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et-dry changes in the borderland of Shaanxi,Gansu and Ningxia from 1208 to 1369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1
作者 戴君虎 葛全胜 +3 位作者 肖树芳 王梦麦 吴文祥 崔海亭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6期750-764,共15页
More than 240 items of historical records containing climatic information were retrieved from official historical books, local chronicles, annals and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yearbooks. By using moisture index... More than 240 items of historical records containing climatic information were retrieved from official historical books, local chronicles, annals and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yearbooks. By using moisture index and flood/drought (F/D) index obtained from the above information, the historical climate change, namely wet-dry conditions in borderland of Shaanxi Province, Gansu Province and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BSGN, mainly included Ningxialu, Hezhoulu, Gongchanglu, Fengyuanlu and Yan'anlu in the Yuan Dynasty)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imate of the region was generally dry and the ratio between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was 85/38 during the period of 1208-1369.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ies of drought-flood disasters, the whole period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1) 1208-1240: drought dominated the phase with occasional flood disasters. (2) 1240-1320: long-time drought disasters and extreme drought events happened frequently. (3) 1320-1369: drought disasters were less severe when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happened alternately. Besides, the reconstructed wet-dry change curve revealed obvious transition and periodicity in the MongoI-Yuan Period. The transitions occurred in 1230 and 1325. The wet-dry change revealed 10- and 23-year quasi-periods 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solar cycles, indicating that solar activity had affected the wet-dry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region in the Mongol-Yuan Period. The reconstructed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wo other study results reconstructed from natural evidences, and were similar to another study results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All the abov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imate in BSGN was characterized by long-time dry condition with frequent severe drought disasters during 1258 to 1308. Thus, these aspects of climatic change, might have profound impacts on local vegetation and socio-economic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dry change borderland of shaanxi Province gansu Province and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BSGN) historical climate Yuan Dynasty
下载PDF
1936年:环县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地位的确立
2
作者 黄正林 《苏区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33-62,共30页
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比较重要的年份,中央红军先后进行了东征和西征,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宁夏会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红军取得了山城堡战役的胜利。这一系列事件中环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月西征战役开始不久,中国共... 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比较重要的年份,中央红军先后进行了东征和西征,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宁夏会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红军取得了山城堡战役的胜利。这一系列事件中环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月西征战役开始不久,中国共产党提出把以环县洪德城为中心的新苏区建成“西方根据地的重心”,陕甘宁省成立后省委和省政府迁移到今环县洪德镇河连湾村,使河连湾村成为新苏区的枢纽,起到了“西方根据地的重心”的作用。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分别会师后,继续进行战略转移,充分说明红军长征还在继续。11月下旬,红军三个方面军互相配合取得了山城堡战役的胜利。山城堡战役胜利标志着红军长征最终结束,山城堡应是红军长征的结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军西征 陕甘宁省 山城堡战役 环县
下载PDF
汉水流域古城镇防御空间营建研究——以宋元明清川陕鄂地区城镇为例
3
作者 胡根根 张卫 卓怡君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98,共11页
中国古代城池结合山水人文自然要素,建立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人居防御空间。宋元明清时期汉水江防与川陕鄂防区交相呼应,构建了沿河线性山水人居防御体系。通过对汉水流域城镇防御史进行分期回顾,概述其点线结合、分区设防的选址... 中国古代城池结合山水人文自然要素,建立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人居防御空间。宋元明清时期汉水江防与川陕鄂防区交相呼应,构建了沿河线性山水人居防御体系。通过对汉水流域城镇防御史进行分期回顾,概述其点线结合、分区设防的选址布局特点,以川陕鄂地区城镇为重点,结合两宋兵书、明清方志城池图等史料,从人居环境安全防御的视角,考证宋元对峙与明清动荡时期汉水流域古城镇的防御格局与空间特征,探究汉水流域山水人居防御环境适应性演变过程,提炼山水人居防御空间营建智慧。这对丰富古代人居环境防御史中地方城市规划经验,推进宋元城池防御空间结构复原,认识明清城墙军事建筑遗产防御空间要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流域 人居环境 防御空间 川陕鄂地区 城镇
下载PDF
陕甘川邻接区滑脱挤出构造与金矿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曾佐勋 胡以铿 +3 位作者 周继彬 刘立林 樊春 杨巍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31-637,共7页
分析了陕甘川邻接区滑脱挤出构造与金矿床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及其对地球化学元素活化迁移作用 .认为陕甘川邻接区的大型、特大型金矿主要受第二和第一次级滑脱带控制 ,为该区金矿远景区的预测提供了构造依据 .
关键词 挤出构造 四川 甘肃 陕西 金矿床 地球化学 成矿远景
下载PDF
陕甘川邻接区地质构造解译与成矿远景区预测 被引量:5
5
作者 樊春 曾佐勋 +1 位作者 周继彬 刘立林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16,共4页
在陕甘川邻接区 ,作者通过对 1∶5 0万TM图像的解译 ,做出了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解译图 ,并对线性构造解译图进行了处理 ,结合区内已知金矿的分布 。
关键词 线性构造 环形构造 金成矿远景区 陕甘川邻接区 地质构造解释 金矿床
下载PDF
331份四川小麦品种(系)在甘肃陇南抗条锈性表现及利用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曹世勤 孙振宇 +6 位作者 徐志 王万军 贾秋珍 杨随庄 彭云良 黄瑾 张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5-158,173,共5页
2014年-2017年度先后对331份四川省小麦生产品种(系)在温室进行苗期人工接种条锈菌混合菌鉴定和甘谷试验站大田成株期分别接种CYR32、CYR33、CYR34、G22-14、中4-1和混合菌鉴定,同时在甘谷试验站和汪川良种场两地进行自然诱发鉴定。结... 2014年-2017年度先后对331份四川省小麦生产品种(系)在温室进行苗期人工接种条锈菌混合菌鉴定和甘谷试验站大田成株期分别接种CYR32、CYR33、CYR34、G22-14、中4-1和混合菌鉴定,同时在甘谷试验站和汪川良种场两地进行自然诱发鉴定。结果发现: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苗期、成株期表现抗病的分别有‘XK201465’等36份和‘XK20132’等72份材料,分别占10.88%和21.75%;有‘XK62483’等11份材料全生育期表现抗病,占3.32%;两地三年自然诱发鉴定发现,仅有‘XK20132’等5份材料在两地均表现抗病,有‘川农17’等30份材料具有慢条锈性。对供鉴材料在甘肃陇南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小麦品种(系) 甘肃陇南 条锈病 抗性利用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独叶草的分布及现状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雷永吉 任毅 岳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9-243,共5页
通过对国内各相关标本馆 (室 )标本的查阅及实地调查 ,确定独叶草呈岛屿状分布于云南的德钦、川西北—甘南及秦岭中部的太白山周围 3个地区 ;独叶草的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旅游开发 ;在调查中未发现独叶草的实生苗。因此 。
关键词 独叶草 珍稀濒危植物 云南 秦岭中部 地理分布
下载PDF
滑脱断层曲率在金矿成矿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周继彬 曾佐勋 樊春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78-181,共4页
滑脱断层在金矿成矿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控矿因素。根据陕甘川邻接区的金矿分布位置与滑脱断层的关系 ,得出陕甘川邻接区中滑脱断层曲率大于 4的密集区是金矿分布的远景位置。探讨了滑脱断层曲率与矿床分布的规律且分析了断层曲率的数学... 滑脱断层在金矿成矿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控矿因素。根据陕甘川邻接区的金矿分布位置与滑脱断层的关系 ,得出陕甘川邻接区中滑脱断层曲率大于 4的密集区是金矿分布的远景位置。探讨了滑脱断层曲率与矿床分布的规律且分析了断层曲率的数学计算方法 ,并编制了自动追踪断层求曲率的软件 ,将它应用于陕甘川邻接区金矿预测中并获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断层 曲率 成矿规律 预测 金矿床
下载PDF
我国西部地区红拳源流追溯与地域脉络特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姜霞 王瑞 +5 位作者 席兵 黄繁 赵文飞 王军 自卫国 叶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6-550,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中国武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将我国西部地区红拳融入不同历史时期,历经萌芽-初步积累-游离状态-确立、兴盛-系统发展阶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的口述史、现存文献资料进行相互印证。将我国西...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中国武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将我国西部地区红拳融入不同历史时期,历经萌芽-初步积累-游离状态-确立、兴盛-系统发展阶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的口述史、现存文献资料进行相互印证。将我国西部地区红拳在陕西、甘肃、四川地区的发展脉络分别进行梳理。认为:我国西部地区红拳发展源流与中国武术发展源流基本一致;我国西部地区红拳萌芽于先秦时期,积累于汉-唐时期,流传于宋-元时期,确立、兴盛于明清时期,系统发展于中国近现代。明清时期开始使用"红拳"一词,有证可查。根据当前各地红拳传承人口述和遗存的红拳历史文献记载,不同地区的红拳地域发展脉络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西部地区红拳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源流发展 地域脉络特性 陕西 甘肃 四川
下载PDF
陕甘川“金三角”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俊华 李建忠 +3 位作者 吴春俊 毛世东 郑新旭 李石桥 《黄金科学技术》 2009年第6期6-11,共6页
陕西西部、甘肃南部、四川东北部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的金成矿区。该区金矿类型多,砂金有冲积型和冰川堆积型,岩金有微细浸染型、含金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多金属蚀变岩型、硒金型及火山岩型。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及构造运动、... 陕西西部、甘肃南部、四川东北部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的金成矿区。该区金矿类型多,砂金有冲积型和冰川堆积型,岩金有微细浸染型、含金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多金属蚀变岩型、硒金型及火山岩型。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及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成矿规律及矿床地质特征,结合地球化学异常分布情况,该区初步划分为6个成矿带、3个成矿级别、7个成矿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找矿前景 成矿带 陕甘川
下载PDF
1996—2000年陕甘宁青沙地遥感宏观动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颜长珍 王一谋 +1 位作者 冯毓荪 王建华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6-381,共6页
以陕甘宁青四省区 1996年和 2 0 0 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 ,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两期沙地数据库。通过分析得出 :2 0 0 0年四省区有沙地面积 7910 80 7hm2 与 1996年相比净增加 6 4 2 4hm2 。沙地占... 以陕甘宁青四省区 1996年和 2 0 0 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 ,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两期沙地数据库。通过分析得出 :2 0 0 0年四省区有沙地面积 7910 80 7hm2 与 1996年相比净增加 6 4 2 4hm2 。沙地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 5 733%增加到 5 737%,平均每年净增加 0 0 0 1%。不同省区沙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是 :陕西净增加 0 0 0 4 %、甘肃净减少 0 0 17%、宁夏净减少 0 4 79%、青海净增加0 0 5 1%。同时结合实际情况 ,分析了不同地区沙地变化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陕甘宁青沙地 遥感宏观研究 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
下载PDF
甘宁陕明代新增的十次中强历史地震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津 郭安宁 雷中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4-152,共9页
历史上无破坏记载但影响面积较大的地震史料是历史地震学中的宝贵资料。本文通过对甘宁陕地区明代无破坏记载的历史中强震的史料考证、实地调查及对有感范围的统计计算,采用综合分析及类比的原则和方法,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又新确定... 历史上无破坏记载但影响面积较大的地震史料是历史地震学中的宝贵资料。本文通过对甘宁陕地区明代无破坏记载的历史中强震的史料考证、实地调查及对有感范围的统计计算,采用综合分析及类比的原则和方法,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又新确定补充了10次中强地震,并给出其基本参数。为研究区内完整的地震活动规律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宁陕地区 有感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地震参数
下载PDF
川陕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及客源市场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剑 赵敏 钱壮志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4-57,共4页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最具潜力、发展最迅速的旅游产业之一。从介绍四川—陕西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入手,简要分析了开展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论证了四川—陕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良好,可开展各种类型的生态旅游项目,发展生态...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最具潜力、发展最迅速的旅游产业之一。从介绍四川—陕西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入手,简要分析了开展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论证了四川—陕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良好,可开展各种类型的生态旅游项目,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旅游开发应坚持走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优势 客源市场 川陕地区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后川甘陕交界地区的重力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伟锋 祝意青 +2 位作者 刘练 郭树松 蒋锋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21,共4页
汶川8.0级大震后的2008年9—12月,川甘陕交界地区重力观测显示:四川青川县的沙洲-陕西宁强的青木川-甘肃文县的碧口之间重力变化明显,重力变化达70×10-8m s-2,宁强-康县间为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望褒线重力变化活跃,靠近断裂重力变... 汶川8.0级大震后的2008年9—12月,川甘陕交界地区重力观测显示:四川青川县的沙洲-陕西宁强的青木川-甘肃文县的碧口之间重力变化明显,重力变化达70×10-8m s-2,宁强-康县间为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望褒线重力变化活跃,靠近断裂重力变化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甘陕交界地区 重力变化 汶川8.0级大震 高梯度带 断裂
下载PDF
基于“资源诅咒”效应的西北农业虚拟水资源丰度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玉田 贾登勋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58,共6页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西北四省、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986-2012年的虚拟水资源丰度。研究发现,西北四省农业生产的水资源禀赋水平很高,相比较西北四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验证了西北四省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的存...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西北四省、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986-2012年的虚拟水资源丰度。研究发现,西北四省农业生产的水资源禀赋水平很高,相比较西北四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验证了西北四省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进而得出农业虚拟水资源丰度在我国现阶段确实存在"资源诅咒"效应,同时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也为国家及地区制定更好的政策,促进西北地区农业虚拟水贸易的发展、保障西北粮食安全、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等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虚拟水 资源诅咒 资源丰度 甘肃 陕西 宁夏 青海
下载PDF
卡林型金矿找矿新进展及其意义 被引量:39
16
作者 王登红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2-96,共5页
在我国 ,卡林型金矿曾被当作典型层控矿床。但近年来在美国卡林型金矿带的一系列找矿新进展说明 ,地层对于成矿的意义不如构造和深源的成矿流体。对于第三纪热点活动、岩浆作用及卡林型金矿形成之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为卡林型金矿的找... 在我国 ,卡林型金矿曾被当作典型层控矿床。但近年来在美国卡林型金矿带的一系列找矿新进展说明 ,地层对于成矿的意义不如构造和深源的成矿流体。对于第三纪热点活动、岩浆作用及卡林型金矿形成之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为卡林型金矿的找矿突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滇黔桂、陕甘川等卡林型金矿集中区在许多方面可与美国卡林型金矿对比 ,在找矿方面也应打破单一沿层找矿的旧框框 ,开拓新思路 ,注意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及有岩浆或深源热液活动的部位找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 找矿 新进展 热点 滇黔桂 陕甘川
下载PDF
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陕甘地区堰塞湖成因浅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费杰 何洪鸣 +1 位作者 杨帅 董凌霄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9年第6期117-125,共9页
本文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对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陕甘地区堰塞湖信息进行了初步梳理。共发现30处堰塞湖,其中陕西9处,甘肃21处。从堰塞湖成因看,主要是地震、强降雨、河流侧蚀等诱发崩塌、滑坡,继而形成堰塞湖。这一时段内,陕甘地区... 本文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对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陕甘地区堰塞湖信息进行了初步梳理。共发现30处堰塞湖,其中陕西9处,甘肃21处。从堰塞湖成因看,主要是地震、强降雨、河流侧蚀等诱发崩塌、滑坡,继而形成堰塞湖。这一时段内,陕甘地区的堰塞湖次生洪水灾害,大多数是堰塞湖形成时对上游的回水淹没,少数是溃坝洪水灾害。公元1411年—公元1911年期间,陕甘黄土高原地区每次Ms 7级以上地震大都诱发了堰塞湖,有的堰塞湖还造成严重的次生洪水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次生洪水 地震 陕甘地区
下载PDF
陕甘边、陕北红军的创建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严冰 任学岭 《榆林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7-21,29,共6页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陕北地区不但比较早地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党的先驱者开始在各地建立党团组织。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和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之后,陕北党组织即开始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陕北地区不但比较早地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党的先驱者开始在各地建立党团组织。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和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之后,陕北党组织即开始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适应形势的发展,适时地向陕西省委提出两项互相联系的重要战略,即创建陕甘边新苏区和红二十六军,之后,陕北各路红军也于1935年初改编为红二十七军。陕甘边和陕北红军的创建经历了一个由建立红军游击队进而形成大规模正规红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支红军开创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并最终实现了两支红军、两个苏区的统一领导,为中共中央最终落脚陕北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边 陕北 红军 创建 革命
下载PDF
川陕甘地区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喻光明 郭华 《四川地质学报》 2010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我国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扬子陆块西南缘的板内古生代—中生代沉降带和西北缘古生代—中生代造山带[1]。川陕甘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金三角"地区,该区成矿条件好,金矿床(点)分布密集,成因类型多,规模大,是国内具有大型和超大... 我国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扬子陆块西南缘的板内古生代—中生代沉降带和西北缘古生代—中生代造山带[1]。川陕甘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金三角"地区,该区成矿条件好,金矿床(点)分布密集,成因类型多,规模大,是国内具有大型和超大型金矿成矿条件的成矿远景区。对比区内的典型矿床,总结成矿规律,对指导该区面上找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 对比 川陕甘地区
下载PDF
冯玉祥与民国年间豫陕甘大赈灾(1928-1930)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玉才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81,共9页
1928-1930年,豫陕甘三省遭遇了空前未有的大旱灾,旱灾迅速发展为饥荒,使数以百万计的灾民因饥饿而死亡。从1928-1929年初,冯玉祥在解决军事问题的同时,以主要精力领导三省军民通过赈济灾民、抗灾生产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抗旱斗争,取... 1928-1930年,豫陕甘三省遭遇了空前未有的大旱灾,旱灾迅速发展为饥荒,使数以百万计的灾民因饥饿而死亡。从1928-1929年初,冯玉祥在解决军事问题的同时,以主要精力领导三省军民通过赈济灾民、抗灾生产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抗旱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冯玉祥在不适当的时候发动了反蒋战争,使三省的抗灾赈灾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不仅加剧了灾区人民的负担,使灾民生活更加痛苦,而且加速了反蒋战争的失败和西北军的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玉祥 豫陕甘大旱 赈灾 战争 饥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