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Pha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e Holocene? 被引量:2
1
作者 GE Qian XUE Zuo +2 位作者 YAO Zhigang ZANG Zhengchen CHU Fengyo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75-183,共9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during the Holocene is complicated and remains controversial.In this study,analysis of grain size and benthic foraminif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during the Holocene is complicated and remains controversial.In this study,analysis of grain size and benthic foraminiferal oxygen isotope,as well as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C dating was performed on a sediment core retrieved from the newly revealed muddy deposit o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The history of the EAWM and EASM were reconstructed for the last 8200 a BP.Further analysis in conjunction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paleo-climate proxies reveal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WM and EASM during the Holocene is more complex than a simple and strict anti-phase one-bo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identified.The EAWM and EASM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around 7500,4800,4200,3200,and 300 a BP(cooling periods),whil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round 7100,3700,and 2100 a BP(warm periods).In particular,both the EAWM and EASM intensified during the three positive correlation periods.However,we also fou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sub-monsoons is anti-phase during the final phase of particularly hot periods like Holocene Optimum and Medieval warm period.The possible impact from variations of solar irradia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WM and EASM wa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size oxygen isotope south china sea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HOLOCENE
下载PDF
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因子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陈隽 金祖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19-32,共14页
通过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和偏晚年前期冬春季东亚地区的环流、积雪及海温等要素特征的诊断分析,揭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早晚与前期冬季东亚大气环流、热带对流、热源及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分布有密切联系,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 通过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和偏晚年前期冬春季东亚地区的环流、积雪及海温等要素特征的诊断分析,揭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早晚与前期冬季东亚大气环流、热带对流、热源及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分布有密切联系,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前期有冬季风偏强、高原积雪偏少,海洋大陆地区的对流活跃、热源增强及 La Nina型海温分布等主要特征;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年的前期特征则基本相反。根据 1997~1998年冬春环流、积雪及海温等的特征作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预测,其结果与1998年的实况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环流异常 海温异常 积雪 活动机理
下载PDF
近50余年来南海西沙海域冬季风强度的变率 被引量:2
3
作者 彭子成 陈特固 +3 位作者 聂宝符 刘桂建 贺剑峰 程继满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21-726,共6页
采用南海西沙永兴岛海洋观察站1958~1997年12~2月实测的北东向冬季风风速的平均值作为冬季风强度指数(WMI),与南海北缘滨珊瑚的相应年月份的实测δ18O平均值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WMI(m/s)=-4.913-2.138δ18O(‰),r=0.83,n=40... 采用南海西沙永兴岛海洋观察站1958~1997年12~2月实测的北东向冬季风风速的平均值作为冬季风强度指数(WMI),与南海北缘滨珊瑚的相应年月份的实测δ18O平均值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WMI(m/s)=-4.913-2.138δ18O(‰),r=0.83,n=40.在计算(后报)所得的1944~1997年代际变化序列中,WMI在40~60年代呈下降趋势,70年代略有上升,而80~90年代又呈下降趋势.在年际变化序列中,WMI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所得线性回归方程为WMI=79.67-0.0377 Year,r=0.68,n=54.由斜率看出,WMI每10年平均下降约0.4 m/s.用Daniell功率谱法分析,近54年来WMI的变化存在2.5~7年的周期,与季风的QBO周期为2~2.4年,以及ENSO活动的3~8年周期密切相关.WMI连续下降的趋势是与全球持续变暖相映,南海海域冬季风强度的变化受到了全球变化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 强度 周期 珊瑚 Δ^18O 线性回归方程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上新世晚期东亚冬季风增强的同位素和有孔虫证据 被引量:21
4
作者 翦知湣 汪品先 +2 位作者 赵泉鸿 成鑫荣 王吉良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1-469,共9页
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 1 48站进行稳定同位素和有孔虫分析 ,采用多种替代性指标 ,追溯上新世晚期以来东亚冬季风的演变。发现约 3 1~ 2 2MaB .P .之间 ,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的δ13C值显著降低 ,而Neogloboquadrinadutert... 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 1 48站进行稳定同位素和有孔虫分析 ,采用多种替代性指标 ,追溯上新世晚期以来东亚冬季风的演变。发现约 3 1~ 2 2MaB .P .之间 ,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的δ13C值显著降低 ,而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大 ,指示冬季风急剧增强 ,并伴随表层海水温度的降低和古生产力的增高。此后 ,冬季风还有几次明显的增强 ,特别是在约 1 7MaB .P .,1 .3MaB .P .,0 .9MaB .P .,0 .6MaB .P .和0 2MaB .P .。频谱分析揭示冬季风主要受冰盖体积大小的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上新世晚期 同位素 有孔虫 南海 频谱分析 太阳辐射量 海水温度
下载PDF
南海湖泊沉积物中的陆源粉尘记录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毅 孙立广 +2 位作者 罗宇涵 孙松 王玉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共8页
对采集于南海西沙东岛"牛塘"的湖泊沉积柱(DY6)进行元素、粒度、显微成像、扫描电镜及场发射能谱分析。元素分析结果表明,Ti、Al元素在沉积柱中的含量远高于3个主要沉积端元(珊瑚砂、鸟粪和植物),具有外源的特征,在Ti和Al的... 对采集于南海西沙东岛"牛塘"的湖泊沉积柱(DY6)进行元素、粒度、显微成像、扫描电镜及场发射能谱分析。元素分析结果表明,Ti、Al元素在沉积柱中的含量远高于3个主要沉积端元(珊瑚砂、鸟粪和植物),具有外源的特征,在Ti和Al的高值层位中存在较多不溶于酸的粉尘颗粒,与春季合肥地区收集到的北方风尘颗粒形貌特征相近,粒径相对较小,也与季风携带沉降于朝鲜半岛和南海北部海域的风尘形貌相似;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粉尘颗粒物成分以硅酸盐岩和石英为主,很可能是东亚冬季风携带下源自亚洲大陆的沉积;沉积物中Ti和Al的含量变化可以用于指示历史时期南海中北部海域陆源粉尘颗粒的沉降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陆源粉尘 东亚冬季风 南海
下载PDF
MJO对我国南海冬季风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周群 黄焕卿 《海洋预报》 2016年第3期9-17,共9页
利用长时间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澳大利亚气象局提供的MJO指数,研究了MJO对我国南海冬季风异常的影响和过程。结果表明,随着MJO的对流中心从西印度洋进入西太平洋,南海海面风场出现偏南风-东北风-偏南风异常的振荡现象,表明南海冬季风阶... 利用长时间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澳大利亚气象局提供的MJO指数,研究了MJO对我国南海冬季风异常的影响和过程。结果表明,随着MJO的对流中心从西印度洋进入西太平洋,南海海面风场出现偏南风-东北风-偏南风异常的振荡现象,表明南海冬季风阶段性的间断和活跃,最明显的偏南风异常和东北风异常分别位于MJO第8—2位相和第5—6位相。通过合成MJO各位相下500 h Pa东亚大槽异常和200 h Pa东亚急流异常,我们进一步证实南海冬季风活跃期(MJO第5—6位相),东亚大槽加深,高空急流加强,我国华南沿海上空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东南边缘的引导气流利于冷空气南下直达南海。相反,在南海冬季风间断期(MJO第8—2位相),东亚大槽和高空急流均减弱,不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对200 h Pa垂直速度的分析表明,MJO深对流活动的东移,调整东亚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在高空表现为反气旋/气旋式环流异常交替发展东移,最终消失在北太平洋地区。一方面通过科氏力的作用,引起东亚高空急流的异常,进而影响东亚大槽的位置和强度,从而影响冷空气的南下;另一方面直接加剧南海海面风场异常的南北向振荡。因此,在做南海冬季风季内变化特别是大风天气过程的延伸期预报时,热带MJO活动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因子考虑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 东亚大槽 南海冬季风 延伸期预报
下载PDF
更新世以来南海表层水温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丽 陈宇星 +1 位作者 王慧 贺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共7页
南海南部2Ma以来古温度记录显示该海域更新世以来海水表层温度的不断降低,并且以冰期降低为特征,间冰期温度变化不大。南海南北经向表层海水温差的大小,反映了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2 Ma以来的温差变化说明东亚冬季风在中更新世之前的... 南海南部2Ma以来古温度记录显示该海域更新世以来海水表层温度的不断降低,并且以冰期降低为特征,间冰期温度变化不大。南海南北经向表层海水温差的大小,反映了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2 Ma以来的温差变化说明东亚冬季风在中更新世之前的持续强化,中更新世之后不断减弱,而在晚第四纪时又再次转为增强,同时叠加在长期变化趋势之上的是轨道时间尺度上冰期增强间冰期减弱的循环波动。青藏高原构造作用可能对中更新世时期东亚冬季风强化产生重要影响,而更新世以来东亚冬季风变化的整体趋势及轨道尺度变化主要受全球冰量变化和低纬ENSO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温度 经向温度梯度 东亚冬季风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1144站中更新世浮游有孔虫的千年尺度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6
8
作者 郑范 李前裕 陈木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0-786,共7页
南海北部ODP1144站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的浮游有孔虫在千年尺度上以高频率变化为主要特征.冰期旋回主要周期在0.9Ma由41ka转变为100ka,浮游有孔虫组合也随冰期旋回出现大量的冷水种.据转换函数得出的表层水降温高达10℃发生在0.9... 南海北部ODP1144站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的浮游有孔虫在千年尺度上以高频率变化为主要特征.冰期旋回主要周期在0.9Ma由41ka转变为100ka,浮游有孔虫组合也随冰期旋回出现大量的冷水种.据转换函数得出的表层水降温高达10℃发生在0.9~0.6Ma间的转型过渡期,跨越MIS22、20、18、16四大冰期.同时,温跃层深度呈阶梯式变浅,在MIS20上升至65m左右.所以,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环境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出现比末次冰期更重的δ^18O值,温跃层变浅,深水种含量降低或消失,突出了边缘海区南北气候梯度反差和冬季风在冰期增强的讯号.南海南北部的环境差异与东西太平洋的差异,共同表明低纬过程在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旋回 中更新世 气候转型 冬季风 浮游有孔虫 南海
下载PDF
近3000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在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的记录 被引量:2
9
作者 葛倩 初凤友 +1 位作者 叶黎明 许冬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62,共7页
通过对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ZJ2孔进行AMS14C测试和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敏感的粒度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该粒度指标,发现近3 000a以来东亚... 通过对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ZJ2孔进行AMS14C测试和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敏感的粒度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该粒度指标,发现近3 000a以来东亚冬季风存在8次增强的记录,与格陵兰冰芯的记录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且在其他不同区域亦能找到相对应的气候变化证据,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泥质区 东亚冬季风 沿岸流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下载PDF
南海冬季风潮背景下热带气旋诱导的近惯性振荡:Mirinae(0921)个例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万云娇 陈更新 +3 位作者 舒业强 王强 陈荣裕 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18,共8页
南海是热带气旋多发的海域,热带气旋过境在海洋上层激发的近惯性振荡近年来备受关注。文章利用一个位于南海西北部的锚定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检测到了热带气旋Mirinae由东向西横穿南海时在锚定点产生的显著的近惯性振荡。与以... 南海是热带气旋多发的海域,热带气旋过境在海洋上层激发的近惯性振荡近年来备受关注。文章利用一个位于南海西北部的锚定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检测到了热带气旋Mirinae由东向西横穿南海时在锚定点产生的显著的近惯性振荡。与以往研究热带气旋激发显著近惯性振荡的文献相较,Mirinae强度较低,移动速度较快,距离观测点较远。对ADCP所测流速进行旋转小波分析后的结果显示,处于这种条件下的Mirinae也在观测点激发了显著的近惯性振荡。研究发现,Mirinae自东向西横穿南海时,正处于南海冬季风盛行的时期,Mirinae北部旋臂与该盛行的东北季风方向一致,二者相融,东北季风强度增大,方向发生变化,间接使得主要在其控制下的观测点上方的风场在大小和方向上产生了突变,而且风速矢量随着时间也呈顺时针偏转,从而在锚定点产生显著的近惯性振荡。平板模式的结果支持这一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热带气旋Mirinae 冬季风 近惯性振荡
下载PDF
南海北部31 ka以来GDGTs组成及其对古温度和季风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磊 管红香 +3 位作者 冯俊熙 许兰芳 茅晟懿 刘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4-159,共16页
南海因受到高纬度气候、低纬度大洋以及东亚季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成为研究古温度和季风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研究QH-CL11柱状沉积物的GDGTs组成、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延伸的86个碳原子的四醚指标(TEX86H),分析南海北部GDGTs来源,并... 南海因受到高纬度气候、低纬度大洋以及东亚季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成为研究古温度和季风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研究QH-CL11柱状沉积物的GDGTs组成、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延伸的86个碳原子的四醚指标(TEX86H),分析南海北部GDGTs来源,并定量计算QH-CL11柱状沉积物记录的海洋表面温度(SST),从而探讨31 ka以来南海北部古温度变化的驱动机制。通过甲烷指数和支链/异戊二烯类指标等,确定isoGDGTs主要来自于奇古菌,适用于古温度重建。TEX86H温度显示出明显的冰期一间冰期旋回,与南海北部有孔虫和UK’37 SSTs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出现在TEX86H SST中的海因里希冷事件(H1-3)和Bφlling-Allerod暖期之前的温度大幅度上升事件(14.6 ka)反映了高纬度气候对南海的影响。南海SSTs和北太平洋MD01-2421 UK’37SST的差异(△SST5)可以用来反映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SSTs显示东亚冬季风强度在Bφlling-Allerφd暖期前增加,在新仙女木时期达到最大值,在全新世早期再次下降,然后在全新世中晚期缓慢增加,这与前人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认识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方法对重建长周期东亚冬季风强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二烯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 TEXH86 海洋表面温度 东亚冬季风强度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前期东亚冬季风异常的关系以及ENSO的作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鹏 陈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1-412,共12页
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和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并探讨了ENSO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弱冬季风之后的南海地区5月有异常东风、降水偏少,对应于夏季风爆发偏晚;强冬季风之后则相反;但上述关系并不十分... 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和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并探讨了ENSO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弱冬季风之后的南海地区5月有异常东风、降水偏少,对应于夏季风爆发偏晚;强冬季风之后则相反;但上述关系并不十分显著。进一步利用线性回归将东亚冬季风分为与ENSO有关和无关的部分,对于与ENSO有关的冬季风,上述冬季风—夏季风爆发的关系的显著性有明显提高;但与ENSO无关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爆发并无显著联系。这说明冬季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主要是由与ENSO有关的冬季风造成的。这一关系可以用ENSO激发的菲律宾异常反气旋或气旋来解释,以弱冬季风之后夏季风爆发偏晚为例:El Ni?o事件一方面激发出菲律宾异常反气旋,使得冬季风偏弱;另一方面又引起热带印度洋增暖,由于局地海气相互作用正反馈和印度洋电容器效应,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得以维持到晚春。该异常反气旋及其南侧的异常东风不利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从而导致夏季风爆发偏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南海夏季风爆发 ENSO 菲律宾异常反气旋 热带印度洋海温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风速时距转换关系研究
13
作者 黄必桂 金嘉萌 +2 位作者 胡琴 谢波涛 王俊勤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19年第S01期96-102,共7页
本文利用南海北部海区的长达2年的海上实测风速数据,开展了冬季风和台风条件下3 s、1 min、2 min和10 min最大风速与1 hr平均风速的关系,风速时距转换系数随阵风时距的变化,以及台风期间风速时距转换系数随时间的变化等研究,并与API、DN... 本文利用南海北部海区的长达2年的海上实测风速数据,开展了冬季风和台风条件下3 s、1 min、2 min和10 min最大风速与1 hr平均风速的关系,风速时距转换系数随阵风时距的变化,以及台风期间风速时距转换系数随时间的变化等研究,并与API、DNV和WMO推荐的风速时距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给出了北部海区冬季风和台风条件下的风速转换关系。同时研究结果表明,API推荐的风速时距关系在大风速条件下(1 h风速冬季风大于20 m/s,台风大于30 m/s)比实测值偏大;DNV推荐的风速时距关系基本达到实测的90%累积概率值;WMO推荐的风速时距关系中,除3 s时距转换系数外,其他时距关系均比实测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时距 风速时距转换系数 南海 台风 冬季风
下载PDF
中更新世以来东亚冬季风海陆记录对比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恩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31-1341,共11页
东亚季风系统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具有强劲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气候区.由于东亚冬季风与北半球冰盖体积大小强烈相关,可以提供北半球冰盖在第四纪冰期旋回过程中的变化信息,因此研究东亚冬季风演化具有显著意义.本文通过现代观测数据,发现在... 东亚季风系统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具有强劲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气候区.由于东亚冬季风与北半球冰盖体积大小强烈相关,可以提供北半球冰盖在第四纪冰期旋回过程中的变化信息,因此研究东亚冬季风演化具有显著意义.本文通过现代观测数据,发现在多年际时间尺度上,南海南部和北部的年均表层水温差值与南海上空冬季风风速存在相关性.因此,利用南海南北表层水温梯度重建记录,可能可以反演地质历史时期冬季风的强度变化.然而,过去80万年以来,重建的南海表层水温梯度记录与全球冰盖体积、黄土粒度记录不存在相似性.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冰盖体积和黄土粒度变化均有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周期,且在这些周期上具有显著相关性.南海表层水温差值变化却只有强烈的斜率和岁差周期.斜率周期与全球冰盖体积变化相关,岁差周期与全球冰盖体积和北半球太阳辐射量变化都不存在相关性且没有稳定的相位差.分析表明,认为有两个原因可能引起冬季风海洋记录和黄土记录的差异:一是两类记录分别反映的是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冬季风风速变化,而冬季风在两个区域里的演化历史可能并不一致;二是存在别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南海的温度梯度变化.冰期时台湾海峡和巽它陆架的出露,会引起南海表层环流的改向,继而导致表层温度场分布的变化.因此,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上,南海南北温度梯度不能单纯反映东亚冬季风变化.这两个推测都需要后续高精度海洋数值模拟结果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更新世 南海 黄土 沉积记录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滨珊瑚硼同位素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羿 张春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5-1063,共9页
珊瑚碳酸盐硼同位素(δ11B)是古海洋中非常重要、具有特殊环境指示意义的地球化学指标。利用δ11B重建古海水pH值,极大地推动了对海洋酸化历史以及海洋生物适应酸化潜力的认识。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珊瑚具有非常强... 珊瑚碳酸盐硼同位素(δ11B)是古海洋中非常重要、具有特殊环境指示意义的地球化学指标。利用δ11B重建古海水pH值,极大地推动了对海洋酸化历史以及海洋生物适应酸化潜力的认识。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珊瑚具有非常强的调控钙化流体pH的能力,甚至有可能超过外部海水pH的影响,为δ11B—pH指标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对珊瑚钙化流体δ11B-pH气候环境指示意义重新进行分析、挖掘和再解释。本文利用前人测量的南海北部滨珊瑚(Porites)长时间尺度的钙化流体δ11B—pH记录,根据大气二氧化碳、海水温度、海水溶解无机碳含量和总碱度记录对δ11B-pH进行了重构。结果显示冬季风能够影响珊瑚礁海水pH值和珊瑚内部钙化环境,是控制南海北部珊瑚钙化流体pH值变化的主导因素。对于珊瑚礁周围的海水,冬季风通过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钙化作用、光合作用以及水体交换来控制海水pH值;对珊瑚内部钙化流体,冬季风通过影响温度,从而影响珊瑚呼吸作用来调控钙化流体溶解无机碳含量,最终影响流体pH值。虽然目前利用珊瑚δ11B—pH精确地定量重建外部海水pH存在着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是在南海北部这个冬季风敏感海区,珊瑚δ11B—pH可以作为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潜在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同位素 滨珊瑚(Porites) 海洋酸化冬季风南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