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两地产索氏桃花水母核糖体小亚基rRNA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胡义波 姜乃澄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9-566,共8页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标本的核糖体小亚基rRNA基因进行了扩增与测序.经序列比对分析,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的核糖体小亚基rRNA基因序列与已知索氏桃花水母的序列极为相似,相似度分别为99.61%和99.45%;与索氏桃...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标本的核糖体小亚基rRNA基因进行了扩增与测序.经序列比对分析,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的核糖体小亚基rRNA基因序列与已知索氏桃花水母的序列极为相似,相似度分别为99.61%和99.45%;与索氏桃花水母的遗传距离均为0.001;经分子系统树分析,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与索氏桃花水母的分支置信度高达100%.综上分析,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均为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该结论与其形态学分类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氏桃花水母 rrna基因 核糖体小亚基 分类学
下载PDF
裳卷蛾变形孢虫SSU rRNA核心序列的克隆与系统发育分析
2
作者 马露芸 涂增 +2 位作者 薛英伟 王金芳 万永继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39-1444,共6页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索裳卷蛾变形孢虫的遗传发育地位。【方法】微孢子虫的SSUr RNA序列是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的重要工具。试验通过T-A克隆法对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 ceraces)SSU rRNA核心序列进行了克隆,并采用近邻法...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索裳卷蛾变形孢虫的遗传发育地位。【方法】微孢子虫的SSUr RNA序列是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的重要工具。试验通过T-A克隆法对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 ceraces)SSU rRNA核心序列进行了克隆,并采用近邻法构建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克隆得到了长为1228bp的核苷酸序列(GenBank EU267796)。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裳卷蛾变形孢虫与分离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Vairimorpha sp.Germany(GenBank AF124331)和Vairimorpha imperfecta(GenBank AJ131645)相似性最高,它们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中与寄主为鳞翅目昆虫的Nosema属聚为一类,与纳卡变形孢虫(Vairimorpha necatrix)为代表的Vairimorpha属为相邻集。【结论】结合其生物学特征,裳卷蛾变形孢虫确实为Vairimorph a属的成员,但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归入Nosematidae科可能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裳卷蛾变形孢虫 龙眼裳卷蛾 SSU rrna 克隆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18S rRNA/rDNA序列分析技术在瘤胃原虫分类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钟霞 毛华明 邓卫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7年第12期56-58,共3页
作者指出了反刍动物瘤胃原虫分类学研究中的难点,介绍了原虫分类学中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指标(18S rRNA/rDNA序列同源性),综述了18S rRNA/rDNA序列分析技术在瘤胃原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瘤胃原虫 18S rrna/rDNA 分类学
下载PDF
玉溪霍尔多巴吉鹅感染贝氏隐孢子虫的分子鉴定
4
作者 陈俊蓉 谢昕言 +2 位作者 贺君君 杨建发 王萍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57,共4页
为了对云南省玉溪市某养殖场的霍尔多巴吉鹅进行隐孢子虫检测,本试验采集疑似感染隐孢子虫的霍尔多巴吉鹅的粪便样品,利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镜检,并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提取粪便样品DNA,采用巢氏PCR扩增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NA(SS... 为了对云南省玉溪市某养殖场的霍尔多巴吉鹅进行隐孢子虫检测,本试验采集疑似感染隐孢子虫的霍尔多巴吉鹅的粪便样品,利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镜检,并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提取粪便样品DNA,采用巢氏PCR扩增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NA(SSU rRNA)基因,测序后通过NCBI进行Blast在线比对,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所采集的鹅粪便样品中,隐孢子虫检出率为20.45%(9/44);隐孢子虫SSU rRNA基因的PCR扩增结果显示,该鹅源隐孢子虫与贝氏隐孢子虫同源性达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二者位于同一分支。结果表明,该养殖场的霍尔多巴吉鹅存在贝氏隐孢子虫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小亚基RNA(SSU rrna) 贝氏隐孢子虫 霍尔多巴吉鹅 分子鉴定
下载PDF
福建古田红曲生产用红曲霉菌主要种类的鉴别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志强 刘颖 +1 位作者 林风 吴丽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69,共6页
以购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的5株红曲霉菌为对照,对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红曲霉菌资源库中收藏自福建省古田县的60株红曲霉菌(Monascus sp.)进行分类鉴定研究。首先根据不同菌株在麦芽汁琼脂(Wa)、察氏酵母提取物琼脂(C... 以购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的5株红曲霉菌为对照,对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红曲霉菌资源库中收藏自福建省古田县的60株红曲霉菌(Monascus sp.)进行分类鉴定研究。首先根据不同菌株在麦芽汁琼脂(Wa)、察氏酵母提取物琼脂(CYA)和甘油硝酸盐琼脂(G25N)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类,进而基于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 ITS)、核糖体大亚基(28S nuclear ribosomal large subunit rRNA gene,LSU)和核糖体小亚基(18S nuclear ribosomal small subunit r RNA gene,SSU)的基因片段的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通过BLAST进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鉴定研究,并用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形态特征及3个基因序列的比对,认为所选取的60株古田红曲霉菌分别归属红色红曲霉菌(M.ruber)、丛毛红曲霉菌(M.pilosus)或紫色红曲霉菌(M.purpureus)3个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霉菌 ITS LSU SSU 鉴定
下载PDF
利用三种分子标记研究缘毛类纤毛虫的系统发育地位 被引量:4
6
作者 缪炜 张锡元 +1 位作者 余育和 沈韫芬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探讨缘毛类纤毛虫的系统发育地位 ,利用RAPD方法得到了 9种缘毛类纤毛虫、 1种四膜虫和1种喇叭虫的 3个随机引物的电泳带谱 ;测定了 7种缘毛类纤毛虫rRNA基因中的间隔区 1(ITS1)和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 (SSrRNA)基因序列 ,并构建了... 为了探讨缘毛类纤毛虫的系统发育地位 ,利用RAPD方法得到了 9种缘毛类纤毛虫、 1种四膜虫和1种喇叭虫的 3个随机引物的电泳带谱 ;测定了 7种缘毛类纤毛虫rRNA基因中的间隔区 1(ITS1)和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 (SSrRNA)基因序列 ,并构建了相应的系统树。在比较和分析RAPD、ITS1和SSrRNA基因序列在缘毛类纤毛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的适用范围的基础上 ,以SSrRNA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了缘毛类纤毛虫系统发育地位 ,结果表明 :①缘毛亚纲是单系的 ,作为寡膜纲中一个亚纲的分类地位是合理的 ;②缘毛类纤毛虫可能是寡膜纲中较高等的一个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缘毛类纤毛虫 系统发育地位 随机扩增多态DNA 间隔区1 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
下载PDF
中国9种嗜子宫线虫系统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山功 王桂堂 +1 位作者 李文祥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1-575,共5页
为了探讨鱼类寄生嗜子宫线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测定了8种嗜子宫线虫的ITS rDNA(核糖体转录内间隔区核 糖核酸)序列和9种嗜子宫线虫的18S rDNA(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部分序列,并构建了18S rDNA序列的系统发 育树。在比较和分析ITS rDNA和1... 为了探讨鱼类寄生嗜子宫线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测定了8种嗜子宫线虫的ITS rDNA(核糖体转录内间隔区核 糖核酸)序列和9种嗜子宫线虫的18S rDNA(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部分序列,并构建了18S rDNA序列的系统发 育树。在比较和分析ITS rDNA和18S rDNA两种分子标记对嗜子宫科线虫系统发育适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嗜子 宫线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嗜子宫线虫是单系起源;黄颡鱼似嗜子宫线虫、赣州似嗜子宫线虫和棍头 嗜子宫线虫亲缘关系非常接近,可能是较晚形成的种;似嗜子宫线虫属可能应该被细分为更多的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子宫线虫 内转录间隔区 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 系统发育
下载PDF
隐孢子虫牛源分离株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海鹏 曹建平 +8 位作者 沈玉娟 陈有贵 李小红 卢潍媛 徐馀信 刘宜升 刘述先 周晓农 汤林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分离和鉴定采自徐州自然感染奶牛粪便中的隐孢子虫卵囊。方法在徐州某奶牛场采集经改良抗酸染色镜检确认为隐孢子虫感染的奶牛粪便,用不连续Sheather’s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卵囊。采用Chelex-100方法提取卵囊基因组DNA,设计引物... 目的分离和鉴定采自徐州自然感染奶牛粪便中的隐孢子虫卵囊。方法在徐州某奶牛场采集经改良抗酸染色镜检确认为隐孢子虫感染的奶牛粪便,用不连续Sheather’s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卵囊。采用Chelex-100方法提取卵囊基因组DNA,设计引物扩增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和卵囊囊壁蛋白(COWP)基因,分别克隆到pGEM-T和pGEM-T Easy载体,测定核苷酸序列,运用BLAST和MEGA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种系发生分析。结果分离的隐孢子虫卵囊个体大小为(7.4±0.32)μm×(5.4±0.21)μm,长宽比为1.3±0.07(n=20)。徐州牛源隐孢子虫与Gen- Bank公布的安氏隐孢子虫比较,SSU rRNA和COWP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9%。种系发生分析显示该株隐孢子虫与安氏隐孢子虫处于同一分支。结论由徐州自然感染奶牛粪便中分离获得的隐孢子虫是安氏隐孢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隐孢子虫 小亚基核糖体RNA 卵囊囊壁蛋白 种系发生分析
下载PDF
血吸虫种株间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的同源性及其PCR法检测单个尾蚴的敏感性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洪军 梁幼生 +4 位作者 戴建荣 陶永辉 汪伟 曲国立 魏剑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18-422,共5页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18S-rRNA)序列的同源性及采用该基因建立PCR法检测水体中低密度血吸虫尾蚴的可能性。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18S-rRNA)序列的同源性及采用该基因建立PCR法检测水体中低密度血吸虫尾蚴的可能性。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检测上述基因组中同一目的DNA片段,比较其同源性;分别以经沸水加热处理、氨水处理及NaOH、HCl、乙醇沉淀处理和未经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为模板,采用PCR法扩增,比较对单个尾蚴的检出率。结果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和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均能扩增出长度为469bp的DNA片段。经氨水处理和NaOH、HCl、乙醇沉淀法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PCR方法均能扩增到目的基因。在未经处理或沸水加热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中,仅有50%标本能扩增到目的基因。结论血吸虫不同种株间18S-rRNA基因具有广泛同源性。经氨水处理或NaOH、HCl、乙醇沉淀法处理的标本,采用PCR法对低密度尾蚴的检出率高于未经处理或经沸水加热处理的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曼氏血吸虫 尾蚴 PCR 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 敏感性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柞蚕微孢子虫的方法 被引量:5
10
作者 米锐 冀万杰 +9 位作者 赵振军 王旭达 李佩佩 李青峰 孙永欣 王鹤 王凤成 李亚洁 朱有敏 范琦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0-267,共8页
提高柞蚕微孢子虫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对控制柞蚕微孢子虫的胚种传染至关重要。以柞蚕微孢子虫小亚单位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为靶基因,建立柞蚕微孢子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柞蚕微孢子... 提高柞蚕微孢子虫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对控制柞蚕微孢子虫的胚种传染至关重要。以柞蚕微孢子虫小亚单位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为靶基因,建立柞蚕微孢子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柞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而对柞蚕基因组DNA无扩增产物。依据标准曲线确定荧光定量PCR的Ct值≤35作为检测的敏感度区间,对柞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的最低检出限为0.004 6 ng。应用该方法对100粒柞蚕蛹样本进行检测,共检出54个样本呈柞蚕微孢子虫感染阳性,而采用普通显微镜镜检与采用常规PCR方法检测呈阳性的样本数量分别为2个和34个。应用该方法对生产中的柞蚕种茧和雌蛾进行抽样检测,柞蚕微孢子虫感染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用普通显微镜镜检的阳性检出率(P<0.05)。建立的柞蚕微孢子虫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微孢子虫 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 小亚单位核糖体RNA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瘤胃原虫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恒鑫 龚月生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5年第6期672-673,共2页
瘤胃原虫是瘤胃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直接影响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消化和利用。分子标记和基于小亚基核糖体RNA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为研究瘤胃原虫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依据。有必要应用... 瘤胃原虫是瘤胃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直接影响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消化和利用。分子标记和基于小亚基核糖体RNA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为研究瘤胃原虫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依据。有必要应用此技术,深入研究瘤胃原虫功能,及其与其他瘤胃微生物的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原虫 分子标记 小亚基核糖体RNA
下载PDF
1A6/DRIM, the human UTP20 functions in 28S and 5.8S rRNA processing
12
作者 KONG RuiRui HAN Wei +3 位作者 ULRICH H. Weidle NING Tao DU XiaoJuan KE Y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7期1770-1776,共7页
1A6/DRIM has been identified as UTP20, a small subunit processome component, functioning in 18S rRNA processing.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maturation of 28S rRNA and 5.8S rRNA was inhibited when 1A6/DRIM was silenced ... 1A6/DRIM has been identified as UTP20, a small subunit processome component, functioning in 18S rRNA processing.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maturation of 28S rRNA and 5.8S rRNA was inhibited when 1A6/DRIM was silenced in HeLa cells; and coincidently, an accumulation of 32S rRNA precursor was observed. Immunoprecipitation was performed with the anti-1A6/DRIM antibody, followed by Northern blot with the ITS2 prob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A6/DRIM was associated with both 32S and 12S rRNA precursors in vivo. The expression profile of 1A6/DRIM during rRNA processing was investigated by sucrose density gradient fraction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Western blot analysi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1A6/DRIM was involved in the pre-60S particles in addition to the pre-40S particles and co-sediment with the 32S and 12S rRNA precursors in the nucleolus. Furthermore, the interaction of U8 snoRNA with 1A6/DRIM was revealed by immunoprecipitat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1A6/DRIM interacted with both 32S rRNA and U8 snoRNA, being involved in 28S rRNA and 5.8S rRNA proces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rna基因 加工过程 SNORNA 职能 人类 HELA细胞 免疫印迹分析 免疫沉淀
原文传递
Identifying the ‘unidentified’ fungi: a global-scale long-read 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 approach 被引量:4
13
作者 Leho Tedersoo Sten Anslan +2 位作者 Mohammad Bahram Urmas Kõljalg Kessy Abarenkov 《Fungal Diversity》 SCIE 2020年第4期273-293,共21页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methods,in particular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ools,have greatly improved our knowledge about fungal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but many of the recovered taxa from natural environments cann...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methods,in particular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ools,have greatly improved our knowledge about fungal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but many of the recovered taxa from natural environments cannot be identified to species or even higher taxonomic levels.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phylogenetic placement of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fungal groups by using two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i)third-generation amplicon sequencing analysis of DNA from global soil samples,screening out ITS reads of<90%similarity to other available Sanger sequences,and(ii)analysis of common fungal taxa that were previously indicated to be enigmatic in terms of taxonomic placement based on the ITS sequences alone(so-called top50 sequences).For the global soil samples,we chose to amplify the full rRNA gene operon using four partly overlapping amplicons and multiple newly developed primers or primer combinations that cover nearly all fungi and a vast majority of non-fungal eukaryotes.We extracted the rRNA 18S(SSU)and 28S(LSU)genes and performed phylogenetic analyses against carefully selected reference material.Both SSU and LSU analyses placed most soil sequences and top50 sequences to known orders and classes,but tens of monophyletic groups and single sequences remained outside described taxa.Furthermore,the LSU analyses recovered a few small groups of sequences that may potentially represent novel phyla.We conclude that rRNA genes-based phylogenetic analyses are efficient tools for determining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fungal taxa that cannot be placed to any order or class using ITS sequences alone.However,in many instances,longer rRNA gene sequences and availability of both SSU and LSU reads are needed to improve taxonomic resolution.By leveraging 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 from global soil samples,we successfully provided phylogenetic placement for many previously unidentified sequences and broadened our view on the fungal tree of life,with 10-20%new order-level taxa.In addition,the PacBio sequence data greatly extends fungal class-level information in reference datab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fungi Top 50 most wanted fungi Phylogenetic diversity PacBio sequencing 18S rrna gene(small subunit) 28S rrna gene(large subuni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