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pairing small wounds around ankle by medial planta island flaps pedicled with an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in front of inner malleolus
1
作者 魏在荣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4期268-268,共1页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medial planta island flaps pedicled with an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in front of inner malleolus for repairing small wounds around ankle Methods From Jan. 2005 to Jun. 200...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medial planta island flaps pedicled with an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in front of inner malleolus for repairing small wounds around ankle Methods From Jan. 2005 to Jun. 2009,10 cases with small wounds around ank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pairing small wounds around ankle by medial planta island flaps pedicled with an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in front of inner malleolus
下载PDF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Small Blood Vessels in Maxillofacial Region Following High Velocity Missile Wound: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Dogs
2
作者 谭颖徽 周树夏 +3 位作者 刘宝林 刘荫秋 程学明 赖西南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0年第3期232-236,共5页
In order to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foundation and pathological base for earlyreconstruction of maxillofacial tissues defects after firearms wound using microsurgicalmethods,an experiment,was made to study the microva... In order to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foundation and pathological base for earlyreconstruction of maxillofacial tissues defects after firearms wound using microsurgicalmethods,an experiment,was made to study the microvascular pathological changesthrough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In the experiment we found somepathological changes of small vessels in wounded region,such as mierothrombi forma-tion,endothelial loss,internal elastic membrane break and some degenerations,necrosis within endothelial and smooth muscle cells of vessel.The nearer the woundededge was,the more evident injury was.The microvascular injurous range was 3 cm dis-tant from wounded edge,which recovered in 7 days later after wounding.The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if we used the vascularized free tissue transfer to repair defects ofmaxillofacial firearms wounds,the pedicles of flap should be anastomosed to distant re-cipient vesseles which could be chosen beyond 3 cm from wounded edge.Thereconstructive operation should be done 7 days later after w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und GUNSHOT MAXILLOFACIAL small vessel pathology
下载PDF
Glabridin and Anti-Non-Muscle Myosin IIA Therapy Disrupts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Motility 被引量:1
3
作者 Marie Kelly-Worden Amy Troesch +2 位作者 Sarah Pruitt Ryan Rhodes Deavin Eviston 《Advances in Lung Cancer》 2021年第2期11-19,共9页
Lung cancer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relate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killing over 130,000 people each year. While a combination of chemo and radiation therapy may be effective, surgery is still required for m... Lung cancer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relate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killing over 130,000 people each year. While a combination of chemo and radiation therapy may be effective, surgery is still required for many patients. Without surgery, the disease may progress and lead to metastases. We sought to determine if treatment with anti-non-muscle myosin IIA antibody would inhibit movement of the cells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glabridin (an isoflavonoid compound shown to inhibit cell migration by inhibiting myosin). We compared inhibition by glabridin to that of an anti-non-muscle myosin IIA antibody and a combination therapy of both at 12 and 24 hours post wound creation. Cells that took up the anti-non-muscle myosin IIA antibody were greatly inhibited in motility and exhibit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wound healing. Glabridin treatment resulted in a dramatic increase in wound size within 12 hours and regeneration within 24 hours. The greatest decrease in motility was observed in cells trea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glabridin and anti-non-muscle myosin IIA antibody. By 24 hrs, cell migration had halted due to death of the cells resulting from this combination. Further testing needs to be done to determine a safe mode of delivery of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to ensure only local distribution. Controll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depot systems have been used as a means to provide local release of drugs intra-tumorally or adjacent to the cancerous tissue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nd have great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Non-Muscle Myosin IIA Antibody Cell Migration GLABRIDIN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wound Healing Assay
下载PDF
改良式小切口病灶清除术联合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颈部淋巴结核的治疗效果观察
4
作者 王文帅 孙满胜 +1 位作者 贾立茹 王倩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8期866-869,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式小切口病灶清除术联合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FND)治疗颈部淋巴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颈部淋巴结核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 目的探讨改良式小切口病灶清除术联合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FND)治疗颈部淋巴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颈部淋巴结核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式小切口病灶清除术联合FND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口病灶清除术联合FND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切口愈合情况、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切口瘢痕长度、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愈合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术后12、24、48、72 h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小切口病灶清除术联合FND治疗颈部淋巴结核可促进术后恢复及切口愈合,减轻术后疼痛,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淋巴结核 改良式小切口病灶清除术 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创面愈合
下载PDF
黄马酊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免疫性小血管炎慢性创面临床观察
5
作者 何姚姚 陈岚 +5 位作者 罗朝熙 熊贵莉 曾充聪 银曼羽 曹艳 尹千璐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4期68-72,共5页
目的:观察黄马酊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免疫性小血管炎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免疫性小血管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给予基础常规治疗和醋酸泼尼松片,创面局部予以黄马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观察黄马酊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免疫性小血管炎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免疫性小血管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给予基础常规治疗和醋酸泼尼松片,创面局部予以黄马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雷公藤多苷片口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面积均减少,愈合率提高,伯明翰血管炎性活动性评分均降低,而观察组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ESR均下降,血清VEGF水平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CRP、ESR均低于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黄马酊联合雷公藤的使用能降低免疫性小血管炎活动性,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提高创面愈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马酊 雷公藤多苷片 免疫性小血管炎 慢性创面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巴马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愈合过程的影响
6
作者 吕英光 焦广明 +8 位作者 桑金芳 寇志鹏 刘涛 王月 陆翔宇 朴晨曦 马亚军 张建涛 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93-3204,共12页
拟应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干预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其对自体皮肤移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对9头小型猪建立自体皮肤移植动物模型,将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odel)、... 拟应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干预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其对自体皮肤移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对9头小型猪建立自体皮肤移植动物模型,将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odel)、磷酸盐缓冲液组(PB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7、14、21和28 d,采集血液和皮肤组织样本,并观察、拍照、记录移植皮片和周围组织临床变化情况。通过对移植皮片表观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测,血常规以及血清生化检测,移植皮片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再生相关指标检测及血流恢复情况,综合评价ADSCs对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创口愈合的影响。临床观察发现,术后ADSCs组皮片恢复速度优于其他两组,在术后28 d,ADSCs组基本恢复正常皮肤状态。在氧化应激方面,ADSCs组SOD、GSH含量显著升高(0.01<P<0.05),MDA显著下降(0.01<P<0.05)。在炎症方面,ADSCs组显著降低TNF-α、IL-1β含量,IL-10在术后7、14 d极显著升高(P<0.01)。在皮肤组织再生方面,ADSCs组VEGF、bFGF、TGFβ3和CD31的表达量显著上升(0.01<P<0.05)。在血流恢复方面,ADSCs在愈合过程中血流灌注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两组(0.01<P<0.05)。综上表明,在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动物模型中,ADSCs能够加速皮肤组织病理损伤的恢复,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促进皮肤组织再生,血管新生。表明ADSCs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促进组织再生的功能对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试验为干细胞在自体皮肤移植和异体皮肤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自体皮肤移植 创伤愈合
下载PDF
年轻化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促进小鼠创面愈合的研究
7
作者 武禄 刘标 +1 位作者 黎彦 翁立新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35-543,共9页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条件培养基无细胞疗法是创伤修复领域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案,但其治疗效果受间充质干细胞状态的影响。目的探究年轻化MSC培养基对小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建立间充质干细胞复制性衰老(传代至1...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条件培养基无细胞疗法是创伤修复领域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案,但其治疗效果受间充质干细胞状态的影响。目的探究年轻化MSC培养基对小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建立间充质干细胞复制性衰老(传代至15~20代)模型,检测其衰老指征;使用小分子化合物[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和RepSox]逆转衰老间充质干细胞并验证逆衰老效果。分别收集衰老MSC培养基与年轻化MSC培养基。用收集到的两种条件培养基培养人成纤维细胞,使用CCK-8实验、Ki-67免疫荧光、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这两种条件培养基对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分别用衰老MSC培养基、年轻化MSC培养基和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C57BL/6小鼠背部皮肤全层缺损模型,评估3种治疗方法对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与衰老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经小分子处理后衰老间充质干细胞SA-β-gal阳性率降低(P<0.01),且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其衰老基因P21、P16表达降低(P<0.01)。经年轻化MSC培养基处理的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P<0.01)。创伤模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年轻化MSC培养基治疗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加快(P<0.01);年轻化MSC培养基治疗组小鼠创面HE染色显示表皮细胞再上皮化加快(P<0.01)、Masson染色显示创面胶原沉积量增加(P<0.01)、CD3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创面血管量增加(P<0.01)。结论年轻化MSC培养基对小鼠创面修复或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小分子化合物 成纤维细胞 创面愈合
下载PDF
血小板伪装银纳米颗粒水凝胶加速1型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
8
作者 王金磊 李科 赵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659-2666,共8页
背景:细菌感染和血管生成功能受损一直是糖尿病创面愈合的障碍,多药耐药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治疗策略。目的:制备血小板伪装银纳米颗粒水凝胶,观察其对糖尿病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①体外实验:通过回流加热的... 背景:细菌感染和血管生成功能受损一直是糖尿病创面愈合的障碍,多药耐药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治疗策略。目的:制备血小板伪装银纳米颗粒水凝胶,观察其对糖尿病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①体外实验:通过回流加热的方式制备超小银纳米颗粒(ultra-small silver nanoparticles,usAgNPs),将其与血小板(platelets,PL)偶联后加入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水凝胶中,制备usAgNPs-PL/CMC水凝胶,表征水凝胶的微观结构、溶胀性能及力学性能,采用二甲氧唑黄比色法、活性氧法、细菌生物膜法、细菌活性等方法检测该水凝胶的抗菌能力。②体内实验: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CMC水凝胶组、usAgNPs/CMC水凝胶组和usAgNPs-PL/CMC水凝胶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在5组大鼠背部制作1个深达筋膜层的皮肤创面(直径20 mm),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创面注射生理盐水,CMC水凝胶组、usAgNPs/CMC水凝胶组和usAgNPs-PL/CMC水凝胶组大鼠创面分别植入对应的水凝胶。治疗14 d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与愈合质量。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usAgNPs-PL/CMC水凝胶具有均匀的三维网状结构、良好的力学性能与较强的吸水能力,可明显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并且对两细菌生物膜形成具有良好的抑制和清除作用,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②体内实验:治疗14 d后,usAgNPs-PL/CMC水凝胶组创面基本闭合,创面愈合率最高,创面菌落数量明显少于模型组;治疗14 d的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显示,usAgNPs-PL/CMC水凝胶组、usAgNPs/CMC水凝胶组和CMC水凝胶组创面出现再生真皮的组织结构,新生肉芽组织表皮均完整且厚,其中usAgNPs-PL/CMC水凝胶组可见堆积的平行的成熟胶原纤维;治疗7 d的CD31免疫组化及Ki67免疫荧光染色显示,usAgNPs-PL/CMC水凝胶组创面微血管数量、成纤维细胞数量最多;③结果表明:usAgNPs-PL/CMC水凝胶可通过快速抑菌和促进血管生成来加速1型糖尿病大鼠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小纳米银颗粒 血小板 羧甲基纤维素 水凝胶 糖尿病创面 创面愈合 抑菌
下载PDF
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在大鼠小肠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刘秀华 庞永正 +1 位作者 苏静怡 唐朝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46-650,共5页
本实验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上观察左族精氨酸(L-Arginine,L-Arg)和左旋硝基精氨酸(L-NNA)对缺血预处理(IPC)和I/R损伤的影响,旨在探讨内皮源性舒张因子/1-氧化氮(endothlium-derivedrelaxingfactor/nitricox... 本实验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上观察左族精氨酸(L-Arginine,L-Arg)和左旋硝基精氨酸(L-NNA)对缺血预处理(IPC)和I/R损伤的影响,旨在探讨内皮源性舒张因子/1-氧化氮(endothlium-derivedrelaxingfactor/nitricoxide,EDRF/ND)系统在IPC细胞保护中的作用。结果表明IPC能减轻小肠I/R后血压下降程度(8.3±2.5vs5.6±0.9kPa,P<0.01),及肠粘膜出血,减少LDH漏出(0.6±0.4vs1.1±0.4U/L),MDA产生(112.9±3.7vs370.1±27.5mmol/g);明显改善肠道血管床功能,使伊文思兰渗出减少(153.8±36.6vs341.1±429μg/g,P<0.01),MPO活性下降(24.6±12.8vs79.9±11.5U/g,P<0.01)。LPC还使血浆NO2含量升高(3.2±1.0vs1.0±0.2μmol/L,P<0.01),ET水平下降。L-NNA完全消除IP的保护作用,L-Arg则模拟了IPC的保护作用。提示:IPC对I/R损伤小肠有保护作用,EDRF/NO系统的激活参与了这种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RF 缺血预处理 小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小肠黏膜下层修复骨关节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旗 李春宝 +3 位作者 申学振 曲峰 陆兮 刘玉杰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5期482-486,共5页
作为天然细胞外基质生物衍生材料,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可用作组织工程的理想支架,在修复组织缺损和实现组织重塑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SIS在修复骨关节损伤方面的应用逐渐增多,研究发现SIS对骨、半... 作为天然细胞外基质生物衍生材料,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可用作组织工程的理想支架,在修复组织缺损和实现组织重塑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SIS在修复骨关节损伤方面的应用逐渐增多,研究发现SIS对骨、半月板、韧带或肌腱均表现出良好的修复效果,但是在关节软骨、腱骨愈合等方面的具体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新型SIS修复材料的开发,也将是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创伤和损伤 综述文献
下载PDF
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小创面27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彭艳斌 万圣祥 +2 位作者 肖颖峰 张洪军 王全震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24期3690-3691,共2页
目的探讨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小创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于本院采用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治疗的27例手足小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后的皮瓣成活率、臃肿率、手足功能优良率及... 目的探讨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小创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于本院采用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治疗的27例手足小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后的皮瓣成活率、臃肿率、手足功能优良率及皮瓣部位感觉功能评估结果。结果患者的皮瓣成活率达到100.00%,手足功能优良率达到100.00%,皮瓣部位感觉功能持续改善,无一例皮瓣臃肿发生。结论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小创面的临床价值较高,患者治疗后的手足功能恢复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 手足小创面 临床价值
下载PDF
CT引导下微创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晖 姜飚 +1 位作者 周航 王全 《中国医学装备》 2012年第7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在对146例患者行微创臭氧消融术中,通过CT机或者C型臂X光机显示屏调整穿刺方向,确保穿刺部位,分别于盘内及突出物中央和盘外注射臭氧。结果:146例患者均在CT或者C型臂X光机引导下... 目的:探讨微创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在对146例患者行微创臭氧消融术中,通过CT机或者C型臂X光机显示屏调整穿刺方向,确保穿刺部位,分别于盘内及突出物中央和盘外注射臭氧。结果:146例患者均在CT或者C型臂X光机引导下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00%,均治愈出院。对146例治愈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统计其疗效:优76例(占52.0%)、良52例(占35.6%)、可16例(占10.9%)、差2例(占1.6%),优良率为87.6%,未发生下肢瘫痪、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可以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治疗的重要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臭氧消融术 微创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基层护理人员对小创面湿性愈合理论的认知及应用现状调查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敏清 罗华 +2 位作者 何中华 杜伟娴 赵冠耀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11期122-123,共2页
目的调查基层护理人员对小创面湿性愈合理论的认知及应用现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佛山市高明区16所社区医院中护理人员418名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18份,回收有效问卷407份,针对所属医院、现任科室、职称等基础资料予以收集,并对湿性... 目的调查基层护理人员对小创面湿性愈合理论的认知及应用现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佛山市高明区16所社区医院中护理人员418名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18份,回收有效问卷407份,针对所属医院、现任科室、职称等基础资料予以收集,并对湿性愈合理论相关知识的熟识程度及应用情况予以调查。结果不同学历的护理人员对小创面湿性愈合理论认知及应用情况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对小创面湿性愈合理论认知及应用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佛山市高明区基层护理人员小创面湿性愈合理论的认知及应用甚少,并不是十分了解如何应用湿性愈合处理伤口,应及时积极推广伤口湿性愈合理论教学,提升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湿性愈合理论应用新理念,增强临床护理人员重视对小创面的处理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护理 应用现状调查 小创面湿性愈合理论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小切口负压治疗对毒蛇咬伤后肢体肿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曾凡杰 陈聪 +3 位作者 张雷 陈翔宇 周小萍 刘明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1-275,共5页
目的研究多个小切口联合负压治疗对毒蛇咬伤后肿胀消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我科收治的毒蛇咬伤患者29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8~70岁,用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注册号:Chi CTR-TRC-... 目的研究多个小切口联合负压治疗对毒蛇咬伤后肿胀消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我科收治的毒蛇咬伤患者29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8~70岁,用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注册号:Chi CTR-TRC-14004189)。对照组采用传统综合治疗,观察组行患肢近端皮肤多个小切口手术后予以负压吸引,同时采用传统综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0 h),治疗后6、12、24、48、72 h 6个时间点,测量并计算患肢近端、中部、远端肢体周径与健侧对应部位肢体周径差值,同时测血清IL-6和TNF-α浓度,记录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不同时间下测量的观察组与对照组肢体周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测量时间下对照组与观察组IL-6与TNF-α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少于对照组[观察组(5.43±1.07)d,对照组(7.67±1.95)d]。结论毒蛇咬伤后在传统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小切口负压治疗可有效控制肿胀,加速肿胀消退,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蛇咬伤 小切口 负压治疗 肿胀 炎症
下载PDF
腹腔感染对肠吻合口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蔡晓敏 任建安 黎介寿 《江苏医药》 CAS CSCD 2000年第7期526-527,共2页
目的 探讨腹腔感染对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N组 )和感染组 (S组 ) ,S组在末段回肠穿孔 15小时后行肠瘘肠切除吻合术 ,N组仅在与S组相当的部位行部分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 3、5、7天 (每点 8只 )采取标本测... 目的 探讨腹腔感染对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N组 )和感染组 (S组 ) ,S组在末段回肠穿孔 15小时后行肠瘘肠切除吻合术 ,N组仅在与S组相当的部位行部分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 3、5、7天 (每点 8只 )采取标本测肠吻合口抗张强度、羟脯氨酸含量、血IGF 1、白蛋白浓度、体重和饮食量。结果 S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显著高于N组 (2 9 4%vs 0 % ,P <0 0 1) ,吻合口抗张强度、血浆及吻合口羟脯氨酸含量在术后 3、5、7天均显著低于N组 (P <0 0 5 ) ,S组血IGF 1、白蛋白浓度、体重及饮食量在术后早期也显著低于N组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小肠吻合 创伤愈合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脱细胞羊膜与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层修复猪创伤性皮肤缺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范伟杰 杨志明 +3 位作者 罗静聪 黄云 李秀群 王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5-160,共6页
目的 比较脱细胞羊膜与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层作为创伤性皮肤缺损覆盖物,对创面修复的效果。方法 7只四川长白小猪,每只猪背部两侧各做3个4 cm×4 cm大小的皮肤缺损,深达深筋膜。每侧缺损随机分为3组,用不同敷料覆盖。A组:双层脱细... 目的 比较脱细胞羊膜与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层作为创伤性皮肤缺损覆盖物,对创面修复的效果。方法 7只四川长白小猪,每只猪背部两侧各做3个4 cm×4 cm大小的皮肤缺损,深达深筋膜。每侧缺损随机分为3组,用不同敷料覆盖。A组:双层脱细胞羊膜;B组:双层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层;C组:空白,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术后观察创面局部情况、创面愈合率,10 d(2只,各组4个皮肤缺损)、20 d(2只,各组4个皮肤缺损)、30 d(3只,各组6个皮肤缺损)处死动物取材。行组织学观查,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增殖细胞计数,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结果A、B组覆盖的敷料与创面黏附紧密,与纱布无粘连,更换敷料时创面无渗血。C组纱布与创面黏附紧密,术后22 d前更换纱布时创面出血。组织学观察:术后各时间点A、B组皮下组织内炎性细胞数较C组少;C组皮下组织内胶原分布较A、B组紊乱。术后各时间点A、B组创面愈合较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各时间点炎性细胞计数、皮下组织及肉芽组织内增殖细胞数明显高于A、B组,术后20、30 d,羟脯氨酸含量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创面局部情况、创面愈合率、病理组织学检查、炎性细胞数计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增殖细胞计数和羟脯氨酸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脱细胞羊膜、脱细胞小肠黏膜覆盖创伤性皮肤缺损,有提高创面愈合率、减少炎性反应,控制皮下组织及肉芽组织中细胞增殖,使胶原纤维有序排列的作用,能减少创面组织的出血和渗出。脱细胞小肠黏膜覆盖创面具有与脱细胞羊膜覆盖创面相近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层 脱细胞羊膜 创面愈合
下载PDF
外源性NO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贾长库 陈玉强 +2 位作者 郑常杰 张晓波 王薇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1年第1期31-33,36,共4页
目的 :了解外源性L Arg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6只 ,肠系膜上动脉分离结束前 1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 0ml(C组 ) ;缺血前1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 0ml(IR组 ) ;缺血前 10... 目的 :了解外源性L Arg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6只 ,肠系膜上动脉分离结束前 1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 0ml(C组 ) ;缺血前1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 0ml(IR组 ) ;缺血前 10min静脉注射L Arg 2 0 0mg/kg(AIR组 ) ;再灌注前10min静脉注射L Arg 2 0 0mg/kg(IAR组 ) ;再灌注前 10min同时静脉注射L Arg 2 0 0mg/kg和N 硝基 L 精氨酸 40mg/kg(INAR组 )。 12 0min实验结束后 ,所有动物取距回盲瓣 5 0cm以上回肠肠断 15cm ,均分为 3段 ,分别测定各组肠粘膜PMN浸润数量、MDA含量和粘膜组织学Chiu分级 ;另取 36只大鼠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L Arg实验组 (再灌注前 10min静脉注射L Arg 2 0 0mg/kg) ,每组再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6只。两组分别与缺血前、缺血 6 0min和再灌注 6 0min取小肠中段肠管 2 0cm ,测定小肠组织线粒体内Ca2 + 含量。结果 :再灌注前给予适量的外源性L Arg后 ,与C组相比 ,各组的肠粘膜PMN浸润数量、MDA含量、线粒体内Ca2 + 含量和粘膜组织学分级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缺血前给予L Arg后 ,与IR组相比 ,上述各项指标除Ca2 + 含量外均明显减少 (P <0 0 5 ) ,但仍高于C组 (P <0 0 5 )。结论 :再灌注前给予外源性L Arg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一氧化氮 创伤 损伤 大鼠 近交系
下载PDF
新型生物创伤敷料的制备与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江涛 刘兴太 +2 位作者 张国权 庞奕晖 何文彤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年第11期925-929,942,共6页
目的 以猪小肠黏膜下层为原料制备新型生物敷料.方法 按Abraham方法制备猪小肠黏膜下层,冻干后冷冻粉碎为直径15~30 μm的小肠黏膜下层粉末,将该粉末置于含有1%胃蛋白酶和3%乙酸的水溶液中混合消化48h,将得到的小肠黏膜下层溶液冷冻干... 目的 以猪小肠黏膜下层为原料制备新型生物敷料.方法 按Abraham方法制备猪小肠黏膜下层,冻干后冷冻粉碎为直径15~30 μm的小肠黏膜下层粉末,将该粉末置于含有1%胃蛋白酶和3%乙酸的水溶液中混合消化48h,将得到的小肠黏膜下层溶液冷冻干燥制备成小肠黏膜下层海绵,最后采用碳化亚胺对干燥后的海绵进行交联改性,从而得到猪小肠黏膜下层海绵.通过形态结构、吸水率、降解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对其作为创伤敷料的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小肠黏膜下层海绵呈三维网孔状结构,孔径为100~200μm.1%SIS海绵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并在磷酸缓冲液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1%SIS海绵在大鼠骨骼肌内埋置4w后可完全降解,周围骨骼肌纤维修复良好,无变性、坏死等不良现象发生.结论 猪SIS海绵具备作为新型生物敷料的潜能,具有止血、防渗出能力强的特点,能为细胞的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和代谢环境,可完全降解并达到组织永久性替代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敷料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黄连紫草膏对小面积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3
19
作者 艾进伟 韩叶萍 +5 位作者 李光辉 杜晨飞 张燕平 吴峰 董林林 王前进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9年第10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黄连紫草膏对小面积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7月我院烧伤科收治的深二度烧伤成年患者60例,深二度烧伤面积为1%~3%TBSA。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黄连紫草膏治疗组(观察组)和银离子抗菌凝胶治疗组(对照... 目的观察黄连紫草膏对小面积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7月我院烧伤科收治的深二度烧伤成年患者60例,深二度烧伤面积为1%~3%TBSA。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黄连紫草膏治疗组(观察组)和银离子抗菌凝胶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创面清创后,观察组用黄连紫草膏涂抹,油纱覆盖包扎,对照组用银离子抗菌凝胶涂抹,银离子敷料覆盖包扎,每日换药1次。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第21、28天创面愈合率;分别在第1、4、7、14、21天进行换药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创面细菌培养;记录创面过敏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第21、28天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第1天外,之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的创面细菌培养,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例、对照组2例出现轻微创面过敏反应,无其它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比银离子抗菌凝胶,黄连紫草膏更有利于小面积深二度烧伤的治疗,明显减轻换药时的疼痛,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二度烧伤 小面积 黄连紫草膏 减轻疼痛 创面愈合
下载PDF
小区域备头皮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丕宁 刘美霞 +2 位作者 丁弘 王静 李环廷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549-550,共2页
目的探讨小区域备头皮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女性病人62例(观察组),术前备皮仅理去手术区域的头发,术中先用外科贴膜贴于手术区及头发上,然后距切口线周围头发2 mm处剪去贴... 目的探讨小区域备头皮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女性病人62例(观察组),术前备皮仅理去手术区域的头发,术中先用外科贴膜贴于手术区及头发上,然后距切口线周围头发2 mm处剪去贴膜,用20 g/L碘酊擦试和体积分数0.75乙醇脱碘,消毒后再贴一层无菌手术贴膜,然后常规铺手术巾,铺完手术巾后再贴一层有引流袋的手术贴膜;以同期全部剃发备皮的病人106例作为对照。观察两组的切口愈合情况及抗生素应用时间。结果两组切口均无感染。观察组抗生素平均使用7.2 d,对照组抗生素平均使用6.8 d。结论小区域备头皮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术中应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区域备头皮 减压术 外科 伤口愈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