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Potential Factors on South Atlantic Magnetic Anomaly
1
作者 Marilia Hagen Anibal Azevedo 《Open Journal of Earthquake Research》 2024年第1期1-26,共26页
The first part of this investigation analyzes the deep earthquake occurrences in Nazca subducting under South America. The depth taken is to get information about possible influences from the unknown materials and for... The first part of this investigation analyzes the deep earthquake occurrences in Nazca subducting under South America. The depth taken is to get information about possible influences from the unknown materials and formations under the crust. The result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malleable material, which is unbreakable and, therefore, unable to trigger earthquakes. The structure of those elements is diamagnetic, attracting ionized particles from the Van Allen belt region in the ionosphere. The charged particles travel towards Earth’s surface, enhanced during the geomagnetic storms. The South Atlantic Magnetic Anomaly (SAMA) found that the deformation suffered by the anomaly moving from South Africa to South America is, possibly due to a bulge of unknown flexible material buried underneath the oceanic and continental crust. The continental part is strengthening in weakness because the background also has a high amount of diamagnetic material in this region, and it would not happen over the Atlantic Ocean, where part of the deformation is pla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Deep Earthquakes (UDQ) DIAMAGNETISM south atlantic Magnetic anomaly (SAMA)
下载PDF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ionospheric dynamo region inside the South Atlantic Anomaly 被引量:2
2
作者 SiQi Yi XiaoJun Xu +5 位作者 ZiLu Zhou Qing Chang Xing Wang Lei Luo PeiShan He Hui Li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SCD 2023年第1期84-92,共9页
The South Atlantic Anomaly(SAA)is a region where the geomagnetic field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area.On the basis of the models of CHAOS-7.8,Mass Spectrometer Incoherent Scatter Model(NRLMSI... The South Atlantic Anomaly(SAA)is a region where the geomagnetic field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area.On the basis of the models of CHAOS-7.8,Mass Spectrometer Incoherent Scatter Model(NRLMSISE-00),and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 2016(IRI-2016),we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lower and upper boundaries of the ionospheric dynamo region inside the SAA.In the ionospheric dynamo region,electrons are coupled with magnetic field lines,whereas ions are decoupled from magnetic field lines.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onospheric dynamo region inside the SAA is higher and larger than that outside the SAA.We also studied the boundary variations of the dynamo region inside the SAA depending on the seasons and solar activities.We found that the dynamo region inside the SAA is the highest and largest in the summer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t solar maximum.The larger and higher altitude range of the ionospheric dynamo region in the SAA can contribute to the stronger ionospheric currents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atlantic anomaly ionospheric dynamo region IONOSPHERE
下载PDF
South Atlantic Anomaly Seasonal Seismicity during Two Solar Cycles 被引量:1
3
作者 Marilia Hagen Anibal Azevedo 《Open Journal of Earthquake Research》 2020年第4期307-322,共16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olar cycles and season fluctuations on earthquakes, in a location named South Atlantic anomaly. The area used herein is delimited 0N, ?50S, 40E, ?90W, and is th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olar cycles and season fluctuations on earthquakes, in a location named South Atlantic anomaly. The area used herein is delimited 0N, ?50S, 40E, ?90W, and is the region with the Earth’s lowest magnetic field, which allows a higher number of ionized particles to reach the ionosphere. The period chosen is 1996-2018, comprising two Solar Cycles and the respective solar maxima in 2000 and 2014. The first results pointed out that occurrences of swarm location depending from the depth search. Shallow earthquakes developed swarms near the shorelines and deep depth inl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tatistically evaluate the changes in the earthquakes increases. The outcome resolutions showed Summer and Fall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easons for tremors in this region. The period analyzed have an extended solar minimum occurred 2003-2010, we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earthquakes occurrences under the South Atlantic anoma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atlantic anomaly Solar Cycles SEASONS EARTHQUAKES
下载PDF
South Atlantic Anomaly, Ionospheric Signals from Seismic Events
4
作者 Marilia Hagen Anibal Azevedo 《Natural Science》 2020年第3期162-173,共12页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most significant events that occurred in the period 1996-2018 located under the South Atlantic Anomaly (SAA), where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s weaker and the trapped par...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most significant events that occurred in the period 1996-2018 located under the South Atlantic Anomaly (SAA), where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s weaker and the trapped particles during the geomagnetic storms suffer decay over time. The time examined corresponds to the Solar Cycles 23 and 24;the area covered is defined by the following coordinates: 0N,?-50S, 40E,?-90W. Some significant events in this region reported Very Low Frequency (VLF) and Ultra Low Frequency (ULF) waves before the event, varying from minutes, hours, and even weeks before the earthquakes. Our study searches for a mechanism to explain why the crust creates electromagnetic signs detected at the ionosphere. Piezoelectric currents flow on the crust, combining with the magnetic field lines, temporarily producing pre-seismic electromagnetic pulses that are detected at the ionosphere prior to the events. The mechanism that allows electromagnetic signs to be detected at the ionosphere is also elucidated. These signs are brief, and they will cease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shock or shortly thereafter. However, some features contribute to making the signs impossible to detect, involving crust materials, location, magnitude, and depths. We suggest that these ionospheric events could happen for other kinds of hazard events, such as Volcan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atlantic anomaly IONOSPHERE SIGNS Earthquake Prediction
下载PDF
Evolution of electron“zebra stripes”in the South Atlantic Anomaly:Initial observations from Macao Science Satellite-1
5
作者 LIU Ying ZONG QiuGang +2 位作者 ZOU Hong YE YuGuang SUN YiXi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3344-3353,共10页
“Zebra stripes”denote banded structures characterized by periodic peaks and valleys in the spectrograms of energetic electrons in the Earth's inner radiation belt and slot region.In contrast to previous investig... “Zebra stripes”denote banded structures characterized by periodic peaks and valleys in the spectrograms of energetic electrons in the Earth's inner radiation belt and slot region.In contrast to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primarily grounded in equatorial observations,this study presents two events exhibiting the evolution of electron zebra stripes within the South Atlantic Anomaly,as observed from the Macao Scientific Satellite-1 in low Earth orbit.Our findings affirm that the structural and evolutionary features of zebra stripes in both events accord with the drift echo hypothesis.The start time extrapolated from the electron spectrograms correlates with substorm onsets,consistent with prior conclusions.Notably,the duration of zebra stripe evolution during the event of June 5–6,2023,reaches an impressive 34.7 h,a markedly longer interval than findings from the Van Allen Probes.This discrepancy suggests that the observed lifetime of electron zebra stripes may not inherently reflect natural limitations but could be constrained by instrumental capabilities.The results implicate that high-energy-resolution detectors have the potential to significantly enhance our capacity to scrutinize the dynamics of the radiation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bra stripe inner radiation belt energetic electron south atlantic anomaly Macao Science Satellite large-scale electric field
原文传递
南大西洋地磁异常区的长期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岳铫辰 魏勇 +3 位作者 高佳维 何飞 戎昭金 王誉棋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6期693-704,共12页
南大西洋地磁异常区(South Atlantic Anomaly,SAA)是如今地球磁场最显著的结构特征之一,区域内存在磁场强度弱、辐射高、高能粒子通量增加等特点,并且该区域在近百年来持续进行向西漂移和面积扩张.SAA的长期变化影响了近地空间环境,反... 南大西洋地磁异常区(South Atlantic Anomaly,SAA)是如今地球磁场最显著的结构特征之一,区域内存在磁场强度弱、辐射高、高能粒子通量增加等特点,并且该区域在近百年来持续进行向西漂移和面积扩张.SAA的长期变化影响了近地空间环境,反映了地球深部动力学特征,是研究地球磁场发电机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地磁场表现出偶极子能量不断减弱、非偶极子能量正在增加的趋势,SAA表现出比历史时期更迅速的变化速度,各向异性有所增加,并出现了次级异常中心,这些新的变化说明SAA的演化可能进入了新的时期,引发人们对SAA长期演化规律以及未来演化趋势的关注和探讨.本文将结合古地磁与现代地磁模型研究结果,对SAA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演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对SAA的成因进行综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磁场 南大西洋地磁异常区 地球磁场长期变化
下载PDF
风云一号C星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及SAA区粒子辐射实测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保权 朱光武 +2 位作者 王世金 梁金宝 王春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54-958,共5页
FY 1C星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能够实现对质子能谱、电子积分通量及重离子成分的同时测量 .在第 2 3周太阳活动峰年期间 ,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对 86 0km高度的南大西洋负磁异常区高能粒子辐射进行了长达 3年的连续探测 .本文根据实测结果 ,... FY 1C星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能够实现对质子能谱、电子积分通量及重离子成分的同时测量 .在第 2 3周太阳活动峰年期间 ,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对 86 0km高度的南大西洋负磁异常区高能粒子辐射进行了长达 3年的连续探测 .本文根据实测结果 ,得出了南大西洋负磁异常区粒子辐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 南大西洋负磁异常区 粒子辐射
下载PDF
SAA区对CCD相机探测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盛蕾 张科科 +1 位作者 胡海鹰 李宗耀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7-32,共6页
我国于2013年7月发射的天基空间碎片探测技术科学试验卫星,其在经过南大西洋异常区(SAA)时,所获取的图像数据出现异常。本文对星上CCD相机分别在非SAA区和SAA区时所拍摄图像的噪声,特别是其中的活像素点噪声和热像素点噪声的变化情况进... 我国于2013年7月发射的天基空间碎片探测技术科学试验卫星,其在经过南大西洋异常区(SAA)时,所获取的图像数据出现异常。本文对星上CCD相机分别在非SAA区和SAA区时所拍摄图像的噪声,特别是其中的活像素点噪声和热像素点噪声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CCD相机的探测性能受SAA影响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SAA区所拍摄的图像噪声值较非SAA区增加了5个电子,噪声中包含大量的活像素点和热像素点噪声,由于热像素点的长期存在性,对CCD相机的探测性能产生永久性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异常区 活像素 热像素 虚假信号 CCD探测性能
下载PDF
南大西洋地磁异常区的辐射环境与低轨卫星粒子辐射通量计算 被引量:8
9
作者 焦维新 濮祖荫 +1 位作者 方晓华 傅绥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3-168,共6页
利用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90,分析了南大西洋异常(SAA)区磁场变化的特征,计算了低轨卫星轨道积分粒子辐射通量及其随年代的变化。结果表明,在SAA上空,同一高度上的磁场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粒子辐射通量随时间的推... 利用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90,分析了南大西洋异常(SAA)区磁场变化的特征,计算了低轨卫星轨道积分粒子辐射通量及其随年代的变化。结果表明,在SAA上空,同一高度上的磁场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粒子辐射通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对不同高度的卫星,轨道积分粒子辐射通量随年代的变化相差很大,低轨(<1000km)卫星的变化明显,而>1000km时变化很小.粒子辐射通量随时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SAA区的磁壳结构畸变和“移动”,因此,计算不同年代的轨道粒子辐射通量,应使用同年代的磁场模型。近期卫星测量结果表明,这一论断与观测相符。本文提供的计算轨道积分粒子通量方法,结果的可靠性较高,对卫星的合理设计,载人飞船的辐射防护以及卫星的正常运行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 地磁异常 粒子辐射通量 卫星轨道
下载PDF
基于天基光学探测图像初析南大西洋异常区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科科 李宗耀 +2 位作者 胡海鹰 朱振才 杨根庆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40,49,共9页
文章针对目前在轨运行的高灵敏度探测类可见光遥感器经过南大西洋异常区(south Atlantic Anomaly,SAA)时出现的探测能力降低、目标无法识别等现象,通过卫星在轨获取的SAA天基探测图像研究图像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机理;提出了基于CCD探测器... 文章针对目前在轨运行的高灵敏度探测类可见光遥感器经过南大西洋异常区(south Atlantic Anomaly,SAA)时出现的探测能力降低、目标无法识别等现象,通过卫星在轨获取的SAA天基探测图像研究图像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机理;提出了基于CCD探测器固有暗像元区的图像特征变化开展SAA影响评估的方法,根据在轨图像暗像元区的均值和标准差、图像区的热像素及活像元等特征参数的统计分析,判断经过SAA过程中连续获取的图像中出现显著影响时的拐点,通过曲线拟合估算出该轨道高度的SAA空间分布特征和边界,依此进一步提出利用在轨天基探测图像给出测量影响该轨道高度卫星SAA区域边界的简单方法;最后,基于SAA对天基探测器件的影响分析结果和认识,给出了高灵敏度探测类卫星避免或消除SAA影响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文章采用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方法为提升SAA对天基探测影响的认识,以及下一步有效开展空间碎片探测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异常区 高能粒子 暗像元 热像素 活像元 天基探测 卫星
下载PDF
漂移壳追踪方法与内辐射带的长期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方晓华 濮祖荫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0-158,共9页
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如何改变辐射带结构,如何在当前年代下恰当地使用AE-8/AP-8模型,目前国内外对此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们在物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当前年代下使用辐射带模型AP-8的漂移壳追踪方法DSTM(DriftShellThacingMetho... 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如何改变辐射带结构,如何在当前年代下恰当地使用AE-8/AP-8模型,目前国内外对此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们在物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当前年代下使用辐射带模型AP-8的漂移壳追踪方法DSTM(DriftShellThacingMethod).计算结果表明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对内辐射带的通量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30-40年来,南大西洋通量异常区中心位置向西和向北发生偏移,高粒子辐射区域的范围扩大.在辐射带内边缘,由于漂移壳偏移,造成辐射强度显著改变,同一空间点的通量值最多可相差到3-4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移壳 南大西洋异常区 内辐射带长期变化 DSTM
下载PDF
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及其机理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集云 霍利微 +3 位作者 宋超辉 刘樱 陈君芝 庆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3-302,共10页
利用HadiSST资料、CMAP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北大西洋(Northern Tropical Atlantic,NTA)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与南海夏季风(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的联系及可能机... 利用HadiSST资料、CMAP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北大西洋(Northern Tropical Atlantic,NTA)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与南海夏季风(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的联系及可能机制。观测分析表明,夏季NTA海温异常与SCSSM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TA海温正异常时,北半球副热带东太平洋至大西洋区域存在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热带大西洋(热带中太平洋)地区产生异常上升(下沉)运动,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出现反气旋环流异常,该反气旋环流异常西侧的南风异常使得SCSSM增强。利用春季NTA指数、东南印度洋海温异常指数、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指数、南太平洋经向模(South Pacific Ocean Meridional Dipole,SPOMD)及Niňo3.4指数构建了SCSSM季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后报与观测的SCSSM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81,表明该模型可较好预测SCS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北大西洋 海温异常 南海夏季风 机制
下载PDF
DEMETER卫星观测的超低频电场扰动预处理方法及震例应用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欧阳新艳 申旭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0-829,共10页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超低频(ULF)电场波形,本文提出了更简单易实施的ULF电场扰动预处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文献中已报道的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地震前的ULF电场扰动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已报道的20°S—40°S...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超低频(ULF)电场波形,本文提出了更简单易实施的ULF电场扰动预处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文献中已报道的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地震前的ULF电场扰动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已报道的20°S—40°S地磁纬度带内的ULF电场扰动并非仅出现在最靠近震中的半轨道,而是出现在较大的经度范围内.大范围ULF电场扰动的区域正好位于南大西洋异常区,很可能受到该区域异常磁场的影响.南大西洋异常中心区域的ULF电场扰动表现出共轭特征,即在南北地磁纬度20°—40°范围内ULF电场均出现约5mV/m的扰动,北纬地区的ULF电场扰动幅度相比南纬地区更小.而在南大西洋异常中心区域外的ULF电场扰动则仅在20°S—40°S地磁纬度带内出现,在其共轭区并未观测到ULF电场扰动.这可能是由于南大西洋异常中心区域外的ULF电场扰动幅度比中心区域更小所致,在电离层中由于碰撞效应更易被衰减,因此ULF电场扰动无法传播至其共轭区.本文的方法和结果可为后续更全面地分析卫星在电离层高度记录的ULF电场扰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超低频(ULF)电场扰动 南大西洋异常区
下载PDF
低高度内辐射带高能质子空间分布位形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乐贵明 叶宗海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8-285,共8页
利用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式(IGRF模式)分析了1970—2000年低高度南大西洋负磁异常区位形的漂移与变化,给出了几个高度异常区中心位置磁场强度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利用带电粒子的运动学方程,简要分析了低高度辐射带高能粒子的运动,得出在... 利用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式(IGRF模式)分析了1970—2000年低高度南大西洋负磁异常区位形的漂移与变化,给出了几个高度异常区中心位置磁场强度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利用带电粒子的运动学方程,简要分析了低高度辐射带高能粒子的运动,得出在低高度,磁场是决定辐射带高能粒子空间强度与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低高度辐射带空间分布位形的变化特征应该与低高度南大西洋负磁异常区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低高度南大西洋负磁异常区的特征可以作为低高度辐射带空间分布位形的一个初步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辐射带 高能质子 空间分布 分布位形 磁场强度 南大西洋
下载PDF
太阳周期活动对低高度内辐射带高能质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师立勤 林瑞淋 +1 位作者 刘四清 郑惠南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4-811,共8页
利用NOAA-15卫星1998年到2011年近13年的高能质子全向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一个太阳活动周内,低高度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的分布变化特性及其物理原因,比较了观测结果与AP8模型的不同.研究表明,低高度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与太阳活动水... 利用NOAA-15卫星1998年到2011年近13年的高能质子全向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一个太阳活动周内,低高度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的分布变化特性及其物理原因,比较了观测结果与AP8模型的不同.研究表明,低高度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与太阳活动水平的反相关关系与磁壳参数L值及磁场B值有关;L值越低,B值越大的空间点,其高能质子通量与太阳活动水平的反向相关性越明显.高能质子通量随太阳活动水平的变化存在明显滞后现象,L值越高、B值越小的空间点,滞后现象就越明显,滞后严重时可以达到一年左右的时间;这种滞后现象反映出低高度内辐射带高能质子的源与损失达到平衡是一个中长期过程.通过与AP8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利用AP8模型时,仅考虑地磁场长期变化对质子通量的影响可能会夸大低高度内辐射带局部高能质子通量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质子 辐射带 太阳活动 南大西洋异常区
下载PDF
点在球面多边形内外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跃 陈黎 卢宇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2011年第4期354-357,共4页
精确判断卫星进出南大西洋辐射异常区(SAA)对于保护卫星上重要仪器、延长卫星寿命和制定观测计划至关重要,这就是所谓点定位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判定球面上一点P是否位于指定的球面区域R内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把球面简化为平面,研究... 精确判断卫星进出南大西洋辐射异常区(SAA)对于保护卫星上重要仪器、延长卫星寿命和制定观测计划至关重要,这就是所谓点定位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判定球面上一点P是否位于指定的球面区域R内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把球面简化为平面,研究点与平面多边形的关系。但SAA区域为球面上的区域,用平面简化得出的点定位误差较大。提出判断点在球面区域内外的算法,处理了可能出现的奇异情况,实现了点在球面区域内的准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面多边形 内外点判断 南大西洋异常区
下载PDF
基于SAMPEX卫星观测的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质子动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吕景天 张效信 +2 位作者 林瑞淋 何飞 蒋勇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利用SAMPEX卫星1992年7月至2004年6月19<sup>2</sup>7 MeV高能质子数据对南大西洋异常区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质子分布随高度及F<sub>10.7</sub>的变化十分显著.在540士25 km高度上,地磁... 利用SAMPEX卫星1992年7月至2004年6月19<sup>2</sup>7 MeV高能质子数据对南大西洋异常区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质子分布随高度及F<sub>10.7</sub>的变化十分显著.在540士25 km高度上,地磁较为平静时期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质子微分通量随着F<sub>10.7</sub>的增大而减小,同时在F<sub>10.7</sub>≥115 sfu时减小趋势较为平缓.对中等及以上磁暴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磁暴期间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质子微分通量和SYM-H指数的绝对值存在明显的反相关关系,且地磁暴对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质子微分通量存在明显的持续影响效应.磁暴发生期间高能质子微分通量明显减少.磁暴恢复相及其之后高能质子微分通量呈现较为显著的恢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辐射带 南大西洋异常区 磁暴 高能质子微分通量 F10.7指数
下载PDF
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质子通量南北向差异 被引量:1
18
作者 闫兴亚 陈鸿飞 +2 位作者 于向前 邹鸿 施伟红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8-896,共9页
利用2012年8月NOAA N15,N16,N17,N18卫星中能质子和电子探测器(MEPED)〉6.9 MeV质子能档的数据,研究了800 km高度处南大西洋异常区(SAA)质子分布的南北方向差异.数据显示,质子计数率沿经线随纬度的变化近似满足高斯分布,且向南运动... 利用2012年8月NOAA N15,N16,N17,N18卫星中能质子和电子探测器(MEPED)〉6.9 MeV质子能档的数据,研究了800 km高度处南大西洋异常区(SAA)质子分布的南北方向差异.数据显示,质子计数率沿经线随纬度的变化近似满足高斯分布,且向南运动的质子多于向北运动的质子.MEPED具有0°和90°两个探测方向,可对质子投掷角分布进行估算,从而消除在探测南向和北向质子时探测器方向角偏差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经度40°W、纬度13°S至23°S位置上,仍然存在南向质子比北向质子多20%~30%的现象.其原因可能与地磁异常使南向质子镜像点更低,更多质子散射进入大气层沉降有关.分析还发现,南大西洋异常区质子通量存在地方时变化.日侧比夜侧强约20%,这可能是由于地磁场日变化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投掷角分布 南大西洋异常区 内辐射带
下载PDF
辐射带AP9模式在南大西洋异常区的系统性量化评估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杰 方涵先 +4 位作者 王世金 王栖溪 翁利斌 敬文琪 郭哲 《空间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5-402,共8页
针对目前辐射带AP9模式量化评估不够系统的问题,基于F_(10.7)指数确定高、中、低太阳活动水平,以三种太阳活动水平条件下NOAA-15观测的140~500 MeV的全向质子通量为参考数据,以南大西洋异常区为对比区域,定义边界吻合度和大小量级差为... 针对目前辐射带AP9模式量化评估不够系统的问题,基于F_(10.7)指数确定高、中、低太阳活动水平,以三种太阳活动水平条件下NOAA-15观测的140~500 MeV的全向质子通量为参考数据,以南大西洋异常区为对比区域,定义边界吻合度和大小量级差为评估指标,将辐射带AP9模式分别与AP8模式和参考数据进行对比,对AP9模式进行系统性量化评估.结果表明,AP8和AP9模式均能重构出南大西洋异常区,但AP8模式重构的南大西洋异常区轮廓与观测结果更为吻合.平均而言,AP8和AP9模拟结果均比观测值高,AP8比AP9更接近观测值.太阳活动水平越低,AP9与观测之间的差距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9辐射带模式 评估 南大西洋异常区
下载PDF
FY-3A观测的次南大西洋异常区形成机理
20
作者 马杰 薛炳森 +5 位作者 方涵先 翁利斌 周雅琴 夏际炉 卢晓姗 孙志强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5,共7页
研究FY-3A卫星观测到的内辐射带质子通量分布,发现3~5 MeV能道出现除南大西洋异常区以外的第二个异常区.该异常区是一个质子通量的次极值区,由于该质子通量极值区比主南大西洋异常区强度弱、面积小,因此称之为次南大西洋异常区.通过在... 研究FY-3A卫星观测到的内辐射带质子通量分布,发现3~5 MeV能道出现除南大西洋异常区以外的第二个异常区.该异常区是一个质子通量的次极值区,由于该质子通量极值区比主南大西洋异常区强度弱、面积小,因此称之为次南大西洋异常区.通过在主南大西洋异常区和次南大西洋异常区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点进行研究,发现内辐射带质子通量随投掷角近似呈正态分布,当投掷角在90°附近时,质子通量出现极大值;当投掷角大于120°或者小于60°时,质子通量几乎为零.此外,主南大西洋异常区质子通量在各个能道均为完全各向异性,次南大西洋异常区质子通量随着能道增高逐渐趋于各向同性.通过NOAA观测数据对此规律进行了验证,并由此解释了次南大西洋异常区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3A 次南大西洋异常区 投掷角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