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ment on "Estimation o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gas hydrat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by Chunjuan Wang et al.
1
作者 张毅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128-1130,共3页
Herein we would like to comment on the paper "Estimation o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gas hydrat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by Wang et al. 2010 in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rnnology, 28(3): 693-6... Herein we would like to comment on the paper "Estimation o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gas hydrat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by Wang et al. 2010 in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rnnology, 28(3): 693-699. The purpose of this comment is to point out that the given probabilities of gas hydrate occtwrence in the northern Zhujiang Mouth Basin and the Yinggehai Basin in the figure of Wang et al. (2010) are improper. After introducing our work of estimation of gas hydrate stability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we suggest that Wang et al. (2010) dismissed the basic P-T rule for the existence of gas hydrate. They should consider more the variables of water depth, seabed temperature and geothermal gradient in their gas hydrate distribution model in future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hydrat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BSR)
下载PDF
南海北部水合物区HD109站位沉积物及孔隙水特征对甲烷渗漏的响应:来自元素和钡同位素的记录 被引量:1
2
作者 朱碧 艾鑫宇 +1 位作者 葛璐 杨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07-2618,共12页
甲烷渗漏活动及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不仅导致特定自生矿物的形成,更会引起沉积物-孔隙水体系中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本研究对南海北部水合物赋存区HD109站位开展了沉积物-孔隙水的Ba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物-... 甲烷渗漏活动及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不仅导致特定自生矿物的形成,更会引起沉积物-孔隙水体系中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本研究对南海北部水合物赋存区HD109站位开展了沉积物-孔隙水的Ba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物-孔隙水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Ba及Ba同位素特征对古今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及甲烷渗漏事件的指示。HD109站位孔隙水元素变化特征显示了清晰的地球化学分带,由上至下包括Fe-Mn还原带、硫酸盐还原带和硫酸盐-甲烷过渡带。沉积物Ba元素特征显示现今SMTZ上方有较为明显的钡峰(Ba/Al高值)发育,沉积物浅部Mo、U富集层位及相邻层位Ba/Al值特征综合指示了浅部古钡峰及古SMTZ的存在,代表沉积历史上甲烷渗漏通量较高事件。孔隙水δ^(138/134)Ba值普遍高于海洋颗粒钡及碎屑钡的δ^(138/134)Ba值,反映了沉积物中成岩重晶石溶解的贡献,其中,现代钡峰附近孔隙水具有明显的δ^(138/134)Ba峰值,显示孔隙水δ^(138/134)Ba对自生重晶石沉淀过程有较显著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渗漏 Ba同位素 硫酸盐-甲烷转换带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研究新进展
3
作者 赵明辉 袁野 +5 位作者 张佳政 张翠梅 高金尉 王强 孙珍 程锦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积获得了294Gb的第一手数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达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精准确定了研究区洋陆转换带三维空间展布范围宽度为10~20km;2)揭示南海北部陆缘异常活跃的岩浆作用,提出了不同时间段的构造与岩浆相互作用方式,岩浆活动随着伸展作用不断向洋迁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立了边缘海独特的张裂–破裂地质演化模型,最后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圈破裂,形成由玄武岩为主的“鳄鱼嘴”构造,同时张裂–破裂过程沿其陆缘走向又存在显著的构造–岩浆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带 二维/三维深部结构 海底地震仪 张裂–破裂机制 南海北部陆缘
下载PDF
Ge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extension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健 汪集旸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5期437-445,共9页
Based on the geothermal and gravit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rheological and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lithosphere under the north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 Based on the geothermal and gravit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rheological and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lithosphere under the north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upper crust is 150–300°C lower than that of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viscous coefficient of the upper crust is 2–3 orders of magnitude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lower crust. It reveals that the upper crust is characterized by brittle deformation while the lower crust by ductile deformation. A channel of lower-viscosity should be formed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crust when the lithosphere is scattered and spreads out toward ocean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And, a brittle deformation takes place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lithosphere while a ductile deformation takes place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lithosphere due to different viscous coefficients and temperature. The layered deformation leads the faulted blocks to rotate along the faulting and the marginal grabens to appear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in Cenozoic tectonic expa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north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the zone of continental margin thermal and rheological structure layered deformation of lithosphere
原文传递
秦岭山地温度带划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善红 白红英 孟清 《商洛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1-37,共7页
根据秦岭山地及其周边气象站点的日气象观测数据,遵循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温度带内发生同一性与区域气候特征相对一致性相结合原则、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原则、空间连续性与取大去小原则、... 根据秦岭山地及其周边气象站点的日气象观测数据,遵循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温度带内发生同一性与区域气候特征相对一致性相结合原则、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原则、空间连续性与取大去小原则、自然地理景观原则等六个原则,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秦岭山地的地理环境特征,确定了秦岭山地温度带划分的指标,拟对秦岭山地气温突变前后的温度带进行划分,将秦岭山地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五个温度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南北过渡带 北亚热带 秦岭
下载PDF
Elemental sulfur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s and its significance 被引量:6
6
作者 LIN Qi WANG JiaSheng +4 位作者 FU ShaoYing LU HongFeng BU QingTao LIN RongXiao SUN F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2271-2278,共8页
Elemental sulfur(ES) is one of the intermediates in the inorganic sulfur cycle and thu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fractionation of stable sulfur isotopes in different reservoirs and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Elemental sulfur(ES) is one of the intermediates in the inorganic sulfur cycle and thu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fractionation of stable sulfur isotopes in different reservoirs and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solid ES is discovered in sediments near the Jiulong Methane Reef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Raman spectroscopy. Combining th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ES, pyrite concentrations, and sulfur isotopes, we conclude that:(1) solid ES coexists with pyrite microcrystals and sulfide(oxyhydr)oxides as well as clay minerals, and the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on the surface of mineral aggregates;(2) ES mainly occurs within and near the sulfate-methane transition zone(SMTZ) despite little morphological diversity;(3) ES formation might be related to hydrogen sulfide oxidation and is therefore linked with fluctuations in the SMTZ. Within the SMTZ, hydrogen sulfide is produced and pyrite precipitates because of enhanced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coupled with dissimilatory sulfate reduction. This enhanc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organic sulfur cycle and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ES formation. The discovery of solid ES in sediments near the Jiulong Methane Reef suggest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with SMTZ fluctuations that could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methane hydrat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mental sulfur sulfate-methane transition zone shallow sediments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全球石油系统概貌 被引量:7
7
作者 安作相 马宗晋 +1 位作者 马纪 庞奇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51-57,共7页
在石油地质学中 ,罕见全球石油系统的论述。最早有翁文波阐述了全球石油体系 ,我们在其中注入了陆核和大陆增生的概念 ,引进中新生代以来全球板块演化的资料 ,特别应用了现今全球构造体系的最新成果 ,把全球石油系统概括地看成横向 4个... 在石油地质学中 ,罕见全球石油系统的论述。最早有翁文波阐述了全球石油体系 ,我们在其中注入了陆核和大陆增生的概念 ,引进中新生代以来全球板块演化的资料 ,特别应用了现今全球构造体系的最新成果 ,把全球石油系统概括地看成横向 4个带和纵向 6个带交织的格局 :横向 :北方大陆北带、北方大陆南带、北 /南方大陆中间带和南方大陆带 ;纵向 :则根据大陆中轴构造带把北方大陆分成A ,B ,C ,D ,E ,F 6个带 ;而中间带和南方带则与北方带基本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系统 大陆增生 大陆中轴构造带 北方大陆北带、南带 北/南方大陆中间带 南方大陆带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运动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69
8
作者 赵淑娟 吴时国 +3 位作者 施和生 董冬冬 陈端新 王莹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08-1019,共12页
南海北部陆缘在南海扩张结束后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东沙运动.因前人对其研究较少,目前对其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形成机制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通过对东沙海区及其邻区新近纪地层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解释,确定了东沙运动发生... 南海北部陆缘在南海扩张结束后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东沙运动.因前人对其研究较少,目前对其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形成机制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通过对东沙海区及其邻区新近纪地层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解释,确定了东沙运动发生在晚中新世晚期,并在晚中新世末/早上新世初(5.5Ma)停止活动.东沙运动主要波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地区,构造上主要表现为断块升降,其中隆起区沉积物遭受剥蚀,造成中新世及部分上新世地层的缺失.这次运动还形成了大量次级的NW-NWW向张性、张扭性断裂,构造运动整体上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东沙运动可能与新近纪以来菲律宾海板块持续向NWW方向运动导致的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在9~6Ma期间开始发生的弧陆碰撞有关.同时,由于南海向马尼拉海沟下的俯冲及洋壳的冷却沉降作用,南海北部陆缘处于拉张环境,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底部形成高速层,破坏了该区域的地壳均衡,从而造成上部地壳的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沙运动 高速层 弧陆碰撞 新近纪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60
9
作者 梁金强 王宏斌 +5 位作者 苏新 付少英 王力峰 郭依群 陈芳 尚久靖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8-135,共8页
南海北部陆坡区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资源潜力虽然巨大,但影响该区水合物成藏的地质因素却异常复杂。为此,从水合物成藏的稳定域、气体来源、气体疏导体系以及储集层特征等宏观地质条件的视角,剖析了水合物成藏的地质条件及主... 南海北部陆坡区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资源潜力虽然巨大,但影响该区水合物成藏的地质因素却异常复杂。为此,从水合物成藏的稳定域、气体来源、气体疏导体系以及储集层特征等宏观地质条件的视角,剖析了水合物成藏的地质条件及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南海北部热流分布较复杂,影响着水合物稳定域的空间分布,而区域构造地质演化则控制着水合物成矿气体来源、气体疏导体系、富集空间及储层物性特征;2南海北部陆坡从西部—中部—东部,水合物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水合物成藏模式和空间分布都产生了深刻影响;3总体而言,从陆坡的东段到西段新构造活动渐次减弱,水合物稳定域厚度由东而西、由南向北厚变薄,东部以台西南盆地深水斜坡带成藏条件最为优越,兼具扩散型和渗漏型水合物发育的地质条件,水合物矿藏在稳定域内呈多层、多形式富集的特点,中部以神狐海域白云凹陷南坡为典型代表,为扩散型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区,水合物矿藏在稳定域底部呈单层发育特点,西南部以琼东南盆地的陆坡深水区成藏条件最为优越,有利于发育渗漏型水合物矿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北部陆坡 稳定域 油气藏形成 控制因素 渗漏型 扩散型 疏导体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地震反射特征和结构单元划分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俊江 丘学林 +7 位作者 徐辉龙 詹文欢 赵明辉 卫小冬 孙金龙 杨睿 夏少红 黄海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4,共7页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地震数据(MCS2010-1),总结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反射特征。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中部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靠近海盆一侧的掀斜断块带组成。通过对比以前南海北部采集的反射地震数据和折射地震波速度模型,圈定了洋陆转换带的分布范围,洋陆转换带的宽度在南海东北部是225km,中部是160km,西北部是110km。依据零星的大于6级地震震中分布,揭示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目前仍是一个地震构造活跃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洋陆转换带 南海北部 多道地震调查 地震反射
下载PDF
襄樊—广济断裂西段三里岗—三阳构造混杂岩带构造变形与演化 被引量:20
11
作者 董云鹏 张国伟 +1 位作者 姚安平 赵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5-436,共12页
襄樊—广济断裂西段的三里岗—三阳地区出露有构造混杂岩 ,以含蛇绿岩残块为特征 ,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演化过程。不同区段的构造解析与对比表明 ,中生代以来该构造混杂岩带主要遭受了 4期变形构造的叠加改造 :1 )高温塑性变形 (D1 ... 襄樊—广济断裂西段的三里岗—三阳地区出露有构造混杂岩 ,以含蛇绿岩残块为特征 ,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演化过程。不同区段的构造解析与对比表明 ,中生代以来该构造混杂岩带主要遭受了 4期变形构造的叠加改造 :1 )高温塑性变形 (D1 ) ,表现为蛇绿岩残块内部具网状强应变带和透镜状弱应变域相互交织的构造变形样式 ,强应变带形成以镁铁质糜棱岩为特征的高温韧性剪切带 ,显示深层次构造变形特征 ;2 )逆冲推覆变形 (D2 ) ,构造混杂岩带发育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和双冲构造 ,南界韧性剪切带是构造混杂岩带整体运移的主推覆面 ,发育长英质糜棱岩 ,形成于中等构造层次 ,岩石中发育镁铁质糜棱岩糜棱面理的褶皱构造 ,显示陆内逆冲推覆对先期高温塑性变形构造的叠加改造 ;3)韧 脆性右行平移剪切 (D3) ,形成构造混杂岩带内部浅层次构造变形 ,构造混杂岩带南侧的花山群钙质片岩揉皱变形 ,形成枢纽近直立的不对称褶皱 ,指示右行平移剪切变形 ;4)伸展正断层 (D4) ,主要发育于构造混杂岩带北侧 ,呈NW—SE向展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混杂岩带 构造变形 韧性剪切带 襄樊-广济断裂 南秦岭微陆块
下载PDF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盆地发育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25
12
作者 雷超 任建业 佟殿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87-1299,共13页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是近年来基础科学研究和深水油气勘探热点地区.本文在详细研究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新采集的二维长电缆深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挠曲悬臂梁模型和挠曲回剥模型算法,分别计算了上地壳、地壳和整个岩石圈拉伸系数...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是近年来基础科学研究和深水油气勘探热点地区.本文在详细研究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新采集的二维长电缆深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挠曲悬臂梁模型和挠曲回剥模型算法,分别计算了上地壳、地壳和整个岩石圈拉伸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洋陆转换带盆地岩石圈发生了与深度相关的拉伸变形过程,并且随深度增加,拉伸量逐渐变大,该结果解释了南海北部盆地裂后阶段发生的加速沉降现象.同时,本文结合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盆地发育过程的特点,将洋陆转换带盆地演化划分为陆内裂陷阶段、裂后热沉降阶段和裂后加速沉降阶段.本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特征,并对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和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洋陆转换带 挠曲悬臂梁模型 挠曲回剥 深水油气勘探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活动性与发震机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孙金龙 徐辉龙 +1 位作者 詹文欢 曹敬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47,共8页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发现,印藏碰撞导致的华南地块往E―SEE向运动并且该区东侧菲律宾海板块高速向NW向运动是该地震带的主要构造背景;二者的高速碰撞以及华南地块与西南、南侧块体的挤压剪切产生了巨大的应变能,这些应变能通过区内的滨海断裂带与壳内低速层进行传递、调整。在受挤压、剪切影响强烈的东、西部区域,除了在NW向与NE向的小规模断裂交会部位形成小震密集区之外,还在NW向断裂与滨海断裂带的交汇区域产生应力、应变积累,引发大震、强震。而在中部受影响较弱的珠江口区域,局部断裂稀疏,因而未出现小震密集区,并且大震、强震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带 滨海断裂带 南海北部陆缘 发震机制
下载PDF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及其油气成藏意义 被引量:28
14
作者 吕宝凤 殷征欣 +1 位作者 蔡周荣 万志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49-1261,共13页
本文从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在综合分析板块作用、壳幔作用、岩浆热事件、构造变形、沉积作用等地质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印证与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了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和构造演化序列,提出受欧亚、印澳、太平洋3大板块的... 本文从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在综合分析板块作用、壳幔作用、岩浆热事件、构造变形、沉积作用等地质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印证与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了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和构造演化序列,提出受欧亚、印澳、太平洋3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运动划分为礼乐运动、西卫运动一幕、西卫运动二幕、南海运动、南沙运动5次较为合适。其中礼乐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裂陷发展阶段,并产生NE走向小型断陷;西卫运动一幕使断陷进一步扩展;西卫运动二幕使南海北部由断陷向断坳转变,断陷走向向NEE向转变;南海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坳陷发展阶段;南沙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差异性区域沉降阶段,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南海北部这种构造演化序列造就了前古近系、古近系、新近系3层含油气结构层系及始新统湖相、渐新统湖相—湖沼相及海陆过渡相和中新统海相3套烃源岩,围绕3套烃源岩可形成"上生下储上盖"、"自生自储自盖"与"下生上储上盖"3类成藏组合和背斜、古潜山、地层-岩性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及其复式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新生代 构造演化序列 油气成藏要素 复式油气聚集带
下载PDF
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雪锋 孟宪刚 +2 位作者 韩建恩 邵兆刚 张达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1-167,共7页
通过野外观察、室内显微构造分析和磁组构测量方法,在桂北四堡地区浅变质地层中厘定出一条NE30°走向,南东倾,倾角约40°的大型左旋斜冲韧性剪切带——四堡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糜棱岩系列、糜棱面理、拉伸线理、A型... 通过野外观察、室内显微构造分析和磁组构测量方法,在桂北四堡地区浅变质地层中厘定出一条NE30°走向,南东倾,倾角约40°的大型左旋斜冲韧性剪切带——四堡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糜棱岩系列、糜棱面理、拉伸线理、A型褶皱、S-C组构、亚颗粒、显微分层及石英条带等宏观和微观构造特征;磁各向异性度测量结果显示四堡韧性剪切带由一宽约4 km的强应变带及边缘弱带组成,全带宽达10 km,长度超30 km;在对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构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四堡韧性剪切带是华南加里东晚期华夏地块由南东向北西作低角度斜冲到扬子地块的产物。这一发现揭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碰撞拼合的方式,为深化华南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北地区 韧性剪切带 磁组构 加里东运动 华南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区多次波发育特征及压制策略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伊克 朱伟林 +2 位作者 米立军 周家雄 谢宋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354-3362,共9页
南海北部陆坡坡折带和常规海上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制约,再加上南海北部陆坡区复杂的海底地层构造,导致南海北部陆坡区地震勘探成像结果不够理想.究其主要原因是多次波发育复杂、遮挡了一次波能量,也就直接影响到一次波的成像效果,从而... 南海北部陆坡坡折带和常规海上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制约,再加上南海北部陆坡区复杂的海底地层构造,导致南海北部陆坡区地震勘探成像结果不够理想.究其主要原因是多次波发育复杂、遮挡了一次波能量,也就直接影响到一次波的成像效果,从而制约了对陆坡区更深入的油气勘探.本文结合南海北部陆坡区的构造特征,依据多次波的产生机理分析多次波的发育分布状况,得出单一的地球物理方法已经不能较好的解决南海北部陆坡区的多次波压制问题.针对该区域复杂的地质背景,在综合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基础上,严格依照多区域、多尺度的理念,提出一套适应南海北部陆坡区多次波压制的系统策略.经过实际资料检验,有效的压制南海北部陆坡区的多次波干扰,最大程度的突出一次波成像,为南海北部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夯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区 多区域 多尺度 多次波压制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平均速度及莫霍面深度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2 位作者 赵明辉 徐辉龙 施小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70,共8页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重要性,2004年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本文以此次实验中广东和香港地区固定地震台网以及担杆岛流动台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各台站接收到的Pg和PmP震相进行了近似横向均一的二维结构模拟,获得了各台站对应的地壳平均速度和PmP反射点处的莫霍面深度值。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普遍为6.2km·s-1左右,比全球地壳平均速度6.45km·s-1要低,这可能与普遍发育于华南沿海地带的中地壳低速层有关。研究区东边的SHW台所获得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7km·s-1左右,要明显高于全球地壳平均速度,它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结构所造成的,其与地幔岩浆的侵入作用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6—35km左右,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属于地壳减薄型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南海北部边缘的形成演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个明显的转换地带,它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应该与南海的扩张演化有密切联系,这些认识推进了华南地区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 地壳平均速度 海陆地震联测 莫霍面
下载PDF
神狐深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气源条件 被引量:28
18
作者 苏丕波 梁金强 +1 位作者 沙志彬 付少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共8页
为深入分析南海北部神狐深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源控制因素,以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区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基础调查资料和相关钻探成果的综合研究基础上,全面探讨了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气源供给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 为深入分析南海北部神狐深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源控制因素,以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区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基础调查资料和相关钻探成果的综合研究基础上,全面探讨了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气源供给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神狐海域浅层400~1 200 m以内具备良好的适合微生物成因甲烷气体生成条件,生物气生气潜力巨大;(2)深部古近系文昌组湖相和恩平组煤系两套成熟烃源岩,亦以生气为主,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热解气补充之;(3)深部成熟热解气通过纵向断层或底辟通道垂向运移至浅层海底,在浅部与微生物气一起侧向运移至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内形成混合型天然气水合物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深水区 生物气 热解气 混合气源 天然气水合物成藏
下载PDF
南海北部古构造格局对中、新生界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莉 曾维军 +3 位作者 韦振权 林珍 雷振宇 帅庆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54-263,共10页
南海北部中生界是南海海域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新层系。对于中生界的形成演化背景与分布特征一直广受关注,南海北部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成果揭示,该区与华南东部陆区分块明确,其边界是珠外—台湾海峡断裂带和丽水—海丰—琼东... 南海北部中生界是南海海域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新层系。对于中生界的形成演化背景与分布特征一直广受关注,南海北部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成果揭示,该区与华南东部陆区分块明确,其边界是珠外—台湾海峡断裂带和丽水—海丰—琼东南断裂带。由此划分的南海北缘—台湾地块与南华活动区有亲缘关系,即可视为南华活动区的组成部分,其形成演化过程与华南加里东构造旋回密切相关。南海北部陆缘区与华南东部陆区在加里东造山期所遗留的古缝合带和地壳分块性仍不同程度影响区内中、新生界的发育特征,南海东北部出现大套海相-海陆交互相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始新统见证了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扬子地台 南华活动区 加里东构造旋回 中生界 新生界
下载PDF
南海北部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招才 高金耀 +2 位作者 赵俐红 张涛 杨春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2-169,共8页
根据南海北部的地磁场数据及其化极异常特征,该区由北向南可分为复杂异常区、高磁异常区、陆坡磁异常平静区(磁静区)和海盆磁条带区四大构造特征区。其中,磁静区可为内磁静区1、内磁静区2和外磁静区三部分。该区磁性基底反演结果表明,... 根据南海北部的地磁场数据及其化极异常特征,该区由北向南可分为复杂异常区、高磁异常区、陆坡磁异常平静区(磁静区)和海盆磁条带区四大构造特征区。其中,磁静区可为内磁静区1、内磁静区2和外磁静区三部分。该区磁性基底反演结果表明,外磁静区磁性基底深度为6—7km,介于内磁静区(8—10km)和海盆区(4—5km)之间,可能是前新生代残留古洋壳。外磁静区和下地壳高速层相对应,指示其可能是在裂前或裂间由底侵作用形成的。陆架坡折带附近的F2断裂是内磁静区的北侧边界,指示了南海北部陆壳向过渡壳的转变分界;位于下陆坡与海盆的交界处的F4断裂为外磁静区的南侧边界,F3断裂可能指示了洋陆分界线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磁场特征 断裂 磁静区 下地壳高速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