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9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spatial elements in The Metamorphosis
1
作者 XU Ming-ying CUI Xiao-xi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0年第9期61-64,共4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space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main themes in Kafka's novel The Metamorphosis. By applying Bal's basic narratology concepts on space, 2 spatial element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space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main themes in Kafka's novel The Metamorphosis. By applying Bal's basic narratology concepts on space, 2 spatial elements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the contrast of inside and outside, as well as the "filling in" of space, both of which serve to express human beings' isolation and desertion in an indifferent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Metamorphosis SPACE spatial elements NARRATOLOGY
下载PDF
The key spatial elements and high-dens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peninsula:A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and cape
2
作者 Dongzhu Chu Huilin Lan Yuwen Deng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SCD 2022年第5期934-948,共15页
Urban peninsulas are an important category with distinctiv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ettlements.Despite their time-honored development,abundant cultural accumulation,and developed water tr... Urban peninsulas are an important category with distinctiv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ettlements.Despite their time-honored development,abundant cultural accumulation,and developed water transportation,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world-famous urban peninsulas demonstrate a remarkable feature of high-density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ir limited space for expansion.Based on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urban peninsulas,this study summarizes five basic elements concerning the space of urban peninsulas,namely,capes,boundaries,networks,nodes,and cores.On the basis of these five elements,different high-density developmental modes of urban peninsulas are constru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model for the location,density control,and urban structure of high-rise building clusters in peninsulas and further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shaping the special urban form of peninsul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peninsula spatial elements High-density development High-rise buildings
原文传递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northeastern Beibu Gu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5
3
作者 Qian Ge George Z Xue +3 位作者 Liming Ye Dong Xu Jianru Zhao Fengyou Ch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93-102,共10页
A multi-index analysis including grain siz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s performed on the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astern Beibu Gulf to trace the sources of the sedimen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controlling fact... A multi-index analysis including grain siz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s performed on the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astern Beibu Gulf to trace the sources of the sedimen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elements distribution. The mean grain size exhibits a wide variation ranging from 0.09Φ to 8.05Φ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5.33Φ.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major elements descend in an order of c(SiO_2)>c(Al_2O_3)>c(Fe_2O_3)>c(CaO)>c(MgO)>c(K_2O)>c(Na_2O)>c(TiO_2)>c(P_2O_5)>c(MnO), while those of trace elements exhibit a descending order of c(Sr)>c(Rb)>c(V)>c(Zn)>c(Cr)>c(Pb)>c(Ni)>c(Cu)>c(As). On the basis of elementar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the four zones: Zone I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coastal area of the gulf, which receives large amount of fluvial materials from local rivers in Guangxi and Guangdong, China, and the Qiongzhou Strait; Zone Ⅱ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study area, where surface sediments exhibits a multiple source; Zone Ⅲ is located in the Qiongzhou Strait, where surface sediments are dominated by materials from the Zhujiang River and Hainan; Zone IV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study area, where surface sediments are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Red River and Hainan.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sedi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reveal that the grain size, which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hydrodynamics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of terrigenous materials, is the leading factor controlling the elementary distribution.Meanwhile, impacts from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nd marine biogenic process will als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siz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Beibu GULF spatial distribution sediment source
下载PD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in a Small Catchment, and Buffer Function of Wetland in Longgan Lake, China 被引量:7
4
作者 吴艳宏 王苏民 +1 位作者 R.W.Barttarbee 朱育新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4年第1期37-45,共9页
Wetland is the conjunction of lake and terrene where human activities are concentrat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material transport and cycling in the terrene-lake system, wetland is the buffer where sand and mud, heavy... Wetland is the conjunction of lake and terrene where human activities are concentrat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material transport and cycling in the terrene-lake system, wetland is the buffer where sand and mud, heavy metals, pollutants and nutrients are tarried.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in the Wangling River catchment, a small sub-catchment of Longgan Lak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e have found that wetland can buffer major heavy metals such as Cr, Cu, etc. significantly, but has a little buffer function to some active elements such as Fe and Mn, which are always transported as solutions. Human activities not only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but also weaken the buffer function of wetland.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Longgan Lake area in the past 70 years have been recorded in stream, wetland and lake sediments, especially the human activity events such as deforesting and reclaiming on a large scale in 1958 and the 1980’s. Human activities caused the increase of sedimentation rates since the 1950’s, as well as the increase of elements’ concentrations. The extensive use of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since the 1960’s have led to the increase of total P concentrations. Increasing SO-2 emissio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cation exchange in soil, and enhance the leaching of Mn out of soils. Permanent storing of water causes the soil gleyification that also intensifies the leaching of Mn. These are two major reasons for the obvious increase of manganese concentrations in recent 20 years in Longgan Lake.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since the 1950s’ have intensified the population in this region and thus destroyed the buffer function of wet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地 河沙 淤泥 沉积 重金属
下载PDF
GEOMETRICALLY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SPATIAL THIN-WALLED BEAMS WITH GENERAL OPEN CROSS SECTION 被引量:11
5
作者 Xiaofeng Wang Qingshan Yang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SCIE EI 2009年第1期64-72,共9页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imoshenko and thin-walled beams, a new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spatial thin-walled beams with general open cross sections i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in which several factors are included such 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imoshenko and thin-walled beams, a new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spatial thin-walled beams with general open cross sections i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in which several factors are included such as lateral shear deformation, warp generated by nonuni- form torsion and second-order shear stress, coupling of flexure and torsion, and large displacement with small strain. With an additional internal node in the element, the element stiffness matrix is deduced by incremental virtual work in updated Lagrangian (UL) formulation. Numerical example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sented model well describes the geometrically nonlinear property of spatial thin-walled be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beams thin-walled structures geometrically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stiffness matrix
下载PDF
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理与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平卫英 李文星 罗良清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1,共17页
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有利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优化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现有关于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围绕传统生产要素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展开讨论,鲜有文献将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纳入城乡要素流动范围并探索... 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有利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优化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现有关于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围绕传统生产要素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展开讨论,鲜有文献将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纳入城乡要素流动范围并探索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理。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测算要素流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全国要素流动总指数呈现出小幅度增长的态势,位于均值之上的地区中64%是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说明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实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第二,要素流动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一结论在引入城乡之间距离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采用删除4个直辖市和缩短时间窗口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第三,空间异质性分析中,劳动力、土地和数据要素始终表现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要素对不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影响范围逐步扩大,技术要素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逐渐凸现,由华东和华南地区向东北和西南地区转移;第四,在要素流动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电商销售是要素流动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机械化和产业结构变迁并未发挥出中介变量的作用,不同于已有的研究结果。因此,今后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拓展深度与广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整体推进与试点示范相统一的指导原则,推广实践中形成的典型经验。研究结论为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健全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流动 空间异质性 城乡融合发展 政策演变 城乡关系
下载PDF
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空间策略研究
7
作者 张程亮 邱强 张定纯 《上海城市管理》 2024年第5期13-19,共7页
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从空间角度研究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的问题并提出规划策略,是优化配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资源要素的重要手段。梳理相关政策,明确协同开放的... 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从空间角度研究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的问题并提出规划策略,是优化配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资源要素的重要手段。梳理相关政策,明确协同开放的空间内涵及空间要素,从平台要素、通道要素、产业要素入手,分析川渝自贸试验区空间发展现状,总结川渝自贸试验区空间要素存在的问题。以重庆自贸区为例,从优化区域协同布局、促进互联互通共享、增存联动差异引导、创新规划管控方法等方面提出协同开放的空间规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试验区 协同开放 空间要素 规划策略
下载PDF
多维视角下乡村社区空间减碳策略综述
8
作者 徐峰 杨清欣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6,共8页
乡村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场域,但其社区层面的空间低碳策略在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为进一步明确乡村社区空间减碳路径,有必要厘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进展,识别未来研究方向。本文针对乡村社区空间减碳领域进行政... 乡村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场域,但其社区层面的空间低碳策略在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为进一步明确乡村社区空间减碳路径,有必要厘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进展,识别未来研究方向。本文针对乡村社区空间减碳领域进行政策梳理和文献综述,从规划、景观、建筑的多维视角梳理了研究进展并识别当前研究不足。研究综述的结果突出了强化多维视角、完善数据框架、量化生态价值、深化数字赋能及注重文脉保护等未来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有助于在双碳目标的扎实推进中挖掘更多的乡村力量,为乡村社区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乡村社区 多维视角 空间要素 减碳策略
下载PDF
一种基准关联的空间尺寸远心视觉测量方法
9
作者 刘峰 张英杰 +1 位作者 高裴裴 樊梦琦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98,共5页
针对具有横截面外伸尖端特征的长轴工件,本文研究了一种基准关联的空间尺寸远心视觉测量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远心成像实现较长尺度工件的局部待测要素的图像特征提取和位置测量,而后建立局部待测要素与相机成像视场以外的轴线基准要素... 针对具有横截面外伸尖端特征的长轴工件,本文研究了一种基准关联的空间尺寸远心视觉测量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远心成像实现较长尺度工件的局部待测要素的图像特征提取和位置测量,而后建立局部待测要素与相机成像视场以外的轴线基准要素的测量传递链,将局部要素经计算转化成全局径向尺寸,从而实现超过成像视场尺度的快速精密测量。构建了测量实验环境,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对误差进行了溯源和分析并给出了进一步提升精度的建议。本方法能够在远心平行投影条件下实现对立体工件的空间几何量测量,特别适用于对速度和精度均要求较高的在位测量应用场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尺寸 局部要素 基准关联 远心测量
下载PDF
数字经济助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基于创新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薇 卫珂卉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数字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核心驱动力。区别于以往研究多从宏观视角考察数字经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在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框架进一步拓展完善的基础上,从创新要素配... 数字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核心驱动力。区别于以往研究多从宏观视角考察数字经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在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框架进一步拓展完善的基础上,从创新要素配置这一微观视角,对数字经济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间接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数字经济通过人力和资本创新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正向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绿色化,反向抑制产业结构合理化,且更多依赖资本创新要素的配置来影响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在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创新要素配置 现代化产业体系 空间溢出效应
下载PDF
室内实景三维重建技术综述
11
作者 康志忠 杨俊涛 《时空信息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构建语义丰富、几何精确且拓扑完备的室内三维模型是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中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室内导航与位置服务、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室内空间结构布局复杂、实体要素类型多样及杂乱遮挡等因素给室内实... 构建语义丰富、几何精确且拓扑完备的室内三维模型是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中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室内导航与位置服务、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室内空间结构布局复杂、实体要素类型多样及杂乱遮挡等因素给室内实景三维重建带来诸多挑战。近些年,室内实景三维重建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关于现有方法的系统性总结仍较为欠缺。本文对室内实景三维重建最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和归纳。首先,简要总结当前主流的室内空间三维数据采集手段;其次,从室内实景三维模型构建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环节出发,从实体要素语义识别和分类、实体要素几何模型生成、空间拓扑特征组织与表达方面对现有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最后,对室内实景三维重建相关研究现存的技术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实景三维 数据配准 实体要素分类 空间拓扑模型 实体要素几何模型
下载PDF
软黏土地区深大基坑工程桩-连续墙体系空间变形效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盛兴旺 林超 +3 位作者 郑纬奇 尹逊一 孙焕重 杨峰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1-601,共11页
土体开挖过程中深大基坑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形效应,对其主体结构力学行为产生影响。以新建苏州南站枢纽深大基坑为工程背景,考虑地连墙厚度及工程桩的影响,基于ABAQUS建立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采用修正剑桥模型考虑软黏土的应变硬化特征,... 土体开挖过程中深大基坑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形效应,对其主体结构力学行为产生影响。以新建苏州南站枢纽深大基坑为工程背景,考虑地连墙厚度及工程桩的影响,基于ABAQUS建立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采用修正剑桥模型考虑软黏土的应变硬化特征,从地连墙侧向位移、墙后地表沉降、工程桩和坑底土体隆起3个方面,研究软黏土地区深大基坑工程桩-连续墙体系的变形特征及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深大基坑地连墙的侧向位移和地表沉降均呈现明显的角部效应,基坑A区(地连墙厚度1 m、桩径1 m)地连墙侧向位移角部效应的影响范围为1.05~1.71倍开挖深度,基坑B区(地连墙厚度0.8 m、桩径1.5 m)地连墙侧向位移角部效应的影响范围为0.91~1.48倍开挖深度;基坑A区、B区地表沉降角部效应的影响范围分别为1.24~2.10和1.77~2.47倍开挖深度;深大基坑空间变形角部效应与工程桩桩径及地连墙厚度有关,并且对基坑长边的影响效果大于短边。工程桩可有效增大基坑开挖面以下土体的刚度,减小地连墙的侧向位移;增大地连墙厚度可有效降低基坑的整体变形。基坑工程桩与坑底土体隆起总体呈现中间大、周边小的特征,工程桩周边土体受其约束,隆起较小;在一定范围内,工程桩对土体隆起抑制作用与其桩径呈正相关,与其桩间距呈负相关。软黏土地区深大基坑设计计算中需关注工程桩-连续墙结构体系的空间变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大基坑 软黏土地区 有限元 修正剑桥模型 空间变形效应
下载PDF
农田土壤有效态中量微量元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13
作者 顾建芹 唐卫红 江健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3期48-56,共9页
基于2019年的耕地地力调查监测点,分析农田土壤有效态中量微量元素含量及区域分布特征,结合分级标准和缺素临界值,揭示当前土壤中量微量元素丰缺状况;并对1983年、2004年的土壤的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上海市... 基于2019年的耕地地力调查监测点,分析农田土壤有效态中量微量元素含量及区域分布特征,结合分级标准和缺素临界值,揭示当前土壤中量微量元素丰缺状况;并对1983年、2004年的土壤的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上海市奉贤地区农田土壤有效态中量微量元素养分中Av-S含量为20—30 mg∕kg,Av-Si>300 mg∕kg,Av-Cu 4—6 mg∕kg,Av-Zn 2—3 mg∕kg,Av-Fe 100—150 mg∕kg,Av-Mn 30—40 mg∕kg,Av-B 0.75—1 mg∕kg,Av-Mo 0.1—0.15 mg∕kg,平均含量依次为20.04 mg∕kg、390.92 mg∕kg、4.31 mg∕kg、2.42 mg∕kg、131.08 mg∕kg、34.74 mg∕kg、0.95 mg∕kg和0.13 mg∕kg,分别处于土壤养分分级标准(5级)的第3、1、3、2、2、2、2、3级。这8种中微量元素变异系数均为中等变异强度,以Av-Fe(90.39%)最大。在1983年、2004年、2019年三个时间上,除Av-Mo含量整体变化较为平稳,缺素现象在不断加剧(目前缺素面积达73.68%)外,其余中微量元素在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增减,无缺素现象或缺素面积在减少。中量元素Av-S和Av-Si含量变化为一降一升,两者均在果园中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微量元素Av-Cu、Av-Fe、Av-Mn总体含量比较丰富,无低于临界值田块,在空间分布上为条状或斑状分布,呈自西往东逐渐减少格局,其菜地中的含量要低于粮田和果园;Av-Zn和Av-B含量在年际间不断提高,菜地中的含量普遍较高,区域分布上呈现相反趋势,Av-Zn为中部高东西部低,而Av-B为东西部高于中部。同时土壤多个微量元素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Av-Cu、Av-Zn、Av-Fe、Av-Mn间表现出正相关性,它们也受土壤SOM和pH影响较大,其中Av-Cu受SOM、Av-Mn受pH作用最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区域分布的土壤养分管理和中微肥合理搭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量元素 微量元素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省域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基于要素流动视角的空间计量检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建飞 李凯 翟元慧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2-56,共15页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经济如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1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测算数字经济指数和共同富裕指数,选取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为中介变量,数据要素流动环境为调节变量,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检验数字经...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经济如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1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测算数字经济指数和共同富裕指数,选取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为中介变量,数据要素流动环境为调节变量,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明显促进共同富裕,对邻边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在地理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影响共同富裕;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效应,且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对数字经济影响共同富裕起到“边际效应递增”作用;数据要素流动环境能合理调节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据此,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人才与资本要素的流动和精准匹配,形成优势互补、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要素流动 数据要素流动环境 共同富裕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叙事地图的要素及组织:基于电子游戏“要素-结构-场景”架构的视角
15
作者 应申 徐雅洁 李玉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7-980,共14页
信息通信技术背景下,地图的对象空间从二元空间拓展到三元空间,信息空间的出现给地图学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由地图投影、制图综合、符号系统构成的传统制图学经典理论框架已难以满足元宇宙、虚实融合和人机物融合等带来的空间刻画需求。... 信息通信技术背景下,地图的对象空间从二元空间拓展到三元空间,信息空间的出现给地图学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由地图投影、制图综合、符号系统构成的传统制图学经典理论框架已难以满足元宇宙、虚实融合和人机物融合等带来的空间刻画需求。针对目前叙事地图的理论框架大多面向传统的地图媒介和形式,本文以“要素-结构-场景”为架构探讨了叙事地图在新时代背景和数字载体下的组织形式。明确叙事要素是叙事地图构建的基础,叙事结构为叙事要素提供组织形式,叙事场景为叙事地图的叙事要素和叙事结构的呈现提供载体。鉴于地理环境类电子游戏具有天然的叙事性,本文通过该类游戏对“要素-结构-场景”这一框架进行了例证,旨在为信息通信时代下叙事地图的应用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地图 电子游戏 地图学 要素 结构 场景 时空性
下载PDF
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志新 妙丽英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基于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具有明显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不仅驱动本地农业绿色技... 基于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具有明显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不仅驱动本地农业绿色技术进步,还推动邻近地区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短期效应为主。从区域来看,沿海、内陆地区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空间溢出效应,而沿边地区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对此,可改善创新要素引入制度、优化地区间创新要素互动机制、构建区域间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成果互通平台,持续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以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要素集聚 农业绿色技术进步 空间溢出效应 短期效应
下载PDF
汾城古镇祠庙建筑空间特征及要素解析
17
作者 李之吉 王淼琳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8期94-95,共2页
汾城古镇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作为明清时期县级城市的标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积淀深厚的文化遗产。祠庙作为古镇内的重要建筑类型,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而且在空间布局特征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风貌。本文通过对汾城古镇祠... 汾城古镇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作为明清时期县级城市的标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积淀深厚的文化遗产。祠庙作为古镇内的重要建筑类型,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而且在空间布局特征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风貌。本文通过对汾城古镇祠庙空间特征及要素的分析,揭示了祠庙在汾城古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探讨了中国传统祠庙建筑的空间美学和社会功能,以期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城古镇 祠庙建筑 空间特征 建筑要素
下载PDF
元素成像技术在核法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声慧 王同兴 +1 位作者 李力力 赵永刚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2-738,共7页
核法证学是打击非法贩卖核材料和放射性物质的重要工具,可用于对截获的材料进行分析溯源。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的总体分析表征。近年来,随着微分析技术的发展,微米尺度和纳米尺度元素和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微观形态... 核法证学是打击非法贩卖核材料和放射性物质的重要工具,可用于对截获的材料进行分析溯源。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的总体分析表征。近年来,随着微分析技术的发展,微米尺度和纳米尺度元素和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微观形态学特征研究正成为核法证学研究的热点。基于近年来国内外核法证学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元素成像技术在核法证学材料分析领域元素和同位素成像、微观形态学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对元素成像技术在核法证学研究中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成像 核法证 元素空间分布 微观形态
下载PDF
水文学知识介入风景园林设计的空间机制分析框架
19
作者 岳邦瑞 钱芝弘 姚龙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1,共6页
随着风景园林设计对水文分析要求的提升,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往往存在着无法准确理解与应用水文学知识的情况。在引入“空间机制”概念后,发现明晰景观空间(自变量x)与景观功能(因变量y)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而基于水文学... 随着风景园林设计对水文分析要求的提升,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往往存在着无法准确理解与应用水文学知识的情况。在引入“空间机制”概念后,发现明晰景观空间(自变量x)与景观功能(因变量y)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而基于水文学知识的水文过程分析则是研究特定景观空间与景观功能因果关系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了“景观空间变量-水文要素变量-景观功能变量”的分析框架。应用该框架,将河流流速相关的水文学知识转译为设计语言,并分析河流流速与河流廊道空间变量和景观功能变量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从而提出不同功能目标导向下的河流廊道景观设计策略,并提炼出水文学知识向风景园林设计语言转译及应用于实践的一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 空间机制 景观水文 水文要素 河流流速
下载PDF
从空间规划体系到国土空间体系——兼析国土空间体系构建下的国土空间治理趋向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坚 张瑜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研究目的: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国土空间体系表述的形成脉络及内在逻辑,并从国土空间体系构建视角探讨国土空间治理的未来趋向。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具有“区域”和“要素”双重特性... 研究目的: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国土空间体系表述的形成脉络及内在逻辑,并从国土空间体系构建视角探讨国土空间治理的未来趋向。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具有“区域”和“要素”双重特性,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旨在解决传统国土空间治理的“区域”“要素”缺乏统筹问题。从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到国土空间体系的演变,实质上是不断推进迈向高质量发展、强化“区域—要素”统筹的国土空间治理。在构建国土空间体系的指引下,国土空间治理既要聚焦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绘就国土空间协调发展蓝图,又要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做好国土空间治理的“区域—要素”统筹。研究结论:面向国土空间体系构建,国土空间治理未来应做好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区域—要素”统筹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体系 国土空间治理 空间规划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区域—要素”统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