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Water Geochemistry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Case Study on Shiwu Rifted Sub-basin of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1
作者 Xiang Caifu Lu Youmi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21,共8页
A common way to trace fluid flow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s by studying the geochemistry of formation wat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pac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formation water in th... A common way to trace fluid flow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s by studying the geochemistry of formation wat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pac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formation water in the Shiwu Rifled Basin and its indication of the water-rock interaction processes. The hydrodynamic field controls the spacial distribution of formation water. Due to the penetration of meteoric water, the salinity is below 4,500mg/L at the basin margin and the severely faulted central ridge and increases basin ward to 7,000-10,000mg/L. The vertical change of formation water can be divided into 3 zones, which correspond respectively to the free replacement zone (〈1,250m), the obstructed replacement zone (1,250m-1,650m) and the lagged zone (〉 1,650m) in hydrodynamics. In the free replacement zone, the formation water is NaHCO3-type with its salinity increased to 10,000mg/L. The formation water in the obstructed replacement zone is Na2SO4-type with its salinity decreased to 5,000mg/L-7,000mg/L because of the dehydration of mud rocks. The formation water in the lagged zone is CaC12-type, but its salinity decreases sharply at a depth of 1,650m and then increases vertically downward to 10,000mg/L. This phenomenon can be best explained by the osmosis effect rather than the dehydration of mud rock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HCO3^- and Na^++K^+-Ca^2+ show that the initial water-rock interaction is the dissolution of NaCl and calcium-beating carbonate, causing an increase of Na^+-K^+-Ca^2+-Cl^- and salinity. The succeeding water-rock interaction is albitization, which leads to a decrease of Na^+ and an increase of Ca2+ simultaneously, and generates CaCl2-type fluid. The abo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formation water is governed by the water-rock interactions, while its spacial distribu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The water-rock interaction processes are supported by other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suggesting that formation water geochemistry is a viable method to trace the fluid-rock interaction processes and has broad applications in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stry of formation water hydrodynamic fields fluid-rock interaction shiwu Rifted Basin Songliao Basin
下载PDF
On Foreground-Background and Transitivity in Chinese Shiwu(事物) Expository Discourse
2
作者 XU Ai-ga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9年第11期1180-1187,共8页
Foreground-background and transitivity are very important in discourse linguistics,the features of which vary from types of discourse.Chinese shiwu expository discourse has its own semantic features about foreground-b... Foreground-background and transitivity are very important in discourse linguistics,the features of which vary from types of discourse.Chinese shiwu expository discourse has its own semantic features about foreground-background;and this type of discourse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transitivity,especially in fore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shiwu expository DISCOURSE Explanatory object Foreground BACKGROUND Low TRANSITIVITY
下载PDF
江西石坞金矿床地质特征和金的赋存状态及对选矿工艺的指示意义
3
作者 饶峥 赵立民 +5 位作者 潘永盛 林忠良 黄美俊 郝斌斌 刘义真 巫志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9-1798,共10页
石坞金矿床位于钦杭结合带东段北部万年推覆体中金山推覆构造的中部位置,矿体严格受次级韧性剪切带控制,矿石类型主要为糜棱岩和超糜棱岩型。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扫描电镜(scanni... 石坞金矿床位于钦杭结合带东段北部万年推覆体中金山推覆构造的中部位置,矿体严格受次级韧性剪切带控制,矿石类型主要为糜棱岩和超糜棱岩型。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析等手段,对石坞金矿床矿石特征及金矿物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次为毒砂,粒径范围0.04~0.4 mm。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金矿物只有自然金一种。金矿物的赋存状态以裂隙金(64.92%)和粒间金(23.99%)为主。按粒度分类,以细粒金(57.24%)和微粒金(27.01%)为主,粒径范围0.005~0.037 mm。在0.074 mm的磨矿细度达到75%的情况下通过全硫化物浮选,可以较好地对金矿物进行富集和回收。通过选矿工艺对比研究,“快速浮选-快浮尾矿再浮选”的选矿工艺的金回收率最高,达到93.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矿石特征 赋存状态 选矿工艺 石坞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古构造对营城组扇三角洲发育的控制 被引量:19
4
作者 董福湘 刘立 +1 位作者 何兴华 马艳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4-468,共5页
在恢复古构造的基础之上,对比了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营城组沉积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与现今构造格局的异同。古构造对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主要基底断裂控制了扇三角洲的展布方向;(2)倾向与物源方向相反的断层和古地... 在恢复古构造的基础之上,对比了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营城组沉积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与现今构造格局的异同。古构造对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主要基底断裂控制了扇三角洲的展布方向;(2)倾向与物源方向相反的断层和古地貌阻滞了扇三角洲的展布;(3)沉降中心控制了扇三角洲前缘的纵向叠置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十屋断陷 古构造 营城组扇三角洲 沉积作用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杨立英 李瑞磊 +2 位作者 张江涛 刘财 刘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75-779,共5页
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南端,是一个断坳叠置型复合盆地,下部为西断东超单断箕状盆地,地层由西向东部斜坡区逐层超覆.本文通过对700多平方公里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成果研究认为,十屋断陷的构造特征呈“三隆两凹”特征,三隆分别为... 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南端,是一个断坳叠置型复合盆地,下部为西断东超单断箕状盆地,地层由西向东部斜坡区逐层超覆.本文通过对700多平方公里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成果研究认为,十屋断陷的构造特征呈“三隆两凹”特征,三隆分别为:中央构造带、秦家屯-艾家构造带和皮家构造带;而其间由两个凹带(十屋深凹区、小宽深凹区)所分割.十屋断陷深层油气主要聚集在这三个构造带上.三个构造带的产生原因与基底断层密切相关.营城组末期和登娄库组末期的构造运动对油气的早期生成和聚集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两期形成的局部构造都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屋断陷 构造带 断裂 基底断层 构造运动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反转构造样式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5
6
作者 张玉明 张青林 +1 位作者 王明君 杨木壮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1-156,共6页
利用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通过对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典型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和研究,剖析了四个反转构造带各具特色的反转构造特征及样式。孤家子后五家户反转构造带以“欺压式断层”为特色,小五家子四家子反转构造带中、浅层表现为箱形背斜,... 利用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通过对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典型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和研究,剖析了四个反转构造带各具特色的反转构造特征及样式。孤家子后五家户反转构造带以“欺压式断层”为特色,小五家子四家子反转构造带中、浅层表现为箱形背斜,深层发育有“欺压式逆断层”,秦家屯反转构造带为发育在早期半地堑之上的“尖棱状”背斜,皮家毛北张家屯反转构造带表现为小型背斜或向斜。这些反转构造发育在深层生烃凹陷附近,生、运、聚、储的配置关系极佳,是重要的油气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油气圈闭 十屋断陷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缘十屋断陷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解国爱 张庆龙 +3 位作者 王良书 陈娟 徐士银 王锡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0-430,共11页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早期伸展阶段形成断陷和坳陷沉积,晚期挤压阶段发生盆地反转。采用铲形和直线形2种边界断层模拟十屋断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较陡的主干断层控制的半地堑断陷在侧向挤压过程中发生盆地反转,但是早期形...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早期伸展阶段形成断陷和坳陷沉积,晚期挤压阶段发生盆地反转。采用铲形和直线形2种边界断层模拟十屋断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较陡的主干断层控制的半地堑断陷在侧向挤压过程中发生盆地反转,但是早期形成的正断层不一定发育成为反转断层,而是正断层的倾角变陡,并导致在断陷内的上部盖层中发育形成新的逆断层。这一实验结果较好地解释了松辽盆地十屋断陷的构造演化特征,即断陷期形成的正断层在后期反转构造中受到挤压发生产状变化并在拗陷期沉积盖层中发育逆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十屋断陷 物理模拟 反转构造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陈新军 徐旭辉 +2 位作者 朱建辉 王果寿 纪有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2-465,共4页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是一个西断东超型的箕状断陷盆地。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的综合研究,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十屋断陷划分出3个超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水下扇、滨浅湖、半深湖、深湖和水下重力流...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是一个西断东超型的箕状断陷盆地。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的综合研究,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十屋断陷划分出3个超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水下扇、滨浅湖、半深湖、深湖和水下重力流等几种沉积相类型。其中冲积扇、扇三角洲发育在断陷的西部陡坡带,东南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浊积扇;中央凹陷带发育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相。研究表明十屋断陷经历过3次大的湖泛,层序在演化上具有早期形成、中晚期继承性发育到达鼎盛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沉积相 层序演化 十屋断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四物汤中微量元素Cu、Zn、Fe在家兔体内的吸收 被引量:19
9
作者 潘颖宜 周志锦 +1 位作者 毛平 叶福媛 《中成药》 CAS CSCD 1997年第2期33-35,共3页
运用Z-80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实验动物家兔在四物汤煎液胃同前后血浆中微量元素铜(Cu)、锌(Zn)、铁(Fe)的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并以元素对照液及空白对照液作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四物汤煎液组家兔的血浆中铜(Cu)、铁(Fe)... 运用Z-80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实验动物家兔在四物汤煎液胃同前后血浆中微量元素铜(Cu)、锌(Zn)、铁(Fe)的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并以元素对照液及空白对照液作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四物汤煎液组家兔的血浆中铜(Cu)、铁(Fe)的含量增加值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元素对照液组及空白对照液组,提示四物汤有促进铁(Fe)、铜(Cu)体内吸收的作用;四物汤煎液组和元素对照液组的血锌(Zn)含量的增加值均高于空白对照液组,提示了四物汤的补血、调经作用具有某种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物汤 微量元素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异常低压体系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47
10
作者 解习农 焦赳赳 熊海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6,共6页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发育异常低压体系 ,实测的地层压力梯度介于 0 .0 0 5~ 0 .0 0 8MPa/m .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既与地温梯度的降低有关 ,又与新生代该区的地层抬升和剥蚀有关 .此外 ,天然气扩散作用对局部异常低...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发育异常低压体系 ,实测的地层压力梯度介于 0 .0 0 5~ 0 .0 0 8MPa/m .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既与地温梯度的降低有关 ,又与新生代该区的地层抬升和剥蚀有关 .此外 ,天然气扩散作用对局部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区地层压力系统演化经历了从异常高压向异常低压演化过程 ,这一过程决定了盆地不同演化时期的水流系统及其油气运聚特征 ,从而使得十屋断陷具有石油成藏早且主要分布于断陷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机制 异常低压体系 十屋断陷 松辽盆地 地温梯度 天然气 扩散作用
下载PDF
应用地震属性分析研究十屋油田下白垩统营城组沉积体系分布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飞 程日辉 +4 位作者 王共生 赵春满 李瑞磊 黄党委 王国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54-60,共7页
地震均方根振幅与岩石密度呈正相关,因此可以利用地震均方根振幅大小来识别岩性,判别岩相。在十屋工作区选择了16口钻遇营城组的钻井,对与切片对应的15 ms内的营城组岩性、岩相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了岩性、岩相与对应几种均方根振幅属性... 地震均方根振幅与岩石密度呈正相关,因此可以利用地震均方根振幅大小来识别岩性,判别岩相。在十屋工作区选择了16口钻遇营城组的钻井,对与切片对应的15 ms内的营城组岩性、岩相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了岩性、岩相与对应几种均方根振幅属性。根据均方根振幅颜色数值的大小,把均方根振幅等时切片上各点分成强、强-中、中-弱和弱4个等级。在均方根振幅等时切片上按照等级来划分区域。以地震响应特征对应的地质意义为依据,对划分区域的岩性、岩相进行预测。将本区岩性划分为砂岩、泥岩,岩相划分为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并据此制作了研究区营城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进而确定了研究区发育的4个沉积体系:西部沉积体系、东部沉积体系、东北部沉积体系和南部沉积体系。通过钻井验证了南部沉积体系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屋油田 营城组 均方根振幅属性 密度 均方根振幅等时切片 沉积体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被引量:22
12
作者 向才富 夏斌 解习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55,共5页
根据松辽盆地十屋断陷199个水化学分析测试数据,探讨该区地层水化学特征所反映的成岩作用过程,以揭示水化学特征的分布以及演化过程,示踪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水化学的空间分布特征受流体动力场控制:大气降水沿盆地的边缘及断层复杂... 根据松辽盆地十屋断陷199个水化学分析测试数据,探讨该区地层水化学特征所反映的成岩作用过程,以揭示水化学特征的分布以及演化过程,示踪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水化学的空间分布特征受流体动力场控制:大气降水沿盆地的边缘及断层复杂的中央隆起带下渗,导致该地区盐度降低(小于4.5g/L),向盆地中心盐度逐渐增加到7~10g/L;垂向明显分为3个带:自由交替带(0~1250m深度)为NaHCO3型流体,交替阻滞带(1250~1650m深度)为Na2SO4型流体,交替停滞带(深于1650m)为CaCl2型流体.水化学的时间演化过程受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控制:地层水中Cl-与HCO3-和Na++K+与Ca2+的关系表明,地层水早期为富含HCO3-的低盐度流体,含钠矿物与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导致了流体中各种离子及盐度的增高,随后的钠长石化作用导致流体中富集Ca2+而Na+亏损,形成CaCl2型流体.十屋断陷水化学特征所反映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得到了其它地质观察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化学特征 水动力场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十屋断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微生物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试验研究——以松辽盆地十屋断陷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国建 邓平 夏响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10,共3页
微生物油气勘查技术作为一种近地表勘探方法,通过检测近地表土壤中的这些噬烃菌数量变化,从而预测深部油气藏。在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开展的微生物油气勘探的试验研究中,为了反映地下油气微渗漏在地表的真实体现,抑制干扰因素,获得与油气... 微生物油气勘查技术作为一种近地表勘探方法,通过检测近地表土壤中的这些噬烃菌数量变化,从而预测深部油气藏。在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开展的微生物油气勘探的试验研究中,为了反映地下油气微渗漏在地表的真实体现,抑制干扰因素,获得与油气微渗漏有关的微生物异常,选择了3种微生物指标:甲烷氧化菌、纤维素分解菌、硫酸盐还原菌。检测油气藏上方近地表土壤中3种菌落的数目,然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微生物异常点,结合其它地球化学指标对微生物异常进行了分析,并推测地下油气的分布规律,同时探讨了微生物、地球化学异常与石油地质的关系,油气预测效果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测量 油气勘探 试验研究 地球化学 效果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青林 佟殿君 王明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2-188,共7页
晚期强烈构造反转是十屋断陷构造发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文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干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先进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反转构造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和研究。将研究区反转构造划分为四个反转构造... 晚期强烈构造反转是十屋断陷构造发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文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干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先进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反转构造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和研究。将研究区反转构造划分为四个反转构造带,在对反转构造样式再认识的基础上在十屋乃至松辽地区新发现了欺压式断层和截断型反转构造两种反转构造样式。进而将反转构造样式除坳陷层滑脱褶皱外,依据反转过程中形成的逆断层与早期伸展断层的组合关系归纳为五种类型:复活型、前展型、后展型、欺压型、截断型。并对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区内反转构造具有十分有利的成藏条件且四个反转构造带具有不同的圈闭类型和油气聚集特点。初步建立了十屋断陷基于反转构造的油气成藏模式,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构造样式 油气聚集 成藏模式 十屋断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与模式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小平 吕修祥 +1 位作者 解启来 喻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2-1139,共8页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经历了多期成藏与多期演化,根据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结合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主要经历了3期油气成藏过程,登娄库期末是早期原生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以形成油藏为主;泉头期末是十屋断陷深层...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经历了多期成藏与多期演化,根据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结合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主要经历了3期油气成藏过程,登娄库期末是早期原生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以形成油藏为主;泉头期末是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大规模形成期,形成的油藏和气藏并重,早期油气藏继续接受本区成熟源岩生成的油气而不断扩大,同时早期原油在此阶段逐渐裂解成气;嫩江期末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强烈改造,以形成次生油气藏和大量天然气藏为主。十屋断陷发育2类油气成藏模式:一类是中央隆起带"多期成藏中晚期强调整型"油气成藏模式,这是十屋断陷的主要成藏模式;另一类是位于深凹带和斜坡带"早期成藏晚期弱调整型"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 成藏过程 成藏模式 十屋断陷
下载PDF
十屋断陷北部营城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探讨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德力 肖学 +2 位作者 魏分粮 李瑞磊 黄党委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48,共4页
十屋断陷北部营城组勘探近年来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油气水分布关系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缺乏较深入研究。通过大量的钻井、物探及分析化验资料,利用沉积相分析、砂体预测、油气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十屋断陷北部地区... 十屋断陷北部营城组勘探近年来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油气水分布关系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缺乏较深入研究。通过大量的钻井、物探及分析化验资料,利用沉积相分析、砂体预测、油气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十屋断陷北部地区砂体展布特征及相带、物性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了断裂期次和展布以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营城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分布、扇三角洲砂体展布以及多期断裂输导的控制,存在大型岩性(物性)-地层油气藏,为下一步十屋断陷勘探主攻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屋断陷 营城组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烃源岩 扇三角洲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重磁资料的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基底断裂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闫玉梅 刘少峰 +2 位作者 潘峰 吴键 祁攀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2-128,共7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1∶5万重磁资料的处理分析,使用离散的二维小波变换、相关滤波、异常剥离以及常规的重磁位场分离方法来揭示盆地基底及构造特征,结合地质、地震和钻孔资料,对十屋断陷基底断裂进行了综合预测。在十屋断陷基...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1∶5万重磁资料的处理分析,使用离散的二维小波变换、相关滤波、异常剥离以及常规的重磁位场分离方法来揭示盆地基底及构造特征,结合地质、地震和钻孔资料,对十屋断陷基底断裂进行了综合预测。在十屋断陷基底内部确定了21条主要断裂,主要分为4组,即F1桑树台断裂、F2八屋断裂带、F3金山断裂、F4大榆树断裂。十屋断陷基底主干断裂系统主要由盆地西侧桑树台断裂和盆地内部一系列NE走向的断裂组成。桑树台断裂北部为NE走向,中部近SN走向,南部为NW走向,总体平面形态为弧形。盆地内部具有3组NE向正断层,这些正断层走向与桑树台断裂北段一致,应该和桑树台断裂形成于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研究结果为十屋断陷基底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重磁异常 异常剥离 基底构造格架 十屋断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营城组碎屑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晶 张云峰 +1 位作者 王春香 白海丰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11,55,共5页
综合利用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储层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的影响等资料,分析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营城组碎屑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储集层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原生孔、次生孔和裂缝,其... 综合利用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储层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的影响等资料,分析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营城组碎屑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储集层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原生孔、次生孔和裂缝,其中以次生孔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孔隙结构类型主要以超低渗微细喉均匀型和超低渗微细喉较均匀型为主.机械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交代作用、黏土矿物转变作用和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使原生孔隙遭受破坏,储层物性明显变差,纵向上发育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形成于中成岩阶段,次生孔隙发育与有机酸高值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溶蚀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屋断陷营城组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
下载PDF
十屋油田裂缝发育与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宋文燕 秦启荣 +2 位作者 苏培东 王志萍 甘学启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B12期44-48,共5页
通过岩心观察、地层倾角测井与成像测井数据分析,对十屋油田的裂缝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屋油田裂缝发育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构造应力、构造部位、岩性、岩层厚度以及埋藏深度。该研究结果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 裂缝 发育与分布 控制因素 十屋油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卜翠萍 苏玉山 +2 位作者 魏红红 王劲松 李淑筠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7-151,共5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构造发育史、烃源岩的生烃史、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研究,综合分析了盆地的成藏期次。十屋断陷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登娄库末期构造运动和嫩江末期构造运动,是十屋断陷期局...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构造发育史、烃源岩的生烃史、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研究,综合分析了盆地的成藏期次。十屋断陷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登娄库末期构造运动和嫩江末期构造运动,是十屋断陷期局部圈闭的主要形成时期。在营城组沉积时期,沙河子组源岩开始大量生油;到登娄库组沉积之后,沙河子组源岩开始生气,营城组源岩进入主生油期;到泉头组沉积时期,营城组源岩达到生油高峰,青山口组一嫩江组沉积时期为生气高峰期。主要目的层砂岩裂隙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主要为三个温度区间:70-80℃,90~110℃及120~140℃;与热史和埋藏史相结合,推测油气藏的成藏时间约为120Ma前,85Ma前和72Ma前左右。综合分析认为,十屋断陷经历了三期油气成藏过程,即登娄库末期、泉头-嫩江期和嫩江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屋断陷 构造演化 生烃史 均一温度 成藏期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