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树木而涂之”来看社鼠寄身何处
1
作者 江山丽 《励耘语言学刊》 2011年第1期216-224,共9页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一文提到社鼠寄居之"社"的建造方式是"树木而涂之"。由于对建筑方式的陌生,人们对这句话无从理解,因而对于社鼠究竟寄身何处各作揣度,或曰社树、或曰社主、或曰社坛、或曰土地神像,争执无休;并在此基础...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一文提到社鼠寄居之"社"的建造方式是"树木而涂之"。由于对建筑方式的陌生,人们对这句话无从理解,因而对于社鼠究竟寄身何处各作揣度,或曰社树、或曰社主、或曰社坛、或曰土地神像,争执无休;并在此基础上对古代社文化作出种种推断,可谓一误再误。事实上,"树木而涂之"反映的是社墙建造之法,描述的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十分普遍的一种建筑方式——木骨泥墙。而社鼠,正是寄居于社墙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而涂之 木骨泥墙 训诂
下载PDF
禹治水与夏代社祭祀 被引量:4
2
作者 魏建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80-84,共5页
本文对禹被祀于社和夏社进行了考察,认为禹被祀于社是因为其治水有功,是土地祭祀与祖先祭祀结合的产物;夏代社祀已经开始成为国家的象征,已经基本具备了后代社祀的基本功能。
关键词 治水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乡村社坛及其存续——基于对顺德逢简村社坛的分析
3
作者 吴重庆 尹苗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8-156,160,共10页
社坛是中国古代不断被制度化的土地信仰之表征。珠江三角洲社坛的留存与延续,是里社制度及民间自由建社的双重结果,与当地稳定的宗族形态及祭祀圈密切相关。一方面,里社制度下乡后,社坛逐渐成为各宗族世代聚居空间的界标;另一方面,村落... 社坛是中国古代不断被制度化的土地信仰之表征。珠江三角洲社坛的留存与延续,是里社制度及民间自由建社的双重结果,与当地稳定的宗族形态及祭祀圈密切相关。一方面,里社制度下乡后,社坛逐渐成为各宗族世代聚居空间的界标;另一方面,村落各社群内本已形成稳定的祭祀圈,珠三角乡村的社坛并未被改造成其他信仰空间,从而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保留并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珠江三角洲 逢简村
原文传递
“圣”字文化源流探考
4
作者 阎保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90-94,共5页
甲骨文中的"圣"字,保存着丰富的原始社会文化内容。从它与"土"、"社"的关系来看,它不仅与原始社会的社稷祭祀文化存在密切关系,而且内含着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社会原始部落、民族普遍的农业革... 甲骨文中的"圣"字,保存着丰富的原始社会文化内容。从它与"土"、"社"的关系来看,它不仅与原始社会的社稷祭祀文化存在密切关系,而且内含着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社会原始部落、民族普遍的农业革命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土橐”试释
5
作者 许征 《语言与翻译》 2010年第2期41-42,共2页
《韩非子·五蠹》中的疑难词语"土橐"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本文从语音和语义上进行考证,认为"土橐"是"社长"的通假。
关键词 土橐 通假
下载PDF
高青陈庄西周城址性质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徐学琳 《管子学刊》 CSSCI 2011年第1期123-126,共4页
高青陈庄西周城址是齐文化考古和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其具有高规格的祭祀遗迹,可能为诸侯之社,其葬有齐之宗室、执掌军权之卿,应为齐国近畿军事重镇。综合陈庄西周城址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可能是西周时期齐国的别都或辅都。
关键词 陈庄城址 城址性质 别都辅都
下载PDF
周原遗址凤雏三号基址2014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27
7
作者 徐天进 雷兴山 +50 位作者 孙庆伟 董珊 曹大志 陈婧修 陈阗 王晶 王含元 郭三娟 吴桐 支康杰 郭美玲 李人福 崔秀琳 郭士嘉 杜杨 常钰熙 王宥力 管晏粉 杨旭东 傅一嘉 廖润贤 许旻珠 汪明哲 李准晔 热合曼.肉孜 郭旭乐 王伊宁 何康 蔡宁 李铉宇 胡文怡 尤孜涵 李楠 郑欣荻 李可言 王昌月 蔡佳雯 刘拓 刘桂君 山本尧 齐藤希 徐良高 宋江宁 王占奎 种建荣 陈刚 李宏斌 吕少龙 许甫哲 任涛 刘绪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24,共19页
2014年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发掘了一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基址位于岐山县凤雏村南,北距原凤雏甲组基址约40米,编号为2014ZYIIC4F3(凤雏三号基址)。基址平面呈&q... 2014年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发掘了一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基址位于岐山县凤雏村南,北距原凤雏甲组基址约40米,编号为2014ZYIIC4F3(凤雏三号基址)。基址平面呈"回"字形,四面为夯土台基,中间为长方形庭院;总占地面积约2180平方米,是迄今发掘的最大规模的西周建筑遗址。三号基址庭院中发现了一处特殊的立石和铺石遗迹;外围出土了金箔、绿松石、原始瓷器残片等贵重物品。基址始建于西周早期,中期前后曾大面积失火;庭院中的立石、铺石遗迹在西周晚期彻底废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雏三号 建筑基址
原文传递
凤雏三号基址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曹大志 陈筱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5-38,共14页
本文尝试复原了新发现的凤雏三号基址的柱网结构,认为其主体台基和东西两侧台基进深大,庭院面积占比较小,梁架结构复杂。对比年代早于和晚于三号基址的商周时期大型建筑,可以认为它正处于建筑形式和梁架结构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承前启... 本文尝试复原了新发现的凤雏三号基址的柱网结构,认为其主体台基和东西两侧台基进深大,庭院面积占比较小,梁架结构复杂。对比年代早于和晚于三号基址的商周时期大型建筑,可以认为它正处于建筑形式和梁架结构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凤雏三号基址的庭院中有特殊的立石和铺石遗迹,我们认为可能是某种神主和祭祀神主的坛场。由于现存文献中石质社主的记录相对丰富,可以进一步推测这处遗迹可能是社主和社坛。三号基址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是官方有组织建造的,大概相当于文献中记载的社宫。它是目前证据最充分、年代也较早的官方社祀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建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