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Sanitization Process on Maintaining Sweet Potato Quality for Export
1
作者 Saneya M.El Neshawy Tharwa M.Elkholi Salah H.Hegaz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The whole cold-chain for exporting sweet potato(native variety“Abees”),to foreign market included immediate curing operation directly after harvest helped in healing skin texture,however,in order to reduce postharve... The whole cold-chain for exporting sweet potato(native variety“Abees”),to foreign market included immediate curing operation directly after harvest helped in healing skin texture,however,in order to reduce postharvest soft rot(Rhizopus stolonifer)incidence following trimming,and washing,ultraviolet light(UV-C)treatment was used as a main sanitizer for eliminating the soft rot.Exposure of the roots to UV-C(254 nm)was applied in a UV-C room on freshly harvested and cured sweet potato while rolling up on a movable line at 20 cm distance for 1,2,and 3 hr.As combining UV-C treatment with chlorine(200 ppm)on roots,marked and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the total microbial load and Rhizopus potential was achieved on root surfaces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hlorine alone.It also reduced soft rot percentage to almost 0%infection.After 3 months of cold-storage,quality assessment of sweet potato showed that root characteristics were markedly maintained.The ability of UV-C light to induce 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enzyme activity in root tissue and maintain the activities of peroxidase and polyphenol oxidase,however with slight increase,was detected.UV-C caused an increase of phenol content in sweet potato tissue that made an activation of defense reaction against the rot causal pathogen.As the exposure time to UV-C light increased,a higher content of phenols occurred.Moreover,UV-C application caused decrease in sugar content of root tissue that is flavored by soft rot-causal patho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eet potato(Ipomoea batatas) soft rot Rhizopus stolonifer UV-C light cold storage microbial load
下载PDF
Biological Control of Erwinia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by Streptomyces Species
2
作者 Tinatin Doolotkeldieva Saykal Bobusheva Ayzat Suleymankisi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6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Ten isolates of Erwinia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Ecc) were isolated from infected potato tubers of Picasso, Sante, and Nevskiy varieti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in Kyrgyzstan.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E... Ten isolates of Erwinia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Ecc) were isolated from infected potato tubers of Picasso, Sante, and Nevskiy varieti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in Kyrgyzstan.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Erwinia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Ecc) by standard bacteriological techniques and pathogenicity tests on tubers and also by PCR analyses. Tests on the pathogenicity of E.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Ecc) strains to host plants by artificial inoculation have shown a high sensibility of the Picasso variety. As a result, five isolates were chosen, three isolates (EcPo1, EcPo2, and Eco3) were highly pathogenic, while two isolates (Eco4 and Eco5) were weakly pathogenic. The antagonistic bacteria, 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 strain sk-6, and Streptomyces graminearuss strain sk-2, have a high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ft rot bacteria isolates (Ecc), more than the other tested antagonistic organisms in vitro screening biotests. The 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 sk-6 was selected for the control assay of storage potatoes against the most common soft rot bacterial strain in Kyrgyzstan, Erwinia carotovora sp. carotovora EcPo2. The pretreatment of potato tubers with antagonistic bacteria successfully prevented the initial infection multiplication of soft rot bacteria and reduced soft rot disease of potatoes in storage. These results justify selection of the dose 10<sup>6</sup> cells/ml of bacteria 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 sk-6 for use in powdering the infected or non-infected potato tubers to suppress the development soft rot during storage. 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 sk-6 as a biological disinfectant could destroy surface and internal infections, protect the tubers from the growth of phytopathogenic bacteria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ir reproduction, and improve the overwintering of winter cro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ato Tubers soft rot disease Erwinia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Biological Control 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
下载PDF
抗甘薯黑斑病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冬兰 张允刚 +1 位作者 唐军 郭小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80-83,共4页
通过对1107份甘薯种质资源抗黑斑病鉴定,筛选出高抗品种8份,占鉴定品种总数的0.7%;抗病品种128份,占11.6%。并进一步对这些抗性资源的兼抗病性、抗逆性、产量及品质进行分析研究,从中筛选出了兼抗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害的优异种质资源若干... 通过对1107份甘薯种质资源抗黑斑病鉴定,筛选出高抗品种8份,占鉴定品种总数的0.7%;抗病品种128份,占11.6%。并进一步对这些抗性资源的兼抗病性、抗逆性、产量及品质进行分析研究,从中筛选出了兼抗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害的优异种质资源若干份,以期为育种和生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异种质资源 甘薯黑斑病 筛选 评价 抗病品种 抗性资源 抗病性 抗逆性 鉴定 病害
下载PDF
甘薯软腐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及其对甘薯种质资源抗性评价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冬静 徐振 +3 位作者 赵永强 张成玲 孙厚俊 谢逸萍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B12期54-56,共3页
通过对甘薯软腐病菌侵染甘薯的发病特征进行研究,首次建立了一种甘薯软腐病抗性鉴定的方法:每个品种取3块中等大小的薯块,经严格消毒晾干后,切薯块中部薯片,每薯块切3个薯片,每薯片厚度约为8 mm,置于放有灭菌湿润滤纸保湿的灭菌培养皿中... 通过对甘薯软腐病菌侵染甘薯的发病特征进行研究,首次建立了一种甘薯软腐病抗性鉴定的方法:每个品种取3块中等大小的薯块,经严格消毒晾干后,切薯块中部薯片,每薯块切3个薯片,每薯片厚度约为8 mm,置于放有灭菌湿润滤纸保湿的灭菌培养皿中,接种1块6 mm的甘薯软腐病菌菌碟于薯片中央,将接种好的薯片置于26℃生化培养箱中培养,期间加无菌水保湿1次。21 h后将鉴定材料取出,量取薯片发病直径,根据病斑直径进行分级,计算病情指数,进行抗感评价。该方法的建立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该方法对44份品种资源进行抗性评价,结果显示,鲁薯4号和广紫8号对甘薯软腐病的抗性级别为中抗;湛薯271、泰中11、渝紫1号、赣薯1号和PZJ商27E2-2对甘薯软腐病的抗性级别为感病;其余品种对甘薯软腐病的抗性级别均为高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软腐病 种质资源 抗性鉴定方法
下载PDF
河北省甘薯茎腐病研究初报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波 王容燕 +2 位作者 马娟 李秀花 陈书龙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9-122,137,共5页
甘薯茎腐病是近几年在我国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菌性病害,目前该病已在我国的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海南、河南、重庆、江苏等地发生。2013年10月在对河北省甘薯病害的调查中在文安县发现了大量疑似甘薯茎腐病的病株,给当地的甘薯生产造... 甘薯茎腐病是近几年在我国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菌性病害,目前该病已在我国的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海南、河南、重庆、江苏等地发生。2013年10月在对河北省甘薯病害的调查中在文安县发现了大量疑似甘薯茎腐病的病株,给当地的甘薯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对疑似病株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以及基于16SrDNA序列的分析,最终确定该病害为甘薯茎腐病,病原菌为达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 dadantii)。这是该病害首次在河北省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茎腐病 细菌性病害 达旦提狄克氏菌
下载PDF
我国马铃薯品种(系)对软腐病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学君 王金生 +2 位作者 方中达 洪霞 郑景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4-58,共5页
4年内测定了来自全国6省区的597个马铃薯品种(系)对软腐病(E.carotovora 的 subsp.carotovora 和subsp.atroseptica)的抗性反应.进一步证实了马铃薯块茎对软腐病的抗性具有皮孔抗侵染和伤口抗侵染两种相互独立类型的理论,并将皮孔抗侵... 4年内测定了来自全国6省区的597个马铃薯品种(系)对软腐病(E.carotovora 的 subsp.carotovora 和subsp.atroseptica)的抗性反应.进一步证实了马铃薯块茎对软腐病的抗性具有皮孔抗侵染和伤口抗侵染两种相互独立类型的理论,并将皮孔抗侵染能力进一步分成抗侵入和抗扩展两个部分.试验鉴定出了一批两类抗性兼有的好品种,如 Murlur,Diamant,Jnongtvia,高原4号等;只具伤口抗侵染的有:Isola,S_2-91-2-2-19,紫花里外黄,长薯4号;只具皮孔抗侵染的有 Alaska Red,Советский,Wauseon(10A-1),临薯7号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软腐病 抗病性 鉴定
下载PDF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伟明 黄立飞 +1 位作者 何贤彪 刘也楠 《农学学报》 2017年第10期19-24,共6页
为了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2012—2016年开展其病原菌鉴定、发病规律调查和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台州及其周边地区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害有:甘薯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甘薯茎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甘薯茎腐病(Dic... 为了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2012—2016年开展其病原菌鉴定、发病规律调查和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台州及其周边地区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害有:甘薯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甘薯茎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甘薯茎腐病(Dickeya dadantii),以及以病原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试验病区甘薯发病是以病原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为主,该病害多在6月底7月初始发,8—9月雨水多湿度大的情况下盛发,严重的产量损失达50%以上甚至绝收;不同耕作制、脱毒苗扦插、地膜覆盖和施有机肥等农业防控措施都不能降低发病率和产量损失,而推迟甘薯扦插期至6月底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率,减轻其为害损失;抗病育种已筛选到了抗病材料YA3008;药剂试验筛选到的32.5%阿米妙收对病害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综合5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认为,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策略、途径是采取以选育与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农业防控和化学防控为辅助的综合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茎基部腐烂病 白绢病 茎枯病 茎腐病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综合防治
下载PDF
不同甘薯品种对根腐病及食叶性害虫的抗性效果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子荣 刘小娟 +5 位作者 黄衍章 王奋山 徐雪亮 吴问胜 兰孟焦 姚英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8-266,共9页
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作物病虫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为深入挖掘对江西甘薯根腐病和主要食叶性害虫具有较高抗性的优良作物品种,试验采用发病率及虫情指数田间调查法,系统分析了34个甘薯品种(系)对江西甘薯根腐病和主要食叶性害虫... 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作物病虫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为深入挖掘对江西甘薯根腐病和主要食叶性害虫具有较高抗性的优良作物品种,试验采用发病率及虫情指数田间调查法,系统分析了34个甘薯品种(系)对江西甘薯根腐病和主要食叶性害虫的田间抗性效果,结果表明:赣GE12-27、赣GE12-09、浙薯33等19个品种对甘薯根腐病的自然抗病效果较好,田间发病率均为0%。宁紫1号、徐紫薯8号、赣GE12-27等6个品种对甘薯麦蛾和甘薯卷叶蛾的抗虫效果较好,田间虫情指数均为0%。湘174、W4000和N3020 3个品种对斜纹夜蛾和甘薯烦夜蛾的抗虫效果相对较好,其虫情指数均≤33.33%。本研究为指导利用薯类作物品种抗性开展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提供了较好的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根腐病 食叶性害虫 品种抗性
下载PDF
甘薯抗茎线虫病种质资源的筛选与抗病性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孙厚俊 赵永强 +2 位作者 谢逸萍 陈晓宇 邢继英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91-93,96,共4页
对81份甘薯材料进行了茎线虫病、黑斑病和根腐病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同时抗这3种病害的甘薯品种(系)较少,仅郑04-4-2和徐062826对甘薯茎线虫病抗侵入和抗扩展的同时,对黑斑病和根腐病也具有较高的抗性水平;另外有部分品种(系)如泰... 对81份甘薯材料进行了茎线虫病、黑斑病和根腐病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同时抗这3种病害的甘薯品种(系)较少,仅郑04-4-2和徐062826对甘薯茎线虫病抗侵入和抗扩展的同时,对黑斑病和根腐病也具有较高的抗性水平;另外有部分品种(系)如泰中7号、浙紫1号、徐060407等达到抗两病水平,可作为甘薯抗病育种的双抗亲本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种质资源 茎线虫病 抗病性鉴定
下载PDF
一种由山葵果胶杆菌引起的马铃薯细菌性软腐病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信 程亮 +2 位作者 王亚艺 高旭升 蔡晓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86-1392,共7页
【目的】本文确定了引发青海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方法】结合选择性CVP培养基上菌落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16S r DNA序列以及Pectobacterium spp.的序列特征分析,对从青海大通县马铃薯软腐病样中的病... 【目的】本文确定了引发青海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方法】结合选择性CVP培养基上菌落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16S r DNA序列以及Pectobacterium spp.的序列特征分析,对从青海大通县马铃薯软腐病样中的病原菌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鉴定出肠杆菌科果胶杆菌属山葵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wasabiae)能引起青海马铃薯细菌性软腐病。生理生化试验表明,该病原菌株不能在37℃生长,能使明胶液化,不具有耐盐性,对红霉素不敏感;过氧化氢酶反应为阳性,氧化酶、蔗糖试验还原反应、吲哚产生和磷酸酶活性试验均为阴性;可以利用纤维二糖和柠檬酸盐,不能利用D-麦芽糖、山梨醇、D-阿拉伯糖、α-甲基葡萄糖、乳糖、棉子糖和蜜二糖。【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青海马铃薯软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软腐病 山葵果胶杆菌 病原鉴定 生理生化特征
下载PDF
甘薯软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室内抑菌试验 被引量:17
11
作者 钟丽娟 赵新海 +1 位作者 张庆华 徐冲 《山东农业科学》 2009年第7期87-88,108,共3页
为了筛选有效控制甘薯软腐病的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市售药剂对甘薯软腐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托布津超微可湿性粉剂对甘薯软腐病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它药剂无明显防治效果。
关键词 甘薯软腐病 匍枝根霉 杀菌剂 抑菌试验
下载PDF
甘薯干裂腐烂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8
12
作者 章淑玲 张绍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2-315,共4页
在福建漳州田间发现一种甘薯病害,根据病薯症状将其定名为甘薯干裂腐烂病.经鉴定该病害是由双尾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bicaudatus)与甘薯拟茎点霉(Phomopsisbatatae)2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所致的一种复合病害.
关键词 甘薯 干裂腐烂病 病原 鉴定 双尾滑刃线虫 甘薯拟茎点霉 混合侵染
下载PDF
北京大兴区甘薯根腐病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凌燕 肖海峻 +2 位作者 王伟青 潘妍 孔庆顺 《生物技术进展》 2016年第1期67-70,共4页
针对北京市大兴区大肆爆发的甘薯根腐病病害,为确定造成该病害的优势真菌类型,开展了病害真菌的现状调查和快速检测鉴定工作。从患病甘薯根部分离真菌,通过真菌ITS区PCR扩增及系统发生关系等对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类群组成特点进... 针对北京市大兴区大肆爆发的甘薯根腐病病害,为确定造成该病害的优势真菌类型,开展了病害真菌的现状调查和快速检测鉴定工作。从患病甘薯根部分离真菌,通过真菌ITS区PCR扩增及系统发生关系等对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类群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分离到两株病原真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这两株真菌均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研究结果为甘薯根腐病病原菌的快速鉴定提供了依据,以期对甘薯根腐病的防治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ITS 分子鉴定
下载PDF
甘薯根腐病病原菌rDNA-ITS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雷剑 王连军 +2 位作者 苏文瑾 柴沙沙 杨新笋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0期3946-3947,3951,共3页
2011年以来,从湖北省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主产区采集了根腐病典型植株,分离得到引起甘薯根腐病的病原菌[茄病镰孢甘薯专化型病菌(Fusarium solani Mart.Sacc.f.sp.batatas Mc Clure,简称VSB)],并对分离得到的甘薯... 2011年以来,从湖北省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主产区采集了根腐病典型植株,分离得到引起甘薯根腐病的病原菌[茄病镰孢甘薯专化型病菌(Fusarium solani Mart.Sacc.f.sp.batatas Mc Clure,简称VSB)],并对分离得到的甘薯茄病镰孢甘薯专化型病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显示目的片段长度为526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 根腐病 病原菌 ITS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浙薯255’茎基部腐烂病的抗性及主要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也楠 刘伟明 《农学学报》 2021年第5期22-27,共6页
为充分发挥抗病品种在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防控中的作用,以‘浙薯255’等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病圃抗病性鉴定、生产示范与多点验证的方法,鉴定筛选抗病甘薯品种;并对筛选出的抗病甘薯品种进行特征特性观察试验和主要栽培技术研究。结... 为充分发挥抗病品种在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防控中的作用,以‘浙薯255’等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病圃抗病性鉴定、生产示范与多点验证的方法,鉴定筛选抗病甘薯品种;并对筛选出的抗病甘薯品种进行特征特性观察试验和主要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浙薯255’在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病区种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发病率较低。‘浙薯255’前期地上部分生长较快,但开始结薯较迟;茎蔓长、较细;单株结薯数3个左右,10月下旬开始收获,大中薯率较高;薯块纺锤形,淡红皮桔红肉,口感软,食味好;耐贮性一般。试验选择扦插密度、尿素用量和硫酸钾用量3个主要农艺因子,采用单形格子设计布置田间试验,建立了3个供试因子对鲜薯产量和净产值的回归数学模型。模型解析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浙薯255’以扦插密度42000~48000株/hm^(2)、追肥尿素用量185~210 kg/hm^(2)、基肥硫酸钾用量225~300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抗病品种 茎基部腐烂病 ‘浙薯255’ 特征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黑斑病对甘薯体内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孙厚俊 刘美艳 +3 位作者 宗玮玮 赵永强 陈晓宇 谢逸萍 《广西农学报》 2011年第3期14-16,19,共4页
通过对甘薯抗病品种南京92和感病品种烟252感染黑斑病后三种保护酶活性的测定,了解不同抗性甘薯品种块根感病后POD、SOD和CAT的变化,探明甘薯品种抗黑斑病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接种黑斑病菌后,各处理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 通过对甘薯抗病品种南京92和感病品种烟252感染黑斑病后三种保护酶活性的测定,了解不同抗性甘薯品种块根感病后POD、SOD和CAT的变化,探明甘薯品种抗黑斑病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接种黑斑病菌后,各处理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升高,且抗病品种的酶活变化速度和峰值均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南京92第4d POD、SOD活性值分别达536U/min.mg、856U/gFw;感病品种第4d POD、SOD活性值分别达348U/min.mg、568U/gFw;抗感品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降低,抗感品种的下降幅度分别为73.17%、63.64%。POD、SOD和CAT的活性的变化表明,甘薯品种的酶活变化与黑斑病抗性存在相关性,且抗感品种的酶活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黑斑病 酶活性 抗病机制
下载PDF
不同药剂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贤彪 刘也楠 刘伟明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5期8-9,19,共3页
为验证2016—2017年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的试验结果,2018年选择了代森锰锌、多菌灵和农用硫酸链霉素3种杀菌剂,以不同浓度或其中2种杀菌剂混用,对甘薯茎基部腐烂病进行田间防控的验证试验。试验表明,选用的3种药剂对降低甘薯茎基部... 为验证2016—2017年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的试验结果,2018年选择了代森锰锌、多菌灵和农用硫酸链霉素3种杀菌剂,以不同浓度或其中2种杀菌剂混用,对甘薯茎基部腐烂病进行田间防控的验证试验。试验表明,选用的3种药剂对降低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作用,并以多菌灵与代森锰锌或农用硫酸链霉素混合使用效果更好;多菌灵与代森锰锌、多菌灵与农用硫酸链霉素混合使用,增产幅度最高可达201.2%和178.0%,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该试验结果与此前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甘薯 茎基部腐烂病 防控
下载PDF
北京地区甘薯根腐病发生趋势分析与防治技术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伟青 《园艺与种苗》 CAS 2017年第6期74-76,共3页
近年来,甘薯根腐病逐渐成为制约北京市甘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了北京市甘薯根腐病的发生趋势,并对其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为北京市甘薯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甘薯 根腐病 发生趋势 综合防治
下载PDF
甘薯基部腐烂病对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9
作者 陈海生 唐超文 +2 位作者 刘守平 陈伟强 侯金祥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94-1202,共9页
【目的】探明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发生机制,为构建该病害的绿色防控体系提供依据。【方法】以处于南北薯区交接带、南北甘薯病害发生区的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西部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发病... 【目的】探明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发生机制,为构建该病害的绿色防控体系提供依据。【方法】以处于南北薯区交接带、南北甘薯病害发生区的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西部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发病甘薯植株与健康甘薯植株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根际土壤酶包括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甘薯茎基部腐烂病显著降低了植株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在门分类水平上,该病害显著降低了其植株根际土壤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了绿湾菌门和Candidate-division-wps-2菌群的相对丰度。在属分类水平上,该病害显著提高了植株根际土壤细菌GP_(1)、未分类的厚壁菌属和芽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未分类的链霉菌属、链嗜酸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等菌群的相对丰度。【结论】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降低了其植株根际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改变了甘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 高通量测序 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甘薯基腐病病原鉴定及生长特性测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伟 张成玲 +5 位作者 王芳 杨冬静 马居奎 陈晶伟 谢逸萍 孙厚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17-1924,共8页
【目的】分离鉴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薯基腐病的预防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 【目的】分离鉴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薯基腐病的预防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用菌丝培养法测定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温度、pH、氮源和碳源等环境中的生长状态,确定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甘薯基腐病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菌株,标记为RF-NH,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为甘薯基腐病致病菌。利用ITS、His3和Cal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菌株RF-NH DNA进行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579、480和537 bp;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RF-NH与Diaporthe batatas聚类在一起;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菌株RF-NH鉴定为甘薯间座壳菌(D.batatas)。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RF-NH在15~35℃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2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4;最适培养基是SPDA培养基,最适碳源是糊精,最适氮源是硝酸钠。菌株RF-NH孢子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菌丝致死温度为49℃处理15 min或50℃处理10 min。【结论】甘薯间座壳菌是导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的病原,该菌生长温度范围较窄,偏好25℃,适应的pH范围较宽,偏好酸性环境,最适培养基为SPDA培养基。根据甘薯间座壳菌的生长特性,在田间病害防治中可通过改变栽种环境因素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实现对甘薯基腐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基腐病 甘薯间座壳菌 系统进化分析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