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伯驹《八声甘州·四十自寿》的美学解析
1
作者 张春梅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63-67,共5页
《八声甘州·四十自寿》见于第二版《丛碧词》但不见于第三版。全词的情感基调以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基础。这首词是张伯驹的内心独白,是不惑之年的他,对时间、对生命、对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是关于人生进退取舍... 《八声甘州·四十自寿》见于第二版《丛碧词》但不见于第三版。全词的情感基调以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基础。这首词是张伯驹的内心独白,是不惑之年的他,对时间、对生命、对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是关于人生进退取舍得失的全方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伯驹 《八声甘州·四十自寿》 《丛碧词》
下载PDF
论“六笙诗”与古《诗》文本
2
作者 熊良智 肖娇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2-189,199,200,共10页
《诗经》“六笙诗”因“有其义而无其辞”,引发了古今无数的讨论。它的篇次莫定,前后不合,难以融入《诗》的辞章编排系统。特别是由它引起《诗》文本编排的变更,所谓由毛公“推改什首”,造成了《诗》的“非孔子之旧”,多与史实不合。这... 《诗经》“六笙诗”因“有其义而无其辞”,引发了古今无数的讨论。它的篇次莫定,前后不合,难以融入《诗》的辞章编排系统。特别是由它引起《诗》文本编排的变更,所谓由毛公“推改什首”,造成了《诗》的“非孔子之旧”,多与史实不合。这在出土文献海昏侯《诗》、汉《熹平石经》与毛《诗》互证中得到充分证明,并在《诗》文本的学术源流与汉代《诗》学研究中获得有力支持。“孔子之旧”就只有“三百五篇,遭秦而全”的《诗》文本,四家皆无异义。郑玄相关解说的存亡、缘由自相矛盾,反映的只是其笺《诗》所见与注《礼》所用乃不同的另一个《毛诗》文本。其中的“六笙诗”序,不过是其时的《毛诗》学者将《乡饮酒》《燕礼》中用乐的《小雅》的《南陔》等6篇编排到《诗》文本中的新变现象,而不能说是代表“孔子之旧”的古《诗》文本。不包括“六笙诗”,才是“孔子之旧”三百五篇古《诗》文本的实际篇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六笙诗 古《诗》文本 礼仪乐歌
下载PDF
由“笙诗”看《毛诗序》完成时间 被引量:6
3
作者 赵茂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50-59,共10页
郑玄认为"笙诗"亡于战国及秦之世,实际是为了解释《毛诗序》"有其义而亡其辞"所作的一种推测。"笙诗"本非《诗经》所有,前人从"有声无辞"、编什、篇题重复、"笙诗"《序》等方面都作... 郑玄认为"笙诗"亡于战国及秦之世,实际是为了解释《毛诗序》"有其义而亡其辞"所作的一种推测。"笙诗"本非《诗经》所有,前人从"有声无辞"、编什、篇题重复、"笙诗"《序》等方面都作了论述。而从汉代四家《诗》来源看,四家《诗》皆得自"讽诵",三家《诗》却无"笙诗"。《诗经》在秦焚书前传播广泛,却没有征引六"笙诗"之辞的资料。"笙诗"加入《诗经》应在刘歆《七略》成书之后,即哀帝建平元年之后。元始五年,王莽征通知《毛诗》等典籍的异能之士,以民间学术校正学官学术,加入"笙诗"的《毛诗》进入官学系统,为人们接受。《毛诗》学者入"笙诗"于《诗经》,除受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的启发外,也与人们把经书看作"应时而作"、可以损益的观念有关。从《汉书.儒林传》"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一语来看,入"笙诗"于《诗经》的学者很可能就是徐敖。故《毛诗序》最后完成应该在建平元年至元始五年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笙诗” 毛诗序
下载PDF
金圣叹与周庄戴氏交游探微 被引量:2
4
作者 陆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53,共6页
金圣叹一生中与苏州戴氏交往密切,常见史料中便有“戴生”早年参与其扶乩降神、中年时有弟子为戴悦、晚年与戴云叶唱和甚殷的记载,并在所撰诗文中涉及“子兄”等人。通过《贞丰里戴氏族谱》等珍稀文献与有关别集、笔记的对读,可见其敬... 金圣叹一生中与苏州戴氏交往密切,常见史料中便有“戴生”早年参与其扶乩降神、中年时有弟子为戴悦、晚年与戴云叶唱和甚殷的记载,并在所撰诗文中涉及“子兄”等人。通过《贞丰里戴氏族谱》等珍稀文献与有关别集、笔记的对读,可见其敬佩和深交的戴氏友人,或为慷慨赴死的抗清义士,或具排难解纷的勇略侠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沉吟楼诗选》 家谱 史实研究
下载PDF
论敦煌歌辞叙事色彩显著之成因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魁星 闵永军 《天中学刊》 2006年第4期75-78,共4页
敦煌歌辞是融诗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显著的叙事特征已为许多学者注意。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其叙事性研究仍停留在玩赏精警语句层面,缺乏系统分析。而敦煌歌辞的民间文学性质,讲唱文学、声诗与戏弄对其创作的渗透等,则是形成敦煌... 敦煌歌辞是融诗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显著的叙事特征已为许多学者注意。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其叙事性研究仍停留在玩赏精警语句层面,缺乏系统分析。而敦煌歌辞的民间文学性质,讲唱文学、声诗与戏弄对其创作的渗透等,则是形成敦煌歌辞鲜明叙事色彩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歌辞 叙事 民间文学 讲唱文学 声诗
下载PDF
六“笙诗”考论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婷婷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3,73,共6页
六“笙诗”,特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诗。称“笙诗”,始干北宋的刘敞,又经郑樵、朱熹等名家沿用,则成为流行的名目。六“笙诗”是《诗经》的篇目,本应有文辞。六“笙诗”之功用和影响,主要不... 六“笙诗”,特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诗。称“笙诗”,始干北宋的刘敞,又经郑樵、朱熹等名家沿用,则成为流行的名目。六“笙诗”是《诗经》的篇目,本应有文辞。六“笙诗”之功用和影响,主要不在于文辞,而是其曲调和演奏。作为笙演奏的范本,六“笙诗”在笙乐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笙诗” 中国 文学评论 《诗经》 意想
下载PDF
盛唐士流园林和山水田园诗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思增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7-90,共4页
 盛唐是山水田园诗的成熟和兴盛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兴盛与盛唐文人的创作环境———园林别业有直接的关系。园林的自然之趣与诗歌质朴无华的风貌、园林建筑与诗歌意境的开掘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士大夫在丘壑林泉之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盛唐是山水田园诗的成熟和兴盛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兴盛与盛唐文人的创作环境———园林别业有直接的关系。园林的自然之趣与诗歌质朴无华的风貌、园林建筑与诗歌意境的开掘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士大夫在丘壑林泉之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和慰藉,园林也因融入了士大夫的深情而具有清新淡雅的涵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 盛唐 王孟诗派
下载PDF
论中国首部题画诗集《声画集》的画史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傅怡静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76,共4页
孙绍远所编《声画集》是我国第一部题画诗总集,储存了丰富的唐宋题画诗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着力探讨集中题画诗对于探索发现唐宋绘画史实的价值与意义,并由此证实编者孙绍远"因诗而知画"的美学理念。
关键词 题画诗 孙绍远 《声画集》
下载PDF
杨慎诗歌体式论初探
9
作者 郑家治 周邦君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8-21,共4页
杨慎的《升庵诗话》是明代以前最长的诗话,其内容博大精深。它看似没有理论体系,实际却蕴含着很强的理论性。本文对《诗话》及其为诸多选本所写的序言进行梳理,探讨杨慎的诗歌体式论。
关键词 杨慎 诗歌体式 《升庵诗话》 明代
下载PDF
谶纬及道教对玄言诗兴起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廷银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40,共5页
道教和谶纬对玄言诗兴起的影响,过去曾经被人们忽视了。我们至今虽然还没能发现很直接的材料,以说明道教和谶纬曾经非常明显地影响过玄言诗,但至少可以从理论上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道教以道家学说为思想力量,组织起成千上万的民众... 道教和谶纬对玄言诗兴起的影响,过去曾经被人们忽视了。我们至今虽然还没能发现很直接的材料,以说明道教和谶纬曾经非常明显地影响过玄言诗,但至少可以从理论上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道教以道家学说为思想力量,组织起成千上万的民众,展开了推翻现政权的斗争,这给以反叛儒家经学为要务的玄学,无疑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启示,而道教经典以韵句形式宣传其教义,则毫无疑问地充当了用诗歌形式阐说理论见解的玄言诗的最早典范;谶纬以五行生克来解释历史的演变,玄学又以推尊水德的道教思想为理论指导,二者之间显然具有某种奇妙的暗合,而谶纬中一些以韵语表现的符咒和谶语,在内容及形式上都与玄言诗的避祸与诫勉意义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谶纬 玄言诗
下载PDF
《郑风》与“郑声”之异同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正伟 冯栎钧 《宜宾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72-74,共3页
《郑风》的产生与“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 ,郑国的经济及文化传统有关。“风”之名起于战国 ,本指曲调 ,《郑风》也是“雅乐” ,得名时主要指郑诗。“郑声”源起于殷商 ,在民间流行 ,得名于春秋 ,是较复杂 ,富于变化的新声。《郑风》与... 《郑风》的产生与“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 ,郑国的经济及文化传统有关。“风”之名起于战国 ,本指曲调 ,《郑风》也是“雅乐” ,得名时主要指郑诗。“郑声”源起于殷商 ,在民间流行 ,得名于春秋 ,是较复杂 ,富于变化的新声。《郑风》与“郑声”有各自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内涵 ,又有交叉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风》 郑诗 郑声 新声
下载PDF
今文《诗经》之《齐诗》传授考
12
作者 左洪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4-162,共9页
有关《诗经》中《齐诗》的传授情况,前贤今哲的相关著作只是简略地提及,经学专著只有简略的、仅列人名的传授表,俱无考证内容,且彼此说法不一。根据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可以整理出来的《齐诗》传授情况如下:始授者为辕固生;第... 有关《诗经》中《齐诗》的传授情况,前贤今哲的相关著作只是简略地提及,经学专著只有简略的、仅列人名的传授表,俱无考证内容,且彼此说法不一。根据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可以整理出来的《齐诗》传授情况如下:始授者为辕固生;第二代传授者是通五经、明阴阳的夏侯始昌;第三代传授者是开创了用专著来授徒的后苍和孙氏;第四代传人为匡衡、翼奉、萧望之、白奇,他们大都身居高位,使《齐诗》发展达到了最高峰;第五代及以后的传人主要分三个群体:与王莽关系密切的满昌及其弟子张邯、皮容与马援;受到王莽重视的师丹及其弟子班伯、班固;见证《齐诗》由盛至衰的经学世家:伏理及其弟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齐诗》 辕固生 汉代
下载PDF
论清代李惇的《诗经》研究
13
作者 刘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16-122,共7页
李惇是清代中期扬州学派兴起时期代表人物之一,长于治《诗》,他的《诗经》研究以求是为本,不盲从前人,言而有征,不务虚言,对《诗经》学案中"删《诗》说"、"笙诗说"和"姜嫄说"的精彩辨析是李惇治《诗》的... 李惇是清代中期扬州学派兴起时期代表人物之一,长于治《诗》,他的《诗经》研究以求是为本,不盲从前人,言而有征,不务虚言,对《诗经》学案中"删《诗》说"、"笙诗说"和"姜嫄说"的精彩辨析是李惇治《诗》的主要成就,体现了他考辨精审,破除迷信,去伪存真的治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惇 求是 删《诗》 笙诗 姜嫄
下载PDF
谈《西厢记》崔、张酬唱赠答诗
14
作者 高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73-76,共4页
《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生二人的酬唱赠答诗,不仅起到了调和、串连剧情的作用,同时增强了戏剧的抒情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们见证了崔、张的爱情历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关键词 西厢记 崔莺莺 张生 酬唱赠答诗
下载PDF
再说“剩引榴花,醉偎琼树”
15
作者 王云路 王金英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0-143,160,共5页
北宋词人周邦彦《黄鹂绕碧树》"剩引榴花"句异文又作"盛饮流霞"。学者或以"盛饮流霞"为是,或以"剩引榴花"为是。本文主要从词义的角度考察"引"及"剩引"在诗词中的用例,同... 北宋词人周邦彦《黄鹂绕碧树》"剩引榴花"句异文又作"盛饮流霞"。学者或以"盛饮流霞"为是,或以"剩引榴花"为是。本文主要从词义的角度考察"引"及"剩引"在诗词中的用例,同时兼顾周邦彦词作风格等,说明原词为何应作"剩引榴花",并试推求"盛饮流霞"异文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邦彦词 剩引榴花 盛饮流霞 琼树
下载PDF
享受孤独和微笑——评《当代重庆作家作品选·万龙生卷》
16
作者 张德明 《涪陵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25-30,共6页
万龙生50年代末期致力于现代格律诗的创作,执著于诗文化的现代整合,不仅很好地继承了闻一多诸前辈的成果,而且拓宽和发展了现代格律诗的内涵,其创作态势表现得十分亲和,叙述风格呈现为宽和平静。万龙生诗的美,既表现在语言与形... 万龙生50年代末期致力于现代格律诗的创作,执著于诗文化的现代整合,不仅很好地继承了闻一多诸前辈的成果,而且拓宽和发展了现代格律诗的内涵,其创作态势表现得十分亲和,叙述风格呈现为宽和平静。万龙生诗的美,既表现在语言与形式,结构与意象,也表现在诗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龙生 现代格律诗 文学评论 诗歌 语言 形式 结构 意象 审美意蕴
下载PDF
瓦雷里与中国
17
作者 曹文刚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74-76,共3页
瓦雷里与中国两个文学青年梁宗岱、盛成的相逢、对话、交流是双方在各自徘徊状态下的历史汇合:是西方对东方的召唤、选择,东方对西方的寻找、应和的时代回声。他们互为朋友和向导,在平等、友好、亲善的氛围中互为媒介互相引导,出于对中... 瓦雷里与中国两个文学青年梁宗岱、盛成的相逢、对话、交流是双方在各自徘徊状态下的历史汇合:是西方对东方的召唤、选择,东方对西方的寻找、应和的时代回声。他们互为朋友和向导,在平等、友好、亲善的氛围中互为媒介互相引导,出于对中法文化交流的热情达到了共鸣,在心灵上达到了共识。瓦雷里通过盛成创作的《我的母亲》与现代中国对话。他以他的中国弟子为媒介,对中国文化作了广泛深刻的观照和思考。他批判欧洲中心论和欧洲由来已久的对中国的误解、轻视、偏见,认为西方人和中国人必须亲近共处、共生互补,不同的民族应亲近共处,为此要进行"心印而神会"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雷里 梁宗岱 盛成 诗哲 中国文化
下载PDF
在诗与画的文本间创造——谈林声的题画诗
18
作者 王向峰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45-148,155,共5页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于画上题诗源远流长,屈原的《天问》可认为是可证的源头;自六朝以至唐宋以后,则屡见不鲜。林声是诗文书画并作的艺术家,而作画又自题诗,并专成一本自题画诗集则于史少见。以林声的题画诗为例,将题画诗的意义概括为三...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于画上题诗源远流长,屈原的《天问》可认为是可证的源头;自六朝以至唐宋以后,则屡见不鲜。林声是诗文书画并作的艺术家,而作画又自题诗,并专成一本自题画诗集则于史少见。以林声的题画诗为例,将题画诗的意义概括为三点:追求艺术的转体之妙,借画创生诗意和衍生为别具意义的独特创造。在题画诗研究方面提出中西题画诗的比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画诗 《天问》 《林声自题画诗》 画中有诗 西方题画诗
下载PDF
由《升庵诗话》看杨慎的宋诗观
19
作者 袁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7-61,共5页
明代前后七子执盟诗坛,倡扬"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盛唐诗作为学诗的不二法门被推到了独尊的地位,宋诗则落入被斥逐的恶诗行列。而身处西南边隅,博学多识的杨慎则能在"人人有诗、代代有诗"观念的统摄下,更为冷静具... 明代前后七子执盟诗坛,倡扬"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盛唐诗作为学诗的不二法门被推到了独尊的地位,宋诗则落入被斥逐的恶诗行列。而身处西南边隅,博学多识的杨慎则能在"人人有诗、代代有诗"观念的统摄下,更为冷静具体地关照宋诗的价值及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宋诗观。所论虽然时有偏颇,却显示了突破陈规的勇气和高格独标的卓识,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升庵诗话》 宋诗观
下载PDF
试论题画诗的审美特质——兼论林声题画诗的审美意蕴
20
作者 徐迎新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51-155,共5页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题画诗凝聚着中国文人画家独有的审美意绪,同时也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倾向,即对趣、情、理的侧重与突显,透趣、显情、辨理正是题画诗突出的审美特质。林声的题画诗笃情隽永、生趣灵动、妙理荡漾,具有独到的审...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题画诗凝聚着中国文人画家独有的审美意绪,同时也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倾向,即对趣、情、理的侧重与突显,透趣、显情、辨理正是题画诗突出的审美特质。林声的题画诗笃情隽永、生趣灵动、妙理荡漾,具有独到的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画诗 审美特质 林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