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and Coordinated Protection of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被引量:1
1
作者 DENG J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2期77-82,共6页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the ancient road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Sichuan salt) is a cultural route characterized by salt transportation culture in southwest and central-west China, along which a large number of di...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the ancient road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Sichuan salt) is a cultural route characterized by salt transportation culture in southwest and central-west China, along which a large number of diversifi ed and systematic cultural heritages have been left, including both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salt transportation cultural heritages such as ancient salt transportation road, salt shop, post house, stele inscription, ancient town, ancient bridge, guild hal, and boatmen's work songs.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ccelerating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also drastic changes of traffi c environmen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endangered situation of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cultural heritage. In face of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coordinated protection mechanism, destructive development, backward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inheritance risks of intangible heritage, cultural heritages along the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should be protected by establishing a protection mechanism, organizing the coordinated actions of local areas along the road, investigating and rescu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time, and enhancing 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In view of the complicate and long-term nature of protecting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ultural route heritage management can be learned, salt transportatio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should be considered,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salt road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regions along the road, so a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mode for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s consisting of both land and water rou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Cultural rout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Heritage syste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下载PDF
明清之际川藏道的兴起及在中央和西藏地方中的连接作用
2
作者 石硕 刘锡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9,共10页
明清之际,川藏道逐渐兴起,并成为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除了中央政府的主动开拓,西藏地方也参与到了整个进程之中。自明中后期开始,大量藏族僧俗人员自川藏道前往内地朝贡,并将巨额茶叶、布匹、金银等物资带回西藏,这是“... 明清之际,川藏道逐渐兴起,并成为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除了中央政府的主动开拓,西藏地方也参与到了整个进程之中。自明中后期开始,大量藏族僧俗人员自川藏道前往内地朝贡,并将巨额茶叶、布匹、金银等物资带回西藏,这是“汉藏金桥”兴起的重要背景。当康区的白利土司阻断了川藏道时,以五世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支持蒙古首领固始汗,攻灭了白利。清初,西藏地方与内地在川藏道东端打箭炉广泛开展贸易活动。康熙三十九年(1700)“西炉之役”与五十九年(1720)清军进藏驱逐准噶尔后,川藏道沿线多数地区逐渐纳入四川省管辖,清朝为保障道路畅通,以巨额茶叶与白银对西藏地方进行经济补贴。由川藏道的兴起及中央与西藏地方的互动,可以深刻理解该道成为双方连接纽带的原因,以及西藏地方牢固纳入中原政治体系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道 中央 西藏地方 打箭炉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近水平岩层地区某崩塌堆积体分区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周静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年第3期57-61,共5页
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道路展线常须经过发育有崩塌堆积体的近水平岩层的沟谷区域,道路开挖易诱发崩塌堆积体自身基本稳定的坡体发生变形和滑移,对施工和人员安全有极大影响。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某地公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崩塌堆积体... 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道路展线常须经过发育有崩塌堆积体的近水平岩层的沟谷区域,道路开挖易诱发崩塌堆积体自身基本稳定的坡体发生变形和滑移,对施工和人员安全有极大影响。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某地公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崩塌堆积体为例,查明了崩塌堆积体的规模、地层特征及破坏模式等。该崩塌堆积体整体基本稳定,但在强降雨和地震工况下易发生局部滑塌,而拟展线位位于该崩塌堆积体坡体的中下部,变形垮塌对堆积体周边施工和过往人员的威胁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山区道路 崩塌堆积体 破坏模式 稳定性
下载PDF
新时代“两路”精神的弘扬路径研究——纪念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子祥 陈昱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弘扬“两路”精神,不仅要注重史论结合,从内涵阐释、根源回溯和历史定位发轫,夯实传承弘扬基础,还要注重红绿相映,从国家文化公园、协同研究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着手,构建... “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弘扬“两路”精神,不仅要注重史论结合,从内涵阐释、根源回溯和历史定位发轫,夯实传承弘扬基础,还要注重红绿相映,从国家文化公园、协同研究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着手,构建教育引导体系;既要注重文工交叉,从“两路”建设养护、进藏铁路修建及科技攻坚克难着力,实现文化涵育功能,又要注重文旅融合,从整合文化资源、创建品牌标识、完善支撑条件入手,助推红色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两路”精神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下载PDF
南丝路新见《四川会馆重修川主庙碑》研究
5
作者 邓妲 赵志宏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83-88,共6页
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永平杉阳镇有一通《四川会馆重修川主庙碑》,该碑对研究永平县杉阳镇发展史、汉族移民史、四川会馆发展史,以及杨慎历史和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该碑为研究对象,对立碑时间、杨文宪公祠、杨慎永... 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永平杉阳镇有一通《四川会馆重修川主庙碑》,该碑对研究永平县杉阳镇发展史、汉族移民史、四川会馆发展史,以及杨慎历史和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该碑为研究对象,对立碑时间、杨文宪公祠、杨慎永昌戍所、杨慎去世地点、杉阳地名变迁、重修川主庙事宜和四川商人的民间信仰等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丝绸之路 四川会馆 川主庙 杨慎 杉阳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某地错落体形成模式及稳定性评价
6
作者 周静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年第2期74-77,共4页
陡峻山区展线的道路开挖过程中,易诱发自身基本稳定的坡体发生变形和滑移,对施工和人员安全有极大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错落体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规模特征及破坏模式,评价其稳定性及变形趋势。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某地公路修建过... 陡峻山区展线的道路开挖过程中,易诱发自身基本稳定的坡体发生变形和滑移,对施工和人员安全有极大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错落体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规模特征及破坏模式,评价其稳定性及变形趋势。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某地公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错落体为例,查明了错落体的规模、地层特征及破坏模式等。该错落体整体基本稳定,但在强震工况下易发生局部滑塌,考虑到该错落体位于陡峻坡体的中上部,变形滑塌会对山体下部施工和过往人员威胁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山区道路 错落体 破坏模式 稳定性
下载PDF
明中后期朝廷对藏交通政策的转变及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罗宏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6-142,165,共8页
明代是汉、藏交通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明中后期,朝廷在内地与西藏的交通问题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政策转向,改变了朝廷使臣和藏族朝贡者以往主要由甘青故道进出青藏高原的传统,开始以途经康区的川藏道作为正驿。明中后期的川藏官道,... 明代是汉、藏交通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明中后期,朝廷在内地与西藏的交通问题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政策转向,改变了朝廷使臣和藏族朝贡者以往主要由甘青故道进出青藏高原的传统,开始以途经康区的川藏道作为正驿。明中后期的川藏官道,大致路线应为:出碉门,过打箭炉,然后往北行经今天的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至昌都,最后抵达拉萨。明代汉藏交通重心南移,是明王朝根据当时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选择。相较西北甘青地区的动乱以及所面临的蒙古部族的威胁,川藏道途经茶叶产地,方便食茶的赏给,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朝廷在西北的茶马贸易。十五世纪中叶以来,明王朝在汉藏交通问题上的政策转向,不仅改变了内地与西藏之间交通的格局,导致了汉、藏交通重心的南移,而且对青藏高原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后世治藏政策的演变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交通政策 川藏官道 康区
下载PDF
略论明代川藏道的发展
8
作者 马露月 先巴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3年第3期74-78,共5页
明代以前茶马互市兴盛,大量四川茶叶入藏,朝廷重视川藏道的通畅,设置驿站以便往来。明朝修缮川藏道,川藏道具备官道与茶道的双重角色,来往的茶叶商人多由此通行,逐渐开辟了若干支线。雅、康茶道运茶多以人力搬运,康定到拉萨改为畜力运输... 明代以前茶马互市兴盛,大量四川茶叶入藏,朝廷重视川藏道的通畅,设置驿站以便往来。明朝修缮川藏道,川藏道具备官道与茶道的双重角色,来往的茶叶商人多由此通行,逐渐开辟了若干支线。雅、康茶道运茶多以人力搬运,康定到拉萨改为畜力运输,从康定出发的北线川藏商道与南线川藏官道在昌都汇合而至拉萨。川藏道既是商道,又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川藏道沿线兴起商业繁荣的城镇,湖广、四川等地产茶区商品经济发展,商贸往来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交融。藏区吸纳了更多的汉族文化,除了先进的种植、纺织、建筑、陶瓷等技术,汉藏商人逐渐形成马帮、牛帮等商帮文化和特殊的背夫文化。藏区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出现街市,藏传佛寺有汉族元素。汉藏民族往来加深了心理认同感,建立深厚的友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马贸易 川藏道 汉藏交流
下载PDF
川鄂古盐道沿线聚落遗存空间句法研究——以房县军店镇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弋琳 《设计艺术研究》 2023年第2期151-155,共5页
川鄂古盐道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重要的跨区域文化线路遗产,其沿线上的聚落遗存更是巴楚文化、巫文化及上庸文化相互交融的物质载体。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盐道废弃、聚落衰败、建筑倒塌,为应对其问题,本文以盐道沿线... 川鄂古盐道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重要的跨区域文化线路遗产,其沿线上的聚落遗存更是巴楚文化、巫文化及上庸文化相互交融的物质载体。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盐道废弃、聚落衰败、建筑倒塌,为应对其问题,本文以盐道沿线最具代表性的房县军店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和空间计量学等相关概念,科学地对军店镇的空间形态、街巷布局及老街民居建筑遗存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为川鄂古盐道沿线聚落遗存的整体保护与转型发展提供指导经验,也为古盐道日后的申遗工作提供科学的引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聚落遗存 川鄂古盐道 建筑遗产
下载PDF
川盐古道彭家寨聚落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天翔 陈慧 《城市建筑》 2023年第7期85-89,共5页
吊脚楼建筑是一种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是特定的民族与特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鄂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带,盐道文化与土家族、苗族文化交融,形成了地方特有的吊脚楼建筑群。文章选取川盐古道鄂西南段典型聚落彭家寨... 吊脚楼建筑是一种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是特定的民族与特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鄂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带,盐道文化与土家族、苗族文化交融,形成了地方特有的吊脚楼建筑群。文章选取川盐古道鄂西南段典型聚落彭家寨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与历史文献结合研究,对彭家寨近200年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从彭家寨时空视角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川盐古道鄂西南段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盐古道 形成机制 形态特征 古村落
下载PDF
论青泥岭文学景观
11
作者 王啟泽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64-71,共8页
从文学地理学视域考察青泥岭这一兼具自然属性和文学属性的地理景观,其显著的文学景观特征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有关青泥岭的文学书写有着可观的数量,同时展现了丰富的主题和深刻的内涵。诸多作家作品对青泥岭的文学书写,后世学... 从文学地理学视域考察青泥岭这一兼具自然属性和文学属性的地理景观,其显著的文学景观特征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有关青泥岭的文学书写有着可观的数量,同时展现了丰富的主题和深刻的内涵。诸多作家作品对青泥岭的文学书写,后世学者对青泥岭的研究与世居青泥岭一带民众对青泥岭的记忆与传诵一起,使青泥岭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学景观,也以此为媒介实现了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泥岭 文学景观 蜀道 文学属性 文学功能
下载PDF
各民族共同守护边疆的实证:拉萨布达拉山噶尔弼汉文摩崖文本及价值
12
作者 成飞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88,共8页
噶尔弼汉文摩崖位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之红山东侧,是清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1720-1722)驱准保藏中南路清军将领噶尔弼所撰刻,是此次行动后刻制于西藏拉萨的汉文摩崖六处之一。噶尔弼汉文摩崖在六处摩崖中唯一记载康熙末第二次驱准保... 噶尔弼汉文摩崖位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之红山东侧,是清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1720-1722)驱准保藏中南路清军将领噶尔弼所撰刻,是此次行动后刻制于西藏拉萨的汉文摩崖六处之一。噶尔弼汉文摩崖在六处摩崖中唯一记载康熙末第二次驱准保藏中南路清军首次由川藏道入藏历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该摩崖刻制后,经入藏官员人士收集,以“用昭万世摩崖”“征西将军噶碑”“定西将军噶尔弼平定西藏碑记”“前藏布达拉山东崖下第一碑文”等名流传于世。文章依据驻藏大臣著作、川藏地方志所录碑(摩崖)文,根据仵君魁、邓锐龄二位先生的识读与考证,对此摩崖内容及流传文本等作进一步研究,分析噶尔弼汉文摩崖为何出现多个文本,梳理对比不同文本,指出雍正《四川通志》所载文本对后世的影响,探讨此摩崖在补史证史、清代川藏道开辟、推动汉藏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噶尔弼汉文摩崖 边塞纪功碑 雍正《四川通志》 国家统一 川藏道
下载PDF
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历史街区改造设计与修缮——四川里修缮项目解读
13
作者 俞雁鸣 《建筑与装饰》 2023年第9期16-18,共3页
老建筑、老街区是一座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也承载着老百姓的乡愁回忆,更是这座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因此有机的更新,可持续性的利用对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十分有必要。有机更新指导历史街区... 老建筑、老街区是一座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也承载着老百姓的乡愁回忆,更是这座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因此有机的更新,可持续性的利用对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十分有必要。有机更新指导历史街区的改造设计对当代建筑师来说,无疑也是颇具潜力的市场机遇。本文对上海市虹口区的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案例作简要介绍,希望可以作为有益的探索,对行业同仁的实际操作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更新 历史街区 既有建筑 四川北路
下载PDF
川盐古道宣恩地区的传统聚落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14
作者 陈慧 《中外建筑》 2023年第11期98-103,共6页
文化线路沿线聚落的形成发展与线路的历史演变密切相关,文化线路和沿线聚落的研究是当下研究的热点。文章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古籍查阅、田野调研等方法,以“川盐古道”为线索,选取宣恩地区川盐古道沿线的彭家寨和庆阳坝为样本,基于自... 文化线路沿线聚落的形成发展与线路的历史演变密切相关,文化线路和沿线聚落的研究是当下研究的热点。文章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古籍查阅、田野调研等方法,以“川盐古道”为线索,选取宣恩地区川盐古道沿线的彭家寨和庆阳坝为样本,基于自然环境、盐业经济及民族文化交融历史对聚落动态的影响,研究宣恩地区沿线聚落的形态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沿线传统聚落由早期的散状分布向带状倾向的团型聚落发展,其形成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动因、盐业经济和移民文化。改土归流是聚落演变的引导机制;盐业经济是聚落发展的促进机制;移民文化是聚落融合变异的整合机制。建构川盐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特征,为川盐古道线路上的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研究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盐古道 文化线路 传统聚落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川藏古道探析
15
作者 公秋旦次 《攀登(藏文版)》 2023年第4期52-61,共10页
川藏古道自古以来是运输茶叶等生活物资的民间商道,在汉藏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世纪20年代起,清中央政府为维护西南边陲和西藏稳定,派遣清军官兵由川藏古道入藏抵御外敌,凸显了川藏古道的军事作用。中华民族共... 川藏古道自古以来是运输茶叶等生活物资的民间商道,在汉藏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世纪20年代起,清中央政府为维护西南边陲和西藏稳定,派遣清军官兵由川藏古道入藏抵御外敌,凸显了川藏古道的军事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川藏古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民间商道、军事要道、官方驿道,同时成为了促进汉藏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古道 民间商道 军事要道 官方驿道
下载PDF
四川道路边坡自然恢复的植被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罗双 孙海龙 +3 位作者 刘冲 李绍才 庞亮 李成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56,61,共7页
采用样线法对四川地区路域边坡自然恢复后的植被进行调查,研究道路边坡对植物多样性影响。调查区域内分布植物66科159属190种。其中灌木81种,草本109种;选用了丰富度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 采用样线法对四川地区路域边坡自然恢复后的植被进行调查,研究道路边坡对植物多样性影响。调查区域内分布植物66科159属190种。其中灌木81种,草本109种;选用了丰富度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α多样性指数及Codyβ多样性指数来研究边坡的坡度、坡向、海拔、恢复时间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关系。结果表明:45°~60°坡度、阴坡、500~700m海拔及>10a以上的恢复年限的边坡,群落的多样性较高,对边坡植被恢复有利;而在>60°坡度、阳坡、>700m的海拔高度和<10a的恢复年限内的多样性较低;在不同坡度和海拔的环境梯度上,Codyβ指数与α多样性分析结果一致。在生态恢复中,群落多样性低的边坡,适当增加物种丰富度、密度及有利的人为干扰,有助于提高群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地区 公路生态 自然恢复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川藏公路“102”滑坡群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晓刚 王成华 +1 位作者 孔纪名 朱平一 《山地研究》 CSCD 1998年第2期151-155,共5页
“102”滑坡群位于川藏公路西藏波密县境内的通麦“102”地段.该地段滑坡成群分布,在约3km长的范围内,共有大小滑坡22处,其中直接危害川藏公路且规模较大的滑坡有6处.
关键词 川藏公路 滑坡群 基本特征 滑坡
下载PDF
川藏公路海子山至竹巴笼段主要地质灾害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小群 叶尚其 +1 位作者 江中平 谢晔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0-293,共4页
对川藏路海竹段沿线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 ,对该段主要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所做出的评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处治建议 ,对海竹段改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川藏公路 海子山 竹巴笼 地质灾害 工程地质条件 地理位置 水文学 气象学
下载PDF
川藏公路工程病害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发斌 胡凯衡 +1 位作者 韦方强 崔鹏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134,共3页
川藏公路工程病害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数据库为技术支撑,以灾害数据库和环境背景数据库为基础,其核心是建立灾害分析模型,以辅助决策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减灾规划。系统今后的目标是建立川藏公路数字减灾系统。
关键词 减灾 决策支持系统 川藏公路
下载PDF
“川盐古道”文化线路之研究初探 被引量:15
20
作者 赵逵 杨雪松 张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2期314-317,共4页
四川“井盐”数千年的产销历史促成了“川盐古道”的形成,它对川、鄂、渝、湘、黔的地域经济与地域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贯穿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文化线路.旨在探寻“川盐古道”的成因,拯救文化线路上渐已消亡的珍贵材料,摸清古盐道的分布线... 四川“井盐”数千年的产销历史促成了“川盐古道”的形成,它对川、鄂、渝、湘、黔的地域经济与地域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贯穿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文化线路.旨在探寻“川盐古道”的成因,拯救文化线路上渐已消亡的珍贵材料,摸清古盐道的分布线路,并为古道的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盐古道 文化线路 古镇村落 遗产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