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Soil Respi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rbon Balance of <i>Kobresia pygmaea</i>Meadow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Yuejun Fan Xiyun Chang +2 位作者 Deping Zhao Xiangyang Hou Xin L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0年第8期636-647,共12页
Although soil respiration is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C flux from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o the atmosphere,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carbon budget in alpine meadow is rather limited because of ex... Although soil respiration is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C flux from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o the atmosphere,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carbon budget in alpine meadow is rather limited because of extremely geographic situation.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amine soil CO<sub>2</sub> efflux characteristics of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thus obtaining estimates of carbon balance of <em>Kobresia pygmaea</em> meadow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respiration of diurnal and seasonal rate changed little in growing season and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and single peak curve that showed afternoon appeared. Composite model which was set by soil respiration rate,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soil temperature) could explain better the variations of soil respiration rate. The variation range of <em>Q</em><sub>10</sub> ranged from 1.28 to 2.34, which was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in green-up period and late growth stage, and decreased in growth peak period. Meanwhil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the observed amount of annual carbon fixation via primary production for <em>Kobresia pygmaea</em> meadow ecosystem was about 120.21 g C<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m<sup>-2</su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a<sup>-1</sup>. The carbon dioxide output via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was about 37.54 g C<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m<sup>-2</su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a<sup>-1</sup>. So carbon budget had more input than output. The <em>Kobresia pygmaea</em> meadow ecosystem has stronger potential to absorb carbon dioxide, it was a sink of atmospheric CO<sub>2</sub>, and the plant community had a net carbon gain of 82.67 g C<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m<sup>-2</su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a<sup>-1</s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Respiration Kobresia pygmaea Meadow carbon Balance/budget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双季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循环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帆 高旺盛 +1 位作者 隋鹏 陈源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198-3208,共11页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对比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的输入输出及循环情况。结果表明:"早稻-鸭"...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对比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的输入输出及循环情况。结果表明:"早稻-鸭"生态系统碳输出中,水稻籽粒C占42.21%;水稻秸秆C占38.42%;气态C(CH4和CO2)占18.50%;鸭产品C仅占0.87%。"晚稻-鸭"生态系统碳输出中,水稻籽粒C占53.80%;水稻秸秆C占35.12%;气态C占8.67%;鸭产品C仅占1.07%。两季稻作里,"稻鸭共生"土壤截存C量是2103.2 kg/hm2,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固定的C量是15109.96 kg/hm2,水稻根固定的C量是1261.34 kg/hm2,归还给土壤的鸭粪C量是229.87 kg/hm2。鸭子系统C输入主要来自系统外投入的饲料C,早稻季鸭所食的杂草C和害虫C分别为60.53 kg/hm2和2.75 kg/hm2,晚稻季鸭所食的杂草C和害虫C分别为3.64 kg/hm2和6.73 kg/hm2。对"双季稻-鸭"共生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与平衡的分析表明,"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碳汇,且固碳潜力大于常规稻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生”生态系统 鸭子系统 土壤子系统 C循环 碳收支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和施肥方式下黑土碳平衡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海波 韩晓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1,共6页
本研究进行了东北黑土不同土地利用(草地GL、裸地BL)与农田施肥管理方式(无肥NF、化肥NPK及化肥+有机肥处理NPKOM)下草本植物与作物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以及土壤碳排放的估算,目的是揭示自然与农田生态系统及经过... 本研究进行了东北黑土不同土地利用(草地GL、裸地BL)与农田施肥管理方式(无肥NF、化肥NPK及化肥+有机肥处理NPKOM)下草本植物与作物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以及土壤碳排放的估算,目的是揭示自然与农田生态系统及经过土壤大气界面的碳收支平衡。土壤生长季碳排放总量(Rgs)、全年碳排放总量(Rann)以及全年微生物异养呼吸总量(Rm)以如下顺序递减:NPKOM>GL>NPK>NF>BL,5个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草地与农田化肥+有机肥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净初级生产力表现:GL>NPKOM>NPK>NF>BL,5个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草地总生物量及固碳量显著高于农田各处理(P<0.05),草地NPP总量与农田各处理相比增加32%~96%。化肥+有机肥处理和化肥处理NPP总量比无肥处理高46%和49%。草地与农田的NEP均为正值,表明草地与农田在生态系统尺度上均是大气CO2的"汇"。对大气土壤界面碳平衡的分析表明,当前管理方式下,草地土壤是大气碳库的净汇,而裸地和农田土壤是净源。农田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可增强土壤的固碳容量,达到新的碳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生态系统 土壤碳平衡 净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土地利用 施肥
下载PDF
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季节动态与碳收支初步估算 被引量:31
4
作者 韩广轩 周广胜 许振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4-879,共6页
从2005年4月底到9月底对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作用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2005年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均值为3.16μmol(CO2)·m-2·s-1,最大值为4.77μmol(CO2)·m-2·s-1,出现在7月28日,最小值为1.31μmol(... 从2005年4月底到9月底对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作用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2005年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均值为3.16μmol(CO2)·m-2·s-1,最大值为4.77μmol(CO2)·m-2·s-1,出现在7月28日,最小值为1.31μmol(CO2)·m-2·s-1,出现在5月4日。通过建立土壤呼吸速率与玉米根系生物量的回归方程,对土壤异养呼吸作用占土壤呼吸作用的比例进行间接估算。玉米生长季中,土壤异养呼吸作用占土壤呼吸作用的比例在36.4%~56.9%之间波动,均值为45.5%。假定玉米果实和秸秆中的碳在收获期间未从农田中转移走,2005年整个生长季中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为-1127.0g(C)·m-2,碳交换速率在0.52~-18.05g(C)·m-2·d-1之间波动。玉米生长初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的弱源;玉米播种后36d一直到收获,玉米农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季节动态 土壤异养呼吸 碳收支 玉米农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50
5
作者 邓小文 韩士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22-1627,共6页
森林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加剧的全球氮沉降有可能改变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引起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变化。本文从森林土壤碳收支的角度,将氮沉降对森林... 森林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加剧的全球氮沉降有可能改变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引起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变化。本文从森林土壤碳收支的角度,将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影响的复杂过程划分为凋落物分解、细根周转、土壤呼吸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淋失4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探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碳库 碳收支 分解速度 碳循环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模拟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绍刚 何国金 +1 位作者 刘定生 汪小钦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64,共7页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SPA模型基础上,以栅格数据作为主要的数据源输入参数,将该模型从斑块尺度模型到区域尺度模型进行扩展,并以并行机群技术作为解决模型扩展后计算时间过长的手段,建立新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过程模...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SPA模型基础上,以栅格数据作为主要的数据源输入参数,将该模型从斑块尺度模型到区域尺度模型进行扩展,并以并行机群技术作为解决模型扩展后计算时间过长的手段,建立新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过程模型RSPA,并且利用该模型对福建省三明市2004年1-12月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空间可视化模拟与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循环 SPA模型 碳收支
下载PDF
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89
7
作者 陶贞 沈承德 +3 位作者 高全洲 孙彦敏 易惟熙 李英年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20-728,共9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高寒草甸草原是青藏高原上最主要的放牧利用草地资源之一。选择青藏高原东北隅海北站内具有代表性的高寒草甸土壤进行高分辨率采样,测定土壤根系和有机碳含量。研究得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贮存有巨大的...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高寒草甸草原是青藏高原上最主要的放牧利用草地资源之一。选择青藏高原东北隅海北站内具有代表性的高寒草甸土壤进行高分辨率采样,测定土壤根系和有机碳含量。研究得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贮存有巨大的根系生物量(23544.60kgha-1~27947kgha-1)和土壤有机碳(21.52GtC);自然土壤表层(0~10cm)储存了整个剖面土壤有机碳总量的30%左右。比较发现,高寒草甸土壤的有机碳平均贮存量(23.17×104kgCha-1)(0~60cm)较相应深度的热带森林土壤、灌丛土壤和草地土壤的有机碳贮存量高约1~5倍多。在全球碳预算研究中,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库不可忽视。随着全球变暖,表层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CO2将增加。为了减少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应加强高寒草甸土壤地表覆被的保护,合理种植深根系植物。这对减缓全球大气CO2浓度升高的速率以及可持续开发高寒草甸的生态服务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 土壤有机碳 全球碳库
下载PD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 as Afected by Tillage Systems in a Double-Cropped Rice Field 被引量:6
8
作者 XU Shang-Qi ZHANG Ming-Yuan +3 位作者 ZHANG Hai-Lin CHEN Fu YANG Guang-Li XIAO Xiao-P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696-704,共9页
Tillage practices can potentially affect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ccumulation in agricultural soils. A 4-year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e of tillage practices on SOC sequestration in a doubl... Tillage practices can potentially affect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ccumulation in agricultural soils. A 4-year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e of tillage practices on SOC sequestration in a double-cropped rice (Oryza sativa L.) field in Hunan Province of China. Three tillage treatments, no-till (NT), conventional plow tillage (PT), and rotary tillage (RT), were lai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Concentrations of SOC and bulk density (BD) of the 0-80 cm soil layer were measured, and SOC stocks of the 0-20 and 0-80 cm soil layers were calculated on an equivalent soil mass (ESM) basis and fixed depth (FD) basis. Soil carbon budget (SCB)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systems were assessed on the basis of emissions of methane (CH4) and CO2 and the amount of carbon (C) removed by the rice harvest. After four years of experiment, the NT treatment sequestrated more SOC than the other treatments. The SOC stocks in the 0-80 cm layer under NT (on an ESM basis) was as high as 129.32 Mg C ha-1,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under PT and RT (P 〈 0.05). The order of SOC stocks in the 0-80 cm soil layer was NT 〉 PT 〉 RT, and the same order was observed for SCB; however,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 the RT treatment had a higher SOC stock than the PT treatment. Therefore, when comparing SOC stocks, only considering the top 20 cm of soil would lead to an incomplete evaluation for the tillage-induced effects on SOC stocks and SOC sequestrated in the subsoil layers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estimation of SOC stocks using the ESM instead of FD method would better reflect the actual changes in SOC stocks in the paddy filed, as the FD method amplified the tillage effects on SOC stocks. This study also indicated that NT plus straw retention on the soil surface was a viable option to increase SOC stocks in paddy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lk density equivalent soil mass basis soil carbon budget straw retention
原文传递
树木根系呼吸及其对环境的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晶 沈应柏 徐程扬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8-81,共4页
对根系呼吸在植物生态系统碳平衡中的作用、根系呼吸的碳消耗、根系呼吸与林木生长间的关系、土壤温度、CO2、养分以及水分对根系呼吸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认为,由于根系呼吸占土壤碳释放的40%~70%,是土壤碳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根系呼吸在植物生态系统碳平衡中的作用、根系呼吸的碳消耗、根系呼吸与林木生长间的关系、土壤温度、CO2、养分以及水分对根系呼吸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认为,由于根系呼吸占土壤碳释放的40%~70%,是土壤碳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植物生态系统碳平衡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通过根系呼吸可消耗8%~52%的叶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是影响植物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通常根系维持呼吸占根系呼吸的大部分,它在一定范围内随根系年龄的升高而提高。土壤温度和CO2对根系呼吸的作用有一定争议,但普遍认为CO2体积分数升高大幅度降低根系呼吸强度,土壤温度升高会显著提高根系呼吸强度。土壤养分对根系呼吸的影响主要起因于根系生长和根系吸收养分对能量的消耗,尤其是根系蛋白质的周转和修复对能量的消耗。土壤水分显著影响根系呼吸强度,但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呼吸 碳平衡 土壤温度 土壤CO2 土壤养分 土壤水分
下载PDF
侵蚀条件下土壤有机碳流失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裴会敏 许明祥 +1 位作者 李强 脱登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69-274,共6页
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丰富且活跃,而作为碳流失主要驱动力的土壤侵蚀对陆地碳循环影响巨大,揭示其影响将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刻理解碳收支过程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水蚀和风蚀影响土壤有机碳流... 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丰富且活跃,而作为碳流失主要驱动力的土壤侵蚀对陆地碳循环影响巨大,揭示其影响将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刻理解碳收支过程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水蚀和风蚀影响土壤有机碳流失过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侵蚀条件下土壤碳的源汇争议,简述了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原位和异位环境效应,并提出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在侵蚀进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与流失并存,流失部分主要包括在地表径流泥沙和土壤呼吸过程中,当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侵蚀有机碳的去向问题。在一定的景观范围内,定量刻画侵蚀过程中土壤碳输入输出关系是今后区域碳循环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土壤有机碳 碳流失 碳收支
下载PDF
小麦-玉米-大豆轮作下黑土农田土壤呼吸与碳平衡 被引量:29
11
作者 梁尧 韩晓增 +2 位作者 乔云发 李禄军 尤孟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5-401,共7页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与碳平衡对于科学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下的源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小麦-玉米-大豆...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与碳平衡对于科学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下的源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小麦-玉米-大豆轮作体系2005—2007年的作物固碳量与土壤CO2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并对该轮作体系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作物固碳量的高低表现为:玉米>大豆>小麦,平均值分别为6 513 kg(C).hm-2、4 025 kg(C).hm-2和3 655kg(C).hm-2。从作物生长季土壤CO2排放总量来看,3种作物以大豆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CO2排放总量最高,平均值达4 062 kg(C).hm-2;其次为玉米,为3 813 kg(C).hm-2;而小麦最低,为2 326 kg(C).hm-2。3种作物轮作下NE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均为正值,表明黑土农田土壤-作物系统为大气CO2的"汇",不同作物系统的碳汇强度表现为玉米>小麦>大豆,三者的平均值分别为3 215 kg(C).hm-2、1 643 kg(C).hm-2和512 kg(C).hm-2。长期均衡施用氮、磷、钾化肥或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后,小麦、玉米和大豆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和土壤CO2排放总量均明显增加,并在氮、磷、钾配施有机肥处理下达到最高。不同的施肥管理措施将改变土壤-植物系统作为大气CO2"汇"的程度,总体表现为化肥均衡施用下NEP值较高,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下农田生态系统的NEP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小麦-玉米-大豆轮作 土壤-作物系统 土壤呼吸 固碳量 碳平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下载PDF
氮肥高效施用在低碳农业中的关键作用 被引量:35
12
作者 熊正琴 张晓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33-1440,共8页
低碳农业是我国集约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理解氮肥高效施用是实现低碳农业的关键,可以更加明确如何集成优化农业管理措施增加产量、减少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提高土壤固碳效应,综合实现固碳、减排、增产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本文... 低碳农业是我国集约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理解氮肥高效施用是实现低碳农业的关键,可以更加明确如何集成优化农业管理措施增加产量、减少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提高土壤固碳效应,综合实现固碳、减排、增产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本文概述了低碳农业评价指标的三个阶段性研究特点,从田间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拓展为涵盖固碳效应的净温室效应,再拓展为涵盖生命周期评价碳排放的综合净温室效应以及兼顾作物产量的温室气体强度。提出了如何利用当季作物试验来估算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收支、结合生命周期评价当季作物综合净温室效应和单位产品温室气体强度的方法。按照现阶段低碳农业的评价指标,以我国稻–麦轮作生态系统集约化生产的低碳农业模式为案例,解析氮肥施用在低碳农业各组成包括作物产量、固碳效应、CH_4和N_2O排放、农业措施碳排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氮肥高效施用在农田生态系统综合净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强度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实现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农业 生态系统净碳收支 土壤固碳效应 生命周期评价 净温室效应
下载PDF
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碳收支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汝南 蔺兆兰 王春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6-582,共7页
森林土壤储存着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大约45%的碳,在维持全球碳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断加剧的全球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吸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改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积累。本文以欧洲和北美温带地区开展... 森林土壤储存着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大约45%的碳,在维持全球碳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断加剧的全球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吸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改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积累。本文以欧洲和北美温带地区开展的有关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为基础,提炼出最可能决定加氮影响碳输入、输出效应方向和大小的因素:凋落物分解、细根周转、外生菌根真菌、土壤呼吸及可溶性有机碳淋失,并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对氮沉降响应的不确定性。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密切相关,由于氮循环的复杂性,尽管以往碳循环研究都考虑了氮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但在碳氮循环耦合机理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在未来研究中,应通过探寻森林土壤碳氮相互作用特征,及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等与土壤碳氮过程的互动机制,来增进氮沉降对森林碳储量和碳通量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碳库 碳收支 机制 响应
下载PDF
我国不同区域农田养分平衡对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49
14
作者 孙波 潘贤章 +4 位作者 王德建 韩晓增 张玉铭 郝明德 陈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01-1208,共8页
区域农田养分盈亏是驱动农田土壤肥力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对我国6个农业生态试验站(海伦、沈阳、栾城、长武、常熟、鹰潭)站区农田土壤肥力在近年来时空演变的研究表明,除了海伦站黑土和常熟站水稻土的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下降外,其... 区域农田养分盈亏是驱动农田土壤肥力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对我国6个农业生态试验站(海伦、沈阳、栾城、长武、常熟、鹰潭)站区农田土壤肥力在近年来时空演变的研究表明,除了海伦站黑土和常熟站水稻土的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下降外,其他站区均呈现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黑土和乌栅土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目前农田有机C和N投入水平无法维持其平衡;6个站区土壤速效磷有增有减,而土壤速效钾除了栾城和鹰潭站区域外均呈降低趋势。从站区农田养分的年平衡与土壤养分的年变化量关系看,农田氮、磷、钾的盈亏量决定了土壤养分的变化方向。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初始含量过高(分别超过15.1 g/kg和1.60 g/kg)时,也会导致其年际间的变化方向从增加变为降低。农田氮素盈亏量与土壤全氮变化量之间相关不显著,主要是由于化肥投入和作物籽粒输出的农田氮平衡不能完全代表土壤氮素的真实盈亏情况;而农田磷素和钾素的盈亏量与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年变化量的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养分盈亏 土壤养分 土壤有机碳 时空演变 区域尺度
下载PDF
有机肥和秸秆炭分别替代部分尿素和秸秆降低黑土温室效应的效果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桂花 郭俊娒 +1 位作者 姜慧敏 张建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66-1573,共8页
【目的】农田条件下研究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尿素、用秸秆生物炭替代秸秆对黑土有机质提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秸秆有效还田和"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5年在东北典型春玉米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所有处理采... 【目的】农田条件下研究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尿素、用秸秆生物炭替代秸秆对黑土有机质提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秸秆有效还田和"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5年在东北典型春玉米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所有处理采用相同方法施用同量磷钾化肥,磷肥为磷酸氢二铵(P_5O_2 60 kg/hm^2),钾肥为硫酸钾(K2O 75 kg/hm^2),在施用4 t/hm^2玉米秸秆前提下,设置:1)不施尿素氮(N0);2)尿素氮100%(N 165 kg/hm^2,N1);3)尿素氮60%+有机肥氮20%+缓释氮20%(N2)。另外,处理4)除了用2 t/hm^2玉米秸秆炭替代4 t/hm^2玉米秸秆外,其他与N2一致(N3)。各生育期测定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_2、N_2O和CH_4)排放量,收获期测定作物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结果】N1、N2、N3处理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等氮条件下,N1、N2、N3处理生态系统CO2排放分别为13170、10521、9994 kg/hm^2,N2和N3处理降低CO2排放的效果显著好于N1,N2和N3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N1、N2、N3处理N2O累积排放分别为6.092、6.597、3.604 kg/hm^2,N3降低N2O累积排放的效果显著好于N1和N2处理;N1、N2、N3处理CH4累积排放分别为0.694、1.652、–2.107 kg/hm^2,N3处理降低CH4累积排放的效果显著好于N1和N2处理。农田系统净碳收支(NECB,除土壤固碳外,作物-土壤系统产生的碳收支,如作物光合、呼吸和产量移出等),N2处理为C 766.5 kg/hm^2,是碳汇,而N1和N3处理是碳源(C-621.3 kg/hm^2和-673.3 kg/hm^2)。当季作物尺度上用NECB估算的土壤固碳效应N1、N2和N3处理分别为C-142.9、176.3、1385.1 kg/hm^2,N3处理土壤固碳效应显著好于N2和N1处理。在化肥生产和运输以及农事操作等投入产生的间接碳排放量方面,化肥氮是农业投入的主要碳源,分别占N1、N2和N3处理农业投入的73%、71%和66%。综合考虑农事操作带来的碳排放,化学品投入带来的碳排放,以及农田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固碳的收支,综合净温室效应N1、N2、N3处理分别为2535.2、1488.2、–3769.7 CO_2 eq.kg/hm^2,只有N3处理是碳汇。【结论】在供试黑土条件下,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增加生态系统净碳收入;用秸秆生物炭替代秸秆显著增加土壤固碳效应、减少N_2O排放;从综合净温室效应看,有机肥与秸秆生物炭分别替代部分化肥与秸秆"固碳减排"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肥 黑土 农田系统净碳收支 土壤固碳效应 净温室效应
下载PDF
腾格里荒漠红砂-珍珠群落CO_2收支变化及其不同观测方法间的比较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艳红 李新荣 +6 位作者 刘立超 贾荣亮 杨昊天 赵洋 陈永乐 李培广 李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85-2093,共9页
由于荒漠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低、生产力低下,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被长期忽视。为探讨荒漠生态系统碳收支各组分的变化规律,以腾格里荒漠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 Maxim.)-珍珠(Salsola passerina Beg.)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 由于荒漠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低、生产力低下,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被长期忽视。为探讨荒漠生态系统碳收支各组分的变化规律,以腾格里荒漠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 Maxim.)-珍珠(Salsola passerina Beg.)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式法研究了该群落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的日变化规律,同时将该方法所获得的NEE结果与涡动相关法观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红砂-珍珠群落NEE的日变化表现为,在6:00—9:00左右出现一个CO2吸收的高峰值,随后在12:00—15:00左右出现一个CO2释放高峰值。红砂种群、珍珠种群和整个群落NEE的平均值分别为0.018、0.020和0.028 mg CO2m-2s-1;(2)红砂种群、珍珠种群、土壤及整个群落生态系统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变化趋势,在12:00—15:00左右出现一个CO2释放的高峰值。红砂种群、珍珠种群、土壤和整个群落的生态系统呼吸的平均值分别为:0.121、0.062、0.029和0.040 mg CO2m-2s-1。以盖度为加权因子计算得到红砂种群、珍珠种群和土壤呼吸占生态系统呼吸的比例分别为:9%、21%和70%,由此可见,生态系统呼吸主要来源于土壤呼吸。(3)将箱式法和涡动相关法观测的NEE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观测的NEE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相关系数达到0.7。采用箱式法观测的NEE高于涡动相关法观测的结果,平均值分别0.028 mg CO2m-2s-1(箱式法)和0.015 mg CO2m-2s-1(涡动相关法),涡动相关法的观测结果与箱式法观测结果的比值为0.54。综上可得,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变化速率决定了生态系统呼吸的变化规律,采用箱式法可能高估了荒漠生态系统CO2的释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生态系统 碳收支 生态系统呼吸 土壤呼吸 箱式法 涡动相关
下载PDF
北方森林土壤呼吸和木质残体分解释放出的CO_2通量 被引量:30
17
作者 王传宽 杨金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33-638,共6页
北方森林因其面积大、土壤碳储量高以及对全球暖化响应敏感而在全球碳平衡和气候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呼吸和木质残体分解释放出的 CO2 通量是北方森林生态系统输入大气圈的最主要的碳源。量化这个通量并深刻理解其中的机理过... 北方森林因其面积大、土壤碳储量高以及对全球暖化响应敏感而在全球碳平衡和气候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呼吸和木质残体分解释放出的 CO2 通量是北方森林生态系统输入大气圈的最主要的碳源。量化这个通量并深刻理解其中的机理过程 ,是评价和预测北方森林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必不可少的内容。综述了北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和木质残体分解释放出的 CO2 通量随生态系统类型及环境条件而变化的一般格局以及自养呼吸和异氧呼吸在土壤表面 CO2 通量中的相对贡献 ;分析了影响北方森林土壤呼吸的主要生物物理因子 ;讨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并强调木质残体分解释放出的 CO2 通量虽然在以往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中常被忽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森林土壤呼吸 木质残体分解释放 二氧化碳通量 碳平衡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一膜两年用及间作对农田碳排放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20
18
作者 殷文 史倩倩 +4 位作者 郭瑶 冯福学 赵财 于爱忠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6-724,共9页
针对作物高产模式碳排放高、生产实践中缺乏减排理论和技术问题,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地膜一膜两年用及间作对小麦、玉米农田碳排放特征的影响,以期为碳减排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的构建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表明,间... 针对作物高产模式碳排放高、生产实践中缺乏减排理论和技术问题,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地膜一膜两年用及间作对小麦、玉米农田碳排放特征的影响,以期为碳减排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的构建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表明,间作具有显著的碳减排作用,与传统单作小麦、玉米相比,小麦||玉米间作全生育期平均碳排放总量减少279~876 kg·hm^(-2),减幅达5.1%~16.0%,达到显著性差异。免耕秸秆还田及免耕一膜两年用可降低次年农田土壤的碳排放,免耕秸秆还田单作小麦较传统翻耕处理CO2排放显著减少648~966 kg·hm^(-2),减幅21.3%~31.8%;免耕一膜两年用单作玉米较翻耕覆新膜传统处理碳减排632 kg·hm^(-2),减幅10.0%,差异显著。小麦秸秆还田及地膜两年用集成应用于小麦间作玉米进一步提高了间作的碳减排效应,与传统间作处理(CTI1)相比,间作小麦高留茬免耕结合一膜两年用处理(NTSSI2)和小麦秸秆还田覆盖结合一膜两年用处理(NTSI2)的碳排放总量分别降低471 kg·hm^(-2)与518 kg·hm^(-2),降幅分别为9.2%与10.1%,达到显著水平;NTSSI2和NTSI2的总固碳量/土壤呼吸释放总碳量(NPPC/Ras)值分别为13.7与14.0,较CTI1分别高19.1%与21.7%,即NTSI2减排、碳汇潜力更为突出。因此,小麦高茬25~30 cm秸秆覆盖免耕结合一膜两年用间作(NTSI2)可作为干旱绿洲灌区碳减排、碳增汇高效农作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地膜两年用 小麦||玉米间作 碳排放 碳平衡
下载PDF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黑土稻田碳固定与碳减排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忠学 余佩哲 +3 位作者 杜思澄 李铁成 齐智娟 王柏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6-375,共10页
为探寻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田碳固定与碳减排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设置常规淹灌(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选用110 kg/hm^(2)(N)、99 kg/hm^(2)(N1,减氮10%)、88 kg/hm^(2)(N2,减氮20%)3种施氮量,测定了6种水氮管... 为探寻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田碳固定与碳减排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设置常规淹灌(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选用110 kg/hm^(2)(N)、99 kg/hm^(2)(N1,减氮10%)、88 kg/hm^(2)(N2,减氮20%)3种施氮量,测定了6种水氮管理模式下的水稻土壤呼吸CO_(2)排放强度和CH4排放强度,水稻收获后各器官干物质量、碳含量及固碳量,并计算了净土壤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各处理土壤呼吸CO_(2)排放量呈现单峰值变化,并在分蘖期达到峰值;各处理甲烷排放量呈现双峰值变化且在分蘖期与穗肥施入后达到峰值。相同灌溉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土壤呼吸CO_(2)排放强度与甲烷排放强度也显著减少(P<0.05)。相同施氮量下,控制灌溉相比常规淹灌有效地降低了甲烷排放强度,但提高了土壤呼吸CO_(2)排放强度。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水稻收获后总固碳量为319.37~489.00 g/m^(2),水稻收获后各器官固碳量由小到大依次为叶、根、茎、穗,分别为植株总固碳量的5.16%~6.72%、5.71%~10.78%、28.62%~36.66%、49.53%~58.70%。控制灌溉相较常规淹灌有效提高了植株固碳能力。在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水稻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与总初级生产力(GPP)均在减氮量10%处理达到最高,相同灌溉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相同施氮量下,控制灌溉下NPP、GPP均高于常规淹灌。控制灌溉相比常规淹灌具有更高的生产潜力。除CN处理净土壤碳收支数值呈负值外其余处理均为正值,即除CN处理外其余处理均为土壤净碳增益效果,相同施氮量常规淹灌下土壤净碳增益高于控制灌溉,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施氮量的减少相同灌溉制度下各处理土壤碳收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综合考虑,CN1处理可以在保证较高生产能力下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减少土壤碳损失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稻田 净土壤碳收支 净初级生产量 总初级生产力 土壤碳库 水氮管理模式
下载PDF
生物质改良剂对川西北地区高寒草地沙化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晓丽 孔凡磊 +2 位作者 刘晓林 胡立峰 李玉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32-1743,共12页
川西北高寒草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过度人为放牧导致草地沙化问题突出。为了探讨不同生物质改良剂对高寒草地沙化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设置3种生物质改良剂[秸秆类(JG)、菌渣类(JZ)、生物炭类(SWT)... 川西北高寒草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过度人为放牧导致草地沙化问题突出。为了探讨不同生物质改良剂对高寒草地沙化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设置3种生物质改良剂[秸秆类(JG)、菌渣类(JZ)、生物炭类(SWT)], 2个施用水平(6 t·hm^-2和18 t·hm^-2),以空白处理(CK)为对照,研究高寒草地沙化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呼吸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质改良剂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且提高效果随改良剂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强。与CK相比,JG、JZ、SWT处理0~10 cm TOC含量分别平均提高60.66%、39.22%、34.99%,且JG处理显著高于JZ和SWT处理;MBC含量在0~10 cm则表现为JZ>JG>SWT>CK,且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EOC含量表现为JG处理最高,在0~10 cm、10~20 cm土层处分别比对照提高108.82%、79.26%。2)不同生物质改良剂处理中, EOC/TOC表现为JG>JZ>SWT>CK,MBC/TOC表现为JZ>JG>SWT>CK,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3)施用不同改良剂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且随改良剂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增加。与CK相比,施用6 t·hm^-2的JG、JZ、SWT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提高103.42%、86.31%、18.83%, JZ和JG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SWT和CK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TOC、MBC以及EOC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施入不同改良剂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呼吸总量、土壤微生物呼吸总量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值),均表现出较强的碳汇潜力, JG处理的NEP值较JZ和SWT处理分别显著提高56.45%和122.12%,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说明秸秆改良剂具有较高的碳汇强度。该研究可为川西北藏区补充完善高寒草地沙化土壤制定科学有效的土壤碳调控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沙化土壤 生物质改良剂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呼吸 碳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