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死场》的重新阅读与萧红文学史评价再阐释——对萧红文学史写作的一种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袁洪权 陈才斌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2-17,共6页
《生死场》作为萧红的成名作,文学史上一直被当作“抗日文学”题材的小说进行阐释。当我们重新进入《生死场》的文本世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与所谓的文学史阐释之间的差异。在这个文本中,萧红对于女性身份过分关注,并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 《生死场》作为萧红的成名作,文学史上一直被当作“抗日文学”题材的小说进行阐释。当我们重新进入《生死场》的文本世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与所谓的文学史阐释之间的差异。在这个文本中,萧红对于女性身份过分关注,并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行文学书写。在小说的书写过程当中,她对男性的权力话语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因此,重新进行文本的阅读,并进而对萧红的文学史评价作新的梳理和阐释,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而且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生死场》 重新阅读 文学史评价 再阐释
下载PDF
萧红笔下日常生活书写的现代意义——兼与张爱玲比较
2
作者 郭剑卿 赵晓洁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9-51,69,共4页
萧红和张爱玲这两个看似并无直接关联的作家,其成长经历、人生轨迹却多有相似之处;就写作意义而言,彼此也有殊途同归之处。她们以其对十里洋场的"现代"日常生活和乡土中国的"前现代"日常生活的描绘,分别表达了对现... 萧红和张爱玲这两个看似并无直接关联的作家,其成长经历、人生轨迹却多有相似之处;就写作意义而言,彼此也有殊途同归之处。她们以其对十里洋场的"现代"日常生活和乡土中国的"前现代"日常生活的描绘,分别表达了对现代中国的"两极想象"。由张爱玲反观萧红,后者对中国乡村生活形式的描绘,为中国现代作家的现代性思考提供了具有启示意义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生死场》日常生活书写 现代缺席
下载PDF
论萧红《生死场》的文本双重性
3
作者 舒凌鸿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46-54,共9页
女性作者叙事文本往往具有矛盾的双重属性。就中国现代女性作家而言,其身处时代急剧变迁的进程中,既被时代挟裹着前进,又在被挟裹中有了自我的觉醒,这是中国女性作家小说叙事双重性的重要体现。作为较早建立女性文学自主意识的作家萧红... 女性作者叙事文本往往具有矛盾的双重属性。就中国现代女性作家而言,其身处时代急剧变迁的进程中,既被时代挟裹着前进,又在被挟裹中有了自我的觉醒,这是中国女性作家小说叙事双重性的重要体现。作为较早建立女性文学自主意识的作家萧红,其作品《生死场》的叙事双重性特征尤为突出。在《生死场》中,表面牵强的革命叙述背后,着力凸显的是女性生命的苦难。《生死场》呈现了女性与乡土的象征性和女性与动物之间的同构性。萧红一方面归附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谋求话语权威;另一方面,她又超越了这一话语,揭示了这一话语对女性命运的虚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生死场》 女性 叙事文本 双重性
下载PDF
论《生死场》的悲剧意识和女性关怀 被引量:1
4
作者 程玖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6-30,共5页
萧红的《生死场》展现了北方农民奴隶般的生存状况和苦难的命运遭际 ,小说流贯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意识。同时 ,作为女性作家的萧红 ,又将这种悲剧色彩涂抹到对于女性命运的探索与关爱上。
关键词 萧红 《生死场》 悲剧意识 女性关怀
下载PDF
论《生死场》的悲剧意识和女性关怀
5
作者 程玖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4期43-45,共3页
萧红的《生死场》展现了北方农民奴隶般的生存状况和苦难的命运遭际 ,小说流贯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意识。同时 ,作为女性作家的萧红 ,又将这种悲剧色彩涂抹到对于女性命运的探索与关爱上。
关键词 萧红 《生死场》 悲剧意识 女性关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