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ng 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with a double exponential model in different forest belts of China 被引量:10
1
作者 YANG Li-xia PAN Jian-jun YUAN Shao-fe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9-43,共5页
The 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was analyzed by using laboratory incubation and double exponential model that mineralizable SOC was separated into active carbon pools and slow carbon pools in forest soils ... The 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was analyzed by using laboratory incubation and double exponential model that mineralizable SOC was separated into active carbon pools and slow carbon pools in forest soils derived from Changbai and Qilian Mountain areas. By analyzing and fitting the CO2 evolved rates with SOC mineraliz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ctive carbon pools accounted tor 1.0% to 8.5% of SOC with an average of mean resistant times (MRTs) for 24 days, and slow carbon pools accounted for 91% to 99% of SOC with an average of MRTs for 179 years. The sizes and MRTs of slow carbon pools showed that SOC in Qilian Mountain sites was more difficult to decompose than that in Changbai Mountain sites. By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oil clay content and elevation on SOC mineraliz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ineralization of SOC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emperature and that content of accumulated SOC and size of slow carbon pools from Changbai Mountain and Qilian Mountain sites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clay content, respectively, which showed temperature and clay content could make greater effect on mineralization of S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Double exponential model Active carbon pools slow carbon pools Mean resistant times (MRTs)
下载PDF
天山中段北坡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组分沿海拔的分异规律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珍 常顺利 +4 位作者 王冠正 周小东 张毓涛 孙雪娇 李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390-7402,共13页
在高纬度高海拔区域气温增幅更大的背景下,高山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组分分配比关系以及由于此差异导致对增温的反馈效应均有待深入阐释。天山森林是以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为单优树种的温带针叶林,在天山北坡中山带(海拔... 在高纬度高海拔区域气温增幅更大的背景下,高山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组分分配比关系以及由于此差异导致对增温的反馈效应均有待深入阐释。天山森林是以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为单优树种的温带针叶林,在天山北坡中山带(海拔约1760-2800 m)呈垂直落差超过1000 m的带状斑块分布,便于排除混交树种的影响,而量化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组分分配比关系沿海拔的分异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沿海拔梯度设置森林样地并分层采集土样,研究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库(CSOC)、活性碳库(Ca)、缓效性碳库(Cs)、惰性碳库(Cp)、微生物量碳(MBC)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特征,通过碳库活度(A)、碳库活度指数(AI)、碳库指数(CPI)、土壤碳密度(SOCD),探讨天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组分沿海拔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天山中段北坡云杉森林土壤Ca占比逐步升高,Cs和Cp占比逐步降低,这意味着天山中段北坡云杉森林土壤碳的分解释放与区域气候变暖间将呈现出加速偏离平衡态的正反馈效应;(2)该区域森林土壤的MBC和微生物熵(qMB)虽均随海拔升高呈双峰曲线,但峰值有所差异,qMB在高海拔处(2600-2800 m)显著升高,这意味着在森林高海拔区域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更强;(3)CSOC、Ca、Cs、Cp表聚效应明显,且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单峰曲线;(4)海拔2400-2600 m的AI、CPI最大,海拔2200-2400 m的A、CPI和SOCD处于较低水平。为深入了解天山森林土壤碳库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过程提供了科学参考,为天山森林土壤碳库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碳 缓效性碳 惰性碳 土壤碳稳定性组分 碳库活度指数
下载PDF
2009—2019年红壤典型区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库时空变化
3
作者 王玺洋 李亮 +3 位作者 李晓晖 辛在军 何石福 孙小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为及时掌握土壤有机碳组分库的时空变化,本研究基于历史采样信息开展新一轮土壤样品采集,进行100 d土壤呼吸培养实验,借助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获得土壤活性碳库大小(Ca)、缓效性碳库大小(Cs)和惰性碳库大小(Cr),以揭示2009—2019年江西... 为及时掌握土壤有机碳组分库的时空变化,本研究基于历史采样信息开展新一轮土壤样品采集,进行100 d土壤呼吸培养实验,借助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获得土壤活性碳库大小(Ca)、缓效性碳库大小(Cs)和惰性碳库大小(Cr),以揭示2009—2019年江西省东乡地区表层水稻土Ca、Cs和Cr的时空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9—2019年研究区表层水稻土平均总有机碳(TOC)、Ca和Cs减少,而平均Cr增加;TOC、Ca、Cs和Cr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4、-0.02、-0.07 g·kg^(-1)·a^(-1)和0.05 g·kg^(-1)·a^(-1)(P>0.05)。土壤属性对2019年东乡地区表层水稻土TOC、Ca和Cr的空间变异影响较小,而土壤全氮(TN)对TOC、Cs和Cr的变异均有较大贡献,在制定水稻土固碳措施时,应关注土壤N含量的协同变异。此外,近10年来研究区北部和中部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变化幅度较大,而西南和东南地区变化幅度较小,因此,未来红壤区水稻土固碳应重视各有机碳组分的时空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区 活性碳库 缓效性碳库 惰性碳库 时空变异 水稻土固碳
下载PDF
小兴安岭4种典型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分解特性 被引量:26
4
作者 宋媛 赵溪竹 +2 位作者 毛子军 孙涛 侯玲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3-453,共11页
土壤有机碳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土壤有机碳释放速率的室内培养实验的方法,并根据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小兴安岭地区4种典型阔叶红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及各组分含量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土壤... 土壤有机碳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土壤有机碳释放速率的室内培养实验的方法,并根据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小兴安岭地区4种典型阔叶红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及各组分含量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趋势表现为前期迅速,后期缓慢,并且土壤腐殖质层(A)大于淀积层(B);在4种阔叶红松林中,云冷杉红松林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最大,枫桦红松林最小;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碳及土壤的C/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2)在土壤A层和B层,4种阔叶红松林的活性碳分别占总有机碳的0.89%—1.78%和1.91%—2.87%,平均驻留时间为12—35 d和27—58 d。缓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22.58%—28.44%和23.87%—42.63%,平均驻留时间为4—19 a和18—37 a。惰性碳占总有机碳的69.98%—76.24%和54.50%—74.22%,平均驻留时间为173 a;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及驻留时间的大小顺序均为: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分解 活性碳 缓效性碳 惰性碳
下载PDF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 被引量:28
5
作者 邵月红 潘剑君 +1 位作者 孙波 李海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3,共5页
对水稻土、早地潮土和红壤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大小、分解速率和平均驻留时间进行了分析,根据有机碳周转时间的不同,可将土壤有机碳库划分为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3个库,其遵循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变化,用... 对水稻土、早地潮土和红壤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大小、分解速率和平均驻留时间进行了分析,根据有机碳周转时间的不同,可将土壤有机碳库划分为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3个库,其遵循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变化,用此方程在SAS8.2软件上拟合出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的大小及其分解速率.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各剖面的活性碳一般占土壤有机碳的0.6%~3.7%,平均驻留时间为4~45 d;缓效性碳库一般占土壤有机碳的37.7%~81.2%,平均驻留时间为5~24年;利用酸水解测得的惰效性碳一般占土壤有机碳的17.1%~48.1%.不同水型及不同母质下的水稻土中各碳库变化规律分别为: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第四纪红粘土>第三纪红砂岩类.不同水稻土和旱地土壤中,活性碳库变化规律为水稻土>旱地,而缓效性碳为旱地土壤>水稻土,表明旱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较水田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活性碳库 缓效性碳库 惰效性碳库
下载PDF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碳库研究 被引量:81
6
作者 邵月红 潘剑君 孙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28,共5页
分析了不同森林植被和同一植被不同林龄的人工杉木林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土壤有机碳中的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的大小和周转时间。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不同,总的趋势都是:培养前期分解速度快,... 分析了不同森林植被和同一植被不同林龄的人工杉木林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土壤有机碳中的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的大小和周转时间。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不同,总的趋势都是:培养前期分解速度快,后期分解速度慢,土壤剖面A层>剖面B层。在剖面A层中:不同森林植被下分解速率的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不同林龄的人工杉木林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在剖面B层中:分解速率差异不大。不同森林植被下不同土壤剖面上的土壤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的库容和分解速率不同,土壤活性碳库碳含量一般占总有机碳的0 99%~2 89%,田间平均驻留时间为10~23天;土壤缓效性碳一般占总有机碳的17 17%~55 46%,田间平均驻留时间为1 6~24 2年;土壤惰效性碳一般占总有机碳的42 05%~80 66%,田间平均驻留时间为假定的10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中亚热带 有机碳 分解特征 碳库 活性碳 缓效性碳 惰效性碳
下载PDF
长白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邵月红 潘剑君 +1 位作者 许信旺 杨丽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102,共4页
主要分析不同森林植被下有机碳的分解动态和土壤碳库各组分大小、周转时间。结果表明:土壤样品培养90天,CO2累计释放量表层大致为1723~5065mg/kg、下层大致为178~642mg/kg。分解速率总的趋势是前期快,后期慢,表层明显大于下层... 主要分析不同森林植被下有机碳的分解动态和土壤碳库各组分大小、周转时间。结果表明:土壤样品培养90天,CO2累计释放量表层大致为1723~5065mg/kg、下层大致为178~642mg/kg。分解速率总的趋势是前期快,后期慢,表层明显大于下层。大小顺序为:冷杉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针叶林。在不同植被下的表层和下层土壤中,活性碳占总有机碳的0.54%~1.67%,0.45%~5.48%.平均驻留时间为11~56天、60~88天;缓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23.0%~63.3%,33.2%~72.2%,平均驻留时间为4~70年、24~161年;惰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35.5%~75.5%.26.0%~65.%。表层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碳、缓效性碳和惰效性碳含量都明显大于下层。凋落物的化学组成主要决定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含量,土壤的粘粒含量等性质主要决定惰效性碳库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有机碳库 活性碳 缓效性碳 情效性碳
下载PDF
土壤“慢”有机碳库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史奕 陈欣 +1 位作者 杨雪莲 闻大中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8-112,共5页
土壤“慢”有机碳库介于“活性”和“惰性”库之间 ,是植物残体迅速损失的一个重要中间分解阶段。本文主要综述了代表很大比例土壤“慢”有机碳库的微粒有机质 (POM)的表征、意义 ,及影响土壤“慢”有机碳库中POM周转的主要因素 ,POM在... 土壤“慢”有机碳库介于“活性”和“惰性”库之间 ,是植物残体迅速损失的一个重要中间分解阶段。本文主要综述了代表很大比例土壤“慢”有机碳库的微粒有机质 (POM)的表征、意义 ,及影响土壤“慢”有机碳库中POM周转的主要因素 ,POM在土壤团聚体中和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以及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慢”有机碳库 微粒有机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近10年典型区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库平均驻留时间变化特征
9
作者 王玺洋 李晓晖 +3 位作者 辛在军 何石福 孙小艳 李亮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1-568,共8页
弄清土壤有机碳库平均驻留时间的时空变化特征对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尤为关键。本研究基于历史采样信息开展新一轮土壤样品采集,进行100 d土壤呼吸培养实验,借助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获得土壤活性碳库(MRT_(a))和缓... 弄清土壤有机碳库平均驻留时间的时空变化特征对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尤为关键。本研究基于历史采样信息开展新一轮土壤样品采集,进行100 d土壤呼吸培养实验,借助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获得土壤活性碳库(MRT_(a))和缓效性碳库平均驻留时间(MRT_(s)),揭示了2009—2019年江西东乡红壤性水稻土表层土壤MRT_(a)和MRT_(s)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东乡2019年红壤性水稻土表层土壤MRT_(a)与MRT_(s)均值分别为26.5 d和14.1 a,与2009年相比,未发生显著性变化。整体上,东乡南部地区活性碳库和缓效性碳库更为稳定,且东乡地区红壤性水稻土MRT_(a)与MRT_(s)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不同地理位置的MRT_(a)与MRT_(s)变化幅度分别达-1.3%~544.5%和-6.7%~1375.5%。这种时空变异,部分源于土壤活性碳和缓效性碳组分构成的空间分异。尽管存在较大空间变异,与南方其他稻作区相比,东乡地区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库近10年变得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活性碳库 缓效性碳库 平均驻留时间 时空分异
原文传递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定量化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丽霞 潘剑君 苑韶峰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1-243,共3页
用一级动力学方程研究了贵州省黎平县森林土壤活性、缓效性和惰效性有机碳库的变化及分解速率,模拟结果表明:各土壤剖面的土壤活性碳库一般占总有机碳的0.5%-7.6%,平均驻留时间(Mean Residue Time,MRT)为41—64天;缓效性碳... 用一级动力学方程研究了贵州省黎平县森林土壤活性、缓效性和惰效性有机碳库的变化及分解速率,模拟结果表明:各土壤剖面的土壤活性碳库一般占总有机碳的0.5%-7.6%,平均驻留时间(Mean Residue Time,MRT)为41—64天;缓效性碳库占总有机碳的45%-71%,平均驻留时间为3—30年;采用酸水解法测定惰效性碳库的库容,一般占总有机碳的20%-50%。活性碳库的变化规律为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缓效性碳库中混交林最大,其它两种林分规律不明显;不同林龄的杉木(8年,16年,40年),非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之和)的含量变化规律为40年〉16年〉8年,说明40年生的杉木下土壤固碳能力比8年和16年的强;16年的又比8年的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库容 活性碳库 缓效性碳库 惰效性碳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