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分裂:从暗中斗争到公开论战——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二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丹慧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67,共17页
1961年后期,为了将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二大采取了暗中斗争的方略,对定性为是集修正主义之大成的苏共新党纲不做公开直接的批判。其后,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中共从维护阿尔巴尼亚党入手,开始着手... 1961年后期,为了将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二大采取了暗中斗争的方略,对定性为是集修正主义之大成的苏共新党纲不做公开直接的批判。其后,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中共从维护阿尔巴尼亚党入手,开始着手与苏共进行新一轮意识形态斗争。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结束。1962年新疆中国边民外逃苏联的伊塔事件、中苏在加勒比海危机和中印边界战争期间的外交较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共中央对中苏关系性质的认识,影响了两党继续务实地寻求共同利益,求同存异,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特别是毛泽东把中共党内反省三年来政策失误时显露的否定“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的倾向,当作是对赫鲁晓夫关于中共国内政策批评的呼应,进而重新检讨与苏关系问题,警惕国内外修正主义分子勾结起来进行颠覆活动。与此同时,国际左派队伍的形成使中共领导人认为,中共作为共运领导中心的条件已具备、时机也已成熟。中共做出了中苏两党矛盾已成为敌我性质、赫鲁晓夫已成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判断。毛泽东最终调整对苏方针的基调,改以妥协、让步、缓和关系为主为以主动进攻、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主。中共开始与苏共进行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的大论战。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成为定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二十二大 对苏方针调整 左派队伍形成 中苏大论战
下载PDF
美国“冷战”政策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凡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2-89,共8页
战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与美国"冷战"政策有密切关系。美国因"冷战"政策而转变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使苏联获得有关领土的法律依据缺少说服力,同时也给日本收回领土提供了口实;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 战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与美国"冷战"政策有密切关系。美国因"冷战"政策而转变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使苏联获得有关领土的法律依据缺少说服力,同时也给日本收回领土提供了口实;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要求日本放弃有关领土,但又不规定其最终归属对象;美国对日苏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干涉,表面上支持日本方面主张,实质上阻止日本方面妥协而使领土问题成为遗留问题。美国国际"冷战"政策是造成战后日苏及日俄领土问题形成最重要的外来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苏关系 日俄关系 领土问题 冷战 美国
下载PDF
中俄建交70年的历史回顾及今后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显忠 《俄罗斯学刊》 2019年第4期58-73,共16页
中俄关系70年,并非一帆风顺,既有过友好互助,也有过兄弟反目,两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两国的战略安全及经济利益。中俄关系70年的曲折历程也表明了中俄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当今良好的... 中俄关系70年,并非一帆风顺,既有过友好互助,也有过兄弟反目,两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两国的战略安全及经济利益。中俄关系70年的曲折历程也表明了中俄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当今良好的中俄关系正是在吸取了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中俄两国在发展水平、人口、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两国在很多方面存在互补。互不结盟也互不容许再出现过去曾发生的对抗,可能是中俄这样两个大国相处的最好方式。双方在今后交往中应本着平等互利原则,增进互信,双方都不应做出出于民族利己主义考虑牺牲他国利益的行为,应把双方的共同战略利益放首位。否则法律上的同盟也会成为一纸空文,对双方造成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俄关系 苏联援华 边境冲突
下载PDF
搁置:鸠山内阁对“北方领土”问题的抉择——1955—1956年日苏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凡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75,共9页
"北方领土"系日方所言,即日本北部领土,其归属之争就是北方领土问题。50年代中期,日苏两国复交谈判时,日方先暗示返还两岛为最低条件,当苏方接受返还两岛要求后,日方又改口要求返还四岛,即遭到苏方坚决拒绝,此后日方虽采用各... "北方领土"系日方所言,即日本北部领土,其归属之争就是北方领土问题。50年代中期,日苏两国复交谈判时,日方先暗示返还两岛为最低条件,当苏方接受返还两岛要求后,日方又改口要求返还四岛,即遭到苏方坚决拒绝,此后日方虽采用各种对策力图实现返还四岛,但结果都失败。日方最终被迫选择搁置"北方领土",即在两岛缔结和约后返还、其余两岛保留继续谈判余地下,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领土 日苏关系 领土纠纷 北方四岛
下载PDF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正礼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452-456,共5页
邓小平参与了中苏论战的决策、辩论和文稿的起草,也是了结中苏论战的设计者和实现者。中苏论战对邓小平关于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尊重各国党和人民自己的道路选择;客观地评价领袖人物的历史功过等思想的形成,探索建设中... 邓小平参与了中苏论战的决策、辩论和文稿的起草,也是了结中苏论战的设计者和实现者。中苏论战对邓小平关于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尊重各国党和人民自己的道路选择;客观地评价领袖人物的历史功过等思想的形成,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中苏论战 邓小平理论
下载PDF
赫鲁晓夫主政开启中苏争吵的大门——中苏分歧的起源探析
6
作者 蒲国良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0期1-4,共4页
斯大林时期,尽管中苏关系中存在着若干摩擦与不愉快,但却没有发生大的冲撞。赫鲁晓夫主政后,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但也正是赫鲁晓夫的主政,开启了中苏论战的闸门。当然,这决不是说双方争吵的责任应该由赫鲁晓夫个人来承担。中苏双... 斯大林时期,尽管中苏关系中存在着若干摩擦与不愉快,但却没有发生大的冲撞。赫鲁晓夫主政后,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但也正是赫鲁晓夫的主政,开启了中苏论战的闸门。当然,这决不是说双方争吵的责任应该由赫鲁晓夫个人来承担。中苏双方都曾为阻止相互关系的日益恶化进行过艰苦努力,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中苏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两个最大的共产党终究没能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探索中形成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论战 赫鲁晓夫 中苏关系
下载PDF
从“中苏论战”到“中国道路”——《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评介
7
作者 唐土红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53-56,共4页
对"中苏论战"的探讨,长期以来是个敏感的话题。《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一书是探讨中苏论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得力之作,探讨"中苏论战"的缘起和实质,研究"中苏论战"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 对"中苏论战"的探讨,长期以来是个敏感的话题。《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一书是探讨中苏论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得力之作,探讨"中苏论战"的缘起和实质,研究"中苏论战"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影响,指明"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显著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论战 中国道路 评介
下载PDF
在论战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评《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
8
作者 何一成 《嘉兴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18-122,共5页
中苏论战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展示了一幅在中苏论战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图景,为世人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新的视野。中苏两党两国对社会主义的特... 中苏论战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展示了一幅在中苏论战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图景,为世人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新的视野。中苏两党两国对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社会主义发展环境的不同理解是导致论战发生的主因,如何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怎样看待斯大林模式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论战的核心和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论战带给我们的珍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论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主因 主题 启示
下载PDF
试析抗战后期苏联因素的影响
9
作者 李延龄 栾雪飞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8年第6期116-121,共6页
战略反攻阶段,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的关系中作用日益增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苏联国际地位提高,在重大国际事务处理上举足轻重,这是苏联因素再度受到重视的最主要因素;蒋介石集团出于战略考量,主动改善与苏联的关系;美国的推动... 战略反攻阶段,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的关系中作用日益增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苏联国际地位提高,在重大国际事务处理上举足轻重,这是苏联因素再度受到重视的最主要因素;蒋介石集团出于战略考量,主动改善与苏联的关系;美国的推动,也是促使苏联在中国政局再度受到关注的因素之一;就中国共产党而言,为抗衡英美对国民党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有必要保持同苏联的友好关系,这也是苏联作用增强的因素之一。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推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处理国内党派之争时应最大限度地避免外部消极因素的介入;处理国家间关系时,要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以意识形态和党派之间矛盾为重,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战略反攻 国共两党 苏联因素增强 党派之争 国家利益
下载PDF
信仰与立场:孙逸仙访苏代表团中的蒋介石与沈定一之争
10
作者 王铁成 《学术探索》 2018年第4期129-133,共5页
1923年,孙中山派代表团前往苏联以考察其政治、军事与党务。担任代表团团长的是被孙中山赞为"最好的同志"的蒋介石,副团长是被其称为"浙江最有天赋之人"的沈定一。蒋、沈二人虽是同乡、好友,但由于不同的成长经历... 1923年,孙中山派代表团前往苏联以考察其政治、军事与党务。担任代表团团长的是被孙中山赞为"最好的同志"的蒋介石,副团长是被其称为"浙江最有天赋之人"的沈定一。蒋、沈二人虽是同乡、好友,但由于不同的成长经历与救国主张,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使他们在国民党的革命方略与蒙古独立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并有过非常激烈的争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访苏代表团 蒋介石 沈定一 争执
下载PDF
盛世才与苏联关系新见
11
作者 郭瑞鹏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80-82,共3页
盛世才在新疆长达11年的统治与苏联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能够在新疆坐稳与苏联在军事、政策等方面援助是分不开的,同样,与苏联的反目也直接加速了"新疆王"时代的结束;盛世才一改"亲苏"立场,绝不是偶然的,在思想上... 盛世才在新疆长达11年的统治与苏联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能够在新疆坐稳与苏联在军事、政策等方面援助是分不开的,同样,与苏联的反目也直接加速了"新疆王"时代的结束;盛世才一改"亲苏"立场,绝不是偶然的,在思想上表现为"主义之争",在新疆领土上表现为"归属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世才 苏联 新疆 六大政策 归属与主义之争
下载PDF
南海争端中的苏联/俄罗斯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雪峰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1-198,共18页
南海岛屿争端的产生,与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问题的形成有其同源性,均是美国主导下的对日片面媾和的产物。在1951年召开的旧金山对日和会上,苏联基于同盟利益,在捍卫库页岛和千岛群岛领土权益的同时,也积极支持中国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 南海岛屿争端的产生,与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问题的形成有其同源性,均是美国主导下的对日片面媾和的产物。在1951年召开的旧金山对日和会上,苏联基于同盟利益,在捍卫库页岛和千岛群岛领土权益的同时,也积极支持中国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合法要求。直至1970年代初,南海岛屿争端主要存在于中国和南越西贡当局之间,而越南和苏联均支持中国。1970年代后,越南改变态度和苏联持偏袒立场,与中越苏三边关系的变化密不可分。冷战后,南沙群岛形成了6国7方分别占领的局面,而重返东南亚的俄罗斯把越南看作通往东盟的平台,并在东南亚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南海问题出现国际化、多边化和事实化趋向的背景下,"不选边站"是俄罗斯的最佳策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争端 中越领海争端 苏联/俄罗斯立场
原文传递
苏联、英国、美国与1945年的里雅斯特危机
13
作者 梁强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135,共25页
1945年的里雅斯特危机,是国际关系史和二战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比研究多国解密档案,有助于认识苏联、英国、美国围绕里雅斯特问题的争夺及各自立场的转变,以及南斯拉夫在这一问题上的政策。危机中,以英、美、意为一方,苏、南为另一方,... 1945年的里雅斯特危机,是国际关系史和二战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比研究多国解密档案,有助于认识苏联、英国、美国围绕里雅斯特问题的争夺及各自立场的转变,以及南斯拉夫在这一问题上的政策。危机中,以英、美、意为一方,苏、南为另一方,形成了公开的政治和军事对抗。苏美最终联手化解危机,确保了反法西斯大同盟顺利延续到二战结束,也反映出两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共识。苏联在危机中的做法损害了南斯拉夫对苏联的信任,为后来苏南关系的恶化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里雅斯特 意南领土争端 苏南关系 大同盟 苏联外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