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5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ltrasound of the Rotator Cuff in Non-Fractured Shoulder Trauma: 30 Cases at the Yalgado Ouedraogo University Hospital of Ouagadougou (Burkina Faso)
1
作者 Milckisédek Judicaël Marouruana Some Aïda Ida Tankoano +4 位作者 Pakisba Ali Ouedraogo Ladouon Sylvie Simboro Bassirou Kindo Siaka Ben Aziz Dao Rabiou Cisse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24年第2期64-71,共8页
Introduction: Ultrasound is the imaging technique of choice for the study of rotator cuff lesions. However, in the case of shoulder trauma, it is rarely requested in our context. This study aimed to show ultrasound le... Introduction: Ultrasound is the imaging technique of choice for the study of rotator cuff lesions. However, in the case of shoulder trauma, it is rarely requested in our context. This study aimed to show ultrasound lesions of the rotator cuff in cases of non-fracture shoulder trauma at the CHUYO in Ouagadougou. Methodology: This was a prospective descrip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running from August 1 to November 30, 2017, in 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of CHUYO. The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patients received in the department for ultrasound in the context of non-fracture shoulder trauma. Results: We collected 20 cases (66.67%) of rotator cuff lesions out of 30 non-fracture shoulder injuries. 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27.6 years. Road traffic accidents accounted for 60% of injuries, sports accidents for 30%, and domestic accidents for 10%. Ultrasound lesions were mainly tendon ruptures (36.67%) and tendinitis (23.33%). Ruptures were non-transfixing in 90.90% of cases. The supraspinatus was the most affected (81.81%). Conclusion: Ultrasound can help diagnose rotator cuff injuries, particularly in non-fractured shoulder trau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umatic shoulder Rotator cuff ULTRASOUND
下载PDF
Postoperative deep shoulder infections following rotator cuff repair 被引量:3
2
作者 Kivanc Atesok Peter MacDonald +3 位作者 Jeff Leiter Sheila McRae Greg Stranges Jason Old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7年第8期612-618,共7页
Rotator cuff repair(RC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performed surgical procedures in orthopaedic surgery. 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deep soft-tissue infections after RCR ranges between 0.3% and 1.9%. Deep shoulder in... Rotator cuff repair(RC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performed surgical procedures in orthopaedic surgery. 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deep soft-tissue infections after RCR ranges between 0.3% and 1.9%. Deep shoulder infection after RCR appears uncommon, but the actual incidence may be higher as many cases may go unreported. Clinical presentation may include increasing shoulder pain and stiffness, high temperature, local erythema, swelling, warmth, and fibrinous exudate. Generalized fatigue and signs of sepsis may be present in severe cases. Varying clinical presentation coupled with a low index of suspicion may result in delayed diagnosis. Laboratory findings include high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 and, rarely, abnormal peripheral blood leucocyte count. Aspiration of glenohumeral joint synovial fluid with analysis of cell count, gram staining and culture should be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suspected with deep shoulder infection after RCR. The most commonly isolated pathogens are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Management of a deep soft-tissue infection of the shoulder after RCR involves surgical debridement with lavage and long-term intravenous antibiotic treatment based on the pathogen identified. Although deep shoulder infection after RCR is usually successfully treated, complications of this condition can be devastating. Prolonged course of intravenous antibiotic treatment, extensive soft-tissue destruction and adhesions may result in substantially diminished functional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ATOR cuff repair DEEP shoulder infection shoulder surger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下载PDF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shoulder rotator cuff muscles’ isometric force testing
3
作者 Yaron Berkovitch Maruan Haddad +2 位作者 Yaniv Keren Michael Soudry Nahum Rosenberg 《Open Journal of Clinical Diagnostics》 2013年第3期142-147,共6页
The most prevalent group of disorders of human shoulder is related to the muscles of the rotator cuff. In order to develop a mechanical method for rotator cuff muscles’ evalua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measurement of... The most prevalent group of disorders of human shoulder is related to the muscles of the rotator cuff. In order to develop a mechanical method for rotator cuff muscles’ evalua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measurement of the isometric force generated by the individual muscle of the rotator cuff might detect the variations,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to the different disorders of rotator cuff muscles in adults. The isometric force of supraspinatus, infraspinatus and subscapularis muscles were measured in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tears, calcific tendinitis and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30 patients with each disorder, and compared to the normal values from our previous study. Torque of the force was calculated and normalized to lean body mass. The profiles of the mean torque-time curves of each group were compared statistically. We found the expected significantly lower profiles of the torque-time curves of all the tested rotator cuff muscles in comparison to the normal values. The best resolution between the curves of different study groups was found in the testing of the infraspinatus muscles. Therefore the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variations of rotator cuff muscles’ isometric strength build up patterns in the common disorders involving the rotator cuff muscles were revealed. The presented data might be a basi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 simple mechanical diagnostic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abnormal patterns of muscle isometric strength in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muscles’ path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ulder MUSCLE ROTATOR cuff ISOMETRIC FORCE
下载PDF
Differences in the Length and Thickness of the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between Normal Shoulders and Shoulders with Rotator Cuff Tears
4
作者 Manabu Watanabe Hiroaki Kijima +4 位作者 Takayuki Yoshikawa Kentaro Ohuchi Yusuke Sugimura Naohisa Miyakoshi Yoichi Shimada 《Surgical Science》 2021年第1期9-16,共8页
Alth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and rotator cuff tears has been clarified, it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 these properties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The purpose of ... Alth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and rotator cuff tears has been clarified, it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 these properties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tator cuff tears and the length and thickness of the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in living shoulders, in order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use of these parameters as clinical indicators of the possible risk or progression of rotator cuff tears. Thirty-five volunteers (46 shoulders, mean age: 52 years) were enrolled.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rotator cuff tears and the length and thickness of the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were evaluated by ultrasonography. Longitudinal images of the coracoacromial ligaments with the acromion and coracoid process as landmarks were obtained, and the lengths of the ligaments were measured using acoustic shadows as the index. On the same screens, the thicknesses at the center of the ligaments were measured. Ligaments in shoulders with a rotator cuff tear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ligaments in shoulders without a rotator cuff tear (25.9 ± 2.5 mm vs. 28.6 ± 1.7 mm, respectively;P < 0.0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hicknesses of the ligaments. The length and thickness of the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of living shoulders were easily evaluated with ultrasonography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the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shoulders with a rotator cuff tear. The risk and progression of rotator cuff tears can be evaluated clinically by measuring the length of the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Rotator cuff Tear shoulder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下载PDF
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46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勇 庄全魁 +3 位作者 白亮 李杨 孟勇 王叶密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30-334,共5页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手术对老年肩袖损伤病人疼痛、手臂与肩部功能障碍(DASH)评分及再撕裂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老年肩袖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依照手术方法的...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手术对老年肩袖损伤病人疼痛、手臂与肩部功能障碍(DASH)评分及再撕裂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老年肩袖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依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划分成对照组(肩关节镜下单排铆钉固定)、治疗组(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手术),分别为43例、46例。于术前、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肩疼痛度,采用手臂与肩部功能障碍(DASH)评分量表评定肩关节功能,测量患肩关节前屈、外展活动度,并统计两组1年内再撕裂发生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病人术后再撕裂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1年两组不同撕裂程度病人VAS、DASH评分及患肩关节前屈、外展活动度与同组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两组轻度撕裂病人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组中、重度撕裂病人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较对照组优(均P<0.05);治疗组再撕裂发生率4.35%明显较对照组的23.26%低(P<0.05);年龄、手术方式是病人术后再撕裂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对老年肩袖损伤病人实施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肩疼痛及功能,显著降低再撕裂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 双排缝合桥技术 老年人
下载PDF
关节镜下“Chinese way”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
6
作者 孙晟轩 谢晔 +1 位作者 沈光思 周海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321,共6页
目的 评估“Chinese way”技术行上关节囊重建在关节镜下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老年肩关节脱位后合并巨大肩袖撕裂的患者资料,纳入36例,男16... 目的 评估“Chinese way”技术行上关节囊重建在关节镜下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老年肩关节脱位后合并巨大肩袖撕裂的患者资料,纳入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52~73岁,平均(62.3±4.7)岁,术中行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加强肩袖缝合。统计分析术前、术后的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评分,通过MR评估肩袖再撕裂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6±4.5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外展、体侧外旋、体侧内旋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无肩关节再次脱位发生,MR依据Sugaya标准提示5例(13.9%)肩袖再撕裂,UCLA评分优9例,良23例,差4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关节镜下处理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巨大肩袖损伤时,采用“Chinese way”技术重建上关节囊,加强缝合肩袖组织,可有效避免肩袖再撕裂,解除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并防止再次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巨大肩袖损伤 肩关节脱位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静脉注射联合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对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患者的作用效果
7
作者 邢林卿 胡明鑫 +4 位作者 董永浩 王勇 张保龙 尤笑迎 尹万乐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2期2180-2184,共5页
目的 探究静脉注射联合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对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收集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84例接受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术中止血干预方式分为观察组(56例,静脉注射联合关节腔灌注氨... 目的 探究静脉注射联合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对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收集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84例接受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术中止血干预方式分为观察组(56例,静脉注射联合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和对照组(28例,氨甲环酸静脉注射)。比较两组血红蛋白、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肩关节肿胀情况、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并发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结果 术后1 d两组血红蛋白下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肩关节周径组间、时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d,两组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 d的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后1 d(P<0.001)。术后1个月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术后IL-1β、TNF-α、MMP-3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静脉注射联合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应用于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手术中能够有效发挥止血作用,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肩关节镜 肩袖修补手术 止血 炎症 疼痛
下载PDF
糖尿病对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病人肩关节功能恢复影响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王东 李朋 +3 位作者 赵峰 吴剑波 邱关羿 张宇明 《骨科》 CAS 2024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病人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62例肩袖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其中糖尿病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62.10±11.87...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病人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62例肩袖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其中糖尿病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62.10±11.87)岁;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为(63.78±12.98)岁。手术方式均为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缝合肩袖。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前1周、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各时间点肩关节最大外展角度值,以及肩关节功能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Elbow Surgeon,ASES)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据此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62例病人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术后僵硬、术后再撕裂等并发症。两组病人的肩关节最大外展角度值、VA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在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得到显著改善(P<0.05)。糖尿病组的肩关节最大外展角度值及各肩关节功能评分在术前1周、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均劣于对照组(P<0.05),但在术后12个月时,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对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的病人短期恢复会存在影响,但长期临床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围手术期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病人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表现出与非糖尿病病人相当的临床和结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肩袖损伤 肩关节 关节镜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关节镜技术治疗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
9
作者 钱文杰 梅凯 +1 位作者 诸磊 恽常军 《智慧健康》 2024年第8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关节镜技术治疗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例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的患者资料,接受麻醉下手法松解后行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术后3... 目的探讨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关节镜技术治疗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例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的患者资料,接受麻醉下手法松解后行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功能评分以及活动度。主要观察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ASES)和肩关节的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疼痛、功能评分和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关节镜技术治疗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能使患者获得快速康复以及持久良好的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肩 肩袖损伤 关节镜 松解
下载PDF
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治疗肩袖全层损伤的效果
10
作者 顾荣胜 陆华 +4 位作者 陈大志 孟庆国 祁兆建 范广峰 田敏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8期68-71,共4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治疗肩袖全层损伤的近期效果,并探讨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接受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治疗的22例肩袖全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 目的观察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治疗肩袖全层损伤的近期效果,并探讨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接受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治疗的22例肩袖全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主动前屈角度、外旋角度及Constant-Murley、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肩袖全层损伤患者的VAS评分低于术前,肩关节主动前屈角度、外旋角度大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肩袖全层损伤患者的Constant-Murley、UCLA评分高于术前(P<0.05)。结论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治疗肩袖全层损伤的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肩关节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有助于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关节镜 小切口修复术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全肩关节镜和关节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对比研究
11
作者 孙羽 孙保安 宁睿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全肩关节镜手术与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差异及对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肩袖损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93例,随机分A组和B组,A组47例、B组46例。A组接受关节镜辅助下... 目的探讨应用全肩关节镜手术与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差异及对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肩袖损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93例,随机分A组和B组,A组47例、B组46例。A组接受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B组接受全肩关节镜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失血量、手术用时、住院用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及整体疗效差异。结果术前两组VAS评分、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6月B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B组UCLA评分均高于A组(P<0.05);B组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少于A组,手术用时高于A组(P<0.05);两组治疗总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整体疗效相近;关节镜下小切口手术创伤性低,手术用时短;全肩关节镜手术失血量少、住院用时短,且术后疼痛与关节功能恢复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关节镜下小切口手术 全肩关节镜手术 关节功能
下载PDF
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肩袖损伤行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12
作者 张阿勤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0期37-40,共4页
目的 分析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肩袖损伤行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 目的 分析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肩袖损伤行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50例)在此基础上施以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肩关节功能(欧美肩关节评分系统C-M)、生活质量(SF-36)、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术后5个月时,观察组的C-M评分、SF-36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4.00%vs. 16.00%,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98.00%vs. 82.00%,P <0.05)。结论 将针对性康复护理用于肩袖损伤行关节镜手术患者,能使其肩关节功能得到更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关节镜手术 针对性康复护理 肩关节功能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颊针疗法对肩袖修补术患者术后镇痛及康复的影响
13
作者 黄超群 章钰 +4 位作者 林佳屿 涂雅慧 庄进飞 张旭彤 李军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05-210,216,共7页
目的:观察颊针疗法对肩袖修复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因肩袖损伤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4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I~III级。患者均在统一的全身麻醉复... 目的:观察颊针疗法对肩袖修复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因肩袖损伤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4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I~III级。患者均在统一的全身麻醉复合臂丛神经阻滞下完成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根据术后镇痛方案随机将患者分成单纯使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PCIA)的对照组(A组)、颊针联合PCIA组(CA组),每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18、24、48 h静息与运动VAS评分,术中及术后镇痛药用量、患者恢复质量评分(Qo R-40项评分、ADL评分、Barthel指数),术后3个月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睡眠质量(PSQI)评分。结果:与A组相比,CA组患者术后6、12、24、48 h静息及运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CIA镇痛相关不良反应明显减少(21.0%vs.40.3%,P<0.05),且术后48 h Barthel指数、QoR-40项评分及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镇痛药用量、ADL评分、Barthel指数及术后3个月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颊针疗法可增强肩袖修复术后PCIA的镇痛效果,减少镇痛不良反应,明显提高患者术后48 h恢复质量及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 肩袖修补术 颊针 臂丛神经阻滞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康复
下载PDF
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镜术后主动康复训练介入时间研究
14
作者 晋陶然 崔志刚 +1 位作者 韩新祚 张鑫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18-423,共6页
目的探讨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RCI)患者术后肩关节主动康复训练最佳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骨科收治冻结肩合并RCI患者90例,男性44例,女性46例;年龄45~63岁,平均54.6岁。按患者术后肩关... 目的探讨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RCI)患者术后肩关节主动康复训练最佳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骨科收治冻结肩合并RCI患者90例,男性44例,女性46例;年龄45~63岁,平均54.6岁。按患者术后肩关节主动康复训练时间分为术后4周组(27例)、术后5周组(31例)及术后6周组(32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及康复后肩关节功能、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疼痛程度、焦虑、抑郁程度。结果三组患者入院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CMS)各维度评分、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系统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CMS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4周组评分最高,其次是术后5周,评分最低为术后6周组。三组患者出院后UCLA量表评分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术后4周组出院后3、6、12个月的UCLA量表评分分别为(16.9±2.0)分、(25.4±2.3)分、(30.6±2.5)分均显著高于术后5周组[(13.9±1.7)分、(20.9±1.9)分、(24.6±2.2)分,P<0.05)]和术后6周组[(12.6±1.6)分、(16.8±1.8)分、(22.4±2.1)分,P<0.05)]。三组出院后3、6、12个月UCLA量表各方向肩关节活动度均较入院时显著增加(P<0.05),术后4周组最高,其次为术后5周组,术后6周组评分最低。三组患者出院后VAS、SAS和SDS评分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术后4周组患者出院3、6、12个月VAS、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5周组和术后6周组,术后5周组显著低于术后6周组(P<0.05)。三组患者在康复锻炼以及出院后12个月内均未发生再断裂或内固定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肩 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 康复时间
下载PDF
肩关节镜围手术期不停用阿司匹林对手术难度及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
15
作者 隋佳星 于浩淼 +2 位作者 李智尧 马立峰 郭艾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01-305,共5页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手术围手术期不停用阿司匹林对手术过程中操作难度和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接受肩关节镜手术的1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手术围手术期不停用阿司匹林对手术过程中操作难度和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接受肩关节镜手术的1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停用阿司匹林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140)。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不停用阿司匹林,对照组的患者既往不服用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心脑血管并发症、非心脑血管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6个月的随访资料。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Constant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未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对照组发生1例急性脑梗死。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2例肩关节僵硬,未出现伤口感染;对照组出现13例肩关节僵硬,1例伤口感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关节镜围手术期若不停用阿司匹林,不会增加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影响术后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手术 肩袖撕裂 冻结肩 阿司匹林 失血 手术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袖部分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的短期疗效观察
16
作者 邵权威 年申生 +3 位作者 刘康 姚盖 傅夏威 汪滋民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8-363,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袖部分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5例肩袖部分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冲击波组、关节松动术组...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袖部分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5例肩袖部分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冲击波组、关节松动术组和冲击波结合关节松动术组,每组25例。对冲击波组患者予体外冲击波及常规理疗(干扰电、短波等)和运动指导,对关节松动术组患者予关节松动术治疗及常规理疗和运动指导,对冲击波结合关节松动术组患者予冲击波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及常规理疗和运动指导。治疗3周后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周后,3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降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均增加,各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冲击波结合关节松动术组患者VAS评分[(1.80±1.08)分]低于冲击波组[(3.08±1.44)分]和关节松动术组[(2.96±1.57)分],UCLA肩关节评分[(27.44±1.96)分]高于冲击波组[(24.76±2.24)分]和关节松动术组[(22.92±3.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冲击波结合关节松动术组的总有效率[92.00%(23/25)]高于冲击波组[72.00%(18/25)]和关节松动术组[76.00%(1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袖部分损伤相比单纯冲击波或关节松动术有更好的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肩关节僵硬 体外冲击波 关节松动术
下载PDF
关节镜下全缝线锚钉治疗肩袖损伤的短期临床疗效
17
作者 鲍涛 胡洋洋 +9 位作者 巩绪勇 王硕果 王亮 杨健 费文勇 卢耀甲 杨宇夏 刘殿伟 党孟博 李明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0,共8页
目的:采用前瞻性、单队列临床试验评估关节镜下应用全缝线锚钉修复肩袖损伤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日间手术中心自2022年7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25例肩袖损伤(1.5 cm<撕裂大小<6 cm)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采用前瞻性、单队列临床试验评估关节镜下应用全缝线锚钉修复肩袖损伤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日间手术中心自2022年7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25例肩袖损伤(1.5 cm<撕裂大小<6 c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例不符合入选标准被排除、1例因随访不便中途退出。共2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8例、女14例;年龄59.1±10.9岁;左肩10例、右肩12例;肩袖撕裂大小为3.2±1.2 cm。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简明肩关节评分(SST评分)、双肩外展肌力比值(患侧/健侧)及患肩关节活动度。通过术后6个月的磁共振成像(MRI)评估术后肩袖的愈合情况及全缝线锚钉周围囊肿形成情况,根据全缝线锚钉周围是否形成囊肿,将患者分为锚周囊肿组和锚周无囊肿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左右侧、外伤史、病程时间、撕裂大小、手术时间,了解是否具有相关性;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评分、患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肩袖的愈合等级。结果:22例患者术后获6.2±0.3个月随访。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VAS评分分别为4.2±1.1、1.3±1.2、0.7±0.4分,ASES评分分别为51.5±11.2、79.7±12.3、88.9±6.5分,Constant评分分别为46.2±12.8、65.4±12.4、73.7±9.6分,双肩外展肌力比值(患侧/健侧)分别为21.9±15.8、71.3±9.6、90.3±5.9,SST评分分别为3.5±0.3、7.6±0.2、10.5±0.2分,与术前比较,术后3月、术后6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术后6月的肩关节活动范围与术前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RI提示肩袖再撕裂的患者1例。锚周围囊肿组和锚周无囊肿组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月的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评分、患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肩袖的愈合等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全缝线锚钉进行肩袖修补术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缝线锚钉 肩关节 肩袖修补 肩袖损伤 锚周囊肿
下载PDF
肩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在肩袖损伤中的应用
18
作者 徐得贵 韩冠生 +3 位作者 姚天辰 严涛 黄建 李振伟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9期68-72,共5页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在肩袖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20例肩袖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双排组和单排组,各60例。单排组给予单排缝合...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在肩袖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20例肩袖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双排组和单排组,各60例。单排组给予单排缝合修复技术,双排组给予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肩关节情况、疼痛情况、肩关节功能,再撕裂率、再手术率、满意度。结果:术后1年,两组Constant评分升高,双排组Constant评分高于单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UCLA评分、术后3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排组再撕裂率、再手术率均低于单排组,总满意度高于单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肩袖损伤患者实施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相较于单排缝合修复技术的临床效果更佳,再撕裂率及再手术率明显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 单排缝合修复技术 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 肩袖损伤
下载PDF
肩关节复合体模型构建及该领域有限元研究与进展
19
作者 曾昱源 杨振 +2 位作者 由一航 张恩水 张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906-2911,共6页
背景:肩关节作为人体上肢的一个非负重关节,被认为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完美折中。肩关节传统实验力学研究受限于体内结构的复杂性及测量技术、伦理问题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有限元分析方法应用于肩关节领域研究,对肩关节疾病探讨、手... 背景:肩关节作为人体上肢的一个非负重关节,被认为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完美折中。肩关节传统实验力学研究受限于体内结构的复杂性及测量技术、伦理问题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有限元分析方法应用于肩关节领域研究,对肩关节疾病探讨、手术方式决策等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结论。目的:综述肩关节领域的有限元研究现状,对后续研究前景提出展望。方法:使用计算机在PubMed、Web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已发表的文献中,检索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肩关节复合体相关疾患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肩关节、有限元分析、肩袖损伤、盂唇、肩关节置换”,英文检索词:“FE、should joint、glenohumeral joint、rotator cuff tears、glenoid labrum、shoulder arthroplasty”。检索时限重点在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对部分重要文献另加以追踪并检索、阅读。结果与结论:①随着模型数据的网络公开化及相关模型数据库的建立,现如今的有限元研究越来越具备规范化、数据可复制性。②经广泛验证的肩关节有限元模型,深化了对肩关节领域的理解,从而实现更高效的临床决策。③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有限元研究必然成为临床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实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肩袖撕裂 盂唇 关节置换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改良五禽戏改善老年肩袖损伤患者康复成效的临床观察
20
作者 郑缨 姚有华 +4 位作者 王俊琪 王峻彦 陈文华 余波 许婧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4年第3期853-857,共5页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基础上加入改良五禽戏改善社区老年慢性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成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门诊就诊的老年慢性肩袖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0...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基础上加入改良五禽戏改善社区老年慢性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成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门诊就诊的老年慢性肩袖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试验组采用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加入改良五禽戏,2组均干预3个月。分别在入组、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治疗结束时,采用病人自强评估量表(PEI)评定患者自强能力,采用VAS评分表进行疼痛评分,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表评定肩关节功能,然后进行数据比较与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PEI评分、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组不同时间点PEI评分、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二者存在交互作用;治疗1个月后、2个月后、3个月后,2组患者PEI评分均高于、VAS评分均低于、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结论常规康复基础上加入改良五禽戏可使老年慢性肩袖损伤患者自强能力提高、肩关节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度改善,获得更大的康复成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肩袖损伤 五禽戏 肩关节功能 病人自强评估量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