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ogene Paleoseismic Events and the Shanwang Biota's Burial in the Linqu Area,Shandong Province,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TIAN Hongshui A.J.(Tom) VAN LOON +5 位作者 ZHANG Zengqi ZHANG Shenhe ZHANG Banghua Lü Mingying LI Fuchang MA Xuem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103-1119,共17页
Several paleoseismic events are recorded in the Neogene Linqu Group, exposed in the Linqu area,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he events were interpreted on the basis of fleldwork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which showed the... Several paleoseismic events are recorded in the Neogene Linqu Group, exposed in the Linqu area,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he events were interpreted on the basis of fleldwork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which showed the presence of seismites with plastically deformed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the Shanwang Formation, and of seism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Yaoshan Formation which show brittle deformation. The earthquake-triggered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s in the seismites include load structures, ball-and-pillow structures, flame structures, piUow-like beds, boudinage structures, slump folds, syn-depositional faults, veins of liquefied sand, and dikes of liquefied sandy lime-mud. The seismic activity is also reflected in what might be called 'brittle seismites'; these originated whe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eismic vibrations, semi-consolidated conglomerate was shattered. Moreover, volcanic activity is related to intense earthquakes that affected basalts intercalated with sand layers; these successions are known as 'seismic volcanic rock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veins of liquefied sand intruding the basalts. AH above traces of paleoseismic activity were left from one single time span of 4 Ma with active seismicity that took place 14-10 Ma. This time span is known as 'the Linqu Neogene Paleoseismic Active Period', which is divided into four paleoseismic episodes, which were responses to tectonic extension and basin rifting in this area. It even includes the activity of the Yishu Fault Zone during the Miocene and the Neogene. The ratios of trace elements in the seismites, w(La)/w(Sc) and w (La)/w(Th) are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upper crust, but w(Th)/w(Sc) is lower; this is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basin rifting that resulted in a high sedimentation rate. The intense and frequent paleo-earthquakes are held responsible for the rapid burial of the Shanwang Biota. Secondary earthquake-induced processes (e.g. slumping of a lake shore and the strongly increased lacustrine sedimentation rate) contributed to the rapid burial of the bio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seismic event shanwang biota rapid burial Linqu NEOGENE
下载PDF
Redefining the Age of the Cenozoic Shanwang Formation in Shanwang Basin 被引量:2
2
作者 YU Jifeng ZHAO Xiangguang +10 位作者 PANG Xinlong JASON Hilton FU Wenzhao ZHAO Xiuli SONG Zhaojun HU Jialiang LU Lei ZHANG Hongjun YANG Ziqun QIAO Wenyan SHI Su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491-1492,共2页
The Shanwang Basin is a small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 located in Linqu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The Shanwang Formation, especially the diatomaceous shale member, contains diverse and finely preserved flora and fau... The Shanwang Basin is a small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 located in Linqu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The Shanwang Formation, especially the diatomaceous shale member, contains diverse and finely preserved flora and fauna fossils (Fig. 1). Previous paleontological study and radiometric dating show that it was formed in the Miocene. However, on the precise age of the formation, there are such different opinions as Late Miocene, Middle Miocene, Early stage of Middle Miocene,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TA GPTS Redefining the Age of the Cenozoic shanwang Formation in shanwang Basin
下载PDF
A Left-Handed, Stem-Twining Plant from the Miocene Shanwang Formation of Eastern China
3
作者 Qi Wang Si Shen Zhenyu Li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3年第5期18-22,共5页
Twining stems of plants are very common in extant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forests, and the climbing growth habit of plants may be an evolutionary innovation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 to either closed, shady or open, ... Twining stems of plants are very common in extant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forests, and the climbing growth habit of plants may be an evolutionary innovation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 to either closed, shady or open, edge environments. However, the origin of handedness in climbing plants remains unclear. Here we report a Miocene (ca. 16 million years ago) macrofossil from the Shanwang Form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China, unequivocally exhibiting the first direct fossil evidence for a left-handed, stem-twining growth habit in plants. This fossil plant bears a thicker, slightly curved supporting stem (2 - 3.5 mm wide), which is loosely, spirally twined by a thinner stem (1.5 - 2 mm wide), possibly representing part of distal branches from a liana or v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bing Growth HABIT HANDEDNESS LIANA MIOCENE shanwang Formation Stem-Twining Plants Vine
下载PDF
Effect of Miocene basaltic volcanism in Shanwang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被引量:4
4
作者 GUO ZhengFu LIU JiaQi CHEN XiaoY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12期1823-1827,共5页
Miocene(16―10 Ma) basalts,together with significantly well-preserved fossils(including animal and plant fossils) in the contemporaneously tephra-rich Maar sediments,are located in Shanwang volcanic region,Shandong Pr... Miocene(16―10 Ma) basalts,together with significantly well-preserved fossils(including animal and plant fossils) in the contemporaneously tephra-rich Maar sediments,are located in Shanwang volcanic region,Shandong Province,China.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basaltic eruption products is about 240 km2.Detailed field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most of basaltic rocks are fissure eruptive products and some are central eruptives constrained by linear faults.The well-preserved fossils in the lacustrine deposits have been considered to be a result of mass mortalities.Based on physically volcanologic modeling results,eruption column of the basaltic fissure activities in the Shanwang volcanic region is estimated to have entered the stratosphere.Petrographic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basalts have porphyritic textures with phenocrysts of olivine,pyroxene,plagioclase feldspar and alkali feldspar setting in groundmass of plagioclase feldspar,alkali feldspar,quartz,apatite and glass.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tephra,tuff and tuffites collected in the Maar sediments of the Shanwang area,we determined major element oxide concentrations and volatile composition of melt inclusions in phenocrysts and matrix glasses by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is.Volatile(including S,Cl,F and H2O) concentrations erupted into the stratosphere were estimated by comparing pre-and post-eruptive volatile concentrations.Our determin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ntents of S,Cl,F and H2O emitted into the stratosphere were 0.18%― 0.24%,0.03%―0.05%,0.03%―0.05% and 0.4%―0.6%,respectively,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S contents erupted.Amounts of volatiles emitted in the Shanwang volcanic region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eruptions which had a substantial effect o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ccording to the com-positions and amounts of the volatiles erupted from the Miocene basaltic volcanism in Shanwang,we propose a hypothesis that volatile-rich basaltic volcanism could result in the mass mortalities by in-jecting volatiles(e.g.,SO2,H2S,HCl,HF and H2O) into the stratosphere that would have triggered abrupt environmental changes(including formation of acid rain,temperature decline,ozone depletion,etc.) and altered lake chemistry,and subsequently volcanic ash fall buried and covered the dead animals and plants,forming well-preserved fossils in Shanwang Maar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canic volatiles paleo-environment acid rain basalt shanwang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中新世山旺古海拔与古气候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健 王宇飞 +1 位作者 孙启高 李承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3-188,共6页
距今 15 .5~ 17Ma的山旺中新世植物群中有 38科 74属为现存属 ,共存分析研究表明 ,它们的现代分布的共存区间为 2 9~ 32°N ,10 9~ 112°E ,海拔为 80 0~ 15 0 0m。依据共存分布区间的常年气候资料 ,获得山旺古气候参数定... 距今 15 .5~ 17Ma的山旺中新世植物群中有 38科 74属为现存属 ,共存分析研究表明 ,它们的现代分布的共存区间为 2 9~ 32°N ,10 9~ 112°E ,海拔为 80 0~ 15 0 0m。依据共存分布区间的常年气候资料 ,获得山旺古气候参数定量数值 :年均温 7.9~ 15 .3℃ ;年较差 2 1.5~ 2 4 .4℃ ;最冷月均温 - 4 .4~3.9℃ ;最热月均温 2 0 .0~ 2 6 .2℃ ;推测中新世山旺地区为亚热带山地气候 ,山旺古湖的海拔为 80 0~ 1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部地区 中新世 古气候 海拔 地质时代 山旺盆地
下载PDF
玄武质岩石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谱 被引量:7
6
作者 梁涛 罗照华 +3 位作者 潘颖 黄丹峰 杨宗锋 李德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48,共25页
报道了托云、东浮山、羊角、雪花山和山旺5处新生代玄武岩的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位于西南天山造山带的托云新生代玄武岩的14个测点年龄值十分发散,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857.1和203.4Ma,它们与其余4件玄武岩样品49个SHRIMP锆石测点... 报道了托云、东浮山、羊角、雪花山和山旺5处新生代玄武岩的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位于西南天山造山带的托云新生代玄武岩的14个测点年龄值十分发散,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857.1和203.4Ma,它们与其余4件玄武岩样品49个SHRIMP锆石测点年龄一同构筑了涵盖各个地质时期几乎贯穿整个地质时间的复杂年龄谱。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区域南太行山造山带的东浮山、羊角和雪花山新生代玄武岩3件样品累计36个锆石测点形成的锆石年龄谱相对简单,其中35个测点的年龄集中在1719.9~2641.6Ma,唯一的古生代年龄(311.3Ma)出现在雪花山玄武岩7.1测点。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裂谷带内山旺玄武岩6件样品27个测点的单颗粒锆石年龄构筑的锆石年龄谱形成3个集中时间段,分别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2595.4~1852.2Ma)、古生代(385.8~271.1Ma)和中生代(109.4Ma)。3个年龄谱中大部分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均能在各自所处区域内发现与之对应的岩浆-热事件,部分单颗粒锆石年龄可能暗示所在区域至今未发现的岩浆热事件,托云、东浮山-羊角-雪花山、山旺新生代玄武岩的复杂单颗粒锆石年龄谱再造了各自所处区域的地质演化史。3个锆石年龄谱的复杂程度与各自区域地表出露岩浆岩的规模和期次复杂程度相关,天山造山带内岩浆岩发育,托云玄武岩锆石年龄普最复杂,记录了天山造山带的演化,而华北克拉通中部区域南太行山造山带地表零星出露岩浆岩,东浮山-羊角-雪花山玄武岩的锆石年龄普最简单。处于后期遭受破坏改造的华北克拉通东部裂谷带内的山旺玄武岩的单颗粒锆石年龄谱,其复杂程度明显低于托云玄武岩的年龄谱,而又高于东浮山-羊角-雪花山玄武岩的年龄谱。鉴于玄武质岩浆同化混染围岩过程中能量消耗和地球化学印记以及玄武质岩浆上升的耗时限制,认为托云、东浮山、羊角、雪花山和山旺新生代玄武岩中具有复杂年龄信息的锆石捕掳晶不是玄武质岩浆在快速上升过程中从围岩中捕获的,而是在岩石圈拆沉过程中进入软流圈地幔中,随着具原生岩浆性质的玄武质岩浆喷发到达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质岩石 锆石 SHRIMP年龄谱 托云 东浮山 羊角 雪花山 山旺
下载PDF
中国新近系山旺阶建阶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邓涛 王伟铭 岳乐平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4-323,共10页
中国新近系的年代地层单位山旺阶与哺乳动物分期的山旺期相对应 ,其定义的生物带相当于欧洲的MN3~MN5 ,下界年龄应为 2 0 .5Ma。按照现代地层学的建阶原则对山东临朐的山旺剖面进行综合研究 ,得出山旺组的底界年龄约为 1 8Ma ,山旺动... 中国新近系的年代地层单位山旺阶与哺乳动物分期的山旺期相对应 ,其定义的生物带相当于欧洲的MN3~MN5 ,下界年龄应为 2 0 .5Ma。按照现代地层学的建阶原则对山东临朐的山旺剖面进行综合研究 ,得出山旺组的底界年龄约为 1 8Ma ,山旺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也由原来认为的与欧洲MN5相当提早到与MN4相当。尽管如此 ,研究结果证实山旺组仍然缺失定义的山旺阶下部沉积和MN3动物群。《国际地层指南》提倡将重点放在选择下界的界线层型来确定年代地层单位 ,其上界应该由后续单位的下界来确定。甘肃兰州盆地和秦安地区有发育的渐新世至中新世沉积出露 ,并有山旺阶最底部的化石和适合于作古地磁分析的沉积物 ,因此 ,是有可能建立山旺阶下界界线层型的有利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新近系 山旺阶 建阶 哺乳动物 生物带
下载PDF
山旺中新世植被演替及古气候定量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梁明媚 王宇飞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1-20,共10页
本文详细研究了山旺中新世 2 2 .95m厚的硅藻土沉积剖面上以 10~ 30cm为间距所采集的 130块孢粉样品 ,鉴定出 111个孢粉类型。古植被演替的研究结果表明由老至新经历了 5个阶段 :“湿润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干旱环境下的混交中生... 本文详细研究了山旺中新世 2 2 .95m厚的硅藻土沉积剖面上以 10~ 30cm为间距所采集的 130块孢粉样品 ,鉴定出 111个孢粉类型。古植被演替的研究结果表明由老至新经历了 5个阶段 :“湿润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干旱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湿润湖岸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山地、湿润及碱性等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和“碱性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同时 ,首次成功地运用共存分析法定量地恢复了山旺中新世古气候 ,得出古气候参数定量值 :年平均温度 15 .6~ 17.2℃ ,最热月份平均温度 2 4 .7~ 2 7.8℃ ,最冷月份平均温度 5 .0~ 6 .6℃ ,温度年较差 2 0 .5~ 2 5℃ ;平均相对湿度 72 %~ 75 % ,年平均降雨量 116 2~ 130 8mm ,最湿月份平均降雨量 148~ 180mm ,最干月份平均降雨量 16~ 5 9mm ,最干及最湿月份降雨量的差值 81~ 15 3mm ,最热月份的平均降雨量 10 8~ 111mm。山旺中新世时期的气候波动范围为 :年平均温度波动约 3℃左右 ,最冷月份平均温度波动约 4℃左右 ,最热月份平均温度波动约 1℃左右 ,年平均降雨量波动约 10 0mm左右。总体反映出山旺中新世气候温暖潮湿 ,冬季凉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旺 中新世 植被演替 古气候 定量研究
下载PDF
中新世山旺盆地植被演替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6
9
作者 孙启高 王宇飞 李承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09-117,共9页
山东省临朐县山旺盆地中新世植物群及其研究成果闻名遐迩 ,但是在植物群的研究上依然有以下问题 :(1)在植物分类鉴定方面 ,缺乏解剖学特征研究 ;(2 )在植被演替的研究上 ,缺乏高分辨率的时间尺度 ;(3)在古环境和古气候的分析上 ,缺乏定... 山东省临朐县山旺盆地中新世植物群及其研究成果闻名遐迩 ,但是在植物群的研究上依然有以下问题 :(1)在植物分类鉴定方面 ,缺乏解剖学特征研究 ;(2 )在植被演替的研究上 ,缺乏高分辨率的时间尺度 ;(3)在古环境和古气候的分析上 ,缺乏定量化标准 ;(4 )在时间和空间范围上 ,需要拓展性研究。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首先将山旺组富含化石的硅藻土沉积划分为 19层 ,然后以厘米级间距逐层采集标本和孢粉样品 ,目的是进行高分辨率研究和保证多种材料、多种方法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在植物类群研究方面 ,我们已经报道了中国可靠的、国际公认的化石杜仲新记录 ,建立了一个新属(Chaneya) ,而且开展了山旺古果实学的研究。在古植被演替的研究上 ,孢粉学研究表明山旺中新世植被经历了 5个发展阶段。应用特有种气候分析法、共存分析法、叶相分析对山旺中新世的古气候进行定量重建 ,获得诸如年均温、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气象数值。根据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动向 ,今后有必要在全球变化和亚洲古环境的宏观背景下加强和拓展山旺植物群的研究 ,如 :深入研究植物演化过程和植被演替的规律 ,从地层沉积物和植物化石上提取全球气候变化的信息 ,搜寻东亚季风形成和兴盛的新证据 ,探讨植物对洋流改变和新生代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山旺盆地 植被演替 环境变迁 古气候 硅藻土沉积 共存分析法 叶相分析
下载PDF
山东山旺发现中新世大型猛禽化石 被引量:7
10
作者 侯连海 周忠和 +1 位作者 张福成 李俊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4-110,165,共7页
记述了山东山旺地区发现的首件大型猛禽类化石。一新属种,Qiluornis taishanensisgen. et sp. nov.。新鸟较我国以前发现的中新世唯一一件大型猛禽类化石,江苏泗洪的顾氏中新鹫(Mioaopiu... 记述了山东山旺地区发现的首件大型猛禽类化石。一新属种,Qiluornis taishanensisgen. et sp. nov.。新鸟较我国以前发现的中新世唯一一件大型猛禽类化石,江苏泗洪的顾氏中新鹫(Mioaopius gui Hou 1984)稍小,但保存更加完整并较进步。这一大型猛禽的发现,为研究早期猛禽的演化,以及山旺组地层与相关地层时代对比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山旺 中新世 鹰科
下载PDF
临朐中新世山旺组孢粉植物群和古气候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秀丽 王明镇 宋香锁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1-8,共8页
为恢复山旺中新世古植被和古气侯,采集了临朐山旺组孢粉样品28块,利用重液浮选法分析出大量孢粉化石,鉴定出120个孢粉类型,归属于77属,40科,其中蕨类植物占3%左右,裸子植物占5%~27%,被子植物占70%~92%。根据孢粉类型和孢粉含量的变化... 为恢复山旺中新世古植被和古气侯,采集了临朐山旺组孢粉样品28块,利用重液浮选法分析出大量孢粉化石,鉴定出120个孢粉类型,归属于77属,40科,其中蕨类植物占3%左右,裸子植物占5%~27%,被子植物占70%~92%。根据孢粉类型和孢粉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了两个组合:组合ⅠUl mipollenites-Caryapollenites-Fupingopollenites和组合ⅡUl mipollenites-Quercuspollenites。运用共存因子分析法定量化重建了山旺古气候参数,得出7个古气候参数分别为年均温13.3~22.1℃,最热月均温22.5~27.5℃,最冷月均温1.9~15.1℃,年较差11.4~26℃,年降雨量618.9~1 254.7 mm,最大月降雨量172.4~249.6 mm,最小月降雨量7.1~18.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植物群 古气候 山旺组 中新世 临朐
下载PDF
山东临朐山旺地区玄武岩浆的分离结晶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继锋 邱家骧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69-376,共8页
本文主要根据皮尔斯比率图解讨论了山东临朐山旺地区玄武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研究表明,在山旺南部玄武岩中,原生的碱性橄榄玄武岩浆通过分离结晶出5%~13%和15%~28%的单斜辉石,可分别演变成碧玄岩浆和橄榄拉斑玄武岩浆,而在山旺北部,... 本文主要根据皮尔斯比率图解讨论了山东临朐山旺地区玄武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研究表明,在山旺南部玄武岩中,原生的碱性橄榄玄武岩浆通过分离结晶出5%~13%和15%~28%的单斜辉石,可分别演变成碧玄岩浆和橄榄拉斑玄武岩浆,而在山旺北部,当碱性橄榄玄武岩浆分异出大约1%~8%的橄榄石、1%~7%的单斜辉石、7%~13%的斜长石时,残余岩浆便演变为碧玄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岩浆 分离 结晶 山东
下载PDF
山旺盆地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罗照华 李凤麟 杨慕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1期30-38,T001,共10页
前人一般认为山旺盆地是一个深度不大的封闭性淡水剥蚀盆地。笔者认为它是一个火山口成因的封闭—半封闭盆地。盆地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早期为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火山口,并造成火山碎屑物堆积:中期堆积了较厚层的沉积物,主要为粘土... 前人一般认为山旺盆地是一个深度不大的封闭性淡水剥蚀盆地。笔者认为它是一个火山口成因的封闭—半封闭盆地。盆地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早期为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火山口,并造成火山碎屑物堆积:中期堆积了较厚层的沉积物,主要为粘土质岩石,如硅藻质页岩、泥岩,此外,还有少量的砂岩、砾岩;晚期为玄武岩充填,致使整个盆地完全封闭。在盆地发展过程中,早期为封闭环境,中、晚期为半封闭环境。火山碎屑物的再堆积和分解对于生物死亡和埋藏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区第三纪中心式火山作用非常强烈,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有可能找到更多的化石产地和硅藻土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火山口 火山碎屑岩 成因
下载PDF
鲈形目少鳞鳜属(Coreoperca)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平富 刘焕章 阎际兴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12-227,共16页
记述的山东少鳞鳜(新种)(Coreoperca shandongensis sp.nov)是该属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标本产自山东山旺早中新世晚期山旺组纹层状硅藻页岩之上的含硅藻泥页岩中。山东少鳞鳜的发现,说明原始鳜类... 记述的山东少鳞鳜(新种)(Coreoperca shandongensis sp.nov)是该属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标本产自山东山旺早中新世晚期山旺组纹层状硅藻页岩之上的含硅藻泥页岩中。山东少鳞鳜的发现,说明原始鳜类在中新世已发生分化,在中新世时期的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均已相当繁盛。少鳞鳜属可能并非起源于朝鲜和日本一带,之后扩散到中国,而是中新世广布于东亚的鱼类,这进一步支持了关于中国东部和日本列岛新生代晚期同属一个鱼类区系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山旺 早中新世晚期 鲈形目 少鳞鳜属
下载PDF
山旺盆地山旺组重力滑动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亚青 林承焰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在山旺盆地山旺组大型野外露头剖面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重力滑动构造。这种重力滑动构造可以划分为原地系统、滑动层、滑动系统三部分。在滑动系统中又可以依部位的不同次划分为平行滑动段、对称挤压段、柔性蠕动段和褶皱推覆段等四段。... 在山旺盆地山旺组大型野外露头剖面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重力滑动构造。这种重力滑动构造可以划分为原地系统、滑动层、滑动系统三部分。在滑动系统中又可以依部位的不同次划分为平行滑动段、对称挤压段、柔性蠕动段和褶皱推覆段等四段。在滑动系统的微观特征上,表现出典型的柔流褶皱现象。山旺组重力滑动构造和沉积滑塌构造主要区别在于变形发生时间。山旺组重力滑动作用的形成可能与基底差异抬升有关。陆相盆地内部中央隆起带的形成与陡坡带差异升降而造成的重力滑动构造有关。因此,重力滑动构造的发现对理解陆相盆地中央隆起带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旺盆地 山旺组 重力滑动构造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山东中新统山旺组生物群的古生态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式溥 孙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11,共11页
山东临朐产出的中新统山旺组化石群 ,保存精美、属种分异度高。 6 0多年来 ,经发掘和研究 ,目前已从约 30余米的硅藻页岩沉积中报道了真菌、硅藻、介形虫、孢粉、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及遗迹化石等十几个门类... 山东临朐产出的中新统山旺组化石群 ,保存精美、属种分异度高。 6 0多年来 ,经发掘和研究 ,目前已从约 30余米的硅藻页岩沉积中报道了真菌、硅藻、介形虫、孢粉、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及遗迹化石等十几个门类的化石 ,共计 4 0 0余属 70 0多种。本文总结了化石与周围无机界的关系、化石的埋藏特征、形成原因以及相关古生态学问题———古气候、古温度、古纬度、古地形、山旺湖的水文性质、湖水的季节性变化与硅藻页岩的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群 湖相沉积 古生态 山旺 中新统 山东
下载PDF
山东莱芜盆地新近纪山旺组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恩秀 王世进 +1 位作者 张春池 任天龙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4年第1期48-51,共4页
最近在莱芜盆地新发现了山旺组,它的特征与临朐一带的山旺组相似,也是由粘土岩、页岩与玄武岩组成,并含有丰富的鱼类、蜻蜓、介形类、鳖类及植物化石,是"山旺化石"的重要补充。这一发现,说明新近纪早期,在鲁西除山旺地区之外... 最近在莱芜盆地新发现了山旺组,它的特征与临朐一带的山旺组相似,也是由粘土岩、页岩与玄武岩组成,并含有丰富的鱼类、蜻蜓、介形类、鳖类及植物化石,是"山旺化石"的重要补充。这一发现,说明新近纪早期,在鲁西除山旺地区之外,其他的新生代盆地中也可能有同时代地层沉积。该套地层中所赋存的相关资源的调查应引起地质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芜盆地 山旺组 新近纪 鲱鱼科 介形类
下载PDF
山旺组与馆陶组馆上段层序地层格架对比 被引量:1
18
作者 邢焕清 姜在兴 王亚青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共4页
运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中新世沉积的山旺盆地山旺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馆陶组馆上段的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野外露头、岩心、古生物、地球物理以及其他资料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两个盆地中新世层序地层格架具有较好的相似... 运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中新世沉积的山旺盆地山旺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馆陶组馆上段的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野外露头、岩心、古生物、地球物理以及其他资料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两个盆地中新世层序地层格架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两盆地中控制层序地层格架发育的构造运动特征、沉积物供给、海平面升降和古气候等要素,都具有明显的可对比性。山旺盆地所处的地区是渤海湾盆地的主要物源区之一。这种在沉积体系上的天然联系,可能是山旺组和馆上段发育类似的层序地层格架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对比 山旺盆地 山旺组 济阳坳陷 馆陶组
下载PDF
山东山旺中新世植物群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梁明媚 阎际兴 +1 位作者 宋书银 王琴 《植物学通报》 CSCD 1998年第A00期32-40,共9页
山旺盆地位于东经118°E,北纬36°N,是一个中新世中期内陆湖泊沉积盆地。地层内保存了丰富的植物及动物化石。自40年代至今,已对山旺中新世植物群中的大植物化石(87属125种),植物孢粉(41属71种),硅... 山旺盆地位于东经118°E,北纬36°N,是一个中新世中期内陆湖泊沉积盆地。地层内保存了丰富的植物及动物化石。自40年代至今,已对山旺中新世植物群中的大植物化石(87属125种),植物孢粉(41属71种),硅藻(16属45种)及真菌(9属15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虑到山旺中新世植物群处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转折期,对其进行埋藏学,古环境重建等深入细致的研究,对阐明全球中新世气候变化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旺盆地 中新世 植物群 古环境
下载PDF
岩溶洞穴古河漫滩沉积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演变——以山王洞中段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振华 李坡 吴克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4-401,共8页
为揭示岩溶洞穴沉积物对沉积环境与沉积过程的指示作用,文章在分析双河洞洞系形成过程及山王洞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选取贵州山王洞中段古河漫滩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粒度分析法与萨胡公式对洞穴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的相... 为揭示岩溶洞穴沉积物对沉积环境与沉积过程的指示作用,文章在分析双河洞洞系形成过程及山王洞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选取贵州山王洞中段古河漫滩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粒度分析法与萨胡公式对洞穴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推断不同沉积韵律期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古河漫滩表层沉积物以极细砂、粉砂和黏土为主,平均含量达94.42%,且中上部含有一层粗砂砾夹层;(2)沉积模式主要为跳跃和悬浮沉积,水动力条件整体稳定,搬运颗粒粒径平均值为637μm,其最大沉积物颗粒粒径为864.2μm;(3)以沉积物粒度特征为依据,将古河漫滩沉积过程划分为三级沉积韵律,一级沉积韵律厚度为404~275cm,二级沉积韵律厚度为285~165cm,三级沉积韵律厚度为165~0cm。上述研究为确定区域侵蚀基准面和地层升降运动过程提供有力证明,也为山王洞古气候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沉积环境 岩溶 山王洞 双河洞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