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南麓退耕地主要植物群落植冠层的截留性能 被引量:22
1
作者 胡建忠 李文忠 +2 位作者 郑佳丽 张春霞 李雪萍 《山地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492-501,共10页
退耕地人工群落植冠层的截留能力,是群落生态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研究不仅可以掌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作用的机理,还可以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促进工程建设步伐。通过"简易吸水法",可以快速掌握退耕地植冠层的最大截留潜力... 退耕地人工群落植冠层的截留能力,是群落生态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研究不仅可以掌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作用的机理,还可以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促进工程建设步伐。通过"简易吸水法",可以快速掌握退耕地植冠层的最大截留潜力。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较早、平均年龄约10a以上的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等几种人工群落,它们的林冠截留量较高,平均达1 93mm,为当地3种截留量最高、林龄50a之上天然群落的61%。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白桦、青杨、中国沙棘等退耕地人工群落的截留量,基本上显示出与林龄之间呈线性或Cubic、Quadratic正相关关系。在植物群落分层截留、消化吸收降雨的这一空间垂直序列中,植冠层截留量虽然较低,平均仅1 29mm(0 25~2 38mm),但植冠层的主要作用还在于减轻、缓冲雨水直接打击地面,改变降水的侵蚀性危害,而这些作用要远远高于截留量自身的区区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冠层 截留量 退耕还林还草 人工植物群落 祁连山南麓
下载PDF
祁连山坡地垂直带三种牧草的生长试验 被引量:2
2
作者 薛晓娟 李英年 +3 位作者 杜明远 刘安花 张法伟 王建雷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8年第3期312-315,共4页
通过盆栽试验,观测分析了祁连山东段南麓坡地3200m-3800m垂直带3种牧草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Keng)仅在3400m处发芽、生长,其他高度上未发芽;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G riseb)和冷地早熟禾(Poa crym ophilaK... 通过盆栽试验,观测分析了祁连山东段南麓坡地3200m-3800m垂直带3种牧草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Keng)仅在3400m处发芽、生长,其他高度上未发芽;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G riseb)和冷地早熟禾(Poa crym ophilaKeng)在不同海拔高度均可发芽、生长。垂穗披碱草和冷地早熟禾地上、地下生物量沿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前者生物量大于后者;两者的植株高度和根系长度随海拔不同而不同,都在3400m处最大,前者大于后者。因此,垂穗披碱草和冷地早熟禾可以作为高寒草原地区推广种植的首选牧草,而中华羊茅生长所需环境相对苛刻,不易在同类环境下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种牧草 祁连山坡地 盆栽试验
下载PDF
祁连山南麓退耕地人工植物群落的枯落物容水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建忠 朱金兆 +1 位作者 张伟华 李文忠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5年第4期15-20,共6页
对位于祁连山南麓的青海省大通县退耕地人工植物群落的枯落物容水性能进行了研究.该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陆续退耕还林的人工植物群落年龄虽只有10~27a,但其枯落物层厚度已达2.9 cm,相当于天然植物群落(30~200a)的56.9%;其枯落物容... 对位于祁连山南麓的青海省大通县退耕地人工植物群落的枯落物容水性能进行了研究.该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陆续退耕还林的人工植物群落年龄虽只有10~27a,但其枯落物层厚度已达2.9 cm,相当于天然植物群落(30~200a)的56.9%;其枯落物容水量平均达4 mm,相当于天然植物群落的35.7%.研究表明退耕地植物群落的林龄越大,植物垂直层数越丰富,则枯落物干物蓄积量和容水率越大,枯落物容水量也越大.在人为去除枯落物层后,其地表径流速度较去除前增加了33%~35%,枯落物层的缓流、滞流作用十分明显.经逐步回归分析,影响植物群落枯落物容水量的因素99.8%的为枯落物干物的蓄积量、林龄、植物层数和枯落物容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麓 退耕地 人工植物群落 枯落物 容水性能
下载PDF
清代及民国时期祁连山北麓的汉族移民与族别改易 被引量:6
4
作者 闫天灵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86,共7页
清代及民国时期,以河西走廊为主源地的汉族移民不断向祁连山北麓藏族、裕固族地区迁居,开辟出哈溪滩、马蹄寺、红湾寺等大片农区,并形成汉族人数占多数的局面。熟人交易、代牧情谊、工匠媒介、农牧互补、开垦自救等因素对移民展开起了... 清代及民国时期,以河西走廊为主源地的汉族移民不断向祁连山北麓藏族、裕固族地区迁居,开辟出哈溪滩、马蹄寺、红湾寺等大片农区,并形成汉族人数占多数的局面。熟人交易、代牧情谊、工匠媒介、农牧互补、开垦自救等因素对移民展开起了支撑作用。移民期间,发生了"入族藏"和"随裕固"这一特殊民族现象,族别改易与民族同化相分离,凸现了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和民族边界的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北麓 藏族 裕固族 汉族移民 族别改易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地缘结构与丝绸之路东段南道 被引量:1
5
作者 苏海洋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38-43,共6页
丝绸之路东段南道指历史上经陕甘黄土高原南缘、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抵达河西走廊或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通道。陕甘黄土高原及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位于中原农耕板块、大漠游牧板块、雪域耕牧板块的交汇地带,其... 丝绸之路东段南道指历史上经陕甘黄土高原南缘、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抵达河西走廊或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通道。陕甘黄土高原及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位于中原农耕板块、大漠游牧板块、雪域耕牧板块的交汇地带,其独特的地缘结构对丝绸之路东段南道的兴衰及线路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汉中期至魏晋、隋至唐代前期、元时期,中原农耕力量大于游牧力量,秦陇南道与河西道组合通西域;战国至西汉初年、十六国、吐蕃、西夏时期,中原农耕力量小于游牧力量,秦陇南道与青海道组合通河西走廊或西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东段南道 地缘结构 黄土高原 河湟谷地 柴达木盆地 祁连山地
下载PDF
1951-2005年燕山南麓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郝立生 毕宝贵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1期31-35,共5页
利用燕山南麓1951-2005年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燕山南麓夏季降水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5a来,燕山南麓夏季降水线性减少趋势显著,平均每10a年减少29mm,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一次气... 利用燕山南麓1951-2005年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燕山南麓夏季降水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5a来,燕山南麓夏季降水线性减少趋势显著,平均每10a年减少29mm,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一次气候突变。燕山南麓夏季降水和东亚夏季风变化周期不一致。燕山南麓夏季降水减少主要是由于亚洲中纬度地区和极地地区环流变化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南麓 夏季降水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祁连山南麓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何生录 严应存 +3 位作者 张亚珍 韩忠全 许学莲 张娟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2年第2期116-121,共6页
利用1961-2019年祁连山南麓12个国家气象站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ArcGIS空间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对祁连山南麓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祁连山南麓汛期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日... 利用1961-2019年祁连山南麓12个国家气象站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ArcGIS空间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对祁连山南麓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祁连山南麓汛期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7月降水量最多,8月降水强度最大。(2)汛期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均呈自西向东逐渐增加趋势,降水量高值区在门源,降水日数野牛沟最多,降水强度大通最大。(3)汛期降水集中度呈下降趋势,21世纪后降水处于均匀化状态,降水集中度存在5 a左右的短周期和20 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空间分布呈由东向西增加趋势。(4)小雨、中雨和大雨及以上雨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在增多,雨量分别在2751.1、2528.8和1977.4 m达到最大值;降雨量级越高,出现雨量最大值的海拔高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降水 时空特征 祁连山南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