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Sphagneticola trilobata on Plant Diversity in Soils in South-East Viti Levu, Fiji
1
作者 Apaitia R. Macanawai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3年第6期635-642,共8页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植物多样性 斐济 东南亚 入侵物种 植物物种 繁殖能力 土壤样品
下载PDF
南美蟛蜞菊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任慧 董丽梅 +2 位作者 周忠玉 徐巧林 谭建文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26-1429,共4页
目的:研究南美蟛蜞菊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ESI-MS、1HNMR、13C-NMR等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南美蟛蜞菊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1)、松脂素-4-磺... 目的:研究南美蟛蜞菊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ESI-MS、1HNMR、13C-NMR等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南美蟛蜞菊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1)、松脂素-4-磺酸基(2)、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1H-吲哚-3-羧酸(4)、1H-吲哚-3-醛基(5)、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6)、3,5-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蟛蜞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对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蟛蜞菊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蟛蜞菊属和孪花菊属(菊科-向日葵族)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任琛 孙景景 袁琼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13,共7页
研究了菊科向日葵族鳢肠亚族蟛蜞菊属(Sphagneticola O.Hoffm.)和孪花菊属(Wollastonia DC.ex Decne.)各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蟛蜞菊[S.calendulacea(L.)Pruski]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核型公式为2n=18m+30sm+2st,南美蟛蜞菊... 研究了菊科向日葵族鳢肠亚族蟛蜞菊属(Sphagneticola O.Hoffm.)和孪花菊属(Wollastonia DC.ex Decne.)各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蟛蜞菊[S.calendulacea(L.)Pruski]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核型公式为2n=18m+30sm+2st,南美蟛蜞菊[S.trilobata(L.)Pruski]的染色体数目为2n=56,核型公式为2n=24m+28sm+4st,孪花菊[W.biflora(L.)DC.]的染色体数目为2n=30,核型公式为2n=24m+4sm+2st,山孪花菊[W.montana(Blume)DC.]的染色体数目为2n=74,核型公式为2n=37m+31sm+6st。根据上述结果并结合以前的有关资料,推测蟛蜞菊属的染色体基数可能为x=14和x=25,而不应是x=15。该属的3个新世界热带种[S.brachycarpa(Baker)Pruski、S.gracilis(Richard)Pruski和南美蟛蜞菊]可能都基于x=14,其中S.gracilis为二倍体(2n=2x=28),S.brachycarpa和南美蟛蜞菊为四倍体(2n=4x=56);唯一的亚洲种(蟛蜞菊)可能是基于x=25的二倍体(2n=2x=50)。染色体资料不支持将山孪花菊(x=37)这一植物置于孪花菊属(x=15)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染色体数目 核型 蟛蜞菊属 孪花菊属
下载PDF
南美蟛蜞菊中二萜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贾永霞 任慧 +2 位作者 周忠玉 徐信兰 谭建文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3-709,共7页
为了解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 trilobata(L.)Pruski]植物的化学成分,从其全株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二萜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ent-16β,17-dihydroxy-9(11)-kauren-19-oic acid(1)、cussovantonin B(2)、ent-16-kauren-... 为了解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 trilobata(L.)Pruski]植物的化学成分,从其全株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二萜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ent-16β,17-dihydroxy-9(11)-kauren-19-oic acid(1)、cussovantonin B(2)、ent-16-kauren-19-oic acid(3)、ent-3β-hydroxy-16-kauren-19-oic acid(4)、16α-hydroxy-ent-kauran-19-oic acid(5)、2β,16α-dihydroxy-ent-kauran-19-oic acid(6)、3α-angeloyloxypterokaurene L3(7)和pterokaurene L3(8)。化合物4为首次从蟛蜞菊属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1、2和6为首次从南美蟛蜞菊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和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采用五氟苄溴进行底物五氟苄基衍生化并结合GC-MS分析表明,化合物3在南美蟛蜞菊茎和叶中的含量分别为(1.00±0.21)mg g–1 FW和(0.78±0.04)mg g–1 F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蟛蜞菊 二萜化合物 抗菌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南美蟛蜞菊花酚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周秀悄 李文杏 +2 位作者 惠阳 孙伟 陈文豪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36-1639,共4页
目的:研究南美蟛蜞菊花酚类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NMR技术结合文献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南美蟛蜞菊花中分离得到15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 目的:研究南美蟛蜞菊花酚类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NMR技术结合文献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南美蟛蜞菊花中分离得到15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羟基芫花素(1)、紫铆花素(2)、4,2′,4′-三羟基-3-甲氧基查尔酮(3)、甘草素(4)、7,3′,5′-三羟基二氢黄酮(5)、7,4′-二羟基-3′-甲氧基二氢黄酮(6)、7,3′,4′-三羟基-8-甲氧基二氢黄酮(7)、芫花素(8)、4′-甲氧基棉花素(9)、硫磺菊素(10)、异甘草素(11)、E-对羟基桂皮酸(12)、Z-对羟基桂皮酸(13)、Z-3-(2′,4′-二羟基苯基)-2-丙烯酸(14)、咖啡酸乙酯(15)。结论:除化合物3、6、8和12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蟛蜞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8、12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南美蟛蜞菊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蟛蜞菊 化学成分 硫磺菊素
下载PDF
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病原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6
作者 李华洪 何成成 +2 位作者 习平根 姜子德 李敏慧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6-162,共7页
【目的】为从天敌病原生物方面探索外来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的生物防治,对新发现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进行病原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病害症状识别、病原显微形态... 【目的】为从天敌病原生物方面探索外来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的生物防治,对新发现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进行病原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病害症状识别、病原显微形态记录与比较、病原菌及其近似种ITS序列结构比较、LSU序列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病原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南美蟛蜞菊霜霉病在广州零星发生,但该病害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发生较严重,发病率达50%~70%,病情指数为30~35。经鉴定,其病原菌为南美蟛蜞菊单轴霉,是国内一新记录种。基于病原菌LSU序列和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侵染菊科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种聚在一个分枝,亲缘关系密切,与侵染其他不同科寄主植物的单轴霉亲缘关系较远。ITS序列结构比较显示,寄生于菊科向日葵族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种的ITS2区包含多个重复序列,不同菌种间的ITS2区重复序列相似度不同,说明侵染菊科向日葵簇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物可细分成多个种,而不是只有向日葵单轴霉。【结论】广州发生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是该寄主上首次正式报道的病害,鉴定的病原菌也是国内一新记录种;寄生在菊科植物上的单轴霉属种类不尽相同,但亲缘关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蟛蜞菊 霜霉病 LSU序列 ITS序列 蟛蜞菊单轴霉 向日葵单轴霉
下载PDF
镉在南美蟛蜞菊、蟛蜞菊及其杂交种中的迁移和分布特征
7
作者 黄骏东 柯伟倩 +3 位作者 陈广欣 古晓倩 张启雷 彭长连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4-232,共9页
为了解植物对镉的吸收和迁移特性,用200μmol/L镉处理蟛蜞菊(Sphagneticola calendulacea)、南美蟛蜞菊(S.trilobata)及其杂交种,研究了其对镉的吸收、迁移与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镉处理时间的延长,3种植物茎和叶中的镉含量逐渐上... 为了解植物对镉的吸收和迁移特性,用200μmol/L镉处理蟛蜞菊(Sphagneticola calendulacea)、南美蟛蜞菊(S.trilobata)及其杂交种,研究了其对镉的吸收、迁移与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镉处理时间的延长,3种植物茎和叶中的镉含量逐渐上升,叶片的镉含量逐渐与茎相当,而根部的镉含量一直是最高的;整株水平上,杂交种的镉含量一直是最高的。恢复生长后,3种植物根中镉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杂交种(50.4%)>蟛蜞菊(35.8%)>南美蟛蜞菊(33.7%)。镉在3种植物的叶位分布模式在去镉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杂交种更偏向将重金属镉积累于幼叶和成熟叶中。3种植物从叶脉、叶脉间隙到叶片边缘的镉含量逐渐下降,南美蟛蜞菊叶脉的镉含量(2766.3μg/kg)最高。可见,杂交种对镉的吸收和转运转移能力高于双亲,预示其在未来应用于植物修复中具有更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蟛蜞菊 杂交种 植物修复 重金属
下载PDF
1株南美蟛蜞菊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PQJ-1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8
作者 李文杏 王一诺 +3 位作者 马涛 张荣浚 惠阳 陈文豪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141-145,共5页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方法,对南美蟛蜞菊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 PQJ-1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利用NMR、MS等波谱方法以及与参考文献对照,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cyclo-D-Tr...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方法,对南美蟛蜞菊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 PQJ-1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利用NMR、MS等波谱方法以及与参考文献对照,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cyclo-D-Trp-L-Pro(1),1H-indole-3-carboxaldehyde(2),isoeugenin(3),flufaran(4),aflatoxinB1(5),sterigmatocystin(6)。对所有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4~6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显示出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蟛蜞菊 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结构鉴定
下载PDF
蟛蜞菊提取物通过调控miR-495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诱导凋亡
9
作者 褚丽娜 杨艳艳 +2 位作者 王颖欣 李月红 郑寰宇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99-705,共7页
目的探讨蟛蜞菊提取物对子宫内膜癌细胞(AN3CA)增殖、凋亡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蟛蜞菊提取物处理AN3CA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素D1(Cyc... 目的探讨蟛蜞菊提取物对子宫内膜癌细胞(AN3CA)增殖、凋亡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蟛蜞菊提取物处理AN3CA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P2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iR-495的表达水平。将模拟物阴性对照(miR-NC)、miR-495模拟物(miR-495 mimics)分别转染至AN3CA细胞,采用上述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将抑制物阴性对照(anti-miR-NC)、miR-495抑制物(anti-miR-495)分别转染至AN3CA细胞,经80 mg·L^(-1)的蟛蜞菊提取物干预后,采用上述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蟛蜞菊提取物可抑制AN3CA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Cyclin D1和Bcl-2的表达,促进P21、Bax以及miR-495的表达(P<0.05),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过表达miR-495可抑制AN3CA细胞Cyclin D1和Bcl-2的表达,促进P21和Bax表达,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P<0.05)。抑制miR-495可逆转蟛蜞菊提取物对细胞AN3CA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凋亡促进作用(P<0.05)。结论蟛蜞菊提取物通过上调miR-495进而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蟛蜞菊提取物 miR-495 子宫内膜癌 细胞增殖 凋亡
下载PDF
The invasive potential of a hybrid species: insights from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被引量:1
10
作者 Feng Sun Yuyi Ou +7 位作者 Qiaojing Ou Lingda Zeng Hanxia Yu Jin Zheng Lei Gao Weihua Li Na Li Changlian Pe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20-26,共7页
作为适应性进化,入侵物种与本土物种的自然杂交威胁着全球生物多样性。然而,杂交种的潜在入侵机制尚未得到系统研究,尤其是在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方面。在一个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中,对入侵种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 triloba... 作为适应性进化,入侵物种与本土物种的自然杂交威胁着全球生物多样性。然而,杂交种的潜在入侵机制尚未得到系统研究,尤其是在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方面。在一个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中,对入侵种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 trilobata)和杂交蟛蜞菊(南美蟛蜞菊与本地蟛蜞菊S.calendulacea杂交)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解钾菌和解磷菌菌落数、土壤酶活性以及叶片光饱和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杂交蟛蜞菊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解磷菌菌落数显著高于南美蟛蜞菊和本地蟛蜞菊。土壤酸性磷酸酶、总PLFA、细菌PLFA、真菌PLFA、纤维素酶、脲酶在三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杂交蟛蜞菊光饱和光合速率、光合氮、磷和钾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入侵种南美蟛蜞菊,但与本地蟛蜞菊无显著差异。杂交蟛蜞菊总生物量和根生物量显著高于本地蟛蜞菊。因此,与本地蟛蜞菊相比,杂交蟛蜞菊仍然有较高的入侵性,其未来可能加剧本地蟛蜞菊的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蟛蜞菊 杂交种 土壤微生物群落 酶活性 光饱和光合速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