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试析夏目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 |
李光贞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17
|
|
2
|
夏目漱石“则天去私”理念及其时代性阐释——以小说《明暗》为中心的考察 |
陈雪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3
|
卓尔不群,历久弥新——重读、重释、重译夏目漱石的《文学论》 |
王向远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4 |
3
|
|
4
|
梦窗疏石庭园建设思想的嬗变轨迹与文化表征 |
王川
|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
2013 |
1
|
|
5
|
从小说《门》看夏目漱石作品中近代知识人的内心孤独 |
马岩
|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
2009 |
3
|
|
6
|
梅娘对夏目漱石的借鉴与超越 |
黎跃进
刘静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7
|
从夏目漱石青少年时期论文看其基本精神结构的形成 |
张小玲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0 |
|
8
|
用语言研究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尝试及理论思考——以分析夏目漱石的小说《心》等作品为例 |
魏育邻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9
|
作为“符号”的中国——从《诺门罕的钢铁墓场》看村上春树中国观之内涵 |
张小玲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0 |
|
10
|
文化“边缘人”视角与新女性的“神秘”气质——以夏目漱石小说《三四郎》为例 |
陈雪
|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
2013 |
0 |
|
11
|
明治文学中典型的“多余人”——论夏目漱石笔下代助的时代性特质 |
陈雪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2
|
中国古代文学观照下的夏目漱石汉诗解读 |
赵海涛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3
|
漱石文学与武士道 |
谭艳红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14
|
试析《哥儿》与《围城》的共同点——以对教育制度的批判为中心 |
孙绍红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15
|
夏目漱石汉诗与“非人情” |
李玉双
|
《学术探索》
CSSCI
|
2012 |
2
|
|
16
|
夏目漱石与禅 |
高镝
|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17
|
评“哥儿”形象的人格魅力——夏目漱石自身的写照 |
向洁
|
《琼州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8
|
试论《三四郎》的朴素之美 |
张彤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9
|
日本近代汉文学的现代性品格初探 |
王广生
|
《国际汉学》
CSSCI
|
2020 |
1
|
|
20
|
西洋的“自我”与儒家的“道义”——夏目漱石小说中的个人主义思想 |
杨雯雯
|
《日本问题研究》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