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13篇文章
< 1 2 1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lemma and Solution for Relief in the Right to Equal Employ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tifying Private Law with Social Law
1
作者 周圆 CHEN Feng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3年第2期395-421,共27页
At present,the legal remedies in terms of the right to equal employment in China are mainly related to private law,that is,laborers seek direct legal remedies for personality rights liability and infringement liabilit... At present,the legal remedies in terms of the right to equal employment in China are mainly related to private law,that is,laborers seek direct legal remedies for personality rights liability and infringement liability according to typical private law,supplemented by indirect remedies for labor contract liability under special private law.However,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in private law remedies for the right to equal employment,which are manifested i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l tort identification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the loopholes in the regulations on discriminatory employment,the imbalance in the burden of proof,and the limitation and aliena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civil liability and private law autonomy.The root of those problems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nature of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aw is not private law but social law.Equal employment involves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interests,and i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ublic interest of society and adhere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rioritizing fairness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efficiency.Improving the legal relief mechanism for protecting the right to equal employment,with a focus on correcting private law with social law,is the solution to the dilemma.Specific measures include establishing the special tort liability system for equal employment,the legal mechanism against discriminatory labor contracts,the public-private integrated legal responsibility system,and an essentially fair system for the responsibility of adducing evi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ght to equal employment private law social law right infringement of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discriminatory employment behaviors
下载PDF
Habits on Social Networks at Workplace: A Survey of Motivations and Behaviour
2
作者 Thomas Kakou Kouassi Douatia Koné +3 位作者 Aliou Bamba Aladji Kamagaté Olivier Asseu Yvon Kermarrec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4年第8期2154-2168,共15页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s by workers in Abidjan, Côte d’Ivoire,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a descriptive 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Mo...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s by workers in Abidjan, Côte d’Ivoire,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a descriptive 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More than five hundred and fifty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highlighting workers’ preferred digital channels and platform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jority use social media through their mobile phones, with WhatsApp being the most popular app, followed by Facebook and LinkedIn. The study reveals that workers use social media for entertainment purposes and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55% unable to live without social media at work for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addition, 35% spend on average 1 to 2 hours on social networks, mainly between 12 p.m. and 2 p.m. It also appears that 46% believe that social networks moderately improve their productivity. These findings can guide marketing strategies, train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related to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in the workpl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Network social Media Applications Poisson’s law STATISTICS Digital Supports Workers Productivity
下载PDF
Sino-French Forum on Social Security Law
3
作者 LIN JIA, LI JIANFEI & WU WENFANG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05年第5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SECURITY Sino-French Forum on social Security law
下载PDF
Marriage Law Revisions Reflect Social Progress in China
4
《China Today》 2001年第3期12-17,共6页
关键词 Marriage law Revisions Reflect social Progress in China
下载PDF
刑法谦抑性的系统论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涛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15,共13页
刑法谦抑原则建立在法律对政治权力的有效抑制的理论基础以及刑法系统功能分出的社会基础上。刑法谦抑成为刑法系统自我指涉与外部指涉的沟通语义结构,为国家暴力的正当化使用提供必要条件。刑法谦抑的“话语—制度”构建,推动了政治系... 刑法谦抑原则建立在法律对政治权力的有效抑制的理论基础以及刑法系统功能分出的社会基础上。刑法谦抑成为刑法系统自我指涉与外部指涉的沟通语义结构,为国家暴力的正当化使用提供必要条件。刑法谦抑的“话语—制度”构建,推动了政治系统与刑法系统结构上的耦合机制。暴力适用的合法化(政治权力运作)与个体权利保护(刑法规范运作)并不矛盾,权利与权力具有共生特点。面对当代社会中系统与系统性危害的不断涌现,刑法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张,且这种扩张具有正当性。不能将刑法谦抑原则仅仅限定为刑法系统对政治权力决策的外部指涉。借助社会沟通的无主体属性,将刑法谦抑理论视为识别社会诸领域危害的语义结构,这与传统行为主义刑法观下的规范理论具有显著区别。这种路径并不意味着放弃行为概念,而是用功能主义去改造刑法谦抑原则的实质内涵,推动个体权利体系的更新,创造系统沟通连接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谦抑 社会系统论 沟通连接 沟通媒介 刑法功能主义
下载PDF
超越范式之争——文史哲法学的前提、立场与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9-98,共10页
文史哲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标志性特征。笔者尝试提出的文史哲法学,既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与实践,又是面向世界的具有普遍性样态的法学范式,理应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法学目标。有别于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的研究旨趣,文史哲法... 文史哲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标志性特征。笔者尝试提出的文史哲法学,既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与实践,又是面向世界的具有普遍性样态的法学范式,理应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法学目标。有别于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的研究旨趣,文史哲法学是一种全新视角的法学研究范式,它倡导厚植于中国的文史哲传统。其中,文学是法学素材的来源,史学是法学精神的见证,哲学则是法学价值的终极追求。文史哲法学旨在沟通中国历史传统与当下实践,侧重将文史哲作为工具和视角来研究人文与法学的互动关系,将人文价值和生活实践统一于法学研究场域之内,在保持统一性的前提下追求普遍性与实践性向度。中华法治文明在保持其独立个性、赋能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能为纾解人类的法律工具主义困境提供中国方案,促使法学脱离封闭的教条式思维模式与理论的窠臼,进而更好地为中国法学的本土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哲法学 教义法学 社科法学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华法系
下载PDF
Constructal Law of Institutions within Social Organizations
7
作者 Luciano Ondir Freire Delvonei Alves de Andrade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8年第3期103-125,共23页
This work looked for a unifying theory between physical-biological domain and social sciences. Constructal law unified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domain by telling the general sense in which flow systems tend to evolve. ... This work looked for a unifying theory between physical-biological domain and social sciences. Constructal law unified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domain by telling the general sense in which flow systems tend to evolve. Management theory looks for relations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human agency. Although being state of mind entities, institutions follow constructal law. This work proposed the main organization flows are information and credit. Biologic instincts derived from Darwinian natural selection are the driving or blocking forces of such flows. Once biologic instincts systematically block information and credit flows in large numbers, this work proposed every human organization must have institutions to inhibit some behaviors. Those institutions need to be present, at least partially, in formal rules of social groups. This way it is possible to predict expansion or downfall of human groups using objective and quantifiable data. Therefore, further studies may employ classical history to confirm this theory. This work analyzed some case studies to show qualitatively the application of proposed theory. Concluding, this work gave physically-biologically grounded guidance for institutional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TITUTIONAL THEORY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UNIFYING THEORY CONSTRUCTAL law Management THEORY social Systems
下载PDF
“实证法学”的概念术语回顾与回归--基于文献的实证法学研究整合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熊谋林 《湖湘法学评论》 2024年第1期21-49,共29页
伴随着实证研究概念和范畴的思想大讨论,法学界在过去几十年涌现出大量相关的方法或学科术语。虽然各种术语本来根植于实证研究,但由于每种术语未对既有术语作细致的文献回顾和概念分析,而呈现出术语间前后矛盾、自我否定、相互攻击、... 伴随着实证研究概念和范畴的思想大讨论,法学界在过去几十年涌现出大量相关的方法或学科术语。虽然各种术语本来根植于实证研究,但由于每种术语未对既有术语作细致的文献回顾和概念分析,而呈现出术语间前后矛盾、自我否定、相互攻击、相互整合的泛化和分化现象。从方法和学科层面来看,要实现实证研究的发展和繁盛,就必然需要在开放和团结的学术平台下统一学术理念,“实证法学”应该是整合研究队伍的最妥当路径。将当代实证法学研究的源头定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了解钱学森和吴世宦所引领的法学研究方法大讨论对实证法学的影响,可以澄清有关起源问题的误解。实证法学的传统术语在早期都包含定量和定性,近十年才因个人理解或方法偏爱引发术语之争。新兴术语虽然在定量或定性、样本大小、理念内涵、技术方法上有所差异,但都是基于实证研究发展起来的,其术语之争也源于割裂文献所致的自创概念。回归实证研究的本质,停止术语和概念之争,只要正确和恰当地定义实证法学,便可以实现整合实证法学研究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实证 实证主义法学 社科法学 计量法学 计算法学 数量法学 数据法学 数字法学
下载PDF
坚持“五形态说”的现实含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顺洪 《文化软实力》 2024年第1期1-7,F0002,共8页
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淡化、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五形态说”。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五形态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规律的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淡化、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五形态说”。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五形态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规律的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不应因过分强调某个国家历史的特殊性,而怀疑马克思主义阐明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坚持“五形态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历史实际出发,科学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并根据历史实际,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防范错误思潮的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形态 五形态说 历史规律 错误思潮
下载PDF
《社会保险法》修改的点与面
10
作者 娄宇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4-86,共13页
我国《社会保险法》带有明显阶段性特征。随着我国医保、养老保险等方面改革深入推进,该法确立的部分制度与社会保险实际情况已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内部制度结构不合理与外部制度协作欠佳,权责义条款偏少和程序性规定缺失。未来应当明... 我国《社会保险法》带有明显阶段性特征。随着我国医保、养老保险等方面改革深入推进,该法确立的部分制度与社会保险实际情况已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内部制度结构不合理与外部制度协作欠佳,权责义条款偏少和程序性规定缺失。未来应当明确社会保险行政领域管理法和促进法的定位,在险种合并实施与增设、大病保险经办、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参保缴费、促进长效参保缴费、医保个人账户设置、医保和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待遇结构调整、明确社会保险争议司法管辖范围八个重点领域进行修改,同时加强法律责任条款的设计,做好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分工和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全民社保 管理法 促进法
下载PDF
社会保障法协同性的内涵与建构
11
作者 叶静漪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9-37,共9页
在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社会保障法的协同性需要引起关注。社会保障法的协同性有形式协同性和实质协同性两重内涵。从法律实施情况来看,形式协同性既表现为社会保障法与财税法、金融法、慈善法等存在的法间协同需求,也... 在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社会保障法的协同性需要引起关注。社会保障法的协同性有形式协同性和实质协同性两重内涵。从法律实施情况来看,形式协同性既表现为社会保障法与财税法、金融法、慈善法等存在的法间协同需求,也表现为社会保障法的实施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的部门协同需求。长期以来,学术界主要围绕生存权保障来界定社会保障法的实质协同性,这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实质协同性更为准确的表达应为生存权兜底与发展权促进之间的协同。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保障法实质协同性的具体内涵。建构社会保障法的协同性,首先要处理好社会保障立法中“促进”与“限禁”的选择问题,明晰社会保障法形式协同性与实质协同性的法律基础;其次,要深化《社会保障法典》立法进程与实质协同性的交互关系;最后,要明晰形式协同性在三次分配中的不同体现,重点关注共享理念指导下的协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法 协同性 社会保障法典
下载PDF
中国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建设中的四组重要关系研究
12
作者 鲁全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66-73,共8页
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然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法制体系。社会保险法作为规制和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的基本法,其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要以国家立法机关开展社会保... 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然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法制体系。社会保险法作为规制和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的基本法,其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要以国家立法机关开展社会保险法执法检查为契机,进一步修改完善社会保险法,不断推进社会保险法制建设,在此过程中,处理好项目与流程、规范与引导、历史问题与未来挑战,以及不同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有力支撑和引导社会保险制度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险法 法制建设 重要关系
下载PDF
社会法特别诉讼举证责任分配探究
13
作者 周湖勇 蔡潇琳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年第2期35-43,共9页
在社会法特别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影响案件裁判结果的公正性,关系到社会成员权益的维护及社会法立法目的的实现。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社会法诉讼特别程序,在社会法纠纷解决时主要适用传统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这与社会权... 在社会法特别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影响案件裁判结果的公正性,关系到社会成员权益的维护及社会法立法目的的实现。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社会法诉讼特别程序,在社会法纠纷解决时主要适用传统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这与社会权救济存在冲突,影响救济效果。基于社会法纠纷的性质,社会法特别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应以倾斜保护弱势群体、公正与效率并重为价值原则,通过一般规则、举证责任专属与自由裁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合理设计,以妥善解决社会法纠纷,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证责任 社会法特别诉讼 社会法纠纷 社会权
下载PDF
《社会保险法》亟待完善的若干重要问题
14
作者 杨思斌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52-65,共14页
《社会保险法》的完善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应适时启动修法程序。《社会保险法》的完善涉及若干基础性的重要制度,主要包括:在立法体例方面,生育保险应归并到基本医疗保险一章,增加长期护理保险的专章规定;在覆盖范围方面,社会保险应有... 《社会保险法》的完善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应适时启动修法程序。《社会保险法》的完善涉及若干基础性的重要制度,主要包括:在立法体例方面,生育保险应归并到基本医疗保险一章,增加长期护理保险的专章规定;在覆盖范围方面,社会保险应有效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改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制度;明确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主体及职权;确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法人地位;从国家层面统一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确定标准;规定社会保险费征收期限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先行支付与追偿制度;妥善处理民事侵权责任和工伤保险责任的竞合问题;有效落实因病或非因工致残职工的病残津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险法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个人账户 征收主体 缴费基数
下载PDF
社会养老保险遗属抚恤法治的反思与重塑
15
作者 胡川宁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63,共14页
为解决私法制度在面对扶养义务人死亡风险时的失灵问题,现代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自诞生伊始就涵盖了遗属抚恤。我国劳动保险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为非因工死亡参保人员遗属设立了抚恤制度。然而,这种劳动保险遗属抚恤制度已难以适应新时代... 为解决私法制度在面对扶养义务人死亡风险时的失灵问题,现代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自诞生伊始就涵盖了遗属抚恤。我国劳动保险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为非因工死亡参保人员遗属设立了抚恤制度。然而,这种劳动保险遗属抚恤制度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亟须探索建立一套新型社会养老保险遗属抚恤制度,以充分发挥互助共济功能,实现死亡风险的社会化治理。其主要特点包括:制度模式上统一于由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负责提供资金;遗属范围上与民法扶养义务人的范围保持一致;抚恤金申请上以遗属有抚恤必要为前提;死亡事由上具有无条件性;待遇标准上实现对民法扶养费的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养老保险 遗属抚恤 互助共济 私法失灵 社会化治理
下载PDF
“平台”与我国县域基层法治秩序的生成——浙江海宁社会治理实践的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葛洪义 何佳舟 《法治社会》 2024年第2期101-111,共11页
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是我国县域范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法治秩序的重要实践形式。在提升县域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过程中,平台被打造成一个由不同政府机构、不同社会组织与社会成员通过协调、协商、议论等方式博弈以解决与民生密切相关的... 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是我国县域范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法治秩序的重要实践形式。在提升县域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过程中,平台被打造成一个由不同政府机构、不同社会组织与社会成员通过协调、协商、议论等方式博弈以解决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各种类型问题的工作机制,客观上已经助力生成了法治秩序不可或缺的不同主体之间展开话语交流的公共空间。在浙江海宁,平台被用于促进实现公众与企业合法权利、改造和规范行使公共权力、保障社会稳定与居民安居乐业,以公开促公正公平,有效提升了法律在基层的实施能力。在法治建设正在寻求新的突破之际,有关平台建设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可借鉴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平台 县域基层社会治理 法治秩序 社会治理法治化
下载PDF
论超越守法及其治理
17
作者 彭中礼 郑志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7,共13页
超越守法是指企业制定并遵守比法律更为严格的自治规范的现象。企业自治规范在国家法的强制要求与社会许可的自发推动下趋于严格,促成了超越守法现象的发生。超越守法现象可分为负担自承和负担转移两种类型,其中负担转移型可能违反法治... 超越守法是指企业制定并遵守比法律更为严格的自治规范的现象。企业自治规范在国家法的强制要求与社会许可的自发推动下趋于严格,促成了超越守法现象的发生。超越守法现象可分为负担自承和负担转移两种类型,其中负担转移型可能违反法治原则,主要表现为企业自治规范缺乏对企业自身的限制,形式合法性欠缺以及违反“法律的统治而非人的统治”原则。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多元规范助力机制的扭曲、议程设置的反制措施难以启动以及企业优位下的消费者权利契约化等。合理规制超越守法,需要从立法上明晰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建立合理的社会规范备案审查制度,形成完备、有效的司法审查制度等。超越守法现象揭示了自下而上的法治社会建设路径具有的可能性,但其违反法治原则的问题也表明自上而下的法治社会建设路径也应当同时相向发力,合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守法 法治 社会规范 自治规范 备案审查
下载PDF
社会治理法的理论渊源与核心范畴
18
作者 陈颖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0-75,共6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一系列关系社会治理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构建社会治理法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治理法理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新时代社会治理实...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一系列关系社会治理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构建社会治理法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治理法理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新时代社会治理实践为构建社会治理法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根基。社会治理法兼具公法与私法双重属性,社会治理法强调法律关系主体的多元性、权利义务的共生性、行为模式的非对抗性,将实质公平和实体公正作为第一位的价值追求,更为关注法律实施的实际效果。社会治理法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及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永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法 思想根基 文化根基 实践根基 核心范畴
下载PDF
社会交互成本理论与社会信用法的法理重构
19
作者 谢勇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9-126,共18页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实践面对法治拷问,社会交互成本理论对社会信用法治之路将如何前行进行了回应。该理论通过揭示和描述社会信用机制的内在规律,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前实践给出了学理解读。在社会交互成本理论看来,社会信用建...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实践面对法治拷问,社会交互成本理论对社会信用法治之路将如何前行进行了回应。该理论通过揭示和描述社会信用机制的内在规律,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前实践给出了学理解读。在社会交互成本理论看来,社会信用建设现有的法治探索经验显示,社会信用法在法律的调整对象等一系列方面已然显现新的特征,以“行为本位”为前提的法理思维已经无法涵括社会信用法领域出现的新的法律现象。在依据社会交互成本理论形成的法理观念看来,社会信用法的调整对象已不只是信用行为,而是信用行为习惯及其背后的社会关系;调整手段不只是国家的强制力,而是国家强力规制与社会自我管理有机融合;调整方式不再是单纯的负面惩戒,而是以正向调整鼓励守信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交互成本理论 社会交互成本 信用信息集约化供给 信用人格 社会信用法
下载PDF
论代孕及其行为的公法规制
20
作者 湛中乐 《医学与法学》 2024年第3期27-38,共12页
规范代孕行为应厘清“代孕”内涵并对其所关涉的价值取向作权衡,在遵循公序良俗与顺应时代需求上予以综合考量和评价,明确向符合特定条件的夫妻双方有限开放代孕,并将其纳入公法规制,以公权力保障代孕行为的有序开展,方能最终实现公民... 规范代孕行为应厘清“代孕”内涵并对其所关涉的价值取向作权衡,在遵循公序良俗与顺应时代需求上予以综合考量和评价,明确向符合特定条件的夫妻双方有限开放代孕,并将其纳入公法规制,以公权力保障代孕行为的有序开展,方能最终实现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的统一,实现对生育权更全面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孕 生育权 公法规制 社会伦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