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thquake fault framework and seismotectonics of the Songpan-Garze region since 1900
1
作者 Jiasheng Zhang Weijun Gan +2 位作者 Minghua Zhang Xiongnan Huang Feng Liu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2年第5期451-458,共8页
Based on 4 781 observed faults (〉2 km length) from a 1:200 000 scale digital geologic map and 5 220 recorded seismic events since the year 1900, 993 earthquake faults are identified within the triangular Songpan-G... Based on 4 781 observed faults (〉2 km length) from a 1:200 000 scale digital geologic map and 5 220 recorded seismic events since the year 1900, 993 earthquake faults are identified within the triangular Songpan-Garze study region. The study area is delineated by the nearly EW-trending East Kunlun fault zone to the north, the NW-trending Xianshuihe fault to the south and the NE-trending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to the east. Seismicity changes along these earthquake faults, spanning four 10-year intervals since 1970, show that following a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which occurred in the Huya area in the mid-1970s, seismic activity in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migrated eastward along each major strike-slip fault zone. GPS observation data before 2008 indicate a displacement rate across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to the south of -6.5- 8.6 mm/a, whereas across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to the north it was -1.8- 2.2 mm/a. The May 12, 2008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which occurred in the southeast corner of the study region, was the result of stable, high-speed left-lateral displacement along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and a sharp eastward bend of the fault trend in response to the presence of crystalline rocks in the Kangding area. Therefore, the 110-year established seismo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Songpan-Garze region can be defined by a network of various earthquake faults and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 of the local earthquake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pan-Garze region earthquake fault GPS Wenchuan earthquake
下载PDF
新疆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深部结构与区域成矿模型解释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文渊 高永宝 +3 位作者 任广利 刘诚 李侃 孔会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0-1451,共12页
为揭示花岗岩-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矿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对西昆仑造山带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集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法(MT)探测。通过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探测到两个0~20 km深度范围的高阻体,反映了出露于地表的大红柳滩复式花岗... 为揭示花岗岩-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矿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对西昆仑造山带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集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法(MT)探测。通过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探测到两个0~20 km深度范围的高阻体,反映了出露于地表的大红柳滩复式花岗岩基和半隐伏的大红柳滩东花岗岩基;20~80 km深度范围内发现的大范围高导异常,则反映了深达上地幔的地壳重熔形成的大规模长英质岩浆储库。可见,成矿母岩大红柳滩花岗岩基是有根的,而且是规模巨大深达上地幔的岩浆储库,它们为超大型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提供了物源和热源。与松潘-甘孜甲基卡超大型伟晶岩型锂矿集区对比,尽管川西甲基卡地区地表出露的花岗岩有限,但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显示,其也存在深达上地幔的大范围高导异常,同样反映了大规模长英质岩浆储库的存在,只是剥蚀深度浅,上侵的花岗岩未被剥蚀出来而已。从而,深剥蚀的大红柳滩地区表现为大面积花岗岩出露的“热隆”特征,而浅剥蚀的甲基卡地区则表现为花岗岩围岩“片麻岩穹隆”热变质构造特征。西昆仑-松潘-甘孜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巨型成矿带两端的晚三叠世超大型矿床是大规模地壳重熔长英质岩浆作用中心的产物,由于锂等稀有金属的喜水性,H2O的饱和度是造就伟晶岩型锂超常富集的关键,并在长英质岩浆储库、上侵花岗岩和伟晶岩不同分异演化阶段,锂的“预富集”为大规模伟晶岩型锂矿成矿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晶岩型锂矿 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 区域成矿地质模式 西昆仑-松潘-甘孜造山带 巨型成矿带
下载PDF
川西甘孜—雀儿山地区推覆构造的厘定 被引量:2
3
作者 勾永东 《四川地质学报》 2001年第4期193-198,共6页
1∶2 5万甘孜县幅区调将测区推覆构造划分为岗嘎逆冲推覆构造和雀儿山滑覆构造。岗嘎逆冲推覆构造由三个叠瓦状排列的推覆片体组成 ,由南西向北东挤压推覆 ,具后展式叠瓦扇的特征 ,属B型俯冲推覆类型。雀儿山滑覆构造为测区内逆冲推覆... 1∶2 5万甘孜县幅区调将测区推覆构造划分为岗嘎逆冲推覆构造和雀儿山滑覆构造。岗嘎逆冲推覆构造由三个叠瓦状排列的推覆片体组成 ,由南西向北东挤压推覆 ,具后展式叠瓦扇的特征 ,属B型俯冲推覆类型。雀儿山滑覆构造为测区内逆冲推覆、地壳大幅压缩抬升之后造成的重力不均衡的产物 ,属重力滑动滑覆构造类型 ,其滑移方向为北西向南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重力滑覆构造 甘孜-雀儿山地区 四川 形成机制 扩展方式
下载PDF
有利因素相关法在松潘地区“东北寨式”金矿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何虹 金川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6-44,共9页
据“东北寨式”金矿的成矿模式 ,结合松潘地区的成矿条件、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以及资料水平和工作程度等 ,选择“有利因素相关法”对本区内 334资源量进行了远景预测 ,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该方法实际上可归入“矿床模拟估计法”中 ,其主要... 据“东北寨式”金矿的成矿模式 ,结合松潘地区的成矿条件、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以及资料水平和工作程度等 ,选择“有利因素相关法”对本区内 334资源量进行了远景预测 ,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该方法实际上可归入“矿床模拟估计法”中 ,其主要原理是 :通过对已知对象的研究 ,阐明控矿因素 (地质变量 )与矿产资源量之间的关系 ,建立一定矿床类型的矿产储量与地质条件之间的定量关系 (定量预测模型 )。将其移植到地质条件类似的预测区应用时 ,只要预测区上获得预测模型中相同的地质变量及其相同的数据类型值 ,代入模型 ,就可估算预测区内的矿产资源量。预测结果 ,在松潘地区 ,“东北寨式”金矿可望增长的 3341资源量约为 81吨 ,3342 资源量约 6 5 .9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利因素相关法 松潘地区 “东北寨式”金矿 资源评估 资源量 评估方法
下载PDF
1960-2015年岷江上游松潘县降水变化与旱涝灾害 被引量:1
5
作者 侯雨乐 赵景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5期685-693,共9页
利用岷江上游松潘县等站点的降水观测资料,分析1960—2015年间松潘县的降水变化特征,并基于SPI指数及其旱涝等级划分标准,采用M-K突变检验、功率谱及小波分析、R/S趋势分析等方法,探究岷江上游区降水规律、旱涝灾害及成因等问题.结果表... 利用岷江上游松潘县等站点的降水观测资料,分析1960—2015年间松潘县的降水变化特征,并基于SPI指数及其旱涝等级划分标准,采用M-K突变检验、功率谱及小波分析、R/S趋势分析等方法,探究岷江上游区降水规律、旱涝灾害及成因等问题.结果表明:1960—2015年松潘县降水序列的气候变化倾向率是1.09 mm/Da,年降水量总体上呈现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存在约5.75、8.5和10~15 a的震荡变化周期.2013年松潘县降水发生突变,转为增多趋势.近55 a松潘地区旱涝频繁发生,1960—1969年、1984—2012年是少雨干旱期,但是1990年以后旱涝频率增大.1970—1983年是多雨洪灾多发期.2013年以来洪灾多发.夏季风活动强弱是引发旱涝灾害的主要成因,在年降水距平值变化显著的年份都有较大旱涝灾害发生,降水过度集中时也会出现洪灾.未来几年本区降水仍是增多趋势,加上极端气候事件多发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洪灾发生概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县 降水突变 标准化降水指数 旱涝灾害
下载PDF
平武-松潘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3
6
作者 徐明专 彭大勇 《四川地质学报》 2017年第3期514-518,共5页
依据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资料,分析研究了平武-松潘地区水系沉积物元素背景特征、不同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单元素异常特征、元素共生组合特征、综合异常特征等,并优选了找矿远景区,指明了找矿方向。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测量 找矿远景区 找矿方向 平武-松潘地区
下载PDF
内地化进程中四川藏区民居建筑环境适应性的演变——以松潘地区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仲亮 《城市建筑》 2014年第21期275-276,共2页
本文对松潘地区民居建筑抵御自然灾害措施的演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从建筑材料、结构、节点、加固措施等多个角度,具体说明了建筑对自然灾害的防御机制与其演变过程。
关键词 松潘地区 建筑结构 演变特征
下载PDF
树轮宽度记录的松潘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金建 邵雪梅 +1 位作者 李媛媛 秦宁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446-1458,共13页
利用采自四川省松潘县境内3个样本点的冷杉树轮样本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STD),并合并成了区域年表(RC). 与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该地区树木径向生长主要受到温度的限制,树轮年表与多个月份的气温相关显著,其中,区域年... 利用采自四川省松潘县境内3个样本点的冷杉树轮样本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STD),并合并成了区域年表(RC). 与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该地区树木径向生长主要受到温度的限制,树轮年表与多个月份的气温相关显著,其中,区域年表与前一年9月至当年8月(P9C8)平均气温的相关最高(r=0.576,P〈0.0001). 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域年表重建了松潘地区1701年以来的年平均气温变化,重建方程稳定,其方差解释量达33.2%(R^2adj=32%,N=59,F=28.33). 重建结果显示,在过去310 年间,该地区先后经历了8个偏暖阶段和7个偏冷阶段. 通过时空相关分析,表明重建序列具有较好的时空代表性. 此外,重建结果不仅通过了统计检验,还得到了海螺沟冰川末端变化、周边地区其他树轮资料重建的温度结果以及气象灾害历史记录的验证,证实了重建序列的可靠性. 多窗谱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气温变化存在显著的2-3 a,26 a,准33 a和准40 a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松潘 年平均气温 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