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菲利浦·拉金早期诗歌中英雄形象的变迁 |
吕爱晶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社会文化背景下史诗的英雄观与生死观——以《吉尔伽美什》和《伊利亚特》为例 |
奚文漪
|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唐末五代时期江右豪杰的浮沉与影响 |
许怀林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4
|
卡莱尔“英雄”观的积极意义 |
殷企平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5
|
村落社会的集体记忆与有机团结之耦合关系--以绥宁上堡侗寨为例 |
王晴锋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
2016 |
7
|
|
6
|
英雄是如何炼成的——《欧阳海之歌》再解读 |
张文诺
|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1
|
|
7
|
对“英雄流血又流泪”现象的体制性反思 |
叶兵
陈卫平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8
|
榜样之美与社会主流道德传播的主体转向 |
陈继红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4
|
|
9
|
社会维系方式的演变与不同英雄风貌——萨克索与莎士比亚笔下两个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 |
刘建军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8 |
0 |
|
10
|
西方悲剧主角社会身份的理论演变轨迹 |
杨挺
|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1
|
论马占山民族英雄形象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
李小尉
韩双龙
|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20 |
0 |
|
12
|
文明的传承与社会个体的价值——历史的实现方式再探讨 |
邹兴明
|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3
|
论丘逢甲英雄情结与其诗文创作之关系——社会心理学角度的探究 |
郭丽平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4
|
从认知学视角解读《百万英镑》中的概念整合 |
吴艳
|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1 |
3
|
|
15
|
自杀社会意义的赋予——以邓世昌自杀情景的建构为例 |
姜峰
|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
2010 |
1
|
|
16
|
韩国(朝鲜)现代文学的新历史感知——以金英夏的《黑色的花》与洪锡重的《黄真伊》为中心 |
崔元植
朱霞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17
|
当代游民群体的影像演义——以贾樟柯的《天注定》为例 |
王诗瑶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8
|
英雄模范人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生动载体 |
黄倩倩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2021 |
1
|
|
19
|
民族英雄《支格阿龙》神话变体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变迁 |
普珍
李珍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2
|
|
20
|
生命浩歌 精神礼赞——从杨荣星《电大群英》看电大精神的社会价值 |
谢虹光
张庭祥
|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