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甜杨抗冻转录因子ICE1基因的in silico克隆及其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林元震 张志毅 +3 位作者 刘纯鑫 郭海 朱保庆 陈晓阳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24-430,共7页
ICE1基因编码类似MYC的bHLH转录因子,可特异地结合到CBF3启动子的MYC作用元件并诱导CBF/DREB1下游基因的转录表达。本文采用电子克隆的方法,以拟南芥ICE1蛋白序列为信息探针,利用杨树EST数据库和毛果杨基因组序列拼接的结果,设计引物并... ICE1基因编码类似MYC的bHLH转录因子,可特异地结合到CBF3启动子的MYC作用元件并诱导CBF/DREB1下游基因的转录表达。本文采用电子克隆的方法,以拟南芥ICE1蛋白序列为信息探针,利用杨树EST数据库和毛果杨基因组序列拼接的结果,设计引物并通过RT-PCR从甜杨克隆了杨树的第一个ICE1基因。其cDNA长1706bp,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543个氨基酸的MYC类蛋白。编码蛋白序列含有bHLH区,核定位信号(NLS)区,富S区和转膜区各1个。Blast分析表明,cDNA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与拟南芥和芥菜的ICE1存在着较高的同源性,说明所获得的cDNA可能是甜杨ICE1基因(PsICE1,DQ481236)。通过网络服务器平台进行PsICE1的功能预测,结果显示PsICE1含有bHLH保守功能域,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和跨膜区域。另外,ICE1的电子表达谱分析结果发现,ICE1几乎可在植物中整株表达,在多种组织和不同发育过程均表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ICE1是组成型表达,以及ICE1可能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CE1 in silico克隆 甜杨 转录因子 抗冻性
下载PDF
灵芝LaeA基因的电子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
作者 贺望兴 李文金 +5 位作者 蒋咏梅 童忠飞 陈华玲 李延升 谢小群 李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4,共8页
为通过电子克隆得到灵芝LaeA基因序列,分析其基因序列信息,并初步探究其调控功能。采用电子克隆的方法,以已知桔青霉的LaeA蛋白序列为模板,在灵芝的EST数据库中进行序列相似性搜索比对(Blast),经序列拼接、序列验证和序列延伸等电子克... 为通过电子克隆得到灵芝LaeA基因序列,分析其基因序列信息,并初步探究其调控功能。采用电子克隆的方法,以已知桔青霉的LaeA蛋白序列为模板,在灵芝的EST数据库中进行序列相似性搜索比对(Blast),经序列拼接、序列验证和序列延伸等电子克隆方法获得灵芝LaeA基因的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LaeA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基本理化性质、疏水性/亲水性、亚细胞定位、信号肽、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及进化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LaeA基因全长1 134 bp,编码378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42.895 3 ku,存在于细胞质中,是亲水性蛋白;LaeA蛋白结构主要由47.88%无规则卷曲、33.33%α-螺旋和18.78%延伸链组成,有S-腺苷甲硫氨酸结合位点,属于AdoMet_MTases超家族蛋白;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LaeA蛋白与云芝、污叉丝孔菌等白腐担子菌类的亲缘关系较为亲近;qRT-PCR结果表明,LaeA基因在灵芝细胞液体静置培养过程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振荡培养方式。推测LaeA蛋白作为1种甲基转移酶蛋白,通过参与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进而影响基因簇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LAEA 电子克隆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RT-PCR克隆籼稻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全长cDNA及序列的in silico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袁定阳 余东 +4 位作者 谭炎宁 孙志忠 韶也 孙学武 段美娟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3-177,共5页
根据日本晴cab4基因序列(GenBank:AK104499.1)设计引物,用RT-PCR的方法从籼稻9311中克隆了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cab-9311(cab gene from 9311)。insilico分析表明:cab-9311与cab4基因同源性为99%,编码的蛋白含有244... 根据日本晴cab4基因序列(GenBank:AK104499.1)设计引物,用RT-PCR的方法从籼稻9311中克隆了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cab-9311(cab gene from 9311)。insilico分析表明:cab-9311与cab4基因同源性为99%,编码的蛋白含有244个氨基酸,与cab4基因编码的蛋白同源性为98%。蛋白分子质量为26.9kD,理论等电点为6.52。第54位~第216位氨基酸是一个典型的叶绿素a/b结合蛋白功能域(chlorophyll a/bbinding domain)。跨膜分析和蛋白质三级预测显示,该蛋白在C端有一个典型的跨膜区。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该蛋白定位于叶绿体,是一个叶绿体内囊体膜上的锚定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 克隆 in silico分析
下载PDF
人参UDP-阿拉伯糖变位酶基因电子克隆及分析
4
作者 田鹏宇 宋敏丽 张义茹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4-71,共8页
UDP-阿拉伯糖变位酶是阿拉伯糖合成过程的关键酶,在植物形态建成和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UDP-阿拉伯糖变位酶可使UDP-Araf和UDP-Arap相互转换,参与包括阿拉伯糖在内的多糖合成.以玉米UDP-阿拉伯糖变位酶氨基酸序列作为探针... UDP-阿拉伯糖变位酶是阿拉伯糖合成过程的关键酶,在植物形态建成和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UDP-阿拉伯糖变位酶可使UDP-Araf和UDP-Arap相互转换,参与包括阿拉伯糖在内的多糖合成.以玉米UDP-阿拉伯糖变位酶氨基酸序列作为探针,通过电子克隆的方式,对人参EST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具有高度同源性的cDNA序列,采用DNAMAN软件对其进行拼接和组装,最终获得一条长为1445 bp的cDNA序列.利用相关软件对人参UDP-阿拉伯糖变位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人参UDP-阿拉伯糖变位酶蛋白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该蛋白上的磷酸化修饰有33处,无跨膜螺旋区,不存在信号肽,为非分泌蛋白.该蛋白含有无规则卷曲、α螺旋、延伸链、β折叠二级结构,其中无规则卷曲结构最多.人参UDP-阿拉伯糖变位酶的氨基酸序列与凤仙花同源性较高,与石榴花同源性较低.分析结果能为人参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UDP-阿拉伯糖变位酶 电子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Decoding bovine coronavirus immune targets:an epitope informatics approach
5
作者 Swati Rani Mehnaj Khatoon +6 位作者 Jagadish Hiremath Kuralayanapalya Puttahonnappa Suresh Jayashree Anandakumar Nagendra Nath Barman Sheethal Manjunath Yamini Sri S Sharanagouda S.Patil 《Animal Diseases》 CAS 2024年第2期138-153,共16页
Bovine coronavirus(BCoV)pose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the global cattle industry,causing both respiratory and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s in cattle populations.This necess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acious vaccines... Bovine coronavirus(BCoV)pose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the global cattle industry,causing both respiratory and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s in cattle populations.This necess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acious vaccines.While several inactivated and live BCoV vaccines exist,they are predominantly limited to calves.The immunization of adult cattle is imperative for BCoV infection control,as it curtails viral transmission to calves and ameliorates the impact of enteric and respiratory ailments across all age groups within the herd.This study presents an in silico methodology for devising a multiepitope vaccine targeting BCoV.The spike glycoprotein(S)and nucleocapsid(N)proteins,which are integral elements of the BCoV structure,play pivotal roles in the viral infection cycle and immune response.We constructed a remarkably effective multiepitope vaccine candidate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combat the BCoV population.Using immunoinformatics technology,B-cell and T-cell epitopes were predicted and linked together using linkers and adjuvants to efficiently trigger both cellular and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in cattle.The in silico construct was characterized,and assessment of it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revealed the formation of a stable vaccine construct.After 3D modeling of the vaccine construct,molecular docking revealed a stable interaction with the bovine receptor bTLR4.Moreover,the viability of the vaccine’s high expression and simple purification was demonstrated by codon optimization and in silico cloning expression into the pET28a(+)vector.By applying immunoinformatics approaches,researchers aim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mune response to bovine coronavirus,discover potential targets for intervention,and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 tools and vaccines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this virus on cattle health and the livestock industry.We anticipate that the design will be useful as a preventive treatment for BCoV sickness in cattle,opening the door for further laboratory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UNOINFORMATICS Bovine coronavirus Multiepitope vaccine Molecular docking In silico cloning
下载PDF
一个新的葡萄抗逆转录因子VvERF2基因的In silico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6
作者 刘红锦 高峰 +5 位作者 熊爱生 彭日荷 李贤 蔡斌 薛永 付晓燕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10-15,共6页
ERF是植物所特有的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多种生理生化反应的信号传导。本研究利用In silico克隆方法获得葡萄VvERF2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产物从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进化关系、二级及三级... ERF是植物所特有的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多种生理生化反应的信号传导。本研究利用In silico克隆方法获得葡萄VvERF2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产物从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进化关系、二级及三级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VvERF2为亲水性蛋白,与其他物种的ERF在序列组成、结构及活性位点等方面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F In silico克隆 葡萄 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一个葡萄抗逆相关转录因子VvPF1基因的in silico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7
作者 杨小兰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22期16-19,10,共5页
AP2/EREBP是植物所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多种生理生化反应的信号传导。本文利用in silico克隆方法获得葡萄VvPF1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产物从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进化关系、二级及三级结... AP2/EREBP是植物所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多种生理生化反应的信号传导。本文利用in silico克隆方法获得葡萄VvPF1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产物从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进化关系、二级及三级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VvPF1是一个含有明显AP2结构域,具有潜在核定位能力的ERF类转录因子。此外,VvPF1与CaPF1,JERF1等抗逆相关的转录因子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因此推测,VvPF1很可能参与葡萄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信号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F in silico克隆 葡萄 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In Silico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Phospholipase Dα Gene from Peach Fruit 被引量:2
8
作者 WAN Si-bao ZHANG Bin +2 位作者 ZHAN Ji-cheng CHEN Jian-ye YIN Jing-yu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1293-1300,共8页
Phospholipase D (PLD, EC 3.1.4.4)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aptive response of postharvest fruit to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a novel cDNA of PLDα was isolated with the strategy of in silico cloning in combina... Phospholipase D (PLD, EC 3.1.4.4)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aptive response of postharvest fruit to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a novel cDNA of PLDα was isolated with the strategy of in silico clon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T-PCR from peach (Prunus persica L. cv. Jiubao). The obtained PLDα gene contained a complete open reading frame encoding a 92- kDa protein of 810 amino acid residues, which possessed the characteristic C2 domain and two catalytic HKD motifs. The alignment analysis of the deduced peach PLDa protein with other known PLDα family proteins indicated that peach PLDα was conserved and highly homologous with strawberry PLDα. Semi-quantitative RT-PCR and Northern blot analysis indicated PLDα mRNA in peach fruits could be induced by low temperature. This work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ng the mechanism of postharvest fruit adaptation to low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CH phospholipase in silico cloning RT-PCR Northern blot
下载PDF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in silico Cloning of Functional Candidate Genes in Tea (Camellia sinensis)
9
作者 Xiangrui KO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3期31-34,共4页
[ Objective ] This study aime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in silico cloning of functional candidate genes in tea. [ Method ] Theobroma cacao caffeine syn- thase gene BCS1 was used as a probe to search the establishe... [ Objective ] This study aime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in silico cloning of functional candidate genes in tea. [ Method ] Theobroma cacao caffeine syn- thase gene BCS1 was used as a probe to search the established tea EST database using BLAST; 26 tea ESTs highly homologous to BCS1 were obtained, which were assembled using CAP (contig assembly program) of BioEdit software; subsequently, two EST configs harboring ORF were obtained, which were named TCSnewl and TCSnew2, respectively. Nucleotide sequences and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theses two gene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DNA of tea caffeine synthase gene TCS in the GenBank database that was cloned with experimental biological method. A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for homalogous analysis of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theses three genes. [ Result] in silico cloning of functional candidate genes in tea using a homologous gene of distantly related species as a probe is a feasible technical means. [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d the basis for in silico cloning of other functional genes in t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 in silico cloning Caffeine synthase gene Phylogenetic tree
下载PDF
水稻功能基因的电子克隆策略 被引量:31
10
作者 黄骥 张红生 +2 位作者 曹雅君 钱晓茵 杨金水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电子克隆是随着基因组计划和 EST计划实施发展起来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基因克隆的新方法。已经公布的水稻基因组序列框架图 ,使得水稻的电子克隆路线得以实施。介绍了水稻电子克隆的基本原另、应用实例、相关的生物信息资源。
关键词 水稻 电子克隆 生物信息学 功能基因
下载PDF
水稻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cDNA的电子克隆 被引量:35
11
作者 黄骥 王建飞 +4 位作者 张红生 曹雅君 林长发 王东 杨金水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012-1016,共5页
电子克隆是基因克隆的新策略。以小麦胞质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cDNA (Tagpdl克隆 )序列为信息探针 ,在GenBank水稻nr数据库中找到高度同源的水稻基因组序列 ,通过人工序列拼接及RT PCR确认得到了水稻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 ,命名为OsG6PD... 电子克隆是基因克隆的新策略。以小麦胞质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cDNA (Tagpdl克隆 )序列为信息探针 ,在GenBank水稻nr数据库中找到高度同源的水稻基因组序列 ,通过人工序列拼接及RT PCR确认得到了水稻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 ,命名为OsG6PDH。OsG6PDH与小麦Tagpdl克隆的DNA一致率为 88% ,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小麦、番茄、烟草的胞质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基因的一致率分别为 89%、79%、80 %。经RT PCR表达谱分析 ,OsG6PDH在水稻幼穗、胚、根、叶中都有表达 ,在幼穗与根中表达略高。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CDNA 电子克隆
下载PDF
电子克隆技术及其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59
12
作者 王冬冬 朱延明 +2 位作者 李勇 李杰 柏锡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03-408,共6页
电子克隆是随着基因组计划和EST计划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是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基因克隆的新方法。它具有投入低、速度快、技术要求低和针对性强等优点。因此,电子克隆技术必将成为植物基因工程中获得新基因的重要手段。阐述了电子... 电子克隆是随着基因组计划和EST计划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是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基因克隆的新方法。它具有投入低、速度快、技术要求低和针对性强等优点。因此,电子克隆技术必将成为植物基因工程中获得新基因的重要手段。阐述了电子克隆应用所依据的数据库与生物信息资源,介绍了利用电子克隆获得功能基因的方法,及其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克隆 植物基因工程 表达序列标签EST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人类SR蛋白超家族新成员——SFRS12(SRrp508)的基因克隆和特性分析 被引量:43
13
作者 张德礼 孙晓静 +2 位作者 凌伦奖 陈润生 马大龙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7-383,共7页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克隆出全长 3811bp的人类RC5 0 8cDNA片段 ,经核酸和蛋白质分析为人类新基因 (Gen Bank登记号 :AF4 5 90 94 ) ,利用RT PCR方法从人类胰脏组织中扩增出包含编码 5 0 8个氨基酸残基最大开放读码框架 (ORF)的 16 80bpc...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克隆出全长 3811bp的人类RC5 0 8cDNA片段 ,经核酸和蛋白质分析为人类新基因 (Gen Bank登记号 :AF4 5 90 94 ) ,利用RT PCR方法从人类胰脏组织中扩增出包含编码 5 0 8个氨基酸残基最大开放读码框架 (ORF)的 16 80bpcDNA片段 ,经核酸测序证明与电子克隆结果完全一致。该基因具有启动子和TATA box,ORF前同一相位有多个终子码 ,后有加尾信号 ,显示为客观存在基因。该基因含有 12个外显子 (96~ 2 0 93bp)和 11个内含子 (14 0~ 5 15 3bp) ,定位于人类 5号染色体 5q11.2~q12 .1,无任何连锁基因存在。该基因ORF 342~ 186 8(15 2 7)横跨10个外显子 ,所编码 5 0 8氨基酸蛋白的全长序列与大鼠丝氨酸 精氨酸二肽富含性 (SR)剪切调控蛋白 86 (SRrp86 )高度同源 ,在核酸和蛋白水平的同源性分别为 84 %和 86 % ,与其他已知蛋白无论在核酸水平还是在氨基酸水平几乎均无整体的同源性。结果表明 ,所克隆的 5 0 8氨基酸蛋白才是大鼠SRrp86的人类同源物 ,从而修正了Barnard(2 0 0 0 )所指出的人类同源物为人类精氨酸富含性核蛋白 5 4 (p5 4 )这一论断 ,并提示它是日益增长的SR蛋白超家族的又一个新成员。该基因组织表达谱广泛 ,有可能具有转录因子活性 ,暂命名为SR相关剪切调控蛋白 5 0 8(SRrp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SR蛋白超家族 SRrp508 基因克隆 特性分析
下载PDF
人类新基因C17orf32的电子克隆和编码区序列RT-PCR验证 被引量:22
14
作者 张德礼 丁培国 +2 位作者 凌伦奖 陈润生 马大龙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3-549,共7页
利用生物信息学与实验验证的技术路线 ,成功地克隆了人类新基因C17orf32的cDNA (GenBank登记号 :AY0 74 90 7和TPA :BK0 0 0 2 6 0 ) ,发现C17orf32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架 (ORF ,31~ 6 5 7bp)cDNA (6 2 7bp)与人类假定基因LOC12 4 919ORF ... 利用生物信息学与实验验证的技术路线 ,成功地克隆了人类新基因C17orf32的cDNA (GenBank登记号 :AY0 74 90 7和TPA :BK0 0 0 2 6 0 ) ,发现C17orf32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架 (ORF ,31~ 6 5 7bp)cDNA (6 2 7bp)与人类假定基因LOC12 4 919ORF (2 5~ 80 7bp)的 2 5~ 6 5 1位只有一个碱基不同 .经RT PCR验证并cDNA测序、人类表达序列标签 (EST)数据库的BLAST检索和基因组成规律分析三方面的结果 ,均支持C17orf32的序列 ,而不支持LOC12 4 919的编码序列 .C17orf32基因组序列全长 4 6 10kb ,含有 6个外显子和 5个内含子 ,cDNA序列全长 16 79bp ,ORF横跨全部 6个外显子 .该基因ORF翻译起始处符合Kozak规则 ,ORF起始码上游同一相位有终止码 ,ORF后有 2个加尾信号和PolyA尾 .C17orf32基因的成功克隆表明 ,NCBIGENOMEAnnotationProject在 2 0 0 1年 12月预测的人类假定蛋白XP- 0 5 886 5编码基因LOC12 4 919的模式参考序列XM- 0 5 886 5中存在偏差 ,即在C17orf32基因cDNA的 4 0 6与 4 0 7位碱基之间错误插入一个碱基G ,从而导致在插入位点后 ,ORF编码 12 5位氨基酸以后蛋白质序列的改变 ,出现 2 6 0个氨基酸的多肽 .因此 ,应慎重看待计算机注释的人类基因组编码序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新基因 C17orf32 电子克隆 编码区序列 RT-PCR 验证
下载PDF
条锈菌诱导的小麦病程相关蛋白TaPR10基因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岗 李依民 +5 位作者 张毅 董艳玲 王晓杰 魏国荣 黄丽丽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116,共7页
【目的】克隆条锈菌诱导的小麦病程相关蛋白PR10基因,研究其在小麦成株抗条锈病防御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电子克隆、RT-PCR技术,从条锈菌侵染的小麦兴资9104中,分离病程相关蛋白10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分析该基因的DNA序... 【目的】克隆条锈菌诱导的小麦病程相关蛋白PR10基因,研究其在小麦成株抗条锈病防御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电子克隆、RT-PCR技术,从条锈菌侵染的小麦兴资9104中,分离病程相关蛋白10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分析该基因的DNA序列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保守域及基本特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小麦成株期和苗期受条锈菌CYR32侵染后的表达情况。【结果】分离到病程相关蛋白10基因,命名为TaPR10,ORF长483bp,编码由16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TaPR10;TaPR10不含跨膜区、无信号肽、定位在胞内,除具有典型的病程相关蛋白Bet_v_I家族保守结构域外,还有其它4类功能保守域;与小麦、高粱、玉米和水稻等4种植物PR10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80%左右;TaPR10 DNA序列内部存在188至271位84bp的内含子序列,其拼接位点序列具有GT-AG双核苷酸序列;TaPR10基因表达分析的结果表明,TaPR10基因在成株期和苗期反应中表达量均上调,成株期表达高于苗期。【结论】首次分离到一个条锈菌CYR32诱导的小麦TaPR10基因,该基因可能参与了小麦成株抗条锈病防御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菌 病程相关蛋白 表达模式 基因克隆 电子克隆
下载PDF
蜜蜂(Apis mellifera)腺苷酸转移载体基因cDNA的电子克隆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大福 牛宝龙 +2 位作者 翁宏飚 孟智启 吕顺霖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23-927,共5页
以果蝇腺苷酸转移载体基因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蜜蜂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克隆了蜜蜂腺苷酸转移载体基因(Am ant)的cDNA序列(GenBank登记号为AY332626),该基因全长1 251bp。经RT-PCR克隆、序列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电子克隆序列... 以果蝇腺苷酸转移载体基因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蜜蜂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克隆了蜜蜂腺苷酸转移载体基因(Am ant)的cDNA序列(GenBank登记号为AY332626),该基因全长1 251bp。经RT-PCR克隆、序列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电子克隆序列完全一致;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ORF),编码蛋白为300个氨基酸,通过对人、果蝇、家蚕及烟草天蛾的腺苷酸转移载体蛋白序列比较,发现该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说明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序列,进行跨物种EST数据库的同源检索筛选、拼接,是基因克隆的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 腺苷酸转移载体 基因克隆 EST数据库 RT-PCR 电子克隆
下载PDF
运用基因组和EST数据库进行电子克隆分离杨树功能基因的策略 被引量:13
17
作者 林元震 张志毅 +3 位作者 林善枝 张谦 刘纯鑫 郭海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83-587,共5页
杨树是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也是主要的工业用材树种,还是高大林木的模式树种。进行杨树功能基因的挖掘、克隆和功能的研究,是当前杨树基因组学的首要任务之一,不仅可为杨树品种改良和基因资源的有效利用奠定基础,而且对探讨林木的生理... 杨树是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也是主要的工业用材树种,还是高大林木的模式树种。进行杨树功能基因的挖掘、克隆和功能的研究,是当前杨树基因组学的首要任务之一,不仅可为杨树品种改良和基因资源的有效利用奠定基础,而且对探讨林木的生理及遗传特性分子机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电子克隆是近年来伴随着基因组计划和EST计划发展起来的基因克隆新方法,具有成本低、速度快、技术要求低和针对性强等优点。丰富的杨树EST数据和公布的杨树基因组序列框架图,使得利用电子克隆技术开展杨树功能基因的分离和鉴定已经成为可能。本文阐述了电子克隆分离杨树功能基因的基本方法、相关的生物信息资源,并讨论了电子克隆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功能基因 基因组和EST数据库 电子克隆
下载PDF
大豆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基因(PDX)的电子克隆和进化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蕊 孟宪萍 +2 位作者 胡英考 蔡民华 李雅轩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8,共5页
电子克隆(In silicocloning)是随着基因组计划和EST计划实施而发展起来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基因克隆的新方法。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相对保守的特点,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大豆... 电子克隆(In silicocloning)是随着基因组计划和EST计划实施而发展起来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基因克隆的新方法。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相对保守的特点,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大豆(Glycine max)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搜索和序列拼接,获得了1 280 bp长的大豆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的基因序列(GenBank登陆号为DQ139265)。经过RT-PCR扩增、基因组PCR扩增、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电子克隆序列完全一致。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ORF,20~955 bp),编码311个氨基酸。通过与水稻、日本百脉根、烟草、截形苜蓿等物种的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表明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序列,对跨物种间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拼接,是克隆基因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克隆 EST数据库 RT-PCR 基因组PCR 大豆 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
下载PDF
条锈菌诱导的小麦MBF1转录辅激活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毅 张岗 +3 位作者 董艳玲 郭军 黄丽丽 康振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7,共7页
应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从小麦叶片中分离出一个条锈菌诱导的编码MBF1基因的cDNA序列,暂被命名为TaMBF1a。TaMBF1a包含一个完整的42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2个氨基酸,具有MBF1保守结构域;小麦TaMBF1a氨基酸序列与水稻OsMBF1相似性达... 应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从小麦叶片中分离出一个条锈菌诱导的编码MBF1基因的cDNA序列,暂被命名为TaMBF1a。TaMBF1a包含一个完整的42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2个氨基酸,具有MBF1保守结构域;小麦TaMBF1a氨基酸序列与水稻OsMBF1相似性达92%,与拟南芥AtMBF1a相似性达80%。TaMBF1a编码的蛋白可能是核蛋白,且该基因在小麦根、茎、叶组织中表达量基本一致。在小麦与条锈菌的亲和、非亲和互作中,TaMBF1a基因均受条锈菌诱导高水平表达,且非亲和组合表达量高于亲和组合。外源植物激素水杨酸、乙烯、脱落酸也可诱导该基因快速上调表达,表明TaMBF1a可能通过水杨酸、乙烯等信号途径参与小麦对条锈菌的防御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菌 小麦 MBF1转录辅激活因子 电子克隆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小麦Mlo基因的克隆及白粉病菌诱导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红明 刘红彦 +2 位作者 王俊美 田保明 王鹏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1-405,共5页
为了研究Mlo基因在感、抗小麦品种中的表达情况,根据小麦基因芯片的Mlo探针序列,利用电子克隆与RT-PCR方法在感病小麦品种豫麦13和抗病品种红蚰麦中分别克隆到Mlo基因的同源序列。两条核苷酸序列全长均为1 605 bp,都含有一个完整的ORF(O... 为了研究Mlo基因在感、抗小麦品种中的表达情况,根据小麦基因芯片的Mlo探针序列,利用电子克隆与RT-PCR方法在感病小麦品种豫麦13和抗病品种红蚰麦中分别克隆到Mlo基因的同源序列。两条核苷酸序列全长均为1 605 bp,都含有一个完整的ORF(Open reading frame)。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二者的DNA序列只有一个核苷酸的差异,与大麦Mlo的相似性均为90%。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前18个氨基酸是信号肽序列,第414~435位是编码蛋白的活性中心,第451、459、462、475、483位点上有糖基化位点,细胞定位分析将其定位在膜上。从头建模分析构建的二者三维结构有明显差异。利用定量PCR对该基因在白粉菌诱导早期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两基因的表达都受白粉菌的诱导,但在红蚰麦中的表达高峰出现在18 h,豫麦13中的表达高峰出现在72 h,表达时间的差异可能决定了两者对白粉菌的不同抗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MLO 电子克隆 表达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