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uid inclusion, siliceous rock geochemistry of Shewushan lateritic gold deposit, Hubei Province, eastern China: Implication for the genesis of primary orebody 被引量:5
1
作者 WANG Minfang ZHENG Youye +4 位作者 XU Rongke LIU Yunguang XIAO Fan CHENG Shanwen SUN Xiangmi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4年第1期65-76,共12页
The Shewushan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16 km southwest of Jiayu County, Hubei Province, eastern China, which is the largest lateritic gold deposit in Asia, consisting of a series of mineralized faults containing gold g... The Shewushan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16 km southwest of Jiayu County, Hubei Province, eastern China, which is the largest lateritic gold deposit in Asia, consisting of a series of mineralized faults containing gold grades of 1.0–19.5 g/t set within a larger, lower-grade(0.2–1.0 g/t) zone. According to the fluid inclusions study,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70–350℃, and concentrates between 140–220℃. The laser Rama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2 and CH4 exist in mineralized fluid. In addition, th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nd REE geochemical data show that the genesis of the siliceous rocks is hydrothermal genesis, formed by mineralized fluid bearing SiO2 transmitted along faults to the surface, and replace the carbonate rocks to begin deposition. Primary gold mineralization is attributed to hydrothermal activity that followed the main period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the Indosinian orogeny, which caused the regional detachment regime in southeast Hubei. The reversed fold and the fault system formed the fluid migration channel in the Shewushan area. EPMA results show that Au exists in arsenopyrite(850×10-6–1550×10-6 Au) and pyrite(470×10-6–1340×10-6 Au). Therefore,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and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observa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genesis of primary orebody in Shewushan deposit is carlin type, while not weathered residual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红土型金矿床 流体包裹体 中国东部 湖北省 硅质岩 矿体 起源
下载PDF
Weathered Mantle Hosted Gold Deposit atShewushan, Hubei, Central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Hong Hanlie Wang Qinyan The Center for Material Research and Test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Bian Qiujuan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1期60-67,共8页
A supergene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at Shewushan, south Hubei, Central China. The Au mass fraction of the supergene deposits ranges from 1.0.10-6 to 19.5 10-6, with an average of about 2.2 10-6. Primary gold mineral... A supergene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at Shewushan, south Hubei, Central China. The Au mass fraction of the supergene deposits ranges from 1.0.10-6 to 19.5 10-6, with an average of about 2.2 10-6. Primary gold 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well developed faults and fractures mainly on the crest of the reverse anticline with gold mass fraction exceeding1.0 X 10-6(average 0.6 X 10-6 ), the gold occurs as small Ag-bearing particles in association with illite and kaolinite, and partly incorporated within the lattice of pyrite.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on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yield trapping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from 110 to 290 and 410 105 to 460 105 pa, respectively. The salinities of mineralization fluids range from 2. 6 % to 8. 4 % w(NaCl, equivalent). Calculated (18O) values and measured (D) data of the hypogene fluids indicate a meteoric origin. These fluids underwent extreme 18 O enrichment by reacting with country carbonate rock. Supergene gold minerali- zation is confined largely to the lower portion at the weathered mantle; the gold occurs as small native gold particles accompanied by clay minerals, kaolinite and illite and Mn and Fe oxides.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Au, together with As and Sb, decreases progressively from the top of ore body to some 2 kilometers away and define a lateral dispersion halo.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gold is mobilized by surficial leaching and concentrated at the lower portion of the weathering profile, and thio-sulfate may play an active role in gold dissolution and re-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deposit WEATHERING inclusion temperature stable isotopes shewushan.
下载PDF
Red Clay Type Gold Deposits in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SUN Xiang DENG Jun +3 位作者 WANG Qingfei GONG Qingjie YANG Liqiang WANG Changm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415-1427,共13页
Red clay type gold deposits,located in the south of China,are situated not only in orogenic belts,but also in inner cratons,where climate is tropical-subtropical with clear arid and humid.The lateritic weathering crus... Red clay type gold deposits,located in the south of China,are situated not only in orogenic belts,but also in inner cratons,where climate is tropical-subtropical with clear arid and humid.The lateritic weathering crust often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zones,including topsoil,siliceous duricrust zone,multi-color zone(or red clay zone in some deposits),pallid zone and saprolite zone from surface to the base rock,several of which are absent in some deposits.The base rocks are composed mainly of carbonate rocks with minor clastic rocks,intermediate-basic volcanic rocks and intermediate-acid and alkalic intrusions.The orebodi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multi-color zone with part of them in the pallid and saprolite zones.The ore sources include orebodies of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and porphyry gold deposits,as well as gold-rich base rocks.The red clay type gold deposits experienced early-stage endogenic gold mineralization and laterization during the Tertiary and Quaternary.The areas with endogenic gold deposits,especially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and porphyry gold deposits in karst depressions on the plateau,structual erosional platforms in the middle-lower mountains,and intermountain basins in southern China are well worth studying to trace red clay type gold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clay type gold deposit lateritic weathering crust Carlin-type gold deposit endogenic gold mineralization China
下载PDF
Metallogenic Features and Metalogenic Model of Laterite Gold Deposits in Southern China
4
作者 CHEN Dajing YANG Mingsho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3期565-569,共5页
The modern laterite gold deposits in southern China, which belong to reworked laterite deposits,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subclasses and seven types. Their geological features, ore-forming conditions and regu... The modern laterite gold deposits in southern China, which belong to reworked laterite deposits,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subclasses and seven types. Their geological features, ore-forming conditions and regularities are discussed. A geologic-geochemical metallogenic model for laterite gold deposits has been establi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ite gold deposit geological feature ore-forming condition metallogenic model southern China
下载PDF
云南开远市吉德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5
作者 杨春海 王基元 《云南地质》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吉德金矿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峨眉山玄武岩与下伏灰岩岩溶不整合面、玄武质火山碎屑岩夹层及次级构造破碎带中,有红土型和岩溶角砾岩型两种类型,金以微粒自然金为主,目前矿床规模较小、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通过总结成矿规律、... 吉德金矿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峨眉山玄武岩与下伏灰岩岩溶不整合面、玄武质火山碎屑岩夹层及次级构造破碎带中,有红土型和岩溶角砾岩型两种类型,金以微粒自然金为主,目前矿床规模较小、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通过总结成矿规律、构建成矿模式,对矿区及外围寻找红土型和岩溶角砾岩型金矿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型 岩溶角砾岩型 不整合面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吉德金矿 云南开远
下载PDF
云南北衙红土型金矿成矿地质特征浅析
6
作者 张加旺 邹启平 牛学永 《世界有色金属》 2023年第5期79-81,共3页
云南北衙地区是一个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活动有关的以金为主的中、低温热液复合式多金属成矿区。北衙红土型金矿属原生矿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富集成矿的表生作用成因类型矿体,是多年来在对与碱性石英正长斑岩共生的金、银、铁、铜、... 云南北衙地区是一个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活动有关的以金为主的中、低温热液复合式多金属成矿区。北衙红土型金矿属原生矿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富集成矿的表生作用成因类型矿体,是多年来在对与碱性石英正长斑岩共生的金、银、铁、铜、铅、锌等多金属矿藏勘查的基础上,经不断探索而重新认识的大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型金矿 富碱斑岩 表生作用 地质特征
下载PDF
湖北嘉鱼蛇屋山红土型金矿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
7
作者 蔡鹏捷 许荣科 +6 位作者 朱本杰 陶长才 廖明迅 刘嘉 王红军 卢锐 杜文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9-397,共9页
蛇屋山红土型金矿是鄂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金矿,自该矿发现始,围绕该矿及类似矿床研究,已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该矿床成因认识、成矿过程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争议。作者通过大量室内资料分析及野外进行实地调研,找出了该矿床研究中争议... 蛇屋山红土型金矿是鄂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金矿,自该矿发现始,围绕该矿及类似矿床研究,已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该矿床成因认识、成矿过程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争议。作者通过大量室内资料分析及野外进行实地调研,找出了该矿床研究中争议的焦点及各自依据,并介绍了与蛇屋山相关的国外同类矿床成因及勘查进展,蛇屋山金矿找矿研究工作部分进展,以期为该矿今后的科研和找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并认为该矿床远景有可能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认识 成矿过程 国外同类矿床 矿床远景 蛇屋山红土型金矿床
下载PDF
湖北嘉鱼县蛇屋山金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环境约束 被引量:9
8
作者 徐萌萌 徐广东 +6 位作者 孙祥民 朱本杰 刘蕴光 肖凡 许荣科 徐永利 李宝庆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9-276,共8页
湖北蛇屋山金矿是亚洲最大的红土型金矿,矿区内硅质岩发育,覆于含矿红土层之上,并与硅化灰岩呈渐变过渡。硅质岩主要由微晶和隐晶组成,其SiO2含量为96.87%~97.90%,w(Si)/w(Al)=92.84~287.66,平均值为173,处于纯硅质岩的范畴。硅质岩... 湖北蛇屋山金矿是亚洲最大的红土型金矿,矿区内硅质岩发育,覆于含矿红土层之上,并与硅化灰岩呈渐变过渡。硅质岩主要由微晶和隐晶组成,其SiO2含量为96.87%~97.90%,w(Si)/w(Al)=92.84~287.66,平均值为173,处于纯硅质岩的范畴。硅质岩样品的w(Al)/w(Al+Fe+Mn)为0.189~0.388,平均值为0.303,具热液成因硅质岩的特征。根据Al、Fe、Mn三角图的投点,认为本研究区硅质岩为热液成因硅质岩。微量元素w(Ni)/w(Co)、w(Fe)/w(Ti)、w(Ti)/w(V)、w(U)/w(Th)也说明了硅质岩具有热水沉积成因。w(Ce)/w(Ce*)为1.05~1.27,平均值为1.12,(La/Ce)N为0.84~1.12,平均值为0.98,微量元素V的含量(3.02~4.26μg/g)以及常量元素w(MnO)/w(TiO2)(1.0~2.0)都显示此研究区硅质岩具有大陆边缘硅质岩的特征。结合宏观特征,确定硅质岩有可能形成于卡林型金矿去碳酸盐化阶段,属于热液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蛇屋山金矿 湖北
下载PDF
红土型金矿的成矿机理与成矿模式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燕 谭凯旋 +1 位作者 刘顺生 陈梦熊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16,32,共6页
对红土型金矿的地质特征、主要控矿因素、金的溶解迁移与沉淀富集机理进行了分析。红土型金矿风化壳剖面具有分带性 ,金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于铁 (硅铝 )质硬壳层、杂色粘土层中。金以自然金为主 ,主要呈显微、次显微状被褐铁矿、... 对红土型金矿的地质特征、主要控矿因素、金的溶解迁移与沉淀富集机理进行了分析。红土型金矿风化壳剖面具有分带性 ,金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于铁 (硅铝 )质硬壳层、杂色粘土层中。金以自然金为主 ,主要呈显微、次显微状被褐铁矿、蒙脱石、高岭石及伊利石等矿物所吸附 ,金的成色较高。红土型金矿的形成受干、湿交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控制 ,并与基底构造 (特别是断裂构造 )密切相关。金主要以AuCl-4、Au(S2 O3 ) 3 -2 等络合物溶解和迁移 ,还原作用是金沉淀富集的重要因素。建立了红土型金矿的综合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 地质特征 成矿模式 红土型金矿床 气候控制 基底构造 还原作用
下载PDF
中国南方红土型金成矿系列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10
作者 高帮飞 王庆飞 +1 位作者 刘琰 徐浩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共7页
红土型金矿床是原生金矿化遭受红土化作用改造所形成的一种表生金矿床,包括“红色粘土型”和“铁帽型”金矿床。中国红土型金矿以风化再造型为主,受气候影响而主要分布在南方,并与岩金成矿系列分布基本一致。风化壳常量元素、稀土元素... 红土型金矿床是原生金矿化遭受红土化作用改造所形成的一种表生金矿床,包括“红色粘土型”和“铁帽型”金矿床。中国红土型金矿以风化再造型为主,受气候影响而主要分布在南方,并与岩金成矿系列分布基本一致。风化壳常量元素、稀土元素、粘土矿物系统研究表明,成矿作用环境时空变化整体受风化强度控制,其风化作用早期呈中碱性、晚期呈酸性,风化壳下部偏碱性、还原,顶部偏酸性、氧化的特点。典型矿床因子分析揭示,红土型金成矿作用可分为氧化和水解两个阶段。氧化阶段风化较弱,基岩释放大量碱性离子,使成矿流体保持中性,金溶解并主要以Au(S2O3)23-形式迁移;水解阶段风化较强,硅酸盐矿物发生脱碱去硅作用,随着大气降水不断参与,成矿流体性质由中碱性缓慢过渡到中-酸性条件,金以胶体或氯化物络合物形式迁移。金一般在风化壳下部富集,表生矿物吸附、氧化还原界面处被Fe2+、Mn2+还原以及不同性质流体混合都能促使金的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型金矿 成矿作用 成矿环境 金富集
下载PDF
湖北蛇屋山金矿床含金碳酸盐岩风化成矿过程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帮飞 江少卿 周迎春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1-369,共9页
为阐述含金碳酸盐岩的风化成土过程,以湖北蛇屋山红土型金矿床为例,系统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研究。研究发现,从风化壳腐泥层→杂色粘土带,碱金属、FeO、MnO、有机碳(Morg)、稀土元素(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等元素,以及钾长石、... 为阐述含金碳酸盐岩的风化成土过程,以湖北蛇屋山红土型金矿床为例,系统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研究。研究发现,从风化壳腐泥层→杂色粘土带,碱金属、FeO、MnO、有机碳(Morg)、稀土元素(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等元素,以及钾长石、斜长石和黄铁矿等矿物的含量逐渐降低。质量平衡计算表明,风化过程中Si、Fe、Al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迁移,溶解在流体中的碱金属亦会在风化壳特定层位富集,形成自生粘土矿物。研究认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与金迁移富集均受风化强度制约。早期氧化阶段,风化较弱,以黄铁矿氧化和碳酸盐岩溶解,Ca、Mg大量淋失为特征,环境显中碱性,金以硫代硫酸盐络合物形式迁移。晚期水解阶段,风化较强,强烈的水-岩相互作用,导致不溶硅酸盐矿物水解,伴随着硅酸盐矿物中K、Na等碱金属的进一步淋失和高岭石的生成;最终,风化彻底时,粘土矿物中SiO2和Al2O3发生分离,形成典型的红土。此阶段,环境从中碱性缓慢过渡到中酸性,金以胶体或氯化物络合物形式迁移。金沉淀富集主要与表生矿物吸附和岩-土界面附近被大量Fe2+、Mn2+还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风化 腐泥层 红土型金矿 蛇屋山
下载PDF
北衙红色粘土型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 被引量:20
12
作者 崔银亮 陈贤胜 晏建国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54-658,共5页
本文系统研究了北衙红色粘土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和矿床类型 ,并从金矿产出的地质背景入手 ,分析其形成条件 ,认为是本区很有代表性的一种新的金矿类型 ,对矿区增储和区域找矿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红色粘土型金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条件 云南 找矿方向 矿源体 构造环境 红土化作用
下载PDF
矿物吸附金的实验研究及其在红土型金矿形成中的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燕 谭凯旋 +1 位作者 刘顺生 陈梦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6-30,共5页
Au(Ⅲ ) -氯化物和Au(Ⅰ ) -硫代硫酸盐被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针铁矿、褐铁矿及黄铁矿的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各种矿物对AuCl-4的吸附作用显著大于Au(S2 O3 ) 3 -2 ,粘土矿物对金的吸附能力 ,蒙脱石 >高岭石 >伊利石 ;含... Au(Ⅲ ) -氯化物和Au(Ⅰ ) -硫代硫酸盐被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针铁矿、褐铁矿及黄铁矿的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各种矿物对AuCl-4的吸附作用显著大于Au(S2 O3 ) 3 -2 ,粘土矿物对金的吸附能力 ,蒙脱石 >高岭石 >伊利石 ;含铁矿物中 ,黄铁矿 >针铁矿 >褐铁矿 .矿物对金的吸附作用与矿物结构和金的存在形式有关 ,即受矿物表面基、金组分的稳定性和位阻的影响 ;天然雨水中所含微量H2 O2 是Au、黄铁矿等不同矿物氧化 -还原的催化剂 ,可加速地表岩 (矿 )石的风化氧化过程和Au的溶解与迁移 .雨水对红土中的Au具有一定的淋滤浸取能力 .红土型金矿形成于富Cl-、SO2 -4的酸性、氧化的水化学环境 ,含金黄铁矿等硫化物的氧化不仅直接导致了Au的溶解和酸的释放 ,而且其反应产物Fe3 + 、S2 O2 -3 等为Au的氧化、溶解和迁移提供了氧化剂和络合剂 ,并促进Au的溶解和迁移 ;Au主要以硫代硫酸络合物、氯化络合物及其水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 ;硫代硫酸根的氧化和风化壳下部的还原作用是导致金络合物失稳、Au被其他矿物吸附和沉淀富集的主要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表面吸附作用 红土型金矿床 成矿作用 风化壳 存在形式
下载PDF
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4
14
作者 饶文波 高振敏 +4 位作者 罗泰义 杨竹森 李红阳 陶琰 谱传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9-176,共8页
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剖面中常量元素的垂向分布研究表明 ,K2 O、Fe2 O3 、Al2 O3 在剖面中的变化一致 ,呈双峰曲线变化 ,即在坡积带稍有富集、在残积带明显富集 ;而SiO2 与铁、铝等在剖面中的变化相反。红色粘土与矿区地层和矿化蚀变岩... 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剖面中常量元素的垂向分布研究表明 ,K2 O、Fe2 O3 、Al2 O3 在剖面中的变化一致 ,呈双峰曲线变化 ,即在坡积带稍有富集、在残积带明显富集 ;而SiO2 与铁、铝等在剖面中的变化相反。红色粘土与矿区地层和矿化蚀变岩的常量元素对比分析表明了红色粘土可能来源于地层和矿化蚀变岩。常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常量元素与金的相关性分析表明K2 O、Fe2 O3 、Al2 O3 在红色粘土中为共生元素 ;金的富集主要受红色粘土中褐铁矿和伊利石的吸附影响。红土化参数分析说明了红色粘土剖面经历两次红土化作用 ,残积带相对于其它带经受过较强的红土化作用 ,但整个红色粘土剖面遭受的红土化作用不强 ,红土化程度低 ,仅处于粘土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粘土型金矿床 常量元素 地球化学 红土化参数
下载PDF
贵州晴隆老万场红土型金矿三种藓类植物及其土壤基质的重金属元素测定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1
15
作者 江洪 张朝晖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0-615,共6页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晴隆老万场红土型金矿三种苔藓植物体及其土壤中Au、Ca、Mg、Cu、Pb、Tl、Zn、Hg八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并对植物体与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及植物对金属的富集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金矿区生长的苔藓体内金属元素...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晴隆老万场红土型金矿三种苔藓植物体及其土壤中Au、Ca、Mg、Cu、Pb、Tl、Zn、Hg八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并对植物体与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及植物对金属的富集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金矿区生长的苔藓体内金属元素普遍比较高,其体内金属元素含量的顺序与土壤中的金属元素的顺序基本一致。不同物种植物体对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却有较大的差异。Mg-Hg在0.01水平上达到极显著正相关,Au-Zn、Tl-Cu在0.05水平上达到显著正相关。皱叶毛口藓和芽孢银藓对Au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因此,它们在该地区对红土型金矿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红土型金矿 元素测定 富集系数 相关性 贵州
下载PDF
贵州晴隆沙子锐钛矿矿床与黔西南红土型金矿床的成矿差异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敏 聂爱国 张竹如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130,共5页
黔西南有些地段的大厂层——金矿源岩残存裸露于地表的古喀斯特洼地中,第四纪强风化作用导致矿源岩中金元素富集,形成黔西南红土型金矿床。贵州晴隆沙子一带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顶部形成古喀斯特高地与喀斯特洼地,在低温、低压、弱碱性... 黔西南有些地段的大厂层——金矿源岩残存裸露于地表的古喀斯特洼地中,第四纪强风化作用导致矿源岩中金元素富集,形成黔西南红土型金矿床。贵州晴隆沙子一带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顶部形成古喀斯特高地与喀斯特洼地,在低温、低压、弱碱性水体中锐钛矿晶出被玄武质黏土及褐铁矿等吸附,形成锐钛矿矿床。大厂层——金矿源岩覆盖于锐钛矿体之上,使已形成的锐钛矿得以保存。同时,玄武质黏土、玄武岩残块等,阻碍上覆大厂层——金矿源岩以下的喀斯特进一步发育,使其大厂层——金矿源岩风化不彻底,导致金不富集,仅表现为弱矿化,不能形成红土型金矿床,这就是导致两者成矿差异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钛矿矿床 红土型金矿床 成矿差异性 峨眉山玄武岩 黔西南
下载PDF
滇西上芒岗卡林型金矿和红色粘土型金矿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饶文波 高振敏 +3 位作者 杨竹森 罗泰义 李红阳 陶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29,共4页
上芒岗金矿床分为两部分:红色粘土型金矿和卡林型金矿。这两种类型的金矿都受上芒岗断裂控制,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上下叠复关系。红色粘土剖面中As、Hg、Au、Sb、Mo等微量元素表现相似的变化特征,为表生条件下成矿元素组合,这一特征与卡... 上芒岗金矿床分为两部分:红色粘土型金矿和卡林型金矿。这两种类型的金矿都受上芒岗断裂控制,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上下叠复关系。红色粘土剖面中As、Hg、Au、Sb、Mo等微量元素表现相似的变化特征,为表生条件下成矿元素组合,这一特征与卡林型金矿的元素特征极为相似;两类型金矿在大离子亲石元素特征和稀土元素特征上具有相似性:两类型金矿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分布曲线都表现为富Cs和U、贫Ba和Sr的模式,稀土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曲线。红色粘土型金矿形成于上新世,卡林型金矿形成于白垩纪,在成矿时代上有先后顺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 红色粘土型金矿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上芒岗金矿床
下载PDF
中国红色粘土型金矿成矿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饶文波 高振敏 +2 位作者 杨竹森 罗泰义 李红阳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1年第2期1-8,共8页
中国的红色粘土型金矿是 90年代初发现并开始研究的 ,基本上产于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和气候、地貌条件 ,该类型金矿与国外的红土型金矿存在明显的差异 :红色粘土型金矿剖面发育差 ,红土化程度低 ;对源岩依存度... 中国的红色粘土型金矿是 90年代初发现并开始研究的 ,基本上产于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和气候、地貌条件 ,该类型金矿与国外的红土型金矿存在明显的差异 :红色粘土型金矿剖面发育差 ,红土化程度低 ;对源岩依存度高 ;铁铝含量低、硅含量高 ;矿石处在富粘土矿物阶段 ,少见三水铝石 ,一般为伊利石和高岭石共存。金在红色粘土中以微细粒分散形式存在 ,且在红色粘土剖面中由于表生淋滤作用而发生活化、迁移和再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粘土型金矿床 红土型金矿床 成矿特征 中国 地质构造 表生淋滤作用
下载PDF
再论蛇屋山红土型金矿的成因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松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蛇屋山金矿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红土型金矿床。它具有规模大、品位低、易采、易选、经济效益好等特点,是黄金矿业中建设大型露采堆浸场的理想基地。这个矿床的成矿物质来自奥陶系碳酸盐岩硅化破碎带,成矿活动以第四纪化学风化作用为主。... 蛇屋山金矿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红土型金矿床。它具有规模大、品位低、易采、易选、经济效益好等特点,是黄金矿业中建设大型露采堆浸场的理想基地。这个矿床的成矿物质来自奥陶系碳酸盐岩硅化破碎带,成矿活动以第四纪化学风化作用为主。在中更新世热带雨林条件下,在岩石的红土化过程中,金从原岩中析出,与风化产生的铁质水溶液一起,沿着红土裂隙向下渗透,停积于地下潜水面,形成似层状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矿床成因 红土型矿床 蛇屋山
下载PDF
老挝爬奔金矿床红土型金矿化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胡金才 智铎强 祝永平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62-467,共6页
老挝爬奔金矿床存在两类金矿化,即产于二叠系灰岩及其接触带上,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碳酸盐化低温热液型原生金矿化和产于凹陷地形中,与原生金矿化伴生的红土型金矿化。两类矿化在空间上紧密相关,空间结构自上而下为红土型金矿化和碳酸盐化... 老挝爬奔金矿床存在两类金矿化,即产于二叠系灰岩及其接触带上,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碳酸盐化低温热液型原生金矿化和产于凹陷地形中,与原生金矿化伴生的红土型金矿化。两类矿化在空间上紧密相关,空间结构自上而下为红土型金矿化和碳酸盐化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区土壤地球化学Au异常区、红土型金矿以及原生型金矿体常具"三位一体"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奔金矿 红土型金矿化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老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