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oluble starch synthase genes on eating and cooking quality in semi waxy japonica rice with Wx^(mp) 被引量:4
1
作者 Shu Yao Yadong Zhang +6 位作者 Yanqing Liu Chunfang Zhao Lihui Zhou Tao Chen Qing Yong Zhao Balakrishna Pillay Cailin Wang 《Food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Nutrition》 2020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eal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variation of amylose content among different semi waxy or glutinous japonica rice in the background of Wxmp gene.Sixty-four semi waxy lines derived 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eal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variation of amylose content among different semi waxy or glutinous japonica rice in the background of Wxmp gene.Sixty-four semi waxy lines derived from the hybrid progenies of Wujing 13 and Milky Princess(Kantou 194)with polymorphism in soluble starch synthase gene SSIIa(SSII-3)and SSIIIa(SSIII-2)but no polymorphism in other starch synthase related genes were used as test materials.The genotypes of SSIIa and SSIIIa allele were identified by molecular markers,and the allelic effects of SSIIa and SSIIIa gene on amylose content(AC),gel consistency(GC),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GT)and rapid visco analyzer(RVA)profil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SSIIa and SSIIIa alleles and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between two genes on AC,GT,GC and RVA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were found.The SSIIa and SSIIIa alleles from Wujing13 shown positive effects on AC with an average increase of 1.87 and 1.23%in 2 years respectivel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GT for SSIIa or SSIIIa allele but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GT when the co-existence of the two genes.The genotype SSIIa^(mp)SSIIIa^(mp) shown 1.34℃higher GT than genotype SSIIawjSSIIIawj(mp and wj indicated that the gene was derived from Milky Princess and Wujing 13 respectively,the same as in the below).Different genes and allele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different GC.The genetic effect of SSIIawj and SSIIIamp on GC was 8.74 and 9.62mm respectively.The GC of SSIIa^(wj)SSIIIa^(mp) was 10.64 and 16.95mm higher than that of SSIIa^(mp)SSIIIa^(wj) and SSIIawjSSIIIawj,respectively.The allele SSIIa^(wj) could increase the peak viscosity(PKV),hot paste viscosity(HPV),cool paste viscosity(CPV)and breakdown viscosity(BDV),while decrease the consistency viscosity(CSV)and setback viscosity(SBV).However for the allele SSIIIa^(wj) the opposite was true.The genotype SSIIa^(wj)SSIIIa^(mp) had the largest PKV,HPV and CPV,the genotype SSIIa^(wj)SSIIIa^(wj) had the largest BDV and CSV,but the genotype SSIIa^(wj)SSIIIa^(mp) had the least SBV.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each trait,the genotype SSIIawjSSIIIamp was the best.The allelic variation and interaction effect of SSIIa and SSIIIa genes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improving 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y of semi waxy japonica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uble starch synthase genes Amylose content Gel consistency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RVA profiles characteristics Genetic effects
原文传递
木薯淀粉合成酶SSS Ⅱ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分析
2
作者 尧瑞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3期11601-11602,共2页
[目的]建立木薯块根RNA的提取方法,并克隆和鉴定淀粉合成酶SSS Ⅱ基因核心片段。[方法]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木薯块茎RNA,反转获得cDNA模板,同时基于已知植物的SSS Ⅱ基因同源性,设计简并引物,进行RT-PCR扩增,通过Blast在线检索比对对... [目的]建立木薯块根RNA的提取方法,并克隆和鉴定淀粉合成酶SSS Ⅱ基因核心片段。[方法]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木薯块茎RNA,反转获得cDNA模板,同时基于已知植物的SSS Ⅱ基因同源性,设计简并引物,进行RT-PCR扩增,通过Blast在线检索比对对基因功能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所获得片段即为木薯SSS Ⅱ基因的核心序列。[结论]该研究为木薯淀粉合成酶SSS Ⅱ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及其反义载体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实现优质淀粉的代谢工程提供了理想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淀粉合成酶 sss 克隆
下载PDF
Transformation of Sucrose to Starch and Protein in Rice Leaves and Grains under Two Establishment Methods 被引量:4
3
作者 Manisha KUMARI Bavita ASTHIR 《Rice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5期255-265,共11页
Six rice varieties, PR120, PR116, Feng Ai Zan, PR115, PAU201 and Punjab Mehak 1 were raised under aerobic and transplanting condition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conditions on sucrose metabolising enzymes in re... Six rice varieties, PR120, PR116, Feng Ai Zan, PR115, PAU201 and Punjab Mehak 1 were raised under aerobic and transplanting condition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conditions on sucrose metabolising enzymes in rela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free sugars to starch and protein in flag leaves and grains. Activities of sucrose synthase, 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and acid invertase increased till flowering stage in leaves and mid-milky stage(14 d after flowering) in grains and thereafter declined in concomitant with the contents of reducing sugar.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the activities of acid invertase and sucrose synthase(cleavag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non-reducing sugars and starch content in all the varieties. Disruption of starch biosynthes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erobic conditions in both leaves and grains and the higher build up of sugars possibly resulted in their favoured utilization in nitrogen metabolism. Feng Ai Zan, PR115 and PR120 maintained higher levels of sucrose synthase enzymes in grains and leaves and contents of metabolites(amino acid, protein and non-reducing sugar)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while PR116, Punjab Mehak 1 and PAU201 performed better under transplanting conditions, thus showing their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Yield gap between aerobic and transplanting rice is attributed primarily to the difference in sink activity and strength. Overall, it appear that up-regulation of sucrose synthase(synthesis) and 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might be responsible in enhancing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of rice varie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bic rice acid invertase protein amino acid starch sucrose synthase 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 sugar
下载PDF
氮钾对杂交水稻B优827籽粒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玲 谢崇华 +1 位作者 李伟 杨国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1-554,共4页
以优质杂交籼稻B优827为材料,通过施用不同水平的氮、钾肥,并在B优827灌浆时段测定籽粒的直链淀粉、总淀粉含量以及淀粉合成酶的活性,分析氮、钾对水稻灌浆过程中籽粒淀粉积累、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以及直链淀粉的积累与淀粉合成... 以优质杂交籼稻B优827为材料,通过施用不同水平的氮、钾肥,并在B优827灌浆时段测定籽粒的直链淀粉、总淀粉含量以及淀粉合成酶的活性,分析氮、钾对水稻灌浆过程中籽粒淀粉积累、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以及直链淀粉的积累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间的相关性。B优827的直链淀粉含量在开花后20d内呈线性增加,开花20d后有所下降;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开花后12d酶活性达到了最高值,以后随天数增加而迅速降低;淀粉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开花后15d酶活性达到最高值,开花后15d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也接近最高值;灌浆中后期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与直链淀粉含量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增施氮肥可以提高SSS和GBSS活性,施钾肥在生育前期提高SSS和GBSS活性,后期抑制两者的活性;氮肥和钾肥均有促进淀粉积累的作用,但氮肥施用量过高时会抑制淀粉的积累。适当控施氮肥、增施钾肥是提高B优827籽粒产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钾素 直链淀粉含量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淀粉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 相关性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籼稻 被引量:19
5
作者 胡昌泉 徐军望 +3 位作者 苏军 陈在杰 朱祯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65-68,共4页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胚乳特异性表达谷蛋白1(Glutelin1,Gtl)基因控制下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s导入籼稻恢复系明恢86,共获得53个独立转化再生植株。PCR检测表明,sss基因已整合进水稻的基因组中。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胚乳特异性表达谷蛋白1(Glutelin1,Gtl)基因控制下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s导入籼稻恢复系明恢86,共获得53个独立转化再生植株。PCR检测表明,sss基因已整合进水稻的基因组中。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后代直链淀粉含量较对照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 转基因 农杆菌介导法 直链淀粉含量
下载PDF
花后高温下水稻可溶性淀粉合酶同工型基因的表达模式 被引量:9
6
作者 韦克苏 张其芳 +2 位作者 程方民 陈能 谢黎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24,共7页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高温(32℃)和适温(22℃)两个温度处理,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水稻胚乳中可溶性淀粉合酶(SSS)8个主要同工型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温度响应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水稻SSS各同工型基因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表达模...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高温(32℃)和适温(22℃)两个温度处理,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水稻胚乳中可溶性淀粉合酶(SSS)8个主要同工型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温度响应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水稻SSS各同工型基因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表达模式明显不同,SSSIIb、SSSIIc、SSSIIIb和SSSIVa等同工型基因呈上调表达模式,而SSSIIa、SSSIIIa等则呈下调表达模式;SSSI和SSSIIIa是水稻SSSs基因在胚乳中表达的主要形式,而其他6种同工型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较低;与SSSI、SSIIc、SSSIIIb和SSSIVb相比,水稻胚乳中SSSIIb、SSSIIIa和SSSIVa等同工型基因对高温胁迫的响应表达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定量PCR 水稻 高温胁迫 sss基因 同工型 表达模式
下载PDF
植物支链淀粉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7
作者 高振宇 黄大年 钱前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89-495,共7页
植物支链淀粉占贮存淀粉的70%~80%,是决定植物果实或种子品质的关键成分。对植物支链淀粉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酶基因的研究,可大大推动支链淀粉结构的改造和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该文介绍了植物支链淀粉的结构组成,详细阐述了参与... 植物支链淀粉占贮存淀粉的70%~80%,是决定植物果实或种子品质的关键成分。对植物支链淀粉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酶基因的研究,可大大推动支链淀粉结构的改造和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该文介绍了植物支链淀粉的结构组成,详细阐述了参与支链淀粉生物合成的三类酶,即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SBE)、可溶性淀粉合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和淀粉脱支酶(starch debranching enzyme,SDBE)的编码基因、酶学特性及其在支链淀粉合成中的作用,并就植物支链淀粉的合成模型加以探讨。同时提出了该研究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支链淀粉 淀粉分支酶 可溶性淀粉合 淀粉脱支酶
下载PDF
Wx^mp基因背景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去分支酶基因PUL对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姚姝 张亚东 +7 位作者 刘燕清 赵春芳 周丽慧 陈涛 赵庆勇 朱镇 Balakrishna PILLAY 王才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7-227,共11页
【目的】分析在同一主效基因(Wx^mp)背景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去分支酶基因PUL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SSⅡa和PUL存在多态性而其他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没有多态性的半糯品系... 【目的】分析在同一主效基因(Wx^mp)背景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去分支酶基因PUL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SSⅡa和PUL存在多态性而其他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没有多态性的半糯品系宁0145和粳稻品种武运粳21进行杂交,获得F2群体与F3株系。利用分子标记,选择含有Wx^mp基因的F2单株与F3株系,将这些F2单株与F3株系分成SSⅡa^nPUL^n、SSⅡa^nPUL^w、SSⅡa^wPUL^n和SSⅡa^wPUL^w4种基因型(n和w分别表示该基因来源于宁0145和武运粳21),分析不同基因型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同一Wxmp基因背景下不同SSⅡa和PUL等位基因对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基因型间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来源于武运粳21的SSⅡa^w基因和PUL^w基因分别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0.29%~1.00%和0.62%~1.18%,且PUL的效应大于SSⅡa,两者间存在互作效应。SSⅡa^w基因和PUL^w基因降低胶稠度和崩解值,提高了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回复值,对糊化温度、峰值黏度和峰值时间的作用较小。【结论】明确了Wx^mp背景下SSⅡa和PUL基因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遗传效应,该研究结果为SSⅡa和PUL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稻米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糯基因 蒸煮食味品质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 极限糊精酶基因 等位基因效应
下载PDF
粳稻杂种后代胚乳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及同工型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曲莹 金正勋 +5 位作者 刘海英 徐振华 朱立楠 郑冠龙 朱方旭 张忠臣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31,共9页
以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为选择指标,从东农423×藤系180F2代起连续定向选择培育成的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的F10后代东农1006(直链淀粉含量为18.82%)、东农1012(直链淀粉含量为7.70%),同样,从系选1号×通769后代中选出东农1001... 以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为选择指标,从东农423×藤系180F2代起连续定向选择培育成的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的F10后代东农1006(直链淀粉含量为18.82%)、东农1012(直链淀粉含量为7.70%),同样,从系选1号×通769后代中选出东农1001(直链淀粉含量为17.51%)、东农1024(直链淀粉含量为7.40%)比较分析了灌浆过程中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及同工型基因表达量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灌浆不同时期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后代及亲本直链淀粉量始终低于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后代及亲本;成熟期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低的亲本和后代籽粒支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高的亲本和后代,抽穗后10d、17d、24d的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间均呈负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抽穗后10d、17d、24d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15**,-0.7554*,-0.5957,与支链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94,0.5453,-0.0207;在灌浆过程中亲本及后代的胚乳OsSSSⅠ、OsSSSⅡ-1、OsSSSⅡ-3、OsSSSⅢ-1和OsSSSⅢ-2基因随籽粒灌浆进程其mRNA转录表达量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又逐渐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而OsSSSⅢ-2和OsSSSⅣ-2基因mRNA转录表达量在灌浆各时期都比其他基因大;灌浆不同时期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后代与高亲相比、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后代与低亲相比,既有转录表达量增加的基因,也有降低的基因;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与OsSSSⅠ、OsSSSⅡ-3、OsSSSⅢ-2的mRNA转录表达量正相关,相关达显著水平;与OsSSSⅡ-1、OsSSSⅣ-2的mRNA转录表达量正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与OsSSSⅢ-1的mRNA转录表达量呈负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杂种后代 胚乳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 表达分析
下载PDF
淀粉合酶的酶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峰 蒋德安 翁晓燕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7-182,共6页
淀粉合酶作为淀粉合成的关键酶之一 ,一直是淀粉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对其同工型的研究 ,淀粉合酶的两类主要同工型分别为淀粉粒结合的淀粉合酶和可溶性淀粉合酶 ,这两类同工型的作用极为复杂。本文介绍了淀粉合酶同工型的... 淀粉合酶作为淀粉合成的关键酶之一 ,一直是淀粉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对其同工型的研究 ,淀粉合酶的两类主要同工型分别为淀粉粒结合的淀粉合酶和可溶性淀粉合酶 ,这两类同工型的作用极为复杂。本文介绍了淀粉合酶同工型的酶学和分子生物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同时也讨论了这些同工型的分类、相互关系及其在淀粉合成过程中的生理功能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合酶 同工型 可溶性淀粉合酶 分子生物学 酶学
下载PDF
快速cDNA文库筛选和淀粉合成酶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军望 朱祯 李旭刚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1年第8期1-6,共6页
建立了一种以PCR为基础的快速筛选cDNA文库的方法。该方法利用 96孔板和一对特异的引物 ,逐级从cDNA文库筛选目标克隆 ,最终获得目标DNA片段。与同位素杂交筛选方法相比 ,该方法具有快速、简单、省时等优点 ,数日内即可完成目标片段的克... 建立了一种以PCR为基础的快速筛选cDNA文库的方法。该方法利用 96孔板和一对特异的引物 ,逐级从cDNA文库筛选目标克隆 ,最终获得目标DNA片段。与同位素杂交筛选方法相比 ,该方法具有快速、简单、省时等优点 ,数日内即可完成目标片段的克隆 ;同时 ,还可极大地降低实验费用 ,且无需使用同位素。本文利用这一方法从水稻南粳37未成熟种子的cDNA文库筛选出了完整的水稻可溶性淀粉合酶基因cDNA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克隆 PCR CDNA文库 水稻可溶性淀粉俣酶基因 基因分离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水稻可溶性淀粉合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小松 朱昌兰 +5 位作者 林华 欧阳林娟 贺晓鹏 陈小荣 傅军如 贺浩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0-1085,共6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广泛分布于水稻基因组中,SNP分型已成为水稻遗传作图、关联分析、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的重要技术。本文选择水稻可溶性淀粉合酶基因SSIIIa的12个SNP位点,研究了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检测SNP的可行...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广泛分布于水稻基因组中,SNP分型已成为水稻遗传作图、关联分析、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的重要技术。本文选择水稻可溶性淀粉合酶基因SSIIIa的12个SNP位点,研究了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检测SNP的可行性。按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原理设计引物3'末端碱基,并根据每个SNP位点引物3'端的错配类型,在上游引物3'末端第3位引入不同的错配碱基,结果均获得了很好的扩增特异性,PCR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吻合。表明,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是一种简便、快捷、可靠和低成本的SNP分型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水稻可溶性淀粉合酶基因的种质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可溶性淀粉合酶基因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下载PDF
水稻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SSⅢa的功能、等位变异及其互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姚姝 张亚东 +1 位作者 路凯 王才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7-236,共10页
水稻淀粉合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是水稻基础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淀粉合成途径受众多酶催化调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极大地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形成。可溶性淀粉合... 水稻淀粉合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是水稻基础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淀粉合成途径受众多酶催化调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极大地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形成。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SSⅢa是控制稻米糊化温度和胚乳支链淀粉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基因。本文重点回顾并归纳了国内外关于SSⅡa和SSⅢa基因的功能、等位变异及其互作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对SSⅡa和SSⅢa基因的育种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稻米品质分子改良和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基因功能 等位变异 基因互作
下载PDF
小麦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含量对肉仔鸡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志辉 徐良梅 +2 位作者 单安山 宋凯 程宝晶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8-20,共3页
本试验选用240只1日龄体重均一、健康的AA肉仔鸡公雏,随机分为对照组、W1组[水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s)含量为0.93%]、W2组(S-NSPs含量为1.37%),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期为49 d,研究小麦日粮S-NSPs含量不同对肉仔鸡脂代谢及肝脏... 本试验选用240只1日龄体重均一、健康的AA肉仔鸡公雏,随机分为对照组、W1组[水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s)含量为0.93%]、W2组(S-NSPs含量为1.37%),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期为49 d,研究小麦日粮S-NSPs含量不同对肉仔鸡脂代谢及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和脂蛋白酯酶(LPL)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S-NSPs含量的小麦日粮可显著降低49日龄肉仔鸡腹脂率(P<0.05),而W2组49日龄肉仔鸡肝率显著提高(P<0.05)。(2)不同S-NSPs含量的小麦日粮可显著降低35~49日龄肉仔鸡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表达(P<0.05),对脂蛋白酯酶(LPL)基因表达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有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溶性非淀粉多糖 脂肪酸合成酶 脂蛋白脂酶 脂代谢 肉仔鸡
下载PDF
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CeSS基因家族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立 殷剑美 +4 位作者 韩晓勇 蒋璐 郭文琦 金林 张培通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9-946,共8页
为探索芋淀粉合成机理,本研究从靖江香沙芋中克隆获得了3个芋可溶性淀粉合酶(CeSS)家族基因。3个基因CeSSI、CeSSII、CeSSIII碱基序列全长分别为1932 bp、2409 bp、3606 bp,编码形成3个亲水性蛋白质。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个蛋白质Ce... 为探索芋淀粉合成机理,本研究从靖江香沙芋中克隆获得了3个芋可溶性淀粉合酶(CeSS)家族基因。3个基因CeSSI、CeSSII、CeSSIII碱基序列全长分别为1932 bp、2409 bp、3606 bp,编码形成3个亲水性蛋白质。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个蛋白质CeSSI、CeSSII、CeSSIII与海枣、芦笋、药用稻等单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CeSS基因广泛存在于芋的叶片、叶柄、母芋和子芋中。CeSSI和CeSSII的表达水平随芋球茎的发育而显著增加,在种植150 d达到峰值,而CeSSIII在成熟后期(种植180 d)的芋球茎中表达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下载PDF
木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II克隆及生物学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文丹 罗兴录 +2 位作者 郭雅静 袁圣勇 杨鑫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9-103,共5页
以木薯品种SC124为试材,采用RT-PCR的方法,克隆了木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II的全长,并对其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基因全长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2256bp,编码751个氨基酸,通过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该cDNA与基因库中... 以木薯品种SC124为试材,采用RT-PCR的方法,克隆了木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II的全长,并对其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基因全长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2256bp,编码751个氨基酸,通过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该cDNA与基因库中登录的木薯SSII(登录号为:EF667961.1)序列同源性达到99%,但与其它植物的同源性较低,为77%~84Yd。对木薯SSII多态性分析可知,在木薯基因组内存在等位基因及旁系同源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II 克隆 生物学分析
下载PDF
禾谷类作物淀粉合酶
17
作者 闫洪波 杨虹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9-802,共4页
淀粉合酶是禾谷类作物淀粉合成所必需的一类酶。根据淀粉合酶家族成员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介绍了一个颗粒性淀粉合酶亚家族和四个可溶淀粉合酶亚家族的组成、基因结构和表达特点,并从转录、转录后和翻译后水平上对这些基因的表达... 淀粉合酶是禾谷类作物淀粉合成所必需的一类酶。根据淀粉合酶家族成员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介绍了一个颗粒性淀粉合酶亚家族和四个可溶淀粉合酶亚家族的组成、基因结构和表达特点,并从转录、转录后和翻译后水平上对这些基因的表达调控做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可溶淀粉合酶 颗粒性淀粉合酶
下载PDF
高温高湿贮藏对玉米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畅鹏飞 修琳 +2 位作者 郑明珠 蔡丹 刘景圣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7-41,共5页
选用2013年收获的"农大709"玉米籽粒,根据吉林省夏季平均气温与相对湿度设定玉米的贮藏条件,将玉米籽粒分别贮藏于室温和恒温恒湿培养箱(35℃,75%)中,并测定分析了不同贮藏时间玉米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性淀粉合成... 选用2013年收获的"农大709"玉米籽粒,根据吉林省夏季平均气温与相对湿度设定玉米的贮藏条件,将玉米籽粒分别贮藏于室温和恒温恒湿培养箱(35℃,75%)中,并测定分析了不同贮藏时间玉米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性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分支酶(SBE)以及淀粉脱支酶(DBE)活性的变化,进而分析玉米在不同贮藏条件下淀粉品质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只有SBE在贮藏第30天时有显著的下降(P<0.05),其余3种淀粉关键酶(SSS、GBSS、DBE)活性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5)。高温高湿贮藏条件下,SSS、SBE、DBE酶活性均呈极显著下降(P<0.01),且分别下降了42.1%、39.5%和33.7%。而GBSS酶活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1),较常温贮藏,GBSS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湿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束缚性淀粉合成酶 淀粉分支酶 淀粉脱支酶
下载PDF
调控木薯淀粉合成的干涉载体构建及转化木薯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崔丽丽 韦祖生 +7 位作者 谢宝书 黄强 田益农 黎萍 李慧敏 黄惠芳 彭靖茹 侯学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96-2001,共6页
为了调控木薯块根淀粉含量与组成,以甘薯块根特异表达Sporamin A启动子驱动构建了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小亚基(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small subunit 1,AGPase SU1)、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 1,S... 为了调控木薯块根淀粉含量与组成,以甘薯块根特异表达Sporamin A启动子驱动构建了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小亚基(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small subunit 1,AGPase SU1)、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 1,SSS1)、颗粒性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 1,GBSS1)的干涉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木薯SC205的胚性愈伤,获得了转化再生株系。酶切鉴定及测序表明,构建的上述3个调控木薯块根淀粉合成的干涉载体构建正确,对获得的转化再生株系用潮霉素筛选及潮霉素抗性基因HPT的引物进行扩增,部分株系有阳性扩增条带,初步说明本研究获得了以调控木薯块根淀粉含量与组成的转基因木薯SC205株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RNA干涉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颗粒性淀粉合成酶
下载PDF
Analysis on Sequence and Bioinformatics of Gene Fragment from Cassava
20
作者 Ruixia YAO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3年第1期16-17,32,共3页
[ Objective ] The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an efficient method to extract RNA from cassava, and clone the core sequence d SSS II gene. [ Method ] The cassava RNA was obtained using the modified CTAB method, which was ... [ Objective ] The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an efficient method to extract RNA from cassava, and clone the core sequence d SSS II gene. [ Method ] The cassava RNA was obtained using the modified CTAB method, which was then reversely transefiptod into eDNA. Degenerate primer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ho- mology property of known SSS II sequences in other plant species. A fragment was amplified with the previously mentioned eDNA as template and the degenerate primers through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Result] After online blasting in NCBI, the sequence was identified as the core fragment of cassava SSS I1 gene. [ Conclusion] Our research would lay the original basis for the cloning of the cassava SSS II full length cDNA sequence and construction of its anti - sense vector, which could further provide proper candidate ge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arch metah)lic en^nec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SAVA soluble starch synthase SEQUENCE Bioinformatic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