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常向前 张舒 +5 位作者 刘冬碧 赵越 王佐乾 杨小林 夏颖 吕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5-301,共7页
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 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氧乐果、乐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吡虫啉、啶虫脒、三环唑、戊唑醇、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乙草胺及异丙甲草胺等25种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结果表明,检出率最高的3种农药为当前常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87.21%),杀菌剂三环唑(91.86%)及戊唑醇(72.09%),其残留均值分别为0.0397、0.0734 mg/kg及0.0276 mg/kg;已经禁用的有机氯农药滴滴涕(o,p′-DDT、p,p′-DDT、p,p′-DDE、p,p′-DDD)仍能检出,检出率为36.05%~66.28%。3种模式田块中检出的滴滴涕主要来源于历史上滴滴涕的使用。杀虫剂吡蚜酮及杀菌剂三环唑在再生稻田的残留量均值显著高于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及一季中稻田;但其他农药在不同种植模式稻田中的残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江汉平原农药残留的治理及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中稻-油菜/小麦轮作 一季中稻 再生稻 稻田 农药残留
下载PDF
单季稻开花结实期高温热害特征及防控对策
2
作者 方文英 陈佳麒 +9 位作者 楚岱蔚 丁梦佳 姚平 金益民 罗天子 沈兴连 莫红华 黄玉英 郑孝孝 朱德峰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0,共3页
近年,长江流域稻区单季稻开花结实期高温频发重发。本文分析了高温年水稻开花结实期高温热害特征及高温对结实率的影响。高温年日最高温度高,持续时间延长;高温年7月上旬至8月上旬日最高温度较常温年高4.3℃~4.8℃;水稻开花结实期遇到... 近年,长江流域稻区单季稻开花结实期高温频发重发。本文分析了高温年水稻开花结实期高温热害特征及高温对结实率的影响。高温年日最高温度高,持续时间延长;高温年7月上旬至8月上旬日最高温度较常温年高4.3℃~4.8℃;水稻开花结实期遇到高温热害结实率下降28.2~43.4个百分点;品种间耐高温热害特性差异较大。根据开花结实期高温热害特征及高温引起结实率下降的特点,提出高温预警及播期调整、耐热品种选择、高温期间田间灌水、喷施生长调节物质等开花结实期高温热害防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 开花结实期 高温热害 长江流域
下载PDF
一季中晚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怀珍 黄庆 +3 位作者 陆秀明 李康活 李惠芬 张彬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3,共3页
于2008年5~10月以黄华占为试材,在博罗县麻陂镇乾兴农场进行了一季中晚稻-再生稻的不同施氮水平(再生稻每667m2促芽肥设纯N 0、5、7、和9 kg)与留桩高度(离地面20、30、40 cm)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的再生稻促芽肥对头季稻(... 于2008年5~10月以黄华占为试材,在博罗县麻陂镇乾兴农场进行了一季中晚稻-再生稻的不同施氮水平(再生稻每667m2促芽肥设纯N 0、5、7、和9 kg)与留桩高度(离地面20、30、40 cm)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的再生稻促芽肥对头季稻(一季中晚稻)和再生稻的穗粒结构和产量没有明显影响;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的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留桩高度40 cm具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原因是其较高节位(第3、4节)的穗数和有效穗数较多、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中晚稻 再生稻 高产 栽培
下载PDF
2023年单季晚粳品种筛选
4
作者 徐建庭 方忠坤 徐乐斌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11-15,共5页
为鉴定单季晚粳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进一步筛选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麦茬粳稻品种,满足种植需求,本研究选取10个水稻新品种,以嘉优5号作为对照,开展2023年单季晚粳品种筛选试验。每个品种重... 为鉴定单季晚粳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进一步筛选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麦茬粳稻品种,满足种植需求,本研究选取10个水稻新品种,以嘉优5号作为对照,开展2023年单季晚粳品种筛选试验。每个品种重复种植3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3.3 m^(2),田间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对10个品种及对照的产量、米质、抗病性及其他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适宜在研究区及周边地区种植的高产粳稻新品种有5个,分别是W214176、W217682、W097、W227962和W098;抗性品种3个,分别是申优531、W220096和W220130;优质稻品种1个(W2225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晚粳 麦茬 粳稻高产 抗病性 粳稻品种
下载PDF
RegCM3下1951-2100年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 被引量:12
5
作者 褚荣浩 申双和 +3 位作者 吕厚荃 李萌 喻丽 沙修竹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9-785,共7页
为揭示气候变化情景下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本研究根据江苏省1971-2000年逐日站点气象数据以及RegCM3模式模拟输出的格点气象数据,从中提取江苏省气象资料,对RegCM3下1951-2100年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 为揭示气候变化情景下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本研究根据江苏省1971-2000年逐日站点气象数据以及RegCM3模式模拟输出的格点气象数据,从中提取江苏省气象资料,对RegCM3下1951-2100年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显示:(1)江苏省热量资源总体呈现年≥10℃积温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且随年份增加逐渐增加;一季稻适播期(≥10℃初日)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逐渐推迟,且随年份增加逐渐提前;一季稻生育期天数1951-2010年由东北向西南逐渐缩短,2011-2100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缩短。(2)随着热量资源的逐渐增加,江苏省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呈现出时间上低-高-低、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且苏南西南部一直为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CM3 江苏省 热量资源 一季稻 气候生产潜力
下载PDF
浙北地区榨菜-乳黄瓜-单季晚稻水旱轮作高效栽培模式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金文荣 《园艺与种苗》 CAS 2013年第9期26-28,39,共4页
结合近几年浙北地区的生产实践,探索出榨菜-乳黄瓜-单季晚稻水旱轮作高效栽培模式,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对该种植模式的茬口安排和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榨菜 乳黄瓜 晚稻 水旱轮作 高效栽培模式
下载PDF
单季晚稻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轻简化施药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凌代芬 孙俊铭 +2 位作者 张向前 秦学峰 韦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4期128-132,共5页
[目的]明确水稻全生育期轻简化施药技术方案对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秧苗素质、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全生育期轻简化施药技术方案对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 [目的]明确水稻全生育期轻简化施药技术方案对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秧苗素质、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全生育期轻简化施药技术方案对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及壮苗效果、增产效果、减药效果。[结果]水稻全生育期轻简化施药技术,主抓播种前种子药剂处理、移栽前施送嫁药和破口前施保穗药3个关键环节的预防性用药,对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水稻秧苗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增产效果明显,药剂施用量(有效成分量)明显减少。[结论]水稻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轻简化施药技术“三前三防、两期两治”减药控害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主要病虫害 单季晚稻 全生育期 轻简化 施药技术
下载PDF
施肥和密度对一季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曾勇军 石庆华 +1 位作者 李木英 谭雪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25-330,共6页
研究了施氮量、施钾量及栽插密度对一季稻两优培九的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栽插密度为每公顷 2 5万穴的条件下 ,氮肥的适宜用量为 2 2 5kg/hm2 左右 ,钾肥的用量应在 2 85kg/hm2 左右 ;为了保证足够的穗数 ,施氮量在每公顷... 研究了施氮量、施钾量及栽插密度对一季稻两优培九的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栽插密度为每公顷 2 5万穴的条件下 ,氮肥的适宜用量为 2 2 5kg/hm2 左右 ,钾肥的用量应在 2 85kg/hm2 左右 ;为了保证足够的穗数 ,施氮量在每公顷 2 2 5kg的条件下 ,总株数应在 3 3万穴左右。同时就超高产水稻的源库关系及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一季稻 群体质量 产量 施氮量 施钾量 栽插密度
下载PDF
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对单季稻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9
作者 王强 姜丽娜 +4 位作者 潘建清 李建强 马军伟 叶静 邹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951-3960,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的单季稻氮肥减施和稳产效应,筛选适宜于单季稻一次性施肥的缓释氮肥类型。【方法】2013—2016年在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太湖新城和金华市蒋堂镇分别布置11个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田间小区试验,比...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的单季稻氮肥减施和稳产效应,筛选适宜于单季稻一次性施肥的缓释氮肥类型。【方法】2013—2016年在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太湖新城和金华市蒋堂镇分别布置11个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田间小区试验,比较树脂包膜尿素(RCU)、聚氨酯包膜尿素(PCU)和稳定性肥料(NIU)等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处理(氮肥用量225 kg·hm^(-2))与常规分次施肥处理(尿素Urea,种植大户常规施肥,270 kg·hm^(-2))在单季稻产量、土壤氮素供应特征和水稻氮素吸收特征、氮肥利用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多点试验汇总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处理(N0)的水稻产量为Urea处理的83.9%,3个试验点Urea处理的平均氮肥利用率为19.2%—20.1%。3种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处理单季稻平均产量与Urea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2)RCU和PCU处理在林城和太湖新城试验中地上部氮含量、氮素吸收量与Urea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NIU处理在太湖新城试验中地上部氮含量著低于Urea处理。金华试验点籼粳杂交稻品种试验中3种缓释氮肥处理稻谷中氮含量都明显下降。(3)RCU处理单季稻平均产量显著高于PCU和NIU处理,多点试验中产量变异系数较小,水稻生长后期土壤铵态氮含量和植株氮素吸收强度都高于Urea处理,氮肥利用率比Urea处理提高了2.8—9.0个百分点。【结论】基于现阶段土壤基础肥力和常规施肥量,采用RCU、PCU或NIU一次性基施,氮肥用量比现阶段常规施肥量减少16.7%时,可以满足单季稻一次性施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氮肥 一次性施肥 单季稻 氮素吸收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菜场夏闲田一季中晚稻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黄庆 刘怀珍 +2 位作者 陆秀明 李康活 周少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2-626,共5页
2006年5~9月在广东省博罗县园洲镇的会达菜场和鸿霖菜场,以"黄华占"水稻为试材,进行一季中晚稻不同耕作方法和不同种植方式的研究,探索稻菜轮作系统的水稻种植省工节本、节能减排与循环利用技术措施。结果表明:耕作方法对水... 2006年5~9月在广东省博罗县园洲镇的会达菜场和鸿霖菜场,以"黄华占"水稻为试材,进行一季中晚稻不同耕作方法和不同种植方式的研究,探索稻菜轮作系统的水稻种植省工节本、节能减排与循环利用技术措施。结果表明:耕作方法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种植方式中抛秧和插植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比直播显著或极显著增产。耕作方法中,常耕的有效穗数较多、穗粒数较少,免耕、免耕旱管的有效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多;不同耕作方法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差异。种植方式中,直播的有效穗数最多、穗粒数最少、千粒重最轻,产量最低;抛秧穗数适宜、穗粒数和群体颖花数较多,千粒重较大,产量最高;插植的群体颖花数与直播相近,籽粒充实,产量水平居中。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千粒重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和有效穗数相对比较稳定。结果表明,一季中晚稻采用常耕、免耕和免耕旱管均可行,采用抛秧或插植的效果比直播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菜轮作 耕作方法 种植方式 一季中晚稻 产量
下载PDF
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四个省的调查 被引量:20
11
作者 陈风波 马志雄 陈培勇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1年第3期62-73,共12页
双季稻和单季稻两种种植模式之间的改变会极大影响到水稻产量和农户劳动力投入及物资投入水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四个省243个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对农户水稻种植模式现状和变化进行了描述,对农户种植模式改变的观点进行归纳,并从... 双季稻和单季稻两种种植模式之间的改变会极大影响到水稻产量和农户劳动力投入及物资投入水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四个省243个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对农户水稻种植模式现状和变化进行了描述,对农户种植模式改变的观点进行归纳,并从劳动力限制、水稻单产和农民粮食消费、水稻生产效益以及水稻生产的工日收入几个角度对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采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显示,水稻生产效益和水稻生产的工日收入水平成为影响水稻种植模式采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水稻 双季稻 单季稻 经济分析
下载PDF
“Ⅱ优084”在永胜涛源创世界水稻单产新高的栽培模式探讨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福荣 戴陆园 +4 位作者 张红生 王建军 黄跃 杨洪 杨高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B05期44-48,共5页
2003年杂交稻“Ⅱ优084”在云南永胜涛源以每公顷产18467.55kg刷新世界水稻单产新高,作者阐述了超高产栽培的生态环境,超高产品种(组合)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模式。同时通过分析近20年来在永胜涛源刷新世界水稻高产纪录的品种(组合),得出... 2003年杂交稻“Ⅱ优084”在云南永胜涛源以每公顷产18467.55kg刷新世界水稻单产新高,作者阐述了超高产栽培的生态环境,超高产品种(组合)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模式。同时通过分析近20年来在永胜涛源刷新世界水稻高产纪录的品种(组合),得出超高产品种(组合)的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Ⅱ优084” 水稻 品种 产量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岳伟 曹雯 +2 位作者 杨太明 吴文革 陈刚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1期222-228,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利用安徽省一季稻主产区4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气象数据,分析安徽省一季稻沿淮、江淮、沿江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气温、≥10℃...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利用安徽省一季稻主产区4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气象数据,分析安徽省一季稻沿淮、江淮、沿江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气温、≥10℃积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等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变化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一季稻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温度、≥1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沿淮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江淮、沿江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无明显变化规律;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对一季稻气象产量均为副作用,≥10℃积温的增加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一季稻 产量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与种植模式变迁——以江汉平原稻农水稻种植为例 被引量:37
14
作者 陈风波 丁士军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3-52,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南方双季稻区出现的双季稻改单季稻已经造成水稻播种面积的减少,近年来直接影响到稻谷产量的增长。本文在新古典假设下,构建了农户行为模型,利用单位概率模型对影响江汉平原稻农水稻种植模式变化的深层次因素进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南方双季稻区出现的双季稻改单季稻已经造成水稻播种面积的减少,近年来直接影响到稻谷产量的增长。本文在新古典假设下,构建了农户行为模型,利用单位概率模型对影响江汉平原稻农水稻种植模式变化的深层次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发现除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外,非农活动增加而引起的劳动力不足是导致双季稻改单季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化 种植模式 “双改单”
下载PDF
安徽省一季稻产量灾损风险评价 被引量:9
15
作者 郭建茂 谢晓燕 +2 位作者 吴越 王锦杰 申双和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88-495,共8页
利用安徽省1981-2014年50个市(县)一季稻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方法计算一季稻相对气象产量,通过正交经验分解(EOF)分析一季稻相对气象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一季稻产量灾损角度出发,采用灾年平均减产率、产量变异系数、减产风险... 利用安徽省1981-2014年50个市(县)一季稻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方法计算一季稻相对气象产量,通过正交经验分解(EOF)分析一季稻相对气象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一季稻产量灾损角度出发,采用灾年平均减产率、产量变异系数、减产风险指数及区域农业水平指数作为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指标,对安徽一季稻产量灾损进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安徽省各市(县)一季稻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北部增产或减产较南部明显,2005年之前安徽一季稻产量波动剧烈;不同产量灾损评估指标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连续性,灾年平均减产率、产量变异系数和减产风险指数均表现为北部数值高于南部,区域农业水平指数呈现由东北向西南减小的趋势。根据产量灾损综合风险指数区划结果,研究区域内北部灾损风险高于南部,风险高值区和中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淮、江淮北部,风险低值区面积最广,主要位于皖南山区、沿江地区及江淮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相对气象产量 产量灾损 区域农业水平指数
下载PDF
安徽省冬小麦和一季稻分时段水分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许莹 马晓群 +1 位作者 田晓飞 姚筠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33-39,共7页
为了提高干旱灾害损失评估的时效性,更好地适应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需要。根据农作物发育期与月历的对应关系,利用合肥和宿县农气观测站点冬小麦和一季稻1994—2002年的发育期、产量以及土壤水分资料,采用Jensen模型新算法模拟农作物... 为了提高干旱灾害损失评估的时效性,更好地适应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需要。根据农作物发育期与月历的对应关系,利用合肥和宿县农气观测站点冬小麦和一季稻1994—2002年的发育期、产量以及土壤水分资料,采用Jensen模型新算法模拟农作物水分的动态变化,得出农作物生长期内逐旬水分亏缺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计算作物全生育期内逐旬作物水分敏感系数。并利用安徽省干旱地区、干旱年农作物的实际减产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作物需水临界期对缺水最敏感,如冬小麦孕穗—抽穗扬花期和一季稻抽穗期均是对缺水最敏感的阶段,而这2个作物的苗期和成熟中后期对缺水反映均不敏感。经验证,敏感性系数计算与减产实况相吻合,因此,计算结果可作为安徽省农作物实时干旱损失评估业务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一季稻 水分敏感指数 安徽
下载PDF
安徽省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对一季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岳伟 杨太明 陈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5811-15813,共3页
[目的]通过历史气象资料分析,揭示安徽省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对一季稻生长的影响,为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农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及产量结构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分析安徽省近50年来夏季高温发生规律... [目的]通过历史气象资料分析,揭示安徽省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对一季稻生长的影响,为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农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及产量结构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分析安徽省近50年来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针对典型年夏季高温发生特点,结合一季稻所处发育期的温度适宜指标和高温危害指标,简要分析安徽夏季高温热害对一季稻水稻生长发育的危害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安徽省高温热害持续的时间与出现频次都是沿江高于江淮之间,江淮之间高于沿淮。安徽夏季高温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到高温热害,可导致空壳率、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结论]安徽省江淮地区高温热害的主要发生时段与一季稻抽穗扬花期基本吻合,可通过推迟栽插期来避免一季稻遭受高温热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高温 一季稻
下载PDF
紫云英还田对单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谢志坚 涂书新 +1 位作者 徐昌旭 刘光荣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76-1584,共9页
为探究紫云英还田对单季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以我国南方单季稻-紫云英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CK)、尿素单施(N)、尿素与紫云英配施(NM)3个处理,研究紫云英还田对南方单季稻田NH_3挥发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N... 为探究紫云英还田对单季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以我国南方单季稻-紫云英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CK)、尿素单施(N)、尿素与紫云英配施(NM)3个处理,研究紫云英还田对南方单季稻田NH_3挥发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N和NM的氨挥发通量在氮肥施用后第3天达到峰值(分别为10.8 kg·hm^(-2)·d-1和9.27 kg·hm^(-2)·d-1),之后迅速下降。在整个监测期间,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93.4 kg·hm^(-2)和79.8 kg·hm^(-2),分别占氮素施用量的25.7%和21.9%。田面水中铵态氮含量和pH值以及分蘖期土壤中羟胺还原酶活性与氨挥发速率或累积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与N相比,NM显著降低表面水中铵态氮含量以及水稻分蘖期土壤中羟胺还原酶活性(37.8%),最终显著降低外源氮素NH_3挥发累积量和挥发系数(14.6%和14.8%)。综上,NM可有效减少单季稻田外源氮素NH_3挥发损失,从而提高氮素养分利用率,降低氮素养分的环境风险。本研究结果为紫云英在缓解模式内氮肥气态损失,提高氮素当季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单季稻 氮素 NH3挥发 羟胺还原酶
下载PDF
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 被引量:37
19
作者 吕建群 曾宪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10期184-186,共3页
通过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副作用较大,所以... 通过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副作用较大,所以有效穗数太大对提高产量反而不利。笔者认为,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其单产9.0t/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265~270万/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大于84%,千粒重27~29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中籼中熟 产量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江淮地区气温变化对一季中稻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马晓群 许莹 赵海燕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03-612,共10页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最高和最低气温不同的变化特征会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产生明显影响。根据江淮地区代表性站点近50年来一季中稻产量形成阶段最高和最低气温的统计分析表明,1991年以来,最低气温升温速率大于最高气温,日较差减小,...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最高和最低气温不同的变化特征会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产生明显影响。根据江淮地区代表性站点近50年来一季中稻产量形成阶段最高和最低气温的统计分析表明,1991年以来,最低气温升温速率大于最高气温,日较差减小,极端高温事件强度、频率有所增强。利用安徽省农科院2000~2004年中稻分期播种试验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数据与产量形成阶段的最高与最低气温不同步长滑动平均值进行动态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对水稻产量构成和产量在始穗前和始穗后各有一个负影响时段,其影响程度始穗前大于始穗后;对结实率影响最大,其次是千粒重,再次是产量;最低气温的影响大于最高气温。随着滑动步长的增加,最高气温负影响程度的增大主要体现在抽穗前,最低气温则贯穿于整个产量形成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一季中稻 产量 产量构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