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foraging strategy adaptation to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 contributes to social aggregation in snub-nosed monkeys
1
作者 Lan Zhao Sheng-Nan Ji +7 位作者 Xiao-Bing Du Jia-Hui Liu Bo-Lun Zhang Pei-Hua Li Yi-Jun Yang Bao-Guo Li Yan-Qing Guo Xiao-Guang Qi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39-54,共16页
The dynamics of animal social structures a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patterns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In folivorous colobine primates,prevailing theories suggest that larger group sizes should be fa... The dynamics of animal social structures a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patterns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In folivorous colobine primates,prevailing theories suggest that larger group sizes should be favored in rainforests with a year-round abundance of food,thereby reducing feeding competition.Yet,paradoxically,larger groups are frequently found in high-altitude or high-latitude montane eco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a seasonal scarcity of leaves.This contradiction is posited to arise from cooperative benefits in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To investigate this hypothesis,we carried out a six-year field study on two neighboring groups of golden snub-nosed monkey(Rhinopithecus roxellana),a species representing the northernmost distribution of colobine primates.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ups adjusted their movement and habitat selection in response to fluctuating climates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resources,indicative of a dynamic foraging strategy.Notably,during the cold,resource-scarce conditions in winter,the large group occupied food-rich habitats but did not exhibit significantly longer daily travel distances than the smaller neighboring group.Subsequently,we compiled an eco-behavioral dataset of 52 colobine species to explore their evolutionary trajectories.Analysis of this dataset suggested that the increase in group size may have evolved via home range expansion in response to the cold and heterogeneous climates found at higher altitudes or latitudes.Hence,we developed a multi-benefits framework to interpret the formation of larger groups by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In cold and diverse environments,even smaller groups require larger home ranges to meet their dynamic survival needs.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within these expanded home ranges facilitates more frequ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groups,thereby encouraging social aggregation into larger groups.This process enhances the benefits of collaborative actions and reproductive opportunities,while simultaneously optimizing travel costs through a dynamic foraging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evolution Folivore paradox ML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Multi-benefits framework
下载PD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es in the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 and contiguous regions during the late prehistoric period 被引量:5
2
作者 Huihui Cao Guanghui Dong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2020年第1期59-67,共9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ies and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s has been discussed intensively in recent decades.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of human–environment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ies and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s has been discussed intensively in recent decades.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of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and evolution in order to cope with rapidly changing environ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We reviewed the results of dating,archaeobotanical,and zooarchaeological studies from 139 prehistoric sites in the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NETP)and contiguous regions(NETP-CR:i.e.,the Hexi Corridor and western margin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and compared them with paleoenvironmental records to study variations in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limate and vegetation changes.Our results show that hunter-gatherer groups occupied vast areas of the NETP at low intensities during^15,000–5500 BP(years before present).This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forest cover and climate change.An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turnover of vegetation from desert steppe to alpine meadow/subalpine shrub,and recovery of animal popul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reated more food resources and space for hunter-gatherers.Millet farmers settled extensively below 2500 m a.s.l.(meters above sea level)in the NETP-CR between^5500 and 3600 BP,and might have coexisted with hunting groups above 2500 m a.s.l.via subsistence exchange.The distribu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during that period was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with the relatively warm and wet climate promoting the expansion of millet agriculture to the NETP-CR during 5500–4500 BP,while climate deterioration caused humans to retreat to lower altitudes.During 3600–2200 BP,a range of livelihoods emerg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NETPCR.This was promoted by early trans-Eurasian ex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agro-pastoral economy that utilized cold-tolerant crops and livestock.This eventually promoted the expansion of permanent human settlements to high-altitude areas in the NETP.This study found that human societies adopted various strategies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living environment throughout late prehistoric times in the NETP-CR.The results provide a long-term perspective on the trajectory of regional socio-environmental co-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evolution Climate change Subsistence strategy Late prehistoric period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欧洲中心主义社会文化进步观的反话语——评阿切比《崩溃》中的文化相对主义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榕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8-169,共12页
在《崩溃》这部小说中,阿切比通过对主人公奥孔克沃充满人性化的刻画以及对伊博文化的详尽描写,挑战了欧洲中心主义社会文明进化话语,解构了殖民话语所倡导的欧洲文明和非洲文明之间先进/落后,开化/野蛮,道德/堕落,人性/动物性的等级差... 在《崩溃》这部小说中,阿切比通过对主人公奥孔克沃充满人性化的刻画以及对伊博文化的详尽描写,挑战了欧洲中心主义社会文明进化话语,解构了殖民话语所倡导的欧洲文明和非洲文明之间先进/落后,开化/野蛮,道德/堕落,人性/动物性的等级差异。小说体现了阿切比重构非洲文化传统的努力。然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阿切比尽量回避了对非洲传统文化的美化,对非洲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均采取了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使这部作品超越了二元对立的狭隘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切比 殖民主义社会文化进步观 文化相对主义
下载PDF
严复晚年政治哲学思想中的反思倾向 被引量:3
4
作者 艾昆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8,共6页
严复晚年的政治哲学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即放弃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系统的政治哲学理论,逐渐趋向以反思和批判现实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方式,不再强求人事服从于外在的真理与规律,而注重于以人道伦理为人类社会之基准,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 严复晚年的政治哲学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即放弃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系统的政治哲学理论,逐渐趋向以反思和批判现实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方式,不再强求人事服从于外在的真理与规律,而注重于以人道伦理为人类社会之基准,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一个社会的道德、风俗、礼仪和国家制度的变迁。严复政治哲学思想的这种变化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把握:其一,在对传统的再认识中发现了一个国家之存在和一个社会道德之延续的根基所在;其二,在对变革、革命和共和政治的批判中认识到政治中保守主义立场的价值;其三,在对进化论的质疑和中西文化对比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政治哲学 传统 革命 社会进化论
下载PDF
演化经济学面临思维转向:从生物演化到社会演化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富强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6-102,共17页
目前演化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物演化思维,它使用生物学隐喻和还原论方法,将自然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引入到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中。但实际上,人类世界与自然界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表现在行动主体、演化特性、演化动力、演化进程以... 目前演化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物演化思维,它使用生物学隐喻和还原论方法,将自然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引入到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中。但实际上,人类世界与自然界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表现在行动主体、演化特性、演化动力、演化进程以及演化结果等诸方面。一般地,新奇性和反还原论更适用于社会演化的分析。因此,就有必要区分生物演化和社会演化两种分析思维,运用和发展社会演化思维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演化 社会演化 生物学隐喻 还原论 社会达尔文主义
下载PDF
社会进化模式与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性质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5-132,共8页
根据学界对夏商奴隶制社会的认定,文章探讨了前苏联社会进化模式和意识形态对学术思维的影响。在介绍和讨论了国内外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后,文章呼吁考古学要走出一味收集资料、囿于文献和公式化概念进行研究的倾向,力求从具体的材料... 根据学界对夏商奴隶制社会的认定,文章探讨了前苏联社会进化模式和意识形态对学术思维的影响。在介绍和讨论了国内外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后,文章呼吁考古学要走出一味收集资料、囿于文献和公式化概念进行研究的倾向,力求从具体的材料来客观探究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性质,为世界早期文明探源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国家 社会性质 苏联社会进化论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试论互助进化思想在中国的兴起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宁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41,48,共5页
作为近化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互助进化思想在中国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首先 ,国家本位的残酷竞争激起了民族危机意识 ,使国人深感互助的必要。其次 ,无序竞争和一战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 ,使国人在反思社会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础上探索更... 作为近化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互助进化思想在中国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首先 ,国家本位的残酷竞争激起了民族危机意识 ,使国人深感互助的必要。其次 ,无序竞争和一战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 ,使国人在反思社会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础上探索更加人道的进化理论。再者 ,传统的“中庸”、“中和”文化精神 ,大同学说以及大家族制度为互助进化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文化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助进化 社会达尔文主义 人道危机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加藤弘之与梁启超社会进化论的比较及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长汶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50-56,共7页
社会进化论运用简单的原理通俗地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曾经盛行一时。但是,原理的单纯也包含着被发挥甚至曲解的潜在可能性,社会进化论的接受和传播容易受到国际环境、国内政治状况以及传统思想等的左右而呈现... 社会进化论运用简单的原理通俗地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曾经盛行一时。但是,原理的单纯也包含着被发挥甚至曲解的潜在可能性,社会进化论的接受和传播容易受到国际环境、国内政治状况以及传统思想等的左右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也有可能基于接受该理论的思想家的政治立场,和各种理论结合以各种形式被援用。社会进化论是当时流行的哲学、政治、社会学说,日本的加藤弘之和中国的梁启超在后期的思想中都深受社会进化论的影响,并且在各自国家的语境中对社会进化论的阐释和改造对思想界和社会舆论产生了很大反响,通过比较和考察梁启超与加藤弘之对社会进化论的摄取状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欧洲政治思想在日本和中国传承与创新的实际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进化论 梁启超 加藤弘之 传承 创新
下载PDF
进化论人类学的终结与中国社会形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常金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44,共8页
社会形态或历史分期研究曾经是 2 0世纪绝大部分时间中国理论历史学的主要论题 ,事实一再证明这是一个在理论上破绽百出而在实践上益少害多的研究方法。但是在长久形成的思想意识推动下 ,还有不少史学工作者试图通过修补使这个方略重新... 社会形态或历史分期研究曾经是 2 0世纪绝大部分时间中国理论历史学的主要论题 ,事实一再证明这是一个在理论上破绽百出而在实践上益少害多的研究方法。但是在长久形成的思想意识推动下 ,还有不少史学工作者试图通过修补使这个方略重新获得解释力。历史分期是19世纪西方进化论人类学影响中国史学的直接后果 ,以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论人类学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已遭到全面的批判被相率放弃 ,他的做法却在中国史学上延续至今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仍旧在重蹈摩尔根的覆辙。 2 1世纪的史学工作者应该战胜自己头脑中的固执和偏见 ,积极探索新的道路 ,中国史学才能焕发自己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形态 进化论人类学 理论历史学 历史分期 摩尔根 社会人类学 文化平行发展说 婚姻 家庭 系嗣制
下载PDF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申采浩“新国民”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文大一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9-15,共7页
近代之初,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韩国爱国启蒙志士们的影响最为引人瞩目。梁启超在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为了摆脱国民的"愚民性"和"奴隶性",提出了"新民说"。培养"新民"同等于培... 近代之初,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韩国爱国启蒙志士们的影响最为引人瞩目。梁启超在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为了摆脱国民的"愚民性"和"奴隶性",提出了"新民说"。培养"新民"同等于培养国家的势力,而培养"新民"正是当时梁启超创作文学的目的之一,梁启超的《新民说》对申采浩的《二十世纪新国民》影响甚大,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近代韩国文人产生了广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民说》 申采浩 《二十世纪新国民》 社会进化论
下载PDF
公益慈善史比较:史观、制度与主体选择——兼论“社会进化论”与“文化类型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光祺 洪利华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82-94,共13页
公益慈善史比较,在"社会进化论"与"文化类型说"两种史观的影响下,形成了"公益—私利"与"儒教—耶教"的事实分野,以及"扬公灭私—褒私抑公"与"贬儒褒耶—贬耶褒儒—儒耶并褒&qu... 公益慈善史比较,在"社会进化论"与"文化类型说"两种史观的影响下,形成了"公益—私利"与"儒教—耶教"的事实分野,以及"扬公灭私—褒私抑公"与"贬儒褒耶—贬耶褒儒—儒耶并褒"的价值分歧。应该说,上述理论在经验与逻辑上均有缺陷,并在实践中带来很多问题。但应该为此负责的,绝不是人们对理想主义或世俗主义的追求,而是不受制约的霸权制度借"理想主义"(不管是科学的还是道德的"乌托邦")或"世俗主义"(不管是社会公益至上还是民族利益本位)之名实行强制,造成科学与良知、理论与实践、公益与私益、个人利益与民族权益的多重灾难。追求"由劣而优"的制度变革,应当是人类的普世理想。但"普世的理想"并不等于"普世的客观进化规律",每一民族的历史道路都有其特殊性,它可能由劣而优,也可能由优而劣。阻碍人们实现由劣而优之制度变革的主要因素也不是某种"文化基因"、"客观规律"或"意识形态依赖",而主要就是"既得利益依赖",因此才会出现所谓"知其不应为而为之"(明知是劣的制度却去迎合)和"知其应为而不为"(明知是优的制度却不争取)的知行悖论。然而,所谓"既得利益依赖"也仅仅是"依赖"而并非"锁定",能够选择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虽然人们的选择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完全自主,但人绝不是任何"决定论"程序锁定下的机器,用"普遍客观规律"或"特殊文化基因"为强权与犬儒开脱,是放弃选择权利、同时推卸社会责任的做法。制度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最终还是取决于作为历史进程参与者的每一个人的每一次选择所形成的努力之和。作为人类智力与精神产品的"社会进化论"或"文化类型观",是可以通过"能指革命"的方式,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思想支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慈善 社会进化论 文化类型观 公私对立 儒耶二元 强权主义 犬儒主义 能指革命
下载PDF
进化论与传统大同理想向社会主义的演进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绍西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7-19,共3页
严复的进化论给中国近代思想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使人们摆脱了"中体西用论"和"西学中源论"的困惑,形成了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自强意识,促成了中国20世纪初期的社会主义思潮。梁启超的社会主义论说、早期国民党... 严复的进化论给中国近代思想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使人们摆脱了"中体西用论"和"西学中源论"的困惑,形成了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自强意识,促成了中国20世纪初期的社会主义思潮。梁启超的社会主义论说、早期国民党人的民生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社会主义追求的要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思想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论 大同理想 社会主义 革命
下载PDF
唐宋变革论体系的演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伟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年第5期92-96,共5页
自近代以来,由日本学者构筑的唐宋变革论体系,伴随时代的发展与新的知识资源的扩充,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本文旨在揭示这一演化的历史过程,尝试着分析这一过程变动发展的原因,并由此作出区别于以往的评价。
关键词 唐宋变革论 社会进化论 古史分期
下载PDF
进化论中国传播的语境与选择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瑜 《安康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83-86,共4页
进化论是影响现代中国学术发展较早且较大的一种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有特殊的时代语境和文化基础。严复对进化论的传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其《天演论》对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存在一定的"误译",并不是赫胥黎思想的完整... 进化论是影响现代中国学术发展较早且较大的一种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有特殊的时代语境和文化基础。严复对进化论的传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其《天演论》对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存在一定的"误译",并不是赫胥黎思想的完整体现。"社会达尔文主义"是进化论在欧洲特殊时期的畸形发展,对之不加选择地传播与介绍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国人的价值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论 《天演论》 社会达尔文主义 价值判断
下载PDF
“未来视野”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焦虑
15
作者 王东杰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4-39,共6页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深受社会进化论的线性时间观念影响,对于中国作为"现代性"追随者的身份颇为焦虑。作为一种象征性解决方案,"未来"被赋予了重要地位,以使中国人能够暂时摆脱现实的纠缠,并从中体会到一种更...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深受社会进化论的线性时间观念影响,对于中国作为"现代性"追随者的身份颇为焦虑。作为一种象征性解决方案,"未来"被赋予了重要地位,以使中国人能够暂时摆脱现实的纠缠,并从中体会到一种更有保障的"超越感",从而减轻心灵的痛苦。问题是,中国的"现代性"焦虑的产生,更多地来自于线性时间观念本身。因此,要纾解中国的"现代性焦虑",走出追随者的地位,就必须对产生这种地位的根源加以深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未来视野 社会进化论 线性时间观
下载PDF
哈贝马斯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16
作者 张娣英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7期27-30,共4页
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理性”思想基础上建立了社会批判理论,目的在于寻找解决社会困境的出路。其中,哈贝马斯虽然吸取了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某些成分,提出了社会进化思想。但哈贝马斯的社会进化思想与马克思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理性”思想基础上建立了社会批判理论,目的在于寻找解决社会困境的出路。其中,哈贝马斯虽然吸取了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某些成分,提出了社会进化思想。但哈贝马斯的社会进化思想与马克思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人的解放等学说方面存在严重分歧,最终从本质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交往理性 社会进化思想
下载PDF
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下鲁迅“立人”观的确立
17
作者 王初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21-126,共6页
进化论建立在生物学家达尔文对自然万物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包括"物竞"、"天择"两方面,而社会达尔文主义片面发展"天择",沦为极端种族主义的兽性爱国论。早期鲁迅在接受进化论时葆有深层的自省,后期转向唯... 进化论建立在生物学家达尔文对自然万物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包括"物竞"、"天择"两方面,而社会达尔文主义片面发展"天择",沦为极端种族主义的兽性爱国论。早期鲁迅在接受进化论时葆有深层的自省,后期转向唯意志论,鼓励弱小种族和国家维护基本生存权,以自由意志突破被决定论限制了的弱肉强食的必然命运。进化论与唯意志论都帮助鲁迅摆脱了中国传统儒教文化的天命论和群体意志对个体意志的压迫与束缚,确立了独特的"立人"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进化论 社会达尔文主义 唯意志论 “立人”观
下载PDF
新学背景下中国人对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初解
18
作者 武夷樵 《武夷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8-11,共4页
20世纪初新学兴起为社会主义影响中国创造了条件。在进化论影响下,从世界趋势认识中国未来,不仅探讨了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提出了现代化的任务。在这一时期,人们把古代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相贯通,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最初形态。早期国... 20世纪初新学兴起为社会主义影响中国创造了条件。在进化论影响下,从世界趋势认识中国未来,不仅探讨了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提出了现代化的任务。在这一时期,人们把古代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相贯通,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最初形态。早期国民党人以社会主义为取向提出现代化的任务,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学 进化论 大同 社会主义 现代化
下载PDF
从清河到禄村:燕京社会学社区研究传统再考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侯俊丹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9-127,共9页
本文将“社区研究”置于燕京社会学的学术生态体系中进行考察,辨析1935年前后燕京社会学人杨开道、吴文藻等人对“社区”概念的总体性意涵理解之差异,由此揭示出:燕京社会学对如何理解中国社会有其内在发展理路,体现在由20世纪初美国农... 本文将“社区研究”置于燕京社会学的学术生态体系中进行考察,辨析1935年前后燕京社会学人杨开道、吴文藻等人对“社区”概念的总体性意涵理解之差异,由此揭示出:燕京社会学对如何理解中国社会有其内在发展理路,体现在由20世纪初美国农村社会学中的基督教社会进化论下的社区分类学,向基于功能派人类学的比较社会学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实体论被扬弃,走向了祛历史化的、基于地方性的社区比较研究。这一方法论基调尚未在费孝通主持的云南三村研究中得到自觉的反思,却在几乎同一时期的赵承信的平郊村调查中被检讨,赵氏通过实验性地引入芝加哥学派的私人生活史研究法,将历史视角重新带回燕京社会学的社区研究视野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京社会学 社区研究 社会进化论 功能派人类学
下载PDF
柯亨与哈贝马斯的历史动力论辨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9-95,共7页
柯亨与哈贝马斯分别站在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立场上形成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两种动力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进化论。柯亨基于英美分析哲学的传统从社会变革的普遍法则的运用中推演出技术进步或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形成了以&... 柯亨与哈贝马斯分别站在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立场上形成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两种动力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进化论。柯亨基于英美分析哲学的传统从社会变革的普遍法则的运用中推演出技术进步或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形成了以"生产范式"为特点的技术决定论。然而,柯亨的技术决定论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它无法完成马克思历史唯物论所肩负的理论融贯性问题与人类解放事业的实践任务。哈贝马斯则基于欧陆人文哲学传统强调道德实践意识结构的变化是理解历史变革的钥匙,在柯亨关心人类技术进步的地方,哈贝马斯则聚焦于交往理性的进化,关注道德-实践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出一种以"实践范式"为特点的社会进化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的古典意蕴,而且在对历史动力问题的解释上比柯亨的技术决定论更加符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决定论 社会进化论 道德实践 生产范式 实践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