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ipheral Neuropathy after Open Abdominal Surgery with Self-Retaining Retrac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and Non-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
1
作者 Prathima Chowdary Monika Baumann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7年第8期800-814,共15页
Objectives : A systematic review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ision retention available to surgeons conducting open abdominal or pelvic surgeries. Both the ability of the retractor to retain the ... Objectives : A systematic review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ision retention available to surgeons conducting open abdominal or pelvic surgeries. Both the ability of the retractor to retain the wound and harm to the patient due to the retractor were reviewed. Methods : A search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following databases: EMBASE, PubMed, BIOSIS, Engineering Village, Web of Science, Best practice, Science Direct, CRCnet BASE, Proquest, Wiley Online Library, and Comprehensive Biomaterial. Results : What the articles found were then narrowed down to those which matched the objective of the review. This resulted in ten articles to review. Two reviewers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 articles. Femoral neuropathy was found to be a common complication due to Retractors. Other outcomes analysed or studied were found to be infected, postoperative pain and exposure provided. Femoral neuropathy can be estimated to occur at a rate between 2.6% and 7.5% in open pelvic and abdominal surgeries. The Alexis O-ring retractor was found to lower the required morphine intake following surgery when compared to the Belfour retractor. Conclusions : There is a lack of high quality/high levels of evidence studies that have been conducted on Retractors. Femoral neuropathy is the outcome most commonly documented in relation to Retractors. Surgeons need to be aware about the use and implementations of the retractors. Care should be taken in protecting the blades and during long surgery relocating retr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 Abdominal PELVIC Surgery retraction Nerve Bowel Urinary Injury Self-Retaining incision Retention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小切口显露方式与传统显露方式的临床结果比较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海锋 刘浩 +1 位作者 赵小丹 程相俊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通过对小切口手术显露与传统手术显露完成的胸腰椎前路手术的临床结果作比较,总结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的特点,以改进手术质量。方法采用SynFrame和EndoRing前路手术拉钩系统,经胸膜外腹膜后或腹膜外入路完成胸腰椎前路减压、固定... 目的通过对小切口手术显露与传统手术显露完成的胸腰椎前路手术的临床结果作比较,总结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的特点,以改进手术质量。方法采用SynFrame和EndoRing前路手术拉钩系统,经胸膜外腹膜后或腹膜外入路完成胸腰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ALIF)19例,其结果和传统前路手术完成的25例作比较。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失血量小切口组398.42±52.52ml,少于传统组739.60±153.88m(l(P<0.001);切口长度小切口组11.05±1.31cm,小于传统组19.40±1.55cm((P<0.001);术后24小时胃肠道功能恢复小切口组15人/19人,优于传统组2人/25人((P<0.001);VAS评分改善值小切口组3.57±0.76,而传统组2.64±0.99((P<0.001);其余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为(14.50±2.40)个月。患者疼痛消失,植骨全部融合。结论SynFrame/Endoring拉钩完成的胸腰椎小切口微创手术创伤较小,暴露好,出血少,并发症减少,易于掌握,其手术减压和植骨融合达到传统手术的治疗效果。值得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拉钩 胸腰椎骨折 前路融合手术
下载PDF
小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模型建立及右美托咪定对其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吴绪才 高子军 +1 位作者 肖莉 董补怀 《西部医学》 2021年第3期374-377,共4页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右美托咪定对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取22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皮肤/肌肉只切开不牵拉)和实验组(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每组各11只。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1...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右美托咪定对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取22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皮肤/肌肉只切开不牵拉)和实验组(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每组各11只。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10、14和21 d,通过疼痛行为学检测小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以评价是否造模成功。另选取48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实验组,造模方法与上述相同,于术前1 d时行机械痛阈值测试,随后实验组均于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和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0.50、2、10μg/kg),观察药物对模型小鼠触诱发痛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实验组术后1 d开始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且持续至术后10 d,随后升高直至术后21 d时恢复术前水平(P<0.05);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热缩足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腹腔注射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前后机械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0、2μg/kg)30 min后机械痛阈值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给予右美托咪定(10μg/kg)30 min后机械痛阈值明显高于给药前(P<0.05)。结论小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构建持续性术后疼痛的模型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稳定可行,且通过右美托咪定干预可有效减轻模型小鼠触诱发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持续性术后疼痛 疼痛行为学 皮肤/肌肉切口牵拉
下载PDF
切牙管及其与上颌中切牙位置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颜冬 谢宁 +4 位作者 张晗 李祥 吴聿淼 白璐 朱宪春 《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957-960,共4页
上颌中切牙的矢状向位置决定了正畸患者的侧貌美观,在正畸临床诊疗中,上颌前突患者一般需要通过减数4个前磨牙进行矫治,以最大支抗内收上下颌前牙,来改善侧貌,解决突度问题。传统支抗正畸手段可以使上颌中切牙内收5.78 mm,而种植支抗可... 上颌中切牙的矢状向位置决定了正畸患者的侧貌美观,在正畸临床诊疗中,上颌前突患者一般需要通过减数4个前磨牙进行矫治,以最大支抗内收上下颌前牙,来改善侧貌,解决突度问题。传统支抗正畸手段可以使上颌中切牙内收5.78 mm,而种植支抗可以使上颌中切牙的最大内收量增大至8 mm,但是在上颌前牙内收的过程中,少数上颌中切牙会侵犯上颌骨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切牙管,从而导致牙根吸收,牙齿松动等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本文就切牙管及其与上颌中切牙位置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牙管 上颌中切牙 上前牙内收 CBCT
下载PDF
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位置关系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颜冬 施雨佳 +3 位作者 葛悦 包涵 谢宁 朱宪春 《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7期627-630,639,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之间的位置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76例正在进行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以PP平面为参考平面,在正中矢状面上定义以下三个测量水平,此三个水平均与PP平面平行。N水...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之间的位置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76例正在进行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以PP平面为参考平面,在正中矢状面上定义以下三个测量水平,此三个水平均与PP平面平行。N水平:鼻腭孔高度水平;R水平:上颌中切牙牙根根尖高度水平;I水平:切牙孔高度水平。定义以下测量项目:N水平切牙管唇侧牙槽骨板厚度(NT);R水平切牙管唇侧牙槽骨板厚度(RT);I水平切牙管唇侧牙槽骨板厚度(IT)。N水平切牙管宽度(NW);R水平切牙管宽度(RW);I水平切牙管宽度(IW);上颌中切牙根尖距离(R-R);R水平UR1到切牙管距离(RRD);R水平UL1到切牙管距离(RLD);I水平UR1到切牙管距离(IRD);I水平UL1到切牙管距离(ILD)。在CBCT图像上对以上指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RD大于IRD;RLD大于ILD,有统计学差异(P<0.05)。RRD与RLD;IRD与ILD,无统计学差异(P>0.05)。NW小于RW;RW小于IW,有统计学差异(P<0.05)。NT大于RT,有统计学差异(P<0.05);NT与IT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RT与IT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1根尖至切牙管平均距离仅为3.5 mm;U1在I水平牙根至切牙管平均距离仅为2.4 mm,应注意在上颌前牙内收时有可能导致牙根根尖及牙根舌侧面的吸收。并且当上颌前牙内收尤其配合压低移动时,应注意有可能造成牙根近中邻面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牙管 上颌中切牙 上前牙内收 CBCT
下载PDF
临时回肠造口回纳前造口周围皮肤预消毒对术后伤口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朱木兰 甄莉 +2 位作者 秦芳 李雅男 龚立红 《循证护理》 2020年第9期948-951,共4页
[目的]探讨临时回肠造口回纳术前2 h造口周围皮肤预消毒对病人术后伤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随机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后3~6个月、需行预防性造口回纳术的80例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术前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临时回肠造口回纳术前2 h造口周围皮肤预消毒对病人术后伤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随机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后3~6个月、需行预防性造口回纳术的80例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术前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术前常规护理+造口周围皮肤预消毒(采用2%葡萄糖氯己定),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率、住院天数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感染率及红肿、疼痛及脓性渗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2 h使用2%葡萄糖氯己定消毒液对造口周围皮肤进行皮肤预消毒,可有效降低临时造口回纳术后伤口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口回纳 切口感染 葡萄糖氯己定 皮肤消毒 护理
下载PDF
1例切口中造口感染致造口皮肤黏膜完全分离伴造口回缩的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7
作者 林雅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23期199-201,共3页
总结1例切口中造口感染致造口皮肤黏膜完全分离伴造口回缩的患者的护理经验,对患者进行全身、局部伤口的评估,应用湿性愈合理论,采取心理护理、造口皮肤黏膜完全分离护理、指导饮食护理,解决该患者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和切口感染的问题。最... 总结1例切口中造口感染致造口皮肤黏膜完全分离伴造口回缩的患者的护理经验,对患者进行全身、局部伤口的评估,应用湿性愈合理论,采取心理护理、造口皮肤黏膜完全分离护理、指导饮食护理,解决该患者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和切口感染的问题。最终,患者切口愈合,造口与周围皮肤粘贴紧密,造口乳头与周围皮肤平齐,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造口 切口感染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 造口回缩 湿性愈合理论
下载PDF
脊髓背角神经元STAT3/SDF-1信号通路在大鼠术后慢性疼痛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孙扬 张璎 +2 位作者 张海良 李静 孙文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845-2850,共6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脊髓背角神经元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信号通路在大鼠形成术后慢性疼痛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SMIR)术后慢性疼痛模型,鞘内用或不用SDF-1中和性抗体antiSDF-...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脊髓背角神经元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信号通路在大鼠形成术后慢性疼痛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SMIR)术后慢性疼痛模型,鞘内用或不用SDF-1中和性抗体antiSDF-1与STAT3抑制剂S3I-201,观察术前及术后不同时点手术同侧机械性撤足阈值,脊髓背角SDF-1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表达水平及细胞定位。另外,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检测STAT3与SDF-1启动子的相互作用。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第5、10、20天大鼠机械性撤足反射阈值显著降低,伴有脊髓背角神经元SDF-1和p-STAT3表达上调,且均与Neun阳性神经元共染。antiSDF-1和S3I-201预处理均可缓解SMIR术后机械性撤足阈值改变,S3I-201还降低术后SDF-1转录和翻译的上调。SMIR术后增加脊髓背角STAT3与SDF-1启动子结合。结论 SMIR可能通过增强脊髓背角STAT3向SDF-1基因启动子的募集,上调SDF-1的表达,从而促进了机械性痛觉过敏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肌肉切口牵拉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术后慢性疼痛
下载PDF
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牙根位置关系的CBCT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柯华峰 刘莉 +1 位作者 苑子艺 刘冉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5-388,共4页
目的:通过CBCT来探讨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根的相对位置。方法:采用CBCT对40位骨性和牙性I类关系的成年人进行切牙管到上颌中切牙距离的测量。在轴向剖面上对3个水平面进行线性测量:(1)切牙管腭侧开口水平(L1),(2)切牙管腭侧开口与上颌... 目的:通过CBCT来探讨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根的相对位置。方法:采用CBCT对40位骨性和牙性I类关系的成年人进行切牙管到上颌中切牙距离的测量。在轴向剖面上对3个水平面进行线性测量:(1)切牙管腭侧开口水平(L1),(2)切牙管腭侧开口与上颌中切牙根尖间的中间水平(L2),(3)上颌中切牙根尖的水平(L3)。结果:在L1和L2平面,切牙管宽度大于上颌中切牙牙根间距者分别有31例(77.5%)和18例(45.0%)。在L1、L2平面,中切牙牙根距切牙管的距离分别为(5.4±1.15)mm和(5.6±1.12)mm。结论:超过45%的患者切牙管宽度大于中切牙根间距。上颌中切牙牙根和切牙管之间的前后距离大约4.5~5.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牙管 牙齿移动 上前牙内收
下载PDF
眶隔筋膜瓣结合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疗效及对屈光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汪辉 胡春明 +2 位作者 何艳楠 周燕 胡道玲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眶隔筋膜瓣结合额肌瓣悬吊术对重度上睑下垂的远期疗效及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重度上睑下垂患者84例(128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单切口额肌筋膜瓣悬吊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眶隔筋膜... 目的:探讨眶隔筋膜瓣结合额肌瓣悬吊术对重度上睑下垂的远期疗效及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重度上睑下垂患者84例(128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单切口额肌筋膜瓣悬吊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眶隔筋膜瓣联合额肌瓣悬吊术治疗。比较两组矫正率、上睑回缩量及双侧眼睑对称程度。结果:两组总矫正率比较(100.0%vs9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完全矫正率为75.0%明显多于对照组的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上睑回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16±0.02)mm vs (0.41±0.03)mm,P<0.05];研究组患者的上睑缘恢复对称程度、上睑缘形态及眼睑闭合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角膜屈光度和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重度上睑下垂的治疗过程当中,应用眶隔筋膜瓣联合额肌瓣悬吊术的治疗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上睑下垂 单切口额肌筋膜瓣悬吊术 眶隔筋膜瓣联合额肌瓣悬吊术 屈光 散光 上睑回缩量
下载PDF
罗哌卡因切口周围局部浸润对大鼠慢性术后疼痛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沈羽 徐黎 +2 位作者 刘廪 顾小萍 马正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06-108,126,共4页
目的评价术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切口周围局部浸润对慢性术后疼痛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180g-22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R0组)、0.5%罗哌卡因组(R1组)、0.75%罗哌卡因组... 目的评价术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切口周围局部浸润对慢性术后疼痛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180g-22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R0组)、0.5%罗哌卡因组(R1组)、0.75%罗哌卡因组(R2组)、1%罗哌卡因组(R,组)。按Flatters法制作皮肤/肌肉切开牵拉模型(skin/muscleincisionandretraction,SMIR),s组大鼠除未进行SMIR之外其他操作均与其他组相同。应用yonFrey细丝法测定术前及术后1、3、7、10、14、17、21、24、28d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withdrawalmechanicalthreshold,PWMT)。结果各组术前PWMT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凡组比较,R。组PWMT于术后1、3、7、10、14、17、24d升高[(20.9±3.7)、(14.8±4.6)、(15.8±4.4)、(13.9±1.6)、(9.8±0.8)、(10.2±1-3)、(10.3±2.7)g](P〈0.05),R2组[(21.0±5.2)、(21.3±3.9)、(15.3±4.1)、(18.4±3.3)、(12.1±1.1)、(11.5±1.6)、(14.1±1.9)、(13.2±3.0)、(9.5±2.4)g]和R3组[(22.2±2.9)、(22.5±4.1)、(22.1±4.7)、(23.8±0.9)、(18.2±3.2)、(15.7±3.2)、(21.3±3.9)、(18.4±4.2)、(21.0±4.2)g]PWMT在术后所有时间点均升高(P〈0.05)。结论术中罗哌卡因切口周围局部浸润可以抑制慢性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慢性疼痛 罗哌卡因 皮肤/肌肉切开牵拉模型
原文传递
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对切口周围组织NGF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金倩 沈施仁 曹苏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505-1507,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MIR)对切口周围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MIR组和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只切开皮肤、肌肉;SMIR组切开皮肤、肌肉后牵拉1h制作SMIR模型;空白对照... 目的研究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MIR)对切口周围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MIR组和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只切开皮肤、肌肉;SMIR组切开皮肤、肌肉后牵拉1h制作SMIR模型;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前和术后第1、3、5、10、14、21、28天分别测量各组机械缩足阈值(MWT),术后第3天RT-PCR检测各组切口周围肌肉组织NGF mRNA的表达。结果 SMIR组术后第1-28天MWT较空白对照组下降(P<0.05),术后第3-28天较假手术组下降(P<0.05)。SMIR组术后第3天切口周围肌肉组织NGF 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增加(P<0.01),假手术组NGF 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 SMIR促进术后机械性痛觉过敏和NGF mRNA表达上调;NGF可能参与SMIR术后疼痛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 神经生长因子 机械痛阈
原文传递
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对切口周围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
13
作者 刘焕 陈俊杰 +1 位作者 曹苏 沈施仁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78-1380,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MIR)对切口周围组织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MIR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仅行切割皮肤和肌肉操作;SMIR组在假手术组基础上牵拉皮肤、肌肉1h制作SMIR模型;对照组不做...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MIR)对切口周围组织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MIR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仅行切割皮肤和肌肉操作;SMIR组在假手术组基础上牵拉皮肤、肌肉1h制作SMIR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术后第3、7天切口周围肌肉组织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第3天,SMIR组NF-κB蛋白表达量较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升高(P<0.05或P<0.01),第7天,SMIR组NF-κB蛋白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与对照组的NF-κB蛋白表达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MIR激活切口周围组织,增加NF-κB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KB 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
原文传递
一次性切口牵开固定器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葛现才 殷德英 +1 位作者 张勤 辛群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28-1030,共3页
甲状腺肿瘤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甲状腺肿瘤的发病率快速稳定增加,尤其是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为著,手术切除是治疗甲状腺最常用的手段,但如何保护切口、充分暴露视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成为医患共同关注的问题。我... 甲状腺肿瘤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甲状腺肿瘤的发病率快速稳定增加,尤其是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为著,手术切除是治疗甲状腺最常用的手段,但如何保护切口、充分暴露视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成为医患共同关注的问题。我院将一次性切口牵开固定器用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开放性手术,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一次性切口牵开固定器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睑退缩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
15
作者 张宏彬 李妍 +1 位作者 宋丽华 白萍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90-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上睑退缩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9年我科因各类原因引起的上睑退缩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30例)与非感染组(576例)。分析患者切口感染... 目的探讨上睑退缩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9年我科因各类原因引起的上睑退缩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30例)与非感染组(576例)。分析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病原菌分布,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出现30例(4.95%)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其中外伤性、Graves眼病与上睑下垂术后源性患者分别为9、12、9例。30例切口感染患者共分离出3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55.88%),革兰阴性菌12株(35.29%),真菌3株(8.82%)。年龄(OR=0.188,P=0.006)、糖尿病(OR=0.234,P=0.005)、BMI(OR=0.151,P=0.001)、住院时间(OR=1.276,P=0.005)与上睑退缩原因(OR=0.177,P=0.006)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上睑退缩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术后切口感染与高龄、合并糖尿病、高BMI指数、住院时间长、外伤性上睑退缩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睑退缩 手术 切口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成年女性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腭平面倾斜度对上前牙内收正畸治疗效果的影响
16
作者 赵文静 娜给丝·米尔艾合买提 +2 位作者 开塞尔·艾合买提江 米那瓦尔·阿力木 古力巴哈·买买提力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5期499-502,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腭平面倾斜度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成年女性患者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牙根的位置、切牙管唇侧骨皮质厚度,探讨腭平面倾斜度对上前牙内收正畸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成年女性患者均行口腔颌面锥形束C... 目的观察不同腭平面倾斜度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成年女性患者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牙根的位置、切牙管唇侧骨皮质厚度,探讨腭平面倾斜度对上前牙内收正畸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成年女性患者均行口腔颌面锥形束CT扫描,测量腭平面倾斜度,计算腭平面与眼耳平面夹角度数,分为顺时针组30例(腭平面与眼耳平面夹角<—2.5°)和平行组30例(腭平面与眼耳平面夹角—2.5°~4.5°)。以腭平面为参考平面,应用软件建立与腭平面平行的鼻腭孔高度水平面(N水平面)、上颌中切牙牙根根尖高度水平面(R水平面)、切牙孔高度水平面(I水平面),测量矢状面影像上切牙管长度、N水平面切牙管唇侧牙槽骨板厚度(the thickness on the N plane,NT)、R水平面切牙管唇侧牙槽骨板厚度(the thickness on the R plane,RT)、I水平面切牙管唇侧牙槽骨板厚度(the thickness on the I plane,IT)及各水平面影像上切牙管宽度、切牙根尖间距、切牙与切牙管距离等参数。比较2组切牙管长度、NT、RT、IT及各水平面影像上切牙管宽度、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牙根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顺时针组NT[(10.68±2.12)mm]、RT[(8.55±1.59)mm]、IT[(8.64±1.39)mm]均大于平行组[(8.74±2.42)、(7.22±1.85)、(7.56±1.43)mm](t=3.32,P=0.002;t=3.00,P=0.004;t=2.97,P=0.004),切牙管长度、N水平面切牙管宽度、R水平面中切牙根尖间距、R水平面切牙管宽度、R水平面切牙管与右侧中切牙根尖距离、R水平面切牙管与左侧中切牙根尖最短距离、I水平面切牙管宽度、I水平面切牙管与右侧中切牙间最短距离、I水平面切牙管与左侧中切牙间最短距离与平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腭平面顺时针方向倾斜的成年女性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切牙唇侧牙槽骨较厚,在正畸治疗中可较大程度内收上前牙;腭平面倾斜度较小者上切牙唇侧牙槽骨较薄,内收上前牙程度受限;测量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腭平面与眼耳平面角度,评估腭平面倾斜度可为制订正畸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畸形 骨性Ⅱ类 切牙管 腭平面 上颌中切牙 上前牙内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