阴篇及呕吐哕下利篇中,只要病机同为肝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者皆可用之,文中列举了厥阴头痛、胃脘痛、咳喘之疾病不同,但病机相同者,其病虽异但应用吴茱萸汤皆有奇效,举一反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吴茱萸汤/临床应用
下载PDF
细辛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用法用量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祯祥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72-74,共3页
细辛是临床常用中药,其用法用量问题一直是中医学术界聚焦的热点,长期困惑着中医药临床工作者。该研究从《伤寒杂病论》着手,对其用法用量作初步研究。研究认为,配伍用药得当,煎药次数宜少,煎煮时间宜长,少量多次分服,区分年龄体质,是... 细辛是临床常用中药,其用法用量问题一直是中医学术界聚焦的热点,长期困惑着中医药临床工作者。该研究从《伤寒杂病论》着手,对其用法用量作初步研究。研究认为,配伍用药得当,煎药次数宜少,煎煮时间宜长,少量多次分服,区分年龄体质,是临床大量使用细辛,且确保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辛 《伤寒杂病论》 用法用量 研究思考
下载PDF
从《伤寒杂病论》察小便治黄疸看张仲景整体观和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健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6-17,共2页
《伤寒杂病论》是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性著作,张仲景在书中对于黄疸做了详细的论述,确立了黄疸治疗大法,以及相应的治黄名方,在仲景对黄疸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辨治思路中始终贯穿着整体观和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黄疸 张仲景 整体观 治未病
下载PDF
浅析“治未病”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喆 王宗柱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6-8,共3页
以《伤寒杂病论》条文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传、未盛防盛、已盛防逆、病愈防复等多方面来讨论"治未病"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关键词 治未病思想 伤寒杂病论 预防医学
下载PDF
“汤液经法图”系列研究之二:基于五味补泻理论的10首经方配伍原理解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金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961-2968,共8页
"汤液经法图"是已遗汉代之前方书《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经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述而留存下来,是汉·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并进行经方配伍的理论来源,又称"五味补泻体用图"。它采... "汤液经法图"是已遗汉代之前方书《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经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述而留存下来,是汉·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并进行经方配伍的理论来源,又称"五味补泻体用图"。它采用脏腑虚实辨证体系和五味化合配伍组方的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本文采用"汤液经法图"所示的五味补泻理论,对《伤寒杂病论》所载的10首治疗各类病证的代表性经方(桂枝汤、葛根汤、三黄泻心汤、栀子豉汤、理中丸、干姜人参半夏丸、麻杏石甘汤、大承气汤、猪苓汤和肾气丸)进行组方配伍的解释分析,探索性揭示了桂枝汤(功效为补肝治风,组方为2个辛补药、1个酸泻药和2个甘缓药,数字含义下同)、葛根汤(补肝治风,辛补3酸泻1甘缓3)、三黄泻心汤(泻心止血,苦泻2咸补1)、栀子豉汤(泻心除烦,苦泻1酸收1)、理中丸(补脾益气,甘补2辛泻1苦燥1)、干姜人参半夏丸(泻脾止呕,辛泻2甘补1)、麻杏石甘汤(泻肺清热,苦甘化咸泻2酸补1辛散1)、大承气汤(泻肺通便,咸泻3酸补1)、猪苓汤(泻肾利水,甘泻4咸润1)和肾气丸(补肾强腰膝兼补肝,子能令母实,苦补2甘泻1咸润1辛补2酸泻1甘缓1)的组方原理,为更好的使用和研究经方提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液经法图 伤寒杂病论 经方 中药配伍 五味补泻
下载PDF
基于量效关系的《伤寒杂病论》麻黄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伟 郝萌萌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量效关系及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杂病论》收载的含麻黄方剂,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二元相关性分析研究麻黄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结果《伤寒杂病论》含麻...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量效关系及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杂病论》收载的含麻黄方剂,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二元相关性分析研究麻黄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结果《伤寒杂病论》含麻黄方剂32首,占全部方剂的12.40%,其中30首可进行剂量转换。麻黄单次用量与药味数(P=0.016)、用水量(P=0.032)、单次服用水量(P=0.000)及服用次数(P=0.030)密切相关,而与剩余水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麻黄是否为主药与麻黄单次用量、阴阳类方、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及服用次数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不单独使用,将其作为基础药对使用的有麻黄甘草汤、半夏麻黄丸、麻黄醇酒汤,并多与杏仁、桂枝和芍药、附子、石膏、半夏等配伍使用。麻黄作为主药与其作为非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量效关系可发现《伤寒杂病论》麻黄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发挥主要在于药物配伍。临证应严格遵守麻黄配伍规律并灵活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麻黄 量效关系 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古籍版本研究梳理与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晓华 段逸山 《中医药文化》 2018年第6期46-54,共9页
通过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古籍版本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择其要者作简要介绍与评述,并借鉴中国古籍版本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探讨中医古籍版本研究的特点与不足,试图为拓展中医古籍版本学的研究方向略陈管见。
关键词 中医古籍 版本研究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下载PDF
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杂病论》半夏用药规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析霖 秦空 傅延龄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116-120,共5页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半夏的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依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半夏用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含半夏方剂36首。半夏每服量与药...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半夏的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依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半夏用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含半夏方剂36首。半夏每服量与药味数有相关性(P<0.001,r=-0.700),与处方加水量、煎煮后水量、每服水量、服用次数、每服整方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半夏作为君药时,其每服量大(P=0.019)、药味数少(P<0.001)、煎煮后水量小(P=0.012)。半夏配伍大枣、黄芩、甘草时,配伍药物间用量存在相关关系(P<0.001,P<0.001,P=0.029),而与生姜、人参、炙甘草配伍时未发现相关关系(P>0.05),半夏配伍黄芩时其每服量小(P=0.011)。结论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具有鲜明的量效关系,其用量规律可为临床应用及量效关系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半夏 量效关系 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杂病论》芍药用药规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弓铭 田丙坤 张伟 《中医药导报》 2019年第3期70-73,共4页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芍药的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芍药的条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二元相关性分析芍药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结果:54首含芍药的方剂经筛选,共纳入41...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芍药的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芍药的条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二元相关性分析芍药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结果:54首含芍药的方剂经筛选,共纳入41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比例为15.89%。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芍药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有相关性(P<0.05),而与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无相关性(P>0.05)。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芍药是否为主药仅与芍药单次用量关系密切(P=0.011),其他进入模型的相关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为主药的芍药单次用量显著高于芍药为非主药的芍药单次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伤寒杂病论》中作为基础"对药"使用的是芍药甘草汤、枳实芍药散,并且芍药多与炙甘草、桂枝、当归、茯苓和白术配伍使用。芍药进行配伍应用时,芍药作为主药的芍药单次用量高于其作为非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量效关系可以发现临床应用芍药时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其使用剂量可依据辨证其是否作为主药、药味数量进行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 伤寒杂病论 量效关系 二元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