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cial Patterns of Fine Root Abundance in Mixed Larch-Ash Plant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崔晓阳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06-210,共5页
Horizontal and veftical distributions of fine root abundance (mass per unit ground surface arca) were investi-gated in a densely planted larch - ash -stripe - mixed tbrest on dark broxvn forest soil in northeast China... Horizontal and veftical distributions of fine root abundance (mass per unit ground surface arca) were investi-gated in a densely planted larch - ash -stripe - mixed tbrest on dark broxvn forest soil in northeast China. There was evidencefor some degree of below-ground niche partitioning (or differentiation) betmpen the two species in hoth the horizontal andvertical directions. The ash fine roots largely penetrated into the larch belt (larch Sub-community) in surttrce soil (0-20 cm),indicating a possible inductive effect of larch ecological field on ash roots, while the penetration of larch tine roots into ashbelt (ash sub-community) was much restricted- which reflected a negative influence of ash ccological tield on Iarch roots. Inthe vertical direction of marginal soil the ash tine root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opsoil with a vertical gradient similar tothat as in the internal ash sub-community. but the larch fine roots were relatively compelled to deepcr soil layers by the com-petition (or exclusion) of marginal ash trees. All the dit1brences or complemcntarity wcre considered to the result of inter-specitic competition, which was important to the coexistence of the two tbrest species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mixed pla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IX olgensis FRAXINUS mandshurica Mixture PLANTATION Fine ROOTS spaci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洪泛区天然湿地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9
2
作者 白军红 邓伟 +1 位作者 张玉霞 王国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1,共5页
对二百方子洪泛区天然湿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洪泛区养分垂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而表层水平分布差异显著 .最常遇洪水的洪泛区并不是养分含量最高的地带 ,其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为 2 36%和 2 60 5 4... 对二百方子洪泛区天然湿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洪泛区养分垂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而表层水平分布差异显著 .最常遇洪水的洪泛区并不是养分含量最高的地带 ,其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为 2 36%和 2 60 5 4mg/kg ;而具有一定的淹水频率的洪泛区是养分含量最高地带 .一年一遇洪泛区和五年一遇洪泛区的有机质分别为 3 70 %和 3 92 % ,全氮含量 3666 4mg/kg和 31 2 5 6mg/kg ;土壤碳氮比都相对较低 ( 0~ 1 1 ) ;湿地干湿交替周期、地下潜流、植被生长特征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泛区 天然湿地 有机质 氮素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保安湖大型底栖动物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谢志才 马凯 +2 位作者 叶麟 陈静 蔡庆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2001年8月对保安湖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动物4门7纲25科54属70种。其中,软体动物为绝对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的81.5%)。而腹足类的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白旋螺(Gyraulus albus)、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 2001年8月对保安湖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动物4门7纲25科54属70种。其中,软体动物为绝对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的81.5%)。而腹足类的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白旋螺(Gyraulus albus)、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方格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a)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为该湖泊的优势种。样点间平均物种丰富度7.1,平均Shannon-Winner指数1.34。刮食者是保安湖底栖动物的最重要的功能摄食类群(占总丰度的80%以上)。结合GPS,将野外调查数据构建GIS数据库。基于GIS软件平台,运用Kringing插值法,构建动物丰度、主要功能摄氏类群及生物多样性等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直观地反映了保安湖底栖动物的分布情况。模拟出的底栖动物分布格局显示,底栖动物各参数在全湖的分布较不均匀,出现数个高分布区。比较底栖动物各种参数的分布格局图与优势水生植物分布格局图,发现总密度、软体动物丰度和Shannon生物多样性指数的高分布区域与水草总生物量的高值区有不同程度的重叠。这表明,保安湖高等水生植物的分布是影响其底栖动物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安湖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功能摄食类群 空间分布格局 GIS
下载PDF
日光温室CO_2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魏珉 邢禹贤 +1 位作者 王秀峰 马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54-358,共5页
研究了日光温室内CO2 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日光温室CO2 浓度日变化曲线通常呈不规则“U”形 ,有时呈不规则“W”形 .冬春栽培过程中日最高CO2 浓度逐渐减小 ,日最低浓度和昼平均浓度先降后升 ,CO2 亏缺时间逐渐延长 .温室内C... 研究了日光温室内CO2 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日光温室CO2 浓度日变化曲线通常呈不规则“U”形 ,有时呈不规则“W”形 .冬春栽培过程中日最高CO2 浓度逐渐减小 ,日最低浓度和昼平均浓度先降后升 ,CO2 亏缺时间逐渐延长 .温室内CO2 空间分布特点通常是早晨和傍晚为前部 >中部 >后部 ,近地面层 >作物冠层 >顶层 ;中午前后为前部 <中部 <后部 ,近地面层 >顶层 >作物冠层 .影响日光温室CO2 浓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度 ,通风不能阻止温室内高浓度CO2 外逸和避免CO2 亏缺 .幼苗期群体光合较弱、土壤呼吸旺盛 ,温室CO2 浓度较高 ;结果期群体光合旺盛、土壤呼吸衰竭 ,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CO2浓度 日变化 季节变化 空间分布 CO2亏缺
下载PDF
华北平原浅层含氟地下水演化特点及成因 被引量:47
5
作者 邢丽娜 郭华明 +4 位作者 魏亮 詹燕红 侯春堂 李瑞敏 王轶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57-67,共11页
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历史资料、实地水文地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图解、统计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历史阶段(1980~1985年)和现阶段(2005~2010年)F-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探讨了现... 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历史资料、实地水文地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图解、统计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历史阶段(1980~1985年)和现阶段(2005~2010年)F-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探讨了现阶段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F-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化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氟水的区域范围相比历史阶段明显增加;从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补给区(Ⅰ区),到中部冲积湖积平原缓慢径流区(Ⅱ区),最后到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排泄区(Ⅲ区),浅层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呈低→高→低的变化;高氟水的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HCO3-和Na+富集的苏打型碱性水化学环境有利于F-的富集,而Ca2+、Mg2+则会抑制F-的富集;高氟水的形成与其迁移、赋存的环境条件有关,在Ⅰ区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主要受萤石溶解作用、F-解吸作用控制,在Ⅱ区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受蒸发浓缩作用、萤石溶解作用、方解石-白云石沉淀作用、F-解吸作用等控制,而在Ⅲ区高氟水主要受方解石-白云石的沉淀作用、F-解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等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氟离子 水文地球化学 空间分布 演化特点 水化学特征 成因 华北平原
下载PDF
南亚热带杉木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素积累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55
6
作者 康冰 刘世荣 +1 位作者 蔡道雄 卢立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7-153,共7页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in three plots of a 13 years ol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 in Daqingshan,Guangx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all ...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in three plots of a 13 years ol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 in Daqingshan,Guangx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all organs wa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leaf (510.5)>bark (501.8)>wood (485.1)>root (476.5)>branch(462.1) (g·kg -1 ). The carbon concentration of soil (to 60 cm depth) ranged from 11.4 to 21.1 (g·kg -1 ),with an average of 16.6 (g·kg -1 ). Carbon concentration of surface soil (to 20 cm) was higher than the other layer. The average carbon concentrations (g·kg -1 ) in different layers were in the order as: trees (497)> shrub (437.5) >standing litters (437.5)>herb (407.8). The carbon storage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was in order of soil layer>vegetation >standing litter. Of total average carbon,23.87% was in vegetation component,74.27% in soil (60 cm depth),and only 1.86% in standing ground litter layer. The tree layer occupied 22.93% of total carbon storage in the ecosystem and 96.07% of carbon storage in the vegetation layer. The carbon storage in different organ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biomass of corresponding organs. Trunk accumulated the highest carbon storage,comprising 58.40% of carbon storage in tree layer. Secondly,root made up 20.09% of total tree carbon. The annual net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was 10.10 t·hm -2 a -1 ,stored carbon up to 4.67 t·hm -2 a -1 ,equal to 17.13 t·hm -2 a -1 of CO2. Chinese fir plantation was an important sink of atmospheric CO2. But its capacity of C sequestration decreased gradually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贮存 空间分布 杉木人工林 极限分布区 南亚热带
下载PDF
昆明市城市商业地域结构探讨与调整对策刍议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忠暖 陈颖 +1 位作者 甘巧林 程一钧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1-25,共5页
本文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 探讨了昆明城市商业地域结构特征及其类型,将昆明城市商业地域结构概括为 “四大分布特征”和 “六种地域类型”; 根据城市商业分布的理论, 分析了昆明市商业地域结构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城市 商业地域 空间分布 昆明市
下载PDF
东洞庭湖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格局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25
8
作者 谢志才 张君倩 +4 位作者 陈静 马凯 刘瑞秋 汪亚平 蔡庆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9-298,共10页
2001年9月对东洞庭湖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动物4门8纲20科51种.其中,寡毛类2科18种(35.3%),软体动物8科15种(29.4%),水生昆虫7科14种(27.5%),其他动物4种(9.1%).软体动物是东洞庭湖底栖动物的最主要类群(占总丰... 2001年9月对东洞庭湖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动物4门8纲20科51种.其中,寡毛类2科18种(35.3%),软体动物8科15种(29.4%),水生昆虫7科14种(27.5%),其他动物4种(9.1%).软体动物是东洞庭湖底栖动物的最主要类群(占总丰度的71.1%).其中,腹足类的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 120sa)、中华沼螺(Parafossarulus sinensis)、纹沼螺(P.striatulus)和寡毛类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为该保护区的优势种.样点间平均物种丰富度6.3,三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Simpson和Shannon)平均值分布为1.38、4.05和1.47.刮食者和直接收集者为底栖动物最重要的摄食类群(占总密度的66.7%和19.9%).结合GPS,将野外调查数据构建GIS数据库.基于GIS软件平台,运用Kringing插值法,构建动物丰度、生物多样性及污染生物指数(BI)等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直观地反映了保护区底栖动物的分布情况及污染状况.提取出主要生物类群(软体动物、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和5种优势种分布的高浓度块,显示寡毛类与其它两类的分布基本不重叠,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东南和西北的深水区域.进一步分析检验各主要分布区域的16种水体理化指标,发现水深是影响保护区底栖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而硫酸盐则主要制约寡毛类的分布格局,硬度是影响软体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全湖平均Hilsenhoff生物指数(BI)值8.18,指示保护区承受较高的有机污染,模拟生成的BI分布图显示,西南部的深水区域、北部及东南部的局部区域水质相对较好,而东北部的沿岸带大部分水体及南部近六门闸的部分区域水体水质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保护区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功能摄食类群 空间分布格局 GIS
下载PDF
基于RS与分形的下庄矿田线性构造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社 管太阳 +1 位作者 曹双林 潘家永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3-499,共7页
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和RS技术,对遥感影像上所提取出来的线性构造信息进行定量分析、空间展布特征与铀矿富集关系的研究,并且简要阐述线性构造遥感影像机理和断裂构造信息的解译与提取。通过研究表明,下庄矿田断裂构造在0.3125—5km尺度范... 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和RS技术,对遥感影像上所提取出来的线性构造信息进行定量分析、空间展布特征与铀矿富集关系的研究,并且简要阐述线性构造遥感影像机理和断裂构造信息的解译与提取。通过研究表明,下庄矿田断裂构造在0.3125—5km尺度范围内具有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相关系数均超过0.98,并且在该尺度范围内断裂构造空间展布出现两个分形关系,在0.3125—1km尺度范围内分数维D1=1.0693,在1.25—4km尺度范围内D2=1.7469。这进一步表明该区断裂构造具有多重分形分布特征。其断裂构造展布在0.3125—1km小尺度范围内较小的分维值D1表明该区还有进一步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分形 分维值 空间展布 线性构造
下载PDF
利用LIF法诊断微波等离子体鞘层 被引量:5
10
作者 邓新绿 吴桂林 +4 位作者 张家良 刘延伟 陆文琪 刘峰 马腾才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0-165,共6页
简要地阐明了利用激光诱导荧光法(LIF)诊断等离子体特性的原理,分别对二能级情况(共振荧光)与三能级情况(非共振荧光)采用饱和荧光法测量粒子浓度的公式进行了推导.在此基础上。
关键词 诊断 LIF法 能量分布 微波等离子体 鞘层
下载PDF
陕西省林火的时空分布及火源特点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荷秀 慕建利 +1 位作者 侯建忠 邱宇红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5-78,共4页
应用陕西省五大林区1987~1995年火灾及有关资料进行客观分析,揭示了陕西省林火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为:林火主要发生时段是当年11月到次年5月,其中2~4月为林火高发期;陕西省林火发生的空间分布有三个林火高发区;对各... 应用陕西省五大林区1987~1995年火灾及有关资料进行客观分析,揭示了陕西省林火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为:林火主要发生时段是当年11月到次年5月,其中2~4月为林火高发期;陕西省林火发生的空间分布有三个林火高发区;对各类火源的林火比率计算分析显示:农业用火和林区吸烟是陕西省森林火灾的主要火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林火 时空分布 火源
下载PDF
^(137)Cs测定法研究不同坡面土壤侵蚀空间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杨明义 田均良 刘普灵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68-372,共5页
通过对短坡长农耕地坡面、沟坡、沟道坡面及复合坡面表层土壤137Cs 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了这几种坡面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所有坡面上土壤侵蚀都表面为波动趋势,短坡长农耕地坡面中部侵蚀更为强烈;沟道侵蚀表现... 通过对短坡长农耕地坡面、沟坡、沟道坡面及复合坡面表层土壤137Cs 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了这几种坡面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所有坡面上土壤侵蚀都表面为波动趋势,短坡长农耕地坡面中部侵蚀更为强烈;沟道侵蚀表现为溯源侵蚀强烈的趋势,而沟坡由于地表覆盖等因素的影响,侵蚀特征表现复杂;在复合坡面上及相同坡度、坡长的情况下,由于所处的部位不同,侵蚀量相差极大;在长时间段内,影响侵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微地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137测定法 坡面 土壤侵蚀 空间特征
下载PDF
九龙江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瑜斌 林鹏 庄铁诚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7-592,共6页
研究了福建九龙江口秋茄(Kandelia candel)林与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林土壤及其相应的对照光滩0~20cm、20~40cm和40~60cm3个层次土壤好氧异养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3类微生物数量时空分布及其与土壤主要理化因子的关系.结... 研究了福建九龙江口秋茄(Kandelia candel)林与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林土壤及其相应的对照光滩0~20cm、20~40cm和40~60cm3个层次土壤好氧异养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3类微生物数量时空分布及其与土壤主要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秋茄林与白骨壤林土壤及其相应的对照光滩土壤的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和微生物总数在3个土壤层次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差异显著;两个红树林及其对照光滩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均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季位于夏冬两季之间,或高或低,但差值不大;红树林土壤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多显著高于相应对照光滩;秋茄林土壤各类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白骨壤林土壤.土壤微生物数量与主要理化因子间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与两个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关系最密切的因子是全氮和全磷而不是有机质,这可能与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对氮和磷有着相对重要的调控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土壤 微生物数量 时空分布 九龙江口
下载PDF
沈阳市区环境空气中铅的污染表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金达 刘景双 +3 位作者 于君宝 王春梅 王艳 张学林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1期1-3,共3页
沈阳市建成区环境空气铅浓度时空分异明显,铅含量平均值为1.877μg/m3,范围值0.345~5.330μg/m3;大气铅空间分异首先表现为在市区形成4个铅浓度分布集中区,其中工业区>商业区>二类混合区>一类混合区>居民文教区>对照区... 沈阳市建成区环境空气铅浓度时空分异明显,铅含量平均值为1.877μg/m3,范围值0.345~5.330μg/m3;大气铅空间分异首先表现为在市区形成4个铅浓度分布集中区,其中工业区>商业区>二类混合区>一类混合区>居民文教区>对照区,再次为大气中铅浓度随着距污染源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交通枢纽区日变化规律是大气铅浓度一日之内出现两个高峰期(8:00-9:00和17:00-18:00),与车流量变化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市 环境空气 铅含量 时空分异
下载PDF
南洞庭湖区湿地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玲 陈益平 +2 位作者 刘石泉 董萌 彭晓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X期48-50,共3页
对南洞庭湖区3类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类湿地土壤养分差异较大,湿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湖草滩地、芦苇滩地、泥沙滩地;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对南洞庭湖区3类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类湿地土壤养分差异较大,湿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湖草滩地、芦苇滩地、泥沙滩地;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回归方程为y=0.093 1x-0.080 2(R2=0.943 5);土壤碳氮比都相对较低(4~9);湿地干湿交替周期、植被生长特征及pH值都是影响湿地土壤中有机质及全氮空间分布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有机质 氮素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3种鱼类多氯联苯含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甘居利 贾晓平 +1 位作者 李纯厚 林钦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9-73,共5页
为探讨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动物中多氯联苯(PCBs)污染状况,用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1998—2000年在该海域采集的3种金线鱼体内的PCBs。结果表明,在鱼体背部肌肉中PCBs含量(鲜重平均值)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中较高(6.... 为探讨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动物中多氯联苯(PCBs)污染状况,用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1998—2000年在该海域采集的3种金线鱼体内的PCBs。结果表明,在鱼体背部肌肉中PCBs含量(鲜重平均值)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中较高(6.21ng.g-1),在金线鱼N.virgatus中次之(5.26ng.g-1),在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中较低(4.83ng.g-1)。在台湾浅滩金线鱼PCBs含量(6.05ng.g-1)略高于广东海域(5.61ng.g-1),在远岸海域(5.80ng.g-1)高于近岸海域(4.48ng.g-1)。PCBs含量在深水金线鱼几种组织内的分布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表现为肝(11.9ng.g-1)>腹肌(9.05ng.g-1)>皮(4.79ng.g-1)≈背肌(4.31ng.g-1)>肠(3.53ng.g-1)≈鳃丝(3.45ng.g-1)。3种鱼体内PCBs含量(鲜重)在1.25—16.4ng.g-1范围内,远低于国内外水产品安全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鱼类 多氯联苯 组织分布 空间分布 种间差异
下载PDF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中生物膜的空间分布、特性和降解性能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振斌 李今 +2 位作者 成水平 付贵萍 贺锋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4-208,共5页
对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基质不同层次进行采样,测定了生物膜的空间分布、脱氢酶活性、呼吸强度、间隙水总有机碳、发育时间及五氯酚的去除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基质生物膜发育良好,可挥发性固体均值达到0.021 8.从下行池整体看,生物膜生物... 对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基质不同层次进行采样,测定了生物膜的空间分布、脱氢酶活性、呼吸强度、间隙水总有机碳、发育时间及五氯酚的去除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基质生物膜发育良好,可挥发性固体均值达到0.021 8.从下行池整体看,生物膜生物量、呼吸强度、脱氢酶活性及有机污染物去除能力都较上行池高,下行池为污水中有机物的主要降解空间.不同层次生物膜的空间分布存在着差别,生物膜主要积累在0~10 cm表层,其脱氢酶活性、呼吸强度高于其他各层次,各指标在变化趋势上存在明显的一致性.生物膜的发育时间直接影响着其对有机碳的降解能力,从10天到70天,降解率提高了5倍.其生物膜基质对五氯酚的去除率是无生物膜基质的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 生物膜 空间分布 降解性能
下载PDF
城市空气悬浮颗粒物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郭二果 王成 +1 位作者 郄光发 房城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10年第5期34-37,41,共5页
对城市空气颗粒物的季节、日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作了综述,并探讨了人为活动、气象和特殊天气因素等对城市空气颗粒物水平的影响,最后提出目前关于城市空气悬浮颗粒物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城市 空气颗粒物 季节变化 日变化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天山山脉强降水云宏微观物理属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旭 张嘉伟 +1 位作者 马禹 陈勇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53-1161,共9页
天山山脉是新疆重要的水源地,分析这一区域降水云的宏观和微观物理属性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对于科学高效地开展人工增水作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loudSat和Aqua卫星资料对天山山脉3次强降水过程云高、云厚、冰粒子等效半径和直径(IER、IED... 天山山脉是新疆重要的水源地,分析这一区域降水云的宏观和微观物理属性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对于科学高效地开展人工增水作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loudSat和Aqua卫星资料对天山山脉3次强降水过程云高、云厚、冰粒子等效半径和直径(IER、IED)、水粒子等效半径(LER)、冰水含量(IWC)、液态水含量(LWC)、冰水路径(IWP)、液态水路径(LWP)的分析表明:(1)天山山脉强降水云分布在0.9~9.4 km范围内,天山东、西部云底偏低、云体偏厚,而中部云底偏高、云体偏薄。降水云占有率天山中部、东部分别为5%,西部为15.6%。(2)天山山脉强降水云IER以0~60μm为主,LER以0~5μm为主,IWC和LWC集中在0~50 mg·m^(-3),强降水云从低层到高层这些微物理量的低值段占优势,天山山脉西部、中部这些微物理量的低值段随高度呈单峰分布,西部和中部峰值分别出现在云层下部和中上部;天山山脉东部这些微物理量的低值段随高度呈双峰分布,极大值出现在云层下部和上部。(3)天山南脉、天山西部强降水云的IED较小,而天山中部、东部较大;天山中部云的LER较大,天山东部、西部、天山南脉较小;IWP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中部、东部、西部、天山南脉;天山中部云的LWP略大于天山西部和东部,天山南脉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Aqua 云宏观和微观物理量 强降水 垂直和水平分布
下载PDF
空间目标表面材料反射率的测量 被引量:6
20
作者 路大举 万敏 +3 位作者 杨锐 冷杰 郑捷 邹凯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83-1386,共4页
介绍了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测量空间目标表面材料热特参数的原理和方法,搭建了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光谱特性和激光散射特性测量平台,对空间目标的几种典型热控涂层反射率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在入射角为0°时,SR107白漆涂层的反射率... 介绍了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测量空间目标表面材料热特参数的原理和方法,搭建了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光谱特性和激光散射特性测量平台,对空间目标的几种典型热控涂层反射率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在入射角为0°时,SR107白漆涂层的反射率为0.785;OSR,F46和聚酰亚胺薄膜对532 nm激光的反射率均大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目标探测 红外仿真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反射率测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