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nalysis of heat and water fluxes in frozen silty soil
1
作者 DaHu Rui Ming Lu +1 位作者 Kunio Watanabe Jun Zh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9年第1期21-28,共8页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asic equations of water flow and heat transfer, the hydrothermal coupling model is established.The numerical model was realized in COMSOL Multiphysics software,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asic equations of water flow and heat transfer, the hydrothermal coupling model is established.The numerical model was realized in COMSOL Multiphysics software,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Watanabe and Wake(2008)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we can obtai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heat and water fluxes, thermal and hydrological properties, matric potential and temperature gradient in unsaturated freezing soil; and these variables are unmeasurable in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SATURATED FREEZING soil HYDROTHERMAL coupling heat and water fluxES COMSOL
下载PDF
黄河源区玛曲土壤冻融过程中地表水热交换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戈 赖欣 刘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5-589,共15页
土壤冻融过程显著影响地表含水量和能量收支变化。利用玛曲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的土壤温度/湿度、涡动观测资料以及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CLM)最新版本CLM5.0的模拟资料,其中冻结过程阶段的辐射和能量通量使用模式模拟的... 土壤冻融过程显著影响地表含水量和能量收支变化。利用玛曲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的土壤温度/湿度、涡动观测资料以及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CLM)最新版本CLM5.0的模拟资料,其中冻结过程阶段的辐射和能量通量使用模式模拟的数据,通过分析土壤冻融过程中土壤温湿度、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时间演变特征,探讨冻融过程中地表水热交换的特征。数据分析表明:(1)土壤冻融过程包括冻结过程、完全冻结、消融过程及完全消融四个阶段,各阶段中的土壤温度/湿度、辐射和能量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在冻结过程和消融过程阶段,土壤湿度随土壤温度变化显示出明显的日冻融循环。(2)冻融过程通过影响表层土壤水分影响地表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冻融过程中土壤中的水相变为冰,改变下垫面性质影响地表辐射收支。土壤中的液态水通过相变影响地表潜热通量,完全消融(冻结)阶段,地气之间能量交换以潜热(感热)通量为主。相比于以潜热通量为主的冻结过程阶段,消融过程阶段净辐射通量逐渐增大,地气之间能量交换主要受感热通量影响。土壤中水分的昼融夜冻导致频繁的潜热通量释放影响地表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在冻结过程(G_(0)=-9.1 W·m^(-2))和消融过程阶段(G_(0)=3.4 W·m^(-2))绝对值大于完全消融阶段(G_(0)=1.2 W·m^(-2)),土壤日冻融循环加强地表热通量交换。(3)能量闭合率为感热、潜热通量之和与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之差的比值。冻结过程、完全冻结、消融过程和完全消融阶段平均能量闭合率为1.44、1.56、0.99和0.81,消融过程和完全消融过程能量闭合率更趋近于1。土壤中存在日冻融循环时,冻结过程阶段土壤中的水冻结释放热量,高估土壤热通量从而高估能量闭合率,消融过程阶段土壤中的冰融化吸收热量,低估土壤热通量从而低估能量闭合率,影响地表能量收支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冻融 能量通量 水热交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滨海低平原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田水热特征和产量效应 被引量:9
3
作者 巨兆强 董宝娣 +1 位作者 孙宏勇 刘小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88-1094,共7页
为研究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在环渤海低平原区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盐分、温度、热量状况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法,于2014—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设置全膜覆土穴播(PM)和常规旋耕播种(CK)冬小麦试验,定位监... 为研究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在环渤海低平原区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盐分、温度、热量状况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法,于2014—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设置全膜覆土穴播(PM)和常规旋耕播种(CK)冬小麦试验,定位监测了耕层土壤温度、水分、盐分和热通量数据动态,并分析了冬小麦产量。结果表明:PM在越冬期和返青期可以有效保持土壤水分,平均土壤含水量比CK高16.4%,达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覆膜也阻隔了后期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充,最大含水量差异可达10.0%。PM处理10 cm深土壤日均温度始终高于CK处理,平均增幅3.8%,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PM减小了土壤温度日较差0.5℃。PM有利于土壤吸收和储存热量,白天具有较高的向下地面热通量,日均土壤热通量比CK显著增加数倍。温度和热通量变化均表明覆膜增强了土壤抵御外界温度变化的能力。PM的土壤电导率显著低于CK24.2%(P<0.05),特别是在春季返盐期,PM的土壤电导率比CK降低39.7%。PM较CK增加了冬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增产10.4%,但均未达显著水平。因此,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栽培技术能改善土壤水热状况,降低土壤盐分对小麦的危害,这为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栽培技术在环渤海低平原干旱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覆土 穴播 土壤水分 土壤盐分 土壤热通量 冬小麦
下载PDF
绿洲棉田蒸散与土壤水热状况关系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宏飞 黄妙芬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0-67,共8页
本文根据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阿克苏水平衡试验站(E80°50’、N40°37’)棉田进行的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灌溉前后农田土壤水分运动,阐述了绿洲棉田蒸散和土壤水热状况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关键词 棉田蒸散 土壤水分 储量 土壤热通量 绿洲
下载PDF
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土壤温湿度同化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杜娟 刘朝顺 高炜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以通用陆面模式CLM 3.0(Community Land Model 3.0)为模型算子,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Ensemble Kalman Filter,En KF)发展了一个土壤温湿度同化系统,主要用于改进模式对土壤温湿度和地表水热通量的模拟精度,并考察集合样本数、同化频率及... 以通用陆面模式CLM 3.0(Community Land Model 3.0)为模型算子,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Ensemble Kalman Filter,En KF)发展了一个土壤温湿度同化系统,主要用于改进模式对土壤温湿度和地表水热通量的模拟精度,并考察集合样本数、同化频率及不同观测量的组合对同化效果的影响。该系统同化了FLUXNET两个站点(阿柔和Bondville)不同土壤深度、不同时间频率的土壤温度和湿度数据。通过对阿柔站不同集合样本数的设计,综合考虑计算成本和计算精度,最终将集合样本数设置为40。通过分析三种同化方案对同化频率的敏感性得出,同化土壤温度最为敏感,同时同化土壤温湿度次之,同化土壤湿度最不敏感。对于阿柔站点,同化系统对不同土壤深度温度和湿度的模拟精度均能提高90%,潜热通量的均方根误差由94.0 W·m^(-2)降为46.3 W·m^(-2),感热通量均方根误差由55.9 W·m^(-2)降为24.6 W·m^(-2)。Bondville站点浅层土壤温度的改进在30%左右,深层土壤温度改进达到60%,对土壤湿度的改进均在70%以上,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从57.4 W·m^(-2)和54.4 W·m^(-2)降为51.0 W·m^(-2)和42.5 W·m^(-2)。试验结果表明,同化站点土壤温湿度数据对土壤水热状况及通量的模拟改进非常有效,同时也验证了同化土壤水分遥感产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陆面模式 集合卡尔曼滤波 陆面数据同化 土壤温湿度 地表水热通量
下载PDF
太行山低山区泉水涌流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忠秋 张万军 +2 位作者 唐常源 刘志军 曹建生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共3页
通过系统监测,对冀南太行山区泉水流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建立了泉水流量典型日变化模型。研究发现,泉水流量与土壤热通量密切负相关,均为以24小时为周期的正弦曲线,二者最大相关系数达到0.93,土壤热通量在相位上提前3... 通过系统监测,对冀南太行山区泉水流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建立了泉水流量典型日变化模型。研究发现,泉水流量与土壤热通量密切负相关,均为以24小时为周期的正弦曲线,二者最大相关系数达到0.93,土壤热通量在相位上提前3个小时左右。泉水流量的季节性增加主要由降水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水涌流 土壤热通量 试验研究 太行山 日变化 季节变化 地下水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CLM4.5在半干旱区退化草原站的模拟性能评估 被引量:9
7
作者 宋耀明 范轶 马天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4-803,共10页
利用国际协同强化观测期(CEOP)在中国半干旱区退化草地站——通榆站的观测资料,对一个较为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NCAR_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4.5)的模拟性能进行检验。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CLM4.5能很好地模拟出观测站点... 利用国际协同强化观测期(CEOP)在中国半干旱区退化草地站——通榆站的观测资料,对一个较为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NCAR_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4.5)的模拟性能进行检验。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CLM4.5能很好地模拟出观测站点的辐射通量、水热交换、土壤温湿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但地表吸收的辐射模拟值略低,土壤湿度偏低,地表吸收的辐射及土壤温度等日变化略大;大气强迫变量处于某些特定的形势下时,模拟存在较大误差,如8月底的模拟。此外,冬季辐射通量、水热交换以及土壤温湿的模拟均存在较大误差,说明CLM4.5模式在冬季地表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上需要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4.5模式 辐射通量 水热通量 土壤温湿 模拟性能评估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覆膜热效益及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友良 王凤新 +1 位作者 聂唯 冯绍元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52-261,共10页
2015年4—8月在甘肃地区和2017年3—7月在山东地区,在滴灌条件下对不同薄膜覆盖(透明薄膜,CF;不覆膜,NF;黑色薄膜;BF)的覆膜热效应及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试验。通过对马铃薯全生育期冠层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和土壤温度进行自动监... 2015年4—8月在甘肃地区和2017年3—7月在山东地区,在滴灌条件下对不同薄膜覆盖(透明薄膜,CF;不覆膜,NF;黑色薄膜;BF)的覆膜热效应及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试验。通过对马铃薯全生育期冠层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和土壤温度进行自动监测,对马铃薯块茎分级、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进行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BF处理的净辐射大于NF和CF处理,2015年BF处理在芽条生长期和苗期的净辐射最大值均比NF处理高12%,2017年则分别高22%和15%;2015年CF处理10 cm深度处的土壤热通量最大值比BF处理和NF处理分别高66%和129%,2017年则为57%和91%;CF处理的土壤温度高于BF和NF处理,但在块茎形成期和块茎增长期CF处理的土壤温度稍低于BF和NF处理,2017年山东地区各处理土壤温度间的差异小于2015年甘肃地区;甘肃地区CF处理的耗水明显少于BF处理,并且该地区覆膜的热效应及其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优于山东地区,建议甘肃地区采用透明薄膜覆盖马铃薯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覆膜 净辐射 土壤热通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基于Priestley-Taylor模型的低丘红壤区水热通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9
作者 姚欢欢 景元书 韩丽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15,共8页
Priestley-Taylor参考作物蒸散模型系数的本地化是提高区域蒸散模拟精度的关键。以江西省低丘红壤区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孔径闪烁仪的观测数据,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农田不同时间尺度水热通量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同时,采用Priestley-Ta... Priestley-Taylor参考作物蒸散模型系数的本地化是提高区域蒸散模拟精度的关键。以江西省低丘红壤区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孔径闪烁仪的观测数据,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农田不同时间尺度水热通量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同时,采用Priestley-Taylor模型模拟了红壤区作物蒸散,与实测蒸散进行了比较,并对该模型的系数进行了修正,评价了P-T1.26及P-T1.07模型在本地模拟蒸散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逐日尺度下农田水热通量变化曲线呈单峰形且受天气条件影响明显,逐月尺度下净辐射通量、潜热通量及土壤热通量呈减小的变化趋势;净辐射通量、空气温度及水汽压亏缺是影响潜热通量的主导因子,均对潜热交换有促进作用;P-T1.26模拟的蒸散比实测偏高13.77%,P-T1.07模拟的蒸散比实测偏低3.39%,参数修正后的P-T1.07模型模拟精度明显提高,α=1.07可以作为研究区Priestley-Taylor模型的本地化适宜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丘红壤区 大孔径闪烁仪 水热通量 通径分析 Priestley-Taylor系数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不同时间尺度土壤热通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东旭 黄萧霖 +3 位作者 陈留根 张岳芳 郭智 郝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1-158,共8页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地表能量收支状况,基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溧水试验基地稻田2018年3月—2019年2月的土壤热通量(G)、土壤温度(T)、土壤含水量(VWC)以及净辐射(RN)观测数据进行不同时间尺度下G特征分析以及G与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探究了...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地表能量收支状况,基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溧水试验基地稻田2018年3月—2019年2月的土壤热通量(G)、土壤温度(T)、土壤含水量(VWC)以及净辐射(RN)观测数据进行不同时间尺度下G特征分析以及G与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探究了G在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稻田G在半小时尺度上日变化呈“S”型。不同天气条件下,5 cm与10 cm深度G日变化程度和日总量均为晴天>阴天>雨天。不同水稻种植季节5 cm与10 cm深度G日总量均为稻季前>稻季>稻季后。该研究区全年G总量为负值。在半小时、日以及月尺度上,RN与G达到极显著相关;VWC在半小时和日尺度上与G达到显著相关,但不同季节VWC对G的影响并不一致,在水稻生长季,VWC与G呈正相关,在生长季之前及之后呈负相关;类似地,T在日尺度和半小时尺度上与G达到极显著相关,且5 cm处T与G的关系最为密切。稻田生态系统中,G存在明显日变化与季节变化,并且不同时间尺度G受不同因子的影响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稻田 土壤热通量 净辐射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漠河站开江期土壤水热变化对开江日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成刚 戴长雷 +1 位作者 郭增红 丛大钧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8年第4期89-96,共8页
通过分析漠河冰凌实验站2014年和2015年的土壤含水率、地温等数据,寻找开江期土壤水热参数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构建具有机理的指标,实现开江日期的预报。通过分析,发现冻结隔水层位置以及下移速度影响流域内的融雪径流和开江日期。构建... 通过分析漠河冰凌实验站2014年和2015年的土壤含水率、地温等数据,寻找开江期土壤水热参数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构建具有机理的指标,实现开江日期的预报。通过分析,发现冻结隔水层位置以及下移速度影响流域内的融雪径流和开江日期。构建并计算了层间土壤热通量比系数k1、k2。在开江前k1、k2出现交点,交点距离开江日期为7~10 d,说明中下层土壤垂向热流传导通道已打通。采用k1、k2进行开江日期预报,不仅计算简单、实用性强,而且能克服开江期众多水热因素无法直接观测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热通量 地温梯度 含水率 漠河站
下载PDF
桑园喷灌的农业气象效应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志银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1期92-99,共8页
在夏秋季节,桑园喷灌可保持最适宜桑树生长的土壤含水量.喷灌桑园与对照区相比:白天的平均水汽压增大1.33-1.73hPa,相对湿度增大4%-8%;辐射收入和蒸发耗热分别增大9%-10%和22%,土中热通量和显热通量分... 在夏秋季节,桑园喷灌可保持最适宜桑树生长的土壤含水量.喷灌桑园与对照区相比:白天的平均水汽压增大1.33-1.73hPa,相对湿度增大4%-8%;辐射收入和蒸发耗热分别增大9%-10%和22%,土中热通量和显热通量分别减小5%-6%和23%-50%.地面和叶冠温度分别降低0.2-8.0℃和0.1-1.5℃,夜间叶层最低气温平均降低0.4℃.由于喷灌改善桑园小气候条件,桑园同化作用增强0.00709-0.01244mg/cm ̄2·h,夜间呼吸强度减弱0.00692-0.01598mg/cm ̄2·h,桑园枝条伸长速度快0.1-0.4cm/d.喷灌桑园的水分生产效率比对照区提高10%-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灌 土壤贮水量 桑园 农业气象效应 小气候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不同季节积雪过程对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影响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文静 罗斯琼 +2 位作者 郝晓华 王景元 王宇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5-471,共17页
选取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东部玛曲、玛多和垭口3个野外站点的观测资料,针对不连续积雪过程,研究高原东部不同季节的积雪过程对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积雪高反照率的影响,高原东部地区各季节降雪后净短波辐射减小,净辐射... 选取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东部玛曲、玛多和垭口3个野外站点的观测资料,针对不连续积雪过程,研究高原东部不同季节的积雪过程对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积雪高反照率的影响,高原东部地区各季节降雪后净短波辐射减小,净辐射较降雪前减小60%~140%;积雪积累期内感热、潜热及土壤热通量均减小,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出现负值。春、秋两季积雪过程中,能量以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三种形式分配;冬季积雪过程中能量以感热和土壤热通量分配为主,潜热通量较小,日均值在10 W·m^(-2)左右;而夏季积雪消融期潜热通量较大,日均值可达80 W·m^(-2)左右。各季节积雪的反复积累和消融过程对大气及土壤均以降温作用为主。秋季降雪后,气温和浅层土壤温度降低,当土壤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时,土壤提前进入冻结期;而春季降雪后,则可能使得正在发生融化的土壤又再次冻结。冬季晴天积雪过程中,在积雪积累期,积雪对土壤起增温作用,0~20 cm土壤温度日均值升高1~2℃,导致浅层冻结土壤融化,土壤含水量略增加,在消融期,积雪对土壤仍起降温作用;而冬季阴天积雪对土壤均为冷却作用。夏季积雪积累期较短,降雪对土壤同样起明显的降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节积雪 积累与消融过程 地表能量通量 土壤水热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多、少雪年地表能量和水分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梓月 罗斯琼 +2 位作者 李文静 王景元 陈自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4-464,共21页
青藏高原积雪对地表能量和水分交换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玛多、玛曲和垭口3个站点多雪年和少雪年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多雪年和少雪年的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特征。结果表明:在地表辐射平衡方面,多雪年或积雪较多的时期... 青藏高原积雪对地表能量和水分交换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玛多、玛曲和垭口3个站点多雪年和少雪年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多雪年和少雪年的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特征。结果表明:在地表辐射平衡方面,多雪年或积雪较多的时期可以反射掉较多的向上短波辐射。玛多站多雪年反射掉的向上短波辐射是少雪年的2.3倍,玛曲站主要积雪期(3-5月)中多雪时期比少雪时期多反射掉10.07 W·m^(-2)的向上短波辐射,垭口站多雪年的年平均向上短波辐射分别比两个少雪年高出37.49 W·m^(-2)和31.92 W·m^(-2)。多雪年或积雪较多的时期还可以减少向上长波辐射的发射。玛多站多雪年与少雪年向上长波辐射的差值在整个研究时段中基本为负,垭口站两个少雪年在当年12月初到次年1月和次年2月末到4月初这两个时段,积雪越深,向上长波辐射值越小。向上短波和向上长波辐射的差异使得多雪年的地表净辐射少于少雪年。不论多雪年还是少雪年,土壤热通量的值都很小,地表能量分配主要以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为主。玛多站少雪年以感热通量为主且感热通量为正,但多雪年感热通量为负;玛曲站的3-5月,多雪年的降雪较少雪年集中,多雪年地表能量分配以潜热为主,少雪年地表能量分配以感热为主。两个站点多雪年土壤热通量由负转正的时间均晚于少雪年。由于积雪的保温效应,多雪年土壤温度高于少雪年,且地表温度与大气温度的差值较大,大气湿度的平均值也大于少雪年;土壤进入冻结期后,各个土层深度上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改变减弱,玛多站在5 cm深度多雪年土壤含水量明显大于少雪年,玛曲站少雪年10~40 cm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更明显,垭口站20~160 cm各层土壤多雪年冻结时间晚于少雪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多、少雪年 土壤水热 地表能量
下载PDF
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shallow groundwater on diurnal heat transport in a vadose zone 被引量:1
15
作者 Jianmei JIANG Lin ZHAO Zhe ZHAI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513-526,共14页
The influence of shallow groundwater on the diurnal heat transport of the soil profile was analyzed using a soil sensor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that continu- ously measures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 of soil pr... The influence of shallow groundwater on the diurnal heat transport of the soil profile was analyzed using a soil sensor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that continu- ously measures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 of soil profiles to simulate heat transport based on the Philip and de Vries (PDV) model. Thre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measure soil properties at depths of 5 cm, 10 cm, 20 cm, and 30 cm when groundwater tables reached l0 cm, 30 cm, and 60 cm (Experiments I, II, and III).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soil temperature near shallow groundwater and the soil water content were effectively simulated by the PDV model.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of the temperature at depths of 5 cm, 10 cm, and 20 cm were 1.018℃, 0.909℃, and 0.255℃, respectively. The total heat flux generated the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planes in space-time fields with valley values of-161.5 W-m 2 at 7:30 and -234.6 W.m2 at 11:10 in Experiments II and III, respectively. The diurnal heat transport of the saturated soil occurred in five stages, while that of saturated-un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soil profiles occurred in four stages because high moisture content led to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which hastened the heat trans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transport heat flux soil temperature water content shallow groundwater tab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