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m Society to Solitude: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oreau’s Characters in Walden
1
作者 LU Xiao-jun GONG Yu-mia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10期898-903,共6页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un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people are plagued by varieties of social problems and rising spiritual crises.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oreau’s cha...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un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people are plagued by varieties of social problems and rising spiritual crises.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oreau’s characters in Walden and attempts to provide the implications for our contemporary life.Combined with Thoreau’s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background of Walden,the paper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oreau’s characters from three aspects concerning his pursuit of inner serenity,search for true essence of life and abiding passion for life,which constitute his unique and independent characters and provide the enlightenment for contemporary life.We concluded that unique thoughts,attitudes,and spirit embedded in Thoreau’s characters are inextricably connected with our contemporary life.Hi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solitary life at Walden Pond is a testimony to the necessity of closing to nature actively and confronting life passionat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REAU WALDEN solitude CHARACTERS enlightenment for life
下载PDF
Personality and Nomophobia: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Self-Esteem and Non-Self-Determined Solitude
2
作者 Yuxin Li Fengping Yan +2 位作者 Yixin Zhang Man Li Tour Li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2023年第6期767-781,共15页
Background: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obile phone has brought much convenience to people’s lives but also caused many negative consequences due to excessive use,such a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Background: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obile phone has brought much convenience to people’s lives but also caused many negative consequences due to excessive use,such a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nomophobia.Previous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PMPU).However,they focus on mobile phone addiction.Although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nomophobia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is different.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nomophobia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nomophobia,then construct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to explore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solitude between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nomophobia,as well as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self-esteem.Method:Data from 678 college students(351 females,51.77%)were collected.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Inventory,Solitude Behavior Scale,Nomophobia Scale and Self-esteem Scale.Analyses were conducted via mediation and moderated mediation.Result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revealed that solitude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nomophobi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euroticism positively predicted solitude,which in turn positively predicted nomophobia.Four types of solitude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nomophobia.We also found that self-esteem moder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non-self-determined solitude.It is note-worthy that high self-esteem cannot protect people from negative factors.However,because of its characteristics,it is easy to receive more social information,and people high in neuroticism are sensitive to negative social infor-mation.It may cause maladaptive behavior.Conclusion:Findings demonstrated a process through which neu-roticism relates to nomophobia and a context under which these relationships may have occur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ONALITY nomophobia SELF-ESTEEM solitud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下载PDF
Sound of Solitude
3
作者 Yu Yan 《ChinAfrica》 2012年第2期46-47,共2页
PASSION for poetry heated the art museum of the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on a cold winter night. Famous poets, old and young, as well as art lovers gathered from across China in the museum in Beijing on Dece... PASSION for poetry heated the art museum of the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on a cold winter night. Famous poets, old and young, as well as art lovers gathered from across China in the museum in Beijing on December 28, 2011. They recited their favorite poems, and shared their most subtle feelings of life and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nd of solitude
下载PDF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独处偏好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4
作者 李霞 曾碧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20-125,共6页
为探索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的独处偏好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采用攻击性问卷(AQ)、独处偏好量表(PSS)对516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攻击性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分为低攻击型、中等攻击型与高攻击型;二是... 为探索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的独处偏好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采用攻击性问卷(AQ)、独处偏好量表(PSS)对516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攻击性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分为低攻击型、中等攻击型与高攻击型;二是相比低攻击型,农村寄宿制留守初中生在中等攻击型中占比更大,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在高攻击型中占比更大,年级越高的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在中等攻击型、高攻击型中占比更大;三是具有高独处偏好的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更可能归属于中等攻击型和高攻击型。研究结果验证了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攻击性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且年级、是否留守、父母受教育程度、独处偏好是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 独处偏好 攻击性行为潜在剖面分析
下载PDF
“断代”现象的蔓延及其后果研究
5
作者 陈友华 宗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5-80,共16页
现代年轻人的婚育观念与传统普婚普育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抗拒生育,甚至抗拒结婚,进而出现了“断代”现象,并迅速蔓延开来。“断代”指不育而导致的“绝后”现象。当个人生命历程嵌入刚性的制度环境中,给生育带来了更... 现代年轻人的婚育观念与传统普婚普育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抗拒生育,甚至抗拒结婚,进而出现了“断代”现象,并迅速蔓延开来。“断代”指不育而导致的“绝后”现象。当个人生命历程嵌入刚性的制度环境中,给生育带来了更大的时间配置压力时,媒介环境又使得消极生育观念迅速弥散。一方面,传统结婚生育的单一路径选择被打破,人们可以自主选择期望的人生,另一方面,亦需关注终身不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即更可能出现个体层面的孤独至死与宏观层面的人类社会难以为继等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代 低生育率 个人生命历程 孤独至死 社会福利
下载PDF
朱熹慎独思想的创造性及其廉政意义
6
作者 肖满省 《福建史志》 2024年第2期64-68,92,共6页
慎独是儒家人生修养的重要方法。以郑玄、孔颖达为代表的汉唐经学家,强调个体在闲居、独处的生活情境下,保持自律和克制;朱熹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遏人欲于将萌”,实现慎独由外而内的转化。朱熹的慎独思想,对廉政建设具有现实警示... 慎独是儒家人生修养的重要方法。以郑玄、孔颖达为代表的汉唐经学家,强调个体在闲居、独处的生活情境下,保持自律和克制;朱熹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遏人欲于将萌”,实现慎独由外而内的转化。朱熹的慎独思想,对廉政建设具有现实警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慎独 廉政建设
下载PDF
老年人独处能力与抑郁症状:心理韧性的中介和居住方式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胡永时 张镇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考察老年人独处能力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采用独处能力量表(CBAS)、心理韧性量表简版(CD-RISC-10)、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10),对1057名5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测查。结果:(1)老年人独处能力显著负向预测抑郁... 目的:考察老年人独处能力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采用独处能力量表(CBAS)、心理韧性量表简版(CD-RISC-10)、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10),对1057名5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测查。结果:(1)老年人独处能力显著负向预测抑郁症状(β=-0.17,P<0.001);(2)心理韧性在独处能力与抑郁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6,中介效应占比为33.53%;(3)不同的居住方式调节了中介模型的前半段路径(β独居=0.17,P<0.05)和直接路径(β子女=-0.17,P<0.05;β子&配=-0.16,P<0.05)。结论:无论与谁居住,独处能力均可以通过增强其心理韧性来降低晚年抑郁风险;对于独居空巢老年人,独处能力对其心理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一定程度上补偿了亲密关系缺失的不利影响;而对于与子女居住、与子女和配偶共同居住的老年人,高独处能力有助于直接缓解其抑郁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能力 抑郁症状 心理韧性 居住方式 老年人
下载PDF
青少年独处偏好与内化行为问题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8
作者 张玲 阿尔升·海达别克 +2 位作者 陈飞 周同 丁雪辰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为探讨青少年独处偏好与内化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反刍思维和学段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自我报告方式对山东和上海地区三所学校的6年级至11年级共767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独处偏好可以正向预测内... 为探讨青少年独处偏好与内化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反刍思维和学段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自我报告方式对山东和上海地区三所学校的6年级至11年级共767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独处偏好可以正向预测内化行为问题;(2)反刍思维在独处偏好与内化行为问题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学段调节了独处偏好通过反刍思维影响内化行为问题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相对于高中生,独处偏好更容易通过初中生的反刍思维影响内化行为问题。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从反刍思维与年龄关系的角度为独处偏好个体的内化行为问题提供解释,而且对改变个体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具有实践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 独处偏好 内化行为问题 反刍思维 青少年
下载PDF
毕生发展视角下独处的适应功能:益处与代价的五轮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阿尔升·海达别克 周同 +3 位作者 喻洁 王计悦意 陈飞 丁雪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0-341,共12页
独处是一种在真实和虚拟环境中个体与他人没有交流的状态。从童年期到老年期,独处在个体不同发展阶段带来不同的影响。关于独处的适应功能,以往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或积极论或消极论,且有一种观点认为:独处同时具有益处与代价。鉴于研... 独处是一种在真实和虚拟环境中个体与他人没有交流的状态。从童年期到老年期,独处在个体不同发展阶段带来不同的影响。关于独处的适应功能,以往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或积极论或消极论,且有一种观点认为:独处同时具有益处与代价。鉴于研究者们对于独处的观点不一致,本研究从毕生发展的视角出发,对各个发展时期独处益处与代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探讨其动态变化与发展,并提出了毕生发展视角下独处益处与代价的比较模型。未来研究可以更多关注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整合独处多维性,以毕生发展视角收集横纵向数据直接对比,丰富独处益处与代价的发展机制,结合文化背景理解独处的内涵,关注当代数字技术发展背景对于个体独处的影响,考察独处的认知神经机制,并思考独处在不同年龄段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 毕生发展观 适应功能 益处 代价
下载PDF
独处及其在营销领域的表现与心理机制
10
作者 侯佳雯 刘凤军 孟陆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688,共12页
当前“单身经济”快速兴起,独处成为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基于不同动机的独处行为下,消费者情绪、心理体验存在哪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消费者行为会产生哪些改变,是商家和学者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独处行为(solitude)指的是一种个体与他... 当前“单身经济”快速兴起,独处成为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基于不同动机的独处行为下,消费者情绪、心理体验存在哪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消费者行为会产生哪些改变,是商家和学者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独处行为(solitude)指的是一种个体与他人不存在社交互动的状态,其根据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可分为积极独处(自愿独处)和消极独处(非自愿独处)两种类型。独处行为的诱发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指个体自身性格特质及其主观意愿选择,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人际关系不佳以及所处环境导致社交需求不被满足等。独处个体在积极独处时更加注重满足内在需求,以自我满足和自我取悦、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为主要消费动机,更偏好于无社交属性的消费行为;在消极独处时以建立社会联结、寻求情感寄托为主要消费动机,更加偏好具有社交属性的产品或服务类型。由此,构建了消费者独处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的理论框架,并对营销领域下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 诱发因素 消费动机 消费偏好 心理机制
下载PDF
老年人独处能力与生命意义感: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和家庭亲密度的调节作用
11
作者 胡永时 赵怡霖 张镇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5-432,共8页
为考察独处能力对老年人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本研究对1082名5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潜调节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老年人独处能力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2)自主、胜任、关联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 为考察独处能力对老年人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本研究对1082名5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潜调节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老年人独处能力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2)自主、胜任、关联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在独处能力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自主需求满足的中介效应最强。(3)家庭亲密度负向调节独处能力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之间的关系。对于缺乏关爱和支持的家庭,独处能力对老年人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从而部分缓解了亲密关系缺失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能力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 生命意义感 家庭亲密度 老年人
下载PDF
何为弱者?可见性的争夺策略、边界重组与价值审思
12
作者 赵海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6,共12页
可见性是涉及全体公民参与的公共实践,表现在议题的可见性、讨论的可见性和承认的可见性三个方面。在争夺可见性的策略上,弱者采用全民围观的视觉政治、表演式抗争与媒介化展演、图像政治与戏谑话语等剧目,构建以情感为核心的“个体情... 可见性是涉及全体公民参与的公共实践,表现在议题的可见性、讨论的可见性和承认的可见性三个方面。在争夺可见性的策略上,弱者采用全民围观的视觉政治、表演式抗争与媒介化展演、图像政治与戏谑话语等剧目,构建以情感为核心的“个体情感表达——他人情感体验——社会情感共同体”的可见性生产策略。但在可见性政治实践中,弱者在自我表达隐匿、虚假事件策划中处于不可见境地,公众对弱者的同情疲劳、“强-弱”身份边界的流动进一步解构“弱者”的道德话语及身份认同,最终弱者的“去主体性”伴随着公共理性和正义观念的建构过程。重塑可见性正义,需要超越“强”与“弱”、“看”与“被看”、赋权与去权、主流与边缘的二元结构,建立规范化的可见性机制,使可见性资源分配过程更加合理,营造良善的网络公共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观视觉 注意力资源 承认政治 大众孤独 可见性正义
下载PDF
社区独居与共居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曹宜璠 邓怡青 张璟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8-932,共5页
目的:基于长期队列调查研究,分析社区独居与共居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发生情况及其风险因素,以期从社区早期干预措施的角度,为重点人群筛查和个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上海市J区某街道自2013年所开展的老年照护需求调查跟踪数据队... 目的:基于长期队列调查研究,分析社区独居与共居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发生情况及其风险因素,以期从社区早期干预措施的角度,为重点人群筛查和个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上海市J区某街道自2013年所开展的老年照护需求调查跟踪数据队列,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连续五年参与RBANS神经心理测试的独居和共居的60岁以上老年人827人,其中独居老人(n=423),共居老人(n=40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独居与共居MCI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27名社区老年人群在随访期间出现MCI结局的有182人(22.01%),其中独居老人100人。在非高龄阶段(≤79岁),独居老人的MCI发生率显著高于共居老人,而在高龄(≥80岁)阶段则相反。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人口统计学特征、日常生活能力、心理健康因素、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因素方面,独居与共居老人MCI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照护需求与独居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发生显著相关(OR=3.84、4.12、2.19,P<0.05)。结论:社区非高龄独居老年人群的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率高于共居老年人,差异体现在人口统计学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疾病等各方面因素,尤其需要关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的独居老人,可通过提供适当的认知训练和生活照护等措施以延缓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丧失的进程,从而延缓认知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独居老人 轻度认知障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评刘亮程散文集《我的孤独在人群中》
14
作者 甘林全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4期61-66,共6页
2023年,著名散文家刘亮程出版了散文集《我的孤独在人群中》,他延续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等散文集中对新疆地区村庄的书写主题,作者在“一个人自言自语”中准确地“把住”了孤独、“慢”哲学、记忆等“把不住的事体”,完成了对... 2023年,著名散文家刘亮程出版了散文集《我的孤独在人群中》,他延续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等散文集中对新疆地区村庄的书写主题,作者在“一个人自言自语”中准确地“把住”了孤独、“慢”哲学、记忆等“把不住的事体”,完成了对新疆村庄自然万物的赋形与赋魅,也建构出独具艺术魅力的“村庄”文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孤独在人群中》 孤独 慢哲学 记忆
下载PDF
儿童独处偏好与学业压力:抑郁的中介与人际情绪调节的缓冲作用
15
作者 熊明慧 刘俊升 +4 位作者 徐春霞 莫然 刘阳阳 成丹丹 马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79-85,共7页
目的:探讨双减背景下儿童早期独处偏好与学业压力的关系、作用机制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自评独处偏好量表(PSS)、儿童抑郁量表(CDI)、学业压力问卷(ASQ)及人际调节量表(IRQ),对山东省4所小学118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阶段儿童学... 目的:探讨双减背景下儿童早期独处偏好与学业压力的关系、作用机制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自评独处偏好量表(PSS)、儿童抑郁量表(CDI)、学业压力问卷(ASQ)及人际调节量表(IRQ),对山东省4所小学118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阶段儿童学业压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3.876,P<0.001),男生的学业压力显著高于女生。控制性别后,1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独处偏好对学业压力的直接效应显著,直接效应值为0.058,抑郁在独处偏好与学业压力间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值为0.168,中介效应占比69.57%。2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显示,交互项“独处偏好×人际情绪调节”能负向预测抑郁水平(β=-0.391,P<0.001),即人际情绪调节能力在独处偏好与抑郁水平之间起缓冲作用。结论:儿童发展时期独处偏好容易使个体形成较高的抑郁水平,从而感知到更大的学业压力,同时具有较高的人际情绪调节水平的个体能够通过寻求社会支持的方式减轻抑郁水平,从而缓冲其对学业压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偏好 学业压力 抑郁 人际情绪调节
下载PDF
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被引量:43
16
作者 赵冬梅 周宗奎 刘久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孤独感的社交需要理论认为孤独感是对社交需要未满足的反应,强调孤独感的情感或感受层面;认知加工观主张孤独... 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孤独感的社交需要理论认为孤独感是对社交需要未满足的反应,强调孤独感的情感或感受层面;认知加工观主张孤独感的产生是因为个体对觉知到的人际关系现状不满意,强调孤独感的认知成分。同伴交往4个水平上的变量会影响到孤独感的产生,而孤独感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也会对同伴交往产生不良影响。未来研究应该多从家庭功能与同伴交往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孤独感的产生机制,对孤独儿童的干预研究也有待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交往 孤单 孤独感 独处
下载PDF
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36
17
作者 刘俊升 周颖 +1 位作者 李丹 陈欣银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04-1012,共9页
本研究采用自评独处偏好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自我觉知量表以及同伴提名对1026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的儿童进行调查,考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同伴接纳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年龄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 本研究采用自评独处偏好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自我觉知量表以及同伴提名对1026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的儿童进行调查,考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同伴接纳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年龄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1)独处偏好的年龄差异显著,青春期早期的独处偏好程度高于儿童中期;(2)独处偏好与孤独、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3)独处偏好经由同伴接纳影响心理适应各指标的中介作用受年龄的调节。同伴接纳的中介效应只出现在儿童中期,在青春期早期并不存在上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不良相联系的假说,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者关系背后可能的原因与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偏好 心理适应 同伴接纳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下载PDF
作为人格变量的独处及其相关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琼 郭永玉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96-98,91,共4页
独处是一种积极的、具有潜在价值的人类经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认为的自我实现的人普遍怀有对独处的需要。研究表明,独处具有认知与情绪两方面的功能,人们能从不同时间长度的独处中获益,而且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独处的偏好是... 独处是一种积极的、具有潜在价值的人类经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认为的自我实现的人普遍怀有对独处的需要。研究表明,独处具有认知与情绪两方面的功能,人们能从不同时间长度的独处中获益,而且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独处的偏好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 心理健康 独处偏好
下载PDF
孤独与父母教养方式、体育参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喜华 符明秋 +1 位作者 于志涛 李小军 《体育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7-128,共2页
采用UCLA孤独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对1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体育参与对大学生孤独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亲温暖的情感、理解与大学生的孤独有着显著的... 采用UCLA孤独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对1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体育参与对大学生孤独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亲温暖的情感、理解与大学生的孤独有着显著的负相关;父母亲的拒绝、否认与大学生的孤独有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惩罚、严厉与学生的孤独呈正相关;(2)体育参与的程度与大学生的孤独情绪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 父母教养方式 体育参与
下载PDF
中文版《独处偏好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晓 宋欢庆 黄昕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第2期307-310,共4页
目的检验"独处偏好量表"(Preference for Solitude Scale,PSS)中文版的适用性。方法通过对原始问卷"翻译-回译"形成中文版,选取31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其中44人在2周后进行重测。结果 1PSS的Kuder-Richardson 20(K-R... 目的检验"独处偏好量表"(Preference for Solitude Scale,PSS)中文版的适用性。方法通过对原始问卷"翻译-回译"形成中文版,选取31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其中44人在2周后进行重测。结果 1PSS的Kuder-Richardson 20(K-R20)系数为0.72,2周后重测信度为(r=0.92);2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该量表分为独处需要/享受、独处价值及独处方式偏好3个因子;3聚合与区分效度分析显示独处需要/享受与孤独感、社交回避/苦恼、交往焦虑、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r=0.324,0.438,0.323,0.189,P<0.01;r=0.122,P<0.05),而与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均无显著相关;独处价值与孤独感、社交回避/苦恼、交往焦虑、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r=-0.225,P<0.01,r=-0.131,P<0.05,r=-0.158,P<0.01,r=-0.132,P<0.05,r=-0.241,P<0.01),而与自尊、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153,0.242;P<0.01);独处方式偏好只与社交回避/苦恼、交往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287,0.210,P<0.01;r=0.124,P<0.05)。结论独处偏好既包含积极的成分也包含消极的成分;PSS中文版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测量中国被试独处偏好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偏好 独处偏好量表 信度 效度 探索性因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