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Si@C/SiO_x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桃 李肖 +3 位作者 田晓冬 宋燕 刘占军 郭全贵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99-704,共6页
硅理论比容量高,放电平台低,是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的替代材料之一,但是其充放电循环中体积变化大,容量衰减迅速,制约了其商业化使用。本研究通过一步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硅@碳/硅氧化物(Si@C/SiO_x),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 硅理论比容量高,放电平台低,是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的替代材料之一,但是其充放电循环中体积变化大,容量衰减迅速,制约了其商业化使用。本研究通过一步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硅@碳/硅氧化物(Si@C/SiO_x),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SEM、TEM、XRD、XPS等手段对所制备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构以及组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Si@C/SiO_x核壳材料比Si@C核壳材料具备更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在200 mA/g电流密度下,循环45次后,Si@C的容量保持率为60.2%;而当C/SiO_x作为Si核外壳时,200 mA/g电流密度下,循环45次后,Si@C/SiO_x比容量值为787.2 mAh/g,容量保持率提高到87.3%。这主要是由于C与SiO_x复合后,外壳的机械强度大于碳壳,能够较好地缓冲Si体积膨胀产生的巨大应力,从而保证结构的完整性,提高了硅基负极材料的商业化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硅氧化物复合材料 核壳结构 循环稳定性
下载PDF
纳米SiO_x/聚乙烯复合介质强场电导的预电应力效应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陈炯 尹毅 +2 位作者 李喆 肖登明 党智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6-151,共6页
测量纳米SiOx/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介质在强场下的电导特性时,发现这种介质具有预电应力效应,即复合e)dtysgye介质经相同极性的较高直流电场(8×107V/m)预压作用2h后,直流电导比预压前的小,并随着纳米SiOx浓度的增加,这种预电应... 测量纳米SiOx/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介质在强场下的电导特性时,发现这种介质具有预电应力效应,即复合e)dtysgye介质经相同极性的较高直流电场(8×107V/m)预压作用2h后,直流电导比预压前的小,并随着纳米SiOx浓度的增加,这种预电应力效应越明显。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纳米SiOx与LDPE之间的界面状态及纳米SiOx在LDPE中的分散形态;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纳米SiOx影响LDPE的结晶形态;另外运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纳米SiOx与LDPE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文章最后结合上述微观测试结果解释了纳米SiOx的添加所引起的LDPE强场下的预电应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工 预电应力效应 界面 纳米复合材料 强场电导 低密度聚乙烯 纳米SiQx
下载PDF
硅氧烷用量对SiO_x@C纳米复合材料储锂性能影响
3
作者 冯小芳 李明齐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13-2316,共4页
以间苯二酚、甲醛和三乙氧基乙基硅烷为原料,通过共组装、聚合反应和热解合成了SiO_x@C纳米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硅氧烷用量对合成的SiO_x@C复合材料储锂性能的影响。分别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元素分析(EA)和扫描电镜(SEM)表征... 以间苯二酚、甲醛和三乙氧基乙基硅烷为原料,通过共组装、聚合反应和热解合成了SiO_x@C纳米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硅氧烷用量对合成的SiO_x@C复合材料储锂性能的影响。分别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元素分析(EA)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了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形貌。用恒流充放电技术测试了材料的储锂性能。结果表明:合成材料的组成和储锂性能与硅氧烷用量密切相关。其中,由64.1%SiO_x和35.9%C组成的SiO_x@C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了最好的储锂特性,经过200个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仍然高达763 m 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x@C纳米复合材料 负极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