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001)衬底上闪锌矿ZnO的制备与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詹华瀚 黄斌旺 +3 位作者 吴雅苹 陈晓航 李书平 康俊勇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9-213,共5页
采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室温下于Si(001)表面上生长ZnO材料。实验发现:样品为闪锌矿和六角结构的ZnO混合多晶薄膜,其表面分布着一系列具一定取向的近似长方形的纳米台柱结构。在不同参数的高温退火后,这些梯形台柱将变小,形成梯形纳米环,... 采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室温下于Si(001)表面上生长ZnO材料。实验发现:样品为闪锌矿和六角结构的ZnO混合多晶薄膜,其表面分布着一系列具一定取向的近似长方形的纳米台柱结构。在不同参数的高温退火后,这些梯形台柱将变小,形成梯形纳米环,或分解为较小的纳米柱及其团簇结构等。分析表明:ZnO混合多晶薄膜的形成,以及表面纳米台柱的演变,与Si(001)衬底、较低温的生长温度及热效应等因素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锌矿结构 氧化锌 分子束外延生长 硅(001)
下载PDF
吸附在Si(001)表面二聚体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昶清 唐春娟 +1 位作者 赵慧仙 贾瑜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1-585,共5页
采用Stillinger-Weber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对吸附在Si(001)表面上的二聚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不同的二聚体之间相互作用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四聚体结构.本文给出两种通过二聚... 采用Stillinger-Weber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对吸附在Si(001)表面上的二聚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不同的二聚体之间相互作用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四聚体结构.本文给出两种通过二聚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四聚体结构的途径.模拟还发现这样的四聚体结构在一定温度下是相当稳定的,而且它们的结合位形类似于B型台阶,有利于吸附新的原子形成外延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llinger—Weber势 分子动力学模拟 二聚体 si(001)表面 四聚体 扩散
下载PDF
Au吸附清洁及H化Si(001)表面的第一原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同伟 琚伟伟 +1 位作者 汤正新 曹万民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977-978,共2页
用第一原理理论研究了Au吸附于清洁及H化Si(001)表面的特性。结果表明,对于清洁表面,Au原子的吸附能够打断衬底Si层的二聚体化学键;在低温下,Au原子停留在表面,但由于具有较小的扩散势垒,比较容易扩散到Si衬底中。而Au原子在H-Si(001)... 用第一原理理论研究了Au吸附于清洁及H化Si(001)表面的特性。结果表明,对于清洁表面,Au原子的吸附能够打断衬底Si层的二聚体化学键;在低温下,Au原子停留在表面,但由于具有较小的扩散势垒,比较容易扩散到Si衬底中。而Au原子在H-Si(001)表面的吸附则不会打破衬底Si二聚体键,这一点与清洁表面的吸附性质完全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原理 AU si 清洁表面 H-si(001)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GaN Growth Directly on Si (001) by ECR Plasma Enhanced MOCVD 被引量:1
4
作者 徐茵 顾彪 +2 位作者 秦福文 李晓娜 王三胜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238-1244,共7页
Direct growth of GaN films on Si(001) substrate at low temperatures (620~720℃) by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ECR) microwave plasma enhanced 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MOCVD).The crystalline phase s... Direct growth of GaN films on Si(001) substrate at low temperatures (620~720℃) by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ECR) microwave plasma enhanced 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MOCVD).The crystalline phase structures of the films a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of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and X ray diffraction (XRD) indicate that high c axis oriented crystalline wurtzite GaN is grown on Si(001) but there is an amorphous layer formed naturally at GaN/Si interface.Both faces of the amorphous layer are flat and sharp,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layer is 2nm approximately cross the interface.The analysis supports that β GaN phase is not formed owing to the N x Si y amorphous layer induced by the reaction between N and Si during the initial nucleation stage.The results of XRD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indicate that the conditions of substrate surface cleaned in situ by hydrogen plasma,GaN initial nucleation and subsequent growth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rystalline quality of GaN fil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MOCVD GaN/si(001) interface crystalline phase structure
下载PDF
Si原子在Si(001)表面及其台阶附近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昶清 秦臻 +1 位作者 王春雷 贾瑜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2期8-12,17,共6页
采用Stillinger-Weber势,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Si原子在Si(001)表面和该表面单层台阶附近扩散的动力学过程。(1)给出单个Si原子在Si(001)表面垂直于二聚体排方向扩散的扩散路径和扩散机制。Si原子在Si(001)表面垂直于二聚体排方向... 采用Stillinger-Weber势,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Si原子在Si(001)表面和该表面单层台阶附近扩散的动力学过程。(1)给出单个Si原子在Si(001)表面垂直于二聚体排方向扩散的扩散路径和扩散机制。Si原子在Si(001)表面垂直于二聚体排方向扩散能够减弱Si原子在Si(001)表面扩散的各向异性。(2)模拟不仅给出与以往文献中原子从SA台阶下台面扩散到上台面相同的扩散路径而且还给出原子从成键的SB台阶上台面扩散到下台面的一种新的扩散机制:增原子通过与表面原子之间的交换。从而解释实验上观察到的Si(001)表面双层原子台阶形成的机制。无论是单个Si原子在Si(001)表面垂直于二聚体排方向扩散还是在Si(001)表面的单层台阶附近扩散,增原子和表面原子之间的交换机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扩散 分子动力学模拟 台阶 si(001)表面 Stillinger—Weber势
下载PDF
Si(001)衬底上方形3C-SiC岛的LPCVD生长
6
作者 孙国胜 罗木昌 +3 位作者 王雷 朱世荣 李晋闽 林兰英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53-255,共3页
Si衬底上SiC的异质外延生长深受关注 ,为了了解Si衬底上SiC的成核及长大过程 ,采用LPCVD方法在Si(0 0 1)衬底上生长出了方形 3C -SiC岛 ,利用Nomarski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观察了SiC岛的形状、尺寸、密度和界面形貌 .结果... Si衬底上SiC的异质外延生长深受关注 ,为了了解Si衬底上SiC的成核及长大过程 ,采用LPCVD方法在Si(0 0 1)衬底上生长出了方形 3C -SiC岛 ,利用Nomarski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观察了SiC岛的形状、尺寸、密度和界面形貌 .结果表明 ,3C -SiC岛生长所需的Si原子来自反应气源 ,衬底上的Si原子不发生迁移或外扩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形3C-siC LPCVD si(001)衬底 半导体材料 碳化硅 硅衬底 异质外延生长
下载PDF
Au原子在H-Si(001)表面扩散的研究
7
作者 琚伟伟 巩晓阳 +1 位作者 刘香茹 王辉 《科技信息》 2007年第29期227-227,共1页
本文用第一原理总能理论研究了金属Au在H-Si(001)表面的吸附与扩散。计算表明,Au原子的吸附不能打破Si二聚体键,其稳定吸附位置处于一个Si二聚体的中部;同时还给出了Au原子处于其它位置时的能量以及相对于Si(001)表面的高度,分析了Au原... 本文用第一原理总能理论研究了金属Au在H-Si(001)表面的吸附与扩散。计算表明,Au原子的吸附不能打破Si二聚体键,其稳定吸附位置处于一个Si二聚体的中部;同时还给出了Au原子处于其它位置时的能量以及相对于Si(001)表面的高度,分析了Au原子在H-Si(001)表面的可能扩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原理 AU H-si(001) 吸附 扩散
下载PDF
Si(001)面弛豫表面构型与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 被引量:3
8
作者 秦芳 王茺 +1 位作者 邓荣斌 杨宇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2009年第3期143-146,共4页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方法对Si(001)表面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几何优化得到Si(001)表面的稳定结构。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针对该表面研究表面能和原子弛豫与模型中原子层数和真空层厚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中原子层数和真空...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方法对Si(001)表面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几何优化得到Si(001)表面的稳定结构。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针对该表面研究表面能和原子弛豫与模型中原子层数和真空层厚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中原子层数和真空层厚度对表面的表面能和原子构型有较大影响。当原子层数为8层,真空层厚度为1 nm时,表面能与原子弛豫程度趋于稳定;与理想晶格相比,表面弛豫导致表面层的电子结构和键合特性发生很大变化。弛豫后,体系能量降为最低,结构趋于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001) 表面弛豫 态密度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小富勒烯C_(28)在Si(001)-c(2×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9
作者 樊婷 姚淑娟 +2 位作者 周成冈 韩波 吴金平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5-660,共6页
采用第一原理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小富勒烯C28在Si(001)-c(2×1)表面的化学吸附机理,分析了吸附前后基底和富勒烯构型的变化、吸附能、电荷转移以及电子态密度.结果表明:C28与Si(001)表面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基底和富勒烯分子发... 采用第一原理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小富勒烯C28在Si(001)-c(2×1)表面的化学吸附机理,分析了吸附前后基底和富勒烯构型的变化、吸附能、电荷转移以及电子态密度.结果表明:C28与Si(001)表面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基底和富勒烯分子发生了晶格松弛和结构扭曲;C28位于Si(001)表面沟渠位置的吸附构型最稳定,吸附能达到5.00 eV;Si(001)表面沉积C28后表面导电性能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C28 si(001) 化学吸附
下载PDF
DFT Investigation of O_2 Adsorption on Si(001)-(2×2×1):H
10
作者 邓小燕 杨春 +2 位作者 周明秀 郁卫飞 李金山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5-487,共3页
A nove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theoretically evaluate the 02 adsorption on H-terminated Si(001)-(2×2×1) surface. The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 the ultrasoft pseudopotentials technique based on density... A nove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theoretically evaluate the 02 adsorption on H-terminated Si(001)-(2×2×1) surface. The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 the ultrasoft pseudopotentials technique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with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natior, (GGA) functional were applied in our ab initio calculations. By analyzing bonding energy oil site, the favourable adsorption site was determined. The calculations also predicted that the adsorption products should be Si=O and H2O. This theoretical study snpporte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provided by Kovalev et al, The results were also a base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some more complex systems such as the oxida.tion on porous silicon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001)-(2×2×1):H O2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Adsorption site
下载PDF
Si(001)-(2×2×1):H表面弛豫研究
11
作者 邓小燕 王秀清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1-13,21,共4页
目的研究Si(001)-(2×2×1):H表面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特性.方法在周期边界条件下,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广义梯度近似平面波超软赝势法,对Si(001)-(2×2×1):H表面结构进行了弛豫计算并对该表面进行电子结构分析.结果结... 目的研究Si(001)-(2×2×1):H表面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特性.方法在周期边界条件下,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广义梯度近似平面波超软赝势法,对Si(001)-(2×2×1):H表面结构进行了弛豫计算并对该表面进行电子结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弛豫作用使得部分电子从第一层硅原子转移到了第二层硅原子上,从而导致表层硅呈现正电性.结论这样的电子结构特性将有助于负电性强的氧气分子在硅氢表面的吸附.弛豫后的Si(001)-(2×2×1):H表面的能带结构具有半导体材料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001)-(2×2×1): H 表面弛豫 密度泛函理论(DFT)
下载PDF
Size Effects for the Adsorption of Alkali Metal Atoms on the Si(001) Surface
12
作者 NI Bi-Lian HU Jian-Ming +1 位作者 ZHAO Yong-Gang LI Yi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837-852,共16页
The adsorptions of a series of alkali metal (AM) atoms, Li, Na, K, Rb and Cs, on a Si(001)-2 × 2 surface at 0.25 monolayer coverag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by means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 The adsorptions of a series of alkali metal (AM) atoms, Li, Na, K, Rb and Cs, on a Si(001)-2 × 2 surface at 0.25 monolayer coverag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by means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The effects of the size of AM atoms on the Si(001) surface are focused in the present work by examining the most stable adsorption site, diffusion path, band structure, charge transfer, and the change of work function for different adsorbat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when the interactions among AM atoms are neglectable, these AM atom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lasses. For Li and Na atoms, they show unique site preferences, and correspond to the strongest and weakest AM-Si interactions, respectively. In particular, the band structure calc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nature of Li-Si interaction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others. For the adsorptions of other AM atoms with larger size (namely, K, Rb and Cs), the similarities in the atomic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 are observed, implying that the atom size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for these large AM atoms on the Si(001)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ze effects ADSORPTION alkali metal atoms si(001 surface
下载PDF
A First Principles Simulation Framework fo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 Si(001) Surface and a Scanning Probe
13
作者 Dung Q. Ly Charalampos Makatsoris 《Journal of Surface Engineered Material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2012年第3期194-202,共9页
By means of total energy calculation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local density approximation (LDA),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 silicon Si(001) surface and a scanning probe are investigated. The tip of the probe, comp... By means of total energy calculation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local density approximation (LDA),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 silicon Si(001) surface and a scanning probe are investigated. The tip of the probe, comprising 4 Si atoms scans along the dimer lines above an asymmetric p(2 × 1) surface, at a distance where the chem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ip-surface is dominant and responsible for image resolution. At that distance, the tip causes the dimer to toggle when it scans above the lower atom of a dimer. The toggled dimers create an alternating pattern, where the immediately adjacent neighbours of a toggled dimer remain unchanged. After the tip has fully scanned across the p(2 × 1) surface, causes the dimers to arrange in a p(2 × 2) reconstruction, reproducing the images obtained in scanning probe experiments. Our modelling methodology includes simulations that reveal the energy input required to overcome the barrier to the onset of dimer toggl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input to overcome this barrier is lower for the p(2 × 1) surface than that for the p(2 × 2) or c(4 × 2) sur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T si(001)-p(2 × 1) p(2 × 2) c(4 × 2)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Phase TRANsiTIONS DIMER Toggling
下载PDF
单粒子在TaN(001)表面迁移行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14
作者 刘学杰 曾海清 +1 位作者 赵玲玲 任元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7-61,共5页
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对Ta、Si、N单粒子在TaN(001)表面的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单粒子在TaN(001)表面的吸附能及其沿迁移路径的能量差,由此得到单粒子的迁移激活能。Ta、Si、N单粒子在TaN(001)表面的迁移激活能分别为0.561、1.386、0... 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对Ta、Si、N单粒子在TaN(001)表面的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单粒子在TaN(001)表面的吸附能及其沿迁移路径的能量差,由此得到单粒子的迁移激活能。Ta、Si、N单粒子在TaN(001)表面的迁移激活能分别为0.561、1.386、0.940eV,其迁移路径与Ti、Si、N单粒子在TiN(001)表面的迁移路径相似,但迁移要困难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si-N复合薄膜 单粒子迁移 TaN(001)表面 第一性原理计算 吸附能 迁移激活能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of Epitaxial Er2O3 Thin Film on Oxidized Si (111) Substrate
15
作者 薛宪营 王玉柱 +5 位作者 贾全杰 王勇 陈雨 姜晓明 朱燕艳 蒋最敏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649-1652,共4页
Er2O3 thin films are grown on oxidized Si (111) substrates by molecular beam epitaxy. The sample grown under optimized condition is characterized in its microstructur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thickness using grazing... Er2O3 thin films are grown on oxidized Si (111) substrates by molecular beam epitaxy. The sample grown under optimized condition is characterized in its microstructur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thickness using grazing incidence x-ray diffraction (GIXRD), atomic force morphology and x-ray reflectivity. GIXRD measurements reveal that the Er2O3 thin film is a mosaic of single-crystal domains. The interplanar spacing d in-plane residual strain tensor ell and the strain relaxation degree ε are calculated. The Poisson ratio μ obtained by conventional x-ray diffraction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of the bulk Er2O3. In-plane strains in three sets of planes, i.e. (440), (404), and (044), are isotrop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MIC-LAYER DEPOsiTION ERBIUM OXIDE-FILMS GROWTH si(100) siLICON si(001)
下载PDF
应变平衡超晶格改善GaAs/Si(001)表面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家琛 王俊 +11 位作者 肖春阳 王海静 贾艳星 刘倬良 马博杰 明蕊 葛庆 翟浩 林枫 何玮钰 黄永清 任晓敏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37,共8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改善GaAs/Si(001)材料表面形貌和晶体质量的应变平衡超晶格结构及其制备方案。在无偏角Si(001)衬底上,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生长了具有应变平衡超晶格结构的GaAs外延层,并在相同条件下仅生长了GaAs外延层作... 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改善GaAs/Si(001)材料表面形貌和晶体质量的应变平衡超晶格结构及其制备方案。在无偏角Si(001)衬底上,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生长了具有应变平衡超晶格结构的GaAs外延层,并在相同条件下仅生长了GaAs外延层作为比较。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光致荧光光谱仪和双晶X射线衍射仪对两种样品进行表征与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与未采用该方案生长的样品相比,采用应变平衡超晶格结构方案生长的样品的均方根表面粗糙度由1.92 nm(10μm×10μm)降至1.16 nm(10μm×10μm),光致荧光光谱峰值强度提高5倍以上,光致荧光光谱峰值半峰全宽从31.6 nm降为23.4 nm,XRD曲线峰值半峰全宽降低了30.4%,X射线衍射峰值强度提升了472.2%。该方案可显著改善GaAs/Si(001)材料的表面形貌及晶体质量,对制备硅基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硅基砷化镓材料 表面粗糙度 应变平衡超晶格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
原文传递
不同温度下Si(001)表面各种亚稳态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昶清 贾瑜 +5 位作者 马丙现 王松有 秦臻 王飞 武乐可 李新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4313-4318,共6页
采用StillingerWeber势对不同温度下解理Si(001)表面的原子几何结构进行等温分子动力学模拟.模拟结果表明Si(001)表面除主要的p(2×1)结构之外,较低温度下还会有双悬挂键的单原子结构存在;较高温度下表面还会存在c(2×2)和三聚... 采用StillingerWeber势对不同温度下解理Si(001)表面的原子几何结构进行等温分子动力学模拟.模拟结果表明Si(001)表面除主要的p(2×1)结构之外,较低温度下还会有双悬挂键的单原子结构存在;较高温度下表面还会存在c(2×2)和三聚体等亚稳态结构;接近表面熔化温度时,双悬挂键单原子、c(2×2)和三聚体等亚稳态结构都消失,表面只存在稳定的p(2×1)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表面结构 si(001)表面 Stillinger-Weber势 si(001) 亚稳态结构 近表面 低温度 原子结构 模拟结果 几何结构 熔化温度
原文传递
Si/Ge_n/Si(001)异质结薄膜的掠入射荧光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志云 孙治湖 +2 位作者 谢治 闫文盛 韦世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344-3349,共6页
利用掠入射荧光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方法研究了在400℃的温度下分子束外延生长的Si/Gen/Si(001)异质结薄膜(n=1,2,4和8个原子层)中Ge原子的局域环境结构.结果表明,在1至2个Ge原子层(ML)生长厚度的异质结薄膜中,Ge原子的第一近邻配... 利用掠入射荧光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方法研究了在400℃的温度下分子束外延生长的Si/Gen/Si(001)异质结薄膜(n=1,2,4和8个原子层)中Ge原子的局域环境结构.结果表明,在1至2个Ge原子层(ML)生长厚度的异质结薄膜中,Ge原子的第一近邻配位主要是Si原子.随着Ge原子层厚度增加到4ML,Ge原子的最近邻配位壳层中的Ge-Ge配位的平均配位数增加到1.3.当Ge原子层厚度增加到8ML时,第一配位壳层中的Ge-Ge配位占的比例只有55%.这表明在400℃的生长条件下,Ge原子有很强的迁移到Si覆盖层的能力.随着Ge层厚度从1增加到2,4和8ML,Ge原子迁移到Si覆盖层的量由0.5ML分别增加到1.5,2.0和3.0ML.认为在覆盖Si过程中Ge原子的迁移主要是通过产生Ge原子表面偏析来降低表面能和Ge层的应变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AFS si/Gen/si(001)异质膜 迁移效应
原文传递
斜切基片上溅射生长高密度小尺寸Ge纳米点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杰 王茺 +1 位作者 陶东平 杨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92-1294,共3页
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在斜切的单晶Si基底上生长了高密度的小尺寸Ge纳米点。系统研究了斜切基底上的表面台阶对Ge纳米点生长初期表面原子吸附行为的影响,以及斜切基片上Ge纳米点随原子沉积量的演变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斜切基片上原子... 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在斜切的单晶Si基底上生长了高密度的小尺寸Ge纳米点。系统研究了斜切基底上的表面台阶对Ge纳米点生长初期表面原子吸附行为的影响,以及斜切基片上Ge纳米点随原子沉积量的演变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斜切基片上原子级的表面台阶能有效地抑制吸附原子的表面扩散。因此,有利于Ge纳米点的形核,并抑制纳米点的过度长大,从而获得高密度、小尺寸的Ge纳米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纳米点 离子束溅射 斜切基片
下载PDF
MBE自组装量子点生长和结构形态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巨 金鹏 +4 位作者 吕小晶 王占国 曾一平 王宝强 姚然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8年第8期435-439,457,共6页
综述了对自组装量子点形态和生长过程所做的探讨和研究。介绍了关于量子点成核和形态的热力学理论、量子点生长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及Ge/Si(001)和InAs/GaAs(001)量子点生长和形态的实验观察。鉴于InAs/GaAs(001)体系的复杂性,把对InAs量... 综述了对自组装量子点形态和生长过程所做的探讨和研究。介绍了关于量子点成核和形态的热力学理论、量子点生长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及Ge/Si(001)和InAs/GaAs(001)量子点生长和形态的实验观察。鉴于InAs/GaAs(001)体系的复杂性,把对InAs量子点的观察和研究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微观研究对象包括量子点原子尺度上的结构、量子点表面小晶面的晶体学的精确取向等,这些性质可能受热运动的影响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的,它们代表了量子点生长行为的复杂性;宏观研究的对象是指量子点密度、纳米尺度形态等大量粒子统计意义上的集体行为,这些性质和行为可能更具有实际意义。因此作者认为,目前研究量子点生长和形态更为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探寻以量子点宏观行为所表征的简单性。重点介绍中科院半导体所半导体材料重点实验室最近所做的对InAs/GaAs(001)量子点生长过程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在一般生长条件下(富As,500℃,0.1ML/s),InAs量子点成核和生长应该都是连续的,没有经历被普遍认为的不连续(一级)相变。按照作者的观察,把InAs量子点成核看作是连续(二级)相变更为贴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束外延 SK生长模式 量子点 形态和生长 Ge/si(001) InAs/GaAs(00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