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冀中笙管乐的空间范围及其文化区的演变
1
作者 郗希 孙燕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6-71,共6页
冀中笙管乐的空间范围大致为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一线以北的近三十个县(市、区),分布形态呈现典型的核心-外围-过渡圈状结构。其文化区包含核心区、外围区和过渡区三部分。核心区十分稳定未发生过改变,外围区和过渡区呈现先扩... 冀中笙管乐的空间范围大致为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一线以北的近三十个县(市、区),分布形态呈现典型的核心-外围-过渡圈状结构。其文化区包含核心区、外围区和过渡区三部分。核心区十分稳定未发生过改变,外围区和过渡区呈现先扩张后收缩的变化趋势,其原因与传统的根植及环境的浸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笙管乐 文化区 鼓吹乐 乐种
下载PDF
因地制宜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广西恭城观音乡水滨村平地瑶吹笙挞鼓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玉时阶 杨军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67-70,共4页
吹笙挞鼓是平地瑶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吹笙挞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作者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深入田野三个月,本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负责的思想,总结出在当地中... 吹笙挞鼓是平地瑶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吹笙挞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作者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深入田野三个月,本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负责的思想,总结出在当地中小学校进行吹笙挞鼓传授和建立相关网站等有效保护方法,这对中华民族其他优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笙挞鼓 非物质文化 保护
下载PDF
"晨钟暮鼓"音乐调查及探析——江苏省宝华山隆昌寺佛教音乐考察报告之一 被引量:2
3
作者 钱慧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5年第1期40-44,共5页
以江苏省宝华山隆昌寺佛教礼仪文化中的"晨钟暮鼓"音乐为研究对象,对其钟鼓敲奏及《钟声偈》唱诵作了较为细致地记录、整理和介绍,并对《钟声偈》的音乐特点、唱诵风格及功用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析和总结。希望以此为... 以江苏省宝华山隆昌寺佛教礼仪文化中的"晨钟暮鼓"音乐为研究对象,对其钟鼓敲奏及《钟声偈》唱诵作了较为细致地记录、整理和介绍,并对《钟声偈》的音乐特点、唱诵风格及功用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析和总结。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展现佛教音乐文化的真意,并把寺院中纯正的佛教音乐推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音乐 宝华山隆昌寺 晨钟暮鼓 钟声偈
下载PDF
“苗族舞台民间舞”教学刍议
4
作者 甘瑜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7年第2期94-96,共3页
苗族是中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历史的进程中,苗族文化不断进步,而其艺术更体现民族的价值及内涵。特别是舞蹈,将其民族对自然、生活的理解、尊重表露无遗。苗族舞蹈运用了多种乐器,将肢体动作与节奏变化完美地结合。原始古朴、粗犷热... 苗族是中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历史的进程中,苗族文化不断进步,而其艺术更体现民族的价值及内涵。特别是舞蹈,将其民族对自然、生活的理解、尊重表露无遗。苗族舞蹈运用了多种乐器,将肢体动作与节奏变化完美地结合。原始古朴、粗犷热烈,展现了多重的美感。将苗族舞蹈由乡土带向舞台,是高等艺术院校苗族民间舞教学的重要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民间舞 三鼓一声 舞台民间教学
下载PDF
恭城平地瑶吹笙挞鼓的起源与变迁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志伟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22-25,共4页
吹笙挞鼓是恭城平地瑶一项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在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后出现了走向消亡的迹象,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文章在介绍平地瑶吹笙挞鼓的起源的基础上,试图对它在变迁中所出现的特点及变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 吹笙挞鼓是恭城平地瑶一项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在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后出现了走向消亡的迹象,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文章在介绍平地瑶吹笙挞鼓的起源的基础上,试图对它在变迁中所出现的特点及变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展开分析,以期找到导致它濒临灭绝的原因,为抢救和保护该文化作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地瑶 吹笙挞鼓 起源 变迁
下载PDF
招魂与送灵:川黔滇苗族“解簸箕”仪式研究
6
作者 曹端波 曾雪飞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1期40-45,共6页
川黔滇苗族广泛流传"解簸箕"仪式,其起源说法不一。"解簸箕"仪式一般在老人死后一段时间内举行,核心在于将亡魂送归其祖居地,隔断其与世间的交往。"解簸箕"实质就是结束亡魂在人间的生活,解除人间日常生... 川黔滇苗族广泛流传"解簸箕"仪式,其起源说法不一。"解簸箕"仪式一般在老人死后一段时间内举行,核心在于将亡魂送归其祖居地,隔断其与世间的交往。"解簸箕"实质就是结束亡魂在人间的生活,解除人间日常生活的"簸箕",解决死亡为集体社会带来的破坏,并重建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簸箕 苗族 笙鼓
下载PDF
清代闽台地方志所载“崇(启)圣祠用乐”的考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咏春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6,共7页
清代闽台地方志对崇(启)圣祠用乐记载不一。本文将结合文献记载与活态传承,澄清史实,即明清时期的崇(启)圣祠祭祀,乐用鼓吹。清代闽台地方志对崇(启)圣祠用乐的不同记载,看似自相矛盾,实为同一情况的不同描述。究其缘由,此种矛盾现象是... 清代闽台地方志对崇(启)圣祠用乐记载不一。本文将结合文献记载与活态传承,澄清史实,即明清时期的崇(启)圣祠祭祀,乐用鼓吹。清代闽台地方志对崇(启)圣祠用乐的不同记载,看似自相矛盾,实为同一情况的不同描述。究其缘由,此种矛盾现象是撰述语境与礼乐观念局限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志 崇(启)圣祠用乐 鼓吹 撰述语境 礼乐观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