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V Perspective of Impacts on Downstream Extreme Rainfall Event of a Tibetan Plateau Vortex Collaborating with a Southwest China Vortex 被引量:8
1
作者 Guanshun ZHANG Jiangyu MAO +1 位作者 Yimin LIU Guoxiong W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835-1851,共17页
An extreme rainfall event occurred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Basin(MLY)during the end of June 2016,which was attributable to a Tibetan Plateau(TP)Vortex(TPV)in conjunction with a Southwest China... An extreme rainfall event occurred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Basin(MLY)during the end of June 2016,which was attributable to a Tibetan Plateau(TP)Vortex(TPV)in conjunction with a Southwest China Vortex(SWCV).The physical mechanism for this event was investigated from Potential Vorticity(PV)and omega perspectives based on MERRA-2 reanalysis data.The cyclogenesis of the TPV over the northwestern TP along with the lower-tropospheric SWCV was found to involve a midtropospheric large-scale flow reconfiguration across western and eastern China with the formation of a high-amplitude Rossby wave.Subsequently,the eastward-moving TPV coalesced vertically with the SWCV over the eastern Sichuan Basin due to the positive vertical gradient of the TPV-related PV advection,leading the lower-tropospheric jet associated with moisture transport to intensify greatly and converge over the downstream MLY.The merged TPV−SWCV specially facilitated the upper-tropospheric isentropic-gliding ascending motion over the MLY.With the TPV-embedded mid-tropospheric trough migrating continuously eastward,the almost stagnant SWCV was re-separated from the overlying TPV,forming a more eastward-tilted high-PV configuration to trigger stronger ascending motion including isentropic-gliding,isentropic-displacement,and diabatic heating-related ascending components over the MLY.This led to more intense rainfall.Quantitative PV diagnoses demonstrate that both the coalescence and subsequent re-separation processes of the TPV with the SWCV were largely dominated by horizontal PV advection and PV generation due to vertically nonuniform diabatic heating,as well as the feedback of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ing on the isentropic-displacement vertical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rainfall Tibetan Plateau vortex southwest china vortex PV vertical velocity
下载PDF
Study on Prediction of Summer Rainstorm Induced by Southwest Vortex in Guizhou Province
2
作者 WANG Xing-ju CHEN Zhen-hong YE Ba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8期9-13,共5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prediction of summer rainstorm induced by southwest vortex.[Method] Based on 2.5°×2.5° re-analysis data in four time points a day from June to August during 1971-200...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prediction of summer rainstorm induced by southwest vortex.[Method] Based on 2.5°×2.5° re-analysis data in four time points a day from June to August during 1971-2008 at 700 hPa in northern hemisphere provided by NECP,rainstorm and southwest vortex from June to August in Guizhou Province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and the forecast data of rainstorm induced by southest vortex was obtained.[Result] Southwest vortex was one of major systems influencing rainstorm in flood season(from June to August),especially in June and July;the occurrence of this kind of rainstorm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ving path of southwest vortex,activity of cold air,environmental flow field at 500 hPa,shear line at 850 hPa,southwest jet,position of subtropical high ridge,water vapour conditions,vorticity field,etc.On the basis of factual data,objective forecast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verified by means of similar method and physical diagno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was rational to choose upper trough,southwest vortex,conditions of vertical movement,southwest jet,water vapour conditions,etc.as forecast factors;when the center of southwest vortex was located in major key area(100°-105° E,25°-35° N),and secondary key area(105°-108° E,25°-35° N),regional rainstorm occurred most easily,especially in major key area with high frequency of rainstorm.[Conclusion] The study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rediction level of rainstorm induced by southwest vortex,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vortex Summer rainstorm PREDICTIO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川渝盆地东部一次典型区域性暴雨特征及其西南涡发展机制
3
作者 王志毅 覃皓 +2 位作者 李佳 王远谋 刘煜椿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3期28-37,共10页
利用多源观测、FY4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26—27日川渝盆地东部一次西南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以及卫星云图的演变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并应用涡度方程探究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西南涡发展维持机... 利用多源观测、FY4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26—27日川渝盆地东部一次西南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以及卫星云图的演变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并应用涡度方程探究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西南涡发展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此次西南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多尺度天气系统有利配合下,冷锋裹挟近地面冷空气与低层偏南暖湿气流对峙交锋所导致的;(2)大尺度环流系统为西南涡的发展加深提供了动力条件,对流云团及强降水落区主要分布在低涡东侧及低层切变线附近的强动力抬升区,夜间西南气流的暖湿输送促使降水范围逐渐扩大且持续;(3)西南涡的发展维持主要受涡度平流项和水平散度项影响,其中地转分量使局地涡度不断减小,而非地转风分量则使局地涡度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盆地暴雨 涡度方程 惯性振荡 非地转
下载PDF
2012—2020年西南低涡气候特征及对重庆暴雨的影响
4
作者 王中 王嘉佩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1期128-133,共6页
基于2012—2020年西南低涡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南低涡的时空演变及涡源、移动路径、生命史等气候特征,再结合雨量数据分析了西南低涡对重庆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南低涡一年四季都有生成,其中3—6月频发,尤其是在6月最多,7月和8... 基于2012—2020年西南低涡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南低涡的时空演变及涡源、移动路径、生命史等气候特征,再结合雨量数据分析了西南低涡对重庆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南低涡一年四季都有生成,其中3—6月频发,尤其是在6月最多,7月和8月最少;白天和夜间生成几率大致相当,但盆地涡主要在夜间生成,而小金涡以白天生成为主。(2)西南低涡中,九龙涡最多,盆地涡次之,小金涡最少;大部分西南低涡生成后会在源地消亡,其中小金涡更易移出生成地,盆地涡较九龙涡和小金涡的移出率低。(3)西南低涡移动总体上可分为东北、正东、东南和西南共4个方向,以偏东方向移动为主,最远可达我国东北和华东地区。(4)超过80%西南低涡的生命史小于48 h,个别生命史长达120 h以上,最长可达180 h。(5)76%的重庆区域性暴雨与西南低涡有关,主要以盆地涡影响为主,其对长江以北的重庆各区县影响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气候特征 区域暴雨
下载PDF
2008年“7.22”襄樊特大暴雨的天气学机理分析及地形的影响 被引量:52
5
作者 廖移山 冯新 +3 位作者 石燕 王仁乔 李俊 闵爱荣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45-955,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逐时降水、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雷达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鄂西北襄樊的特大暴雨过程从对流层高层一直到地面的天气形势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稳定的辐散系统、近地层稳定的辐合系统以...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逐时降水、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雷达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鄂西北襄樊的特大暴雨过程从对流层高层一直到地面的天气形势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稳定的辐散系统、近地层稳定的辐合系统以及中低层发展深厚的西南低涡、不断加强的低空急流是造成这次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重点分析了200hPa强辐散中心形成的原因及其在降水中心上空稳定、停滞、加强的机制,认为高空急流右后侧的风速辐散区与西风槽和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之间的风向开口区两种辐散作用的叠加是造成强降水中心上空强辐散中心的主要原因,而高层西风槽在东移过程中突然停滞并加深,从而导致强辐散中心一度稳定、停滞则是强降水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在近地层,由一个已经发展的对流云团外围出现的强偏北下沉冷出流沿浅薄地形河谷区侵入襄樊附近,当偏南暖湿气流不断加强北进时,一方面受到冷出流的横向阻挡,另一方面又受到大巴山地形的纵向阻挡,两种阻挡作用交汇于襄樊上空,使低层出现强辐合中心并稳定维持,在高层强辐散的共同作用下出现深厚的上升运动。地面低压倒槽和准静止锋的稳定维持以及边界层内大气斜压性的增强也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在该区域的维持和发展。中低层发展深厚的西南低涡和不断加强的低空急流为强降水中心输送了充足水汽,从西南低涡的东北侧不断分裂出β中尺度对流云团和强回波单体,并沿低层切变线移动到襄樊上空后叠加在高空强辐散、低层强辐合的有利动力作用下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西南低涡 低空急流 高空急流 机理分析 地形影响
下载PDF
西南低涡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被引量:100
6
作者 陈忠明 闵文彬 崔春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5,共5页
西南低涡是我国重要的暴雨天气系统, 有关西南低涡的形成、发展、结构与降水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在简要总结近10年来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对深化西南低涡的研究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西南低涡 中尺度结构 强降水
下载PDF
湿位涡守恒条件下西南涡的发展 被引量:44
7
作者 朱禾 邓北胜 吴洪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3-351,共9页
运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 (HIRLAM)模拟了一次中国西南地区在多种活跃天气系统影响下 ,西南涡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东亚季风、青藏高压、地形等多种尺度与不同高低空环流形势配合以及在湿位涡守恒条件下对流发展时 ,潜热及不稳定能量的释... 运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 (HIRLAM)模拟了一次中国西南地区在多种活跃天气系统影响下 ,西南涡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东亚季风、青藏高压、地形等多种尺度与不同高低空环流形势配合以及在湿位涡守恒条件下对流发展时 ,潜热及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对中尺度涡旋和强对流发生发展的作用 ,探讨了西南涡和局地降水增强与消亡的成因与理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湿位涡守恒 南亚高压 数值预报 中国 大气环流 强对流天气
下载PDF
四川盆地低涡的月际变化及其日降水分布统计特征 被引量:33
8
作者 李超 李跃清 蒋兴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1-1203,共13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全国824个气象基准站的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8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低涡天气过程及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盆地涡初生位置主要位于盆地的西南部和东北部,盆地涡夏季出现最多,冬季出...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全国824个气象基准站的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8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低涡天气过程及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盆地涡初生位置主要位于盆地的西南部和东北部,盆地涡夏季出现最多,冬季出现最少,其中初生位置位于盆地西南部的低涡7月出现最多,12月和1月出现最少;位于东北部的低涡6月出现最多,1月出现最少;盆地涡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西南型盆地涡3-10月夜晚发生概率均大于白天,其他月份低涡夜发性不明显,而东北型盆地涡只在5-9月期间夜晚发生概率大于白天,其他月份低涡夜发性不明显;盆地涡生命史与对流程度具有相关性,对流发展有利于盆地涡长时间维持,然而,夏季西南型盆地涡即使对流没向上发展也能长时间维持;盆地涡夏季移出最多,尤其以7、8月最明显,冬季移出最少,7月前以偏东路径为主,7月后以东北路径为主;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与川西高原西南涡源地的风场扰动移出有密切联系,九龙地区夏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小金地区春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九龙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明显,小金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不明显;夏半年(5-10月)西南型盆地涡和东北型盆地涡引起的日降水区域分布的月际变化特征不同,前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随月份先由盆地东北部向西南部移动,之后再由盆地西南部向东北部折回,后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会一直稳定维持在盆地的东北部达州地区。东北型盆地涡虽然出现频次低,但各月的日降水强度要远大于西南型盆地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四川盆地涡 日降水强度 时空分布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夏季长生命史盆地涡活动对川渝季节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超 李跃清 蒋兴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5-696,共12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全国824个国家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分析了1983—2012年夏季发生在四川盆地且生命史大于等于24 h(定义为长生命史)的低涡年际变化特征和成因,以及它对川渝地区季节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夏季长生命史的盆...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全国824个国家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分析了1983—2012年夏季发生在四川盆地且生命史大于等于24 h(定义为长生命史)的低涡年际变化特征和成因,以及它对川渝地区季节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夏季长生命史的盆地涡的涡源主要位于盆地西南部附近和东北部附近,根据涡源位置的差异可将盆地低涡分为西南型和东北型。由于夏季长生命史西南型盆地涡出现频数远大于东北型盆地涡,因此长生命史西南型盆地涡对季节累积降水贡献较大,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长生命史东北型盆地涡产生的日降水强度较强,降水范围较广。长生命史西南型盆地涡由于较少移动,其主要影响区位于初生源地附近的局地地区,而长生命史东北型盆地涡由于移动性较强,其主要影响区位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较大范围地区。从季节尺度来说,影响两类低涡频数变化的关键大气环流因子有显著差异,当中纬度长波槽偏强,副热带高压西伸明显加强,以及高原南支绕流偏强时,有利于更多长生命史西南型盆地涡的生成;而当南亚高压强度偏弱,高纬度西伯利亚高压脊稳定维持,以及西伸的副热带高压边缘正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区附近时,有利于更多长生命史东北型盆地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四川盆地低涡 季节降水 大气环流因子
下载PDF
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布局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跃清 徐祥德 赵兴炳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5-45,2,共11页
我国是气象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西南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与我国夏半年的暴雨洪涝灾害密切相关,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着严重的影响。基于西南涡理论研究与科学试验现状,阐述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 我国是气象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西南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与我国夏半年的暴雨洪涝灾害密切相关,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着严重的影响。基于西南涡理论研究与科学试验现状,阐述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基础对西南涡基本信息、理论研究和业务预报的重要意义。从站点分布、设备技术、观测要素等方面,提出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观测布局的设计思想与技术原则。在此基础上,系统设计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布局工程,并于2010年、2011年开展了两次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检验了观测布局设计思想的正确性,推动了西南涡研究与业务的进展。最后,从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需求、现状和效果,进一步指出了加强其观测布局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对我国经济发展、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科学试验 观测基础 布局技术
下载PDF
高原低涡与西南涡结伴而行的不同活动形式个例的环境场和位涡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郁淑华 高文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1-856,共26页
本文利用NCEP/NCAR-FNL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通过分析1998~2015年持续高原涡影响西南涡结伴而行(简称两涡伴行)过程的活动形式,并对不同活动形式的个例进行了环境场与位涡分析,得出了不同活动形式两涡伴行... 本文利用NCEP/NCAR-FNL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通过分析1998~2015年持续高原涡影响西南涡结伴而行(简称两涡伴行)过程的活动形式,并对不同活动形式的个例进行了环境场与位涡分析,得出了不同活动形式两涡伴行的环境场特征,揭示了冷空气活动、200 hPa急流对不同活动形式的两涡伴行的影响原因。结果表明:(1)两涡伴行有三种活动形式,它们是高原涡诱发西南涡、高原涡与西南涡耦合以及同一天气系统下两涡,其中以高原涡诱发西南涡的活动形式占多数。(2)两涡伴行的500 hPa环境场主要是40°N以北东亚环流经向度不强,纬向气流主导,受500 hPa低槽、冷空气活动的影响;200 hPa环境场主要与200 hPa急流的强度、距急流核距离、在急流两侧的位置密切相关;不同活动形式的西南涡上空200 hPa、500 hPa环境场特征是有差别的。(3)受500 hPa低槽、冷空气影响的两涡伴行中的西南涡的生成是通过500 hPa高位涡空气伸入西南涡上空,造成西南涡上空斜压不稳定所至;在西南涡上空500 hPa斜压不稳定增强且具有较强的斜压不稳定时西南涡加强;200 hPa西南风急流影响高原涡诱发或耦合、加强西南涡是分别在高空高位涡下传影响到高原涡与西南涡上空、西南涡的情况下实现的,同一天气系统下,高空高位涡下传只影响高原涡,而未影响西南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西南涡 环境场 位涡分析
下载PDF
一次四川盆地低涡型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45
12
作者 师锐 何光碧 龙柯吉 《干旱气象》 2015年第5期845-855,共11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实况探空资料及FY-2E的TBB资料,分析2013年6月29日至7月2日四川盆地特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久、强度强的原因。结果表明:(1)本次盆地暴雨属于低涡型暴雨过程,高原低涡和西南低...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实况探空资料及FY-2E的TBB资料,分析2013年6月29日至7月2日四川盆地特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久、强度强的原因。结果表明:(1)本次盆地暴雨属于低涡型暴雨过程,高原低涡和西南低涡是这次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有利的环流场引导高原低涡及西南低涡东移并形成阻塞,使其稳定在盆地;(2)西南急流的建立及维持为降水区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并使得中尺度系统得以维持和发展;(3)强烈的高空辐散以及高原低涡和西南低涡共同作用,使得盆地低层正涡度维持并形成上升气流柱,这是强降水发展维持的重要条件;(4)盆地低涡的持续维持诱发了中小尺度云团稳定加强,遂宁站的小时雨强与其对应TBB低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5)从乐至附近不断产生的强回波单体发展并向东北方向移动,在遂宁一带形成强回波带,形成的类似"列车效应"是造成遂宁地区产生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并且强回波带中中气旋的长时间存在意味着对流系统不会很快消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西南低涡 持续性暴雨 低空急流
下载PDF
西南低涡的统计特征及其对湖北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4
13
作者 高正旭 王晓玲 李维京 《暴雨灾害》 2009年第4期302-305,312,共5页
在较长时间序列的基础上,利用客观分析统计的结果,阐述了西南低涡的气候特征。对近60年西南低涡个例的分析表明:利用再分析资料进行西南低涡的历史统计是可行的,能够反映出西南低涡的气候态特征,并且与实际观测事实相符,当西南低涡发生... 在较长时间序列的基础上,利用客观分析统计的结果,阐述了西南低涡的气候特征。对近60年西南低涡个例的分析表明:利用再分析资料进行西南低涡的历史统计是可行的,能够反映出西南低涡的气候态特征,并且与实际观测事实相符,当西南低涡发生异常时,高空西风急流的位置会发生明显变化,西南低涡偏多时所对应的西风急流偏南明显,偏少时则北偏明显;通过其与降水的分析表明,西南低涡与湖北省降水相关较好,全省大部地区相关系数达到了0.35以上,尤其对极端降水的指示意义较为明显。此外,西南低涡与海温场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西风急流 异常降水
下载PDF
2012年夏季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 被引量:33
14
作者 李跃清 赵兴炳 +1 位作者 张利红 周长春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年第4期1-8,共8页
在2010、2011年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的基础上,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又成功实施了2012年我国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本文总结了2012年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的总体方案,重点介绍了这次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在西南区域天... 在2010、2011年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的基础上,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又成功实施了2012年我国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本文总结了2012年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的总体方案,重点介绍了这次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在西南区域天气预报业务、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指出: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的实时业务应用,对于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加密观测 科学试验 业务应用
下载PDF
影响华南持续性强降水的西南涡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30
15
作者 卢萍 李跃清 +1 位作者 郑伟鹏 李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57-1467,共11页
基于AREM模式对发生在华南地区的3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暴雨过程中西南涡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层200 h Pa西风急流入口区、中层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中纬度短波槽、东北亚强冷涡的适当配... 基于AREM模式对发生在华南地区的3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暴雨过程中西南涡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层200 h Pa西风急流入口区、中层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中纬度短波槽、东北亚强冷涡的适当配置,中低层孟加拉湾和南海暖湿气流的持续输送,是有利于西南涡东移发展,从而造成华南地区持续性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降水落区与低涡位置密切相关,一般集中在西南涡中心南侧,雨带延伸方向与低涡移动路径一致;而其强度则与低涡中心区域位势高度等值线梯度及低层大气风场强度息息相关。西南涡中心低层为东风和弱北风,中层以南风为主,高层为强西风和弱北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正涡度结构特征显著。涡度平流项和辐合辐散项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中低层大气,涡度对流项、扭转项的作用则在中高层更为明显,而涡度辐合辐散项对西南涡的发展加强起最主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持续性强降水 西南涡 移动路径
下载PDF
一次两涡作用下的贵州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程晓龙 李跃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90-1500,共11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以及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12年6月24-28日发生在贵州等地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地区稳定的环流形势以及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输送,为暴雨的发...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以及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12年6月24-28日发生在贵州等地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地区稳定的环流形势以及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输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东移的西南涡与云贵高原涡系统合并、加强,在贵州等地造成强降雨天气;暴雨过程中,两涡区域南边界的水汽输送贡献最大,而西边界的水汽流入在两涡发展初期更为重要;两涡靠近阶段,贵州上空有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形成,降雨主要出现在黑体亮温低值中心及其梯度大值区;另外,降雨持续时间、强度变化与西南涡和云贵高原涡的发展、合并联系密切,广义湿位温高值区及其梯度大值区的位置能较好地反映地面降雨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暴雨过程 广义湿位温
下载PDF
2012-2017年不同涡源西南低涡多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郁淑华 高文良 彭骏 《暴雨灾害》 2021年第6期577-588,共12页
利用NCEP/FNL 1°×1°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西南低涡年鉴,通过分析2012—2017年不同涡源西南低涡的活动情况,对九龙涡、盆地涡、小金涡生成时间最多月份的各低涡生成前与生成时的风场、其它物理特性... 利用NCEP/FNL 1°×1°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西南低涡年鉴,通过分析2012—2017年不同涡源西南低涡的活动情况,对九龙涡、盆地涡、小金涡生成时间最多月份的各低涡生成前与生成时的风场、其它物理特性合成场进行合成分析与对比分析,得出了环境风场、冷暖空气与锋生作用对九龙涡、盆地涡与小金涡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3—6月是西南涡生成与移出涡源的多发时段,西南涡中以九龙涡为主,盆地涡次之,小金涡易移出涡源。(2)九龙涡、小金涡的生成与偏南气流流入各自涡区的开口地形有关,但小金涡流入的气流比九龙涡强,盆地涡生成与切变线有关。(3)九龙涡、小金涡的生成还受高原背风坡地面加热与西南气流影响,与暖平流区内有正的非热成风涡度有关,但九龙涡所处的暖平流区范围比小金涡的大,强度远不如小金涡,盆地涡的生成与涡区内有斜压性增强有关。(4)九龙涡、小金涡、盆地涡的生成与各自涡区内锋生强度增强有关,但各自影响锋生作用的因素不同,小金涡的生成主要受非绝热变化过程影响的锋生作用,九龙涡的生成受非绝热变化过程影响为主,以及水平、垂直运动共同影响的锋生作用,盆地涡的生成受垂直运动影响为主,以及非绝热变化过程共同影响的锋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九龙涡 小金涡 盆地涡 涡源 合成分析 锋生作用
下载PDF
四川盆地特殊地形下基于加密观测的一次低涡暴雨水汽结构分析 被引量:18
18
作者 程晓龙 李跃清 衡志炜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6年第4期1-8,16,共9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汛期西南涡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2012年7月7-10日由西南涡引发的四川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结合加密观测资料能更好表现四川盆地复杂地形下低涡附近的水汽来源及其与实际...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汛期西南涡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2012年7月7-10日由西南涡引发的四川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结合加密观测资料能更好表现四川盆地复杂地形下低涡附近的水汽来源及其与实际降雨的关系,由于地形阻挡作用,气流在大巴山以南堆积,引发了四川、陕西交界处的暴雨。运用西南区域数值预报系统(SWCWARMS),与控制试验(不同化观测资料)相比,同化试验(同化西南涡加密观测资料)可使预报降雨与实况更为接近。通过同化加密观测资料,初始时刻四川北部出现了偏南气流,这有利于西南涡的初生,对比试验中的西南涡范围与强度也比控制试验更大更强,并且,试验验证了盆地东北部的水汽堆积现象。因此,西南涡加密观测资料在天气诊断及数值预报业务应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密观测 西南涡 暴雨天气
下载PDF
西南低涡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54
19
作者 李国平 刘行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54-360,共7页
文章分析了1981年7月11-15日的一次与西南低涡有关的四川特大暴雨过程中的湿位涡变化,发现湿位涡由负变正预示着暴雨的威弱和消失;同时利用湿位涡方程进行了诊断计算,结果表明:暴雨的发展趋势与位涡变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 文章分析了1981年7月11-15日的一次与西南低涡有关的四川特大暴雨过程中的湿位涡变化,发现湿位涡由负变正预示着暴雨的威弱和消失;同时利用湿位涡方程进行了诊断计算,结果表明:暴雨的发展趋势与位涡变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位涡变率的正负转换对预报大暴雨的形成和减弱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湿位涡 暴雨
下载PDF
西南涡统计特征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20
作者 慕丹 李跃清 《干旱气象》 2017年第2期175-181,共7页
西南涡是影响我国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统计分析是较早运用于研究西南涡活动的方法。本文回顾了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关于西南涡的气候统计分析结果,简要总结了关于西南涡的属性、多尺度时间变化、活动特征及其对天气影响等方面... 西南涡是影响我国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统计分析是较早运用于研究西南涡活动的方法。本文回顾了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关于西南涡的气候统计分析结果,简要总结了关于西南涡的属性、多尺度时间变化、活动特征及其对天气影响等方面基于统计分析的主要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出今后需要深入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统计特征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