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ying Molecular Breeding to Improve Soybean Rust Resistance in Vietnamese Elite Soybean 被引量:8
1
作者 Tran Dang Khanh Truong Quoc Anh +1 位作者 Bui Chi Buu Tran Dang Xuan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Soybean production in Vietnam has recently been threatened by the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of soybean rust (SBR) caused by the fungus Phakopsora pachyrhizi.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reeding is considered as a feasibl... Soybean production in Vietnam has recently been threatened by the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of soybean rust (SBR) caused by the fungus Phakopsora pachyrhizi.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reeding is considered as a feasible method to improve soybean rust resistance and minimize the adverse effects from overuse fungicides in this country. In this study, we have successfully applied molecular markers in a backcross breeding program to introgress the Rpp5 gene of SBR resistance into HL203, an elite Vietnamese soybean variety, from two donor lines of DT2000 and Stuart 99084B-28. The plants in BC4F1 generation had maximum contribution from the recurrent parents and retained SBR resistance 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t RESISTANT Gene soybean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olecular MARKER
下载PDF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of Soybean to Soybean Rust Induced by Shale Water
2
作者 Yeshwant R. Mehta Mariana S. Marangoni +2 位作者 Janaina N. Matos José Marcos G. Mandarino Rafael Galbieri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5年第14期2249-2256,共8页
Shale water as a by-product obtained by Petrobras, Brazil,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traction of petroleum from fossil rock may act as an inducer of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to some plant pathogens. The object... Shale water as a by-product obtained by Petrobras, Brazil,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traction of petroleum from fossil rock may act as an inducer of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to some plant pathogens.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as to verify the effect of seed treatment and foliar application with shale water in inducing SAR of soybean to soybean rust under greenhouse and field conditions. In greenhouse experiments, seed treatment alone with shale water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everity of soybean rust and the control efficiency after 11 and 14 days after inoculation was between 54.1% and 57.8%. Whereas seed treatment and only one foliar application with shale water the control efficiency due to SAR 14 and 11 days after inoculation was between 99.7% and 100%, respectively. Such treatments gave similar results under field experiments where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soybean rust was between 79.0% and 99.35% in shale water treated plots as compared to the untreated plots, in 2015. Consequently, this resulted in yield increase between 14.8% and 28.8% depending upon the seed treatment and foliar applications with shale water alone or in mixture with a fungicide. Seed health testing revealed lower number of seeds infected with some pathogens in treatments where either shale water or fungicide was used. Seed treatment and one foliar application were sufficient to induce SAR against soybean rust.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o demonstrate SAR of soybean to soybean rust induced by shale water. Patent regarding this investigation is deposited with Petrobras, Brazil, under the number EVP 14/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YCINE MAX Phakospora pachyrhizi ASIAN soybean rust
下载PDF
Profiling of Phakopsora pachyrhizi transcriptome revealed co-expressed virulence effectors as prospective RNA interference targets for soybean rust management
3
作者 Haibing Ouyang Guangzheng Sun +15 位作者 Kainan Li Rui Wang Xiaoyu Lv Zhichao Zhang Rong Zhao Ying Wang Haidong Shu Haibin Jiang Sicong Zhang Jinbin Wu Qi Zhang Xi Chen Tengfei Liu Wenwu Ye Yan Wang Yuanchao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2024年第11期2543-2560,共18页
Soybean rust(SBR),caused by an obligate biotrophic pathogen Phakopsora pachyrhizi,is a devastating disease of soybean worldwide.However,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plant invasion by P.pachyrhizi are poorly understood,wh... Soybean rust(SBR),caused by an obligate biotrophic pathogen Phakopsora pachyrhizi,is a devastating disease of soybean worldwide.However,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plant invasion by P.pachyrhizi are poorly understood,which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control strategies for SBR.Here we performed detailed hist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n the infection cycle of P.pachyrhizi in soybean and conducted a high-resolution transcriptional dissection of P.pachyrhizi during infection.This revealed P.pachyrhizi infection leads t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with 10 co-expressed gene modules,representing dramatic transcriptional shifts in metabolism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throughout the infection cycle.Numerous genes encoding secreted protein are biphasic expressed,and are capable of inhibiting programmed cell death triggered by microbial effectors.Notably,three co-expressed P.pachyrhizi apoplastic effectors(PpAE1,PpAE2,and PpAE3) were found to suppress plant immune responses and were essential for P.pachyrhizi infection.Double-stranded RNA coupled with nanomaterial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SBR infection by targeting PpAE1,PpAE2,and PpAE3,and provided long-lasting protection to soybean against P.pachyrhizi.Together,this study revealed prominent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SBR and identified P.pachyrhizi virulence effectors as promising targets of RNA interference-based soybean protection strategy against SB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i soybean rust spray-induced gene silencing(SIGS) transcriptomes virulence effector
原文传递
Screening and evaluation for soybean resistance to Phakopsora pachyrhyzi in Glycine soja
4
作者 Zhihui SHAN Haifeng CHEN +8 位作者 Sheng ZHAO Zhonglu YANG Yanyan YANG Chanjuan ZHANG Limiao CHEN Songli YUAN Shuilian CHEN Dezhen QIU Xinan ZHOU 《Oil Crop Science》 2016年第1期52-59,共8页
Soybean rust caused by Phakopsora pachyrhizy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of soybean, and yield losses are very common in humid growing regions. Most commercial cultivars are susceptible and the disease is usually... Soybean rust caused by Phakopsora pachyrhizy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of soybean, and yield losses are very common in humid growing regions. Most commercial cultivars are susceptible and the disease is usually managed with fungicides. Resistance breeding is the most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the disease. In this study, detached - leaf assay and greenhouse inoculation were used to screen 200 Glycine soja accessions for resistance to Phakopsora pachyrhizi in China. Most of the accessions were susceptible, and W8214 was the only accession that demonstrated RB resistance to Phakopsora pachyrhizy. The further repeated tests confirmed the resistance in W82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rust germplasm screening Glycine soja Phakopsora pachyrhizi RESISTANCE
下载PDF
1,2,4-二唑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菌活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锋 陈钰 +3 位作者 裴鸿艳 刘东东 张静 张立新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90-1398,共9页
大豆锈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主要真菌病害。为了研发新型高效的杀菌剂,以N-(4-(5-(三氟甲基)-1,2,4-二唑-3-基)苯基)环丙甲酰胺为先导化合物,采用结构修饰的方法,引入新的取代基,以此设计了12个新型1,2,4-二唑类衍生物,通过肟化、合... 大豆锈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主要真菌病害。为了研发新型高效的杀菌剂,以N-(4-(5-(三氟甲基)-1,2,4-二唑-3-基)苯基)环丙甲酰胺为先导化合物,采用结构修饰的方法,引入新的取代基,以此设计了12个新型1,2,4-二唑类衍生物,通过肟化、合环、还原及缩合反应,合成得到,经1H NMR和ESI-MS确证化学结构。测试了它们对大豆锈病的抗菌活性:当质量浓度为3.125 mg/L时,化合物5b、5d、6a、6e和6g对大豆锈病的抑制率分别为60%、65%、100%、98%和95%,优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50%);化合物6a抗菌活性优异,当质量浓度为0.39125 mg/L时,对大豆锈病仍有90%抑制率。分子对接的结果说明,化合物6a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HDAC 4)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HDAC 7)有着多种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锈病 1 2 4-二唑 设计 反应 合成 抗菌活性 分子对接
下载PDF
1,2,4-噁二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菌活性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钰 王锋 +3 位作者 裴鸿艳 刘东东 张静 张立新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3期618-622,751,共6页
为了研发新型高效的杀菌剂,并对合成工艺和杀菌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和骨架跃迁的设计策略,以对氰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5个1,2,4-噁二唑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均经过^(1)H NMR、^(13)C NMR和ESI-MS确证。生物活... 为了研发新型高效的杀菌剂,并对合成工艺和杀菌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和骨架跃迁的设计策略,以对氰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5个1,2,4-噁二唑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均经过^(1)H NMR、^(13)C NMR和ESI-MS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质量浓度为6.25 mg·L^(-1)时,化合物A、B和C1对大豆锈病的抑菌率分别为90%、100%和95%;当质量浓度低至3.125 mg·L^(-1)时,化合物B和C1对大豆锈病仍有高达90%、80%的抑菌率;且化合物C1在质量浓度0.782 5 mg·L^(-1)时仍有轻微的抑菌活性。活性化合物A和B可作为先导化合物或候选杀菌剂进行深入研究与开发,且化合物C1的化学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 4-噁二唑 策略 合成 杀菌活性 大豆锈病
下载PDF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锈病鉴定 被引量:9
7
作者 谈宇俊 单志慧 +5 位作者 沈明珍 余子林 常汝镇 孙建英 罗英 肖树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5-209,共5页
1986~1995年对我国南方14省(市)8711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锈病鉴定。其结果未见免疫和高抗资源,仅有大降色豆、古田岭黑白毛豆、马山仁峰黄豆、天等黑豆、宿89-1等74份中抗资源,占鉴定总数的0.85%... 1986~1995年对我国南方14省(市)8711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锈病鉴定。其结果未见免疫和高抗资源,仅有大降色豆、古田岭黑白毛豆、马山仁峰黄豆、天等黑豆、宿89-1等74份中抗资源,占鉴定总数的0.85%;中感资源3846份,占鉴定总数的44.15%;高感资源4791份,占鉴定总数的55%。感病资源共占99.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大豆 锈病 抗病鉴定
下载PDF
大豆锈病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许艳丽 李春杰 +3 位作者 赵丹 刘喜梅 潘凤娟 王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13,共5页
大豆锈病近年在东南亚、南美洲发展迅速,对大豆生产威胁越来越大,尤其2004年11月登陆美国大陆,更引起大豆研究者、大豆生产国和进口国的极大关注。本文介绍了近年国际上大豆锈病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大豆锈病的发现、地理分布、病原、症... 大豆锈病近年在东南亚、南美洲发展迅速,对大豆生产威胁越来越大,尤其2004年11月登陆美国大陆,更引起大豆研究者、大豆生产国和进口国的极大关注。本文介绍了近年国际上大豆锈病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大豆锈病的发现、地理分布、病原、症状、寄主范围、病原菌生理分化和防治技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锈病 危害 分布 防治
下载PDF
大豆锈菌冬孢子形成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谈宇俊 费甫华 +3 位作者 单志慧 周乐聪 沈明珍 李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59,共4页
大豆锈菌可在大豆植株上形成冬孢子和冬孢子堆 ,田间在 10~ 11月初形成 ,但数量较少。冬孢子堆的形成与大豆品种、温度、湿度、光照等有关 ,日均温 2 0℃以下 ,日最低气温 16℃以下有利于冬孢子形成。昼夜温差大 ,形成冬孢子堆数量多... 大豆锈菌可在大豆植株上形成冬孢子和冬孢子堆 ,田间在 10~ 11月初形成 ,但数量较少。冬孢子堆的形成与大豆品种、温度、湿度、光照等有关 ,日均温 2 0℃以下 ,日最低气温 16℃以下有利于冬孢子形成。昼夜温差大 ,形成冬孢子堆数量多。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出现冬孢子的时间早 ,数量多 ,但体积小。冬孢子堆的大小与数量成负相关 ,在 13~ 2 5℃、2 0 0lux条件下 ,冬孢子堆体积较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锈病 冬孢子 形成条件 生物学特性 侵染循环
下载PDF
广东省新推广大豆品种病害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翔 陈晓兰 +2 位作者 潘汝谦 严小龙 廖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7-151,174,共6页
本文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以及传统的植物病害鉴定方法,在2006年6月至2010年10月对广东省新推广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的病害种类、发生危害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发现病害共有12种,其中真菌病害9种,分别是锈病、霜霉病、红冠腐病、丝核菌叶枯病... 本文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以及传统的植物病害鉴定方法,在2006年6月至2010年10月对广东省新推广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的病害种类、发生危害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发现病害共有12种,其中真菌病害9种,分别是锈病、霜霉病、红冠腐病、丝核菌叶枯病、炭疽病、白绢病、白粉病、镰刀菌根腐病和煤烟病;细菌性病害、线虫病害和病毒病害各1种,分别为细菌性叶斑病、根结线虫病和花叶病。主要病害为锈病、霜霉病、红冠腐病、花叶病、丝核菌叶枯病和炭疽病等。不同季节大豆的主要病害发生情况不同。春大豆以霜霉病发生较为严重;而夏大豆则以红冠腐病、锈病、花叶病毒病和丝菌核叶枯病发生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锈病 霜霉病 红冠腐病 花叶病毒病 丝核菌叶枯病 炭疽病
下载PDF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锈病鉴定 被引量:6
11
作者 单志慧 谈宇俊 沈明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2-63,共2页
1996~ 1 999年对我国 1 0 1 8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大豆锈病鉴定 ,其结果未见免疫和高抗资源 ,仅有嘟噜豆 -2等 9份中抗资源 ,占鉴定总数的 0 .88% ,感病资源 1 0 0 9份 ,占鉴定总数的 99.1 2 %。
关键词 种质资源 大豆锈病 抗病鉴定
下载PDF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抗锈鉴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单志慧 单连民 +5 位作者 王贤智 邱德珍 张晓娟 蔡淑平 吴学军 周新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88-890,共3页
大豆锈病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筛选抗锈资源是开展抗病育种的基础,从野生大豆中发掘抗锈资源有利于拓宽抗锈育种的遗传基础。采用离体叶片定量接种方法对513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进行抗锈鉴定,得到抗病资源1... 大豆锈病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筛选抗锈资源是开展抗病育种的基础,从野生大豆中发掘抗锈资源有利于拓宽抗锈育种的遗传基础。采用离体叶片定量接种方法对513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进行抗锈鉴定,得到抗病资源1份,其余均为感病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大豆锈病 抗性鉴定
下载PDF
大豆锈菌冬孢子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谈宇俊 单志慧 +3 位作者 周乐聪 沈明珍 费甫华 李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9-51,共3页
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大豆锈菌 (PhakopsorapachyrhiziSydow)冬孢子不能萌发直接侵染大豆 ,落入土中的病菌残体也不能引起大豆植株发病 ,说明在我国锈菌虽然能在自然条件下形成冬孢子 ,但不能成为大豆锈病初次侵染源。
关键词 大豆 锈病 豆薯层锈菌 冬孢子 侵染循环
下载PDF
大豆锈病病菌生理小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谈宇俊 孙永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1-74,共4页
大豆锈病病菌(Phakopsora Rachyrhizi Syd.)的7个菌系接种在8个鉴别寄主上,按照病原的致病力强弱(病斑反应型)初步分为A、B、C、D4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A的致病力最强,对各个鉴别寄主都为感病,生理小种B、C、D的致病力比较差,可通过... 大豆锈病病菌(Phakopsora Rachyrhizi Syd.)的7个菌系接种在8个鉴别寄主上,按照病原的致病力强弱(病斑反应型)初步分为A、B、C、D4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A的致病力最强,对各个鉴别寄主都为感病,生理小种B、C、D的致病力比较差,可通过各鉴别寄主区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锈病 病菌
下载PDF
大豆叶部病害研究的简易离体叶片培养技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莫贱友 郭堂勋 +2 位作者 Navi S S 李讯 杨小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0-743,共4页
为寻找简易有效的大豆叶部病害研究方法,利用大豆离体叶片,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离体复叶培养30 d,新根长达16.8~41.2 cm,平均根长国>24 cm,移至营养杯30 d后,叶色及叶片仍保持完好。经离体叶片法和整株法接种大豆锈... 为寻找简易有效的大豆叶部病害研究方法,利用大豆离体叶片,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离体复叶培养30 d,新根长达16.8~41.2 cm,平均根长国>24 cm,移至营养杯30 d后,叶色及叶片仍保持完好。经离体叶片法和整株法接种大豆锈病病原菌后,不同品种和不同菌株表达出不同的病斑反应型;接种大豆白粉病病原菌,也同样表达出在不同品种和不同接种浓度条件下,大豆白粉病发生程度不同;两种接种方试验结果一致。本方法试验条件可控、易控,省时,省空间,因此可考虑应用于大豆叶部病害研究的各种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离体叶片 再生根 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 大豆白粉病[Microsphaera diffusa] 感病性
下载PDF
大豆品种抗锈病遗传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谈宇俊 孙永亮 单志慧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04-109,共6页
本研究利用4个对锈病抗性反应不同的大豆品种,配制双列杂交,并采用离体叶片人工接种鉴定F_1、F_2、B_1C_1、B_1C_2、杂种抗性的方法,研究了大豆抗锈病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抗锈性遗传基础显著不同,抗病品种PI459025的抗锈性... 本研究利用4个对锈病抗性反应不同的大豆品种,配制双列杂交,并采用离体叶片人工接种鉴定F_1、F_2、B_1C_1、B_1C_2、杂种抗性的方法,研究了大豆抗锈病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抗锈性遗传基础显著不同,抗病品种PI459025的抗锈性受一个显性基因控制,耐病品种的耐病性受多基因控制,并有超显性作用存在。抗性的回交效应明显,受细胞核基因控制。抗性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重要,抗性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锈病 抗病性 遗传 育种
下载PDF
一个大豆锈病新抗源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8
17
作者 单志慧 刘艳 +7 位作者 巴红平 单连民 陈海峰 沙爱华 邱德珍 杨中路 陈水莲 周新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8-192,共5页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对2007-2010年收集的1 000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性筛选,得到1份高抗材料SX6907。SX6907在接种锈菌后20d不产生侵染病斑;在接种高浓度锈菌时,产生少数红褐色RB(Red-brown)病斑,但无孢子堆破裂现象,无孢子产生;已知...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对2007-2010年收集的1 000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性筛选,得到1份高抗材料SX6907。SX6907在接种锈菌后20d不产生侵染病斑;在接种高浓度锈菌时,产生少数红褐色RB(Red-brown)病斑,但无孢子堆破裂现象,无孢子产生;已知抗病品种(除日向外)在本研究抗性鉴定中主要表现为黄褐色TAN型感病病斑,抗性丧失。组织学观察表明,SX6907在接种部位造成细胞坏死,侵染点无孢子形成,其抗性表现为抗锈菌扩展。SX6907是一个优异的抗锈病资源,可做亲本在抗锈病育种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豆薯层锈菌 抗锈鉴定 种质资源
下载PDF
大豆锈病在广西粉葛上发生情况调查 被引量:2
18
作者 莫贱友 郭堂勋 +2 位作者 何禧严 LI Xun YANG Xiao-bing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607-609,共3页
为弄清广西大豆锈病在初次侵染源主要寄主粉葛上的发生情况,于2005-2007年对广西东西南北方向的32个县市的粉葛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查。结果发现,在栽培粉葛及野粉葛上均有大豆锈病病菌,发病区域在经度105°91′-111°54′、纬度... 为弄清广西大豆锈病在初次侵染源主要寄主粉葛上的发生情况,于2005-2007年对广西东西南北方向的32个县市的粉葛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查。结果发现,在栽培粉葛及野粉葛上均有大豆锈病病菌,发病区域在经度105°91′-111°54′、纬度21°78′-26°03′之间的广西全境范围内,但在发生时间上有所不同,冬季发生范围在纬度23°55′以南。调查结果为今后大豆锈病的监测、预测预报和治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锈病 粉葛 调查 广西
下载PDF
光照与黑暗对大豆锈病菌侵染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莫贱友 郭堂勋 +1 位作者 Xun-Li X. B. Yang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997-1001,共5页
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xi Syd.)主要以其夏孢子进行传播和侵染。应用大豆离体叶片培养技术,在24±1℃、相对湿度饱和的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光照强度和黑暗时长对大豆锈病菌夏孢子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培养8~16h... 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xi Syd.)主要以其夏孢子进行传播和侵染。应用大豆离体叶片培养技术,在24±1℃、相对湿度饱和的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光照强度和黑暗时长对大豆锈病菌夏孢子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培养8~16h,光强在600~400lx适宜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延长或缩短黑暗培养时长,大豆锈病菌的侵染逐渐减少,增加或降低光强度,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率也逐渐降低,高光强(〉3000lx)和低光强(〈200lx)均不利于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从高光强或低光强转至适宜光强度下均有利于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试验结果与田间大豆锈病自然发生规律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xi Syd.) 夏孢子 光照强度 黑暗时长
下载PDF
中国大豆锈病研究(英文) 被引量:2
20
作者 单志慧 周新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8-444,共7页
1899年在中国吉林首次报道了由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Syd)引起的大豆锈病。20世纪60年代大豆锈病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篇综述介绍了中国在大豆锈病的病... 1899年在中国吉林首次报道了由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Syd)引起的大豆锈病。20世纪60年代大豆锈病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篇综述介绍了中国在大豆锈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寄主、产量损失,病害流行、病原生活周期、病原与寄主的互作、抗锈资源鉴定、抗锈遗传、抗锈育种和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锈病 流行 抗性机制 抗锈资源 生理小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