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arthquake, positions of solar system bodies and solid tide 被引量:3
1
作者 LI Yo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367-376,共10页
After processing 204 data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for M≥4.5 from 1900 to 1996 in the area centered at Beijing (39.9°N, 116.4° E; ±3°), two correlations have been suggested: One is between earthq... After processing 204 data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for M≥4.5 from 1900 to 1996 in the area centered at Beijing (39.9°N, 116.4° E; ±3°), two correlations have been suggested: One is between earthquake and the position distribution of major solar system bodies; the other is between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the tidal force at the epicenter. A tentative is presented for future seism prediction. Because this work is at the test stage based on a statistic analysis, further test and verification are exp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ETARY position solid tide earthquake prediction Beijing statistic astrogeodynamics
原文传递
Zero drift and solid Earth tide extracted from relative gravimetric data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被引量:1
2
作者 Yu Hongjuan Guo Jinyun +2 位作者 Li Jiulong Mu Dapeng Kong Qiaol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5年第2期143-150,共8页
Zero drift and solid Earth tide corrections to static relative gravirnetric data cannot be ignored. In this paper, a new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lgorithm is presented to extract the zero drift and the so... Zero drift and solid Earth tide corrections to static relative gravirnetric data cannot be ignored. In this paper, a new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lgorithm is presented to extract the zero drift and the solid Earth tide, as signals, from static relative gravimetric data assuming that the components contained in the relative gravimetric data are uncorrelated. Static relative gravity observations from Aug. 15 to Aug. 23, 2014 are used as statistical variables to separate the signal and noise with PCA to obtain desired signals. The results of the linear drift extracted by PCA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calculated by the least squares linear fitting, and the differences only reach to 10-2μGal/day order of magnitude. Furthermore, PCA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solid Earth tide from the relative gravimetric data corrected by the zero drift.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solid Earth tide correction provided by the internal software of the CG-5 gravimeter (SCINTREX Limited Ontario Canada).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are both less than 8 ,Gal, and the RMSs for 9 days are all less than 5 μG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Zero drift solid Earth tide Relative gravimetry CG-5 gravimeter
下载PDF
Effect of solid-earth-tide on GPS time series 被引量:3
3
作者 Haitao Yin Jie Li +2 位作者 Pifeng Ma Shipeng Zhang Duan Xu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0年第1期64-69,共6页
The solid-earth-tide models IERS1992 and IERS2003 are used to analyze some GPS-baseline,vertical-component and zenith-tropospheric-delay data from the Crustal Movement GPS Continuous Observation Net-work of Shandong a... The solid-earth-tide models IERS1992 and IERS2003 are used to analyze some GPS-baseline,vertical-component and zenith-tropospheric-delay data from the Crustal Movement GPS Continuous Observation Net-work of Shandong and IGS st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selines computed with the different models are at sub-millimeter level, and the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component is direct proportional to station latitude. Also the amplitude of ZTD differences is about 0. 6-1.0 mm, which is 6% -8% of the amplitude of solid-earth-tide differences. Although these effects are quite small, to analyze non-tidal deformation correctly, we should still use a single standard for processing GPS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ERS solid-earth tide GPS coordinate time series AMPLITUDE
下载PDF
New way of detecting solid tides——Analysis of pulsar's p and p
4
作者 容建湘 萧耐园 赵铭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1996年第11期1223-1232,共10页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of modern geodynamical research lies in the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solid tide motions. Studies of the effects of solid tide motions of an astronomical station on observational data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of modern geodynamical research lies in the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solid tide motions. Studies of the effects of solid tide motions of an astronomical station on observational data of pulsar have shown that the change of pulse period (p) and its change rate (p) caused by the solid tides are not negligible. A numerical analysis for Arecibo Observatory as an example indicates that this kind of effects overlapped on the period and its rate enters directly into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Based on this investigation a new method of solid tide research and determination by means of the analysis of p and p of pulsars is put forward.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 of this method will open up a new area of solid tide research and provide some results comparable with those given by other contemporary methods and some special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sar OBSERVATION solid tideS of a STATION ANALYSIS of P and P of pulsar.
原文传递
工程降水对钻孔应变的干扰特征及干扰机制研究
5
作者 朱成林 甘卫军 +5 位作者 贾媛 徐芳芳 张正帅 鞠佳斌 冯志军 刘克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8-1411,共14页
抽水干扰在钻孔应变观测中常见且影响显著,为了能真实捕捉到地震前兆信息,须对其干扰机制进行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基坑工程及其伴随的工程降水逐步增多,工程降水对钻孔应变的干扰比普通单井抽水干扰更为严重.工程降水对钻孔应变观测有... 抽水干扰在钻孔应变观测中常见且影响显著,为了能真实捕捉到地震前兆信息,须对其干扰机制进行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基坑工程及其伴随的工程降水逐步增多,工程降水对钻孔应变的干扰比普通单井抽水干扰更为严重.工程降水对钻孔应变观测有何干扰特征、干扰机制如何、干扰数据能否修复等问题对地震异常的探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莱阳体应变受到附近御龙湾项目工程降水干扰的观测案例,研究了工程降水的干扰特征,修复了干扰畸变,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干扰机制.结果表明:(1)工程降水在干扰体应变趋势变化的基础上叠加了方向明确、量级稳定的固体潮畸变,可以通过一阶差分逆运算进行修复.修复固体潮畸变并扣除背景速率后,工程降水干扰量级达-15.65×10^(-9)/d;(2)通过建立基于集中载荷模型的网格算法,模拟出工程降水在体应变异常初期和后期分别产生6.61×10^(9) N和1.73×10^(10) N的集中力载荷,干扰量级明显大于常见的单井抽水干扰,压性干扰集中于体应变仪与抽水井连线的垂直方向;(3)通过固体潮畸变特征及力学机制分析确定了工程降水造成固体潮畸变的干扰机制为"抽水引起压性趋势下降—抽水暂停引起张性台阶上升—抽水引起压性趋势下降"周期行为,固体潮畸变时间间隔(频次)和钻孔水位之间呈显著同步特征,线性系数为0.7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应变 工程降水 固体潮畸变 集中载荷模型 干扰机制 数据修复
下载PDF
超导重力仪研制与固体潮观测
6
作者 张宁 陈高俊 +5 位作者 刘路 董馨 徐琦 邱云涛 陈亮 刘向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93-4502,共10页
超导重力仪是目前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稳定性最好的相对重力仪,是研究固体潮及重力长期变化最理想的观测仪器.本文首先阐述了超导重力仪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其次详细介绍了自主研制的超导重力仪工程样机及其在工程化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超导重力仪是目前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稳定性最好的相对重力仪,是研究固体潮及重力长期变化最理想的观测仪器.本文首先阐述了超导重力仪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其次详细介绍了自主研制的超导重力仪工程样机及其在工程化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涵盖了敏感探头单元、"零蒸发"低温单元、环境扰动控制单元和数据采集管理单元.该仪器安装在武汉市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洞实验室,通过与绝对重力仪比对测试确定了仪器的格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3个月以上的固体潮连续观测,观测结果表明仪器在实际使用环境中工作稳定,高质量地记录了重力固体潮和地震信号.继而对超导重力仪的相关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深入分析了仪器的噪声水平、直接量程、艾伦方差和漂移率等关键性能指标.最后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期待在灵敏度提升、环境扰动抑制以及长期稳定性等方面实现新的技术突破,以推动超导重力仪的持续进步与应用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重力仪 固体潮 格值标定 性能测试
下载PDF
宜昌台超导重力观测中的海潮与大气负荷效应研究
7
作者 魏工哲 刘子维 +3 位作者 江颖 张晓彤 周浩 李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298,共6页
基于2017年宜昌地震台超导重力仪观测数据,对数据预处理、极移改正和长周期趋势改正后的重力潮汐观测数据进行调和分析,获得宜昌台精确地方重力潮汐参数,选取NAO.99b和osu.Chinasea.2010海潮模型研究海潮负荷对重力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于2017年宜昌地震台超导重力仪观测数据,对数据预处理、极移改正和长周期趋势改正后的重力潮汐观测数据进行调和分析,获得宜昌台精确地方重力潮汐参数,选取NAO.99b和osu.Chinasea.2010海潮模型研究海潮负荷对重力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宜昌台海潮负荷变幅约为25 nm·s^(-2),经海潮改正后潮汐因子有所改善。采用时域导纳方法以及基于全球大气模型ERA-Interim计算宜昌台大气重力负荷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宜昌台大气重力导纳值为-3.2193 nm·s^(-2)·hPa^(-1),近区大气重力负荷变幅约为160 nm·s^(-2),远区大气重力负荷变幅可达70 nm·s^(-2),在进行超导重力数据处理分析时全球大气负荷效应不能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重力仪 重力固体潮 调和分析 海潮负荷 大气重力负荷
下载PDF
利用固体潮研究岩石天体的深部结构
8
作者 肖驰 李斐 +4 位作者 鄢建国 叶茂 原田雄司 郝卫峰 邓青云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5期537-551,共15页
经过地球物理学的长足发展,我们有着丰富的手段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然而对于地球之外的其他天体,研究其内部结构的手段却仍然十分有限,往往依赖于轨道探测器、着陆器以及天文观测获取的大地测量数据.在这之中,固体潮对研究其内部结构... 经过地球物理学的长足发展,我们有着丰富的手段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然而对于地球之外的其他天体,研究其内部结构的手段却仍然十分有限,往往依赖于轨道探测器、着陆器以及天文观测获取的大地测量数据.在这之中,固体潮对研究其内部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固体潮汐形变和其带来的潮汐耗散提供了关于行星内部结构,尤其是深部核幔边界及核心部分的关键信息.本文将全面地对利用固体潮汐参数(包括潮汐勒夫数及潮汐品质因子)研究岩石天体的深部结构进行综述.首先对固体潮的基本理论、潮汐参数以及黏弹性模型进行了介绍,建立了天体内部结构参数与其外部固体潮汐响应之间的关系.之后对现有利用固体潮汐参数研究水星、金星、火星及月球这些岩石天体的内部结构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可以发现固体潮汐参数是一种对天体深部结构进行约束的有效手段.本文进一步提供了未来探测任务获取的高精度数据对研究天体深部结构的贡献.然而,目前固体潮汐参数对天体深部结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黏弹性模型之间耗散强度的差异性问题、黏弹性模型的短周期实验数据和宏观长周期理论计算结果之间的不匹配问题等.本文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潮 潮汐响应 黏弹性 内部结构 岩石天体
下载PDF
潮汐效应对沿海多条带时序InSAR地表形变监测的影响
9
作者 胡文杰 彭葳 +3 位作者 刘斌 邢学敏 朱珺 林东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2-1355,共14页
潮汐效应对沿海大范围、高精度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地表形变监测的影响不可忽略.潮汐效应中的固体潮(Solid Earth Tide,SET)位移和海洋潮汐负荷(Ocean Tide Loading,OTL)位移... 潮汐效应对沿海大范围、高精度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地表形变监测的影响不可忽略.潮汐效应中的固体潮(Solid Earth Tide,SET)位移和海洋潮汐负荷(Ocean Tide Loading,OTL)位移会在时间和空间域上对沿海大范围InSAR地表形变监测产生分米级的误差,而且不同条带中地表潮汐形变时空差异性会对多条带InSAR影像拼接产生较大误差.本文针对沿海地区多条带InSAR形变时序,重点分析了潮汐效应在不同条带InSAR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影响,并采用多种潮汐位移估计方法对多条带地表潮汐形变进行改正.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不同条带时序InSAR中地表潮汐形变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其造成沿海地区相邻条带时序InSAR地表沉降速率差异能达到1~2 cm·a^(-1);通过固体潮模型、海潮负荷模型或GPS参考站网海潮位移改正,能够消除不同条带中地表潮汐形变时空差异性对时序InSAR形变结果拼接产生的空间高阶非线性误差,弥补了传统拼接方法在拟合潮汐位移偏差的不足.在大气延迟误差改正的基础上,时序InSAR形变残差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TD)由潮汐改正前的2.3 cm减少至0.75 cm;本文研究揭示了沿海地表潮汐形变改正对多条带时序InSAR形变结果拼接的重要性,可大幅提高沿海地区广域时序InSAR地表形变监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潮 海洋潮汐负荷 沿海形变监测 INSAR 多条带拼接
下载PDF
利用GPS观测中国大陆固体地球潮汐形变
10
作者 韩昆延 袁林果 +1 位作者 姜中山 由晓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46-1766,共21页
利用中国陆态网242个GPS连续观测站超过10年的观测数据,采用精密单点定位静态方法获得了八个主要潮波的三维潮汐位移.与建模值对比结果表明,GPS观测潮汐位移的精度可达亚毫米级.进一步将GPS观测值与OTL(Ocean Tide Loading)建模值对比,... 利用中国陆态网242个GPS连续观测站超过10年的观测数据,采用精密单点定位静态方法获得了八个主要潮波的三维潮汐位移.与建模值对比结果表明,GPS观测潮汐位移的精度可达亚毫米级.进一步将GPS观测值与OTL(Ocean Tide Loading)建模值对比,除DTU10外其他七种海潮模型与GPS观测值之间一致性较好.综合考虑验潮站观测结果,最适合中国大陆M2、O1潮波OTL建模的海潮模型是TPXO9-Atlas,地球模型为PREM.本研究还发现,M2、O1潮波GPS观测值与建模值之间的残差存在明显的大尺度空间相关性,表明中国地区存在固体潮建模误差等系统误差.本文对198个离海岸线距离超过200 km的内陆站点的系统误差进行分析,改正系统误差后内陆站点东、北和垂直方向加权均方根误差(Weighted Root Mean Square,简称WRMS)分别为:0.04 mm、0.07 mm和0.11 mm(M2),0.05 mm、0.07 mm和0.11 mm(O1);44个沿海站点WRMS分别为:0.18 mm、0.27 mm和0.59 mm(M2),0.10 mm、0.16 mm和0.30 mm(O1).部分沿海站点仍存在较大残差,主要源于海潮负荷位移建模误差,除海潮模型外还包括海水密度、地球模型、上地幔和地壳模型等因素影响.本文首先使用最新WOA(World Ocean Atlas)18海洋数据集计算海水密度和可压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内地OTL建模对海水密度变化和可压缩性并不敏感.其次,软流圈滞弹性散耗效应可使半日潮软流圈的剪切模量降低约8.5%,周日潮软流圈的剪切模量降低约9.1%,考虑滞弹性散耗效应,M2、O1潮波垂直方向上残差最大可分别减小0.50 mm、0.25 mm.最后,本文利用GPS实测数据对四种三维地球模型进行了适用性评价,结果表明除USTC地球模型受沉积层影响外,其他三种地球模型都能有效提高GPS观测结果与理论建模结果的一致性;另外全球地壳模型CRUST1.0与GPS观测值之间的残差最小,说明中国大陆海潮负荷建模精度受地壳结构精度影响较大.本文研究结果证明现今中国大陆GPS观测潮汐位移的结果已经具有足够的精度用于约束该区域地球内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固体潮 海潮负荷效应 地球模型 滞弹性散耗效应
下载PDF
基于EEMD方法提取唐山井水位固体潮响应特征
11
作者 丁俊柯 马传璧 +2 位作者 张万辉 赵建明 王震坤 《地下水》 2024年第4期63-65,共3页
以唐山井为研究对象,通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对井水位观测数据进行分解,提取井水位中固体潮引起的井水位变化特征,对重构信号和固体潮理论值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井水位经过E... 以唐山井为研究对象,通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对井水位观测数据进行分解,提取井水位中固体潮引起的井水位变化特征,对重构信号和固体潮理论值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井水位经过EEMD分解后,各高频分量均包含一部分固体潮信息,可通过部分信号分量重构研究相应因素引起的井水位变化特征,提取被其他因素掩盖的信息。在选定时间范围内,井水位对固体潮响应的时间滞后不明显,唐山井水位春季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较大,夏季对固体潮的响应较好。EEMD方法可较好提取井水位中固体潮变化特征,对分解结果进行重构时需要根据数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EMD 固体潮 井水位 潮汐因子 唐山井
下载PDF
连续重力观测潮汐与非潮汐信号提取与处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12
作者 韩宇飞 石志敏 +4 位作者 梁星辉 祝杰 邹锐 柳林涛 王勇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3,共12页
介绍了连续重力观测潮汐与非潮汐信号提取与处理平台的平台架构、数据库、主要功能模块、技术特点与功能特性等。该平台面向中国地震重力站网的大网运维业务需求和海量数据处理需求,以连续重力数据处理中的潮汐信号处理、非潮汐信号处... 介绍了连续重力观测潮汐与非潮汐信号提取与处理平台的平台架构、数据库、主要功能模块、技术特点与功能特性等。该平台面向中国地震重力站网的大网运维业务需求和海量数据处理需求,以连续重力数据处理中的潮汐信号处理、非潮汐信号处理、时频变换等科学计算为核心,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了中国地震重力站网海量数据的自动清理、数据质量自动评估、数据产品自动产出,产出重力潮汐因子、时频图等24种数据产品,提升了连续重力观测数据的应用效能和地震重力站网的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重力站网 连续重力观测 重力固体潮 非潮汐信号
下载PDF
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张素欣 张子广 +1 位作者 刘俊明 乔子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9-93,共5页
在中国地震局实施的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中,河北地区安装了21台套水位数字记录仪,并于2001年10月1日开始与模拟观测并行运转。与模拟观测相比,数字化观测具有数据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人为误差小的优点,从而增加了水位高频、... 在中国地震局实施的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中,河北地区安装了21台套水位数字记录仪,并于2001年10月1日开始与模拟观测并行运转。与模拟观测相比,数字化观测具有数据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人为误差小的优点,从而增加了水位高频、短周期的信息量,为捕捉地震短临异常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河北地区数字化观测与模拟观测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静水位井的数字化观测与模拟观测资料变化特征一致。并着重讨论以往用于模拟观测时值资料分析处理方法在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观测 水位资料 固体潮 地震观测 地震前兆
下载PDF
怀4井气汞观测井口装置设计及其气汞固体潮汐效应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任佳 张凤秋 +2 位作者 王长江 张纳莉 马利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0-333,共4页
对河北省怀来县城东南怀4井气汞观测的井口装置进行了介绍,并利用2004年10月怀4井的气汞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了小波分析,提取了气汞潮的半日波和日波。将其分别与重力理论固体潮的半日波和日波比较,认为它们形态一致,相位吻合。怀4井井... 对河北省怀来县城东南怀4井气汞观测的井口装置进行了介绍,并利用2004年10月怀4井的气汞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了小波分析,提取了气汞潮的半日波和日波。将其分别与重力理论固体潮的半日波和日波比较,认为它们形态一致,相位吻合。怀4井井口装置的设计可为今后水文地质井的改造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汞 固体潮 小波分析 怀4井 河北
下载PDF
潮汐效应对香港地区GPS PPP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红 张勤 +2 位作者 徐超 瞿伟 刘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0,共5页
选取香港地区12个CORS站数据,研究潮汐效应对该地区GPS精密单点定位的影响。结果显示:1)固体潮对测站位移的影响最大,海潮负荷影响次之,极潮影响最小;固体潮与海潮对测站位移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半日、周日周期,在香港地区,垂直方向的影响... 选取香港地区12个CORS站数据,研究潮汐效应对该地区GPS精密单点定位的影响。结果显示:1)固体潮对测站位移的影响最大,海潮负荷影响次之,极潮影响最小;固体潮与海潮对测站位移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半日、周日周期,在香港地区,垂直方向的影响最大分别可达300mm及25mm,极潮的影响基本保持稳定,约为2mm。2)潮汐效应对香港地区测站GPS精密单点定位静态解及动态解结果的影响达cm量级。研究表明,长期连续观测不能完全消除潮汐的影响,因此获取高精度GPS精密定位结果时需顾及固体潮、海潮、极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潮 海潮 极潮 GPS精密单点定位 香港地区
下载PDF
地下水位固体潮响应的地震异常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建民 杨林章 +2 位作者 张昭栋 石荣会 张继红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3-78,共6页
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了承压井水位与含水层固体潮体应变的关系以及在非线性失稳状态井水位对固体潮响应的变化,重点讨论了其响应率与响应比的变化。对水位观测资料的计算分析表明,震前响应率有一些变化,响应比有一个背景值1,与理论是一致的... 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了承压井水位与含水层固体潮体应变的关系以及在非线性失稳状态井水位对固体潮响应的变化,重点讨论了其响应率与响应比的变化。对水位观测资料的计算分析表明,震前响应率有一些变化,响应比有一个背景值1,与理论是一致的,而且震前也存在一些变化,说明水位固体潮响应可以反映含水层岩石参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固体潮 地下水位
下载PDF
武昌台JCZ-1地震计LP通道的信号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2 位作者 蔡亚先 吕永清 邵中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2-115,共4页
对武汉地震基准台JCZ-1超宽频地震计加速度信号通道的记录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垂直分量记录的信息进行了潮汐计算。结果表明:JCZ-1超宽频地震计LP加速度通道记录的观测信号以固体潮汐信息为主,其中垂直分量记录的主要是重力固体潮,... 对武汉地震基准台JCZ-1超宽频地震计加速度信号通道的记录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垂直分量记录的信息进行了潮汐计算。结果表明:JCZ-1超宽频地震计LP加速度通道记录的观测信号以固体潮汐信息为主,其中垂直分量记录的主要是重力固体潮,其观测基本达到传统固体潮仪器的精度水平。给出了经典的Vened ikov调和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频地震计 LP通道 固体潮 垂直分量 调和分析
下载PDF
地球内部应变与应力固体潮 被引量:18
18
作者 周江存 孙和平 +1 位作者 徐建桥 陈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779-3787,共9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地球内部应变和应力固体潮的计算理论,基于PREM地球模型计算了地球内部的Love数,并计算了地球内部的应力和应变的6个独立分量在不同深度和纬度处的时间变化序列.结果表明:应力潮汐的振幅达到103Pa,应变潮汐振幅达到10-8;... 本文详细介绍了地球内部应变和应力固体潮的计算理论,基于PREM地球模型计算了地球内部的Love数,并计算了地球内部的应力和应变的6个独立分量在不同深度和纬度处的时间变化序列.结果表明:应力潮汐的振幅达到103Pa,应变潮汐振幅达到10-8;不管应力或是应变潮汐,其振幅随深度的不同都有较大的变化;6个应力和应变分量对纬度依赖较大,但没有表现出南北纬度上的严格的对称性,与纬度的对应关系由引潮位展开的大地系数确定.本文结果可有效应用于地球内部应变或应力潮汐观测的固体潮改正;另外,将本文结果应用于研究潮汐触发地震问题,给出了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算例,结果表明地震断层正应力潮汐和应力张量第一不变量潮汐与发震时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并未在其他如剪切应力以及库伦破坏应力潮汐中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潮 应力 应变 深度 纬度
下载PDF
固体潮时频分析新方法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挚 山秀明 +6 位作者 梁虹 杜爱明 全海燕 张婕 杜昌寿 杨配新 杨胜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4-339,共6页
对传统时频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作了介绍。采用Huang-H ilbert Transform ation方法分析了固体潮数据,即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将复杂信号分解成有限个本征模态函数之和,求取三维时频空间的H ilbert谱。仿真实验和重力固体潮实例分析表明... 对传统时频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作了介绍。采用Huang-H ilbert Transform ation方法分析了固体潮数据,即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将复杂信号分解成有限个本征模态函数之和,求取三维时频空间的H ilbert谱。仿真实验和重力固体潮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适用于调频调幅信号特征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潮 非线性非平稳信号 时频分析 HHT 经验模态分解 HILBERT变换
下载PDF
固体潮对地球重力场时变特征影响的潮波公式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捍卫 许厚泽 王爱生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9-302,共4页
精密和详细测定地球重力场及其随时间变化,是目前卫星重力测量的主要课题。基于目前高精度的固体潮展开,研究固体潮对地球重力场时变特征的影响。不同于IERS2000推荐的固体潮对重力影响的理论模型,独立于天体历书而基于精密引潮力位展... 精密和详细测定地球重力场及其随时间变化,是目前卫星重力测量的主要课题。基于目前高精度的固体潮展开,研究固体潮对地球重力场时变特征的影响。不同于IERS2000推荐的固体潮对重力影响的理论模型,独立于天体历书而基于精密引潮力位展开直接给出在毫微伽精度下的潮波公式,并考虑到四阶潮汐的效应。同时对重力数据归算中的永久性潮汐的处理进行总结和说明。本文的工作可为高精度的地球重力场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潮 地球重力场 潮波 时变特征 潮汐 归算 卫星重力 四阶 公式 高精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