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苏俄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流变 被引量:6
1
作者 沈义贞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3-138,共6页
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能够和好莱坞分庭抗礼的,大概就是苏联创作的电影艺术作品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电影艺术创作虽然还存在种种不足,但并没有失语,而是依然遵循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路向积极展开探索的。本文所描述的,就是苏... 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能够和好莱坞分庭抗礼的,大概就是苏联创作的电影艺术作品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电影艺术创作虽然还存在种种不足,但并没有失语,而是依然遵循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路向积极展开探索的。本文所描述的,就是苏联、俄罗斯在既往的电影艺术创作实践中现实主义流变的轨迹及其理论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电影 俄罗斯电影 电影艺术 艺术史 现实主义 艺术创作 美学意义
下载PDF
上海时期鲁迅与苏联电影的“不了情”——兼谈鲁迅的苏联观 被引量:1
2
作者 禹权恒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30-134,140,共6页
上海时期鲁迅对苏联电影怀有特殊情感,尤其偏爱革命战争、社会建设、探险纪录等题材类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鲁迅认为苏联电影不仅能够透视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建设的真实状况,而且对中国左翼电影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但是,鲁迅毕... 上海时期鲁迅对苏联电影怀有特殊情感,尤其偏爱革命战争、社会建设、探险纪录等题材类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鲁迅认为苏联电影不仅能够透视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建设的真实状况,而且对中国左翼电影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但是,鲁迅毕竟没有实地考察过苏联,仅仅凭借着苏联电影勾勒的部分图景来想象苏联,中间肯定存在着误读成分,鲁迅的"洞见"和"不见"在苏联观上得到有效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时期 鲁迅 苏联电影 误读
下载PDF
浅析苏(俄)电影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葛新蓉 《俄罗斯学刊》 2014年第4期33-38,共6页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在国与国的交流与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苏联电影故事性强、体裁多样,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苏联电影无论从创作形式还是内容风格上都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在电影领...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在国与国的交流与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苏联电影故事性强、体裁多样,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苏联电影无论从创作形式还是内容风格上都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在电影领域开始探索新型合作之路。随着中俄人文合作的深化,中俄电影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两国文化交流活动中较为重要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中国 电影 合作与交流
下载PDF
苏联及好莱坞对中国早期电影的影响
4
作者 王丹婧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99-100,共2页
1931年至1949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转折意义的一个时期,是中国电影在探索中走向成熟的时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这期间,受到苏联电影和美国好莱坞的深刻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戏观。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苏联电影 好莱坞 影戏观
下载PDF
论苏联影响下“十七年”时期美术片观念的建立
5
作者 梁思媛 谭银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64-67,共4页
"十七年"期间新中国美术片的发展在苏联动画片影响下演进向前,同时分三阶段逐步调整对待苏联影响的基本态度,一步步迈向自觉性的自我书写。第一个阶段,新中国美术片照搬苏联动画片观念及其审查制度,造成"失去自我"... "十七年"期间新中国美术片的发展在苏联动画片影响下演进向前,同时分三阶段逐步调整对待苏联影响的基本态度,一步步迈向自觉性的自我书写。第一个阶段,新中国美术片照搬苏联动画片观念及其审查制度,造成"失去自我"的"成功";第二个阶段,着力创制与苏联"新童话"近似的显现"民族"外壳与中国"社会主义"内核的"民族形式"美术片;第三个阶段,通过作品实绩确立以"民族化"和纯艺术化为追求的美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片 苏联 民族性 “十七年”
下载PDF
文化冷战视域中的歌舞片叙事:社区融合神话与新苏联人建构
6
作者 张振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102,共13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界的冷战史研究出现了文化研究的方法转向。在冷战正式开始之前,30年代和40年代美苏两国拍摄的歌舞片已然折射出两国在国家意识、社会建构和民族关系之间的巨大分歧和斗争。在叙事层面,美苏两国的歌舞片为观众构建了...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界的冷战史研究出现了文化研究的方法转向。在冷战正式开始之前,30年代和40年代美苏两国拍摄的歌舞片已然折射出两国在国家意识、社会建构和民族关系之间的巨大分歧和斗争。在叙事层面,美苏两国的歌舞片为观众构建了两种不同的乌托邦允诺:美国歌舞片叙事建构了社区融合的神话,而苏联歌舞片则建构了典型的新苏联人。分析美苏歌舞片的叙事特点及美学特质,可以洞悉美苏两国在文化场域的斗争和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冷战 苏联歌舞片 乌托邦允诺 社区融合 新苏联人
原文传递
寓教于乐:20世纪50年代苏联电影对中国民众生活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瑞芳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54-66,157,共14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观看苏联电影是中国民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受到广泛欢迎,同时苏联电影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可以使中国民众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因而得到党和政府的提倡。通过放映苏联电影,展现了苏联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观看苏联电影是中国民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受到广泛欢迎,同时苏联电影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可以使中国民众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因而得到党和政府的提倡。通过放映苏联电影,展现了苏联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了中国人民对苏联革命和建设历程的了解,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贯穿在苏联电影中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高度的艺术性以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中国人民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可以说,苏联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思想教育与文化娱乐的双重功能,取得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电影 思想教育 文化娱乐 寓教于乐
原文传递
权力视阈下对《静静的顿河》的屏幕化解读
8
作者 朱秋佳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5年第3期38-42,共5页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是苏联文学史中独特的文学现象,电影是解读作品的一种方式,《静静的顿河》曾经三次被改编成电影,通过改编这一社会文化实践,可以一窥苏联时代的文艺状况,印证电影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苏联电影 改编
原文传递
《德尔苏·乌扎拉》:冲突年代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与中苏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建华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45,共26页
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贯穿于中苏友谊高歌猛进时期,也表现在中苏关系阴霾满天的年代,它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幻。1975年出品的苏联电影《德尔苏·乌扎拉》以及电影中展现的"中国形象",成为中苏政治冲... 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贯穿于中苏友谊高歌猛进时期,也表现在中苏关系阴霾满天的年代,它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幻。1975年出品的苏联电影《德尔苏·乌扎拉》以及电影中展现的"中国形象",成为中苏政治冲突和军事对抗背景下的重要的文化事件。《德尔苏·乌扎拉》的波折命运是中苏关系特殊年代和"国家间政治"的副产品,也是曾经有着较大程度同质化的两国政治文化的正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德尔苏·乌扎拉》 中国形象 反华电影
原文传递
“孤岛”时期苏联电影在上海的传播——以杜美大戏院为中心
10
作者 王宜文 李子淇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1年第4期41-54,共14页
关于全面抗战时期苏联电影在中国传播的研究,学界现有成果多集中于国民政府大后方和中共陕甘宁边区,而对上海"孤岛"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通过爬梳《申报》上的电影广告及租界内报刊上的影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关于全面抗战时期苏联电影在中国传播的研究,学界现有成果多集中于国民政府大后方和中共陕甘宁边区,而对上海"孤岛"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通过爬梳《申报》上的电影广告及租界内报刊上的影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孤岛"时期共有38部苏联电影在沪上映,影片放映周期长;以法租界内外商经营的杜美大戏院为典型代表,多数为首轮或者独家放映;题材以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战争为主。苏联电影在上海的传播对中国电影具有一定的导向价值,对民族解放话语的生成与抗战教育也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时期 苏联电影 杜美大戏院 《申报》
原文传递
俄罗斯电影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玛琳娜·阿里别尔托夫娜·罗斯托茨卡娅 尹如玉(译)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84,共9页
本文介绍了俄罗斯自1896年放映第一部电影直到今日的发展状况,对目前俄罗斯电影业的情况进行了概括性介绍。文中指出了1917年革命后电影如何从私人事业转变为国家文化事业并成为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列举了电影的内容和风格在不同时代(十... 本文介绍了俄罗斯自1896年放映第一部电影直到今日的发展状况,对目前俄罗斯电影业的情况进行了概括性介绍。文中指出了1917年革命后电影如何从私人事业转变为国家文化事业并成为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列举了电影的内容和风格在不同时代(十月革命前、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时期、解冻时期、70-80年代、重组改革及21世纪)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电影工业 国家文化事业 重组 俄罗斯电影艺术
原文传递
从塔可夫斯基到萨金采夫——“新浪潮”后的俄罗斯诗电影 被引量:3
12
作者 斯捷潘·费多特金 启春 顾启军(译)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91,共7页
虽然俄罗斯电影植根于"苏联电影学派",但是至从安德烈·塔科夫斯基跨入苏联电影史的大门,就注定了一种新电影的兴起,他所构筑的诗电影美学成为苏联"新浪潮"以来俄罗斯电影最为世人所瞩目的焦点,也成为当代俄罗... 虽然俄罗斯电影植根于"苏联电影学派",但是至从安德烈·塔科夫斯基跨入苏联电影史的大门,就注定了一种新电影的兴起,他所构筑的诗电影美学成为苏联"新浪潮"以来俄罗斯电影最为世人所瞩目的焦点,也成为当代俄罗斯电影最显著的创作传统。本文着重分析苏联"新浪潮"("解冻"以后)以来以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为代表的苏联诗电影,归纳其发展脉络,以便更好地理解以安德烈·萨金采夫为代表的现代俄罗斯作者电影的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俄电影 “新浪潮” 电影 诗电影 作者电影 电影传统
原文传递
电影是转换成影像的真理——谢尔盖·帕拉杰诺夫访谈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罗恩·霍洛威 吴萌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4-130,共7页
1988年慕尼黑电影节期间,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接受了此次采访。通过追忆他在苏联全俄国立电影学院的师友和求学时期的轶事,帕拉杰诺夫勾勒出了20世纪中叶苏联电影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帕拉杰诺夫回溯了他在苏联被监禁的遭遇以及他... 1988年慕尼黑电影节期间,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接受了此次采访。通过追忆他在苏联全俄国立电影学院的师友和求学时期的轶事,帕拉杰诺夫勾勒出了20世纪中叶苏联电影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帕拉杰诺夫回溯了他在苏联被监禁的遭遇以及他怎样凭借艺术创作超脱其苦难。此外,帕拉杰诺夫还谈及创作《吟游诗人》等作品的缘由、理念和具体设计;分享他关于电影制作和艺术的洞见以及他对风格与真实、电影与时代、导演与其国族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拉杰诺夫 苏联电影 电影审查 诗电影
原文传递
解冻后期的苏联中亚加盟共和国电影(1960—1967)
14
作者 周艳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137,共7页
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电影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后,即作为苏联电影计划的子系统,基于中亚特殊的伊斯兰文化地缘政治特性,在大量以俄罗斯电影工作者为主创的情况下作为"他者"视域下"被启蒙"的东方镜像而存在。"解... 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电影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后,即作为苏联电影计划的子系统,基于中亚特殊的伊斯兰文化地缘政治特性,在大量以俄罗斯电影工作者为主创的情况下作为"他者"视域下"被启蒙"的东方镜像而存在。"解冻"中后期,在苏联电影先锋艺术探索的影响下,中亚一系列优秀影片开始打破"东方电影"叙事模式,走出"地图"以呈现真实的"大地",从中建构和认同加盟民族"主体"身份,使其走向多样性和反思性,成为中亚电影史上的第一个艺术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冻 中亚电影 身份建构 苏联中亚加盟共和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