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cial Manufacturing for High-end Apparel Customiza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Xiuqin Shang Fei-Yue Wang +5 位作者 Gang Xiong Timo R. Nyberg Yong Yuan Sheng Liu Chao Guo Sen Bao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SCIE EI CSCD 2018年第2期489-500,共12页
Social manufacturing(SM), a novel distributed,collaborative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mode, is proposed and developed for high-end apparel customization. The main components of SM cloud are designed, and its resea... Social manufacturing(SM), a novel distributed,collaborative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mode, is proposed and developed for high-end apparel customization. The main components of SM cloud are designed, and its research topics are summarized. Then, SM's key technologies are studied. 3D technologies for apparel customization, like 3D modeling, 3D fitting mirror and 3D customization, are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customization precision and user experience. Information based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is realized to share, communicate,and handle the information efficiently among all groups and individuals of SM cloud. Suppliers'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designed to support the optimal decisions making. Next, SM cloud is constructed in five layers for high-end apparel customization.By using SM cloud based crowd-sourcing, social resources can be allocated rationally and utilized efficiently, consumer can customize the product in any processes like innovation, design,making, marketing and service, and traditional apparel enterprise can be upgraded into SM mode for keeping it competitive in the future customization mark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g data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social manufacturing cloud 3D apparel customization
下载PDF
From Provincialism to Metropolitanism:Social Mobility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Novels of “the Young Man from the Provinces"
2
作者 孙胜忠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155-171,共17页
基于莱昂内尔·特里林对"外省青年"的界定,本文指出再现主人公从小地方向大都市流动是19世纪以来英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种流动或生命之旅不仅仅是生活和职业上地理位置的迁移或变化,它反映的是"外省青年"在身体或精神层... 基于莱昂内尔·特里林对"外省青年"的界定,本文指出再现主人公从小地方向大都市流动是19世纪以来英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种流动或生命之旅不仅仅是生活和职业上地理位置的迁移或变化,它反映的是"外省青年"在身体或精神层面向上的社会流动。但在描写这一类似的向上流动的趋势背后,英美小说所揭示出的流动动机和表现却大相径庭,即便在同一国度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中它们也迥然有别。19世纪中叶的英国小说呈现的是主人公社会实用主义自我教育形式的社会流动,而美国此类小说别具一格地描写的是主人公对美国梦的追寻,更确切地说,是他们的幻灭。19和20世纪之交以来,英美这类小说倾向于再现"外省青年"的精神历险。文章最后探讨了这种由小地方向大都市流动的动因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主义 都市主义 社会流动性 “外省青年” 英美小说
下载PDF
Build a people- orient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Based on the concept of real man
3
作者 Tan Jinwen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5年第5期109-111,共3页
关键词 社会保障体系 以人为本 社会保障制度 城乡二元结构 历史渊源 唯物史观 科学研究 经济发展
下载PDF
论《共产党宣言》的社会哲学图景
4
作者 杨赵赫 《理论建设》 2024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整体上勾勒了社会哲学图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总体把握,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人”及其阶级对立关系诠释社会本体论,以“两个必然”公开说明资产阶级社会向何处去的社会认识论,基于...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整体上勾勒了社会哲学图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总体把握,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人”及其阶级对立关系诠释社会本体论,以“两个必然”公开说明资产阶级社会向何处去的社会认识论,基于人类生存的实然境遇的把握进而构建“自由人联合体”应然胜景的社会价值论,同时坚持实践辩证法,将“一般原理”及其“实际运用”的实践书写权利让渡给各国共产党人,成功在“不同的国家里”实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的具体化、民族化。重温这一经典文本,可以从中汲取思想伟力,启迪中国人民不断进行主体实践的巨大创造,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社会哲学 马克思主义 “现实的人” 实践辩证法
下载PDF
翻译与知识的流通和再生产:刘伯明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译介和重构
5
作者 王洪涛 张舒敏 《语言教育》 2024年第2期12-20,共9页
经翻译传播而来的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知识社会学的原理为依托,借鉴其“知识人”理念,考察刘伯明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译介与重构活动,剖析其作为知识流通和再生产的翻译... 经翻译传播而来的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知识社会学的原理为依托,借鉴其“知识人”理念,考察刘伯明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译介与重构活动,剖析其作为知识流通和再生产的翻译活动与社会之间的互构、共变关系。研究发现,刘伯明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译介活动,契合了“五四”时期强调科学知识与教育启蒙的社会文化语境并受其制约,而刘伯明作为译者、师者和学者的多元“知识人”身份支撑他实现了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译介与重构,也促使他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社会学 杜威实用主义思想 知识人 知识流通 社会建构
下载PDF
Emancipative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World Politics
6
作者 Huang Zhaoyu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8年第3期102-127,共26页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various political actors,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of states, have continued to break throug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straints to participate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the political activit...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various political actors,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of states, have continued to break throug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straints to participate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of the world society, which has promoted inclusiven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actors and fostered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istorically,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has followed two routes: one involv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hich have evolved gradually through violent and non-violent forms of revolution from one marked by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oppressed and the oppressors and between the exploited and the exploiters, to one marked by equality and mutual respect; and the other involves the progress of the forms of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made possible by the productive forces driving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forward and the change to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that forced the superstructure to experienc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The latter is fundamental and recessive, while the former is dominant, which has a direct impact on states and the broader world. In such a progressive evolution, the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a violent one to a more peaceful one, and the grander trend has changed from having the features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as well as a people's revolution, to having the features of seeking development in an all-around way and forging a harmonious world free from threat, fear and anxiety.Hereinto, the dominant role of rational human self-restrai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with which the actors, even those who onceopposed each other, are seeking mutual tolerance, acceptance and cooperation, including human respect for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essence, this is indicative of the emancipation of human sociality and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ch is still currently under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rld politics socialIZATION peaceful transformation human emancipation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论视野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杰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115,共7页
运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的实践性和进步性、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性和悖论的分析以及文明能够逐步发展到共产主义等为基本理论依据,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学理上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运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的实践性和进步性、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性和悖论的分析以及文明能够逐步发展到共产主义等为基本理论依据,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学理上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探索中创造的,是按照人类文明进步逻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异化劳动、资本的物化、功利主义自然观等局限进行了克服和超越,对社会主义文明进行了转型和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的文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边缘人关怀:吴景超社会思想中的女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谌骁 桂胜 《社会建设》 2023年第5期103-121,共19页
在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乡村建设运动中,许多实验县区都设立了专门组织发动女性参与社会建设,女性在这一实践中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但当时的学术界缺乏对其系统的讨论。吴景超出于边缘人关怀发现了女性解放的可能性及其在社会建设中的... 在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乡村建设运动中,许多实验县区都设立了专门组织发动女性参与社会建设,女性在这一实践中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但当时的学术界缺乏对其系统的讨论。吴景超出于边缘人关怀发现了女性解放的可能性及其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性力量,他运用历史分析与现实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在体认女性困境的基础上,从女性民俗研究中找回女性主体,从社会变迁中发现解放机遇,论证了女性解放的可能性,并结合“第四种国家”的判断,生发出了生育、就业两大女性议题,其研究对发掘当下社会建设中的女性力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景超 边缘人 女性 社会建设
下载PDF
基于演化博弈的网络舆情涌现逻辑与城市文化形象管理
9
作者 李燕丽 王文姬 阮南燕 《文化产业研究》 2023年第1期228-242,共15页
网络舆情中真假信息交互涌现,混淆视听,扰乱公共空间秩序,损害着城市文化形象。本文基于“经济人”“社会人”双重属性假设及模仿理论,构建网络舆情中引领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借助MATLAB数值模拟仿真,开展策略演化稳定性... 网络舆情中真假信息交互涌现,混淆视听,扰乱公共空间秩序,损害着城市文化形象。本文基于“经济人”“社会人”双重属性假设及模仿理论,构建网络舆情中引领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借助MATLAB数值模拟仿真,开展策略演化稳定性研判和真假信息涌现分析。研究发现,“社会人”偏好下,策略演化具有鲁棒性,有益于真实消息涌现;“经济人”偏好下,演化情形对引领者的影响力、模仿成本、虚假传播及模仿风险等具有敏感性,真、假信息涌现取决于以上参数值。基于分析结果,提出选择性目标免疫、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实名、树立城市文化形象危机公关意识等策略,预防舆情危机发生,助力城市文化形象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城市文化形象 演化博弈 经济人 社会人 模仿理论
下载PDF
认知异化:人与自然关系新异化及其对策反思——基于社会加速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涛 刘魁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共11页
不同于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普遍定义为物理层面的生态危机,认知异化是人与自然在认识论层面上产生的认知缺陷与距离虚化相交织的感应危机,而这种异化与现代社会加速机制存在着必然的耦合。换言之,在社会加速背景下,由于持续加速的(社会)... 不同于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普遍定义为物理层面的生态危机,认知异化是人与自然在认识论层面上产生的认知缺陷与距离虚化相交织的感应危机,而这种异化与现代社会加速机制存在着必然的耦合。换言之,在社会加速背景下,由于持续加速的(社会)时间对(自然)空间的不断挤压而形成一种时空错位,人在快进的时间与社会节奏的裹挟之下逐渐扭曲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造成对自然的错认。新异化的生成借由社会加速的制度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文化结构得以阐释,推进向“后增长社会”转型为新异化的解放寻求一条可能性途径。生态共鸣是人与自然之间互相触动、吸收转化且不被控制的关系结构,旨在引起(人)主体与(自然)世界之间彼此遥相呼应,从认识论层面为人与自然之间遗失的距离构建一条认知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异化 人与自然 后增长社会 生态共鸣 社会加速
下载PDF
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转型理论与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的转型性质
11
作者 张士引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7-120,共14页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统称为“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把以共产主义为基础并开端于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称为“人的社会形态”(又称“人类社会”)。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来讲,“经济的社会形...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统称为“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把以共产主义为基础并开端于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称为“人的社会形态”(又称“人类社会”)。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来讲,“经济的社会形态”逐步向“人的社会形态”转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转型的成功必须建立在物质产品丰裕对物质产品短缺扬弃和超越的财富积累机制、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技术创新机制、需要结构和层次升级的需要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我国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新征程的开启,使我国日益呈现出从“经济的社会形态”向“人的社会形态”转型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状态逐渐呈现;需要结构与层次升级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人类新经济和新文明曙光初现。正确认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新征程”的科学论断,对于准确把握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的转型性质及转型方向,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形态转型的自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的社会形态 人的社会形态 新时代新征程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生命共同体”的本体论阐释——基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视域
12
作者 赵光辉 张海波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119,共11页
在自然辩证的理论域中观照生命共同体,自然界自身具有规律性的辩证运动说明整个自然界在原初意义上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之实践建构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否定性统一关系,这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达成。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当人... 在自然辩证的理论域中观照生命共同体,自然界自身具有规律性的辩证运动说明整个自然界在原初意义上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之实践建构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否定性统一关系,这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达成。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当人“站在自然之外”去“支配自然”而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共同体遭遇了历史性塌陷。而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命共同体”恰恰是在生产方式重构、“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基础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复归和重建。深刻理解和把握生命共同体的这种本体论意蕴,是我们真正承担起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历史使命的前提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共同体 自然辩证法 本体论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 社会主义
下载PDF
人机互动中的移情问题探析
13
作者 李妍槿 《数字通信世界》 2023年第1期185-187,共3页
伴随着现代社会中多种技术的不断融合,科技人工物的“系统性”特点日益突出。社交机器人是新一代的科技人造物体,它将多种技术元素融为一体,表现出了“拟人化”的特点,在与周围的人类交流的过程中,它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尤其是对... 伴随着现代社会中多种技术的不断融合,科技人工物的“系统性”特点日益突出。社交机器人是新一代的科技人造物体,它将多种技术元素融为一体,表现出了“拟人化”的特点,在与周围的人类交流的过程中,它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尤其是对人的情感方面,而移情现象也通常产生在人和社交机器人的互动交往中。人与机互动中的移情现象具有真实性和单向性的特征,这会导致人对社交机器人产生虚假认识,与机器人进行一个不对等的社会互动过程。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技术与伦理的关系,把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共建人机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机器人 移情 人机互动
下载PDF
“大思政”育人格局建构机理探赜
14
作者 王晓宇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00-104,共5页
积极谋划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大思政”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多维锁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人的本质属性作为其育人格局建构的内在依据,立足新... 积极谋划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大思政”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多维锁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人的本质属性作为其育人格局建构的内在依据,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呈现、多场域运作、多层面影响,为提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开辟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 人的本质属性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教书育人规律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伦理之维及其价值意涵 被引量:1
15
作者 廖仁郎 《唐都学刊》 2023年第3期54-61,共8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了新的理论阐述,强调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永续发展、人民期待、人类未来的高度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解决好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生态治理难题。习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了新的理论阐述,强调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永续发展、人民期待、人类未来的高度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解决好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生态治理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性,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为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生态转向注入更强劲、更持久的发展动能。以此为引领,应创新将“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把生态美好作为推动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价值规范,坚持以“一盘棋”思想统筹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生态区建设,通过深化“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对接,破除全球生态赤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生态伦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
下载PDF
威尔斯《隐身人》中格里芬人格异化的精神分析
16
作者 张伟 胡明珠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1-65,共5页
威尔斯小说《隐身人》描述了主人公格里芬因为利用其发明的隐身术给世人带来恐慌而被群殴身亡的故事。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格里芬逐渐丧失了理性,妄想利用其发明的隐身术建立一个恐怖帝国,对世人发号施令。格里芬最终因其恐怖行径而身... 威尔斯小说《隐身人》描述了主人公格里芬因为利用其发明的隐身术给世人带来恐慌而被群殴身亡的故事。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格里芬逐渐丧失了理性,妄想利用其发明的隐身术建立一个恐怖帝国,对世人发号施令。格里芬最终因其恐怖行径而身亡。通过分析格里芬的疯狂行径、犯罪心理特征以及错乱的精神世界,揭示在社会变化过程中格里芬的心理障碍、人格障碍、情感障碍以及社会规范意识的缺失对于其人格异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身人》 人格异化 心理障碍 人格障碍 社会规范意识
下载PDF
社会生态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目标 被引量:11
17
作者 钟贞山 黄平槐 葛刚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4,共5页
社会生态人是指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存并协同进化的人,是对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等假定的扬弃。社会生态人是人从“片面独立的人”向“全面自由的人”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是社会主义... 社会生态人是指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存并协同进化的人,是对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等假定的扬弃。社会生态人是人从“片面独立的人”向“全面自由的人”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的现实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切实提高全社会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构筑社会共同利益基础,塑造一个支持和鼓励社会生态人成长的社会机制和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发展 社会生态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目标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中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入服务及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基于浙江省武义县桐琴镇的调查 被引量:4
18
作者 鲁可荣 周洁 刘红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8,共8页
随着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外来农民工不断涌入小城镇,为镇级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融合与社会管理方面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对浙江省级中心镇——桐琴镇的实地调查发现,外来农民工在生产生... 随着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外来农民工不断涌入小城镇,为镇级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融合与社会管理方面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对浙江省级中心镇——桐琴镇的实地调查发现,外来农民工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社会融入难、社会服务不完善以及社会管理待加强等问题。桐琴镇党委、政府遵循"善治"理念,探索加强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入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体制,充分发挥镇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核心领导与主导作用,企业和学校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作用。通过总结提炼"桐琴经验",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完善落实流动人口政策保障体系、加强融合性组织和"两新组织"建设等以促进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入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外来农民工 社会融入 社会服务 社会管理
下载PDF
经济学两种范式关于人性假设前提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景华 许彦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1,共4页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对经济行为主体人性假设前提问题上迥然有异。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社会人"与"经济人"人性的不同假设成为...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对经济行为主体人性假设前提问题上迥然有异。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社会人"与"经济人"人性的不同假设成为两大范式的分水岭,这涉及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来考虑人性假设问题,提出一个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经济学人性假定,演绎出一个能反映个人与社会现实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促进经济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人 社会人 范式 假设前提
下载PDF
自然人·社会人·文化人——论人的生存特性与生存使命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德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73,共5页
人是未特定的存在物,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人的形象是不断生成的。自然人是人已是的既成状态,社会人是人生成的变动状态,文化人是人趋向的理想状态,这三种状态共存于每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其结构比例在人身上的表现构成了每个人的现实存... 人是未特定的存在物,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人的形象是不断生成的。自然人是人已是的既成状态,社会人是人生成的变动状态,文化人是人趋向的理想状态,这三种状态共存于每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其结构比例在人身上的表现构成了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学文化知识,做文化人是人的生存特性和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人 社会人 文化人 人的生存特性 人的使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