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Glimpse of the Initi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viet Specialists in the PRC:1949–1955
1
作者 Yuri M.BATURIN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年第2期141-160,共20页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so-called“starting point”when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ccesses in China were in their infancy,and to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insight on how various challenges were overc...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so-called“starting point”when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ccesses in China were in their infancy,and to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insight on how various challenges were overcome in their development.The period under review is 1949–1955.Th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period was obtained from Soviet archives and special literature.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state of affair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in the early years of its formation,focusing on education,science,industry(including military),communications,and rail transport.The second part turns to the Soviet specialists working in the PRC during these years,focusing on their profession,number,cities of residence and living conditions.Issues regarding Chinese specialists’internship in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USSR)are also touched upon.The article selects several lesserknown areas in which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were established in this very weak post-war country to discover the origins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ntemporary PRC,thereby contributing to readers’understanding of the initi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viet union sPECIALIsTs sCIENCE education INDUsTRY
下载PDF
论20世纪40年代中美苏三国在中国新疆的博弈 被引量:4
2
作者 史宏飞 白建才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47,78,共10页
20世纪40年代,在由二战走向冷战的世界大格局下,中国的新疆地区也逐渐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和中美苏三国角逐的舞台。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从二战期间在中苏争夺中息事宁人,到冷战期间企图扶持新疆地方势力,在新疆建立反苏反共政权,但最终遭... 20世纪40年代,在由二战走向冷战的世界大格局下,中国的新疆地区也逐渐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和中美苏三国角逐的舞台。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从二战期间在中苏争夺中息事宁人,到冷战期间企图扶持新疆地方势力,在新疆建立反苏反共政权,但最终遭到失败,退出新疆;苏联二战期间一度被中国逐出新疆,冷战期间与美国争夺新疆,最终支持中共解放了新疆;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共在这一时期为确保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最终确保了中国国家的统一和对新疆的主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中国 美国 苏联 冷战
下载PDF
20世纪美国的文化渗透与苏联剧变 被引量:10
3
作者 武卉昕 弥沙 《西伯利亚研究》 2010年第5期75-81,共7页
苏联解体与美国的文化渗透存在着因果关系。在思想源头上推行意识形态弱化论、在文化源头上动摇传统俄语语言规范、在学术研究上推动全球化理论问题研究热潮、在大众生活领域抢占文化生活空间、在国家政治策略上实施非暴力政权更迭战略... 苏联解体与美国的文化渗透存在着因果关系。在思想源头上推行意识形态弱化论、在文化源头上动摇传统俄语语言规范、在学术研究上推动全球化理论问题研究热潮、在大众生活领域抢占文化生活空间、在国家政治策略上实施非暴力政权更迭战略,是美国对苏联文化渗透的主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其突出特点是形式温和、手段细腻、影响广泛、过程持久、途径便捷、外呼内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美国 苏联
下载PDF
从所有权法向物权法的转型——以“《俄罗斯联邦民法典》完善计划”为向度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建文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7-144,共8页
自"前苏联解体"20多年以来,俄罗斯物权立法逐渐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物权观念,不断地向着传统物权法的类型与体系回归。通过渐次的多级转换,俄罗斯物权立法从"所有权中心主义的物权立法"向"他物权日益凸显的物... 自"前苏联解体"20多年以来,俄罗斯物权立法逐渐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物权观念,不断地向着传统物权法的类型与体系回归。通过渐次的多级转换,俄罗斯物权立法从"所有权中心主义的物权立法"向"他物权日益凸显的物权立法"转化。近年来通过"《俄罗斯联邦民法典》完善计划"的实施使之具有了与大陆法系之德国法传统的物权法相类似的体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时期 俄罗斯物权立法 苏联所有权法 苏俄所有权法 俄罗斯联邦民事立法的发展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美国分化中苏同盟的核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凌胜利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22,共7页
核武器是影响冷战的重要因素,在美苏互动、联盟关系等方面,核武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苏同盟在冷战期间被美国视为重大威胁,为此采用了"以压促变"的对抗性楔子战略,主要表现为安全施压和经济施压两条路径。核威慑是美国对华... 核武器是影响冷战的重要因素,在美苏互动、联盟关系等方面,核武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苏同盟在冷战期间被美国视为重大威胁,为此采用了"以压促变"的对抗性楔子战略,主要表现为安全施压和经济施压两条路径。核威慑是美国对华安全施压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中国发展核武器的重要原因,通过反事实推理与过程追踪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检验美国核威慑对于分化中苏同盟的作用。核武器具有巨大杀伤力和高度敏感性,对于联盟关系的影响深刻而复杂。中苏核合作与中苏同盟互为影响,中苏在核合作方面存在供需矛盾,苏联对中国发展核武器既援助又限制的态度导致双方在核武器合作方面矛盾不断,成为中苏同盟关系恶化的重要根源。随着中苏同盟关系的恶化,核武器又扮演了重要的助推因素。尽管美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对华核威慑对分化中苏同盟的重要作用,但却产生了巨大的非意图性后果,由此也使得冷战期间核武器在中美苏战略互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武器 中美苏 中苏同盟 楔子战略 核威慑
下载PDF
人民利益代表的蜕变——苏联共产党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的教训与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立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9,22,共6页
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在于曾经作人民利益代表的苏共蜕变成由少数人组成权贵集团,他们谋取私利,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利益实现的全过程看,共产党要真正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建立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利益表达制度... 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在于曾经作人民利益代表的苏共蜕变成由少数人组成权贵集团,他们谋取私利,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利益实现的全过程看,共产党要真正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建立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利益表达制度、政治参与制度、监督制约制度。从根本说,只有改革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改变党的领导高度集权的现象,才能始终保证党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群众利益 苏联共产党 利益表达制度 政治参与制度 监督制约制度 政治体制
下载PDF
苏联哲学史范式的生成与反思 被引量:1
7
作者 高惠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85,共7页
苏联哲学史范式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苏联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哲学思维方式。作为苏联哲学史范式的斯大林哲学体系,经历了萌芽、雏型、定形、完善的阶段,直至20世纪80年代的《哲学导论》才最终突破了这种哲学思维方式。有关唯物辩证法... 苏联哲学史范式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苏联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哲学思维方式。作为苏联哲学史范式的斯大林哲学体系,经历了萌芽、雏型、定形、完善的阶段,直至20世纪80年代的《哲学导论》才最终突破了这种哲学思维方式。有关唯物辩证法的起源、应用的问题成为主导苏联哲学思维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关于哲学思维与现实生活、政治意识的关系则成为苏联哲学史范式的另一主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哲学史 哲学思维 范式转换 逻辑批判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苏联妇女角色及性别关系变迁——以“妻子运动”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子晖 刘蕊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08-112,共5页
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展开,苏联兴起了一场广大妇女志愿从事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所谓"妻子运动"。其主要由精英阶层妇女们发起、其他阶层妇女广泛参与,参与者被称为"女性社会活动家"。她们... 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展开,苏联兴起了一场广大妇女志愿从事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所谓"妻子运动"。其主要由精英阶层妇女们发起、其他阶层妇女广泛参与,参与者被称为"女性社会活动家"。她们举行集会、出版刊物、开展促进社会公益和家庭福祉的各类活动,承担了作为母亲、妻子及"苏维埃新女性"的多重妇女角色。"妻子运动"使广大妇女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逐步实现了独立和解放;也使女性在两性分工合作中的参与范围得到拓展,剩余劳动力得以合理利用,男性工作负担也得以减轻,夫妻彼此能够共同进步,从而调解和重构了性别关系,促进了社会性别观念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妻子运动” 妇女角色 性别关系
下载PDF
对十七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再认识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曙豪 《韶关学院学报》 2004年第11期17-21,共5页
十七年文学在精神上是延安文学的延续。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主题上都保留了延安文学的特点。同时,十七年文学也受到苏联文学的深刻影响,这种特点使得十七年文学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从历时的角度来比较,十七年文学落后于"五四"文... 十七年文学在精神上是延安文学的延续。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主题上都保留了延安文学的特点。同时,十七年文学也受到苏联文学的深刻影响,这种特点使得十七年文学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从历时的角度来比较,十七年文学落后于"五四"文学,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十七年文学落后于世界文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现代性被解构。而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提法也失妥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无疑是集体想像的结果,值得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延安文学 苏联文学
下载PDF
朝鲜战争前的美苏朝中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军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6-28,共3页
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在这次战争中,由于国家利益、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各参战国的行为大相径庭,而这又直接影响到它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文章主要通过对战争爆发前几个主要参战国的考察,揭示朝鲜战争爆发的背... 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在这次战争中,由于国家利益、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各参战国的行为大相径庭,而这又直接影响到它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文章主要通过对战争爆发前几个主要参战国的考察,揭示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发展为国际战争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鲜 中国 苏联 美国 朝鲜战争
下载PDF
苏联人的思想演变与苏联剧变
11
作者 王立新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29,共8页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苏联人思想演变的原因及其表现 ,认为“60年代人”构成了苏联剧变的群众基础 ,其代表人物成为苏联剧变的的直接推动者 ,苏联人思想的根本变化直接导致苏联剧变。进而总结指出 ,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生...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苏联人思想演变的原因及其表现 ,认为“60年代人”构成了苏联剧变的群众基础 ,其代表人物成为苏联剧变的的直接推动者 ,苏联人思想的根本变化直接导致苏联剧变。进而总结指出 ,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正确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 ,坚持不懈地开展改革 ,才能在广大人民中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演变 “60年代人” 苏联剧变
下载PDF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对中国核武器研制对策调整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洪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2-47,58,共7页
冷战以来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敌视和猜忌使美国政府认定,中国拥有核武器会对其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利益构成巨大威胁。对美国政府解密外交档案的研究表明,尽管美国对中国发展核能力的对策制定一直受冷战格局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羁绊,... 冷战以来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敌视和猜忌使美国政府认定,中国拥有核武器会对其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利益构成巨大威胁。对美国政府解密外交档案的研究表明,尽管美国对中国发展核能力的对策制定一直受冷战格局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羁绊,但最终仍完成了从敌视到承认的政策转变,体现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在核政策上不得不转而采取较为现实和灵活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打击 地缘遏制 战略核威慑 美中苏战略三角
下载PDF
毛泽东“以苏为鉴”思想缘起探幽
13
作者 张斌 杨勇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34-36,共3页
毛泽东 1 95 6年在其论作《论十大关系》中 ,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该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厚的历史、现实及思想根源 ,其中既包含历史的必然性 ,也有特定时期的偶然性 。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建设道路 苏联经验 以苏为鉴
下载PDF
犹太人的解放与出路——从斯宾诺莎的犹太人问题到马克思的犹太人问题
14
作者 张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第9期8-12,共5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的中国和苏联都处在不改革就不能继续前进的历史境地,中苏两党以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为代表都进行了改革。二者虽然在改革必要性和改革目的问题上存在着相似性,但由于对改革性质的不同认识和改革措施的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的中国和苏联都处在不改革就不能继续前进的历史境地,中苏两党以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为代表都进行了改革。二者虽然在改革必要性和改革目的问题上存在着相似性,但由于对改革性质的不同认识和改革措施的不同选择,最终导致了大相径庭的改革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式改革 戈式改革 苏共 苏联模式
下载PDF
“以苏为鉴”: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方法
15
作者 李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7-18,共2页
毛泽东提出的"以苏为鉴"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始终的思想方法。"以苏为鉴"关键在于摒弃苏联模式的弊端,重点在于有选择地学习苏联等国的先进经验,主线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探索... 毛泽东提出的"以苏为鉴"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始终的思想方法。"以苏为鉴"关键在于摒弃苏联模式的弊端,重点在于有选择地学习苏联等国的先进经验,主线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苏为鉴”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思想方法
下载PDF
社会主义阶段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
16
作者 李红 王军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2,31,共3页
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早就预见到社会主义将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是有许多中间站(即发展阶段)的漫长过渡过程。列宁将社会主义变为现实,也曾预料将会有长久的阵痛时期,在希望缩短而引发危机时,果断地实施... 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早就预见到社会主义将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是有许多中间站(即发展阶段)的漫长过渡过程。列宁将社会主义变为现实,也曾预料将会有长久的阵痛时期,在希望缩短而引发危机时,果断地实施过渡期可能为10—20年的新经济;斯大林等后续者弃而另谋,不甚切合实际,戈尔巴乔夫虽然明了弊病,但其改革也不合国情,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唯有以邓小平为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探索实践,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崛起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阶段理论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苏共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崛起
下载PDF
民族政策与苏联解体原因再探析
17
作者 林媛 《阴山学刊》 2013年第2期15-17,共3页
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中国学界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尤其面对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的民族分裂活动,苏联民族政策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民族矛盾的恶化的确起到了"催化剂"的作... 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中国学界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尤其面对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的民族分裂活动,苏联民族政策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民族矛盾的恶化的确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苏联民族政策的弊端也暴露无遗。当我们在苏联民族政策的视角之下,重新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不难发现:苏联的民族政策产生于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其问世之初就存在弊端,但它毕竟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并推动了苏联社会的建设发展,只是在列宁去世之后,这一政策的弊端才逐渐显现,并成为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一深刻变化的过程中,苏联的民族政策只是导致苏联解体众多原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根本原因是苏共内部发生了质的蜕变,执政水平和能力不断下降,终于陷入执政危机而无力挽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政策 苏联解体 执政危机
下载PDF
从前苏联解体看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汤莉兰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248-249,254,共3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民生问题,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通过对前苏联解体的历史事实的分析,认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执政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民生问题,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通过对前苏联解体的历史事实的分析,认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执政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苏联 民生 民心
下载PDF
苏联科技创新体系成败的移植文化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兆杰 张敏卿 严建新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21-1626,1683,共7页
在苏联科技创新体系的建构中,移植文化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使苏联的科学技术从无到有。在苏联后期科技创新体系运行失败过程中,移植文化也是重要的因素。移植文化弱化苏联的原始创新能力,"反移植"加重了苏联与世界科学界的... 在苏联科技创新体系的建构中,移植文化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使苏联的科学技术从无到有。在苏联后期科技创新体系运行失败过程中,移植文化也是重要的因素。移植文化弱化苏联的原始创新能力,"反移植"加重了苏联与世界科学界的隔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创新体系 移植文化 苏联科学
原文传递
从哈共(布)中央的报告看苏联对中国新疆政策的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恕 曹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1-146,150,共6页
在1945年8月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46年7月成立新疆联合政府之后,苏联一度减少了对中国新疆的干涉,但并没有放弃使新疆成为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1947年6月,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布)中央向联共(布)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计划在新疆成... 在1945年8月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46年7月成立新疆联合政府之后,苏联一度减少了对中国新疆的干涉,但并没有放弃使新疆成为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1947年6月,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布)中央向联共(布)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计划在新疆成立联共(布)的分支机构"新疆人民党",并对该党的工作做了原则性规定,表明了苏联打算再次介入新疆事务的意图。本文对解密的这份报告做了介绍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中国新疆 “新疆人民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