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erception of Being Institutionalized among the Elderly Aged 65 Years and Above Who Are in Institutions in Bulawayo Urban, Zimbabwe 被引量:1
1
作者 Sifisokuhle I. Dhlamini-Sibanda Virgininia Dube-Mawerewere +1 位作者 Grace Nkhoma Clara O. Haruzivishe 《Open Journal of Nursing》 2017年第8期905-917,共13页
Policies on the elderly in Zimbabwe are based on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capital in which the care of the elderly rests with the adult children and other relatives including the community. It is argued that social ... Policies on the elderly in Zimbabwe are based on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capital in which the care of the elderly rests with the adult children and other relatives including the community. It is argued that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capital are informal and the weakness in these informal types of social support is that they are difficult to maintain in cases of urbanization, migration and socio-economic hardships. The study sought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the perception of being institutionalized among the elderly aged 65 years and above who were in institutions in Bulawayo urban. A descriptive quantitative cross-sectional correlational survey method was used. A simpl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recruit respondents. The sample size in this study was 81 respondents. Data was collected using the interview schedule. Analysis was done using the Statistical Package Social for Sciences (SPSS) package, descriptive and inferential statistics. The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how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erception of being institutionalized as follows;r = 0.181, p = 0.107. This shows that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erception of being institutionalized among the elderly aged 65 years and above who are in institutions in Bulawayo urban, Zimbabw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DERLY social Support PERCEPTION institutionALIZED
下载PDF
Sanitary Evacuations at the Maternity Unit of the Social Hygiene Institute (IHS) in Dakar in 2020
2
作者 Mouhamadou Mansour Niang Mohamaed Amine Inzale +1 位作者 Fatou Samb Cheikh Tidiane Cisse 《Advances in Reproductive Sciences》 2023年第4期151-158,共8页
Objective: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f evacuations, specify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acuees, evaluate the data of the evacuatio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maternal-fetal prognosis. Method... Objective: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f evacuations, specify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acuees, evaluate the data of the evacuatio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maternal-fetal prognosis. Methods: Prospective and descriptive retrospective study concerning obstetrical evacuations received at the maternity ward of the Hospital of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Hygiene in Dakar between January 1 and December 31, 2020, i.e. a period of 12 months. Result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e collected 1156 evacuees out of a total of 3507 patients treated in the Service, i.e. a frequency of 33%. The average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27.07 years with extremes of 14 and 46 years. Patients aged between 20 and 29 were the most represented (51.73%). The average parity was 1.6 with extremes of 0 and 10 pares. The nulliparous (46.37%) were the majority. The majority of evacuated patients (99.6%) resided in the Dakar region, including 58% in the suburbs and 42% in the city center. The patients received had performed an average of 3 prenatal consultations with extremes ranging from 0 to 9 CPN. They most often came from health centers (55.05%) or hospitals (29.09%). The reasons for evacuations were dominated by dystocia (21.54%) followed by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17.21%) and premature deliveries (16.35%). On admission, only 176 patients (15.2%) had an evacuation sheet. Patients transited on average through two health structures (extremes ranging from 0 to 7 structures) before reaching the reception structure. The evacuation was most often done with a private vehicle on the patient’s own means (91.96%). The outcome of the evacuees was most often vaginal delivery or hospitalization (72.79%).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99.4%) had evolved favorably but we deplore one maternal death (0.09%) linked to a late puerperal infection. We recorded 74 perinatal deaths and 1041 live births, i.e. a stillbirth rate of 71.1‰ live births. The causes of death were dominated by prematurity (24.7%). Conclusion: Obstetrical evacuations are frequent in our practice but they should be better organized to improve the maternal-fetal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stetrical Evacuations Institute of social Hygiene Maternal-Fetal Prognosis
下载PDF
2023年社会工作研究年度进展述评
3
作者 何雪松 匡梦叶 吴漪岚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年第2期1-18,共18页
2023年,社会工作在体制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工作学术界积极回应了国家战略需求,围绕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学科发展、体制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五社联动、关爱“一老一小”、发展医务社会工... 2023年,社会工作在体制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工作学术界积极回应了国家战略需求,围绕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学科发展、体制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五社联动、关爱“一老一小”、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数据与证据、教育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术界需要积极推动社会工作的三大体系建设,强化实践知识生产;推动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应对数字社会的新挑战;着力构建社会工作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培养高质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研究 本土化 体制化 数字化 社会工作教育
下载PDF
罗尔斯以契约论建构制度正义的普遍价值和意义
4
作者 顾肃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03,159,共8页
罗尔斯的《正义论》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运动提出的社会正义制度建构的深刻问题。他以原初状态下的原始契约来论证正义原则的合理性,并对功利主义作了深入的批判,从而复兴了规范性政治哲学。契约论是一种假想的前提,它作为一种解释手段,... 罗尔斯的《正义论》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运动提出的社会正义制度建构的深刻问题。他以原初状态下的原始契约来论证正义原则的合理性,并对功利主义作了深入的批判,从而复兴了规范性政治哲学。契约论是一种假想的前提,它作为一种解释手段,在理论阐述上成了论证自然权利、正义原则等基本政治法律观念的出发点,具有普遍性的品格。社群主义者批评正义的平等自由原则所适用的订约的个人是不受目标约束的自我,但自由民主主义者并没有把自我当作完全独立于目标的独来独往的自我,而是指出自我优先于目标,永远是自我与目标的关系中能动的方面。罗尔斯先验制度主义的进路深入阐述了正义制度的构成和建立,通过立法将其建立并付诸具体实施,显出其普适性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斯 正义原则 社会契约论 制度主义
下载PDF
乡村家庭教育风险的纾解路径
5
作者 戴红宇 张雪雯 朱钰颖 《新余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2-99,共8页
乡村家庭基于“投入-产出”视角,以学业成就来衡量教育风险,以调整投资来应对教育风险均是对教育风险的误解。基于青少年发展的角度,乡村家庭面临的教育风险来源于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作用有限两方面。要纾解... 乡村家庭基于“投入-产出”视角,以学业成就来衡量教育风险,以调整投资来应对教育风险均是对教育风险的误解。基于青少年发展的角度,乡村家庭面临的教育风险来源于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作用有限两方面。要纾解乡村家庭面临的教育风险,一是乡村家庭需要提升对教育风险的认知,避免片面地理解家庭教育投入与子女学业产出的对应关系;二是社会和学校需要适应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趋势,关注教育的职业属性而非文凭价值;三是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为乡村家庭参与子女教育给予支持,改善其家庭教育环境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风险 乡村家庭 “投入-产出” 社会化 教育制度化
下载PDF
中国社会政策的历史演进和路径依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6
作者 邢喜凤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年第1期90-98,共9页
社会政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民生福祉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社会政策依据重要历史节点划分为渐进发展、渐进转型和渐进融合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呈现出单一性、交替性和融合性特点。文章基于历史制度主义方法,分析中国社会政策演进产... 社会政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民生福祉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社会政策依据重要历史节点划分为渐进发展、渐进转型和渐进融合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呈现出单一性、交替性和融合性特点。文章基于历史制度主义方法,分析中国社会政策演进产生以上特点的原因。研究发现,福利供给制度中的自我锁定效应、外部效应、协调效应推动了中国社会政策变迁。而以上变迁是利益选择、效率公平转化以及社会政策系统内部制度体系和外部制度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策 历史制度主义 福利供给
下载PDF
社会再组织化与村级治理有效——基于湖北“雁子工作室”治理经验的实证分析
7
作者 毛一敬 刘建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0,共9页
村级治理有效不仅需要基层组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需要将农民组织起来,发挥村庄内生性禀赋优势。基层治理转型期,自上而下的治理压力和细碎繁琐的治理事务对村干部精力和注意力的挤占,弱化了村干部组织农民参与治理的能力。对湖北恩施... 村级治理有效不仅需要基层组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需要将农民组织起来,发挥村庄内生性禀赋优势。基层治理转型期,自上而下的治理压力和细碎繁琐的治理事务对村干部精力和注意力的挤占,弱化了村干部组织农民参与治理的能力。对湖北恩施“雁子工作室”治理创新的田野调查发现,在对农民进行行政性的整合基础上,通过再组织化机制实现治理对农民的社会性吸纳,是治理有效的重要路径。“雁子工作室”通过细化治理单元、再造组织载体、优化权责分配重塑农民参与治理的组织结构,健全农民参与治理的制度保障和路径支持。再组织化的核心是激活基层治理的“社会性”属性,通过治理结构的社会性嵌入与调整、治理主体的社会性动员与吸纳、内生性社会资本的激活与整合,再组织化再造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中间结构”,在提高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效率和社会的自主治理能力基础上,推动村级治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再组织化 农民参与 制度化 中间结构 治理有效
下载PDF
作为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以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为考察中心
8
作者 郝保权 张佳翌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80,180,共16页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作为两种独立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实则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斯考切波的著作《国家与社会革命》,可以发现这两种研究范式的联系与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的对比凸显了国家理论、阶级分析法...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作为两种独立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实则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斯考切波的著作《国家与社会革命》,可以发现这两种研究范式的联系与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的对比凸显了国家理论、阶级分析法和比较历史分析法的学术价值。历史制度主义采用结构性的视角、多变量因果分析推进了革命研究。历史制度主义在继承历史唯物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现实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等新观点,推动了国家自主性问题的研究。在动态维度,历史制度主义提出的路径依赖、比较历史分析方法有助于推进历史演变规律的总结;在价值维度,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都强调对制度变迁、革命爆发原因的阐述离不开观念。由此,中国政治学应当启发于历史制度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承袭和发展,站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立场,将研究着眼于以中国国家建构的实践、路径、特点为基本内容的本土国家建构理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研究范式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 斯考切波 《国家与社会革命》
下载PDF
社会公平感如何影响农村居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基于五期CGSS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苏宗伟 姚祈春 李欢 《公共管理评论》 2023年第1期95-117,共23页
推动农村居民政治参与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环节。为探究个体因素在农村居民制度化政治参与中的作用,本文基于行为公共管理学理论,使用五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调查数据,并运用分层线性模型,探讨社会公平感、... 推动农村居民政治参与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环节。为探究个体因素在农村居民制度化政治参与中的作用,本文基于行为公共管理学理论,使用五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调查数据,并运用分层线性模型,探讨社会公平感、互联网媒介与农村居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社会公平感对制度化政治参与有正向影响;社会信任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互联网媒介虽然抑制了农村居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但在社会信任影响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农村居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成因以及互联网在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平感 社会信任 互联网媒介 农村居民制度化政治参与
下载PDF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制度困境与改革路径 被引量:2
10
作者 闫井明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0-28,共9页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思辨的方法,从新制度主义出发分析了目前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所面临的制度困境以及破解之道。研究指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可能并非技术障碍,更多的是社会组织与基层社区合作过程中...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思辨的方法,从新制度主义出发分析了目前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所面临的制度困境以及破解之道。研究指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可能并非技术障碍,更多的是社会组织与基层社区合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发展不完善导致购买主体偏少、政府过多的审查评价程序增加了社会组织的运营负担、政府忽视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行文化的特殊性、政府缺乏对社会组织的过程性支持等因素是造成目前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项目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制度因素,因此应该从管制要素和认知要素两个层面来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创设更加合理的制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公共体育服务 新制度主义 制度环境
下载PDF
社会公平感、政治绩效感如何影响政治参与行为——基于CSS2019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桂芝 王春鑫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9-30,共12页
民众的政治参与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构成要素。基于CSS2019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社会公平感、政治绩效感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检验政治绩效感在社会公平感与不同类型政治参与行为之... 民众的政治参与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构成要素。基于CSS2019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社会公平感、政治绩效感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检验政治绩效感在社会公平感与不同类型政治参与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公平感、政治绩效感对不同类型政治参与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民众的社会公平感或政治绩效感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反之则越倾向于选择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同时,民众的政治绩效感在社会公平感与不同类型政治参与行为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即高政治绩效感对社会公平感与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强化作用,对社会公平感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化政治参与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社会公平感 政治绩效感
下载PDF
中国社会工作的制度化演进历程 被引量:2
12
作者 龚小碟 崔月琴 《社会建设》 2023年第3期3-13,共11页
近年来,从民政系统设立独立的社会工作部门,到基层社工站建设,再到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社会工作在党政系统内部的发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技术性活动的制度化过程。通过对中国社会工... 近年来,从民政系统设立独立的社会工作部门,到基层社工站建设,再到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社会工作在党政系统内部的发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技术性活动的制度化过程。通过对中国社会工作制度化过程的历时性分析发现,社会工作的制度化遵循了合法化、项目化和科层化的演进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始阶段,回顾中国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历程,对于明确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科层化是中国社会工作制度化的必然阶段,从科层化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现实状况,从而把握未来的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制度化 科层制 演进历程
下载PDF
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的轨迹、机制与成效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3-100,共8页
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孕育初塑、探索发展、改革转型、完善确立四个时期,演变过程显现出如下特征:政策的目标、内容走向分类多元;教育内容及实施途径日趋完善;课程纲要及体系逐渐趋于规范合理;劳动教育地位和作用日渐凸... 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孕育初塑、探索发展、改革转型、完善确立四个时期,演变过程显现出如下特征:政策的目标、内容走向分类多元;教育内容及实施途径日趋完善;课程纲要及体系逐渐趋于规范合理;劳动教育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根据历史制度主义逻辑框架,演化出劳动教育政策变迁过程中的断裂均衡、关键节点、路径依赖和渐进转型四种模式。通过分析政策变迁成效,发现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从体力劳动到脑体并用转变的教育模式被迭代更新,从单纯劳动技能到劳动价值观塑造的教育内容被重新定义,从促进工农业生产到助力现代化建设转型的教育功能被深化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历史制度主义 政策变迁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转型期俄罗斯社会保护机制的构建(1991—2000)——基于制度主义视角
14
作者 沈秋欢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6-69,共4页
从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探索20世纪90年代转型时期俄罗斯政治经济剧烈变革的社会后果及其对社会保护机制构建的影响。俄罗斯转型的初始条件酝酿于前苏联体制中,政治经济的双重转型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导致旧的社会保护体制功能下... 从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探索20世纪90年代转型时期俄罗斯政治经济剧烈变革的社会后果及其对社会保护机制构建的影响。俄罗斯转型的初始条件酝酿于前苏联体制中,政治经济的双重转型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导致旧的社会保护体制功能下降。俄政府开启重构社会保护机制的进程,解决最为突出的失业、贫困、社会不公、社会保障资金的短缺等问题,形成以多方筹资为基础的社会保护机制。新的社会保护机制的构建有其内在的制度逻辑,其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体制巨变下的被动反应,也有自身内在发展的阶段性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社会保护机制 制度主义
下载PDF
适应性兼容:民办支持性社会组织转型行动策略与逻辑--基于G市X机构的田野考察
15
作者 李侨明 周子越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年第3期80-91,共12页
民办支持性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学界主要关注其业务运作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模式,忽视了组织转型现象和内部行动策略。文章将X机构作为个案样本,在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框架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分析民办支持性组织如... 民办支持性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学界主要关注其业务运作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模式,忽视了组织转型现象和内部行动策略。文章将X机构作为个案样本,在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框架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分析民办支持性组织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迁并构建生存空间。研究发现,该类组织采用了组织业务社区转向、再代理、角色定位生态化以及资源结构多元化等四种转型行动策略。民办支持性组织业务转变的动力来自合法性、效率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最终呈现为“松散关联”现象。民办组织通过再代理策略,与官办组织建立“半嵌入竞争性合作”关系,展示出仪式性行为,由此增强组织在官方层面的合法性。面对市场和技术环境的影响,民办组织通过发展生态化的角色定位来构建竞争力,并不断扩展资源结构以获得稳定的生存条件。研究表明,组织的转型行动策略的形成是基于合法性与效率机制、适应性兼容外部环境的动态结果。这说明,对社会组织来说,合法性与效率并非必然二取其一,而是在组织“非正式手段”合法化的条件下可以兼容。社会组织转型实践应从合法性与仪式性行为角度重视组织的转型行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兼容 支持性社会组织 新制度主义 组织转型 行动策略
下载PDF
我国居民文化参与的影响因素——基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
16
作者 吴延明 雷莎莎 杨洁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3-50,共8页
文化参与不仅是居民的一项重要权利,而且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利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公共服务、道德认同和社会信任对我国居民... 文化参与不仅是居民的一项重要权利,而且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利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公共服务、道德认同和社会信任对我国居民文化参与的影响。结果发现:(1)公共服务、道德认同与社会信任对居民的阅读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公共服务、道德认同与社会信任对居民的视听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公共服务和社会信任能正向预测居民的活动参与。提高居民的文化参与,需要不断加强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同时还要加强社会道德认同和社会信任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参与 公共服务 道德认同 社会信任 新制度主义
下载PDF
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项目面临的制度困境与改革路径——以新制度主义为视角
17
作者 畅永霞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3年第2期30-35,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思辨的方法,从新制度主义理论出发分析了目前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所面临的制度困境以及破解之道。研究指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可能并非技术障碍,更多的是社会组织与基层社区合作过...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思辨的方法,从新制度主义理论出发分析了目前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所面临的制度困境以及破解之道。研究指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可能并非技术障碍,更多的是社会组织与基层社区合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发展不完善导致购买主体偏少、政府过多的审查评价程序增加了社会组织的运营负担、政府忽视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行以及公共体育文化的特殊性、缺乏对社会组织的过程性支持等因素是造成目前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项目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制度因素,因此应该从管制要素和认知要素两个层面来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创设更加理想的制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公共体育服务 新制度主义 制度环境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制度化的多维路径探析
18
作者 陈东利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9-24,共6页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有崇高为民情怀、深刻思想内涵及重大现实意义。开展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制度化建设,不仅需要在党内进行,还要将其价值取向融入到国家法律规范体系以及社会风俗之中,以此实现初心使命全面制度化的多维路径。要制...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有崇高为民情怀、深刻思想内涵及重大现实意义。开展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制度化建设,不仅需要在党内进行,还要将其价值取向融入到国家法律规范体系以及社会风俗之中,以此实现初心使命全面制度化的多维路径。要制定初心使命的相关党内法规,并将初心使命作为基本立法原则精神融入其他党内法规,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行为规则。要将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作为法律原则融入新制或修改的相关法律,以及行政执法、司法、法律监督、问责、守法、自我纠错等各个环节。还要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层面将初心使命融入社会风俗,让社会风俗的价值取向与初心使命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心使命 制度化 党内法规 法律制度 社会风俗
下载PDF
低保污名化困境的生成与消解——基于广东省E县低保识别改革的案例分析
19
作者 程璆 岳经纶 《求实》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108,M0006,共14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低保救助从物质帮扶向福祉提升延伸。低保污名化会削弱低保政策的执行效果,损害低保户的主观福祉。从政策过程、制度主义和个体自利三个维度对低保污名化的生成机制进行审视可以发现,污名化存在于低保政策过程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低保救助从物质帮扶向福祉提升延伸。低保污名化会削弱低保政策的执行效果,损害低保户的主观福祉。从政策过程、制度主义和个体自利三个维度对低保污名化的生成机制进行审视可以发现,污名化存在于低保政策过程的设计与执行阶段,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为其产生提供了空间,并造成了福利中断或福利依赖的消极后果。基层政府通过延伸治理目标、更新治理理念、转变治理策略和提升治理效能,在低保政策目标群体的建构过程中实现对污名的消解,这一过程也体现了国家福利治理策略的转变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社会救助 福利治理 低保政策 污名化 政策过程 制度主义 个体自利
下载PDF
新生代乡村教师社会身份建构的教育民族志考察——基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
20
作者 苏鹏举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2-75,共14页
当前学界关于新生代乡村教师城市化特征与社会身份建构的讨论存在一定分歧。为回应高质量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和实现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此研究基于教育民族志研究范式,整合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分析视角,以“客我—主我”宏观维度整体性地... 当前学界关于新生代乡村教师城市化特征与社会身份建构的讨论存在一定分歧。为回应高质量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和实现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此研究基于教育民族志研究范式,整合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分析视角,以“客我—主我”宏观维度整体性地呈现、描述、解释新生代乡村教师如何在乡村社会组织域中构建其社会身份。研究表明,“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系统要素是影响新生代乡村教师社会身份建构的主要因素。“客我”与“主我”两套制度逻辑的较量解释了社会身份建构何以难为;“我是教师—我是乡村教师—我是乡村的教师”认知图式说明了社会身份建构何以可为;“先赋性—结构性—建构性”共生在场论证了社会身份建构何以应为。新生代乡村教师社会身份建构表现出的“客我”形塑性与“主我”能动性特征可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乡村教师 社会身份 身份认同 教育民族志 社会学新制度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