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墩遗址刻画符号的视觉美学探析
1
作者 张慧光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44-151,共8页
双墩遗址刻画符号数量众多,内容多样,其丰富的造型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寓意承载着双墩先民特有的审美意趣和精神内涵,可谓同时期刻画符号的集大成者。这些生动形象美轮美奂的刻画符号,以写实模拟与抽象提炼为基本的“观物取象”方法,以几... 双墩遗址刻画符号数量众多,内容多样,其丰富的造型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寓意承载着双墩先民特有的审美意趣和精神内涵,可谓同时期刻画符号的集大成者。这些生动形象美轮美奂的刻画符号,以写实模拟与抽象提炼为基本的“观物取象”方法,以几何式、秩序化和情节性为主要造型结构,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物我同构为重要的造像方式,在生命认知和生计适应双向合璧中构筑出物我相融、物我共生的物质世界与精神家园,成为双墩先民自然观、生活观、审美观、宗教观的感性呈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遗址刻画符号 视觉要素 视觉美学 价值发现
下载PDF
现代设计视角下双墩遗址刻画符号与视觉传达的融合
2
作者 张慧光 陈德琥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2-87,共6页
作为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建设项目之一,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以象形性、几何性和放射性等为形构特征,类别丰富;具有年代早、数量多、形体规范、含义明显等特点,是双墩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充分发挥双墩... 作为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建设项目之一,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以象形性、几何性和放射性等为形构特征,类别丰富;具有年代早、数量多、形体规范、含义明显等特点,是双墩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充分发挥双墩刻画符号价值,文章从现代设计视角提出了切实落实双墩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策略:在推进视觉传达整体性和系统性设计、创新刻画符号品牌视觉形象的同时,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加强设计人才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遗址刻画符号 大遗址保护利用 现代设计 视觉传达
下载PDF
双墩彩陶颜料来源的测试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董俊卿 冯敏 +2 位作者 王昌燧 王洪敏 阚绪杭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3-16,共4页
利用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和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等方法对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5片彩陶和两块红色矿料进行测试分析,明确了彩陶红彩的主要物相为赤铁矿、α-石英、白云石和方解石;黑彩未使用矿物颜料,而是利用渗碳工艺中炭黑的... 利用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和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等方法对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5片彩陶和两块红色矿料进行测试分析,明确了彩陶红彩的主要物相为赤铁矿、α-石英、白云石和方解石;黑彩未使用矿物颜料,而是利用渗碳工艺中炭黑的自然效果。同时证明了综合利用这三种测试方法对于考古样品物相鉴定与成分分析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陶 物相分析 成分分析 颜料来源 双墩遗址
下载PDF
试析双墩遗址植物类刻划符号 被引量:11
4
作者 徐大立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72,共5页
重点介绍了蚌埠双墩遗址的自然环境、植物类刻划符号的类别与内容。并尝试解读这些刻划符号在双墩先民生产生活中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双墩遗址 植物类刻划符号 内容和意义试析
下载PDF
双墩史前身体教育: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个典型案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光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19,共7页
为探究史前体育文化现象,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考古学、民族学等方法,对史前双墩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遗存与遗物进行了实地考察与研究。研究发现:遗址中的刻划符号及遗物展示了7000多年前双墩先民们的生活图景,从中发现了能体现肢体运... 为探究史前体育文化现象,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考古学、民族学等方法,对史前双墩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遗存与遗物进行了实地考察与研究。研究发现:遗址中的刻划符号及遗物展示了7000多年前双墩先民们的生活图景,从中发现了能体现肢体运动文化以及能表现出身体教育特征的符号与遗物,这为研究史前体育文化提供了直接证据。研究结论:双墩史前文化具有显著的教育特征,其中的身体教育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体育文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双墩文化遗址 史前体育 身体教育 刻划符号
下载PDF
蚌埠双墩遗址“■”形刻划符号释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徐大立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79,共3页
主要介绍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形刻划符号,并通过对含有"■"形组合符号的分析,认为"■"形符号除了具有网具功能外,还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有关。
关键词 蚌埠双墩遗址 “□”形刻划符号
下载PDF
从蚌埠双墩遗址陶符看史前陶器刻划符号的性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晖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5-15,共11页
双墩遗址陶符中象形类的刻划符号以及"文字画"类陶符,可以证明文字性的图形或符号产生于裴李岗、青莲岗与仰韶文化时期,虽还不是成熟的汉字,但这些与后来汉字形体结构一脉相承,应该就是汉字的源头和孕育期,可称之为"文... 双墩遗址陶符中象形类的刻划符号以及"文字画"类陶符,可以证明文字性的图形或符号产生于裴李岗、青莲岗与仰韶文化时期,虽还不是成熟的汉字,但这些与后来汉字形体结构一脉相承,应该就是汉字的源头和孕育期,可称之为"文字性符号"和"文字画"。双墩遗址陶符中的几何类的刻划符号,可称之为"非文字性符号",与后来汉字没有什么关系。数量甚多的双墩遗址陶符对我们检视新石器时代陶器刻划符号的性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遗址 刻划符号 文字画 文字性符号 非文字性符号 史前
下载PDF
考窥古淮夷原始装饰与图腾符号 被引量:1
8
作者 万惠玲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3-25,共3页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璜、陶泥塑、陶祖形支架等器物饰件,其中泥塑儿童像纹面形象以及仿动物造型的特殊器皿采用多种装饰纹样及塑造手法,装饰意识十分强烈,装饰造型已经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在双墩器物装饰符号中有花、蚕、猪等动植物图腾,这...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璜、陶泥塑、陶祖形支架等器物饰件,其中泥塑儿童像纹面形象以及仿动物造型的特殊器皿采用多种装饰纹样及塑造手法,装饰意识十分强烈,装饰造型已经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在双墩器物装饰符号中有花、蚕、猪等动植物图腾,这些装饰符号说明双墩先民对图腾崇拜从真实模拟自然过渡到身体装饰再延伸到器物装饰上,无一例外地象征着某种特殊的神秘含义,以求得图腾对于氏族的庇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遗址 古淮夷 原始装饰 图腾 象征
下载PDF
蚌埠双墩遗址中几何类刻画符号的视觉特征与原始思维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利光 王猛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20-124,共5页
蚌埠双墩遗址中的几何类刻画符号以双墩先民厚重和古老的原始思维为基础,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特征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从双墩先民的审美意识、宗教信仰及造字方法着手,对双墩几何类刻画符号中蕴含的原始思维进行探析,旨在分析双墩先民... 蚌埠双墩遗址中的几何类刻画符号以双墩先民厚重和古老的原始思维为基础,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特征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从双墩先民的审美意识、宗教信仰及造字方法着手,对双墩几何类刻画符号中蕴含的原始思维进行探析,旨在分析双墩先民的审美观念和古老的社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遗址 刻画符号 几何类 视觉特征 原始思维
下载PDF
安徽庐江县申山双墩遗址发掘简报
10
作者 曹斌 包丽君(执笔/线图) +3 位作者 孙霄(执笔/线图) 张辉 胡欢欢(线图) 张金桥(摄) 《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40,共14页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镇申山村西北约2.5公里,东南距庐江县城约6公里,西距罗埠河约1.2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18′34″、东经117°14°42″,海拔约17米(图一)。
关键词 安徽庐江县 双墩遗址 西周中晚期 江淮地区 周文化
原文传递
从禹会村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分析看双墩文化时期的生业经济 被引量:1
11
作者 戴玲玲 张东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2,共9页
本文对禹会村遗址出土的双墩文化时期的动物骨骼,开展种属鉴定、量化统计等工作,试图探讨该遗址动物群的组成和结构。对出土的猪骨进行骨骼部位发现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进行研究,并对比地层和灰坑出土猪骨在诸方面的异同,以全面探... 本文对禹会村遗址出土的双墩文化时期的动物骨骼,开展种属鉴定、量化统计等工作,试图探讨该遗址动物群的组成和结构。对出土的猪骨进行骨骼部位发现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进行研究,并对比地层和灰坑出土猪骨在诸方面的异同,以全面探讨该遗址对猪的利用。禹会村遗址有着种类丰富的动物遗存,其中以猪和鹿的数量和所占最高;猪群的组成较为复杂,但整体反映了遗址居民对其肉食资源的利用。虽然禹会村遗址的部分灰坑中有埋藏猪头骨的现象,但对比分析显示,发现于灰坑和地层的猪的骨骼部位在发现率等方面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禹会村遗址的动物考古个案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对双墩文化时期生业活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会村遗址 动物考古 双墩文化 生业活动
原文传递
淮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中期生业格局变迁——以双墩遗址植物遗存为例
12
作者 郑晓蕖 张东 赵志军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2-239,共8页
淮河中下游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复杂、交流频繁的区域,正如地理环境一样,文化面貌也兼具南北两地风格,农业格局及生业模式亦是在这种环境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得以形成。双墩遗址在该地区新石器文化中晚期之交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其2014—2... 淮河中下游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复杂、交流频繁的区域,正如地理环境一样,文化面貌也兼具南北两地风格,农业格局及生业模式亦是在这种环境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得以形成。双墩遗址在该地区新石器文化中晚期之交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其2014—2016年发掘所得大植物遗存中有水稻、菱、葡萄等。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双墩文化其他遗址的动植物遗存材料的分析,初步认为采集、狩猎、捕捞占据双墩文化经济生活的主要地位,农耕应仍处于较为初级水平。比较起来,同时期的北辛文化生业发展逐步融入北方传统的旱作农业体系,而淮河中下游的青莲岗、龙虬庄和长江下游的马家浜生业形态则更趋向于稻作农业,双墩处于南北交汇的过渡带上,其生业经济更近南方,但是在农业发展水平上则相对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遗址 大植物遗存 生业格局
原文传递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双墩文化时期的家畜饲养策略研究——以禹会村遗址为例
13
作者 戴玲玲 李欣冉 +1 位作者 张东 李志鹏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65,共10页
双墩文化是一支分布于淮河中游地区、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年代跨度约为7500—7000BP,本文通过对禹会村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开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该遗址的家畜饲养策略。结果显示,禹会村遗址猪群的稳定同位素值整体... 双墩文化是一支分布于淮河中游地区、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年代跨度约为7500—7000BP,本文通过对禹会村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开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该遗址的家畜饲养策略。结果显示,禹会村遗址猪群的稳定同位素值整体上反映出以C_3类植物为主的食物结构特征,与大、中型鹿科动物比较相似。虽然动物考古的相关分析表明遗址的猪群是以家猪为主,伴有少量野猪、返野家猪等,但猪群个体之间的稳定同位素值很相似,反映了相近的食物结构。植物考古的研究表明,禹会村遗址及所在地区,在双墩文化时期以采集为主,辅以小规模的水稻种植。在这种背景下,禹会村遗址的古人对家猪采取较为松散的管理方式,其食物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禹会村、侯家寨一期和双墩三处遗址的猪群,整体上的食物结构比较相似,但双墩遗址中3例以C_4类植物为食的猪可能非本地饲养。双墩遗址作为一处中心型聚落,其在外来稀有资源的占有上优于另外两处遗址,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随着文化的交流、社会发展,聚落间的差异和分化逐渐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文化 禹会村遗址 稳定同位素 生业经济 淮河中游
原文传递
蚌埠双墩遗址几何类刻划符号试释 被引量:12
14
作者 黄德宽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6-91,I0002,共7页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研究早期文字形成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材料。其中,几何类刻划符号具有表现某些原始思想观念和简单记事的功能。水纹系列刻划符号主要是表现水波起伏的动态形象;"圆圈形"符号可能和"天"...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研究早期文字形成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材料。其中,几何类刻划符号具有表现某些原始思想观念和简单记事的功能。水纹系列刻划符号主要是表现水波起伏的动态形象;"圆圈形"符号可能和"天"有关;"半框形"、"方框"和"十字形"符号可能和"地"和"四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遗址 几何类刻划符号 天圆地方
原文传递
蚌埠双墩遗址刻画符号简述 被引量:16
15
作者 徐大立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5-79,共5页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是迄今为止年代较早、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考古资料。它的表现形式、刻画方法以及符号的组合形式对研究我国汉文字以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蚌埠双墩遗址 刻画符号 文字起源
原文传递
双墩碗底刻文与大汶口陶尊文字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树明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3-39,58,共8页
双墩遗址出土的许多碗底刻划文字类符号,多为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写实性图像类刻划文字,说明我国的古代文字最初是因人们生产活动的直接需求而创造的,并不是因为某种宗教信仰所需而为。而较双墩遗址年代晚的刻划文字则已经脱离了写实性阶段... 双墩遗址出土的许多碗底刻划文字类符号,多为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写实性图像类刻划文字,说明我国的古代文字最初是因人们生产活动的直接需求而创造的,并不是因为某种宗教信仰所需而为。而较双墩遗址年代晚的刻划文字则已经脱离了写实性阶段,进入我国古代文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文字的使用权已被掌握在少数上层统治人物的手中,文字已经走上了神坛。双墩遗址碗底刻划文字类符号的发现为研究古史传说中的伏羲氏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考古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遗址 刻划文字 大汶口文化 伏羲氏
原文传递
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2014年~2015年度发掘出土猪骨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戴玲玲 张东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118,共7页
本文围绕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双墩遗址2014年~2015年度出土的猪骨遗存,从骨骼部位发现率、牙齿尺寸、死亡年龄结构、死亡季节、性别比例等方面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双墩遗址的猪群组成较为复杂,存在家猪和野猪以外的群体,如两者之间的杂... 本文围绕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双墩遗址2014年~2015年度出土的猪骨遗存,从骨骼部位发现率、牙齿尺寸、死亡年龄结构、死亡季节、性别比例等方面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双墩遗址的猪群组成较为复杂,存在家猪和野猪以外的群体,如两者之间的杂交个体等;与含肉量高的肩带骨、腰带骨的发现率较高不同,下颌骨在遗址中的高发现率可能与仪式性活动等非食用目的有关;无论是饲养的家猪还是捕获的野猪,多集中于冬季进行宰杀,应与冬季食物资源匮乏有关;双墩遗址数量众多的猪骨遗存,并非来源于大规模的集中性饲养,而是小规模的家庭化饲养。双墩遗址猪骨的分析不仅为了解猪在该遗址居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材料,还对探讨该遗址出土的猪形象刻画符号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遗址 动物考古
原文传递
基于双墩刻画符号的中国文字起源内在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吕春瑾 王吉怀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3-111,共9页
象思维的发展是文字萌发的内在动力,文字的起源始于文的出现,经衍象孳形的过程,最终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双墩刻画符号是七千多年前先民取象比类,刻画成文的珍贵记录。双墩刻画符号未必记录语言,尚处于文的阶段,而不是字的阶段,... 象思维的发展是文字萌发的内在动力,文字的起源始于文的出现,经衍象孳形的过程,最终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双墩刻画符号是七千多年前先民取象比类,刻画成文的珍贵记录。双墩刻画符号未必记录语言,尚处于文的阶段,而不是字的阶段,其中蕴藏着汉字和易道思想共同的基因——象。由文到字的衍象孳形过程中,指事与象形皆遵从书的共法——象,指事象大类,象形象小类,指事先于象形,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观物取象,即象思维下类的认知,我们称为原象认知。是一种道性认知,中华道性文化即萌蘖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刻画符号 中国文字起源内在机制 衍象孳彤
原文传递
双墩文化的北上与北辛文化的形成--从济宁张山“北辛文化遗存”论起 被引量:21
19
作者 韩建业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50,共5页
山东济宁张山J1所谓"北辛文化遗存"实际属于双墩文化,双墩文化北向分布至泰沂山以南的鲁西南乃至鲁中南一带。北辛文化是北上的双墩文化和后李文化融合形成,北辛文化中所谓裴李岗文化因素主要间接承继自双墩文化。
关键词 双墩文化 北辛文化 裴李岗文化 张山遗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