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3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inelastic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site response and source parameters in Shanxi region 被引量:27
1
作者 啜永清 苏燕 +1 位作者 贾建喜 黄金刚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9-378,共10页
Based on 310 horizontal-component digital seismograms recorded at 14 seismic stations in Shanxi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the inelastic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in Shanxi region is studied. By the methods of Atkins... Based on 310 horizontal-component digital seismograms recorded at 14 seismic stations in Shanxi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the inelastic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in Shanxi region is studied. By the methods of Atkinson and Moya, the site response of each station and several source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and the inversion results from both method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frequency-dependent inelastic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Q is estimated as Q( f )=323.2 f 0.506. The site responses of 14 seismic stations do not show significant amplificati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ir basement on rock. We also found the dependence of corner frequency on seismic moment, seismic moment on stress drop, source radius on stress dr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区 Q值 场地响应 震源参数
下载PDF
Study on inelastic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site response and source parameters in Shanxi region 被引量:3
2
作者 CHUO Yong-qing(啜永清) +6 位作者 SU Yan(苏燕) JIA Jian-xi(贾建喜) HUANG Jin-gang (黄金刚)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4期405-416,共12页
Based on 310 horizontal-component digital seismograms recorded at 14 seismic stations in Shanxi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the inelastic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in Shanxi region is studied. By the methods of Atkins... Based on 310 horizontal-component digital seismograms recorded at 14 seismic stations in Shanxi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the inelastic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in Shanxi region is studied. By the methods of Atkinson and Moya, the site response of each station and several source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and the inversion results from both method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frequency-dependent inelastic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Q is estimated as Q( f )=323.2 f 0.506. The site responses of 14 seismic stations do not show significant amplificati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ir basement on rock. We also found the dependence of corner frequency on seismic moment, seismic moment on stress drop, source radius on stress dr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xi region Q value site response source parameter
下载PDF
Study on V_P/ V_S Variation Behavior in the Shanxi Region by the Wadati Single Station and Multi-earthquake Method
3
作者 Weng Zhaoqiang Liang Xiangjun +2 位作者 Wu Haoyu Liu Linfei Li L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4期514-526,共13页
Based on arrival time data of seismic phases of ML≥2. 0 earthquakes measured at Shanxi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for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2001 to October 2014,V_P/ V_S in the Shanxi region is calculated using the Wa... Based on arrival time data of seismic phases of ML≥2. 0 earthquakes measured at Shanxi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for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2001 to October 2014,V_P/ V_S in the Shanxi region is calculated using the Wadati single station and multi-earthquake method,and an investigation is conducted into the variation behavior of V_P/ V_S in the Shanxi reg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hree earthquakes of MS≥4. 5 in 2010. Our study finds that abnormal V_P/ V_S appeared earlier at distant stations before all of the three earthquakes,which is at the time range from 6 months to 1 year before the earthquakes,and later at near stations,at the time range 10 days to 2 months before earthquakes. Therefore,it  s possible to narrow down the scope of th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from the distant and near station data. The calculations of Dongshan seismic station indicate that the size of the residual of the origin time has impact on the detail of V_P/ V_S variation,thus,appropriate thresholds should firstly be set for the residuals of origin time at each seismic station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to ensure scientific and steady V_P/ V_S calc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方法 山西地区 行为 单站 数字地震台网 起源时间 VP VS
下载PDF
影响山西台网地震定位因素的定量分析
4
作者 殷伟伟 郑亚迪 张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4-538,共5页
基于山西地震台网现有的台站布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地壳速度模型、台网布局及震相拾取精度等因素对震源位置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因素对准确测定震源位置的影响不同。地壳速度模型中上地壳速度对震中位置的影响最大,而震中... 基于山西地震台网现有的台站布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地壳速度模型、台网布局及震相拾取精度等因素对震源位置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因素对准确测定震源位置的影响不同。地壳速度模型中上地壳速度对震中位置的影响最大,而震中位置对莫霍面速度变化的反映更为灵敏。单独改变地壳速度模型引起的震中位置偏差通常不超过5 km,震源深度对地壳速度模型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莫霍面深度,最大偏差可能超过20 km。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P波拾取精度在4 s以内测定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最大偏差不超过2 km和5 km。当地壳速度模型适宜且震相拾取精度较高时,最大空隙角在0°~180°的台站布局对震源位置的约束较好,震中偏差基本小于1 km,震源深度偏差略大(约为2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区 地壳速度模型 震相拾取精度 台网布局
下载PDF
用不同方法评估山西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
5
作者 梁向军 吴叔坤 +1 位作者 王霞 刘林飞 《山西地震》 2024年第1期38-43,共6页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15—2019年记录的地震目录及观测报告数据,采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震级—序号法、最优拟合度(GFT)法和最大曲率法等多种方法分别评估山西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结合山西测震台网的实际情况和不同...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15—2019年记录的地震目录及观测报告数据,采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震级—序号法、最优拟合度(GFT)法和最大曲率法等多种方法分别评估山西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结合山西测震台网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评估方法的计算原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台站围限的区域能监测到M L1.0及以下的地震外,其余区域的监测能力下限为M L1.5;“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方法更适合用于评估山西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随着预警台网的正式运行,建议采用该方法对地震预警台网的实际监测能力重新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能力 山西地区 PMC方法 震级—序号法 最优拟合度法
下载PDF
山西垂直摆倾斜仪背景噪声分析
6
作者 高翠珍 王晓霞 +2 位作者 高彦 薛锦明 薛生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利用山西地区垂直摆倾斜仪正常时段的观测数据,计算功率谱密度PSD和噪声水平SNM,对观测的正常背景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未受任何干扰的观测数据每日PSD变化不大,分钟采样观测数据能反映最大为8.3 mHz的PSD分布,秒采样观测数据... 利用山西地区垂直摆倾斜仪正常时段的观测数据,计算功率谱密度PSD和噪声水平SNM,对观测的正常背景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未受任何干扰的观测数据每日PSD变化不大,分钟采样观测数据能反映最大为8.3 mHz的PSD分布,秒采样观测数据能反映最大为0.5 Hz的PSD分布。临汾地震台同址VS型、VP型垂直摆观测数据的噪声水平具有一致性;有2套仪器的背景噪声水平偏高,有4套仪器的背景噪声水平较低;低噪声水平仪器观测曲线光滑、固体潮清晰,运行稳定;高噪声水平仪器观测曲线毛刺多、不光滑。该现象除受观测环境影响以外,主要还受仪器自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区 垂直摆倾斜仪 功率谱密度 背景噪声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坡向刺槐林下植物种间关联及群落稳定性
7
作者 张犇 赵廷宁 +5 位作者 张海强 杨建英 贾亚倢 赵炯昌 胡亚伟 李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7,共9页
为了解人工林群落内物种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以晋西黄土区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戈登·摩尔稳定性等方法,对林下植物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结... 为了解人工林群落内物种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以晋西黄土区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戈登·摩尔稳定性等方法,对林下植物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样地内共有植物30科56属62种。其中,灌木层植物10科18属19种,杠柳(Periploca sepium)为优势种;草本层植物22科38属43种,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为优势种。阳坡有14种灌木,阴坡有7种;阴坡有28种草本植物,阳坡有24种。(2)不同坡向刺槐人工林内植物种的关联性不同,阳坡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白首乌(Cynanchum bungei)的关联性极显著(P<0.01);半阳坡茜草(Rubia cordifolia)、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和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的关联性极显著(P<0.01);阴坡蛇莓(Duchesnea indic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关联性显著(P<0.05);半阴坡酸枣(Ziziphus jujuba)、卫矛(Euonymus alatus)、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和披针薹草(Carex lancifolia)的关联性极显著(P<0.01)。(3)阳坡和阴坡的林下植物群落整体稳定性强,半阳坡和半阴坡的林下灌木群落稳定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林 种间关联 群落稳定性 坡向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1368-1911年山陕地区高分辨率农业收成序列重建与初步分析
8
作者 康翊博 杨煜达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3-533,共11页
本文探讨了地方志在长时段高分辨率农业收成序列重建中的限制因素:将地方志对丰歉2种现象记载的峰值伴随出现的现象定义为“丰歉组合”现象,初步分析了其可能成因;分析了记载的完整性限制。通过引入丰歉等级非线性赋值与年际衰减指数较... 本文探讨了地方志在长时段高分辨率农业收成序列重建中的限制因素:将地方志对丰歉2种现象记载的峰值伴随出现的现象定义为“丰歉组合”现象,初步分析了其可能成因;分析了记载的完整性限制。通过引入丰歉等级非线性赋值与年际衰减指数较好地突破了这些限制,提出了新的区域农业收成序列的重建方法,该方法可以:①在保持年分辨率的同时较大程度延伸重建时间尺度;②将丰歉两种现象整合到同一序列中。利用该方法成功重建了明清时期山陕地区4个子区域的年分辨率的农业收成序列。结果表明:①山陕地区的农业收成呈现40a左右准周期的低频高幅脉冲与高频低幅振荡2种波动模式;②山陕地区的农业收成与气候要素存在良好的“冷抑暖扬”“干抑湿扬”的对应关系;③社会系统的“脉冲型”“适应型”“周期型”响应模式在明清时期山陕地区农业收成序列中均有体现:严重歉收事件周期性地冲击地方社会,其他绝大多数时段则以高频低幅振荡为主,而两类歉收事件均在18世纪明显减少,这些均与明清当地人口的增长态势、“康乾盛世”等史实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气候 农业收成 地方志 明清时期 山陕地区 丰歉组合
下载PDF
晋东南文化视域下潞绸被面的染织工艺研究
9
作者 张雨晴 鲁佳亮 +2 位作者 徐铮 王翠红 汪娜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1,共7页
潞绸是记载晋东南地区人们独特的社会生活和人文思想的文化符号,蕴含浓郁的民风民俗文化,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文章以沿用传统技艺织造的潞绸实物为研究对象,从晋东南的历史文化、地域因素、民俗风俗的维度去解读现代潞绸的织染工... 潞绸是记载晋东南地区人们独特的社会生活和人文思想的文化符号,蕴含浓郁的民风民俗文化,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文章以沿用传统技艺织造的潞绸实物为研究对象,从晋东南的历史文化、地域因素、民俗风俗的维度去解读现代潞绸的织染工艺。研究表明,现代潞绸以传统对称为美,兼具实用与审美双原则;其特殊地域特色和晋商文化的开放交流共同影响着潞绸的原料、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晋东南地区尚红习俗也间接影响着潞绸的色彩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潞绸 织造工艺 对称装造 区域文化 染色 晋东南地区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10
作者 黄靖涵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张荣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7-395,共9页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烘干法测定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特征。【结果】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刺槐-侧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5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降水量及土壤质地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约在360 cm土层形成稳定变化,人工植被主要影响0~3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5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最为稳定;采用有序聚类法将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交换层、利用层、调节层和稳定层,不同林分间层次划分深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研究区人工林可导致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的减少,刺槐、油松、刺槐-油松林会加剧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最为明显,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适当减少刺槐林面积,提高侧柏栽植比例。对现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刺槐林,通过间伐降低林分密度,或将其改造为混交林,以期改善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人工林 垂直变化特征 混交林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晋东南地区红色文化传承困境与对策建议
11
作者 张婧怡 韩秀兰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0-135,共6页
作为山西抗日主战场之一的晋东南地区,具有极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内涵。传承晋东南地区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助力经济建设,发扬文化魅力。对于目前晋东南地区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资源分布较散、遗址破损残缺、文化... 作为山西抗日主战场之一的晋东南地区,具有极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内涵。传承晋东南地区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助力经济建设,发扬文化魅力。对于目前晋东南地区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资源分布较散、遗址破损残缺、文化开发滞后等困境,本文分别从政府、媒体、文旅局、专业队伍及学校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五条针对性对策建议,进而挖掘晋东南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东南 红色文化 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山西地域文化视野下的美育价值研究——以佛教文化和长城文化为例
12
作者 马建丽 《山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9-72,共4页
文章通过挖掘山西的文化积淀及其特色,分析了佛教文化与美育价值,包括审美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人与宇宙的关系、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融合。同时,对长城文化的多维度解读也揭示了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情感与文化自觉... 文章通过挖掘山西的文化积淀及其特色,分析了佛教文化与美育价值,包括审美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人与宇宙的关系、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融合。同时,对长城文化的多维度解读也揭示了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情感与文化自觉等方面的美育意义。通过对大同地区长城一带的民族交流与融合和文化交流影响的进一步探讨,提出了山西地域文化与美育的整合策略,从地域特色的识别与传承、文化与审美的融合、社会参与与多元合作以及创新与传承并重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域文化 佛教文化 长城文化 美育价值 整合策略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特征
13
作者 林丹丹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管凝 韩金丹 郭艳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88,共10页
明晰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特征,以期为确定刺槐林适宜人工造林密度和评价水土保持效益提供科技支撑。设置不同密度(700、1 500、1 800、2 400、3 000、3 500 plant·hm^(-2))刺槐样地,以荒草地为对照,分析0-40 c... 明晰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特征,以期为确定刺槐林适宜人工造林密度和评价水土保持效益提供科技支撑。设置不同密度(700、1 500、1 800、2 400、3 000、3 500 plant·hm^(-2))刺槐样地,以荒草地为对照,分析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变化规律,计算碳库活度指数(CPAI)、碳库指数(CPI)以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解析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碳库变化,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平均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6.80 g·kg^(-1)(1 800 plant·hm^(-2))>5.01 g·kg^(-1)(1 500 plant·hm^(-2))>4.73 g·kg^(-1) (2 400 plant·hm^(-2))>4.17 g·kg^(-1) (3 000 plant·hm^(-2))>2.78 g·kg^(-1) (700 plant·hm^(-2))>2.68 g·kg^(-1) (3 500plant·hm^(-2))>0.52 g·kg^(-1) (CK)。随着刺槐人工林密度的增大,土壤有机碳组分及CPMI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中密度刺槐林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CPMI最大。与对照相比,0-40 cm土层,6种林分密度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分别提高了77.3%-94.9%、55.8%-91.3%、86.0%-94.2%、81.4%-93.5%和79.8%-91.2%。6种林分密度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100%。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各有机碳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0);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的解释率最大。因此,从森林土壤固碳功能而言,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林分密度为1 800 plant·hm^(-2),该林分密度能较好提高土壤碳养分供给水平与碳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林分密度 刺槐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山西地域文化字体设计在包装上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白娜娜 杨芸芳 +2 位作者 杜宇航 赵龙龙 刘英 《绿色包装》 2024年第4期99-102,共4页
文字是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且处于不断变化中。地域文化字体在城市信息传达、展现地域风采及特色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其应用在包装上,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本文探讨如何将山西地域文化字体应用到山西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产品... 文字是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且处于不断变化中。地域文化字体在城市信息传达、展现地域风采及特色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其应用在包装上,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本文探讨如何将山西地域文化字体应用到山西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产品包装上,论述其优势与重要性,以期促进其发展,进而提升山西包装的品质与吸引力,展现山西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域文化 字体设计 包装设计
下载PDF
拓扑像似与隐喻修辞:山西电影中的民俗意象与地缘文化研究
15
作者 王立斌 窦金启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1-78,共8页
电影中的民俗意象承载着独特的地缘文化与民族精神。山西电影中的民俗意象在表现原初性的奇观特质时,还以像似性的符码形态助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为人物的行动轨迹建构出独特的民俗情境。并且,媒介重构的民俗仪式不但为观众展现出了... 电影中的民俗意象承载着独特的地缘文化与民族精神。山西电影中的民俗意象在表现原初性的奇观特质时,还以像似性的符码形态助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为人物的行动轨迹建构出独特的民俗情境。并且,媒介重构的民俗仪式不但为观众展现出了地域性的民俗文化,而且还通过仪式叙事传达着人物的观念信仰与情感心境。同时,图像表征中的民族精神借助隐喻修辞从人物的具象行动中升华而出,自此电影实现了艺术性、民族性、人文性的多重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电影 民俗意象 地缘文化 拓扑像似 隐喻
下载PDF
晋察冀边区干部教育浅探
16
作者 张秀 肖守库 回娅冬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0-24,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为适应新形势需要,遵从党中央的指示,开展了干部教育运动,包括构建干部教育管理体制、出台系列干部教育政策法规、形成在职干部教育以及干部学校教育为主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边区干部教育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提...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为适应新形势需要,遵从党中央的指示,开展了干部教育运动,包括构建干部教育管理体制、出台系列干部教育政策法规、形成在职干部教育以及干部学校教育为主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边区干部教育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随之而来的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雄厚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与人才保证,且其经验至今仍极具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察冀边区 干部教育 教育体系
下载PDF
晋察冀边区整风运动的历史考察(1942—1945)
17
作者 李庆堂 张丽荣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2-130,共9页
延安整风运动冲破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禁锢,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作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整风运动针对的是党内存在的思想问题。历时3年多的三轮整风运动经历了不断调整和深化的过程... 延安整风运动冲破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禁锢,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作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整风运动针对的是党内存在的思想问题。历时3年多的三轮整风运动经历了不断调整和深化的过程,整风范围实现县区村各级党员干部的全覆盖,整风内容从理论学习到联系工作实际,整风方式注重党委领导和密切联系群众,整风原则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集中体现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密切联系群众,发扬党内民主,持之以恒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整风运动 思想建设 三大作风 晋察冀边区
下载PDF
绿色技术溢出对晋陕蒙煤炭行业碳排放强度影响路径分析
18
作者 苏红梅 张成斌 +1 位作者 王彩霞 韩丽萍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8,共12页
我国煤炭生产消费过程的碳排放占总量的70%~80%,晋陕蒙地区煤炭生产消费占全国的60%左右,因此,对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进行碳排放强度影响路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运用DDF与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方式测算晋陕蒙地区煤... 我国煤炭生产消费过程的碳排放占总量的70%~80%,晋陕蒙地区煤炭生产消费占全国的60%左右,因此,对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进行碳排放强度影响路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运用DDF与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方式测算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绿色技术溢出,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指南》中公布的碳排放主要来源,通过层层分类的方法对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绿色技术溢出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2006-2021年间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绿色技术溢出呈现波动上升变化趋势和碳排放强度呈现倒“V”型变化趋势;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绿色技术溢出与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绿色技术溢出通过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结构和从业人口数量等变量构成的3条影响路径降低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碳排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溢出 煤炭行业 影响路径 碳排放强度 晋陕蒙地区
下载PDF
晋陕蒙地区煤炭运输通道运营对策研究
19
作者 孟昕馨 董雪婷 《铁道经济研究》 2024年第2期39-44,50,共7页
晋陕蒙地区煤炭运输通道的建设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导向、运输结构调整政策,健全煤炭内循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目标,结合现阶段晋陕蒙地区煤炭生产布局调整及能源安全,分析晋陕蒙地区煤炭运输通道功能分... 晋陕蒙地区煤炭运输通道的建设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导向、运输结构调整政策,健全煤炭内循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目标,结合现阶段晋陕蒙地区煤炭生产布局调整及能源安全,分析晋陕蒙地区煤炭运输通道功能分工及运输通道症结,根据晋陕蒙地区煤炭产销结构与趋势分析及煤炭运输通道外运量预测,提出晋陕蒙地区铁路煤炭运输通道格局调整优化方案,从煤运通道需求、运输企业运营2个方面,提出打通运输市场隐形“瓶颈”,合理分流公路运量,降低铁路运营成本,提高铁路运输效率,优化铁路运输结构等运营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陕蒙地区 煤炭 运输通道 铁路运输 能源结构 “公转铁” 运输结构 运营对策
下载PDF
Multiscale Regional Formula Fertilization Considering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Incompleteness 被引量:1
20
作者 Qianqian ZHANG Yan LI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5年第11期72-76,81,共6页
Conventional formula fertilization tends to calculate regional rate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by means of analyz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 data. However,... Conventional formula fertilization tends to calculate regional rate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by means of analyz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 data. However,as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s incomplete due to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ivated l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data acquisition,uncertainty of rate of fertilizer makes it hard to define the interval of formula fertilization and support the regional fertilization task. With the technique of spatial analysis and multiscale uncertainty theory,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can be optimized. Four steps are involved to calculate regional formula fertilization interval based on conventional formula fertilization:( i) To simulate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EGLSN Model,and make it crop target field;( ii) To determine rate of fertilizer according to target field to define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fertilizer interval and mid-value;( iii) To define region fertilizer interval length and value of region varying with scales as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becomes complete gradually;( iv) To apply block fertilizer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formula by soil testing. Multiscale optimizing formula fertilization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Arc Engine as a platform to integrate the methods,which is applied in Xinjiang County,Shanxi Province,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existing fertilization formula in study area. It showed that the optimized formula fertilization had more spatial details of productivity than the original one.And the new method is available to support formula fertilization in any region or the block with uncertain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It is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the potential for popularity,which provides a multiscale,multiple-factor and standardized formula fertiliza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scale region FORMULA FERTILIZATION shanxi PROVI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