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n Role of Forest to Control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aihu Lake Basin-Based on Source-Sink Analysis 被引量:5
1
作者 Jianfeng ZHANG Jingmin JIANG +6 位作者 Zhijian ZHANG Qihua SHAN Guangcai CHEN Ying WANG Yonghui XU Harry WU Aljoy ABARQUEZ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09年第5期345-350,共6页
Taihu Lake is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Changjiang delta region, the Lake and its effluent rivers are important water sources for 40 million around inhabitants and rapidly increasing industrial factories in Shanghai, J... Taihu Lake is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Changjiang delta region, the Lake and its effluent rivers are important water sources for 40 million around inhabitants and rapidly increasing industrial factories in Shanghai, Ji-angsu and Zhejiang. The pollutants originate mainly from acidy rain, home sewage of the vast number of inhabitants, livestock manure, agricultural fertilizers & pesticides applied over fields in the drainage basin, and the industrial sewage. Due to the kinds of pollutants, the Lake water is getting highly eutrophic, with frequent blooms of blue-green algae. Compared with point-source pollutants, diffuse pollution is much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o control. Thus combating non-point pollution (NPP) is paid much great attention. Based on analysis on source-sink of NPP in Taihu Lake basi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unction of forests on NPP control is multiple and important by both source reduction and sink expansion.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planting trees through constructing forested wetlands and establishing riparian forest buffers is to control soil & water erosion, decrease agrochemicals application, and improve farming conditions in the region of Taihu Lake basin. Moreover forests help to intercept acidy rain, protect streambanks, uptake nutrients, hold up pollutants and provide habitat for wild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RIPARIAN FOREST BUFFER Zone SOURCE-sink Taihu lake
下载PDF
滇池螺类碳汇分布储存特征研究
2
作者 邸雪嫣 诺家兵 +3 位作者 胡承磊 张继来 邓毅书 苏友波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77-82,共6页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容量法测定碳酸钙含量,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使用ArcGIS 10.2和Origin 2022软件进行绘图,探究滇池湖区螺类的碳汇效应大小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螺蛳数量最多,占56.99%;其次为方格短沟蜷...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容量法测定碳酸钙含量,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使用ArcGIS 10.2和Origin 2022软件进行绘图,探究滇池湖区螺类的碳汇效应大小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螺蛳数量最多,占56.99%;其次为方格短沟蜷、蚌、钉螺滇川亚种;中国圆田螺和梨形环棱螺数量较少,占比不足1.00%。(2)不同螺类之间的形态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方格短沟蜷的壳体表面积最大且固碳能力最佳,平均碳含量为112.94 mg/g;其次是钉螺滇川亚种;蚌和螺蛳的碳含量相对较低,均值在70.00 mg/g左右。(3)除方格短沟蜷外,其他3种螺类的碳固存含量均与其壳高、壳宽及壳重呈负相关。滇池湖区的螺类碳汇大部分汇集于方格短沟蜷中,其次是数量最多的螺蛳。该研究结果可为滇池及其周边地区的碳储量评估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湖区 螺类 形态学 碳汇效应 固碳能力
下载PDF
基于GIS的巢湖流域碳储量及碳汇现状研究
3
作者 姚亦鹏 刘萌硕 +1 位作者 傅海峰 冷欣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4期15-20,共6页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碳汇研究可为国家实行“双碳”战略提供数据支撑。本文运用InVEST模型与CASA模型分别对巢湖流域的碳储量及固碳速率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22年巢湖流域碳储存总量为3350万t,NPP均值为469 g/(m^(2)·a),NE...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碳汇研究可为国家实行“双碳”战略提供数据支撑。本文运用InVEST模型与CASA模型分别对巢湖流域的碳储量及固碳速率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22年巢湖流域碳储存总量为3350万t,NPP均值为469 g/(m^(2)·a),NEP均值为348.595 g/(m^(2)·a)。巢湖流域西南区大别山山区碳储量较高,合肥市城区内碳储量较低,该分布规律与巢湖流域固碳速率空间分布大致相似,且秋季固碳速率高于其它3个季度。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巢湖流域碳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林地是巢湖流域碳密度与碳汇最高的土地类型,退耕还林是增加区域碳汇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流域 碳储量 碳汇现状
下载PDF
考虑空间尺度效应的云南异龙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污染源解析
4
作者 袁梦祥 赵洛琪 +6 位作者 高雨晗 黄律 马旭东 沈春节 刘嫦娥 付登高 段昌群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0-781,共12页
定量解析污染源对水质影响的贡献是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目前多通过水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以解析水体污染源的研究,忽略了空间尺度的差异性,引发景观配置不合理的后果。为此,本研究依据考虑空间尺度效应的污染源解析方法,基... 定量解析污染源对水质影响的贡献是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目前多通过水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以解析水体污染源的研究,忽略了空间尺度的差异性,引发景观配置不合理的后果。为此,本研究依据考虑空间尺度效应的污染源解析方法,基于异龙湖流域3条主要入湖河流的入湖口监测断面对雨季和旱季的水质数据进行研究。同时利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和bioenv分析揭示河道不同尺度缓冲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的影响并解析河流主要污染源。研究结果表明:(1)异龙湖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表现出季节性差异,旱季期间3条主要入湖河流的浊度、化学需氧量(COD_(Cr))、氨氮(NH_(3)-N)、总磷(TP)和总氮(TN)浓度平均值相比于雨季减幅分别为39.53%、39.93%、94.48%、38.29%和1.72%。其中,入湖河流水体中的TN在旱季和雨季的超标率分别为58%和74%,成为首要污染物;(2)在旱季,20 m缓冲区尺度内河流水质受耕地和裸地占比影响较大,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至50~300 m缓冲区尺度时建设用地、林地及水体占比对水质的影响增加;在雨季,COD_(Cr)、NH_(3)-N、TP和TN受20~300 m缓冲区尺度下建设用地占比及200~300 m缓冲区尺度下的水体占比影响,溶解氧受20 m缓冲区尺度内建设用地占比及50~300 m缓冲区尺度下耕地占比影响;(3)异龙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在旱季的主要污染源是20 m缓冲区尺度内的裸地、20~100 m缓冲区尺度下的耕地、50~300 m缓冲区尺度下的建设用地以及100~300 m缓冲区尺度下的基塘—水库水体;雨季的主要污染源是20~300 m缓冲区尺度下的建设用地、200~300 m缓冲区尺度下的水库—基塘以及50~300 m缓冲区尺度下的耕地。本研究在污染源解析过程中提出考虑不同河道缓冲区的空间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受体模型的主观性,提高污染源识别和分配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以帮助管理者明确在不同空间尺度下污染防治的重点,为水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 水质分异特征 土地利用 “源”“汇”景观理论 异龙湖
下载PDF
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量时空变化研究
5
作者 金显玲 安杰才仁 +2 位作者 孙丰海 俞君贤 高君元 《青海草业》 2024年第3期50-56,79,共8页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维系该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利用MODIS NPP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结合土壤有机碳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的草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碳储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基于MODIS GPP数据及草地生态系...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维系该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利用MODIS NPP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结合土壤有机碳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的草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碳储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基于MODIS GPP数据及草地生态系统呼吸估算模型统计分析了草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碳汇量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349.96 Tg,单位面积碳储量为13.83 kg·m^(-2),整体呈环带特征,大致以辐射状分布。(2)近21 a来,青海湖流域草地生态系统碳汇量多年平均值为17.14 Tg,单位面积碳汇量为0.16 kg·m^(-2)·a^(-1),表明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草地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汇量 碳汇
下载PDF
东洞庭湖涨水期水域碳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朱怡帆 田泽斌 +5 位作者 王丽婧 纪道斌 杨忠勇 孟江槐 田盼 刘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3-853,共11页
为了解东洞庭湖水域的碳汇特征,于2022年4月涨水期对东洞庭湖区域进行调查采样,并同步监测关键环境因子.运用垂向归纳模型和薄边界层法分别研究了东洞庭湖涨水期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以及水-气界面CO_(2)和CH_(4)的交换通量,基于碳收支... 为了解东洞庭湖水域的碳汇特征,于2022年4月涨水期对东洞庭湖区域进行调查采样,并同步监测关键环境因子.运用垂向归纳模型和薄边界层法分别研究了东洞庭湖涨水期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以及水-气界面CO_(2)和CH_(4)的交换通量,基于碳收支关系计算水域净碳汇通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涨水期水域碳汇能力存在空间差异性,总体表现出碳源的特征.湖区出口、城陵矶、岳阳楼、扁山、鹿角、湖中岛、蝴蝶口、大小西湖、六门闸上游、红星洲净碳汇通量为负值,表现为碳源,通量波动范围为-4.92~-0.17(mmol/(m^(2)·h)),平均值为-1.95mmol/(m^(2)·h);东湖区、六门闸下游净碳汇通量为正值,表现为碳汇,通量波动范围为1.10~2.24(mmol/(m^(2)·h)),平均值为1.67mmol/(m^(2)·h).东洞庭湖水域的净碳汇通量(NPP)主要受CO_(2)通量(FCO_(2))、CO_(2)分压(PCO_(2))及溶解氧(DO)影响.此外水位波动、水体营养盐、温度、水体碱度也会通过改变水体PCO_(2)含量对碳汇能力造成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 涨水期 碳汇 环境因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潜力评估方法与应用——基于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梁森 张建军 +1 位作者 王柯 刘时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517-3531,共15页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措施,借助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固碳潜力,无疑是土地利用碳减排的新路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整治视角,从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质量两个方面评估了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措施,借助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固碳潜力,无疑是土地利用碳减排的新路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整治视角,从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质量两个方面评估了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并借助InVEST模型定量化地分析了工程实施前后的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结果如下:(1)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加速了各类生态系统间的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城镇生态系统的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减少;工程区植被覆盖度整体提高,NDVI值平均水平不断上升、高值区逐步扩大,劣质、低质生态系统改造成果显著,陆地生态系统质量有效提升。(2)试点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潜力得到有效改善,工程累积增加碳汇面积22.68%,其中工程实施前期增加碳汇面积18.06%,中后期增加面积4.62%;工程实施后2018年碳汇总量增加32.74 Tg,2020年碳汇总量增加31.28 Tg,年均碳汇潜力的提升约1.24%;工程在增加生态系统质与量、碳汇潜力的巩固与提升上具有显著成效。分析结果表明,生态保护修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项,这也是生态保护修复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基本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碳汇潜力 “双碳”目标 生态系统碳汇
下载PDF
2001一2018年滇池总磷出入湖通量变化与源汇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吴东少 曹敏 +2 位作者 段仲昭 张远 高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6-1319,共14页
磷的外源输入与底泥源汇变化是湖泊富营养化形成的重要原因,解析磷出入湖关键过程及其平衡变化对湖泊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滇池外海出入湖磷通量变化问题,融合水文水质观测数据和HBV水文模型模拟数据,使用LOADEST负荷统计... 磷的外源输入与底泥源汇变化是湖泊富营养化形成的重要原因,解析磷出入湖关键过程及其平衡变化对湖泊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滇池外海出入湖磷通量变化问题,融合水文水质观测数据和HBV水文模型模拟数据,使用LOADEST负荷统计模型解析了20012018年滇池外海入湖河流、大气沉降和出湖河流的磷通量变化特征,评估了湖体总磷的源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12018年滇池外海入湖磷通量年际间波动范围大,在118~700 t/a之间,多年平均入湖磷通量为280.61 t/a,其中河流平均输入251.97 t/a,大气沉降平均输入28.64 t/a,在研究的气象水文因子中,入湖磷通量主要影响因素是入湖流量和调水量,其次是降水;②滇池外海年均出湖总磷通量42.25 t/a,在8~84 t/a之间波动,出湖通量变化主要受入湖流量与调水量的影响,其次是气温;③在年和月的时间尺度上,滇池外海均表现为磷的环境汇,多年平均磷滞留量为238.36 t/a,但在部分年份(2009、2018年)逐日尺度上存在源效应。针对滇池外海常年表现磷的环境汇问题,调水工程对降低磷的滞留率有显著作用,但仍无法有效解决磷在湖泊中富集的问题。滇池外海持续的磷汇效应将增加湖泊未来水生态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ADEST 随机森林 磷通量 时空特征 源汇效应 外海 滇池
下载PDF
马尾松林择伐补植阔叶树后生长及其碳储量碳汇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志平 张楠 +2 位作者 徐高福 毛显锋 章德三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0期35-38,45,共5页
千岛湖区马尾松林择伐后补植的木荷、枫香、深山含笑等阔叶树种长势良好,补植14年后,胸径年均生长量达0.50 cm以上,树高年均生长量达0.55 m以上,与原来的植被形成较为稳定的群落结构。第14年新增CO_(2)固定量39.5836~95.7701 t/hm^(2),... 千岛湖区马尾松林择伐后补植的木荷、枫香、深山含笑等阔叶树种长势良好,补植14年后,胸径年均生长量达0.50 cm以上,树高年均生长量达0.55 m以上,与原来的植被形成较为稳定的群落结构。第14年新增CO_(2)固定量39.5836~95.7701 t/hm^(2),平均68.5262 t/hm^(2)。利用碳市场CEA价格法、造林成本法、碳税率法计算了其每公顷平均碳汇价值,分别为3974.52、18728.21、82231.44元。结果表明:针阔混交复层高效碳汇森林定向抚育具有明显的碳汇增益潜力和效益,可为马尾松为主的次生林特别是松材线虫病迹地更新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碳储量 马尾松 阔叶树 千岛湖
下载PDF
青海都兰湖湿地典型植物碳汇价值评价
10
作者 边娟娟 李强峰 +2 位作者 张富源 杨正凡 祁成义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8期155-161,共7页
植物生物量与碳蓄积测算对湿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青海省都兰湖湿地的碳汇功能,本试验于2022年1—10月在都兰湖湿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选择湿地中分布较广的7种典型植物(红砂、柽柳、白刺、盐爪爪、梭梭、西北枸杞和柠... 植物生物量与碳蓄积测算对湿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青海省都兰湖湿地的碳汇功能,本试验于2022年1—10月在都兰湖湿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选择湿地中分布较广的7种典型植物(红砂、柽柳、白刺、盐爪爪、梭梭、西北枸杞和柠条),分别设置标准样地,调查其地上部、地下部及凋落物的生物量,得出其生物量分别为0.326、16.955、0.394、10.912、16.370、1.384、2.995 t/hm^(2);对其碳储量和碳汇价值进行估算,得出都兰湖湿地7种典型植物的总碳储量为140.7086 Tg,相应的总经济价值为44.46亿~223.30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植物 生物量 碳储量 碳汇价值 都兰湖湿地 青海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2.磷释放的热力学机制及源-汇转换 被引量:117
11
作者 范成新 张路 +4 位作者 包先明 尤本胜 钟继承 王建军 丁士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7-217,共11页
室内静态模拟不同温度下太湖15个湖区柱状沉积物磷酸根释放,分析了相应表层沉积物形态磷,以及梅梁湾间隙水中相关离子Al(Ⅲ)、Fe(Ⅱ)、Ca(Ⅱ)和PO43-含量的季节变化.研究表明,受陆源影响较大的泥区通常是太湖内源磷的稳定源;而在开敞... 室内静态模拟不同温度下太湖15个湖区柱状沉积物磷酸根释放,分析了相应表层沉积物形态磷,以及梅梁湾间隙水中相关离子Al(Ⅲ)、Fe(Ⅱ)、Ca(Ⅱ)和PO43-含量的季节变化.研究表明,受陆源影响较大的泥区通常是太湖内源磷的稳定源;而在开敞度较大的湖区,由于表层沉积物胶体的物化吸附,使得温度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作用减弱,并易产生磷的“内汇”现象;在梅梁湾区成汇区,还加上春夏季藻类的局部超负荷需磷这一控制因素,从而使得太湖大部分泥区在一年中至少发生一次源-汇转换过程.化学热力学分析揭示,Al-P较之Fe-P和Ca-P更易在界面发生溶解可能是太湖表层沉积物Al-P与PO43-P释放速率呈显著相关(r=0.3858>r1-0.01,n=45)的内在原因.虽然沉积物中Fe-P有较高的释磷潜力,但浅水湖所营造的沉积物表层氧化层和广泛覆盖的无机胶体及粘土矿物的强吸附介质,可能是抑制沉积物中Fe-P释放成为优势的主要因素.估算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磷的净通量为899.4±573.6 t/a,约占太湖磷入湖量的1/4-1/2,其中成汇通量约为-91.2±42.4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释放 内汇 源-汇转换 铁磷 铝磷 化学热力学 太湖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1.铵态氮释放速率的空间差异及源-汇通量 被引量:98
12
作者 范成新 张路 +3 位作者 秦伯强 胡维平 高光 王建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20,共11页
采集柱状芯样,室内静态模拟不同温度下太湖沉积物铵态氮释放.结果表明,经面积加权,5℃、15℃和25℃下氮的交换速率分别为-16.0±17.6mg/穴m2·d雪、12.6±6.9mg/穴m2·d雪和34.1±20.8mg/穴m2·d雪,不同湖区其... 采集柱状芯样,室内静态模拟不同温度下太湖沉积物铵态氮释放.结果表明,经面积加权,5℃、15℃和25℃下氮的交换速率分别为-16.0±17.6mg/穴m2·d雪、12.6±6.9mg/穴m2·d雪和34.1±20.8mg/穴m2·d雪,不同湖区其释放速率差异极大.受外源污染影响较大的水域,氮释放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受死亡残体沉降和分解影响明显的草藻型湖区,氮的年释放通量较大.全太湖沉积物-水界面NH4+-N的年净通量为9960.3±4960.0t,其中成汇的通量值约为-911±637.9t/a,大部分泥区在一年中至少经过了一次的源-汇转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放 通量 太湖 沉积物-水界面 迁移机制 定量化 生源要素
下载PDF
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杨中文 张萌 +7 位作者 郝彩莲 后希康 王璐 夏瑞 尹京晨 马驰 王强 张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93-2506,共14页
近年来鄱阳湖磷污染问题突出,总磷超标且浓度逐年增加,成为制约鄱阳湖流域(江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科学解析鄱阳湖总磷污染来源,耦合多污染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和SPARROW模型,建立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流域污染源解析技术方... 近年来鄱阳湖磷污染问题突出,总磷超标且浓度逐年增加,成为制约鄱阳湖流域(江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科学解析鄱阳湖总磷污染来源,耦合多污染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和SPARROW模型,建立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流域污染源解析技术方法,针对鄱阳湖流域13种总磷污染源开展负荷估算、模拟校核和入湖时空贡献定量解析.结果表明:①鄱阳湖总磷负荷以陆域输入为主(占90.8%),主要污染来源为农业和城镇生活源,贡献率分别为56.4%和30.6%;污染来源按贡献率的大小排序依次为种植业(29.3%)>城镇生活(24.6%)>畜禽养殖(17.2%)>水产养殖(9.9%)>内源释放(6.9%)>城市径流(6.0%)>农村生活(2.2%)>工业企业(1.6%)>其他源(0.46%).②在空间贡献方面,总磷入湖负荷主要来自于滨湖区和赣江集水区,贡献率分别为33.5%和31.8%,其他集水区总磷贡献率较小(合计为25.5%),湖体贡献率为9.2%;同时,不同子流域污染源贡献结构也存在空间差异性.③在时间贡献方面,总磷入湖负荷量呈季节性波动特征,贡献峰值多出现在6月,雨季(3—8月)陆源输入负荷占全年的70%.④所构建的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污染源解析模型可用于流域水污染来源成因精细化解析.研究显示,鄱阳湖总磷污染来源具有明显时空差异性,建议围绕滨湖区和赣江集水区等高贡献区域设立优先管控区,重点针对种植业、城镇生活、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源,制定磷污染源汇过程减排政策措施,以改善鄱阳湖水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污染 源解析 源汇过程 模型模拟 时空贡献 鄱阳湖
下载PDF
太湖人工种养凤眼莲的光合生产力及其碳汇潜力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霞 丛伟 +4 位作者 任承钢 盛婧 朱普平 郑建初 严少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0-504,共5页
为给太湖地区凤眼莲高产栽培技术提供技术支持,以太湖地区人工围养生长的凤眼莲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其6~10月旺盛生长季节,采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以开放式气路测定了其不同叶位的净光合速率(Pn),功能叶片重要的光合参数如最大光... 为给太湖地区凤眼莲高产栽培技术提供技术支持,以太湖地区人工围养生长的凤眼莲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其6~10月旺盛生长季节,采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以开放式气路测定了其不同叶位的净光合速率(Pn),功能叶片重要的光合参数如最大光合速率(Pm ax)、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AQE)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等,最后测定植株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重等。结果显示:太湖地区凤眼莲光合的年度特征表现为7月的光合能力最强,6~10月的月平均Pm ax、LSP、LCP和AQE分别为(37.86±3.27)μmol/(m2.s)、(2 502.5±46.0)μmol/(m2.s)、(16.1±2.9)μmol/(m2.s)和0.053 2±0.001 4;从不同月份不同叶位的Pn看,除心叶和最后1片叶外,均是成熟的光合功能叶片;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水稻剑叶类似;进一步从该地区凤眼莲实际年干物质重分析,该地区人工种养0.067 hm2凤眼莲可吸收3.90×105kg CO2,鉴此,太湖地区大力增加凤眼莲种植面积与发挥其叶片的光合能力,将是江苏省未来增加碳汇的一条有效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眼莲 太湖 光合特性 环境影响因子 碳汇
下载PDF
贵州百花湖分层晚期有机质降解过程与溶解N_2O循环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仕禄 刘丛强 +4 位作者 万国江 陶发祥 李军 朱兆洲 吕迎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9-577,共9页
百花湖是一个具有季节性分层的富营养小型湖泊 ,在秋季湖水倒转期经常发生水质恶化事件 ,碳氮循环出现异常。文章研究特选择在秋初 ,湖泊分层开始消失时 ,测定了湖水中不同深度的N2 O ,CH4,CO2 ,有机和无机碳同位素以及其他化学参数变... 百花湖是一个具有季节性分层的富营养小型湖泊 ,在秋季湖水倒转期经常发生水质恶化事件 ,碳氮循环出现异常。文章研究特选择在秋初 ,湖泊分层开始消失时 ,测定了湖水中不同深度的N2 O ,CH4,CO2 ,有机和无机碳同位素以及其他化学参数变化。结果发现 :采样时百花湖在约 6m和 16m深度附近出现了两个温度不连续层 (SDL和PDL) ,并影响到有机颗粒的沉降和分解。相对而言 ,有较多的有机质在这两个层内发生降解 ,但降解的途径有所不同 ,上部主要是有氧降解 ,下部则主要是无氧降解过程。N2 O的产生和消耗与有机质的降解过程完全对应 :PDL层以上 ,ΔN2 O与AOU的线性关系反映了N2 O主要形成于硝化作用 ;PDL层以下反硝化作用导致N2 O严重不饱和 ;PDL内位于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过渡带的N2 O峰 ,显然是硝化与反硝化联合作用的结果。PDL层内较大的CH4浓度变化梯度 ,说明嗜甲烷细菌可能通过氧化NH+ 4 贡献了部分N2 O。百花湖秋、冬季表层湖水N2 O都是过饱和的 ,都是大气N2 O的源 ,依据分子扩散模型计算湖泊N2 O的释放通量在 12~ 14 μmol/m·day之间 ,秋、冬季没有明显的差别。秋季底层湖水的反硝化作用是湖泊N2 O的汇 ,其消耗通量与表层的释放通量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湖泊 有机质降解 碳同位素 硝化与反硝化作用 溶解N2O 源汇效应
下载PDF
宜兴太湖防护林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减源增汇作用浅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慧 张建锋 +3 位作者 单奇华 汪庆兵 陈光才 吴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7-233,共7页
为探讨太湖沿岸防护林宜兴段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控制效果,通过在宜兴市太湖防护林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中营养元素含量,结合周边农业生产施肥概况,初步分析了该区域防护林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减源—增汇效应.结果表明,2009年10月份防护林地... 为探讨太湖沿岸防护林宜兴段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控制效果,通过在宜兴市太湖防护林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中营养元素含量,结合周边农业生产施肥概况,初步分析了该区域防护林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减源—增汇效应.结果表明,2009年10月份防护林地上部分固定的C、N、P和K分别为2439.48、18.34、2.48和13.42 g/m2;2011年5月份固定量分别为3114.12、23.42、3.16和17.13 g/m2;而2013年8月份固定量分别为4722.46、35.53、4.81和25.99 g/m2.可见C、N、P和K的固定量是逐年增加的,相比2009年,分别增加了93.6%、93.7%、94.0%和93.7%.结果说明宜兴段太湖沿岸防护林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较显著,有助于太湖水污染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宜兴 防护林 面源污染 减源 增汇
下载PDF
表流湖滨湿地磷素汇-源功能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进 张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17-1622,共6页
对抚仙湖马料河湖滨湿地基质进行了室内静态模拟,计算了基质-水界面磷平衡浓度(EPC0),确定湿地基质是充当溶解性活性磷(SRP)的源项或是汇项功能.此外,结合野外监测试验,即在静态实验期间对湿地进出口处水体的SRP浓度及流量进行了连续测... 对抚仙湖马料河湖滨湿地基质进行了室内静态模拟,计算了基质-水界面磷平衡浓度(EPC0),确定湿地基质是充当溶解性活性磷(SRP)的源项或是汇项功能.此外,结合野外监测试验,即在静态实验期间对湿地进出口处水体的SRP浓度及流量进行了连续测定,对静态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野外监测结果表明,基质是作为SRP源项还是汇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水流量及进水磷浓度.在暴雨情况下,由于雨水的稀释作用,出水SRP浓度低于进水浓度;当进水量较小时,则取决于进水SRP浓度.进水SRP浓度高于磷平衡浓度,即作为汇项;进水SRP浓度低于磷平衡浓度,即作为源项.用一个简单的模型预测了基质-水界面系统的相互作用及SRP转换过程.该模型中假设基质表层以上10cm为水-土界面层,SRP释放或吸附均在这个边界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基质-水完全混合时,基质无论是吸附或释放磷速率都很大,大部分SRP通量迁移转换都在1h之内完成;界面系统基质磷释放/吸附主要受控于基质-水界面处EPC0和上覆水SRP浓度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基质 汇-源功能 抚仙湖
下载PDF
“源-汇”体系主导下的障壁滨岸沉积体系发育模式——以青海湖倒淌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骥 姜在兴 +1 位作者 刘超 许文茂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79,共9页
湖泊的障壁滨岸沉积体系研究一直是湖泊沉积学研究的薄弱点。以青海湖倒淌河流域为例,利用野外露头和遥感影像资料,基于"源-汇"体系的研究思路,识别出青海湖倒淌河流域的"源-汇"体系是由物源区、冲积扇、倒淌河、... 湖泊的障壁滨岸沉积体系研究一直是湖泊沉积学研究的薄弱点。以青海湖倒淌河流域为例,利用野外露头和遥感影像资料,基于"源-汇"体系的研究思路,识别出青海湖倒淌河流域的"源-汇"体系是由物源区、冲积扇、倒淌河、三角洲和障壁滨岸组成。随着日月山—野牛山一带的隆升,倒淌河流域由原来的古倒淌河和冲积扇沉积逐渐转变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湖"。伴随气候的暖干化和野牛山的进一步隆升,倒淌河发生倒转形成现今的倒淌河-障壁滨岸沉积体系。该体系的形成受控于构造-地貌、物源、水系、气候变化与湖平面的升降。加强对沉积盆地周缘物源区岩性特征、构造作用控制下的湖盆古地貌和古风场的研究,有助于预测陆相断陷湖盆中砂体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体系 障壁滨岸沉积体系 倒淌河 青海湖
下载PDF
鄱阳湖区加州鲈网箱生态养殖模式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海华 傅义龙 +3 位作者 徐先栋 饶毅 陈文静 盛银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09-1015,共7页
为做好鄱阳湖区农(渔)民的"转捕为养、退田还湖"工作,发展适于湖区资源生态特点的高效渔业模式,2008—2011年在江西省都昌县鄱阳湖水域开展了加州鲈规模化网箱生态养殖试验,采用现场调查、生态监测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 为做好鄱阳湖区农(渔)民的"转捕为养、退田还湖"工作,发展适于湖区资源生态特点的高效渔业模式,2008—2011年在江西省都昌县鄱阳湖水域开展了加州鲈规模化网箱生态养殖试验,采用现场调查、生态监测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养殖效益和生态经济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鄱阳湖的气候、生态和资源条件均适合加州鲈养殖,加州鲈年有效生长期8个月以上;2008—2011年网箱养殖的饵料系数分别为8.04、7.14、6.11和5.25,投入产出比分别是1︰1.53、1︰1.59、1︰1.77和1︰1.84,经济效益逐年递增;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0.18、0.20、0.24和0.29;生态效益也逐年提高;生态经济综合效价分别是0.36、0.42、0.58和0.70,增幅近1倍,表明该模式的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生态经济效益显著。此外,对本模式的碳汇价值和氮磷污染消减潜力的初步评估,得出2011年加州鲈网箱养殖固定的C、N、P达到7.08 t、1.18 t、0.57 t,碳汇价值评估最高可达4 250美元,相当于养殖毛利润的3.35%。加州鲈网箱生态养殖作为鄱阳湖区退田还湖的一种生态经济途径,有推广实施的价值,适宜规模的确定应以网箱养殖区小型野杂鱼类资源量的科学评估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箱养殖 生态渔业 生态经济 碳汇价值 加州鲈 鄱阳湖
下载PDF
砾石在分析盆地物源区迁移与湖岸线演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高志勇 石雨昕 +1 位作者 冯佳睿 周川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7-524,共18页
中国中西部盆地的盆山结合部位,勘探程度较低、钻井少、地震成像复杂,致使利用传统的地震相、测井相、岩心资料等研究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特征较为困难。基于露头中巨厚砾岩发育层段对应盆地内储集层平面展布范围最广这一认识,运用"... 中国中西部盆地的盆山结合部位,勘探程度较低、钻井少、地震成像复杂,致使利用传统的地震相、测井相、岩心资料等研究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特征较为困难。基于露头中巨厚砾岩发育层段对应盆地内储集层平面展布范围最广这一认识,运用"将今论古"方法,建立南天山前现代冲积扇、扇三角洲平原、河流等沉积体系中砾石与搬运距离关系,以及不同沉积相类型中砾石发育产状与湖岸线远近关系,定量计算了准噶尔盆地多条重点剖面侏罗系—白垩系现今位置与沉积物源区和湖岸线演化的距离,恢复了侏罗纪—白垩纪物源区范围与湖岸线演化过程。认为侏罗纪—早白垩世砂砾岩储集体向盆地内延伸范围最大时期的湖岸线,明显与现今盆地边缘线有一向西北方向敞开的夹角,该认识对在编制岩相古地理图过程中以盆地边缘线即为湖岸线的观念提出了不同见解,为恢复准南等低勘探程度区原型盆地的岩相古地理特征、预测有利储集体的展布提供参数依据。建立的刻画物源区变化和湖岸线迁移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参数,是对传统沉积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 从源到汇 物源区 湖岸线迁移 侏罗纪—白垩纪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